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温州茶山才艺培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5:05 体裁作文
温州茶山才艺培训体裁作文

篇一:温州风俗

温州风俗之“行香”与“舞龙灯”

美丽富饶的温州带着“瓯越文化”的丰富色彩屹立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滚滚前行的瓯江之水带着温州的热情与奔放奔向世界的怀抱。在这柔情似水的南方,温州的地方风俗极具特色,带着温暖与热情,而每逢春节这个重大的节日,温州的地方风俗更是显得别具一格:爆竹声声的“开门炮”之俗闹醒了正月初一的凌晨,预示每年的好运;争相第一的“行香”之俗,祈求心中所想;灯火通明的“点岁灯”之俗,彻夜燃灯,直至天明;初四夜的“拜灶神”之俗,感谢灶神爷赐予的顿顿饱食;场面壮观的“舞龙灯”之俗,气势威武,愿保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等。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以我所在的村为例来具体谈谈我身边的风俗——“行香”与“舞龙灯”。

一、行香

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

我的家在永嘉瓯北一个叫堡一村的村子里,在这里依然保留着“行香”这一习俗,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行香”这一习俗只在佛教信仰者中传承着。每到正月初一,人们便开始到附近的寺院里烧香、点香灯,有的选在凌晨出动,有的选在白天出动。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信仰佛教的,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一,我们家也会去“行香”,而我也会跟着母亲去感受这一充满特色的风俗氛围。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所以,每次来到离家最近的寺庙门口等待殿门打开时,殿门外早已经是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想争做第一的人,希望争夺好的兆头。

凌晨,殿门开后,人们争先恐后地进入寺庙内,点香灯,有些人因为年年都来点香灯,已经熟知了每座庙里大概所需的香、蜡烛与银纸,所以各类行香用品早已齐备;而有些人因为懂的比较少,所以就会选择在寺庙的行香所需用品的售卖处购买。

“行香”的四个必要步骤:

(一) 点蜡烛,蜡烛为红色,有大小不等的蜡烛,每个烛台点一对蜡烛,

应该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好事成双,好听且吉利,有钱者则会用重

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以表虔诚;

(二) 点香,拜过每个香炉后,人们便会把香分别插在每个香炉里,以

示诚意,让滚滚香烟带着他们的愿望到达天上,祈求神灵实现愿

望,一般是一个香炉里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

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

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

一片真诚心” ;

(三) 烧银纸(也叫锡箔,温州话翻译叫银纸),银纸的样子是正方形

的白纸中间又有一个银白色或金黄色的正方形,等量的银纸由订

书机订好,便于计算与烧拜,烧银纸必须将订书针取下,并且要

几张几张地烧,不可一次性放入金库内(供人们烧银纸的地方叫

做金库,因为银纸是烧给神灵的钱,每个人都把银纸烧在一个由

水泥堆砌成的库里,越聚越多,与金库功能一样,都是存放钱财

的,则被形象地称为“金库”),以防银纸不能完全烧成灰,人们

的愿望传达不到神明那里;

拜庙神,每座庙里都供奉着不同的神,所以,行香之后要对其进

行合掌礼拜,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和保佑。

(四)

在我们家这一带,人们一般要去行香的庙是:张堡殿(温州称“庙”为“殿”),主要供奉着殿神——山岩爷;西头庙,主要供奉着庙神——陈十四娘娘;礁头殿,主要供奉着殿神——礁头的殿主爷;老太殿,主要供奉着殿神——张三令公等,除了供奉主神之外,各寺庙里还会供奉着另一些神灵,位于次位。

此外,在永嘉有一座算是非常有名的佛山叫洞桥山,山上有座寺庙叫杨府庙,主要供奉着庙神——杨府爷,寺庙长年香火鼎盛。人们需要从山脚徒步登上山顶的寺庙行香,以示虔诚。我登过几次洞桥山,都是在正月初一的凌晨时分,人是非常的多,一层层台阶指引我们走向山顶,拾级而上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这便需要坚强的意志。沿着山路人们会看到几个小小的破旧的庙,供奉着小神,人们也需要为他们点蜡烛、烧香,进行跪拜。同时在山路旁又有必不可少的看相算命馆,这样才显得够齐全,据说在那里算命非常灵验。登上山顶来到寺庙,便会感受到所谓的“香火鼎盛”并不是夸夸其谈。首先要往自己的身上,还有蜡烛、香、银纸上洒上神水,然后进行一系列的行香流程。

其中有一个特别之处是,人们除了烧银纸外,还会买几个经袋,里面装着专

门人员念好的经文,然后被密封,人们可在密封的经袋外写上自己或者是期望被保佑者的名字、家庭地址以及祝愿,然后与银纸一同放进金库进行焚烧,向神明表达各种各样的愿望。

还有一个特别的是,在寺庙的大殿里,有一把很大的伞立在大殿右侧,类似历代皇帝用的华盖伞,传说抓住伞柄,向左转七圈,再向右转七圈,会得到神灵的保佑(伞并未固定在地上,所以会转动)。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的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的,有求美好姻缘的,等等。

此外,在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是来月经的女子最好不要去寺庙里行香,会亵渎神灵。但是经过调查发现,这其实只是一种遗留下来的说法,佛也是母亲生的,来月经是自然现象,人不仅以佛为师,更要以自然为师,而印光法师开示说“可以”:例如尼姑不就住在寺庙,她们一样诵经念佛。只是人们对于先祖流传下来的做法比较坚持,所以在我们这里,还是存在着“月经期间的女子不要去寺庙里烧香拜佛”这一说法。

二、舞龙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这是因为,“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早在汉代,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渐渐地,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全国的龙舞有上百种,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发展,表现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耍龙的时候,少则一两个人,多则上百人舞一条大龙。最为普遍的叫“火龙”,舞火龙的时候,常常伴有数十盏云灯相随,并常常在夜里舞,所以“火龙”又有一个名称叫“龙灯”。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好不热闹!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情绪,振奋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龙”成为了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无往不胜的豪迈气概。

温州儿歌唱道:“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秆做吹箫。”旧时温州民间最热闹的活动就是“正月灯”了,因为从月头一直闹到元宵节才到高潮,过了元宵方“落灯过”。

在元宵节之前的这段时间,温州民间有舞龙灯的习俗,几个大人集体抬出龙灯走街串户,小孩子们欢天喜地跟随着队伍,一路的锣鼓声、鞭炮声,引来路人们的驻足观望。

龙灯一般有九节,先用竹条扎成架子后,用彩纸糊上,再用笔勾勒出龙头的嘴、须、牙,龙身的鳞和龙尾,远远看去,活灵活现。舞龙灯时,舞龙人在号角

声中晃头摇尾,时不时做出一些高难度动作,如升空、如游跃、如扑咬??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在农村里,耍龙灯还有个习惯,就是不仅在本村耍,还到外村表演,到镇上或城市宽阔的街头、广场去“赛演”。每当新春至元宵节期间,在此起彼落的锣鼓声、鞭炮声中,各个民间“舞龙”队大显身手,引动万人空巷。

在温州常见的龙灯有:布龙、纱龙、纸龙、凳板龙(板凳龙)、首饰龙、滚龙等。

首饰龙:它和其它的龙灯不同,全身不是呈龙形,而是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船长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龙头,在龙头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后有龙尾,中间“龙身”上有5-7层楼阁。上插各色小旗,每层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淡绿色或五颜六色的细纹刻纸图案,当龙腹内点灯时,灯光映得四周刻纸奇彩纷呈,耀眼夺目。整只龙船饰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层亭台中又配饰着近300个精彩的绸塑人物。组成80多出戏,内容大多取材与《三国演义》、《说岳全传》。民间称为“龙船灯”,又叫“楼船”。整个龙灯还装有木制齿轮传动装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别联结在一块。通过灯下的一人摇手,由一个人操作,可牵动全部绸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显示出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首饰龙属于观赏性龙灯,专供人们观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当首饰龙出动时,还有一只和龙灯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体形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上一点龙鳞,以做象征。

凳板龙(板凳龙):舞板凳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年元宵节前后,温州的许多地方都会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游遍全乡各村。板凳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龙”。它由龙头、龙中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则是几十乃至上百档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舞龙手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个个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生龙活虎般勇猛。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好生雄壮、闹猛!它既舞出了数十代人的甘与苦,也舞出了山里汉子的威武和骄傲。

下面我就先以我们村的舞龙灯活动为例,来说说我身边的这一习俗。

我们村——堡一村一般将舞龙灯的日子定在正月十三与正月十四这两天,正好就在元宵节之前。村子里有个祠堂——金氏祠堂(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而在我们村居住着几十户金姓人家,金氏祠堂则是我们金氏这一宗族的重要标志,是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重要场所,舞龙灯就是从这里出发,也很大程度地反映了族亲们对祖先的尊敬。在同一宗族内进行的舞龙灯活动,又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只在信仰佛教的族亲之间进行。在我们村,虽然其他姓氏的家庭也有参加舞龙灯活动,但是由于金氏一族的体系比较庞大,在某种意义上以及人们的观念里,舞龙灯是代表金氏宗族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

(一)舞龙灯之前(正月十三之前)的各种准备

在正式舞龙灯表演之前的时间里,村民们会提早对舞龙灯的事宜进行安排:

1、每户人家派出一个或多个体格较好的成年男子组成一支舞龙灯队伍,进行正式舞龙灯表演前的培训与安排;

2、对每户人家具有劳动能力的中年妇女进行统计组织,安排她们于舞龙灯前后的时间段中,在祠堂里做一些杂事,如帮忙准备一日三顿的酒席、洗碗、整理东西等;

3、在正月初一开始,负责人就会到各户人家进行筹款,捐款最低为一百,上不封顶,所得筹款都用于舞龙灯所需的各方面费用;

4、除了去各户人家筹款外,舞龙灯的队伍会于正月十二这天到附近工业区的各工厂、公司里进行筹款,并为它们送去真诚的祝福,带去吉祥如意;

5、负责人根据往年的惯例,将十几户人家分到一个“祭”里(所谓“祭”,就是十几户人家一起搭一个蓬帐,里面摆放着香案,案上摆放着许多的祭品,对龙进行祭拜,叫做“参龙”),按顺序安排舞龙灯路线,并且告知每户人家,在当天提早做好准备;

6、安排“参龙”时唱龙灯歌的参鼓先生(龙灯师)、拿回避牌、灯牌的人等。

7、本村龙灯的具体情况:祖先最先流传下来的龙灯就是“板凳龙”,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未考证),改成了“滚龙”(但是村里人一般习惯把这种“滚龙”叫做“狮子龙”),我从小记忆里的便是这个龙种,直到我初中时,村民对于祖先传承下来的“板凳龙”的怀念与尊重,又重新继承祖先的传统,继续舞板凳龙,一直到现在都没变过,我们村的板凳龙一共有三十六节,非常的壮观美丽。

(二)舞龙灯

白天,舞龙灯的团队人员在金氏祠堂里用饭,大家聚集一起为晚上的舞龙灯做好准备,祠堂里异常忙碌,人声鼎沸,张扬着节日的气息与喜悦,让人们充满着期待。

晚上,舞龙队伍一切就绪,从金氏祠堂出来,叫“出龙”,会放鞭炮、敲锣打鼓等,因为村子比较小,所以一般在家里就能听到,都知道龙要出来了,于是便心潮澎湃。

出龙之后,队伍首先会一直向张堡的一个主要寺庙——张堡殿前进,进行参谒拜访,请菩萨出庙。接着会按照事先安排的顺序,到一个个“祭”前进行舞龙灯表演,为人们带去平安与吉祥。

按照习俗,凡是接龙灯的人家,都要在龙灯进来之前,用稻草点上一堆火,让熊熊火焰带来旺旺的运气,称为“弹红”,不仅接待的人家,就是龙灯路过的地方,凡是信佛的人家都会点上这么一堆火。

篇二:话说温州《茶山杨梅》教学设计

话说温州《茶山杨梅》教学设计

作者:周永胜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07期

一、教学理念

《温州地方专题课程标准》指出: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所以,在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大活动、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特点”,和一个小活动、次活动——“活动体验,情感提升”而展开,从中还要穿插介绍一些与茶山杨梅相关的人文知识。

二、教材分析

茶山杨梅是温州最具特色的水果之一,它是我市传统的杨梅品种之一。本课通过让学生品尝、比较、观察、熟识杨梅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了解杨梅种植的历史、生长特点、营养及药用价值等。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地区分茶山杨梅与其他杨梅的不同。

2.初步了解茶山杨梅的特点、营养价值及其药用价值。

3.了解茶山杨梅的历史,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走近茶山杨梅

1.围绕“你喜欢吃哪些水果”展开话题

2.揭示课题,播放茶山杨梅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认识茶山杨梅

(通过对课件中图片的欣赏,学生会产生一种美的遐想,相信学生定会发出惊叹声表示对茶山杨梅的赞叹和对五美园的向往。有了这份情感,学生也便有了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特点,活动体验

1.大活动、主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特点

(1)观察辨别

①请各组学生在放有茶山杨梅与其他杨梅的水果盆里找出茶山杨梅。

②说说自己能区分的理由,概括出茶山杨梅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③穿插介绍茶山杨梅的产地、茶山杨梅悠久的历史以及如何挑选茶山杨梅等知识。

(2)品尝发现

①师生共同讨论并决定继续研究茶山杨梅的口感、水分和其他特点。

②向学生提出要求:

洗洗小手,认真观察,慢慢品尝,讨论讨论,做好记录。

(让学生提出小组合作时的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受益终身的细节教育。既能教育学生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又能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及时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学生合作探究,老师巡视。

④反馈、穿插介绍杨梅的药用价值、(杨梅含有多种有机酸,维生素C的含量也十分丰富,不仅可直接参与体内糖的代谢和氧化还原过程,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且还有降血脂,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生成的功效。)营养价值等知识。

⑤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与茶山杨梅相关的资料。

(3)再看茶山杨梅图片,说说心中感想

2.小活动、次活动——“活动体验,情感提升”

(1)想想办法

创设情境,想办法让家乡的新产品茶山杨梅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2)动手实践

①小组合作

“为茶山杨梅设计几句广告语”“设计水果拼盘中茶山杨梅的花样”(二选一)。 ②作品展示

在动手实践中,我加强了地方课程与语文、美术、手工、音乐等学科之间的融合,把作业的形式活页化、内容快乐化。相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茶山杨梅的情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三)营养套餐,拓展延伸

1.向周围的人介绍茶山杨梅

师:我们家乡有一种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的水果,我们要把他介绍其他地区的人们,我们还要让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茶山杨梅又叫茶山梅或称丁岙杨梅,是中国四大精品杨梅

之一。1992年,这种具有“红盘绿蒂”特点的杨梅,被浙江省农业厅品种命名委员会命名为“瓯海丁岙杨梅”。

随着科技的介入与杨梅栽培技术的不断细化、深化,因时因地施肥、因时因地疏果、测土配方技术、土壤管理技术等手段被广泛采用,经济效益年年刷新。

2.了解温州其他特色水果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我们家乡的特产——茶山杨梅。在我们温州还有很多美味可口的水果特产,比如:“瓯柑”等等,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去了解我们家乡的其他特产。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中学)

篇三:2013年瓯海区艺术节比赛书法软笔项目(小学组低段)

2013年浙江省第三届“兰亭奖”中小 学生书法大赛温州赛区瓯海分赛区

获奖人员名单

(2013年4月)

2013年瓯海区“兰亭奖”书法比赛软笔项目(小学组低段)

2013年瓯海区“兰亭奖”书法比赛软笔项目(小学组低段)

1

2013年瓯海区“兰亭奖”书法比赛软笔项目(小学组高段)

2

2013年瓯海区“兰亭奖”书法比赛软笔项目(初中组)

3

4

篇四:温州市少儿才艺大赛报名表格

温州市“我的中国梦”少儿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参赛

作品标签

作品标签

作品标签

温州市“我的中国梦”少儿书法美术摄影大赛

团 队 参 赛 作 品 明 细 表

1、请将此表填写完整后发送至组委会指定报名邮箱wenzhourenzazhi@163.com 。 2、此表可复制,也可网上下载

篇五:温州非遗茶山重现百鸟灯

温州非遗茶山重现百鸟灯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温州茶山才艺培训)

陈大明在扎“百鸟灯”模型。

在瓯海区茶山村的泉川艺社大院里,王踏波、陈大明、木宪松等几位村民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制作百鸟灯,为的是赶在今年农历八月当地的民俗节庆中重现民间百鸟灯的游行盛况。

百鸟灯是过去流行于茶山一带的节日花灯,每次百鸟灯游行都要制作不同种类的鸟模型花灯100个,象征人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祈求风调雨顺。百鸟灯在茶山已经有200多年历史,如今很多茶山村的老人还记得小时候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时百鸟灯游行的热闹景象,以后百鸟灯慢慢地在民间消失了。

在茶山村,王踏波、陈大明和木宪松过去扎制过端午节的龙头和一些节日花灯,王踏波又是当地一位农民书画家,擅长画花鸟。此次筹备百鸟灯游行,3位村民从今年正月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买来《百鸟图》作参考,用竹篾扎成百鸟模型,再糊上纱布,由王踏波着色描绘。作成一个灯要花6天时间,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近60个。

在扎制百鸟灯的过程中,他们对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良,每只鸟的模型都用纱布糊上,容易保存,可供长时间观赏。他们还为每只灯配上一首诗,游行时挂在灯下面,增加文化内涵。为百鸟灯配诗的是当地的农民诗人姜善真。姜善真是浙江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如今已经做成了97首诗。这些诗每一首都要结合不同鸟的特点、习性以及传说典故,寓吉祥祝福之意。姜善真说,写100首这样的诗难度相当大,百鸟灯中的鸟只有20余种是茶山当地有的,其他的大家都没有见过。

为了解这些陌生的鸟,他翻阅了大量书籍,目前完成的97首诗,有些他觉得不满意的还要进行修改。

翁卿仑 周吉敏 摄影报道

村民们在演练“百鸟灯”游行。

给“百鸟灯”上色。

农民诗人姜善真在为“百鸟灯”配诗。

温州茶山重现二百年前百鸟灯

鸟造型的花灯比较常见,但是一百只形态各异的大型鸟灯可是稀有。近日,位于茶山村的“泉川艺社”大院里,王踏波、陈大明、木宪松等几位村民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制作“百鸟灯”,赶在农历八月当地的民俗节庆中重现过去解放前的民间“百鸟灯”游行盛况。

“百鸟灯”是过去流行于茶山一带的节日花灯的一种,每次“百鸟灯”游行都要制作不同种类的鸟模型一百个,象征人和大自然和睦相处,也祈求风调雨顺。“百鸟灯”在茶山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很多茶山村的老人还记得小时候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时候的“百鸟灯”游行的热闹景象,但解放后,“百鸟灯”就一度在民间消失了。

以往茶山一带 “百鸟灯”的游行都是在农历八月十三左右,是为了庆祝中秋节。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同时国庆节和中秋节也是紧挨着的。为了喜迎国庆中秋两节,挖掘传承当地的民间艺术,于是茶山村的村民们自筹资金发起了“百姓迎国庆,百鸟迎中秋”的游行活动。为了筹备“百鸟灯”游行,该村王踏波、陈大明、木宪松等村民于今年正月就开始忙碌着制作了,他们买来介绍各种鸟类结构的《百鸟图》,选择老百姓熟悉的,喜欢的鸟,根据书本用竹篾搭建百鸟模型,完成后再附上纱布,绘上图画。陈大明介绍说,关于“百

鸟”的选择,他们也是有标准的,大多是像孔雀、喜鹊这样既美观又象征吉祥的鸟。每只鸟灯的制作过程大约平均要花去6天时间,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近60只鸟灯的制作。

据悉,茶山“百鸟灯”在尽量还原旧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每只鸟的模型都用纱布糊上,易保存,便于今后供村民参观。今年三月,茶山村的村民们特意找到了当地的农民诗人姜善真来为“百鸟灯”配诗。如今已经做成了97首“百鸟诗”。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还要把百鸟灯结合百鸟诗拍成照片,结集成书,以供后人传承。

来源:瓯海新闻网 作者:周吉敏 陈翔

《茶山百鸟灯》画册正式出版发行

来源:温州茶山街道 作者:

日前,《茶山百鸟灯》画册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让中断60多年之久的百鸟彩灯艺术重焕新机,使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茶山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更是鸟类的天堂,人们与鸟类和谐相处,因而爱鸟护鸟成了茶山人传统的美德,人们往往把鸟视为吉祥物,并以它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其中尤以茶山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的百鸟灯最具代表。据悉,茶山百鸟灯制作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到1947年最后一次举办,至今已中断60多年。为了积极挖掘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泉川艺社王大普、陈大明、木宪松三人的积极努力下,亲手画稿制作,耗时半年,使失传60多年的彩灯重现灿烂,百只彩灯,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农民诗人姜善真则创作百首咏鸟诗,瓯海知名书法家又为百鸟灯挥毫泼墨,给百鸟灯增添了艺术色彩,丰富了文化内涵,即很好的继承了传统,又能与时俱进,赋予百鸟灯新的生命。

刚出版的《茶山百鸟灯》画册,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卢正佳先生题名,是一本集工艺、诗词、书法为一体介绍鸟类的教科书,是用艺术方式展现民俗文化的典范,极具学习价值、观赏价值和保存价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