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草船借箭故事梗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2:29:36 体裁作文
草船借箭故事梗概体裁作文

篇一: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

国占据北方 ,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不多久,魏军就 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 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 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 第三天半

草船借箭故事梗概

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 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 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诸葛亮却笑着说:“我敢肯定 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说魏军营中,听到擂鼓呐喊声,主帅曹操连忙召集大将商议对策。最后决定,因为长江上浓雾重重,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于是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的一侧面向魏军,很快上面也扎满了箭。 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 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懊悔极了。

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支箭。吴国的元帅周瑜也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的智慧了。诸葛亮怎么会知道当天晚上水上会有大雾呢?原

来,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经过对天象的仔细推算,也得出当天晚上水面上有会大雾的结论。就是这样,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从敌军那里弄来了十万支箭。

篇二: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便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他本以为诸葛亮会知难而退,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让吴国大臣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士兵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稻草,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 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请鲁肃一起上船,说是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晚上,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令小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啊!”

篇三: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

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只有……才 虽然……但是 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 不寻常,

要论成败 有文章。

都督周瑜 欲陷害,

孔明先生 巧应对。

妙算天文 雾漫天,

通晓地利 蒙曹操。

洞悉人心 妙计成,

箭如雨下 满载归。

神机妙算 诸葛亮,

世世代代 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四: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的故事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出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回目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篇五: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单位:临颍县王岗镇祁庄小学 姓名: 李云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第五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精神的滋养。阅读中国古典名著对于启迪智慧,了解本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感,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生分析:通过我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多种媒介,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些了解。尽管在选编课文时已经对原著文字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学生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年代久远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难懂的成人智慧构成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障碍。

因此,如何使学生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透过文字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对《三国演义》风云诡谲的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灿烂的智慧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成为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想象,将课文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到长文短教,深入理解的目的。

3.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紧扣课题,了解“草船借箭”之“借”的经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品读重点词句,总结诸葛亮、周瑜、鲁肃的性格特点,感悟不同的人物形象,重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智慧光芒。

4.入情入境的阅读,体会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4.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重点句段,朗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5.教学难点

分析事件,感悟不同人物形象。

6.课时安排

两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录像,激情导入。

教师导言: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分别是那几部作品么?作者分别是谁

么?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古代优秀小说的代表,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精神滋养,也是大家喜爱的文学作品。大家能够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哪些人物?今天我们就学习《三国演义》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草船借箭”。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及魏蜀吴三国国旗,孙刘联合画面。使学生整体感知三国时期纷纭诡谲的战争形势,加深学生对三国鼎立、孙刘联合抗曹的了解。

2.大屏幕显示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地图。

3.老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4.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故事背景: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准备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军营帮助作战。

二、揭示课题,理清脉络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4.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身份分别是什么?是什么事情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的? 预设答案:诸葛亮和周瑜──周瑜让诸葛亮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和鲁肃──鲁肃帮助诸葛亮借船造箭。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用计借来曹操的十万支箭。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能把这几个人的联系,用一段简洁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预设答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请诸葛亮造十万支箭来为难他,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帮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6.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请同学们说说主要内容。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三.通读全文,感受形象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一) “识人心”

识周瑜妒忌之心

1.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与本段课文相关的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2.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恰当的语言总结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读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对话部分,体会人物性格。(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用造箭这件事陷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的圈套,表面上时共同商量军事,暗地里却是设陷阱陷害诸葛亮)

学生总结:周瑜是个 “嫉贤妒能、处心积虑”的人。

3.周瑜明知水上交战用箭最好,还要问,从周瑜的不动声色的话中反映了周瑜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阴险)

4、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周瑜:“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 表面客气 ,暗藏杀机 。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步步紧逼 。

诸葛亮:“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三天,造十万枝箭。即使是在今天也很难完成,如果完不成任务,诸葛亮会怎样?为什么?

预设:会死。因为在三国时期军令如山,签了军令状就如同签了生死状,如果一方违背军令状,会显得两军之间的合作不够诚意。而此时蜀国则需要联吴抗曹,必须对吴国表现出诚意。)

识曹操多疑之心:

1.教师过渡: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除了借周瑜妒忌之心之外,诸葛亮在对人心的了解方面,他又借助什么?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诸葛亮对曹操心理状况描述的语句。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大屏幕显示) ’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诸葛亮的判断是对的,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大雾天曹操绝对不敢轻易出动

2.顺学而导,抓住“笑”感受诸葛亮识人心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学生谈理解:

A(笑曹操)笑曹操什么?(多疑、中计)

B(笑鲁肃)笑鲁肃什么?(胆小、吃惊、害怕)

C(笑周瑜)笑周瑜什么?(阴谋失败)

3.教师小结:诸葛亮借助周瑜的陷害之心,主动和他立军令状,借曹操多疑之心,靠近曹营和他借箭,那么,诸葛亮又是利用鲁肃的忠诚、老实这种性格为自己服务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识鲁肃忠诚、老实之心

1.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反映鲁肃性格的语句,总结分析鲁肃性格,体会诸葛亮具有识人之明,善于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同学们找出三、四、五、六自然段表现鲁肃性格的语句。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私自拨了20条快船,每条船上配30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清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大屏幕显示)

2.从以上鲁肃积极配合诸葛亮借箭的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肃身为吴国的臣子,为什么会帮助诸葛亮?——忠诚、老实、言而有信、顾全大局。

3.诸葛亮虽然绝顶聪明,也不可能一个人成大事,还需要鲁肃的配合,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什么特征?——不但善于与人合作,更能慧眼识人,利用不同人的性格特点为己所用。

教师小结:周瑜的嫉贤妒能、处心积虑;曹操的生性多疑、谨慎小心;鲁肃的言而有信、顾全大局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与其说诸葛亮是利用草船借箭,不如说他是借了人心,巧借了箭。(板书:识人心)

第二课时

(二) “知天文”

1..教师过渡:诸葛亮取得了鲁肃的信任,并成功地瞒着周瑜借到了20只小船和600名兵士,现在他们正在江面上,准备朝北开去。在借箭的过程中,还借助了什么?请大家读

六、七自然段,并找出答案。

预设答案:知天文。

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揣摩一下诸葛的想法。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大屏幕显示)

学生谈体会:从这儿可以看出诸葛亮三天前就知道今天有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3.教师引导:“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

大屏幕出示对比句:

①“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谈理由:①不能删,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沉得住气,胸有成竹。 ②更主要的能够看出他知道三天后会有雾,更体现出他胸有成竹,神机妙算。

4.指导朗读,要读出诸葛亮读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气度。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来体会通过第一天、第二天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5.教师引导:诸葛亮和鲁肃到了江面上以后,当时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的?

预设答案: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大屏幕显示)

6.教师引导:请大家课文内容揣摩一下当时鲁肃和诸葛亮看到大雾的心情会有什么不同?

A.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B.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C.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如今我的草船借箭计划可以顺利实施了。

7.指导朗读六、七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