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21:02 单元作文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简介单元作文

篇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诗画)

泉州闽台缘博物馆(诗画)

霞浦一中 林承强

诸神共祀兄和弟,国脉相承帝与王。 远古家园本连接,同胞渴盼聚一堂。

篇二: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分四层,面积为23332平方米,高度为43米。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博物馆展厅总面积为7355平方米。其中,二楼为综合主题馆,面积3466平方米,将根据闽台关系的“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分7部分设计布展。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馆,展厅面积2889平方米,将设立戏曲、民俗、建筑、工贸等专题内容,深入表现闽台关系。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游客休闲处和设备用房等。四楼为信息数字及研究中心。

博物馆分布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明清时期,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博物馆详解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

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

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

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

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

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

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

到最低位置,低于现在海面150

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

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

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

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

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

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

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

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

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

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博物馆缘起

2004年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泉州,在参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之后,特指示要新建一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站在加强对台工作的政治高度,根据当前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新形势,以及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关系做出的重要决策。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缘久,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关系;而且福建是台湾汉族主要祖籍地,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7.6%,祖籍泉州约有900万人,泉州和台湾经济来往、文化交流频繁,成为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前沿重地。把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在泉州,充分说明泉州在全国对台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工程建设,李长春同志百忙中多次关心工程进展,并作多次重要批示,中宣部、国台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大力关心博物馆建设,给予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省、市两级党委、政府集中力量,周密策划,狠抓落实。省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解决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问题。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审定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强调以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和站位,建设和管理好博物馆,以求工程确保质量争取荣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省委指定原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全程负责指导工程建设。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亲自领导博物馆工程建设,市委巡视员骆灿堂具体把关,工程建设正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组织施工,顺利推进。 博物馆特色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北倚国家级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西湖,西邻泉州市博物馆,是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是以台湾基层民众为主要对象,以“反独促统”为目标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台宣传场所,同时也是研究闽台关系、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主体建筑方案采用“天圆地方”设计理念 ,整座建筑浑然天成,较好地体现人文精神和闽台特色,成为泉州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主体建筑前的大型广场的规划建设也充分体现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以极富闽南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本色调,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分隔出醒目的图案,

远观如一张巨大的地毯,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在展览艺术设计方面,为达到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和有特色博物馆的目标以及考虑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涉台博物馆,整个布展指导思想,从内容到形式突出政治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专家学者认可、观众喜闻乐见。

博物馆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是目前祖国大陆唯一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特别是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

博物馆亮点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

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

设到展厅布置,每一个步骤都成为

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

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

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

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

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

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

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

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

公室场所。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吸取了两

岸建筑的精华,是一座建筑博物

馆。同时,博物馆的许多细致景观

也非常吸引眼球。

主体建筑

“气势恢弘”是许多人看到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的第一感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

篇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

解词

编写:泉州仰恩大学陈剑梅

泉州(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泉州闽台缘博物馆简介)信息学院苏锦栋

提供史料: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泉州信息学院蔡江池

泉州仰恩大学林淑丽

交流:泉州师院廖丽红、郑冰瑶、戴雪玲等志愿者及黄锦

莹和华侨大学姜春雨等志愿者

图:泉州信息学院苏锦栋、蔡江池

2

3

4

目 录

5

一、概

述 ????????????????????????? ()

(一)、导览

词 ???????????????????? ()

(二)、爆破

画 ??????????????????? ()

二、序

厅 ????????????????????????? ()

三、第一部分——远古家

园 ????????????????? ()

(一)、台湾海峡沙盘 ????????????????? ()

(二)、古动物化石 ?????????????????? ()

(三)、史前文化 ??????????????????? ()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 ()

(一)、闽越东徙 ??????????????????? ()

二)、大陆民众迁6

篇四:泉州景区介绍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级 别 国家一级

成立时间 2006年5月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总投资1.8亿元,占地154.2亩,面积为23332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四层,高度为43米。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配套的景观广场面积达19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泉州市规格、档次最高的一个广场,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宽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

博物馆二楼为该馆基本陈列《闽台缘》的展厅,展示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达1000米。陈列从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通过七个部分、二十一个单元、八十七个组合,以殷实的实物、文献、图片等资料,用举证的方式和对比的方法,从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科学、真实、直观、生动的阐述了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一脉相承、手足情深的历史事实。

博物馆三楼为《乡土闽台》专题展和临时展览的展厅。《乡土闽台》专题展面积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个时节,通过全场景式的陈列手法,展现闽台两地共同的民俗风貌。临时展厅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举办各类临时展览及活动,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动的平台。

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闽台两地原始文化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

第二部分:血脉相亲———闽台两地同根同宗,血脉相连,骨肉相亲。

第三部分:隶属与共———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

第四部分:开发同工,数以百万计身强力壮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宝岛从荒芜之地开发为富庶之区。

第五部分:文脉相承———今天台湾的方言、祭器、民间工艺、手工技术等,仍保留着浓郁的闽南和客家传统。

第六部分: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带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湾民间供奉的各种神灵,绝大部分由福建传入,其祖庙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风俗相通———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进入闽台缘二楼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主题馆的前沿部分:一幅红色海峡两岸地图的漆画和四根雕刻威龙盘旋在上的柱子,头顶为立体感很强的蓝色天空图画。主题馆的第一个部分,呈现的是一幅远古家园的场景。海峡两岸一水之隔、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的地理渊源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座台湾海峡地形变迁示意模型。通过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陆与台湾岛的连接情形。当地球进入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也就是距今1.8万年前,地球气候急剧变冷,台湾海峡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峡变通途,大陆古动物与古人类不断迁徙岛内,但冰期结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之后闽台两地先民冲破惊涛骇浪的险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联系,共同开辟了远古的家园。旁边是体现台湾岛和台湾海峡形成的七幅直观图。

接下来陈列的是体现这一时期在两地发现的古动物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有台湾桃园县大溪内栅、新竹县宝山、台南县左镇菜寮坑、高雄县四旗津、屏东县恒春等

地发现中国犀牛、台湾古象、中国剑齿象、野牛、古鹿、野猪等化石。这些化石与福建三明万寿岩、漳州东山县海域、泉州石狮海域出土剑齿象、野牛、古鹿等古动物化石十分相似,属于同一动物群。台湾与福建古动物遗迹,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纪时,华南的古动物群通过海退后形成海峡陆桥,迁移台湾岛的结果。同时泉州渔民在台湾海峡深处捕捞上来的“右肱骨化石”被鉴定为是从大陆向台湾迁徙的早期人类,命名为“海峡人”。第一部分展厅还有一些内容则是大陆和台湾在不同时期文化的对比。

台湾大坌坑文化与大陆新石器文化对比中,博物馆中陈列了台湾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残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两地出土的遗物,无论在器物形制、经济生活还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构成了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统一文化圈。

史前文化中,闽台先民创造了诸多原始文化。而台湾长滨文化和三明万寿岩文化以及漳州莲花池山文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长滨县出土的石片器、砾石偏锋砍器、细石器、手斧等文物,还有三明万寿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工地面、排水沟等遗迹,漳州莲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遗物。这些遗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长滨文化的人类,可能来自华南地区。

还有台湾圆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网坠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长汀出土的大陆新石器文化的石抡、陶纺轮等,两者比较可发现台湾圆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来源于祖国大陆东南地区。最后展出的是台湾凤鼻头文化和大陆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从两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红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台湾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华南古代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从工程建设到展厅布置,每一个步骤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面积154.2亩,高度为43米,主体建筑面积为23332平方米,共分为4层:一楼为国际学术报告厅,并设临时展厅、库房、办公区和设备用房等;二楼为综合主题馆;三楼为专题馆;四楼为信息及研究中心办公室场所。

通向观景天台的屋面斜阶在设计时就充分运用儒家“万物归宗”的思想及闽南建筑特色,而“和

其入口处的“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是祖国大陆最高的一对“九龙柱”,柱上蟠龙腾飞,栩栩如生。“九龙柱”重达135吨,前面的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一块完整的砻石构成。这块卧碑与一对“九龙柱”构成一组寓意深远的景象,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巨幅石雕位置:博物馆二楼平台前

走近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最抢眼的要数二楼平台的两幅石壁雕了。这两幅长各16米、宽各4.5米的巨幅浮雕内,不仅容纳了海峡两岸共同瞩目的妈祖女神和泉州人文景观与著名史迹开元寺、东西塔、老君岩、泉州南音、拍胸舞等,而且还将台湾的高山族文化、阿里山民俗和鹿港古渡等尽收其中,让海峡两岸的同胞一走进博物馆参观时,就感到海峡两岸深厚的历史渊源,亲切感油然而生。

火药爆绘壁画“巨榕”位置:博物馆二楼中庭

泉籍旅美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成功爆绘了一幅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画高18米、宽9米,面积达162平方米,创该类画世界之最,堪称是“世界最大火药爆绘壁画”。

这幅爆绘壁画题为《同文、同种、同根生》,是蔡国强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的献礼之作。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品后面运用现代化LED灯光艺术和现代化电脑技术控制,将180个百家姓显像在这幅壁画上,

由电脑控制与榕树交映显现出奇妙的图腾。这幅壁画寓意深远,象征着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综合主题馆位置:博物馆二楼展厅亮点:1500多件文物文献展示“五缘”

综合主题馆是整座博物馆陈列的核心,总面积达3466平方米。整个布展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闽台关系的“五缘”来设计,分七个部分共21个单元,87个项目。

其中,地缘、血缘、法缘和商缘单独各作一部分,即远古家园、血脉相亲、隶属与共、开发同功。而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则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在这七部分前还设置了序厅,展示了古(清)代闽台的地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还通过“前言”对该馆所要展示的内容以及闽台两地深厚的“五缘”关系进行提示。在主题馆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献,这些珍贵的文物文献见证了闽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将再现闽台骨肉亲的种种历史场景。

综合主题馆的展览线长度1000多米,整个展厅空间既宽敞又不失丰满,参观流程比较顺畅,参观时间需90至120分钟。主题馆艺术创作共33个,安装18个大小场景,再现了闽台关系史中重要事件,让观众更有历史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布展的过程中,采用声、光、电等最新高科技手段,设置了5台多媒体幻影成像场景,提高了布展的可观性和娱乐性,让观众寓教于乐。同时,还设置了“寻根问源查姓氏”等触摸屏平台,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参观者的互动参与性,真正做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政治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相结合。

“乡土闽台”专题馆位置:博物馆三楼西展厅亮点:闽台四季习俗大展示

在这个面积为1520平方米的展厅里,别具一格地按“春、夏、秋、冬”四个时节,展示闽台两地相同的民俗习性,深入表现闽台关系:拜年的团圆场景,闹元宵的喜庆场面,迎春的美妙画卷,清明的祭扫习俗……

“半月沉江”、“南海金莲”、“白璧青云”,你可能想不到,这些竟是泉州素食名菜。乡土闽台专题馆还专门介绍了泉州的美食,帮我们将泉州各种美食了解“透透”。

闽台民间工艺精品展位置: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亮点:两岸高品质工艺品集体亮相 它们是由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各会员单位提供的,都曾屡获国家、省、市各类大奖。台湾方面展品则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发函邀请参展。泉州的展品种类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偶、泉州刺绣、德化瓷器、永春漆篮、泉州脱胎工艺品、神将盔帽、泉州花灯、竹编工艺、铜制器具;台湾的有金门陶艺、琉璃工艺、交趾陶艺、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此外,还有闽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将阵头、盔帽、阵仗、铜器、绣仗、文轿、武轿、神像等,以及宗教庆典的各类道具。

闽台著名画家作品展位置:博物馆三楼东展厅

亮点:10多位闽台著名画家展出100多幅作品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财富,起着沟通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作用。闽台一衣带水,原本一家,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关系密不可分。闽台翰墨情缘密切,自古以来交往频繁,成为维系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开元寺

景点级别 国家4A级景区

开放时间 08:00~17:30

门票:免费

成立时间: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为兴教寺,唐神龙元年(705年)改额龙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准提禅院;西翼有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1300年间,大开元寺随世道兴衰,屡修屡圮.历尽风霜。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莲花道场升为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改名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又改称开元寺至今。迨至两宋,泉州开元寺不断发展,香火日盛,周围没有不相统属支院达120所.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剩平章伯颜奏请,合支院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其后40年中.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据《温陵开元寺志》载.其实"禅风远泊,衲子兢集","食常万指",寺有僧人千余,为泉州三大丛林之一。也是全国少有的大寺庙,迨至元末,泉州兵荒马乱,"饥谨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衰落不振。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命僧正映为寺主持,修举废坠,芳渐次中兴.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间,再度衰落,,禅林规制,日就陵夷”。佛寺和僧舍废为民居.甚至戒坛为火药匠所据,并侵及法堂,至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才由檀越黄文炳书面.向当朝奏请,尽驱诸匠。"始获青毡旧物,然亦仅存十一与千百之间而已。此后,只有损毁维修而无扩充。民国初年(公元1911年),转道和尚任开元寺主持及慈儿院院长,转物和尚任开元寺监院,圆瑛法师任开元寺都监,共主修缮,改原时难全其功。后来,部分寺院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作囚禁壮丁场所,抗日战争时大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损失严重。

自1952年以来,数度拨款修缮,外建石栏墙,兴建东西两廊及拜亭,山门,大殿,戒坛和准提寺均经整肃,使这座千年古刹旧貌变新颜。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介绍

福建省泉州市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从前的西城外),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寺院所在地原为黄家花园,后捐地建寺,有逾1300年历史。

开元寺位于市区西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现存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时期有寺院120所,僧侣达千人[3] 。

1950年政府拨款整修。1960年重修拜亭和大雄宝殿,1973年政府拨款重建东、西廊。1989年后接受海外侨胞捐资,先后重修大雄宝殿、山门和准提禅院。

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寺院景点

拜亭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

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也许也是因为这一天不收门票的缘故,吸引了不少游客在这一天拜访。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 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天王殿

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 687年),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藏经阁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 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 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代文物。其中各代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大雄宝殿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

篇五:泉州闽台缘讲解词(部分)

闽台缘讲解词

目 录

一、 概述 ????????????????????????? (2)

(一)、导览词 ???????????????????? (2)

(二)、爆破画 ??????????????????? (2)

二、 序厅 ????????????????????????? (2)

三、 第一部分——远古家园 ?????????????????

(一)、台湾海峡沙盘 ?????????????????

(二)、古动物化石 ??????????????????

(三)、史前文化 ???????????????????

四、第二部分——血脉相亲 ?????????????????

(一)、闽越东徙 ???????????????????

(二)、大陆民众迁台 ?????????????????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 ?????????????????

(一)、建制沿革 ???????????????????

(二)、共御西方殖民者 ????????????????

(三)、共抗日本侵略者 ????????????????

六、中庭过道 ???????????????????????

七、第四部分——开发同工 ?????????????????

(一)、农耕水利 ???????????????????

(二)、手工制造 ???????????????????

(三)、商贸交通 ???????????????????

八、第五部分——文脉相承 ?????????????????

(一)、方言国语 ???????????????????

(二)、科举教育 ???????????????????

(三)、诗歌小说 ???????????????????

(四)、民间艺术 ???????????????????

九、第六部分——诸神同祀 ?????????????????

(一)、佛教信仰 ???????????????????

(二)、道教信仰 ???????????????????

(三)、民间信仰 ???????????????????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

(一)、生命礼俗 ???????????????????

(二)、衣食住行 ???????????????????

(三)、岁时节庆 ??????????????????? (3) (3) (3) (3) (4) (4) (4) (5) (5) (7) (8) (9) (9) (9) (9) 10) 11) 11) 11) 11) 12) 13) 13) 14) 14) 16) 16) 17) 17) ((((((((((((((

十一、结束语 ?????????????????????? (18)

一、概 述

(一)、导览词

大家好,欢迎光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清源山下、西湖之畔,是全国唯一的反映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154.2亩,主体建筑面积23332平方米、高43米、共分四层。现在大家所在的位置是二楼大厅。

(二)、广场景观介绍 [视情况介绍]

* 本馆采用了“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物“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主体建筑有通向观景天台的四道半弧形的屋面斜阶,象征着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观景天台上的和平莲高6.2米、径宽4米的镀金莲花,象征吉祥和平。(“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 [带“*”为视情况介绍内容]

* 博物馆景观广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由馆名卧碑、倒影池、音乐喷泉、九龙柱及48根七彩灯柱等组成,以极富闽台建筑特色的红色为基调,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颜色和特制红砖,红白相间分隔出醒目的图案,与主体建筑融为一体。

* 九龙柱高19米、直径2米、每根重135吨,是国内最高的一对石雕龙柱,以“九龙吐珠”象征海峡两岸同胞都是龙的传人。卧碑宽12米、高2.5米、厚1米、重达70吨,由整块石头加工而成,表明海峡两岸的关系坚如磐石。

* 广场中间的倒影池长74米、宽18米,水由里向外源源不断地流动,象征着两岸关系源远流长。

*广场两侧两组音乐喷泉伴随着音乐,水柱组成“团结奋进”、“一帆风顺”、“两岸共舞”等8组意象景观,水柱喷高可达18米。 [喷泉有开才介绍]

(三)、火药爆绘壁画

这幅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火药爆绘壁画--《同文、同种、同根生》。它的作者是泉州籍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先生。2006年5月14日下午,在即将开馆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蔡国强用火药在特制的麻宣纸上成功爆绘。电视机里播放的是央视四套《中国新闻》关于爆破画创作过程的报道。

画高18米、宽9米,画面由一棵大榕树及树根构成,用火药在特制的大麻纸上爆破,炙烧绘成画。作者以扫把为笔,以火药为墨,形象地勾勒出了一棵参天古榕。之所以选择榕树,是因为榕树中的“榕”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跟“感情”的“情”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是十分接近的,而闽南语是闽台两地的通用方言,暗喻闽台两地情缘相连。(此外,榕树具有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特点,符合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主题。)

二、序厅部分

福建与台湾历史渊源深远,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或“五缘”指闽台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形成密不可分的独特关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二楼主题展览“闽台缘”按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来设计,分为七个部份。(文缘由于内容较多,分设三个部分,即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

现在我们进入专题馆,主展厅面积3466平方米,展线长1200米。序厅主要由四根攀天龙柱、蓝色穹顶与巨幅磨漆画构成。四根龙柱撑起一片蓝天,寓示闽台人民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龙的子孙。龙柱后面,以中国最喜庆的红色为底色,运用了福建民间传统手工画--磨漆画,呈现出康熙年间的台湾全图。

五、第三部分——隶属与共(法缘)

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我国一直对台湾行使管辖权和领土主权,历代中央政府都注重对台湾的开拓经营。

(一)、建制沿革

1、早期经略

早在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就派他的部下卫温、诸葛直到达台湾。隋朝政府曾先后三次遣军渡台招抚。南宋时期,驻军于澎湖,隶晋江县管辖。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仍隶晋江县。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荷复台,收复了台湾。

2、府县初设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根据我们大陆实施已久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一府二县(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并立安抚司于澎湖,总称为东郡。但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就病逝了,享年39岁。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子承父业,继续管理台湾。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设置。在郑经的身边有一位参军叫陈永华(福建同安人),他给郑经提供相当多中肯的意见,使得郑经治理台湾期间,台湾的经济、文教都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会在文脉相承的部分再提到他。

3、清初统一

清朝政府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第二年就曾派出使臣到达台湾进行招抚工作,但是双方一直没有谈拢。郑经管理台湾后,希望台湾可以象朝鲜一样独立出来,也会按期向清廷进贡,但是遭到清廷的拒绝,要求郑经必须率领部下“登岸、剃发、称臣”。后来郑氏集团内部出现了矛盾,康熙看准了时机,在1683年,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将士渡海东征,在澎湖与郑氏军队决战,消灭郑军主力,最后迫使台湾郑氏政权投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施琅将军石雕像:当施琅将军成功收复台湾后,清廷内就台湾的去留问题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放弃台湾,认为台湾是外岛又尚未开发,此时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施琅将军为代表湾的另一派主张保留台湾,施琅将军向清廷上奏了

一篇言辞恳切的《恭陈台湾弃留疏》,指出了台湾重要的地理位置,并且就兵食、开垦等大臣有争议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解决方案。于是,康熙皇帝权衡利弊后采纳了施琅将军的意见,在台湾设立了府,使台湾成为福建的第九个府,此后从1684年到1884年的两百年间,台湾隶属于福建管辖。

4、台隶闽省

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台湾府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府。1684一直到1884年的200年内,台湾都隶属福建省管辖。因此在这些复制的官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台湾”两个字前面都刻有“福建”二字。

班兵制:有鉴于郑氏集团的例子,并且出于政治及经济方面的考虑,驻守台湾岛的官兵不是从台湾本地抽取,而是从福建各地抽取的。这些官兵实行三年一轮换的制度,这种制度称为“班兵制”。

水师提督服: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清朝的水师提督服,这两件都是真品,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正面右手边这是一件在夏装,材质较轻薄,全身用金丝绣成八条龙。在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享用龙型图案,所以这是一件相当尊贵的衣服。而边上这件战袍,它的作用亦是礼袍,正面用金线绣了一只龙,十分威严。这件战袍比较厚重,穿着时感觉十分闷热,所以在里面套一件藤质的背心,这件背心能起到透气的作用。

5、台湾建省

由于西方殖民者长期以来一直觊觎台湾,出于海防的需要,1885年台湾建省,但台湾仍与福建保持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当时的台湾行政长官称“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是第一任台湾巡抚。清政府为了促进台湾发展,要求福建与台湾连为一气,在头五年内,福建每年向台湾拨付44万两协饷(相当于现在的“转移财政支付”)帮助台湾的发展,44万两相当于现在的八千多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铭传大力推进了台湾通讯事业的发展,铺设了我国第一条海下电缆,在台湾设立了我国第一个邮局,发行了第一枚邮票。

6、回归祖国

1945年,在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努力下,在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支持下,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日本占据五十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在台湾光复后重建的过程中,福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三位台湾行政长官(省政府主席):陈仪、魏道明、陈诚]

(二)、共御西方殖民者

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渐,觊觎关闭着的中国大市场,垂涎着台湾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西班牙、荷兰等相继侵入台澎地区,两地人民奋起抗击。近代以来,中国又成为列强争夺瓜分之区,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样遭受蹂躏和苦难,海峡两岸互相扶持,共御外侮,战斗不息,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1、两地抗荷军

明代后期,荷兰殖民者为了寻觅与中国贸易的基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遭到沿海人民的反抗,1603年荷兰军队侵占澎湖。1604年,明朝派泉州政令郡司沈有容率师抵达澎湖,与荷军头目韦麻郎谈判,据理力争,威逼荷军撤离。[澎湖天后宫,明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

2、郭怀一起义

1624年,明政府出兵将荷兰殖民者逐出澎湖。是年荷兰人侵入台南,此后至166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据38年间,台湾民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652年由郭怀一领导,虽然这次起义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者(郭怀一原来是郑成功的部下,郑芝龙投明后,郭怀一留居在台湾从事农垦)。

3、郑成功驱荷复台

荷据台湾38年间,推行残酷的殖民政策,民怨深重。1661年4月,民族英雄郑成功亲率复台大军,分乘200余艘船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践行他一生最辉煌的壮举——驱荷复台。郑军在当地渔民引领下直入台南鹿耳门,占领赤嵌城,将荷军围困在热兰遮城(台湾城),并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之下,切断城内水源和粮食物资供应。1662年2月荷军被迫停火谈判,并于10月签订投降条约,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就此结束。

3、鸦片战争抗英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三次进犯厦门、六次攻击台湾、窜犯泉州,闽台沿海人民与全国各地军民共同抗英,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林则徐、邓廷桢、陈化成、江继芸、姚莹等是抗英御侮的杰出代表。

当时沿海各省都传来战败的消息,只有台湾当地连连告捷。这是因为,一方面台湾军队团结一气抵御外侮,另一方面是英军并未把主力部队派到台湾战场上。

4、闽台共抗法军

中法战争期间,闽台是抗法斗争的重要战场,马江海战和基隆保卫战中,两地将士浴血奋战。在法军封锁台湾海峡之时,厦门和福州成了祖国大陆支援台湾同胞抗击法军的前沿阵地。

十、第七部分——风俗相通

明末以来,当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时,把家乡的风俗习惯带到台湾。台湾与福建尤其是闽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

(一)、生命礼俗

人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出生、成年、结婚、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每个阶段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民间都有相应的礼仪习俗,以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建民众移居台湾时,将这套礼仪习俗传入台湾。

1、诞育礼俗

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