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不要做一棵墙头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5:00 体裁作文
不要做一棵墙头草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不要做一棵墙头草 刘梦琦

高二(1)班 刘蒙琦 不要做一棵墙头草

“人要学会知足。”“不要满足于现在,你还有更好的未来。”“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那龟,在那一动不动的趴着,能活好几千年。”“只要坚持梦想就会成功。”“梦想不一定会是你的未来,适合你的不一定是你最初想要的。”......

每天,我们的耳边都会充斥着这样或那样的至理名言,他们说的都特别有道理,好像我们只有按照他们说的做,我们才能“成功”“幸福”及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

但,时间长了我们发现,好多好多的至理名言彼此却互相矛盾,甚至截然相反,渐渐的,你我迷茫了,不知道该听那家圣言。

就像一棵墙头草,被东西南北风吹得晕头转向。

想买辆车,一方面听到它安全性高可靠性好,一方面又听到它有很多毛病。那么它到底是好是坏呢?不确定?对不对?那么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找原因,为什么它的安全性被评价的很高,可靠性被评价的很好,而朋友的车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毛病。只有深入的去了解原委,你才能在心中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像一棵墙头草一样,听一言信一言。

当你深入的了解后,你就会发现,杂志说这辆车好,是因为它某方面的技术确实比别的车要高,而朋友的车有很多毛病,有可能是因为他使用不当,而并非车本身的原因。这时你将两方信息一中合,这辆车的一个客观评价不就出来了么?该买还是不该买,自己心中总会

有答案。

其实,许多这样的矛盾信息都可以这样来解决,因为说出这样或那样至理名言的人肯定有他们那样说的理由和原因,只有把它放在它出现的那个环境中去,它才是真理。真理,道理,名言不是拿来往身上硬套的,而是拿来自己领悟的,只有看清了这个信息,它才会对自己有用,不然它就是一句废话,甚至是一句把你引向歧途的一句废话。 不要做一棵墙头草。

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切。

篇二:让作文在生活中精彩

让作文在生活中精彩

肇兴学校

:

王宝仁

小学生作文写出什么?写出故事!哪来的故事

?

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

教育”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

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运用陶生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教育作文教学,也就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

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切实的生活天地里感受,从而去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感悟生活。

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多一点生活的原味,返璞归真?叶圣陶先生说: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

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

写作的材料,从生活中学会自我生存的能力,从生活中感受世间美好的事物,体验人间美好的情感,成为

我闪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盏明灯。

一、观察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课标指出: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和仔细认识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如果养成了,对于写出文章太有用了。

”可见,观察与作文有着多么重要的关系。但由

于小生年幼、好动等特性,没有仔细观察的意识和习惯,也不会观察,既使地某些事物有兴趣,也是一时

的,缺少方法,也不懂得要认识事物,所以得到的印象是模糊的、局部的、零乱的。因而学生在作文时常

常感到“无米之炊”

,不知怎么写。我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良 好的观察事物

习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学会观察,认识事物、认识生活,引导学生养成用眼睛看、用 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嘴巴品尝的观察习惯。

静态观察是指导学生去观察静态的事物。比如让学生经常并阶段性不间断性地去观察周围的花草树

木,观察身边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等。

《我们学校的雪松》

《八月桂花香》

《小闹钟》

《我的一支

笔》

《学校橱窗的魅力》等,都是很好的写出作题目和范围。要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看,有顺序地看,还

要边看边记,有时还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只要指导得当,学生观察就细致了。

动态观察是引导学生观察活动变化的事物。比如让学生观察动物、景物、事物的变化过程。 《活泼的

小金鱼》

《千姿百态的云》

《下雪了》

《我家的小狗》

《热闹的农贸市场》

《节日的南大街》等。动态观察较

静态观察要难一点,它不但要求观察事物本身,还要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比如观察事物本身,还要观

察一朵朵、一片片云朵的样子,还要观察它在风的作用下,怎么变化另一种样子的,要抓信事物变化的过

程。

捕捉生活中的突发事情,抓住事物本生进行观察,这是即时观察,是事先没有准备的观察。例如,教

室里突然飞进一只受伤的小鸟或美丽的蝴蝶,教室外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或是飘起了鹅毛大雪,对而居

民楼里冒起的滚滚浓烟??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既时让学生去观察,甚至完全可以放下课本让学生

去观察。有了活的课本、活的课堂,学生更回会热情去观察、乐于去观察、主动去观察。

学生在观察中,最不容易做的事就是坚持长其观察。但生活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文也是一个长期

的心路历程。指导学生做长期的观察,对学生习作很有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种子发芽的过程、蚕宝

宝的一生、母鸡孵小鸡的经过、妈妈照顾病中的爷爷奶奶的事情

小河四季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对学

生长期观察的一种训练。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让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

察兴趣,逐步形成留心观察事物、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有了观察的好习惯,学生就不会出现作文“无米

之炊”了,不会无从下手,也不会见作文就头疼了。

二、体验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

新课标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 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自然、尽情地

抒发自我情感。比如,要学生写《我的妈妈》时,总是强调要抓住母亲的特点去写,但没有真正地去注意,

没有刻意、留心去观察过妈妈,学生写出出来的文章往往还是内容事例不具体。要委内容差不多,千篇一

律。比如,妈妈半夜背我上医院,半夜给我织毛衣等,没有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些写出出来的文章,自然

不生动、不感人。而美国的教师却要求学生一周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交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采访家

人,采访妈妈,乃至邻居、同事,让孩子在体验采访生活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了解妈妈、认识妈妈、理解妈

妈,这样的作文写出出来自然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劳动体验。比如,让学生开展《手拉手,我帮你》的互帮活动,

让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的快乐和喜悦。又比如,让学生体验父母艰辛的《我今天当家》

同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

看等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物,学会真切地去体验生活,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真情和思想。

三、感悟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热心人

我校第一本学生作文选《小星星文集》就是我编辑的,其间的作文都是我们班的学生写出的。我在文

集里分了四个栏目,其中有两个栏目:

《童眼看世界》和《童言无忌》

,要求学生写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

的思想,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的作文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一定要让学生用儿

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笔去表达他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以及对自然的理解和看法,学生看事物

和成人看事物的角度,方法、要求等都不一样。几乎他们都有着不同的忧愁、烦恼、疑惑、看法或希望、

建议、要求等。我们只要他们能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展现自己在观察、思考过程中的体验,不要刻意去迎

合老师。

生活是形形色色的,有真善美,民有假恶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首先情操

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遥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我常常喜欢就一件事情让学生去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我会引入一些热门话题,

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思考,激发他们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折射的意蕴。比如,学生要不要在外面上实习课?家

长教育孩子说别人打了你,你不要客气,以牙还牙,你怎么看?老师校处兼课可以吗?妈妈和奶奶关系不

各,

这是为什么?等等。

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

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要教给他们方法。其一,以小见大,由此及彼,善于想象和联想,从一枝一叶看一个世界。从一双鞋看到

母爱,从一粒枣思念故乡。其二,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切不要人云亦云,做墙头草,但又不能固执偏见,

自己要有思想、有品味。其三,变换角度,换位思考,逆向思维,欣赏另一道风景,避免片面,绝对地看

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以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起点,以体验作为作文教学

的重点。以感悟作为作文教学的提升,收到一定的效果。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是一咱理念,也是一咱理想。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去写出作,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篇作文。

篇三:材料作文“最初的动机”导写演练

材料作文“最初的动机”导写演练

作者:韩延明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5年第05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要求:①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叙述性材料作文题,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命题形式。材料通过老教授与学生的对话,叙述了一个关于“砍树”的故事,饱含了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从结构上分析,这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叙述学生态度的不断变化——根据所要砍的树的特点的不断改变,学生的选择随之频频改变,缺乏定力。在这一层里,要重点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砍树的目的是什么,是取柴,还是做工艺品?按照常理,砍树的目的应该是唯一的,无论外界情况如何变化,都不能忘记了初衷。如果明确了行事的目的,就不会动摇不定,一直被动地被他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态度的改变是因为树的变化,面对“粗”与“细”,学生选择了“粗树”;面对普通的“杨树”与珍贵的“红松”,学生选择了“红松”;面对“笔直”与“七歪八扭”,学生选择了“笔直”……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始终抵御不了“粗树”、“红松”、“笔直的杨树”的诱惑,一再改变自己的立场,说到底,都是诱惑惹的祸!第二层叙述老教授“解疑答惑”。老教授精心设计的这个测试,是有深刻寓意的,其目的是考验学生的意志品质。当学生急不可耐想知道正确答案时,老教授的“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一语破的,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

开。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谜底”,开启了受检学生的智慧,也给写作本题如何审题立意指明了突破口。

在这则材料中,到底砍哪棵树只是形式,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老教授“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这句议论性的话。值得一提的是,叙述性材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单纯性叙述,二是叙述加议论。叙述只是引子,议论才是要害所在,它往往暗示材料的主旨,是审题立意的一把“金钥匙”,如本题。解读这样的材料,要防止被材料表象所迷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致于本末倒置,偏离题旨。

综上分析,这则材料有如下立意:①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不能盲目随时变动,否则一事无成。②正确认识自我。自己需要什么,应该向哪个方面努力,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墙头草”和“无头苍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关键在于积极审慎地制定好蓝图,并为之不懈努力。④坚持原则,不忘初衷。无论何时何地,站稳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所需,不因外因而改变自己的本心,迷失人生航向。⑤用一颗淡定的心,自觉抵御诱惑。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诱惑,要严防利令智昏,忘乎所以;无论是金钱美色还是高官厚禄,都要泰然处之,不为所动。⑥学会思想。在是非荣辱利益得失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冷静思考,明智抉择,不做思想的奴隶。

[佳作示例一]

让思想灵动起来

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张琰涤

一会儿砍粗树,一会儿砍红松,一会儿砍笔直的杨树!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心中一片茫然——可悲的思想“白痴症”!

山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巍峨与雄壮;水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灵动与清莹;梅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孤傲与冷峻;竹没有了思想,就失去了挺拔与虚心……历史因思想而前进,世界因思想而精彩!

来吧,让思想灵动起来!

有了思想,人生才如春花之绚烂,如夏叶之繁茂,如秋实之丰硕,如冬雪之玉洁。于是,诗人走来了,他们抑或低头沉思,抑或仰天长叹,用浓重的笔墨写下灿烂的篇章;于是,哲学家走来了,他们的脑中充满着思辨的色彩,闪现着智慧的光芒,试图唤醒愚昧的群氓;于是,作家走来了,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无形的思想倾注于笔端,寄寓于有形的文字;于是,政治家走来了,他们畅谈理想抱负,将宏伟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用强有力的手指挥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是思想的威力。

思想,将人上升到其他动物难以企及的高度;思想,解救了一个个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灵魂;思想,成就了孔孟老庄,成就了李杜苏辛,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然而,凝滞的思想、如浮萍般无“根”的思想,又常常扮演毁灭者的角色。海子是诗人,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麦子新生的黄昏,将年轻的生命交付给冰冷的铁轨;尼采是哲学家,却向世人宣布:“我是太阳!”然而他终究成不了太阳,所以他疯了;三毛是作家,撒哈拉漫天的黄沙仍遮蔽不了她清澈的眼睛,却在生命之花开得最绚烂的季节,用丝袜使自己过早地走进了坟墓;希特勒是政治家,却被“恶”的思想侵蚀,发动了一场祸及大半个世界的罪恶战争,使无数犹太人生灵涂炭。这是思想的邪恶!

思想,让我们快乐,也让我们痛苦;思想,让我们在见证历史前进的同时,也目睹了凄惨的灭亡。正确的思想让我们睿智聪颖,一路凯歌;而愚昧的思想让我们利令智昏,痛苦呻吟。 学会思想,冷静思考,是人的高级思维模式。面对掌声,宠辱不惊;面对失落,坦然从容;面对诱惑,我心有主;面对歧路,择善而从。拥有独立的思想,具有独立的人格,生命之树必将枝繁叶茂,四季常青!

[简评]

这是一篇文采飞扬、富有思辩色彩的议论性散文。作者从材料中提取出一个关键词——“思想”,运用正反对比、理例结合的手法,充分论证了“思想的威力”。扣题严谨,立意精准。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大量运用整句,或形成对比,或构成排比,读来铿锵悦耳,音韵和谐,痛快淋漓,充分体现出作者“思想的灵动”,行文的妙趣,使读者在明理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

[佳作示例二]

争渡,争渡,人生目标何处?

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卢秧秧

我把每一次争渡看作最初的目标征途,而非盲目的奔步。——题记

鸟儿的目标是拥抱蓝天,因而才有“天高任鸟飞”的壮阔;鱼儿的目标是遨游大海,因而才有“鲤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而你呢?朋友,你可曾记得当初的目标?

怎能忘,古道边离歌声声,白露成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当慷慨的羽声响起,易水之上,壮士垂泪,遂驱车而去,终已不顾。他的目标是刺杀秦王,还吾国泰民安。既至秦,面对刺杀失败,自己身负重伤,仍倚柱而笑,毫不屈服,只为“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为了当初的一念执着,荆轲义无反顾,虽死犹生!

历史的长河中,荆轲告诉我们:为了一念执着,一个回报,成就了一位感天动地的忠义之士。正是最初那个看似渺不可及的目标,执着到底,终于成就一位不平凡的英雄!

争渡,争渡,人生目标就在那一念执着处。执著于一个目标,犹如一把篝火,照亮黑暗中迷失的人,引领你走向充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曾记否,清末状元张謇,曾经的他学习成绩并不是很拔尖,甚至有一次,他的老师当面讽刺他:“你打算当班上的第九名啊!”其实,他所在的学堂一共只有九个学生。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立即回到家,在自己的蚊帐里贴满了“九”字。于是,每当他早晨一觉醒来,就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当第九名!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一个信念,最终英姿飒爽十佳榜,状元头衔非他莫属。就因为牢记不想当倒一的目标,最终就成了一位鹤立鸡群的学者。

正是有了最初的那个动机,一路“争渡”到底,人生之路就像张謇那样,越走越宽,最终达到辉煌的顶点。

争渡,争渡,向人生目标迈步!有目标的人生,犹如一首歌,执念则是其音符,有了这音符,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有目标的人生犹如一首诗,执念则是其意蕴,有了这种意蕴,才能在笔下写出辉煌的篇章。

秦王因称霸天下的目标,创造了“阿房出”的杰作;成吉思汗因扩充疆土的目标,书写了“地跨欧亚”的神话;居里夫人因矢志不渝探索真理的目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的秘密……而我们,鱼跃龙门,走进大学的象牙塔,就是我们不变的目标,永远的追求。

为了美好的梦想,让我们向着这个宏伟的目标,心无旁骛,奋然前行!

[简评]

这篇议论文开宗明义,直奔话题,用“荆轲刺秦”的故事引出论题“争渡,争渡,人生目标就在那一念执着处”,令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布局上,引议联结结构完整,文体特征明显;素材的选用,既有荆轲刺秦、张謇不当倒一的点例,也有秦王称霸、成吉思汗扩疆、居里夫人发现镭的面例,点面结合,简约有致,内容丰富,论证有力。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和比喻论证,增添了文采,显得有理、有力、有情趣。

[佳作示例三]

好规划成就好人生

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宋田田

有一天,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一个测试,问当你面对两棵不同的树,你会砍哪一棵时,学生们的答案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诱惑面前忘记了初衷,没有了主心骨。这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规划好人生,朝着既定的方向,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好规划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让我们趋利避险,踏平坎坷成大道;好规划犹如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不偏不倚,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国著名作曲家谭盾无愧为人生的设计师,他创作的专在水乐堂演出的《天顶上的一滴水》,很好地实现了他所擅长的“东西方交汇,古典与现代合流”。他有理想,有目标,善规划,22岁就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作品《离骚》。尽管他的这一过于前卫的尝试引来了众多争议,但他没有放弃,坚持在陶乐、水乐、纸乐诸领域做实验,不断创新,最终,他一举攻占了被主流音乐体系垄断的殿堂,全世界交响乐团都成了他的舞台。谭盾的成功,源于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得益于他对人生的合理规划。

歌德说:“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永远是一个奴隶。”人生有了明确的规划,就有了奋斗的方向,成功指日可待,古今东西,概莫能外。

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然而,当ipad风靡全球之时,他们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乔布斯带领他的团队,着手对下一步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始了新一轮的攀登。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想着自己已经拥有的,而是想着消费者没有的,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走在世界的前列,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苹果”成功的智慧,就在于它永不满足既定的成就,适时规划,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创造奇迹。

事实告诉我们:人生在于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必定是失败的人生。

对于柯达,我们90后并不熟悉,但对于上一辈人来说,却是永恒的记忆。柯达曾被称为相机胶卷行业的龙头老大,曾经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沉醉于既往的成绩,没有对未来作好合理规划,最终倒闭破产。可悲呀!昔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成为一段尘封的美好回忆。

生活需要规划,人生需要规划。没有规划的人生注定是灰色的人生;缺乏规划的生活,必定是死寂的生活。好规划,成就好人生!

[简评]

本文合理引用材料,引出论点,扣题紧,入题快。其亮点主要有二:一是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文章先列举谭盾、苹果公司善于规划人生、规划事业两例,从正面充分论证中心论点,接着引用柯达由辉煌走向倒闭的惨痛教训,从反面论证不善规划必定死路一条,一反一正,是非分明,何去何从,不言而喻;比喻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具体、生动、形象。二是巧妙过渡,前后连贯顺畅。开篇之后,运用过渡,引出下文的举例论证;两个正例之间、正例与反例之间都巧妙过渡,做到“无缝连接”。

篇四:材料作文《习惯》的写作指导

作文《习惯》

一、作文要求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为:“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或社会风尚。”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民间谚语:“不良习惯会使人行为懒散,一直消沉,甚至会使人丧失羞耻心,损人害己。”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良的习惯则贻害终生……

请以“习惯”为内容,自拟题目,议论文,自选角度,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论述的有理有据。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二、作文素材

(一)有关习惯名言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约〃凯恩斯【美】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Aristotle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巴金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杰〃泰勒)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寒罗)

(二)有关习惯的素材

1、让好习惯主宰人生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页里面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遗憾不已的蠢事。他的多年点铁成金梦,也像肥皂泡一样顷刻破灭了。“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

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话就像是对那个穷人说的似的,准确,深刻!即使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不无警示意义。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服务于我们。否则,我们也可能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而且是不由自主的。

2、 1987年,75位偌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测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感悟:习惯是人们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用自己的毅力与恒心来约束自己。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幼儿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发扬光大。在幼儿时期形成的良好习惯(或品德),现在你还剩下多少呢?

三、优秀范文

习惯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习惯简直有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它可以使魔鬼主宰人的灵魂,也可以把他们从人的心里驱赶出去。”这就是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

良好的习惯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海明威,其作品以自然精炼著称,对话极为简洁。记者询问他风格简洁的秘诀在哪里,他的回答是“站着写”。海明威站着写作,而且只用一只脚站着,这种方式,使他一直处在一种紧张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正是这种独特的写作习惯使海明威形成了简洁的文风。

习惯的养成有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这个比喻正适合康德。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他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茶、吸烟、写作、讲学,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当地的居民甚至用他的活动来校对时间。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就在他一成不变的习惯中诞生了,康德最终成为了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不只是海明威与康德,几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良好习惯。司马光睡觉时总枕着圆木枕头,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动,人自然就惊醒了。司马光依靠这个枕头,不分昼夜地苦读,成为一个博学之人。

圣亦圣,愚亦愚,也许都是因为习惯的缘故吧。良好的习惯敦促人们向前,在不知不觉中带领人们走向成功。而有的人,被习惯支配,习惯了懒惰,习惯了堕落,习惯了恶。秦桧习惯了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依附金朝,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害国害民,终遭世人唾弃;汪精卫习惯于如墙头草般的摇摆不定,最后只得如丧家之犬,有家难回,落得机毁人亡。种种事情不胜枚举,恶的习惯是人生的绊脚石。

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坏习惯使人身败名裂。长期的不良行为往往导致思维惰性,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缠得死死的。驯象人把小象用铁链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直到小象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却再也不去挣扎。 良好的习惯是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恶的习惯是人生的绊脚石,我们只有自由地掌握习惯,才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

篇五:材料作文《习惯》的写作指导

作文《习惯》

一、作文素材

(一)有关习惯名言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约·凯恩斯【美】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

巴金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

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

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杰·泰勒)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

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

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 培根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

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威廉·詹姆士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性相近,习相

远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很相近的,但由于习惯不同便相去甚远。拿破仑· 希尔曾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可见,人们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习惯是所有伟人

不要做一棵墙头草作文

们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

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

(二)有关习惯的素材

1、让好习惯主宰人生

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发生火灾的时候,

馆里所藏图书被焚烧殆尽,但有一本不很贵重的书得以幸免。有一个能识几个字的穷人,花了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书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书页里面却藏着一样非常有趣的东西:一张薄薄的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所谓点铁成金石,是一块小圆石,能把任

何普通的金属变成纯金。小纸片上写着:这块奇石在黑海边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观跟海边成千上万的石头没什么两样。谜底在于:奇石摸起来是温的,而普通的石头摸起来是冰凉的。这个穷人于是变卖了家当,带着简单的行囊,露宿于黑海岸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捡起来的冰凉的石头

随手就扔掉的话,那么他可能会重复地捡到已经摸过的石头,而无法辨认真正的奇石。为防止这种情形的发生,每当捡起一块冰凉的石头,他就往海里扔。一天过去了,他捡的石头中没有一块是书中所说的奇石。一个月,一年,

二年,三年??他还是没找到那块奇石。但是,

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没完没了。有一天早上,他捡起一块石头,一摸,是温的!他仍然随手扔到了海里,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这个扔石头的动作太具习惯性了。以至于当他梦寐以求、苦苦寻觅的奇石出现时,他仍然习惯性地扔到了海里。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

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就拿那个穷人来说,他多少年风餐露宿,苦苦寻觅,为的就是那块点铁成金石。可是当他找到后,他却随手扔到了海里。不是他不想要那块奇石,而是往海里扔石头的习惯性动作迫使他做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