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7:26 体裁作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体裁作文

篇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的“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的“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

这是主席25年离开长沙途中看到秋景时的感慨之作,回忆的是当年在长沙就读时和同学好友一起游览橘子洲、搏浪湘江的情景,曾记否问的就是他的同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系指主席当年和好友同学立下的豪迈誓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侧写,反映的是小小年纪的毛既具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和远大的抱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怎样一副图画?----此句是从《晋书·祖逖》中的“中流击楫”化来的。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中流击楫”常被用来表示破釜沉舟恢复故国的决心。词中毛泽东表明了自己决心与革命战友一道,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责任。全词以此作结,内容上回答上阕“谁主沉浮”的问题,形式上反问作答,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和对革命力量的自信。

这是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诗,真是绝唱。每每读来,不禁令人激情澎湃。

篇二:《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1.沁园春·长沙

【课前5分钟】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百舸争流( ) 百侣曾游( ) 挥斥方遒( ) ....

浪遏飞舟( ) 橘子洲( ) 怅寥廓( ) .....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

B.谁主沉浮(主宰)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

C.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

D.浪遏飞舟(阻止)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4.押韵是诗歌的一大特点,请指出《沁园春·长沙》押什么韵,并写出其韵脚。 韵: ;韵脚:

5.《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作者在词中选用了哪些意象?选用这些意象其意在什么? *

【随堂大家练】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6—10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如果用直白的

语言表述,其语序是: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

秋景图。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有过渡作用,在词中叫“过片”,自然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对“浪遏飞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

“到中流击水”的条件,这正说明了诗歌具有宽阔的想像空间的特点。

8.上阕在写景方面很有章法,请作简要分析。

9.试分析词最后三句在写法上的特点以及作用。

10.诗歌讲究炼字,请问:

(1)将“层林尽染”的“尽染”换成“似火”好不好?为什么?

(2)将“漫江碧透”的“透”字改为“尽”好不好?为什么?

【课后30分】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

1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寥廓 缪姓 未雨绸缪 戮力同心 ....

B.遒劲 劲头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

C.啁啾 稠密 风流倜傥 未雨绸缪 ....

D.悲怆 苍茫 沧海桑田 呼天抢地 ....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辽阔 寥落 碧绿 珠联璧合

B.橘子 桔梗 诤谏 铮铮铁骨

C.竞争 竞然 境况 以铜为镜

D.飞翔 翔实 安详 祥和气象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怪诞、变形、夸张的形象塑造与生活细节的真实、环境的真实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B.通过在中国基层这几个月的生活,我已经把这不同寻常的一点深深地感觉到了。

C.由于京沪高速铁路投资巨大,不仅对我国民族铁路工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德、

法、日等国企业甚至政府都极具吸引力。

D.我们虽然身处雪域边关,但是全国人民一直关心着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

1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5.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意趣贯通的两个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对仗,如“指点江

山”与“激扬文字”。下面哪些句子可以组成对仗句?请选出来。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 ②二水中分白鹭洲 ③芳草凄凄鹦鹉洲 ④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山雨欲来风满楼 ⑥入山深处闻鸣啼 ⑦乌云磅礴走泥丸 ⑧三山半落青天外 ⑨近水浅时听鱼声 ⑩晴川历历汉阳树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6—21题。

(一)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也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毛泽东先后到上杭等地指导地方工作。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当时的心情在这首词里也有所反映。

16.对上面这首词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

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重阳节都会如

期而至。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

地鼓舞了诗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

表现出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17.揣摩“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意境,从《沁园春·长沙》中找出能表现此句意境的句子。 。

18.下片上句刚说“不似春光”,下句又马上说“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请说明理由。 。

(二)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

李白 毛泽东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19.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空格处。

月 泣 却 越 血 霞 咽 冷 画

20.两首诗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1.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

同之处。

1.《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沁qìn,舸ɡě,侣lǚ ,遒qíu , 遏a ,橘jǘ,怅寥廓chànɡliáoku?。

2.A(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都分为上下阕”错)

4.韵:ou;韵脚有:秋、头、透、流、由、浮、游、稠、遒、侯、否、舟。

5.选用了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富有生命力的万物在秋天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状态,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和主宰山河的壮志。在结构上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6.B(“峥嵘”修饰“岁月”,朗读时两词间不应停顿。正确的节奏划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7.A(正确的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8.从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等方面思考答题。(分析略)

9.采用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像,以设问结尾,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10.(1)不好。“似火”与上句意义有重复;“尽”能与上句“遍”相照应,从而使本句与上

句对仗更工整;“染”字还有表现使“层林”渐渐变红的动感之妙。(2)不好。“透”是韵脚;“透”在这里表程度,更显出水的清澈,且与下文的“鱼翔浅底”相呼应,而“尽”字用在此只能表范围,再说上句已出现过“尽”字。

11.A(A.liáo,mìu,m?u,lù; B.jìnɡ,jìn,jìnɡ,jìnɡ ;C.zhōu,ch?u,tì,ch?u;

D.chuànɡ,cānɡ,cānɡ,qiānɡ)

12.C(竟然)

13.A(B.错用把字句;C.去掉“由于”;D.语序不当,把“我们”放到“虽然”之后)

14.B(借喻,其他为借代)

15.①⑦ ⑧② ⑩③ ④⑤ ⑥⑨

16.A(词中并没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17.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8.“不似春光”是就秋天的景色比较单调这一特点而言的。“胜似春光”是就秋天到处见

橙黄,时时有收获这一情景说的。又加红军打了胜仗,看到“寥廓江天万里霜”的景色,自然就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19.月、咽、越、血

20.李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毛词渲染的是一种紧张、激烈、

悲壮的战斗气氛。

21.李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毛词抒发的是红军战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的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篇三:沁园春 长沙

第一单元 人生的五彩梦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教时:1课时。

2、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3、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4、教具准备:⑴ 投影片。⑵ 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⑴ 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⑵ 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⑴ 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⑵ 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⑶ 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⑷ 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⑴ 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2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⑵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①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

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

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

② “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③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3、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4、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5、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④ 讨论: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导学案

问题导学

1.上片中,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湘江秋景图”这大好景色的?

2.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意是什么。

3.下阕为我们描绘了一群怎样的少年形象?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自主探究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重点概述

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回忆起曾一同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1、上片的“看”和下片的“恰”,以一字领数句,这种格式称“扇面对”,可用提问“管到哪一句”来启发学生领会其作用。例如“看”字,一直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写出了一切生物都在秋日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几句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诗人集中笔墨写了两种颜色:红色(“红遍”“尽染”)和绿色(“碧透”)。“万”“尽”“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风景如画。诗人除了写山红水绿的的静景,还着意描写事物的动态。在碧绿的江面上许多船只争先恐后地扬帆飞驶。接着又进一步展现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仰望那万里长空,雄鹰振翅翱翔;俯视着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轻盈欢快地游乐。启发学生抓住“击”“翔”两个动词,展开想象。

3、诗人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索,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谁的问题。教师可以提问:联系当时的形势,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什么问题?然后明确:革命领导权问题是这句的深刻内涵。面对重大的历史抉择,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4、“曾”“忆”,从描绘秋景转向追忆往事,“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诗句中流露出无限的怀念和豪迈的感情。“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韧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开展了英勇斗争。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袁世凯、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之辈即“当年万户侯”。革命青年视之如“粪土”。教学时可以给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回忆当年在这里游泳的动人情景。当年,在水深流急的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把疾驶如飞的船只都挡住了。“曾记否”,这是对同学的亲切的遥问,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深入思考后的落脚点,当是革命领导权问题。

解读诗歌(三个层面)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了解:

政治背景。作为一个政治家、革命活动家,他总是和时代同呼吸同命运的。作为抒情言志的诗歌也恰恰表现了他们这种生活。本词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本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然后提出“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深浮?”诗人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而在下阕,回忆了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之后,作者写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对“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之中,急

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由于现代社会个性的张扬,人们不太喜欢从政治层面去理解问题。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诗作中表现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是很正常的。如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短歌行》感情充沛,格调悲凉,抒发了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表达了作者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愿望。一个政治家兼诗人,个人之情往往表现为家国之情。这是我们从政治层面上分析这首词。

我们再来从事业层面看诗人的政治命运。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1958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中作的一些“自注”中,曾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所从事所追求的事业。这时,诗人受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次打击:被排挤出党中央。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我们通过解读一个字“独”来理解诗词。

“独立寒秋”,“独”怎样理解?是“孤独”吗?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吗?看下文,“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深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诗句中的“湘江北去”,平添了豪迈之气,甚至让人想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抹去了“孤独”的感觉。从句式上来分析,这是个非正常语序和省略句。为什么采用这种句式?这和诗词受格律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和正常语序比,这种语序增强了难以言说的流畅美、韵律美、情趣美。这种美,不是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伟人湘江独立图,诗人置身于广阔的秋水长天之中,透露的是一种浩然之气。我们还可往下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什么样的景色?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首,怎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这幅图画,远近相间,动静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多姿多彩的景色恰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下阕中写到:“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诗人回忆起了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战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事情。心在,梦想在;心在,希望在;心在,朋友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个有朋友的人内心永远是温馨。况且诗人和他们的朋友又有着如此激动人心的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人在叙事之后,进一步抒发个人情怀。“曾记否”,是对同学遥远的亲切的问候,深情的怀念,同时也是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所以“独立寒秋”的“独”是形独心不独,是诗人在对大自然的激情关注中融入的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我们可以看到,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的时候,诗人依然是奋而前行,愈挫愈奋,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诗人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逃到广州”,是指诗人1925年深秋,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理解这首词。

“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我们再看几个用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林尽染”,“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文法导析

1.以乐景写豪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的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这些对比不但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使词作的主旨更加鲜明。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发挥想象,将“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扩展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立志救国,献身革命。他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全部费用只有169元钱,而且其中三分之一花在订报上,铺盖和衣服则非常简陋单薄。但他从不

以此为念,常常和朋友互相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恋爱。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2)作为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文采飞扬。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尽抒少年胸臆,气概豪迈,气势磅礴!可谓惊天动地,振聋发聩,少年心事当拿云,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独领一代风骚的毛泽东,用他的信仰、理论、实践营造了一个充满壮志与欢欣的独特世界。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而是具有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厚重的礼物不知不觉地落到了你的肩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是灵魂和肉体的痛苦,这样的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20世纪初的一位美籍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难的努力,积蓄了一笔钱,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产了,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时,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感叹道:“我终于一身轻了。”他用一生的辛劳和血汗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不能通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通过了这场考验,戴上了桂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什么也没留下;通过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人们会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文本图解

参考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绚丽多彩,生机盎然。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远近相间、上下错落、动静结合,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词人从多角度描绘渲染,呈现出的是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一幅色彩瑰丽的画卷,晚秋的静穆中跃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了千古悲秋之气。

2.提示:(1)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2)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3.提示:描绘了一批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革命劲头十足,把当时的军阀官僚视如粪土的青年。 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和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自主探究】

提示:《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融情于景的方法:①点情:集中笔墨全力写景,不刻意追求用文字表达何种情感,只刻画出鲜活的生活图景,却在描绘景物的文字之外于合适之处用带浓郁感情色彩的字词句轻轻点出。②化情:把情融化进景中。写景时,把涌动于心中的情自然而又无形地融化进景物描写中,使景成了活景,成了有情的景。③绘情:通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或正面或侧面描写感情。

范例展示

天边挂着一轮孤月,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霭,又像蒙上了挥不去的层层雾障,总是那么朦胧。江风袭来,枯败的枫叶纷纷地滑落,飘浮在江面上顺流而下,几朵破败的荻花也随风躲躲闪闪地晃动着。风过后,枝干光秃秃的,只留下几分孤寂。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1)提示:“责任”“胸怀”“理想”“学会珍惜”“爱国”“说‘不’”

(2)提示:“胸怀壮志”“勇于实践”“信仰的力量”

语文鲁教版夯基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我达标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ē)飞翔(xiáng)遒劲(qiú)哽咽(ya)

B.橘子(jú)廖廓(liáo)漫江(màn)急躁(zào)

C.携手(xi?)静寂(jì)遏制(a)苍茫(máng)

D.峥嵘(zēng)讴歌(ōu)砥柱(dǐ)姓曾(zēng)

解析:A项“舸”应读“gě”,B项“廖”应为“寥”,D项“峥”应读“zhēng”。

答案:C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力量) 怅寥廓(失意) 漫江(满)

B.浪遏飞舟(阻止) 主沉浮(主宰) 鹰击长空(搏击)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水(击打)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怅”的意思是“感慨”。C项“侣”的意思是“同伴”,这里引申为“同学”。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答案:B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解析: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符合当时的背景和人物的内心情感。注意“独”“寒”的表情达意作用。

答案:C

4.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的用法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D.名词作该句的主语

解析:“粪土”是古汉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属于意动用法,应翻译为“以??为粪土”。

答案:C

5.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_________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一阕或三阕的。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_______________(59字以下)、_______________(59—91字以内)和

_______________(91字以上)。曲调(即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

篇四: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随堂练习1

《沁园春·长沙》练习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百舸(g?)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咽(ya)

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

C.携手(xi?) 静寂(jì) 遏制(a) 苍茫(máng)

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奔放)方遒 怅(失意)寥廓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鹰击(搏击)长空

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击(击打)水 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

A.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

C.意动用法 D.名词做该句主语

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由此转入写游泳,激

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1

7.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三句话是: , , 。

8.《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9.“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 ,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 、 、 、 、 、 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 、 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尤其是一个“ ”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10.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 ”,该字主要统领了 几句,这几句从 、 、 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 ,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1.有人说,《沁园春·长沙》一扫旧词里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颇有“秋日胜春朝”的意趣。请你举例印证这种说法。

12、文学常识填空

词,又称“诗余”、“ ”、“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 、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 ”是词牌,“ ”是词的标题。现代人仿照古人词调写的诗歌仍然属于 。

1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A. 描摹( ) 橘( )子洲 激( )扬文字 挥斥方遒( ) ....

B. 寥廓( ) 怅( )寥廓 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 ....

C. 峥嵘( ) 上下阕( ) 绚( )丽多彩 秋风萧( )瑟 ....

D. 矫( )健 沁( )园春 漫( )江碧透 百侣( )曾游 ....

14.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2

《沁园春·长沙》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 C 6.D(“由此转入写游泳”应改为“由此回忆起曾一起战斗的战友)

7.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 国家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

9.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群山,树林,碧江,百舸,飞鹰,翔鱼;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竞”;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精神风貌、活动、志趣;同学少年。 11.从词的上阕由“看”字所总领的七句诗,可以体验到树林染上了红色,秋水碧绿清澄,水面千帆竞发,雄鹰翱翔长空,鱼儿轻快游动,万物在秋日里竞相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充满了生命的壮美和力度。上阕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尽自由”词句中可以看出深秋时节的大自然仍然勃勃生气,一扫秋之无生气也。从下阕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此句中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主义事业充满了极大的信心,一扫秋之悲哀也。

12.长短句 小令 沁园春 长沙 现代诗歌

13.A.摹—mó,橘—jú,激—jī,遒—qiú;B.廓—kuò,怅—chàng,舸—gě,遏—a;C.嵘—róng,阕—qua,绚—xuàn,萧—xiāo ;D.矫—jiǎo,沁—qìn,漫—màn,侣—lǚ。

14.⑴写出了“红”之广。⑵富有表现力的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⑶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程度。⑷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⑸形象、准确地表现出雄鹰展翅有力地拍打以及劲飞的雄姿。⑹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7)竞:竞相,争抢的意思 此句表面是写万事万物都在自由自在的生长发展着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3

篇五:毛泽东诗词大全84首

《毛泽东诗词大全84首》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膊徽海话汛豪幢ā?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七律·有所思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瀟瀟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虞美人·枕上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