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当尼采哭泣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4:26 体裁作文
当尼采哭泣书体裁作文

篇一: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孤独来袭,我们何去何从?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成长了不少。这本书主要的围绕着尼采和布雷尔的心理问题展开,讲述了两人相互结实,相互熟悉,相互帮助的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已。书中,尼采在接受“谈话治疗”之前,因为生理上患有严重的头痛加上心理上被路·莎乐美的背判而感到的心痛,曾一度的感到孤独与绝望,但他并不承认这一点,也许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内心的孤独确确实实的存在,抑或是他为保护自己,所以选择逃避而不敢直视自己内心孤独的痛苦。用一些令人费解的方式,极端的将自己的痛苦化成了对生活的绝望。

作为受路·莎乐美委托的主治医师布雷尔,在帮助尼采解决这种长期压抑着的孤独感时,他利用了一种“谈话治疗”,其中就运用到了我们心理课上学到的一种与来访者的沟通技巧——自我表露。当布雷尔提出两人互换角色来相互治疗的过程中,他向尼采讲述了自己对一名曾经救治的一位名叫贝莎的病患产生了难以自拔的迷恋,但与此同时,对家庭生活中的拘束乏味而感到困惑。我觉得书中布雷尔的心路历程用一个网络流行的用语来形容,就是很“纠结”,原本想要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尼采吐露内心的悲伤,却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存在着的心理问题。纵观整部小说,尼采与布雷尔为我们揭示了许多心理学上专业疗法的开端。例如尼采对布雷尔进行过梦的解析,通

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布雷尔的前意识来解决他的困惑等等。

我觉得在二人不断的会面的过程中也许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经潜移默化的被对方影响着,互相感化着彼此,互相救赎着彼此。两位大师的谈话富有哲理令人感到震撼。随着两人谈话次数的增多,渐渐熟悉之后,两人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书中结尾处,尼采听着布雷尔的话,流下了释怀的眼泪。下面是摘录自书中描写的当尼采哭泣时,两人的一番对话:

“给你的泪水一个声音,它们在说些什么?”

“如果我的眼泪之一是有意识的,它会说,它会说,”在此,他以嘶嘶作响的气音大声说——“‘终于自由了!压抑了这么多年!这个人,这个吝啬无泪的男子,以往从未让我流泪过’这就是你的意思吗?”(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尼采过去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心确确实实的存在着无法掩盖的孤独,而且,他发现了像过去那样保持孤独的做法,其实并没有给他减轻心理上的压抑。)

“那很好,弗德里希,大哭是在洗涤。”

“这很奇怪,不过就在那同一刻,当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以全副的深度、以所有的绝望,将我的寂寞吐露出来——就在那分毫不差的瞬间,寂寞逐渐逝去了!我跟你说我从未被感动的那一刹那,就是我首次容许自己被感动的同一时刻。非比寻常的一刻,仿佛某一个庞大的内心冰山,突然崩裂并爆裂了。”(这里尼采提到了“容许自己被感动”,可见过去的尼采并不是没有遇到被感动的事情,而是刻意的压抑着内心的情感,试图将自己锁进只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被其他

外界的情感束缚着。也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布雷尔已经成功了,因为尼采已经将自己的内心向他敞开了。)

“一个矛盾!”布雷尔说,“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这句话堪称是本书的一句名言,布雷尔在尼采哭泣的时候给予了最真诚的帮助,并在下文中将尼采作为自己的朋友,向尼采发出参加家庭宴会的邀请,这样的举动使尼采在惊讶的同时感到欣慰。)

看到这一段之后,我也感到激动,也许是因为尼采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孤独,正视了过去所承受的痛苦。并生发生了悲切至极的感叹,让我也为之感到释怀吧! 在我看来,这种将孤独感掩埋在内心,不愿向他人表露的逃避方式,是把孤单带来的悲伤默默地在心底,然后会酝酿成一种更难以治愈的创伤。

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的掩盖着自己的孤独呢?不论生活的有多么的快乐,孤独的意识还是会徘徊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向开朗的孩子,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怀疑,现在的我,是否真的快乐?进大学快一年了,怎么说也已经长大了不少,就像爸爸妈妈期待的一样,我会慢慢变得成熟,变得坚强。可是,在这样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里,我的内心像是藏着一块毛玻璃,模糊而又尖锐的藏在心里。有时候就会莫名的感到孤独,朋友们毕业前在一起说好的永远,究竟有多远呢?过完高三那年两个月的夏天,也许永远也就这么远了吧!类似这样的孤寂之感相信很多同学也会有共鸣,但又多

少人会敞开心扉,正视自己内心的孤独呢?

化学与材料学院

材化10班

郑梦华

201006406159

篇二:《当尼采哭泣》观后感

当尼采哭泣

一直想看尼采的书,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没想到首次接触他,就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因为“上帝死了”,他的内心在恐惧中,对死亡,孤独的死亡的恐惧中战兢。当泪水从尼采的眼角流出,他说“这些眼泪自由了。”

尼采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是非常不可信的理论,进化论证明了上帝的多余,他的存在是由孩子似的愿望产生的。(How do we confirm a truth that has arrived through disbelief and skepticism and not through some childlike wishing something were so。)达尔文没有勇气,他不敢面对这一发现。( Darwin himself had not the courage to follow his evidence to its true conclusion. )可是尼采说自己是先知,来早了的先知,他必须要继续追问,不停思考。他的深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是的,他的结论便是God is dead!而且All of us together have killed him.在他的理论中,God不但已经dead,而且是被人created。我佩服尼采,他的勇气。在没有上帝的绝望中依然可以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这是一条死路,没有一点希望的死路。

这是没有思考过人生之人无法理解的绝望,也是从未想过上帝之人不能明白的绝望。可是这绝望却深深藏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无人能免。如果没有上帝,一切便没有了意义。如果上帝是人类的杰作,那么挑明这件事情无异于将全人类推上绝望的山峰。尼采深知这一点,于是他说“Choose between comfort and the truth. Are they mutually exclusive? If you want to choose the pleasure of growth, prepare yourself for some pain.”是的,他选择了他所认为的真理,也因此一生在痛苦与绝望中度过。他将自己置身于虚无,抛弃一切拥有的感情,倚赖的陪伴,恋恋不舍的荣耀,那些虚华的假象,权力的欲望、求胜的意志 。唯有血淋淋的自我剖析和揭露,才是真实——他的真实是痛苦的,任何愉悦的存在都是妄想!

“上帝死了”让生活no morals no rule,让传统的一切价值观都成了虚无主义,生活也随之失去了意义。这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一个这正相信上帝死了的人!

可是即使这样的人也要我自己的生命寻找价值和意义,于是他的“超人”上场了。传统价值观崩溃了,那么人类必须确立新的生活的意义,尼采提出了“超人说”。“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一切不能打到我的东西只会让我更强大“超人”。

可是如果真的没有了意义,那么创造出来的意义只是骗局而已。所以尼采孤独着,恐惧着,恐惧死亡,恐惧生活。尼采的眼泪从来都

不是因为爱,乃是因为人类比任何一种生物更深知本能的恐惧——孤独的死去,在这之前还有那虚无的人生。

当尼采哭泣

布雷尔问“眼泪背后的痛苦是什么?”

尼采说“不是痛苦,是解脱。很好的解脱。这是我第一次说出,我的孤独,都逝去了,逝去了。”(It’s not sadness. It’s such a relief. It’s such a relief! It’s the first time I’m revealing my loneliness. It’s melting. It’s melting away.)

布雷尔笑着说“这是个矛盾。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中,一旦与人分享,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It’s a paradox, Isolation exists only in isolation. 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 )

可是尼采的孤独却是无法消失的,这是相信“上帝死了”的人永远无法被抹去,无法像空气一样蒸发掉的孤独,是人类的孤独和绝望。就像死亡永远只属于个人一样,尼采的孤独永远只属于他自己。即使尼采复制出一个自己,有着相同的孤独,也无法彼此慰藉。因为当死亡临近,他只能独自面对。

所以尼采最后说“我们会有朋友,彼此之间会变成陌生人,理应这样。我们是两只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和路线。我们必须是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的规则。”(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 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这也是尼采对所有人的规则。这同样是每一个人的规则,每一个灵魂都要独自面对那未知的死亡和死亡之后的事情。可是上帝如果死了,那么我们面对的就是活着的恐惧和孤独,以及那孤独死去的恐惧了。

篇三:当尼采哭泣影评

《当尼采哭泣》的精神分析

哲学、伦理、宗教、历史类型的影片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偏爱,或许是一种使命感,或许是希望从中找寻归宿感。当一个人离真理越接近、当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他也会感觉高处不胜寒,孤独、寂寞。

lg买了一本尼采注疏集,还是学术巧匠刘小枫所编译。哲学界将他列为学术江湖中的重要成员东邪:刘小枫,自然不辜负他的名号,作为西方古典思想的引进者,在国内的最高权威非他莫属。曾经一部《沉重的肉身》,多次再版,依旧回味无穷。03年,我和lg才刚认识,他专程从好友处借来一部《拯救与逍遥》,虽然从未理清作品的含义,但却激发了我对初次相识的他的好感,不知何故自己总偏爱有哲学家潜力的人、爱看哲学著作的人。他大概也忘了,我经常回忆起和初次相识时他对我提起哲学家伊壁鸠鲁时的睿智神情。

搜索到一部关于哲学家尼采的影片,自然格外关注,只因关于哲学家题材的影视作品凤毛麟角。往日除了从科教影片中获取哲学家的信息,在媒体、视频类型的文件中很少有哲学家的影子,因为在大众看来,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晦涩的、痛苦的,大众关注的是娱乐、是被人包装的完美、虚拟的华丽、虚荣的满足、压力的释放....

早听说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尼采的理论。他的“超人”、“上帝死了”理论,被我国引进作为揭露基督教有神论谬误之所在的理论武器。难怪80年代一股尼采思潮迅速蔓延,尼采也是最先为国人知道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不过国内读者也仅仅是“断章取义”式地了解尼采。

《当尼采哭泣》被诠释为是一部心里推理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故事背景为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其中角色都是世界上著名的人物,尼采、布雷尔、甚至还有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人物真实,故事情节虚构。

在影片中,两位大师都是脆弱的、孤独的、无助的,尽管他们被后世人所知晓,但是他们的人生却必需经历无法回避的痛苦,他们都有心理学上所指称的疾病。于是两位大师布雷尔和尼采他成为了相互的医生和相互的病人,布雷尔医疗

尼采的身体,尼采祛除布雷尔的绝望。

作为已经有家室、孩子的成功心理医师的布雷尔,爱上了自己的病人贝莎,他的内心有负罪感,夜晚常常从夜梦中惊醒。在梦中:他和贝莎发生关系,而这一幕却发生在舞台之上,被观众所窥视。他和贝莎在草坪上追逐,最后从陷进中落入被密封的棺材上.....背负罪恶感的同时,他同时享受着与贝莎缠绵的美好回忆和性幻想,他总是会不时的想起她的那句“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

布雷尔的病情在于,他不甘生活的平淡无奇、他从贝莎那里得到了激情、得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那一刻甚至可以让时间消失,忘记痛苦的存在。然而他却认为自己是不自由的不能敞开自己的心灵去完整地“爱她”。

影片设计了一段经典的“谈话治疗”。尼采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的思辩、并在心理大师弗洛伊德的催眠疗法下使布雷尔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珍惜已经存在的现有幸福生活。

关于病情,并不复杂,布雷尔爱上的是欲望的本身,贝莎不过是一个载体,在她身上他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欲望,何况贝莎是一位善于撩拨男性欲望的女人,他会对每一个心理医生说:“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人要实现欲望必然背弃伦理、道德。当他失去妻子孩子时,他一无所有。没有了心理大师令人尊敬的职位、没有了贤淑善良的妻子、没有了可爱的孩子们的幸福拥抱,与其美其名曰:得到了自由,不如说在落魄地游荡.....

存在主义哲学的确晦涩而深奥,由于我并没有对尼采的著作进行过通读和精读,因此在故事情节背后,以及影片的经典台词中,也许有更多没有深刻挖掘出的思想内涵。仅有慢慢学习和领会了,按照尼采的话说,伟大的思想往往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希望能在有生之年探寻到伟大的思想。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馅之中:

你怎么可能重生呢,

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当尼采哭泣》是我所读过众多小说中比较偏爱的一本,作者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深谙存在主义哲学的亚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说明了心理治疗与存在哲学的观念和历程。小说中两位主人公,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碰过面。作者透过史料和名著中呈现的真实历史,思维观念和人格特质,将两人连结成医生与病人,进行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撩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于是历经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最后两人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的人生困境。

这本书探讨的话题涵盖很广,也包括了对一些病征的描述,可是,这些话题都不离主轴: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人生的四大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人生的意义。把书中两位大师的对话看作缜密的思辩与人性的探索,可以引发人与自我的对话,探究真是而可贵的自己。

弗德里希.尼采,中等高度,略胖,拥有温和的声音和不露情感的双眼。然而,他的眼睛似乎是向内看的,保护着他内在的宝藏。这就是知道现在仍颇有争议的一位哲学大师。

他有着让人毛骨悚然的病痛组合:穷凶极恶的头痛,眩晕,平衡不良,反胃,呕吐,缺乏食欲,对食物感到恶心,高热,夜晚大量出汗,偶尔近乎全身肌肉瘫痪,胃痛,咯血,肠痉挛,严重的便秘,痔疮,视力的障碍,眼睛疲劳,无情的视力衰退,经常流泪,眼睛内的疼痛,视觉模糊,以及对光线的极度敏感,尤其是早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情绪转换。

尼采每一天都被这些病痛折磨着,拜访过几十位当时欧洲的名医,依然无法缓解。虽然他不停递寻找医生治疗他的疾病,但是,与此同时,他又享受着这些

病痛。尼采认为他的疾病属于他的身体,而他的身体并不是他。恰恰视这些身体上的折磨,使他的心灵可以把世界看得更清楚。尼采说自己的大脑里怀了只有他才可以生产出来的书,他把自己的头痛视为分娩前的阵痛。尼采是一个极矛盾的人,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得出来。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是正确的,一个健康的人,往往没有办法始终用心思考。

布雷尔医生试图把病痛折磨等同于对生存的绝望,引诱尼采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徒劳无功。从尼采对头痛的比喻,感觉他应该还算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我宁可相信他是绝望的,并且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尼采把忧郁症称为黑暗时期,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而这个黑暗时期的出现并非源于病痛,而是源于存在。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痛苦和忧郁,那将是最大的悲哀。要是每个人都无忧,那么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于死亡,我记得尼采曾经说过: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并且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死亡,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自杀倾向。但是他并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勇敢和无畏。他极力掩饰自己的懦弱,不敢承认自己的绝望。

尼采的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他沉浸再自己的世界。对此,他是这样辩解的:有几次我伸手出去尝试建立一座通往其他人的桥梁,而我屡次都受到了背叛。尼采接受不了别人的背叛,而现实生活中,这却是时常发生的事。试图改变别人是很愚蠢的想法,尼采选择了逃避,这也充分表现了他的懦弱。在这些背叛中,尼采把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他甚至没有想过,他所现造的桥梁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只能说,他还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写到:有些人无法解开他们本身的枷锁,然而确可以救赎他们的朋友。这似乎是他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借口,因为他根本救无法解释他自己,却自以为可以拯救世界。他曾说他的思想将会在两千年被认可,直到现在,他那些偏激的认识仍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个自以为是的

男人无疑是有巨大魅力的,他有绅士般的举止,高贵的态度,并且谦卑。只可惜,他的世界,我们进不去,他也出不来。

当潘朵拉的盒子被打开的时候,宙斯放在其内的灾祸救逃进人类的世界中,不为任何人所知的是,那里面依然保留了最后一个灾祸:希望。尼采是这样认识希望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但我隐隐地感觉到他是对的。也许希望的确是最终的灾祸,与尼采不同的是,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去了解真相。就像医生对病人隐瞒他的病情,尼采认为,这是剥夺了病人的权力,我却觉得,真相应该被隐藏,即使知道实情是他的权力。

尼采很强调权力,他最害怕的事恐怕就是别人剥夺他的权力吧。所以他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他认为,帮助他人仅仅为的是希望支配他人,借此来增加他们自身的权力。我是一个信佛的人,佛说每个人都是有善心的。尼采把这个世界看得太肮脏了,难道这不是他绝望吗?即使他无数次地强调不接受帮助,他仍然不停地寻找医生看病,他总是这么矛盾。

“就像骨骼、肌肉、肠子、与血管被包围在一层皮肤之下,好让人的外表可以忍受,所以灵魂的焦虑与激情被包裹在虚荣之内,虚荣是灵魂的皮肤。”

在尼采服用过多水合三氯乙醛而昏迷不醒的时候,布雷尔医生试图给他盖上的毛毯却被他踢开。即使是他脸色灰白,呼吸困难,脉搏微弱的时候仍是极度敏感的。布雷尔医生进行了一些处理,一个小时以后,他听到尼采微弱的声音:“帮助我,帮助我,帮助我!”

这虽然是一本小说,但是很多思想都可以在尼采自己的书中得到证实,只有这一段,是很难解释的。昏迷中的尼采似乎是另一个人,当然,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过,等他醒来,他不会记得,或者记得也不会承认那时说过的话。我想这也许是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因为本书中描写的尼采远不及他本人偏激。

篇四:当尼采哭泣影评

很早以前就看了很多关于尼采的东西,

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有了一些改观

虽然没有特别的喜欢这个电影

尼采的孤独

因为他是哲学家,他必须孤独,必须怀疑,必须具备无比众多的特性,必须具备一切高等和低级追求,内心对立的危险和自我厌恶的危险。必须不仅是个旁观者,而要成为立法者,法官和被告...

不愿意接受任何信众的哲学家

打破一切谎言的真理,伪善的美德

为什么哲学家少有成就,因为决定着他们存在的条件一般都有毁灭他们的特性。----《尼采生存哲学》

尼采是超前的,

不能也不敢想象那样的痛苦

片子的最后医生获得了解放,我想不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

而是他害怕了,而尼采还是坚持,不然以他的觉悟,大可以找个借口,像所有人一样,时刻地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

他明白他的智慧,不是为了他自己而存在的

查拉图斯特说:‘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它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关于心理学

医生的方法是可行的 一直逃避很多问题,就像电影里说的你会渐渐的不记得原因但是其实问题没有消失 后来, 我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没办法正常的睡觉和交流, 我不敢睡觉我觉得一睡着我就会分不清生活和做梦, 常常看到恐怖的幻象听见声音, 分不清现实的感受真的太可怕, 但是出于自尊和从前一直的自律, 我没办法接受被这些困住的自己, 不愿意别人知道真相 没办法让别人帮助我,

可是自己还是走不出去,每一天都好可怕。

后来自己开始往另一个极端发展,然后也是又走回来了。和医生一样家人的力量。 虽然那段日子很可怕,但是现在的自己回头看又会觉得,我的性格如果不经历一次这样的考验,我想以后一直也都不会开心,永远想不通,虽然在尼采看来这些也是幻象,但我们都不是尼采,没有他的勇敢无畏坚持,我们不需要去探讨真理,只需要给生命找个好理由,我们还是可以有信仰学些‘虚伪’的美德武装下自己,但是我还是看尼采的书,因为他说,

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寻找你们自己。

一个人可以不必感到羞愧的去服从自己,而且表现自己是受支配的。

电影里尼采没有阻止医生回到家人身边,没有劝医生和他一起追求真理。事实上尼采也没有让人去信仰和膜拜他。

医生认识到了生命的虚幻,却还是去追求家庭的爱和温暖,我相信医生在接下来的人生里不管在遇到什么,都很难会动摇,会一直很本分的爱着家人和工作,而且发自内心的珍惜和开心。

尼采的书里似乎常常充斥着‘恨’‘恶’‘谎言’这样的词

但是其实明白了这一切的爱才是真的爱不是吗?

生命有太多幻象,我们总被幻象迷惑控制伤害,总是在不肯定的状态下,错失很多,当你知道真实情况的时候,只能遗憾。我相信和尼采一样他想的问题我们每个人也许都有想过,但是我们想了矛盾了,但是并不能确信,或者不会因此写书来与社会道德战斗,如果能够看清楚这些幻象,再去面对人生,也许是一件好事。

关于我对尼采的看法,不过可能仅限于我个人,因为看他的书没有让我悲观,反而让我觉得人生积极了。

还有很多不能理解的部分,所以也许这篇评论不能代表我最后的看法,就像尼采说的,没有比圣哲更具欺骗性的了。

好书提供的是问题不是答案。

答案在你自己那里。

篇五:《当尼采哭泣》读后感

读《当尼采哭泣》有感

关于《当尼采哭泣》这本小说,从情节来看,是一篇高潮迭起的心理推理小说。存在主义大师尼采和医学大师布雷尔开启了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在善于挑拨男性的路·莎乐美的引诱下,试图治疗根本不愿意接受帮助的哲学大师尼采的“绝望”,并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劝诱尼采接受治疗,却面临着自己的“绝望”,于是经历了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在治疗可能随时胎死腹中的情形下,经过几许峰回路转,面对高处不胜寒的疑虑,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以超越自己人生的困境。

我在初次触碰到这本书时,就为它的名字所困惑,照理说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应该会有着坚强无比的心。他为什么会哭泣?他为谁哭泣?这都是我所想知道的。但真正体会到了以后,就觉得他的眼泪可能是慰藉的表达。他一直都处在深深的孤独之中,在那样的时代里,尼采是一个疯子,就像《查拉斯图特拉》里的先知一样,他讲诉的疯言疯语在那个年代是无法体会,甚至是无法接受的。直到他遇到了路·莎乐美,一个美丽聪明而又有着魔力的自由女人,他认为她将会成为自己孪生的心智,他的门徒,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但情欲的出现阻断了他们的关系,他像她奉献自己的时候,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由此他变得更加的孤独,甚至陷入绝望的深渊。

而名医布雷尔也同样的遭受着这种痛苦,他对自己的病人贝莎产生的肉欲,他在道德与情感中不断的挣扎着。虽然接受妻子的建议将她转给另一个医生,但还是每天的陷入对她的无限想念之中。他享受着贝莎将失去父亲的痛苦移情到他的身上,对他作出的种种亲密动作,并且对她恍惚状态下的“你永远是我唯一的男人”的论调感到满足。以至于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幻想上面,弄得自己心神不宁。

这两个优秀的男人似乎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感情。也许每个人的爱情模式都不相同,但是从宏观上看,所有的爱情都是惊人的相似;尤其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当男人爱上女人的同时女人也爱上男人,这就是爱情;而如果这两者不同步,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这里面的两个人注定就是伤感的,爱的人都背向了他们。因此他们都很伤心、绝望、挣扎。

但这些不快却都只是表面的现象,这是他们的绝望中最浅的问题,是浮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在书中布雷尔在尼采的引导下不断的探寻着深处的意义,“妄想贝莎对你所意味的是什么”“贝莎所意味的,热情与魔力”“贝莎意味着逃离——危险的逃离”“贝莎的意义:逃离致命的生活,自由的希望,让我从时间的泥沼中逃脱的希望。”看到这些话,我们都会想他真的是爱贝莎吗?是否他爱的只是抽离出真实贝莎的一个意象而已?也许他爱的是自由,爱的是自己不从经历的一种生活,爱的是在自己的选择,爱的是那种潜意思中在母亲身上得到的温暖和安全感(贝莎和他的母亲的名字一样,但他的母亲在他三岁时就去世了),亦或是在自己40岁的时候对衰老,死亡的恐惧中抓住的安抚恐惧的救命稻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存在,但这也是年轻的我们所不能体会的一种感觉,我们有的是活力,有的是希望。我们不曾想到死亡,即使想到也不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困惑,因为知道他离我们很遥远。但布雷尔的阶段会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功成名就之后近乎机械的灰暗生活,没有了目标,缺乏了创造新目标的能力,眼睁睁看着自己慢慢老去。这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死,在外界看来他几乎有着和布雷尔一样的光环,甚至过之而不及,但他最终却选择了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前真的很不能理解,现在看看有点觉悟了。但还是感到很惋惜,天才的陨落真的很让人伤心。

在帮布雷尔治疗的过程中,尼采也是有着相同的感受的,书中虽然没有从他来正面加以描写,但可以体会得到,他在帮布雷尔找出口的时候,也一直在帮自己找。他在治疗中始终占据着控制权。他没有告诉布雷尔他所面临的问题,但他不知道的是布雷尔在路·莎乐美那里已经知道了他所有的事情,他运用他强大的智慧来帮助布雷尔,希望自己在他那里保有权威以给受治疗者以信心。甚至在布雷尔得到治愈后的为自己对他的隐瞒感到羞耻,为自己躲在他身后的懦弱感到失望。在这里我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他很难进入别人的世界,但当他进入别人的世界后,他会毫无保留的倾注自己的心血,竭尽自己的智慧。我想这也是在遭到背叛后他会像孩子一样的咒骂,把自己的心封闭的更紧,甚至是对所有的女人都失去信心的原因。特别是在头痛发作时的处于意识游离状态的那一声“帮助我”,在意识清醒时的冷漠。我一直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个孤独的灵魂,他向往着自由,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对人类有着大爱。却又不为当时的人们所理解,所以才会有“预言者发现他来得太早了,所以他回到孤独之中”的感叹。他也会害怕自己死的时候不为人所知,

也会害怕寂寞,也会想要有

当尼采哭泣书

个温暖的家可以取暖,但理想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他被指派的道路和孤独是不曾分开的,所以孤独似乎成为他的宿命。

最后,一切都归于平和。布雷尔在催眠中经历了一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他真正的完全处于自由中的时候,他希望的是有一个人能拿着绳子牵绊住他。也许有时候我们的心对自由的向往是双面的吧!我们希望自己能自由,却又在另一方面惧怕自由。过度的自由也许就是不自由。最终他顿悟了接受了自己现在的选择,并且去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一度为失去他们而痛苦。而尼采也从与布雷尔的交谈中解脱了自己。特别是尼采最后留下的眼泪,感觉到有力、感动的眼泪,感觉到自己有朋友时的热泪盈眶。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朋友,一个真正意义的朋友。所有人都会为之欣慰。

“孤独只存在与孤独之中,一旦被分担,他就蒸发了。”“我一直梦想着一种友情,其中的两个人结合起来,去达到了某种更高层次的理想。而此地,此时,它来临了!你跟我完全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结合!我们参与了彼此的自我超越。我是你的朋友,你是我的,我们是朋友”我想最后踏上旅程的尼采已经不在孤独了,至少不是那种心灵无助的孤独,他拥有朋友的慰藉。他现有的孤独已经与以前有了一个美妙的差别,即是选择自己的命运,热爱自己的命运,不在愤恨,不在焦虑,用心享受孤独。

在我的意识里,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有一种近乎疯子似的表现,他们有的执著到一种执拗的境界,有的思维丰富的让人难以想象,有的则是行为举止有别于常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自己选择东西的坚持,坚定如尼采。我们应该像这些伟大的哲学家致敬,在孤独中浴火重生,在孤独中孕育伟大的思想。

下面是几点感悟和经典语录:

1. 有些话,对朋友说不出来,对父母说不出来。因为你在乎自己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但是当一个与你同命相连的人说出来后,你会觉得对他说这些话是非常容易的,在这之中我们是否也在寻求关系的平等呢?因为平等所以觉得没有负担。

2. 尼采:“你是在过你的生活,还是活在你的生活里,站在生活外,为你从来没有过过的生活悲伤”

3. “人生,我们究竟是在经历人生还是被人生经历,我们是否选择了我们的人生或是被人生选择而盲目地听从。”

4. “我们都会死,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当你的生命完满你就不会惧怕死亡,你的生命完满麼”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