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初中生,烦恼,案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6:58 体裁作文
初中生,烦恼,案例体裁作文

篇一: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

家校配合共创和谐关系,春风化雨齐塑健康身心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岳阳市第十中学 易灿红

辅导简介:

张X,男,14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智力佳,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个性刚硬、倔强、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尤其在家中,他这种叛逆行为表现得十分尖锐和明显:经常赌气和母亲不说话,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处处和母亲作对,拒绝和对抗大人的要求;甚至和母亲大吵大闹,并且把这种敌对情绪带到学习中,不完成作业,马虎应付考试等。在学校,听不进老师的批评和善意的提醒,表现出焦躁甚至明显的敌对情绪。

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缺乏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张X的父亲自原来的国有企业下岗后,凭着原有的技术到沿海城市打工,一年中聚少离多,和孩子的交流很少。其母无工作,从小学开始,几乎生活的重心就是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安排包办过多,操碎了心;而孩子可以说是完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母亲的付出根本不领情,反而厌烦、抵触,甚而处处作对;加之其母亲性格急躁,很少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孩子的行为,母子之间的矛盾越积越多,关系很是紧张。

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三是青少年特有的青春期心理特点,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激和执拗,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又易冲动,较难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

具体措施:

针对这位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我在辅导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与家庭密切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进行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家校联合,改善家庭教育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尤其这个孩子绝大部分的抵触情绪是针对其母亲的。只有打开心结,才能做好后面的辅导工作。为此,我尽可能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母亲进行多次促膝长谈,让家长明白并做到:

1、理解、信任、尊重,是协调关系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孩子独立性和成人感增强,带点叛逆很正常,虽然不是大人,可是他们却希望得到平等的对待,想去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人生,思想和情感上,更愿意和同龄人沟通,希望摆脱家长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便因受束缚而产生厌烦或冲动的情绪。同时情感表现不稳定,行为上也容易冲动。家长首先要能够接受孩子的这种心理发育特点,有了理解,才会有信任和尊重,而这恰恰是缩小两代人心理距离的前提。同时,也要明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学会换位思考,反思、检查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去强迫孩子。通过沟通,其母亲意识到了自己在对待孩子的认识问题上确实存在许多误区,为了孩子的成长,愿意重新“洗脑”。 2、改变原来的沟通模式,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从根本上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要真正能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交往,作好双向沟通。首先学会多听孩子倾诉,不要轻易给于否定或提供建议,尝试着引导他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时要隐藏教育目的,要尽量用提醒、委婉的语气讲出要求,千万别翻旧账,少批评、责骂,多鼓励、表扬,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关心自己,是引导而非教导,使他们乐意接受父母的合理要求。比如,发现孩子的兴趣(如进网吧)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一味的命令式的语气只会让矛盾升级,只有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父母的指导教育才能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容。平日里也注重创造轻松、和谐、温暖、民主的家庭环境,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

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其母亲尝试着这样做,也欣喜地发现,家里的气氛慢慢缓和了,孩子也愿意交流了。

3、父母应给孩子做出良好的表率。因为其母长年赋闲在家,多少有点降低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指导其母平常也加强阅读,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同时,鼓励其母也勇敢地走出家门,用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孩子一个惊喜,为孩子提供一个无声的榜样。

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善用教育机智和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告诉自己,这样的学生也并不是无可救药,千万不能因此而嫌弃他们,甚至把他框在“坏孩子”的名义下。因为我们对他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行为;也不能硬要他们立即变成好学生,应给他成长的空间,一起陪伴他度过人生中特殊的阶段。 1、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像这样的孩子,要教育他,首先要了解他的情绪波动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先了解,才能做到相互理解。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交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逐渐缓和、解除反抗情绪,打开他闭锁的心理。一开始他还不愿意说,在我的鼓励和劝导下他逐渐愿意告诉我他家庭和他本人的一些情况。通过几次交流,我发现,他不是不愿意和大人沟通,而是觉得大人绝大部分就是在说教,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他认为是强烈的束缚和长者高高在上的威严,长期积聚的压抑转而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觉得自己是不被理解的,但是,从内心来说,他又是很渴望得到大人们的支持、理解和爱的。打开了这扇“心窗”,我更加意识到作为老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当他犯错误时,我避免直接粗暴地批评、指责、训斥,或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而是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是要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理解。与此同时,我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当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因此受到来自家长、同学的指责而感到痛苦时,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

2、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树立战胜自我的自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不难,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而恰当地给予激发和促进,而激发与促进的关键又在于赏识。像这样的“问题”学生,善于挖掘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激励性的赏识,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非常有利于教育的。我利用张X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注意力转到学习上来了,逆反心理也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3、教会他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平常在交流中,我告诉他: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是正常的,关键要学会调节消极的情绪。他也很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然,张XX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在教育策略上切忌急躁冒进,要循序渐进,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四、效果评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时间总算没有白费,经过一个学期的辅导教育,张X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五、反思

有人这样说过:“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心中沉睡的巨人。”我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如果能将心比心,努力营造互相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融洽、和谐的关系,面对这些青春期的叛逆孩子,也必能使他们走出不良习惯的束缚,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篇二:中学生犯罪案例

【中学生犯罪案例】关于中学生违法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一、问题的提起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且犯罪趋于低龄化。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各国都有专家研究预防措施和对策。我国也于99年6月28日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问题已提到相当重视的程度。我们上海地区在控制青少年犯罪率,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隐患不少。除社会上那些腐朽、丑恶的现象对青少年的毒害外,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大隐患。据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调查,目前有12%的青少年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负面影响,有相当部分的青少年产生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其中部分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疏通,在某种因素的诱发下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发展的重要年龄段。因此,研究在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预防未成人违法犯罪,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二、中学生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为研究此课题,我到上海市少年管教所作了上海市在校生犯罪情况专项调查,调查年限从95年1月1日起至99年12月1日,在校生犯罪人数共257人,其中暴力型119人,财产型106人,淫欲型25人,其它7人。这个数字不包括送劳动教养的和工读学校的学生,更不包括在校学生中已走上违法犯罪边缘或已违法犯罪而未被发现的人数。

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它本身的特点。据有关资料及在与管教干警的交谈中获得的情况,结合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中学生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主体的团伙性。这是指中学生为了某种心理寄托或满足某种非份欲望,由几个或更多的人组成某个团伙而进行违法犯罪。这种违法犯罪团伙,一般来说,组织过程比较简单,往往是临时的,比较松散的,其解体形式更为简单,更具随意性,有的甚至会因为一句话发生争吵而反目为仇。

2、行为动机的单一性。大多数违法犯罪的中学生只有一个动机,追求一个目的。有的是为了获取财产而进行盗窃,有的是为了报复而行凶。

3、行为过程的突发性。大多数违法犯罪的中学生事先并无明确的侵害目标和行动方向,受到某一事态的强烈刺激后,遂实施违法犯罪的特点。

4、行为手段的残忍性。这是指违法犯罪的中学生处于易冲动的年龄段,法律意识谈薄,有时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为泄私愤不计后果。

三、目前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

案例1:今年暑假三位初中女生因无聊到某舞厅玩,碰到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少年,为首的是女孩A某,因一言不合,A某指使随她来的几个男少年,劫持三位女生到某宾馆进行轮番殴打折磨,其中一女生在A某的同意下还遭到了强暴,手段令人发指。

这一案例突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突发性、团伙性、动机单一性和手段残忍性。追溯他们犯罪的原因,A某父母离异,她曾混入社会后受骗失身。随后破罐破摔,成为害群之马中的为首分子,称王称霸,惹是生非。三位受害女生也开始出入舞厅,追求高档消费,她们有的缺乏家庭温暖,有的缺少管教,自我保护意识差,到舞厅寻刺激,嘴巴不饶人,终因势单力薄而受害。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差,在心理尚未成熟的前提下,受到外界不良的因素侵蚀之后,意志颓废,又有虚荣心理作祟,想在同伙面前“扎台型”,往往容易不计后果,做出令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案例2:某一中学生在上学路上骑自行车撞倒一老太,他开始表现不错,即送老太进医院,并表示愿赔偿医药费。经交通警察处理,裁定赔偿经费后,老太的丈夫逼他再增一倍赔偿费。该生的父母是瞎子,经济拮据,他被逼后想不通,用酒把自已灌醉,产生了“杀死老头”的想法,借着酒胆,他冲到老头家用榔头砸死了老头。

上述案例纯属突发事件。该男生平时并无劣迹,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也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偶发事件中,他们往往意气用事,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容易想不通而走极端。

案例3:某高一女生与邻居海员谈恋爱,当海员出海后又遇到另一俊男追求,她沉迷这一男子,不听父母劝告,并逃学。该男青年把她带到表哥嫂处过夜,当晚,男青年翻出表哥家的2万多现金,她未作阻止,第二天逃离后挥霍游玩。回家被抓后男青年推说自已有前科,要女生顶罪。审判时,男青年把全部责任推到该女生身上,致使女生重判,二审时,女生才说出实情而改判。

此案可以看出,由于受年龄、文化水平的制约,未成年女性认识客观事物往往凭自已的主观愿望片面地认识问题,有时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女生的心理,尤其是早恋的女生往往执迷不悟,对劝告无动于衷,又表现出对异性的盲目崇拜,依赖性强,缺乏辨别能力,她们涉世未深,容易受骗上当。

案例4:少年犯B某原是重点中学的初中生,几分之差未考取重点高中常受到父亲的讽刺、挖苦。虽然他向父亲表示,一定考取大学,但父亲仍多次训斥。B某在又一次受到父亲奚落之后,忍无可忍进行反驳,被父亲打了一记耳光。B某负气出走,一周后被拉入偷窃团伙犯罪。父亲的“一记耳光”把他打入了监狱。

棍棒教育往往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只一味地要求他们做什么,只有目标和压力没有沟通,没有共同语言,造成孩子对外的“闭锁性”,内心丧失自信心,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以至失控,而后失足。

案例5:现在中小学校园周围出现“恶少”这样一种现象,这种在中学生周围欺负他人,劫取钱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屡发现,有不少中小学生被“恶少”侵袭,更多的学生惟恐

日后遇上“恶少”的纠缠和欺负而心有余悸。“恶少”往往是一些不能完成学业的流生,或是厌学、逃学的在籍生,平时十分无聊,强欺弱,大欺小,往往存在追求刺激的心理,用别人的痛苦换取自己的快乐。

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举不胜举,所举例子只是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从中追溯他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并以此制定出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的对策。

一个人由少年到成年,其生理心理都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人的青春期大致在14岁到18岁之间,近年又出现早熟的趋势。但目前存在着中学生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育明显滞后的现象。随着身体外形的迅速变化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活动领域的扩大,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但在生活上和认识水平上还需要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呈现独立愿望与依赖习惯并存的现象;性机能的成熟又使其在心理上与家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既希望被理解,又不愿让人干预,这就形成了青年前期闭锁与开放的矛盾心理。在这个时期里,还会因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缺乏艰苦劳动意志而形成的欲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等。多种矛盾的交织使其心理状态很不平静,加之青春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使得他们的心理明显地带有不稳定、多变化、动荡的特点,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在这个期间,他们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如果遭遇挫折却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心理的郁闷得不到排解,往往会发生意外。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问题”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违法犯罪的背后,有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上述案例典型地体现了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特点:爱慕虚荣、寻求刺激、焦虑逆反、抗挫折能力差。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家长教育观点陈旧,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孩子压力过重,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忽视非智力因素,劳动教育观点尤其差:父母双方教育方式不一致,以压力为主,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甚者歧视打骂孩子;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温暖,精神受压抑,时常被孤独和恐惧所困扰等。很明显,有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已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扼杀了孩子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育思想贯彻的片面化,使得学校教育出现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和分数,轻情感意志培养的现象,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来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相当数量的学生虽然考分很高,但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不合格,表现为心胸狭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劳动观念等都很缺乏,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部分学生则因分数不高而受到老师的忽视甚至歧视,造成自卑、焦虑的心理,甚至表现为厌学、逃学等“破罐破摔”的行为,据中学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发现,有14%的初中生和19%的高中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上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中也泛起一些沉渣,一些不良的现象正无孔不入地侵蚀青少年一代,如影视文化中出现的一些不宜青少年入目的镜头,“地摊文化”,娱乐业中的舞厅、酒巴、游戏房等一些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吸引了许多意志薄弱,自控力较差

的学生;一些不法商人唯利是图的做法使黄、赌、毒的危害侵蚀了青少年,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因此,如何加强执法力度,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御能力,维护和保障青少年利益,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对策:

鉴于以上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中学生犯罪的对策是:

1、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

中学生正是由少年长成青年的时期,“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是两个重要阶段,他们最容易产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父母理解其日益强烈的独立人格健康发展,科学地引导并热情地关怀其成长,给其讲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其失衡动荡心态,使其获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尤其对残缺家庭青少年、残疾青少年和越轨青少年更因予以关心和重视。

①对一些文化素质较低,教育子女缺少方法的家长,可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辅导,使家长能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②对残缺家庭的孩子和残疾孩子,学校和社会更应关心其成长。在残缺尤其是离异家庭中,由于多种不利因素,往往会严重影响子女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无休止地争吵及令人烦恼窒息的环境中生活的青少年,心理上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个性发育会扭曲和变态,从而导致性格孤僻、粗野、忧郁、倔强??而内心又蕴含着羞耻感和自卑感。那些被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继父或继母虐待甚至蹂躏的子女,其悲伤和痛苦之状况更甚。而残疾的孩子则有更多的心理创伤和自卑感。学校要通过正确的途径,给这些孩子以关心,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鼓励他们自强、自爱、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这些特殊孩子,必须遵循扬长补短原则,教育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懂得自尊、自强、自立,重视对他们意志和毅力的磨练。

③越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溺爱、娇宠、专制、庇护等家庭教育的失常,往往是子女走上越轨犯罪道路的根源。因此,家长要认真纠正教育中的失误,同时,又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实行专制,或把孩子推向社会,这同样也是失误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失足青少年,家长必须伸出挽救的双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耐心、诚恳、仁至义尽,才能使他们严重挫折的心灵转化、复苏。

2、加强德育意识,以人为本,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重要的工作”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

①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思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特殊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原则,从片面追求升学率桎梏中走出来,做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全面认识。

②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体制,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③开设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或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挫折磨炼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挫折防御,挫折疏导和挫折咨询等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地增强应付挫折的心理。要加强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精神培养,使他们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解法律法规,维护自我利益,机智勇敢地处置各种困难和危机,培养自信、坚韧和自我调控、约束能力。

④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青少年处理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的困惑。比如改进学习方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评价自已,正确对待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艺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严肃地对待性问题,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与友谊、与失恋等问题,以及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学会运用积极和防卫机制和自我心理调解方法,避免或减轻心理创伤等。

3、加强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网络。

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我们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切地呼唤人才,我们的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更加需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饶、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创设良好的育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①立法、执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整治学生校外环境。对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

②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学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

③在寒暑假或双休日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作用,向社区青少年开放,与社区相结合,使青少年能进行各种有益的活动。

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家长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施行教育并结为网络,对于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将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讨论]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一条围巾撕裂6个家庭 杭一女高中生命丧同学之手

昨天,记者接到热线: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随后这一消息被警方证实。截至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方抓获。令所有人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

篇三: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

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

【摘要】小明,男,13岁,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原因分析】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小明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小明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小明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小明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7、沙游陪伴,通过六次沙盘游戏,让孩子在不防御的情况下,与潜意识对话,完成自我成长。

【辅导效果】通过辅导,小明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篇四: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摘要:

陈X,男,13岁, 初二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眼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 子。我通过与该生交流,了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家庭和个别老师教育不当。制定了辅导计划,并实施。主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坚持正面 疏导教育,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使该生的逆反心理有所改观,作业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关健词:初二 逆反心理 辅导教育

该 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 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陈X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 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 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 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陈X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 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 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 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 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 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 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陈X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陈X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陈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陈X的逆反心理已有所改观,和同学、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做错了事能主动承认,学习比以往认真,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与辅导》 杭州师范学院

《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治疗及案例分析》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情绪辅导

脸上很少见笑容的男孩

案例介绍

孟某,男,某中学初一(4)班 学生。个子高大、结实,正处于爱说爱笑的年龄脸上却从来没有笑容,一双忧郁的眼睛常常茫然地望着地面,从不主动和别人搭话。鉴于他在小学有过任班干的经 验,班主任委派他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可是在大扫除时,他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在扫在擦,身边喧闹的同学似乎与他完全无关。小学成绩优秀的他,课堂上却总是沉 闷无语,不是低垂双眼,就是双手揪着头发沉重地伏在课桌上,甚至课后的作业也交不上了,成绩也逐渐下滑。他所在的(4)班的男生都酷爱篮球运动,几乎人人都参加过市体校篮球班的训练,可身材条件极好的他却从不参与。遇到集体外出的活动,他也总是交来家长签字的请假条而拒绝参加。

案例分析

孟某的父母皆从事石油勘探工作,常年在野外作业,孩子与父母关系生疏,他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祖孙俩感情深厚。他性格善良温和,刚上小学时也还是个活泼积极的孩子。可是在他八岁那年这孩子却遭受了成人都无法承受的刺激:他第一个目睹了奶奶被窃贼刺杀倒在血泊中的惨状!此 后,这个八岁的男孩持续了两个月的低烧,他常常在半夜里惊醒,甚至整夜的失眠。这样突如其来的刺激所带来的创痛不是一个八岁的孩子所能承受的,随之而来的 对不可预知的暴力侵袭与死亡的恐惧也不是一个八岁孩子能与之抗争的。终日被这无法宣泄的创痛与无法驱散的恐惧折磨着,活泼的孩子变得寡言少语,精神萎靡不 振,不知情由的老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同学们投来的不理解的目光,使他失去了向别人倾诉的勇气,

失去了对外人的信任。唯一可以依靠的父母,又因亲子关系的生 疏以及常年在外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变化。由于没有得到及时而恰当的心理调适,孟某的心理在八岁时就开始出现了自闭的征兆。升入初中后,周围熟悉的环 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班的同学都是家庭条件较好,而且倍受父母宠爱的十一、二岁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很强,好表现也很自尊,心里想得更多的是自己,不懂得 考虑他人的感受,更没有学会如何去关爱他人。在这样一群同龄人中,孟某和孤独感更强烈了,心里益发觉得这世界的不公,他完全拒绝与任何人沟通。

辅导方法

1、了解原因:与孟某的家长、小学老师、同学交谈,从而了解孟某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2、老师常常与孟某个别会谈,使他自己找回积极的生活态度。谈他的快乐的童年,谈他和奶奶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让美好的回忆驱走脑海中那段恐怖的经历。更多的时候谈的是对未来的设想,并与他一同制定计划以改善目前的情况,令他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3、 为他提供融入集体的契入口:安排一个家庭条件好但性格温和,从不爱炫耀,积极上进,乐于助人又细致的女孩与他同坐。安排座位之前,老师和这个女孩做了一次 长谈,把孟某的遭遇都告诉了她,要她带动其他同学更多更主动的接近他,让他发现周围的同学并不象他原来所看到的那样自私和骄傲,从而排除他的孤独感,消除 他在集体中的失落感。这也是对“异性效应”的一次善加利用。这个过程中,老师随时注意帮助他们把握好男女同学交往的度,以免弄巧成拙。

4、创造机会,把握契机帮助他重塑自信:

让他再任劳动委员。初上任时,手把手教他如何有条理的安排班级劳动,如何在工作中赢得威信,如何恰当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对他的表现给予肯定。

和科任老师沟通,请老师给予孟某特别但不过分的关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机会让他参与。在他认为自己的数学基础还不很扎实的时候,为他争取参加数学奥赛的资格,让他学会要锐意争取。

帮助他策划两台主题班会,让他亲自组织,学会主动去争取同学的配合,从而明白学会如何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使他与同学的友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5、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以了解孟某家庭情况及他在家的表现,并与家长沟通思想,让他们明白常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辅导效果

由于老师、家长、同学的密切配合,孟某自闭现象明显改变,和父母、同学的关系都大有改观,能积极的参加集体活动,与几个同学组织了数学小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还参加了班级的篮球队,甚至成为主力人员。孟某已经从一个孤独自闭的孩子恢复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了。

他能面对现实了

案例介绍

吴某,男,16岁, 某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偏低,爱好各项体育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由于训练时不慎伤到了腿,经广州三家医院确诊伤势 涉及到韧带,因此建议他不要参加剧烈运动。这就意味着他必须离开自己非常喜爱的篮球运动。对此,他从心理上、行动上都不愿意接受,情绪相当低落,对学习也 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是直线下降。而且在口头上常常说大话,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夸下海口,但每次事情都不能如他所愿,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 他也越来越沉默。 案例分析

吴某父母离异已四年,现住在奶奶家,军人出身的父亲由于工作较忙很少来看他,而母亲又远在广州,因此缺乏父母的关怀。同时吴某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不理解,采取抵触态度,父子关系疏远。

吴某有一愿望,希望能参加南宁市每年四月举行的篮球比赛,但由于腿伤,他肯定是不能参赛了,愿望与现实的落空,让他感到无法接受,因此靠幻想,靠夸海口、说大话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

吴某处于青春期年龄,因生理的变化也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反映,腿伤事件发生前,他曾非常喜欢班上的某一女同学,但那女同学却不怎么喜欢搭理他,他感到苦恼,而腿伤无疑是雪上加霜。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教师常与吴某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让其意识到“健康的身体关系到自己的一辈子,按照医生的叮嘱,先治好腿伤;腿好了,还能打球,但腿断了,就永远不能打球了。”

2、集体帮助:把吴某的事情告诉同学们,让大家都来关心和帮助吴某,使他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时班上的各种体育活动,都请他参与组织和筹备工作,使他找回自信心。最后,特别找来几位和他玩得较好的同学(包括上述提到的女同学),请他们多加了解和关心吴某的行为和想法。

3、与家长联系: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吴某家庭情况,并与家长沟通思想,希望吴父多与孩子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加强孩子的信任,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4、心理咨询:学校开设有心理咨询室。建议吴某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将自己的烦恼、苦闷向别人倾述,并得到一些好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情况。

5、兴趣转移及自我调适:了解到吴某对五子棋感兴趣,因此,我建议他参加学校组织的围棋培训班,他欣然参加。并且介绍其阅读有关自我调适的书籍,树立其热爱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信心。

辅导效果

由于教师、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吴某逐渐能面对腿伤不能打篮球这一现实,现在他能很好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可爱的女孩又笑了

案例介绍

李某,女,17岁,某校高二学生。学习成绩居中,喜爱写诗,乐于助人。高一下学期与班里一名男生交往甚密,但自高二上学期两人突然互不搭理,该男生与李某的一亲密女伴来往频繁,李某开始远离他们,整日郁郁寡欢,上课时常走神、发呆。课余时间独处一角,不与人搭话,几次测验成绩均有退步。

案例分析

该女生原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出现情绪低落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两方面的挫折:

1、 交往性挫折。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上的日益发育成熟,性意识的萌芽,男女同学都会产生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李某与班里男生相互产生了好感,交往甚密,这 是一种正常表现。但是由于自己同班好友的介入,李某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挫折感,认为男伴因别的女同学而疏远自己,觉得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不如别人, 自信心开始下降。

2、 自尊性挫折。李某有强烈地为班级服务的愿望,平时看到班上出现了不良现象总想出面制止,但考虑到自身不是班干,怕别人说自己多管闲事,起不了作用,便想竞 选班干。但是却落选了。李某认为自己多方面表现很好,且有为同学服务的愿望,却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与李某进行朋友式的谈心,取得其信任,了解其心理的状况、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她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

2、转移注意力,发展其兴趣爱好。利用李某爱写诗的特点,帮助李某发展她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向中学生刊物投稿,让她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过来。

3、鼓励其寻回自信,向失败作挑战。利用班干换届选举之机,鼓励李某再次面对挑战,参加选举。选举前对李某做了全面分析,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好选举的充分准备,自信地面对选举。

4、组织班集活动,进行男女交往方面的辅导。在班组举行青春期男女的交往问题的讨论,让同学们相互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进行指导。并利用此机会让李某主动找到原来的男同学和女友进行交流,解除误会。

辅导效果

李某在班干选举中当选了,她现在整日忙碌于同学们之中;她的诗也在中校报上发表了,她开始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同时她也恢复了和原女友及男生的友谊;在这种状态下,她的成绩逐渐进步了。不用说,李某很好的恢复了自己的自信心。现在笑容经常挂在她的脸上,可爱的女孩又笑了。

她摆脱了“绿眼妖魔”的桎梏

篇五: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分析 文章题目: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姓 名: 阿茹娜

身份证号: 152524198612230026

所在省市: 内蒙古

所在单位: 内师大二连国际学院

初中生学校恐怖症倾向的案例报告

摘要:此文为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案例分析]:一个初中二年级女学生小张,有一次在课回答问题时,由于没有听清老师问的问题,被老师当众指责和同学哄笑,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致产生了对学校的恐怖。心理咨询师经过收集小张的基本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测验,与小王及其母亲商定了阶段性的咨询目标,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疗法帮助小张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王的适应

初中生 烦恼 案例

不良情绪和行为,解除了对学校的恐怖,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学校恐惧症;系统脱敏法;认知调整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小张,女,15岁,初三学生,与父母同住。父亲为国家公务员,母亲为医生,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

独生女,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8个月会说话,1岁会走路,3岁上幼儿园,当时能背唐诗100首,深得长辈老师喜欢。上学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又能帮助其他同学,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并成为班里的小干部,各方面表现都好,没有被老师批评过。12岁来月经,周期不稳定,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6岁以前父母同外公外婆一起住,父亲工作忙,在一起的时间少,母亲工作三班倒,多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6岁以后跟父母同住,父母关系好,对小张要求高。从小活泼外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尽善尽美。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因感到恐惧“害怕上学四个月”而就诊。

个人陈述:诉在四个月前的一次语文课上上课时偷玩手机,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没有听清老师的问题是什么,就根据当堂所讲内容猜测回答,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因此被老师严历批评,当时感觉无地自

容羞愧难当,心怦怦乱跳,双手发抖。第二天上学时走到校门口就感觉紧张害怕、心发慌,不敢进校门,遂到学校旁边的书店看书。老师发现她没有上学,也没有请假,请家长到学校说明情况,父母回家批评了她,并要求她正常上学,次日上课时,突然觉得头晕目眩,心慌胸闷,呼吸急促,全身发抖,大汗淋漓,送到医院后很快缓解,父母不放心而让其住院一周,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出院后只要提起与上学有关的事就很不舒服,情绪低落,惊慌,感觉气不够用,发抖,如果不去想上学的事,则一切如常。三个月来请家教在家学习,一个人在家心情不好,常为一些小事跟父母发脾气,学习效率也低,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看电视、上网,考试成绩下降。渴望能够像其它同学一样正常到学校学习,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克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上学的事情时,情绪明显烦恼和焦虑。

妈妈反映:小张从小活泼外向,认识的人都很喜欢她,但自尊心比较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自从被老师批评后,一提起上学就不高兴,身体不舒服,能在家学习,接受家教的辅导,跟亲友交往正常。

五、心理测试结果与分析

选择测试为SCL-90、SDS、SAS。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4,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2.7,抑郁2.6,焦虑3.8,敌对1.3,恐怖3.2,偏执1.1,精神病性1.5,其他1.6;总分195;阳性项目数46个。恐怖、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2、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粗分45分,标准分56分,提示有轻度抑郁。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分,标准分65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六、评估与鉴别诊断1、评估:学校恐怖症[1]倾向评估依据[1、2]:

[1]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1)对去学校上课表现出明显并且持久的恐怖,恐怖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2)发作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一想到上学就会出现出汗、惊慌,感觉气不够用等感觉恐怖的症状。(3)出现学校恐怖有四个月的时间,且与创伤事件有关。(4)对恐怖的处境—— 学校有回避行为,造成社会功能轻度受损。(5)自己知道惧怕上学过分、不合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6)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

(7)智能完整,能够在家完成学业。2、鉴别诊断[3]:(1)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小张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缉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小张虽有情绪低落,但不是主要症状,也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因此可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焦虑症和恐怖症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两者不同。形成恐怖症的焦虑是由特定的物体或处境引起的,为了减轻焦虑有回避行为。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

七、原因分析1、生物学原因(1)求助者15岁,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对自己要求较高、自尊心比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且内容容易泛化。(2)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2、社会原因(1)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较优秀,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呵护,形成了我是可爱的、完美的,我不能犯错,别人不能批评我的错误认知。(2)经历了对小张来说剌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严重受挫。3、心理原因(1)个性因素: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2)错误观念,认为自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批评,一旦老师批评自己就受不了,感觉糟糕至极。(3)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担心上学后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害怕同学们取笑。(4)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被老师批评的事情一直困扰着自己。

八、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4]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消除小张对去学校上课、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或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完美主义的认知

模式;增强其自信心。(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自身的个性,帮助其形成客观、完善的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人际交往以及抗挫折能力。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2、咨询方案咨询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第二阶段是咨询阶段,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其次改变其对学校的恐怖行为,第三阶段是巩固与结束阶段,使求助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完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咨询方法(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害怕上学,内在却是由于完美主义倾向和缺乏自信等认知因素造成的。焦虑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等神经症的形成。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有他特定的年龄阶段,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交小张及其监护人一份,告知求助者若有疑问,可随时提出。小张及其监护人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个人意愿选择、更换咨询师;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协商原则、保密原则;遵守合约等。咨询师的权利、义务大概内容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平等友好;反歧视原则;心理咨询工作的局限性;协商一致;避免双重关系;转介;保密原则等。(3)咨询时间和费用安排: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11次。收费每50分钟100元人民币,由医院收费处收取。

九、咨询过程:1、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咨询: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小张,用开放性问题收集小张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小张尽情倾诉,与小张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2、咨询阶段(1)分析问题第三次咨询目的:①加深咨询关系。②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方法:与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