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3:25 高中作文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高中作文

篇一: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四)推行“体验学习”活动

“体验学习”活动不仅要在学校,而且要在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中广泛推行。它要求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定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每年都有7至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如文部省与农林水产省合作,设立“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让儿童利用暑假到农村居住2周左右,以进行自然体验、环境学习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等;与环境厅联合,在全国开展让儿童担任国立公园管理员,以进行环保和导游等自然体验活动为目的的“儿童公园管理员事业”。1997年文部省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注:吴忠魁.日本文化立国战略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1,(4).)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去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7月20日至8月19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由国立青少年教育设施和各都道府县在自然界组织各种野外探险活动,其中有专为那些因厌学而苦恼的儿童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办的“青少年野外教室”,以唤起他们对大自然和学习的兴趣。

1999年日本终身学习审议会以“生活体验、自然体验培养日本儿童之心”为题发表咨询报告,强调要扩大社区儿童的生活体验机会,扩充社区儿童的游戏场所,建立社区儿童体验活动的支援体制,纠正过度的课后补习行为,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此外,文部省已向国会提议,应从法律角度规定中小学生每年要有2周的社会服务时间,高中生要有1个月的社会服务时间,以增强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意识。

三)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培养学生刚毅的性格、坚强的意志,使他们做到“自理、自律、自主、自强”,是中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日本推行“体验学习”的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开展一些磨炼学生意志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生存训练,也可组织学生开展负重越野赛跑和吃苦夏令营活动,让他们经受困难的磨炼,增强意志,培养自主能力。

(四)在各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所谓德育渗透,就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科学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如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学知识在建立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上的作用,重视物理学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渗透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1.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德育方针

日本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德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临时教育审议会明确提出了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心灵”的教育方针之后,1994年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继承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思想,提出了培养“生存内力”的思想,强调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又以15届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儿童“丰富的人性”。进入新世纪,面对社会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日本教育改革国民会议进一步继承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心灵教育的思想,确定了“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的方针。德育方针的适当调整,有效指导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了日本德育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满足人们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

2.强调兼收并蓄的德育内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关注世界的发展,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

3.采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德育途径

在日本,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开展一些特别的活动,例如班级活动、学生议会、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田野考察和社会服务活动等。这些活动与德育课相辅相成,是开展德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些特别活动中,力争达成四个目标:

第一,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并充实其个性;

第二,要养成独立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以实现生活的完善;

第三,加深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提高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4.重视社会力量对德育的作用

日本教育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社区和企业的作用。利用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德育进行宣传导向。图书馆、俱乐部等公共场所经常开展各项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把学校德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的一种重要形式。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家庭德育绝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校通常都发给家长记录家庭德育的笔记本,家校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日本也强调企业道德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在企业职员中形成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为集体奉献的企业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提高职员的道德素质来影响学校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5.小学和中学德育有很好的一致性和较好的衔接性

日本小学和中学的道德教育大纲,在内容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都由目标、内容和计划要求三部分构成。小学和中学道德大纲在内容分类及制定计划的要求方面,都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注重行为指导;小学与中学的德育内容既有统一的范围又有明确的层次;小学和中学的德育都强调联系学生、学校教育和社会实际,使得具有权威性的大纲既有相对的统一性,又有很强的灵活性。

然而,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

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新保守主义政治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方法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绩的同时,日本的中小学德育也存在不可忽视的 问题 ,军国主义思想对德育仍然具有伪劣的影响。二战后,日本对战前军国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批判、反省。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但是,由于新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日本的民主化德育并不顺利。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旧的国家观与民族观,强调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自豪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在新保守主义 政治 的引领下,日本的政治逐渐呈现保守化和右倾化,对中小学道德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日本关于 历史 教科书问题的政策和霸权主义思想的传播等问题,都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道德思想阴魂不散,对当前日本德育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德育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我国的德育存在着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空泛、 方法 单一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日本德育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学校德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现实生活中学生个体不同的身心特点、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 规律 ,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日本中小学的德育强调培养独立的、具有主体意识和丰富个性的日本人,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在中小学德育中可以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进行深入 研究 ,以应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挑战。

(二)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融合德育的内容

借鉴日本德育的方式,学校德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德育课外,还应在其他学科中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任课教师承担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使学生在 学习 知识的同时,也能逐渐提升道德水平,成为既具备较高的 科学 文化素质,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此外,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因此,学校不应错过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良好时机。合理设计课外活动,向学生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内容,学生会倍感亲切,从而潜移默化地将社会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

(三)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中小学德育并不是把学生关在课堂内进行道德灌输,而是注重让学生

篇二:社会公德建设解读

社会公德建设解读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

恩格斯说过,社会公德是人们用来调节人对人的关系的简单原则。列宁也认为,所谓社会公德,就是“公共生活规则”。在列宁看来,这种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要求。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公德的社会价值指明了方向。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

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务必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有助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为此,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涵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这是关于社会公德基本内涵的准确概括。

文明礼貌。行为文明是社会公德的基础性内容,它集中反映着公民的文明教养程度,礼貌则是行为文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明礼貌关系到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社交活动,饮食方式,接待客人,访问亲友,席间谈话,礼让妇女等等。概括地说,文明礼貌就是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等等。

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指公民在关心、爱护人的方面所应当表现出的文明水平,集中体现为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通俗地说,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格,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维护。第二,公民之间要互相关心和互相爱护。第三,对那些遭到不幸和困难的人,要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给予同情、支持和帮助;对一切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实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对遭受灾难的别国、别地区的人民,给予道义支持与可能的物质支援等等。

爱护公物。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爱护公物就是要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的共同劳动成果;就是要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就是要反对损坏公物、化公为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爱护公物还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倡导节约文明,教育每个公民过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保护环境。具体地讲,就是要强化生态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存环境;就是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就是要节煤、节电、节水;就是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就是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直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加大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法制的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补偿促进社会公平,以生态平衡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增强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遵纪守法。公民自觉遵守纪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基础性道德要求。遵纪守法,具体来讲,就是要增强法制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法、知法、用法,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就是要遵守市民守则、乡规民约、厂规校纪和有关制度;就是要见义勇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里还要强调,在社会主义中国,法律与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必然促进遵守社会公德。从根本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就包括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道德氛围,使“守法”成为实践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养成机制

社会公德重在养成,重在把遵守社会公德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广大公民的道德习惯。列宁认为,当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的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

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这就告诉我们,弘扬社会公德,必须十分重视社会公德养成机制的建设。

篇三:切实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构建和谐社会1

切实增强社会公德意识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同时还涵盖了在公共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要求。社会公德的作用在于解决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与其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引导社会成员自觉遵循公德要求,认真改进自身的不足,以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

我们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除了基于上述对它的重要意义的理性认识之外,更要从自身做起、从周边做起,从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去诠释它深刻的社会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需要社会公民强化公德意识。公德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公德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公德意识,就是公民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中自愿并主动地履行和遵守社会公德的理念和情感。公德意识的有无与强弱,既直接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集中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公德意识的存在和发展是受到社会公德的影响和制约的。一方面,遵守社会公德是培养公德意识的基础。没有对社会公德的长期体验与自觉遵守,公德意识就失去了培育的基础和环境。另一方面,良好的公德意识又是社会公德建设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公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建设社会公德的同时,需要格外注重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化。

如何强化公德意识?笔者认为,在道德主体公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一要加强学习,形成对社会公德的深入认知。通过对社会公德相关知识和规范进行认知和体验,可以逐步形成其公德判断意识与是非评价标准。二要培育社会公德情感。光有认知是不够的,在认知基础上还需要有情感的支持,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在今天的社会公德实

践中要培养以遵守社会公德为荣、以违背社会公德为耻的情感,正确进行道德行为与活动的选择和判断。三要磨炼自己的意志。注意用自省、慎独等修身养性的方法,培育道德意志,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不断抵御不良因素的诱惑,自觉、主动地选择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通过经常性的道德行为,体验遵守社会公德的乐趣,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总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意识,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巩固,这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德方面经过反复知、信、意、行而逐步向上的锤炼过程,是在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中经过反复锻炼,激励起社会成员心中向善热情、自治自律意识的实践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与人们社会活动的与日俱增,社会公德与人们的公德意识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遵守社会公德,强化公德意识面临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断强化公德意识。

篇四:关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的感悟

关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的感悟

众所周知,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规则,是维持社会全体公民在交往和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也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它的内容即是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建设中的基础层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我国,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价值取向是紧密相联的,即社会公德既表现于个体行为的选择,又是个体较高层次道德观念的表现形式。人们只有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才有可能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而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更是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是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则,在人们的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交谈、诚挚的态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讲文明礼貌能促进人们的团结友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会看到种种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脏话粗话,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这些话使人难受痛苦,最不文明骂脏话粗话,都是不讲文明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今天,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受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第二是助人为乐,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真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要人关心,爱护,更要支持,帮助。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弘扬正气。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第三是爱护公物,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以爱护公物光荣,以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各种破坏公共秩序、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屡禁不绝,常有公共设施遭到破坏或被盗走。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所以,每个人都要增强社会主人翁责任感,珍惜国家、集体财产,爱护公物,特别要保护社会公用设施,坚持同损害公共财产、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

第四是保护环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安

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就要增强环保意识,如自觉节约能源,反对浪费,不乱倒垃圾,还应积极植树造林,保护绿化。而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第五是遵纪守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为什么我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社会爱得深层,为什么现在许多青少年喜欢上网吧,沉迷网络里面一些暴力,网络游戏,黄色影片,他们的思想怎么会这样,最主要是父母的责任,没有好好教导监管,为什么许多人那么傻,不读书出来赚钱,有的在流浪打架,这些人是国家的耻辱,也不懂什么法律。而大学生就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社会公德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影响稳定而深刻、广泛而持久。社会道德又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从人们实践社会公德的自觉程度和普及程度,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因此,如果社会公德遭到了践踏和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就可能会瓦解,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也将被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社会的精神文明当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道德风尚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整个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反映和体现。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一个家庭的社会风气如何,均体现于公民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程度。社会风气不好,反映了国家道德水平不高;行业风气不好,反映了企业职业道德水平存在的问题;家庭风气不好,反映了家长道德水平的低下;个人的习气不好,反映了自身修养性的不高。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自觉养成和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全社会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总是先从社会风尚中表现出来。总之,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进行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必须高扬的基本道德。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责任感考虑自己的行动,遵循体现社会群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公共规范。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讲文明,乐于助人,不说脏话粗话;我们也是祖国的希望,我们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让祖国更强大繁荣昌盛,同时也要文明礼貌,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对于那么心胸狭窄的小人,心理变态的人是可耻的。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五: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