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0:22 体裁作文
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体裁作文

篇一: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钢琴曲《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作者:梁智源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6期

[摘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他一生一共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本文对其中的《升C小调奏鸣曲》也就是我国人民熟知的《月光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升C小调奏鸣曲 钢琴作品分析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60-01

钢琴是贝多芬最喜欢的乐器,他在钢琴上迸发出的灵感帮助他完成了32首具有深刻内涵的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创作奏鸣曲是为创作交响曲所做的准备,而奏鸣曲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情感往往会通过扩张展开的方式在交响曲中表现出来,而在这些奏鸣曲中也包含着巨大的、独立的、完美的艺术价值。这些奏鸣曲饱含着贝多芬的创新精神,他将钢琴奏鸣曲主题的和声范围扩大,为无限展开和发展主题提供了可能,并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和声的发展,这种发展对于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的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贝多芬的创作成就通过很多作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但他自身的思想和理念却与他所处的生活和社会存在着很大的矛盾。由于爱情的挫折和失聪的威胁,他的思想情感逐渐向不满于现实、向命运抗争的方向转变。此时的贝多芬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现实的反抗,另一方面又沉湎于深厚的情感中。《升C小调奏鸣曲》就是他这种思想状态的反应。《月光》是这首奏鸣曲的别名,但是“月光”这两个字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蕴含在这首奏鸣曲中的情感。

一、曲目分析

《升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属于慢乐章,是它能够获得“月光”这个别名的重要依据,作用是用来抒情。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散步歌谣的曲式,如下:引子?A?B?A?尾声??(1-5)?小节?(6-

15)?(16-42)?(43-51)?(52-69)??T:?Ⅰ?Ⅱ(补充连接)?T:Ⅰ?Ⅱ(补充连接)????A的展开????

引子:引子的开始就确定了曲目的速度、调性、节拍和伴奏的音型,并对本乐章的氛围进行了铺垫。

主题:在主题的开始部分,调性为#c小调,但在主题部分快要结束的时候转为b调,因此与B部分的调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间部分:很多人认为(16-23)小节是乐曲的第二主题,不过它并未充分地展开,所以将其视为起补充连接作用的过渡部分无疑是更合适的。这一部分是b调,它的同名大调B大调是E大调

的属调。这样的关系与奏鸣曲的第一、第二主题中的调性关系相似,既体现了贝多芬对于在调性控制方面的天赋,又体现了他的个性和风格。

尾声:《月光》的尾声可以分为两部分。(52-60)是第一部分,这部分起着对第二主题意境的连接和过渡作用。(61-69)是第二部分,贝多芬采用了重复终止的手法,利用位于钢琴低音区的主动机逐渐消失来结束这一乐章。开始部分、结束部分的调性回归、中间部分的调性展开这三者构成了作品的完整性。

旋律:弱起的带附点的节奏是这部分动机的特点。在开始的时候是同音反复,紧接着发展为级进和等长。等到这一乐句结束时,出现了一个由E大调向主音的大跳。这一动机进行了多次模进和发展。第十五小节出现的新动机先是以弱起的方式向上小二度级进,紧接着开始向下二度模进。尽管这种手法在之后的段落中多次出现,但是却没有应用于展开的段落中,由此可知,将其作为第二主题的观点是错误的。总体上来看,旋律音调的级进多于跳进,且多长音。由此产生的悠长的旋律线条让人感觉平缓和舒展。而“呻吟式”的半音音调以及一系列融合在仪器中的动机则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

织体:这部分由三层组成。分别为单音的旋律、三连音和附加八度的低音,其中三连音是整个乐章的背景。这部分隐去了钢琴的中音区,因此发音明亮、厚实,使人联想到深沉的大海。少数地方的折转分解形式表达了情绪的波动,使人联想起海面上的起伏,其余部分的情绪都比较稳定平和。织体部分可以认为是为第三乐章的爆发而埋下的伏笔。

和声:和声部分一个小节一个和弦,节奏舒缓,并运用了大量的变和旋和副和旋,这些和旋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动力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调性:贝多芬在调性控制方面是非常有天赋的,除了善于处理整体上的布局,对于小范围内的调性也考虑得相当仔细。

二、结语

《月光》的第一乐章,并没有强烈的力度对照和主题对比,而是采用了慢板速度。但就是在这样的慢板速度中,贝多芬成功地实现了内部的变化,这是他的作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饱满的和声背景的基础上,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曲调、灵活多变的转调布置以及较高机动性的和声发展成为了慢板的内在动力,摆脱了传统曲目中固定音型必须停滞和静止的弊端。纵观贝多芬的一生,很少有陷入这种浪漫主义式的悲哀的情况,这种悲哀是被痛苦束缚者骚动灵魂的反映。但是贝多芬本人并不知道,在此曲完成后的不久,他就会抛弃这种束缚,为自己的情感找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姜之国.音乐考研复习精要:和声分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2]黄因.高考音乐强化训练?钢琴考试曲目与指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1.

[3](德)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六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1.

[4]崔平,杨中碧.交响乐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5](法)罗曼?罗兰(著),骆秉全(编译).名人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2.

篇二: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分析

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

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

一。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即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几乎可以说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了。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Quasi una Fantasia Op.27 No.2 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Quasi就是像好像的意思而una则是一的意思Quasi una

Fantasia就是“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 《月光》奏鸣曲在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这部作品预示了古典主义像浪漫主义的转变。 第一乐章持续的柔板Adagio sostenuto

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如果要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中选出一个最著名的乐章那恐怕就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了。这个乐章与其说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毋宁说是暧昧不间断的三连音贯穿始终和声色彩朦胧有冥想的静默欲言又止的悲伤也有甜美的回忆梦一般幻想。 乐章开始于绵延的三连音可以说是整个乐章的背景所有的乐思都建立在这些宛如心跳的音型上。四个小节后三连音型出现反复同时第一主题进入宁静的主题似乎在沉思又带着一丝忧伤和不安那是一种渗入肌肤的的预感。第二主题在B大调上进入好像试图驱散三连音背景的晦暗阴霾可是三连音却出现在音域类似管风琴脚键的最低音上最终取代了第二主题昙花一现的乐观。 中段三连音在独自歌唱一次又一次唱出清澈透明的高音却又不得不回到低沉的阴郁。乐音在流动那里面有克制的情感有焦虑的心灵。 再现部加重了忧郁的气氛平静的第一主题再现后是转调到升c小调的第二主题低音持续着三连音在一串下行中慢慢消逝在阴暗的和弦里。 第一乐章是沉思默默的思考中有悲哀焦虑怀疑也有片刻的光明。第一乐章的情感是克制的没有那种过分的滥情一切都建立在连绵不断的三连音上这是在一个天才的构想用持续的如同睡梦中的呼吸的节奏来刻画思维的流动发展。这个乐章大概可以说是即兴曲甚至是大多数浪漫主义钢琴小品的先驱了他没有按照常规把第一乐章写成快板的奏鸣曲式这实际上表明当

内心的情感需要更加直接的表达的时候形式的平衡规范已经开始让位于乐思的自由想象了。 第二乐章小快板

Allegretto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短小快乐的乐章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美。Liszt形容这个乐章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小花”。呈示部连奏和断奏交织跳动的音符有温柔的抚慰也有戏谑的微笑不断的变换表情。中段的气息宽广温厚宛如大自然中自由的呼吸。再现部简短温柔好像瞬间留下的微笑的脸永远让人回味。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Prestoa agitato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贝多芬采用了迟到的奏鸣曲式。在严整的形式下却表现出令人惊异的激动。连串的琶音组成的主部主题犹如风暴中的浪涛一浪高过一浪在浪峰的最高处是有力的重音是沸腾的热情也许还带着出离的愤怒。副部加大了控诉般的力量十六分音符如同暴风雨中的雷声在远方滚滚作响在焦躁不安的背景中右手弹出刚强有力的旋律不带一丝妥协。副部的结尾类似于一个插段毫无顾忌的激情迸发最后连续的八分音符敲出斩钉截铁的节奏这是意志力的声音是胜利的号角。 发展部短小有力副部回响在左手节奏放慢表情舒展但是紧接着右手的动机变得不安内心的激动不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更加强烈了。发展部的结尾阴郁略带痛苦似乎是悲剧的预示。 再现部当中主部规模略微减小副部的乐念被扩展成尾声暴风雨般的琶音却在热情的顶点突然沉寂冻结成疲惫的绝望但是贝多芬的精神

是永远不会屈服的那一小段如同华彩的上行终止于沉重的低音八度澎湃的大海并没有就此平静沉重的和弦在暗示精神的力量仍然活着它是不可战胜的。 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在音乐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预见了情感挣脱形式成为音乐作品主宰的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贝多芬没有按照常规把第一乐章写成奏鸣曲式而代之以自由的三部曲式流动的三连音贯穿始终主部副部的对比被弱化强调乐思的发展。这都是对于浪漫主义音乐的跨时代的预言。第二乐章可以看作是连接段联系沉思的第一乐章和激动的第三乐章这种逻辑的联系也是浪漫主义者的追求。第三乐章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也是奏鸣曲的情感中心激动的音符完全超出了古典主义的清澈典雅而进入了个人化的内心世界的表达。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月光奏鸣曲启发了整整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作曲家。 再说几句废话吧 第三乐章的两个主题都是非常激烈与深沉的在聆听的时候我时常会忍不住对自己进行类似“冬天听贝九大汗淋漓”的心理暗示。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激烈的狂怒犹如沸腾的开水虎虎作响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呐喊出的申诉坚定、热情?6?7?6?7呵呵反正我是爱死第三乐章了相反比较柔美的第一乐章反而不太符合我现在的审美原则。 刘恩惠先生以前在短歌行发的分析中曾经提到过“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

篇三:《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赏析 《月光奏鸣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这篇名作是被人们称为乐圣的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名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名字,而是一个机缘巧合: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又名《月光奏鸣曲》。

这篇注视瞩目的名作的产生也存在着故(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月光奏鸣曲第二乐章)事和传奇。不论成就多大的伟人也有困苦,也有坎坷。我们都知道大师贝多芬的绝大多数或者说所有作品都是来自于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充满着快乐和享受,也同时充满着折磨与痛苦。耳疾和贫苦同时折磨着他,他就在苦难中寻找那个她。他一次一次地找到一个她,一次一次地憧憬希望和幸福,然而悲惨的现实一次一次地将他从爱河中“救出”。《月光奏鸣曲》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碰撞中产生的。

进入第一乐章,一副静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银色的月光下,潺潺的流水伴着银色的粼粼波澜。但是静谧之中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情感,有希望与绝望的交织,有疑惑与坚定的冲击。整章的节奏清淡,细致而沉静,有带有一点忧郁。再后半段,音乐错落有致地走向了高音区,显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又缓缓地走向低音,在轻轻的尾奏中慢慢消失,又将听众带入了淡淡的伤感之中。

第二乐章,短小而且十分轻快又轻快的节奏,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与第一乐章的徐徐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截然不同的轻快与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氛围衔接得恰到好处。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让人体会到了此章明显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笔者仔细的聆听中,第二乐章不是在流露出贝多芬的伤痛之情,而是贝多芬在缓解心中的一股怒气,转换思考快乐的元素,然而这又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贝多芬最终无法寻觅到渴望中的清泉,于是在第三乐章中释怀了,倾泻了,爆发了。

第三乐章,急风暴风雨式的旋律,无法遏制的沸腾情绪,在突发跳动的节奏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汹涌澎湃的心情达到了最高潮。这一章具有美妙的钢琴效果,旋律动听而充实,旋律之间的停顿少,衔接十分紧凑,表达了高昂的斗志,使听众也充满了激情。在结尾,展现的是不断的呐喊声,突然又沉寂了下来,这是澎湃的积蓄,最终用迅速的节奏圆满收尾。

这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先生真实生活的鲜明写照,苦难与机遇的并存,幸福和绝望的变换,梦想一次次的破灭和坚持不懈的决心,无不在这奏鸣曲中通过钢琴显现。

篇四: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在这里我要讲一下贝多芬及他的作品《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一.奏鸣曲

奏鸣曲(Sonata)是种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此字汇源自拉丁文的sonare,即发出声响。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曲式结构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变奏曲式、复三或自由奏鸣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复三段式。第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有时,作品会根据需要省略第一或第二乐章,形成三乐章的结构。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这种乐曲形式经过二百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在海顿、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套曲往往由三、四个乐章组成。这些乐章的安排大体上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或是: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在速度上,各乐章之间形成了:快--慢--快的对比。按照常规,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

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在钢琴奏鸣曲的发展中,贝多芬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年轻时是个出色的钢琴家,尤其擅长即兴演奏。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他特别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把它们摆在同交响曲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他的老师和前辈海顿、莫扎特等人,大都把钢琴奏鸣曲当作教学的教材,但是贝多芬却把它们当作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要求钢琴奏鸣曲具有更宽广、更富有戏剧性的音乐效果。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音域,增强了力度的对比,提高了手指的技巧,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前人,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贝多芬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19年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他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小说诗歌

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三、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奏鸣曲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这里《月光》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曲》《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的奏鸣曲之一

1、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月光》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描写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2、作品曲式、情感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

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3演奏技巧

我觉得月光3个乐章都各有特点,要能够表达出很完美的意境来都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这曲子的第一乐章确实不是很简单,因为是个3声部的曲子,很注重手指能力,如果弹不好就会变成练习曲了,你在练的时候应该分手练,左手的音是8度,你下键不要猛,力度要掌握好,右手的3连音要平均,也是不能太响,要稳稳的过渡,而最主要的就是右手的主旋律,基本都是由右手的5指来承担的,最后是用高抬指来弹,下键注意音色要稍微亮一点。

技术上第一和第二乐章在技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第三乐章挺难的,总的说来力度也比较强第一乐章要求极其细微的手指控制能力.这个乐章第一主题就需要右手4,5指的力量和独立性和前三个手指均等才能弹好.中间段的左手的震音也不是可以轻易搞定的东西.

这首曲子主要是手指的控制力。左手八度的控制、右手两个声部的控制(要学会用两种不同的触键方法)。

4对曲子的理解

贝多芬最为世人赞叹的月光奏鸣曲。创作这首作品时,他正处于热恋中。有向往的朋友都去看一部电影——《永恒的恋人》,是一部传记式的描写贝多芬一生的电影!这样可以更好、更有体会的去欣赏他的作品。当然,大部分人听过不同版本的这首作品,总觉得她是一部恋曲,是部悲情为主的作品,或者就是通过全世界都看得到的月亮来诉说“但愿人长久”。在这里就不多说大家都熟悉的第一乐章了,有弦律,有节奏,有诗情画意,有思念,又惆怅??!接下来的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这么的缓,让人觉好像被捆着,生怕呼吸声打扰了深夜的宁静,六分钟呢!叫你这么长时间不呼吸你受得了吗?所以来了轻快短小的第二乐章,拖蹋中带着跳跃,柔情蜜意中带着刚毅,听这一乐章是不会觉得有任何负担的,抛开了第一乐章的缠缠绵绵,随着音乐的深入,高潮来了,啊,一阵阵的双手交叉和弦,是否感到内心的触动?轻柔的结尾之后,迎来了急促的第三乐章,这好像和第一乐章对比的太过分明,现在你明白了第二乐章的恰到好处了吧!音乐的弦律总是从低到高,你的心也随着乐曲的进行不由自主的移动。继续听下去,7分钟是长了点,但是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有味道!到了月光的结尾处,他又在敲击我们的心灵了,贝多芬是这么善于打击(不是打动)人的心!就好像有人说听莫扎特的音乐会开发智力。快要结束时,几个连续的大八度高山流水,飞流直下,然后又是还没等你喘过气就又把你带到天上,会感叹贝多芬到这个时候还戏弄你。人生百态,尽在其中。作品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启迪,这就是我对作品的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认识,推荐大家可以在月光下静静的欣赏一下这部传世佳作。

篇五: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巧分析

论文摘要:被命名为《月光奏鸣曲》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伟大作曲家贝多芬的名作。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风格、曲式调性、演奏技术等方面对贝多芬的《月光奏呜曲》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创作风格,演奏技巧,风格,技巧

引言: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 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在音乐文献中,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资料种类繁多,本文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及技术分析贝多芬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望能为钢琴演奏的理论和实践有所借鉴。下面就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景,创作风格,演奏技巧进行分别论述。

第一部分: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背景材料

(一)贝多芬

(二)奏鸣曲

(三)月光奏鸣曲简介

第二部分:《月光奏鸣曲》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作品27 之2 的# c 小调奏鸣曲, 即《月光奏鸣曲》, 是贝多芬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于1801年,那年他三十一岁。这首作品是目前在听众中最为流行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而它的颇具文学色彩的标题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遐想。该曲在创作上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 他摆脱了古典乐派奏鸣曲的快慢快的模式, 把第一乐章写慢板, 把高潮改置于最后乐章, 使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无缺的境地。据说《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自己最偏爱的一部作品, 因为他为了它的出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它与他那备受摧残的心灵一脉相通。

第三部分:《月光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下面从演奏角度对作品《月光奏鸣曲》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