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8:18:59 体裁作文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体裁作文

篇一: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响水县实验小学 刘琴

写作是将思维和文字联结在一起的精神劳动,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包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近年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训练学生的思维,做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指按常规恒定模式进行的思维。定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使思维更具条理性,更有层次感,有助于学生养成深入分析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对一些比较容易进行叙述、说明、介绍的文题,如《我的书包》、《记一次跳绳比赛》、《我们的校园》等,我要求学生观察时按顺序,思考时有条理,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如我指导学生观察“公园一角——小池”时,我安排的观察程序是先总体观察小池全貌,获取一个总印象,然后按照“四周→池面→池上“的顺序进行观察。在进行具体观察时,我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安排较好。学生最后得出: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篇章结构是一致的,文章可以按总分结构来写;另外这样安排每一部分的过渡也极为自然。这样的程序安排,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片断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二、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指与人们习惯的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即从问题相反的角度对原意提出质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能够克服日常的思维定势,在逆方向的思考中寻求新的思维领域,是作文创新的又一条有效的途径”。

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类似题材都可以鼓励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如《开卷有益》可让学生从反面入手,提出疑问:开卷就真的有益吗?从《雪》中,可启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赞美雪的文章不胜枚举,你能反其道而行,以我讨厌雪来立意吗?”在一次阅读欣赏课上,我特地把朱自清的《春》和丰子恺的《春》放在一起让学生赏析。在丰子恺的《春》中,老先生从反面阐述了春的“不好”,春天的令人不愉快,继而从东西文化的区别这个高度来分析:同样是对“春”的态度,西洋是物质的,实利的;而东方是精神的,艺术的。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再无“老生常谈”之感。

三、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使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引发更多的新的信息,从而达到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有了发散思维,学生的写作空间会大大拓宽。在作文教学中,我主要尝试以下几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礼花法。让思维如同向四周发散的礼花一样,迸发出绚丽的花朵。

“一块普通的砖头能有什么用?”面对这样的问题,开始时学生只会说用来盖房子,铺路等几种,我让学生从看、听、体验、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发散开来,说出了许许多多的用处:垫桌腿、踢足球、练举重、当凳子、当枕头、表演杂技的道具、磨刀??写了一黑板,学生的思维的闸门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

再如“笑有多少种”发散思维后,各种“笑”便“蜂拥而至”:微笑、大笑、媚笑、奸笑、傻笑、痴笑、冷笑、偷笑、狞笑、皮笑肉不笑??看着这么多的笑,我的心里笑开了花。诸如此类的问题俯拾即是,都可以拿来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刚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我的妈妈”,便有学生抱怨说又是一个老掉牙的题目。我说:这是作文的范围,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一下,写出妈妈的个性和特点。学生们心领神会,一会儿的功夫各种好题纷纷出炉:《妈妈的口头禅》、《麻将桌上的妈妈》、《妈妈手上有个疤》、《妈妈喝醉了》??

(二)连点法。将头脑中闪现的人事物和散点(单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连缀成篇。比如散点:(1)花儿(2)气息(3)跑。可用连点法连接如下:置身各位同学之中,我似乎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老师仿佛在花丛中,同学们就是那一朵朵鲜艳的花儿,愿大家莫辜负好年华,像航船驶向理想的彼岸,如骏马跑向美好的明天。

著名小学作文教学专家吴立岗教授也善用此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他在低年级童话作文训练中常常让学生用两种或几种毫不相干的事物来编童话。如“机器人”和“小老鼠”、“大象”、“汽车”和“饼干”。学生往往能编出许多新奇有趣的童话故事来。

(三)联想法。联想法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使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可有如下类型题目进行训练。

1.出示一根玻璃棒,要求学生通过联想,迅速说出它像什么,然后说出与生活的联系,再生发出一些作文的题材。

2.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的一些圆形事物,以及一些与圆有关的事物,并围绕圆来寻找题材写文章(推荐徐国泰写的《零的自我报告》一文)。

3.展示各种漫画,通过画面要求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联想,联系生活寻找题材,提炼中心。

总之,写作是观察、思维和表达紧密结合的产物。“磨刀不误砍柴工”,展开思维的彩链,写作时的思路必然开阔,学生的写作就如同插上了一对翅膀,他们的心就会飞得更高、更远。

篇二: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哪里?不难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上,一是形式,一是内容。作文教学,应紧紧抓住这两个环节,

一篇作文,没有好的表达形式,无论它有多好的内容,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就犹如一盘菜肴,无论其主材料多么珍贵,没有好的作料相配合,也难使人胃口大开。但是,无论作料有多大的作用,它毕竟处于辅助地位,不能构成菜肴的主体。形式同内容二者之间,内容居于“主体”地位,作文水平的高低,主要还是取石于思想内容水平的高低,而思想内容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是否有正确、深刻、新颖的观点,是否论证的扎实,严密,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作文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作者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不可忽视。

然而,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是在其脑海中进行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何将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转换为可感知的具体的程序,并针对其思维个性和弱点进行辅导、引导,以提高思维素质和思维能力,进而使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思维训练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逆向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碰到问题,如果按常规思维,从正面无法解决,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把事物的位置倒过来进行思考,从反面思考解决方法和途径,去寻找出路,那么,一个很妙的聪明点子,一个很新颖的观点看法也许就轻轻松松地出来了。如写《梅花》,传统的观点往往以颂扬为主,而逆向思维却要求反其意而用之,因此有同学写道:“冰天雪地的寒冬到了,梅花傲然屹立,与风霜搏斗,竞相开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春天来了,在煦暖的春风吹拂下,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而此时梅花却凋谢了。”以此来影射当今社会中的某些人,在文革期间经受住了种种考验,而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和平年代,却经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腐化堕落,丧失了志节。这一在现实生活中“引申”的新意,应视作“智高一筹”之举。逆向思维其特点表现为对传统思维模式作逆向思考,要求作者能从一般人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现象中发现谬误,不足之处,或能从传统认为是错误的观点,现象中发现真理的成分。实践证明,逆向思维应用于写作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纵深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写作中,题目或材料往往是一些形象化的日常生活或社会生活素材,要使文章内容做到准确深刻,就要求我们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某事物存在的某种事理关系的慧眼。如写《“8”的深思》,可通过社会上一部分人对“8”字的盲目迷恋,着重分析“幸运号码”热后面所沉淀着的民族

心理、民族文化、民族素质(精神空虚,信天信地,信发信8 ,不敢信自己)等。纵深思维其思维过程表现出向纵深发展的特点,其常用的思路和方法有:

I、能透过表面看到实质。2、能透过物质性的材料看到精神性的内容。3、能从个别特殊现象推出具有一般性普遍意义的事理。4、能通过形象具体的事物抽象概括出某种生活道理。5、能从局部推及整体。6、能从历史推及现象。7、能从自然现象推及社会现象。

实践证明,纵深思维运用于写作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文章的思想内涵,使主题鲜明深刻。

三、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或经验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时候,仍能够积极思考,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方案,力求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其特点是从同一个信息源引出不同的结果,其运用于作文的选材上,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如写《小溪》,可由小溪无显赫之名而议人默默无闻奉献之可嘉;可由小溪九曲回肠之态而论人遭遇坎坷依然锲而不舍之可敬;可由小溪清澈透明而赞人光明磊落清白处世之可贵;可由小溪昔美今丑而呐喊环境保护之急迫等。总之,无论哪种体裁,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尽情发散思考,然后择其最切合自身实际的,

最符合立意要求的内容行笔成文。实践证明,发散思维应用于作文,有助于拓展学生选材的领域。

四、联想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联想,是由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它主要是利用联想物二者之问的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关系、特点方面的相似与对立关系,在原先表面看去并无有机联系的联想物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如写《钢筋、混凝土及其他》,“钢筋”和“混凝土”本是互不关联的事物,但如果用水(即“其他”)把它们掺合起来,就能制成坚硬耐腐的建筑材料。明白了这一题目的内涵以后,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发开去,例如用这一道理来强调把人团结起来组合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重要条件是要让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等等。总之,联想思维应于作文中,能有效培养学生主动灵活地转换问题的思考角度的能力,使作文大放光彩。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做到思路开阔,富有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等。思维的真正价值在于心理上的强烈的创造愿望。写作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对这种创造性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它会让人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教师口语》刘伯奎主编

篇三: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作者:张娟

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6期

叶圣陶曾发表一篇题为《思想-语言-文字》的短文,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写作训练,有指导意义。他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一个思想在我们脑里通过,先想到某一层,次想到某一层,最后终结在某一层,这一层层如果用口说出,就是一串的语言。”他还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分不开来。”可见,作文的过程,事实上是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思维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将作文的训练与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怎样来认识客观事物,得经过思维;怎样从客观事物中选择作文所需要的材料,也得凭借思维;怎样将材料组织好,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并选择恰当的形式,运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加以表现,同样离不开思维。可以这样说,作文的优劣,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一个人思维的优劣。而从培养人的高度来审察,发展思维,包括发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观察、概括、分析、归纳、综合、想象、判断、推理等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现在人们常说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他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思维,不仅有思维的“量”,而且有思维的“质”,即能在同样的单位时间,思索出别人不能或者未能想到的东西。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将每次的作文,与培养某一种思维活动结合起来,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有效的。

一、善用联想思维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让一个人的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自由的飞翔。古人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是运用联想之后的结果。写作时充分展开联想,恰到好处地运用联想所得到的材料,文章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充实、深刻。熟练地展开联想,就可形成敏捷的文思,提高写作的速度和效率。

联想,有不同的种类,将空间和时间上相接近、有关联的事物联接起来,称为“相关联想”。例如,浩瀚的大海,想到在上面航行的巨轮;由回到故乡,想起昔日故乡的人、物,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接想来,称为“相似联想”。例如,由中国的剧作家关汉卿,想到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由光线的柔和,想到了柔和的乐曲。将有对立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相反联想”。例如,由光明,想到黑暗;由伟大,想到渺小。将有因果关系的事物联接在一起,称为“因果联想”。例如,由乌云想到风雨,由病重想到死,等等。

2 0世纪6 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界提出了一种促进思想的新技术,叫做急骤的联想。有个叫马尔茨曼的,曾用它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型思维。他在一次实验中,用了像“河流”、“海水”、“铅笔”、“天空”等普通的词语,每个词语出现多次,要求学生对于每次同样的刺激作不

同的反应。马尔茨曼用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几周后,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受过急骤联想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要好得多。

我们如果把这种方法用之于平日的写作训练,并在每次作文时有意识地应用它,那么,古人形容写作时“思如泉涌”的境界,是不是就可以达到呢?

所谓“急骤联想”,就是指在联想时,速度要快,并尽可能地将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任何观念,都马上记下来;对于这些观念,当场不要去考虑它质量的好坏,数量的多少,次序的主次先后,以免影响思维的流畅性。运用“急骤联想”,可以使思维在短时间内高度紧张,充分地“发散”,以便超越时空界限,把与题目有关的内容,统统地调集到你的面前,进而听从你的调遣。巴金的《灯》,从眼前的“灯”,写到了自己过去的类似经历,写到了外国神话故事中关于灯的传说,写到了一个朋友在绝望时看到了“灯”又恢复了生活的信念。这是一种“急骤联想”的结果。又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夜”,在通过“急骤联想”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夜”色实在很有情味:这里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夜,有风雪雨霜雷电交加之夜,有风和月明星稀怡人之夜。有情人之夜,“月朦胧,鸟朦胧”;有离人之夜,“一声声,一叶叶,空阶滴到明”……

写议论文同样可以采用“急骤联想”的方法。正确的合乎逻辑的联想,可以使议论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如急骤地由观点联想到材料;由某一材料联想到与之相关、相似的另一个或几个材料;由感性材料联想到理性材料(或反之) ;由正面材料联想到反面材料(或反之) ;由一种具有某种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想到另一种与之相对的片面性的观点或表现,然后举出与它们相关的正确的观点或表现;由书面材料、第二手材料,联想到自己经历的材料(或反之) ,等等。

“急骤联想”,可以一个人进行,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上课时,甚至可以采用“比赛”的方法,大家一起想,看谁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奇。将不同种类的联想方式综合运用,并通过急骤联想来实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微知著,由此知彼,由表及里,由正到反,中外古今,上下左右,天南海北,“想”个不亦乐乎;议论、记叙、说明、抒情,都可以这样做。多想、快想,一篇篇好作文,就不难诞生了。

二、善用比较思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我们要想把一个问题解说得透彻、深刻,对这个问题自身进行多面解剖是一个比较易于操作的办法:即把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结合运用,对一个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挖掘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的开阔性。

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种思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个题目,并通过不断的“比较”,选择作文的“最佳方案”,把这当成一种有益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事实上就是对我们的思维,进行“冶炼”和“锤打”,以便使得它“精粹”和“纯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注重以下训练。

1、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体裁进行构思。文体要求不同,作文的内容与形式也不一样;在不同的构思中,悟出作文的“窍门”。例如《松数》这个题目,可以写哪些不同的体裁?不同体裁可以怎样写?不妨想一想。

2、对于同一个题目,采用不同的题材加以表现。如《我的同学某某某》,可以写与自己关系最好的,也可以写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可以写优秀生,也可以写调皮捣蛋的;可以写男同学,也可以写女同学;可以写过去的,也可以写现在的;可以从全面写,也可以选择二三事或一个侧面……不妨让思路开阔一些,各种情况都想一想,以便选择“最佳方案”。

3、对于同一个题目,确定不同的中心思想。《在患病住院的日子里》,这样的题目,可以确定哪些不同的中心思想?想一想,越多越好,然后,选一个“中意”的落笔成文。

4、对于同一个题目,考虑不同的开头结尾。能不能为自己的作文想出至少由三种不同的开头或结尾,而这些头尾要尽可能不落俗套,不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但又不能故弄玄虚,摆噱头,弄得人们摸不着头脑。

5、即使是在遣词造句上,也要考虑不同的方法。有些同学喜欢用成语,不用或少用,同样表现一种思想,行不行?表现同一种思想,用平实的方法,或用修辞方法,用长句,或用短句,或者长短参差,都可以试试。有时候,对于一个标点,究竟是用逗号还是句号,是用问号还是感叹号,也不妨都试试。

总之,要努力摆脱固定思维的影响,不要贸贸然地按常规的思维轨迹去行事,更要反对不动脑筋的想当然。这样才能写出自出心裁、高人一筹的好作文来。

三、善用分析思维

所谓分析,就是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较小的部分,然后,再透过各部分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并寻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我们认识事物常用的方法。分析,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事物的本质抓住不放。从思维的角度看,分析,也就是在感知基础上运用明确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等方法的一种思维形式。

俗话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它的意思是比喻有些人在做事、解决问题时找不到突破口。分析,可以帮助你避免犯“老虎吃天”错误。我们有些同学写议论文,有时如“老虎吃天”,束手无策;有时则“囫囵吞枣”,不解其味;有时在论题的外围作无休止的“兜圈儿”,却没有触及论题的核心;有时与论题背道而驰,南辕北辙;有时虽于论题持同一方向“前进”,但它显示的“轨迹”却与论题本身的若即若离,无法完全一致地重合;有时,则出现了“高空作业”,唱高调,说空话,名词术语满天飞,使人读后如坠五里雾。如此种种,难道与不懂得分析,不善于分析,没有必然的关系吗?

练习分析能力,可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进行。

1、利用课本作为分析的材料。语文课上,要改变只是听教师讲自己不动脑筋的习惯,努力将分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能主动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

2、找一些成语、寓言进行分析。如“三人行必有我师”、“龟兔赛跑”、“守株待兔”、“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些成语或寓言中,都蕴含着辩证法。可以选用其中的某几个,通过分析,把握其实质,并加以引申,写出应有的教益。

3、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如有些材料列举了许多名人著书立说都花了大量时间的具体数字。数字没有生命,但它们却很能说明问题。说明了什么呢?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数字,表明了这些著名人物在治学和创作上一丝不苟的态度,艰苦勤奋的作风,锲而不舍的毅力。为什么治学、创作需要这样的作风和品质呢?因为要认识一个事物,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如此才能攀登高峰,夺得胜利。根据这样层层深入如剥笋般的分析,再辅之以生动、典型的例子,如写一篇题为《发人深思的数字》的议论文,也就不至于一筹莫展了。

4、对一些现成的作文题,进行分析。所谓“现成”,指的是有范文可找的,如《说

“怕”》、《谈谦虚》等。先思考,像这样的题目可从哪些方面去写,然后在阅读范文,以便将自己的分析所得与范文的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印象。对于范文的经常性的分析,努力以思促写,这就可以保证我们的作文,有营养可以补充,有榜样可以借鉴。

四、善用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朝多种多样方向变化“探试”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广阔性的反映。“反其意而用之”,在作文中,这种形式是经常被采用的。例如,有些成语、俗语,是旧意识的反映,如“出头椽子先烂”、“各人自扫门前雪,别管他人瓦上霜”,可对此加以分析,提倡敢于当“出头椽子”。鼓励大家既要扫自己的“门前雪”,又要管他人的“瓦上霜”。又如成语“东施效颦”,常用来指盲目模仿别人,以致学习别人的缺点留笑柄。其实从东施的主观动机出发,“效颦”不也是爱美、追求美的表现么。还有“班门弄斧”,我们可以历史地看待这个典故,反其道而行之,“弄斧”必到“班门”。

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在写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惟其如此,才能起到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目的,否则,就容易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反而搞乱了人们的思想。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总得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延伸”。思想的发展,要灵活,有变化。有时,朝着一个目标想下去,“此路不通”,那就得学会“绕道走”,从侧面去想一想;“另辟蹊径”的结果,可能就会“柳暗花明”。有时,朝正面想,“此路不通”,则不妨回过头来想一想,朝相反的方向想一想,可能这是就会享受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

悦,出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反其意而用之”,其目的就在于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在立意、选材、构思上鼓励学生锻炼求异思维。立意时,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掘,努力做到“言人所欲言”,“言人所未言”;选材时,引导学生选择“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构思时,鼓励学生不妨来个反弹琵琶、设置悬念、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评讲作文时,在全班评读佳作,鼓励学生积极投稿,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强化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开拓新的思路,取得独特而新颖的见解。正如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佛罗斯奥说过的那样:“即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个角度看它,形状便会立即不同了。”我国宋代散文大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古人曾云“一树梅花万首诗”,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因此,在审题的构思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人们共同认识和观点中寻求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广辟路径,择善而从之,文章定可翻出新意来。

篇四: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摘 要:思维训练是写作教学中最重要最直接的训练,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生活,审题立意,驾驭题材,使得文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思维活动来解决,而其中大部分可以运用习惯性思维来解决。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环的作文练习如何体现思维训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中小学生的作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不同文体的思维训练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有的侧重于形象思维,有的侧重于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又包含着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笔者认为,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导向的作文练习题,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作文练习应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独辟求导创新的蹊径。

一、设计多概念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原则。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能使我们在论证时避免片面性和表面化,做到全面地分析说理。为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有意设计多概念作文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全面观点去分析说理。

二、设计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期寻求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答案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指出这种思维方式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这种思维方式能发散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并导致新的理解、假设和结论。多角度作文练习题设计的关键就在于积极诱发学生多思路、多方位、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例如对《滥竿充数》这个寓言发表感想,不妨从多角度进行思考,除了南郭先生自欺欺人蒙混过关外,从齐宣王的角度入题,可说明官僚主义、大锅饭的弊端;从齐缗王的角度可说明设立考核标准、辩别优劣的重要。

三、设计变通性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吉尔福特提出求异思维具有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变通性”是求异思维的核心。变通性,要求思维者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通性作文练习题要着眼于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跳出固有的“框框”,突破现成的结论和观点。设计变通性作文练习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改变顺序叙述:要求学生阅读某篇文字材料之后,打乱原材料的条理顺序,按照自己

不同于原文条理顺序的新设想,重新组织材料,然后叙述出来;改变表达方式表达:学生阅读某一文字材料后,可要求他们运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原文的内容。

当然,引导学生求异,并不是让他们钻牛角尖,而是为了求新、求活、求真,有助于训练思维的求异能力,改善思维的独创性和变通性品质。

四、设计反意性作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逆向思想能力

“反意”,即从相反的方面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例如对人物作出与通常评价相反的分析;对一些成语、格言、警句、俗语反其意而用之;对人物行动作出相反的想象等。这种反常构思,往往能出新创奇。

例如,对《曹刿论战》进行议论,可以选择曹刿同乡人所说的“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句话进行反向思考,提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看法来反衬曹刿精神可贵。再如教完《孔乙己》后,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孔乙己所赴的社会环境及身份、地位、性格,想象孔乙己中举以后的命运,写一篇《孔乙己中举以后》的文章。引导学生对“近墨者黑”、“开卷有益”等“定论”反弹琶琶,写“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等议论文。进行此类作文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他们“不屑走旁人走过的路”(林肯语)的开拓创新的精神。

五、设计类比性作文练习,训练学生的侧向思维能力

类比性作文练习题的特点是能够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把思考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的事情,进行类比分析、从而产生新的发展。如教到《菜园小记》

第九段时,可设计这样一道作文题:“课文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人勤地不懒,出一份劳动就一定能有一份收获……’种菜如此,学习、读书是不是如此呢?写一篇《学习的苦与乐》的作文。”这种颇具启发性的作文练习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己有的材料中挖掘不为人注意的内容,使平凡的题材变得神奇起来。

六、设计多材料作文题,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供料作文题如果提供的是一则材料,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发散思考立意,在诸多观点中可选择一个感受最深、写起来最有把握的观点分析说理,谋篇成文。如果提供两三则材料,从多料中立一意,这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统摄的聚合思维能力。聚合思维实际上是从诸多事物中寻求其共性或共同指向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从一组材料中筛选能够论证某一中心的几则材料,给出两三则材料,确立一个中心写议论文;给内容较丰富的文章写提纲,等等。这一类的作文题往往既训练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因为有时提供的几则材料,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只有在先对每一则材料充分发散思考后,才能找出它们的聚合点。多材料作文题的价值主要在于能使学生面对纷纭复杂的事物,抓住要领。

当然,一道作文练习题并非以训练一种思维方式为限,当学生初步具备多种思维能力后,应可能地设计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析事说理能力。当学生思维的机器快速运转起来,思风发于胸臆,言泉自然流于唇齿,写起来必然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篇五:作文教学中思维训练

浅谈作文教学中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

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文化大革命——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

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

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每个单元要完成三——四篇作文。有的借助”相似点” 发散思维,有的对比不同点,有的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