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怎样把蛐蛐斗厉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19:57 初中作文
怎样把蛐蛐斗厉害初中作文

篇一:斗蟋蟀

斗蟋蟀

齐凤池

随笔

我和王老师在语文教研组打了七年的伙计,我对他的评价是,王老师讲的课不如他的字写得好;他的字又不如他的文章写的好,他写的中学生怎样写作文,在《作文》杂志发了一年。但我感觉他的文章还是不如他的旱烟有味道。他的旱烟是地道的关东烟,抽起来味道那叫足。要说最好,还得说王老师的斗蟋蟀。我对他的这套评价,他听了嘿嘿一笑说:“你小子还真中,评人也是一套一套的。”我逼着他说:“你说对不对,对不对。”他吱吱唔唔地说:“还行吧。”

王老师是工人出身,“文革”期间是工宣传队的代表。“文革”结束,工宣队撤走后,他留在了学校,当了语文教师。我说他的讲课不如他的字好,那是有根据的。他是通过写大字报练出的一手好字。而讲课,他是坎班的。那时学校每周搞一次教师公开课,王老师讲的公开课我听了。那堂课,他讲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他对古文的翻译是无可挑剔的,他的板书也是最漂亮的。就是课时没有安排好,三课时的一篇古文,他三十分钟就讲完了。这要是给大学生讲课,三十分钟就够了。可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三十分钟叫学生吃透一篇古文经典名篇,那不得把学生们撑死。就是学生们真吃进去了,也会消化不良。于是,剩下的十五分钟,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问得他直冒大汗。这堂公开课不说是失败吧,但也不算成功。总之,王老师的这堂课的课时没有安排好。

以后我又听了他讲的几堂公开课,就挑不出多少毛病了。只是感觉他讲的课平淡点,不如他字写的娟秀有书法的味道。

王老师的书法在学校那是一流的,全区好几十所学校的老师都没人敢跟他比。因为,好几个学校的校扁都是他写的。他的隶书,行草,魏碑写得苍劲有力,透出文人的气质。我说:“王老师的书法写的真黑。”气得他捶了我两拳。

王老师的字那是没说的,但他的文章写的也不错。他写的中学生如何写作文在《作文》杂志上发了十二期。我记得,每月一次的教师大会上,校长开会前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期的《作文》杂志上,又发表了王老师的大作,希望语文组的老师们向王老师学习。校长说一回,老师们没觉得怎样,月月说,老师们就反感了。老师们的虚荣心我最清楚。老师们就怕比,就怕说谁比他强。王老师发的文章我都看了,他写了一共十二个点。什么“入题快一点”,“细节细一点”,“语言生动点”,“描写精彩点”,“人物形象点”等等等等。我看了他的十二个点后,我也给《作文》杂志写了一篇《选择》的散文,寄去了两个月后,就发表了。而且编辑还加了编者按。我在书厅买了三十本,首先给了校长一本,请他斧正。然后给每个语文老师送了一本。以后再开教师大会,校长再也不提王老师发表文章的事了,当然校长也没提我的名字。

王老师的文章再好,也就是那十二篇文章。而他的好旱烟,一年四季总在缭绕着。那香喷喷的关东烟,抽了就上瘾,因为他在烟里掺了罂粟叶和罂粟梗。我曾对别的老师说,王老师的旱烟要少抽,抽上瘾了,想买都没处买去。

要说王老师最棒的,还得说他的斗蟋蟀。就说王老师家的蟋蟀罐吧,大的小的就几百个。斗蟋蟀使的罐,是他用笔洗改的。笔洗的外观是蓝花图案的,透出古香古色。不用看斗蟋蟀,就是欣赏王老师的这个笔洗,就能感到浓浓的文化品味。

王老师给我挨个介绍了他的蟋蟀。第一罐是狮子头,第二罐是黑珍珠,第三罐金铲子,第四罐是大青头,下面还有白银翅,龙须,五虎,紫牙,瘪头等等。这些名字也不知是他自己起的,还是书上介绍的。他给每个罐上贴了标签。

罐里是用山坡上黄泥铺的地,里面放着嫩绿的白菜叶和新鲜的玉米粒。罐的旁边有一座用石籽搭的小房子,有一只母蛐蛐就里面。走进王老师的家里,听到的是满屋的公蟋蟀拉母

蟋蟀的叫声。那滋啦滋啦的叫声,就象通俗歌曲没完没了的反复尾声。

我看过几次王老师斗蟋蟀的热闹场面,他家的楼下围了好几十号看热闹的人。王老师看了看对方的蟋蟀,然后上楼拿来一个精致的蓝花小罐,右手拎着笔洗蟋蟀罐,他把笔洗罐放在地上,把自己的蟋蟀先放在了罐里,他放的是一只黑珍珠。那黑珍珠黑亮黑亮的,看着就厉害。养起来的肚子,擦着地皮走,两条大腿蹬着地皮非常有力,两条又黑又长的须子上下摆动着,等待着对方的到来。对方把蟋蟀往罐里一放,两只蟋蟀就掐在了一起。黑珍珠的大牙使劲咬着对方的下巴往前推,对方往后退。没坚持几秒钟,对方的蟋蟀就被铲出了大罐。围观的人的脑袋都凑到了一起了,眼睛紧紧地盯罐里的蟋蟀。两只蟋蟀在罐里决斗,就象古罗马大斗技场的上的两个勇士。人们的眼睛都看呆了。对方把铲出罐外的蟋蟀逮住,在手里掂了三下,罚了罚,又放在了罐里。黑珍珠这次一下咬住了对手的一只大腿,对手往前跑,黑珍珠咬住不放,结果,对手的一条大腿被黑珍珠咬了下来。剩下一条腿的对手,擦着罐边跑。黑珍珠打开响翅嘎嘎嘎地唱着胜利的凯歌。这时,王老师又卷起了他的好关东烟,美滋滋地抽起来。对方一堵气,一巴掌就把蟋蟀拍死了。

对方走后,王老师对我说:“他的蟋蟀不行,个大也不管用。我的蟋蟀是暑假我从山东的泰山逮来的。”王老师说:“山东的蟋蟀最厉害。看过蒲松龄的《聊斋》吗?那里就有关于蟋蟀掐架的神话。我的蟋蟀就是从那里逮来的。”

我知道王老师每年都去山东逮蟋蟀,他在泰山脚下租老乡的房住下,白天睡觉,到了晚上,带上五节电池的大电棒,带上逮蟋蟀的家具就出发了。他说,好蟋蟀白天不叫,非得黑夜才叫。每天夜里他都能逮一两只好蟋蟀。他去一次山东,起码也得逮几十只。回来调养一段时间后,他才拿出来掐。王老师斗蟋蟀主要是天津,因为天津玩蟋蟀的多,玩蟋蟀的也很讲究。王老师掐胜的蟋蟀也卖,但不卖高价,只要是能卖出去山东的车脚路费就行。卖出了盘缠,好来年再逮蟋蟀。这样既玩了又乐了又开了心。

王老师斗蟋蟀不仅在天津出了名,而且他写的关于逮蟋蟀、调养蟋蟀、繁殖蟋蟀的文章还在《星期天》报纸上连载了。这样,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在天津和我们当地一说起抽旱烟的好掐蟋蟀的王老师,那些天津卫就说:“是掐蟋蟀的王老师吗?他的关东烟和他的蟋蟀,那叫真哏儿!”

063026河北唐山开滦荆各庄矿业公司

篇二:蟋蟀经验谈转帖

【返朴归真的道路】---五痴

话还得由数十年前说起。

年前的秋天,我曾有带11条虫出斗,10上的记录;也曾携淡青白牙斗了当时公兴路一带颇有名望的赵晓勇前辈(已西去)的茄皮紫;更有在山西路福寿里,用临青淡青红牙拔了那里七路宁津黑紫,现吊比斗一万七一嘴。如此一来,小圈子里,名声大振!

朋友们,

怎样把蛐蛐斗厉害

当一个毛头小伙子在蛐蛐上稍有成就,初尝被人前呼后拥的滋味。。。那份虚荣心,自然得到极大的满足。随后,呵呵--目空一切、洋洋得意。

这一年,我来到当时宁阳新产地伏山。

早6点半出的门,就在十字路口,总花费400不到,收了一上午。整体感觉,那个美啊!色相俱全的少说十几条。中午在路西北角的小饭店,搞起了双料羊汤。

此时,坐在边上的一位老者引起我注意。但见老者清瘦而矍铄,雪白一缕山羊胡须,衣着朴素明净,一双江南特有的自制布底鞋--好一派道骨仙风!

当时的情景,完全震慑了我的心高气傲。我很客气的问道:“老先生高寿?”

“89啦。”

“老先生您是一人前来山东收蛐蛐?”

“对啊。”

很简洁的回答。再次打量眼前这位老者:脸色红润、身板硬朗,要不说89,粗看还以为60开外!我接着有问道:“看老先生衣着和听口音,您是南方人吧?”

“对,小伙子,我是湖州人。”

“那老先生您看,吃了饭后,是否可愿赐驾到我处品茶一坐?晚辈处有数虫想请前辈指点一二,不知您老愿否?” 可能我是痴虫成性,外加当时年轻,说话不知天高地厚。本意实不相瞒各位,是想在老者面前显摆一翻,让先生感觉一下“后生可畏”。

老者慈祥的笑了:“小朋友,我下午要睡个午觉,你住哪?一会我睡醒了去找你。”

“好的先生,我住对面‘再回首’,下午自当恭候前辈光临。”

闲话不表,备茶、理虫均属常情。

先生进门,也不客套,径直看虫选秀。看毕,如是说:“小朋友得明师指点,已有三分道行。但拿虫甚是浮夸,注表而不及里、观形而忘本,再不点拨,恐日后埋没矣。。。”

老者拿出身边两只小罐子:“小朋友,你看看这两条蛐蛐。”

以我当时眼力,其两虫,一非斗虫头、二无大牌架、三无整皮张。。。不过耳耳。

先生大约看出我的猜疑:“这两虫,不是早路伏虫吧?要是你舍得,将整批蛐蛐里挑出两条咬一口如何?”

我暗自思量:要我这批里,选两条咬那样的蛐蛐,就太多啦。老者这么自信,莫非这蛐蛐相法里另有一道?这完全不是‘斗虫’,分明两条皮子,待我选两只紧凑些的油皮上去滚一口试试!

想罢,真拿出两条来。话不多言,两条油皮一只打半口,搭牙退;另一只被拎了一嘴,算是满口。我当即跪在地上:“请老先生指点迷径。。。”

朋友们看到这里,以为我在说笑,或是讲故事。诸位朋友,此事千真万确,我虫五一向“心气儿高”,说到给人跪下,难道有假?

老者赶紧将我托起,连说不必。随后取了根草,在两虫几个部位一一点过,此后,小子我茅塞顿开。 当晚我欲再度拜见长者,店家言:老者已离店不知何往。

可叹当时我这小子,惊叹间,竟忘问老先生高姓大名,只记得湖州人氏,那年89高龄。如今要是尚未驾鹤西去,该当百岁寿星了。

此文,且念长者仙风,也权做拜谢虫道上引领我前行的长辈、高人们!

行文至此,感慨万千。余以逾不惑,诸事泛泛,唯六足苦而坚之。

论坛自有闲云野鹤、名人达仕,其功尚在我之上!有朋友不免好奇,你虫五什么时候如此谦虚过?

朋友们,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不便直言,恐方家责怪。仅无锡朋友发上来的几张蛐蛐照片,一看便是得道高人所选,其虫尽得南派真谛。高人但看不语,而吾日日惶恐,令诸君窃笑。

雕虫之技,因果相循;得之与偶,必承与后,是为大道。然吾亦有私,无私非人之常情也(尚未得道?)挖空心思、不择手段者,得之无益。德正、缘满之士,自当倾囊以受,并无半分虚假。

且看一组照片,均摘录自本网,亦可当作有识之士对本人的考量。作为一名蟋蟀知识普及教员是否合格。

第一组:两条典型皮子将

上图简评:“浅头薄项条生形,粗肉白肋瘦精精;既无八面威风显,却也场中来比拼。”

上图简评:“浑身是弹孔,脑门一窟窿;大腿快要断,还是显战功。”

以上两图也记不得是哪两位朋友的,战绩也不详,我只是看虫非泛泛之辈而作为例照。第一条虫主或许还稍微当回事,大约是斗了几路感觉比较凶;第二条虫,虫主基本没把蛐蛐当条斗虫,一定是斗来斗去老没败,感觉奇怪,拍照留念了。 须知两虫得之不易,虽说没超大头项,有几处关键还是千里挑一的。当龄期,搞个三百五百,一天可斗仨。

第二组:公养下档埋“地雷”的。

上图:来一份的虫。咱不管蛐蛐是谁的,只要虫好,就值得宣扬。此虫完全有资格进公养,因其非大牌架,却是大格局生相,真能看懂的不一定多。故伏兵公养下档,借助公养白灼灯对手看不清虫种,而等扣是为上策。其虫当龄,有资格场场搞个2-3组。

上图:我去年河南虫封将照。直推开毛1万7,全大不显,粗看不过如此,细看回味无穷(又自大?)类似之虫,公养下档地雷埋好。三组里面,也蛮放心。最后一路,对手投降

上图:随便撬04年曲阜虫。可能目前尚有许多朋友认为它是淡青,但这是白门里的一条中、晚路将虫。也因此虫,我和随便撬建立了友谊。可惜他斗虫心切,记得9月10几号就开毛了。似乎是我预测他40几条蛐蛐照片里,就此虫尚可,果真不幸言中。其虫中归中矩,也是全大不显,一身斗虫的标配。

以上三虫,请各位领班及养师过目。C、D同级,E细小处稍有欠缺。虫五定位是否准确,蛐蛐等级是否搞明白了。要说暗门,均在两虫身上,有心者自找之。

下面是公养上档硬碰硬的几条,因篇幅有限,仅举几例。未有入图者,并非表示虫不够等级,确实篇幅限制。 公养上档,稍不留神,十组开外。其虫如无超者,实不敢轻易推之。

上图:西安刘金财05年和张剑的二十组上风虎头黄翅。淡红嘴配正,头超、种超。铺身及衣盖过长是为不足。

上图:神仙和尚所发浩亮之“白蟑螂”。基本全配,虫种虫型三大优,另带一处符合要求。此虫不出变妖怪了。有朋友要问,边骨边角硬否?白蟑螂不服气了,爬起来回答,我不穿防弹衣,怎么去完成定点打击?其虫早中秋使用,阿哥少之又少。

上图:这只不知是谁的蛐蛐。不作评点,看得懂关键的一看就明白

篇三:作文《斗蛐蛐》

斗蛐蛐

小不凡作文 徐奕

蛐蛐是一种穴居的昆虫,原名是蟋蟀,又叫促织。蛐蛐全身呈褐色,头部有一对触须和锋利的钳口,令人不寒而栗。在蛐蛐全身的六条腿中,最后两条腿显得尤为强壮。蛐蛐是一种鸣虫,天生喜鸣,且好斗,两只雄虫独处一室,难免会有一场恶斗。而人们正是利用了蛐蛐好斗这个特点,发明了一种游戏——斗蛐蛐。

斗蛐蛐这个游戏最早起源于唐朝。在那时,斗蛐蛐这种娱乐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并且广受欢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在闲暇时间都会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宝贝”,与别人斗上一场。斗蛐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项目,一种运动,它更是中国的一种民俗文化。 金老师为了让我们对斗蛐蛐有更深刻的印象,便忍痛带出了他的两只蛐蛐,为我们展示一下斗蛐蛐的场面。

金老师把两只蛐蛐放在盒子中,用一张纸片隔开,然后不断地用蛐蛐草去挑逗两只蛐蛐,我们暂且把它们命名为蓝方和红方。起初,两只蛐蛐都没有反应,任由金老师“骚扰”。但时间一长,两只蛐蛐的怒火就被引出来了。金老师见时机一到,抽出了纸片,两只蛐蛐顿时撞到了一起,不断用自己的钳口去撕咬对方的身体。突然,两只蛐蛐同时发力,被弹开了。赛事暂时告一段落,第一回合落下了帷幕。 为了第二回合的对抗,两方蛐蛐都在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纸片刚被抽出,两只蛐蛐又同时冲出,用钳口攻击对方。两只蛐蛐拼命蹬着后腿,一次次扑向对方,迅如闪电地撕咬着对方。很快,密集的攻

击使得红方蛐蛐招架不住,连连败退。第二回合最后以蓝方的微弱优势而告终。

第三回合蓝方一鼓作气,与红方展开了“顶牛”式的拉锯战。双方僵持不下。红方由于上一回合斗气受挫,这一回合状态不佳,被蓝方一个猛顶,翻了身。蓝方再创佳绩,结束了第三回合的战斗。

在第四回合,红方依旧处于劣势,在蓝方的穷追猛打之下,竟然跳出了盒子。至此,斗蛐蛐已经结束,蓝方蛐蛐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次的斗蛐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快乐学作文,小不凡作文)

徐奕

篇四:蟋蟀之都

蟋蟀之都——家门口的古文化

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一班 黄丹丹

摘要:蟋蟀俗称蛐蛐,我的家乡泗店镇是蟋蟀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产出的蟋蟀个儿大好斗,吸引了无数蟋蟀爱好者前来买卖。蟋蟀文化带动了古镇周围经济的发展,在县、镇政府的引导下,蟋蟀产业将更科学有序的持续发展下去。

2013年7月31号,三下乡队伍“小视角”正式开始了题为《蟋蟀之都——家门口的古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家乡是泰安市宁阳县泗店镇的十里铺 ,而宁阳县泗店镇是中华蟋蟀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江北第一虫”的美誉,下面就让我带着大家领略一下蟋蟀的魅力吧。

一、宁阳蟋蟀,自古有名

想要了解宁阳蟋蟀,就要从几千年前说起了。宁阳蟋蟀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在堂,十月入我床下”的记载。宁阳蟋蟀闻名遐迩,以泗店镇产蟋蟀最为著名,历代被奉为皇宫贡品。斗蟋之事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斗蟋名著《功虫录》中曾有宁阳斗蟋黄麻头战败上海梅花翅而获得“赐宫花披红巡各殿”且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近年来,宁阳蟋蟀也是将帅辈出,捷报频传。1984年天津蟋蟀友谊赛上,宁阳蟋蟀力挫群雄,夺冠称王;1989年上海蟋蟀大赛上,蟋界元老火光汉先生从宁阳收购的蟋蟀紫黄在竞斗中共胜8场,红黄竞斗6场,全胜;1992年上海与天津对搞赛上,沪方出场的全是宁阳斗蟋,结果以10:0轻取对方···每年全国蟋蟀友谊大赛上,宁阳蟋蟀也是屡战屡胜,可谓是“宁阳蟋蟀甲天下”啊。

二、水土好,虫才好

蟋蟀的好坏要从它的身形、头、牙以及色等几方面来判断,好的水土才能养

出好的蟋蟀。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蟋蟀协会主席吴继传教授曾不远万里,数十次到宁阳考察研究宁阳蟋蟀好斗的原因,确认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属钙质褐土区,酸碱适度;地下水资源丰富,宁阳沟、光河、赵玉河横贯南北,气候适宜,湿度相当;土地肥沃,五谷齐全,食料众多,营养丰富;更有北依东岳泰山之大气,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灵气,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气,东纳神童山之神气,如此诸多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宁阳县尤其泗店镇、乡饮乡等成为名虫生息、繁衍、养成的风水宝地,成为北方最大的蟋蟀市场,港澳报章称之为“蟋蟀王国”、“蟋蟀之乡”,英国《独立报》则誉为“斗蟋圣地”。

三、蟋蟀文化,带动经济发展

宁阳的蟋蟀个儿大好斗,引来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香港、澳门,甚至是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内外蟋蟀爱好者齐聚宁阳。不算很大的泗店蟋蟀市场,每年吸引的交易者达到十万之多,买卖摊点更是数不胜数,年成交蟋蟀近亿只。一般的捕手在长达一个月左右的蟋蟀季节可收入三千元,个别则能达到上万元之多。泗店大街上的饭店、宾馆也是越来越多,镇周围的乡村居民也有不少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租给外地客商。据统计,仅租赁户就有一百七十余家,床位两千五百多个。不得不说蟋蟀产业带动了泗店镇乃至宁阳县的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宁阳县委、县政府对蟋蟀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高度重视,成立了中国宁阳蟋蟀研究院,引导开发蟋蟀市场。为了弘扬中国蟋蟀文化,宁阳县定于每年九月六日至九日,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宁阳因蟋蟀而闻名,也因蟋蟀变富有了。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8月20日早上5点多,妈妈就喊我起床说我应该去泗店蟋蟀市场上看看,我想想也是,就顶着大大的黑眼圈跟着妈妈去泗店卖蛐蛐。

初秋的早上都有点凉了,刚走到的时候人还不是太多,但没过半个小时街上就人山人海了。收蟋蟀的人也都来自五湖四海的,说着一口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不过这都不会影响正常沟通。他们千里迢迢的赶来泗店这个小地方目的很简单也很明显,就是买一只好蛐蛐,回去斗,可能赢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输,也是如此。所以他们都非常谨慎,一个看上眼的蛐蛐要反复端详好久才会买下,要看它的大小身形,颜色,还有牙的好坏和大小。在市场逛了一圈,看着形形色色的人,都在为蛐蛐奔波,无论是对于卖蛐蛐的还是买蛐蛐的,那一个个小小的蛐蛐罐里的小生物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突然发现蟋蟀好神奇啊,它竟让人们痴迷到如此地步,一只蟋蟀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一点都不夸张,所以蟋蟀的魅力是你想象不到的大。

想想我生活在这蟋蟀古镇二十多年了,也和蟋蟀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不过都是帮妈妈卖蛐蛐,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自己亲身体会逮蛐蛐的乐趣了,所以打算趁着这次实践重温一下小时候逮蛐蛐的感觉。

在我们家,妈妈是每年都会逮蛐蛐的,所以家里的逮蛐蛐工具一件都不少。首先是锤罐,过程很简单,把不干也不太湿的土放入蛐蛐罐中,我们都习惯用光河沿岸的土锤罐,因为那里的土有的发黄有的发红,衬托出来蛐蛐的颜色很好看,接着用锤罐的锤子把土锤平锤实,盖上盖子,扎上皮筋,这样蛐蛐罐就准备好了。

然后就是武装自己了,因为要去玉米地里逮蛐蛐,所以必须要武装好自己:穿好长裤长褂,换上布鞋,再带上帽子。口袋里装上两个准备好的罐,不够的话

篇五:斗蛐蛐

斗蛐蛐

--文章类型:

秋天来了,夜晚降临时分,除去零星的几声狗叫,楼群里到处都是蛐蛐的鸣唱。

嘟嘟——那声音柔美而绵长,像秋日的摇篮曲,枯黄的花草都增添了一丝生气。

伢子喜欢站在路边倾听蛐蛐的歌声,脸上浮现痴醉的微笑。他戴着一副厚镜片的眼镜,天生弱视,听力却格外敏锐。

斗蛐蛐是一件很有趣的活动。一到这个时节,大孩子们总喜欢约在一起,把自己从犄角旮旯、荒原野地里挖出来的宝贝蟋蟀,请出来一决高下。他们说:这可是一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运动,过去连皇帝都参与过,斗蛐蛐是件不容诽谤的正事儿。

比赛异常激烈,传统的斗法是把蛐蛐闷在罐子里死掐,这种文斗法很快就被时代淘汰了,大一点儿的孩子很厌恶前人定下的规矩,要想弄到一个像模像样、做工讲究的蛐蛐罐儿,需要花掉可观的人民币,好乐儿、没钱、性子急的孩子们对此嗤之以鼻。

由文斗转变成野斗,观看起来更过瘾。大孩子们会在地面上挖出一道十字深沟,然后用透明的塑料布蒙在上面,十字交叉的地方就是角斗场。

野斗的时候,选手会小心翼翼地将蛐蛐放进己方的战壕,然后用细草做的须子将蛐蛐挑逗得张牙舞爪,当它被赶到“角斗场”,看见另一只很嚣张的蛐蛐时,就会一下子扑上去与对方厮咬在一起。一只好的蛐蛐打起架来很有章法,不会轻易出招,出手就迅疾而精确。对手发出示威的鸣叫时,自己不会被对方的气势吓倒,能看透对方的虚张声势,捉住破绽一剑封喉。

因为野斗的场地比较大,围观的人可以脑袋挨着脑袋地挤在一起,比起传统的“罐掐”,深受广大少年朋友的喜爱。斗败的蛐蛐,往往掉头逃向甬道,这时候大家会尖叫着身子倾向这一侧,斗主们紧张地伸开双臂,威喝着用力推搡观众,人们头碰头脚踩脚,埋怨和惨叫声中夹杂着兴奋的笑声。

小庚是这一带有名的捕虫高手,他逮蛐蛐是拿来卖的。

谁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抓到那么多好蛐蛐,据说是从废弃的下水管道中,河边的老鼠洞旁,甚至荒坟的腐烂的棺材板缝里。小庚捉来的蛐蛐在行家手里稍微调教一下,就可以成为尖牙利嘴的“敢死之徒”。每次下学,他就会骑着车来找我们,将一个又一个的纸罐子从口袋里抖搂出来,大家蜂拥而上,将他的存货抢购一空。

斗蛐蛐的时候,只有小庚和伢子不去看,他俩总是站在圈外,微眯双眼若有所思。凭借蛐蛐的叫声,就能判定出“战场”上的态势。往往在绝杀前的一瞬间,两个人就已经听出了结局,欢呼着跳起来,拍掌相庆了。

人们总想看看小庚是怎样逮到蛐蛐的,可他总是躲躲闪闪,有意避开大家的视线。这是很好的买卖,别人学了去自己就会丢饭碗,小庚很清楚这点,对他人的戒心特别强。

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看中了我。一天下学小庚神秘地把我叫住,我足足花了几分钟才弄清他的意思: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他发现我这个人很实在;另外,他刚接下一个大订单,隔壁军队大院的李光头订了很多的蛐蛐,他自己忙不过来,想找个助手帮忙,于是我很荣幸地成了他选中的助理。

他的好意让我有些受宠若惊,要知道不是谁都能成为抓虫大师小庚的助理的。可抓蛐蛐,我一点儿兴趣也没有,我总觉得看着两只低等小虫打架,一大群高级动物面露狰狞、惊讶、狂躁和欢喜的表情,实在有点儿滑稽。每次观看斗蛐蛐,最让我开心的是品评斗主们的行为艺术。也许正是我的冷淡,赢得了小庚的信任,坚定了他让我搭帮的决心。他殷切地望着我,让我将顶到嘴边的一些不恭之词,又随着吐沫一起咽回肚子里。

“为什么不选伢子当助理呀?”

小庚叹了口气:“他,是我的传人!”

我们沉默下来,小庚对伢子的弱视抱有比别人更多的同情和遗憾。

“事成以后,我给你五只上等的蛐蛐,你可以换回十枚漂亮的弹球。”小庚说。

这话让我心花怒放,虽然不喜欢蛐蛐,弹球可是我一直很垂涎的硬通货,我爽快地答应下来。

我们今天去的地方是中医院,据说那里的蛐蛐因为长期无人围剿,长得格外丰满、彪悍。小庚确实是行家,他对蛐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能从蛐蛐的鸣叫声中听出蛐蛐的大小、品种和性格,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蛐蛐的叫声。据他说蛐蛐是可以对话的,有时候叫上两声,对方有了回应,他就能摸清对方的底细。我对这些话将信将疑,那么低等的虫子,在小庚的眼里却是同他一样睿智的高级生物。

我很庆幸自己仅仅是小庚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徒弟。他经常持久地趴在蛐蛐洞口,窥探蛐蛐离洞口的距离。泥潭、河边、墙角、乱石堆,无论什么地方,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卧倒,突然兴奋地跳起来对我大喊:“快拿网子来。”用鱼虫网改的捕捉网很快就派上了用场。小庚以掘地三尺的方式,将蛐蛐的迷宫拆得支离破碎,烟熏、脚震、用气筒灌气,总能将那只想要的蛐蛐捉拿到手,关进我手中的纸管里。

今天的收获很多,我的四个口袋里装满了纸管,身体活像是一座住满蛐蛐的移动大厦,从不同的部位发出悦耳的蛐蛐叫声。太阳西斜,小庚得意地拍了拍手上的土,眨了眨掉渣的眼帘,走过来清点收获。恰在这时,一声蛐蛐的鸣叫让他精神一振,身不由己地回过头寻觅着。

“快,给我网子,出众的青头,今天的全加起来,也抵不过这只。”小庚兴奋地喊着,他接过网子拨开草丛,循声摸了过去。 他的兴奋感染着我,紧跟着跑过去,在杂草丛里有一块平地,小庚已经发现了蛐蛐洞,正目不转睛地盯在那儿。

“不好办,这个洞比别的都坚固。”小庚环视了一下地形喃喃自语。

我们开始土木作业,用带来的铁钩一段一段地掏,蛐蛐洞一直延伸到水泥墙基下面,我们只好停了手。

“看来只能用绝招了。”小庚叹了口气,左右仔细环视了一下,然后命令我站得远一点。

我并没有弄清小庚的意思,他已经解开了裤扣,略微瞄准一下,开始了他的“水攻”。小庚的表情放松而惬意,两眼眯成一条线监视着被我们野蛮掘开的洞口,然后忽然松弛下来,悻悻地咒了一句:“可恶,还挺能钻。助理,你上!”

“我啊?!”

“呃。”

我紧张地环视着四周,急促地喘着气,浇灌到一半的时候听到小庚大喊:“停!”

我刹车般地侧转过身体,将剩余的水滴放尽,两眼依然回头望着那片已经很泥泞的现场。

小庚已经跪在那里,脸颊和双手上沾满了泥土,他兴奋地大喊:“逮住了,看你往哪里跑!”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这只天庭饱满的青色蛐蛐捏起来,轻轻地放在纸筒里。

“站住,看你们往哪儿跑——”

抬眼看去,我们被包围了。几个保安,手里提着粗大的警棍站在我们四周。

解释是徒劳的,保安们缴获了我们的战利品。谢顶的保卫科长告诉我们,经常有些修养不高的闲散人员,喜欢在这片僻静的地方倾泻脏物。院方领导很重视,已经责令保卫科守候了很久,今天终于人赃俱获。

小庚一脸的冤枉,不断检讨着,希望保卫科长能相信我们的解释,看样子他早就习惯了面对这样的危险,面带悔意又不时窥探着科长的表情。我的脸惨白,唯唯诺诺应答着科长的提问,从父亲的职业,到家庭的原籍,还有学校的名称,班主任的姓名和办公电话??

审讯持续了两个小时,在检讨书上签名后,被传唤来的学校教导主任把我们领了出来。

走出中医院大门的时候,看见保卫科长的胖儿子正高兴地拿我们逮来的蛐蛐喂他家的大公鸡。那只红冠子趾高气扬地踩住逃命的蛐蛐,一只一只地捉到嘴里细嚼慢咽,这让我俩愤然无声。

我们终于自由了。望着小庚污浊的脸,我真替他难过,今天他算是白忙乎了。

可他并不像我那样沮丧,从腰带后面掏出了那只压得半扁的纸管儿:“看,我的青头还在。嘿嘿,这就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过是件小Case。”

“青头”成了军队大院李光头的王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把这片楼群的大小蛐蛐咬得丢胳膊断腿,因此威名远扬。听李光头讲,小庚将一个绝招传授给他,每次出征前,他都会用眼药瓶里装的自来水狠狠地喷蛐蛐一下,受了刺激的“青头”便会疯了一样地冲出去,不获胜毋宁死!

小庚送给我五个弹球作为酬劳,那是李光头为了感谢他,额外赠给他的礼物。伢子得到了一个精致的蛐蛐笼子,是小庚从制作蝈蝈笼子的老农那里换来的,里面装满了小庚的存货,出售前暂且由亲传弟子来保管,伢子听到这个消息,眼睛透过厚厚的镜片熠熠放光。

从此小庚的蛐蛐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