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溪边独坐看水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4:34:05 初中作文
溪边独坐看水流初中作文

篇一: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2)

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②①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 嘲谎人

□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③②①③①②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 (唐)王 维 ②①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①

咏 竹

□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①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2011·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③④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②① ②③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篇二: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项训练:古诗文阅读(2))

1.(2011·青岛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其六)

□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②①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而尾联则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 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2.(2011·聊城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 布

□ 李 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2011·潍坊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时间意象的把握,从季节的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清秋、落叶;从一天的时间角度看,显示时间的意象是日暮、月初白、流萤和孤灯。

答案: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4.(2011·威海模拟)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 龚自珍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用宋朝晏殊《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用唐朝杜秋娘《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孤花”是词人自己的人格写照,在满院荒芜之中,一朵明艳、绚烂、寂寞、充满生机的“孤花”与四周的沉闷芜杂形成强烈的对照。那正是词人自己的生机、绚烂、寂寞与“阳春暮”时的沉闷芜杂的对应。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5.(2011·菏泽统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梧叶儿 嘲谎人

□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 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③②①③①②

【注】 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

这两首小令各自用什么手法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嘲谎人》主要是用自我表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爱吹牛撒谎的可笑人物形象。 《讥贪小利者》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贪小利者的可耻形象。

6.(2011·临沂统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草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

7.(2011·济宁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里馆

□ (唐)王 维 ②①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①

咏 竹

□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 ①篁:竹子。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8.(2011·济南外国语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①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9.(2011·烟台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③④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②① ②③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有两问,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行描述,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回答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述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 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①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凉了。②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答“手先知”为拟人也可)

篇三:前些天发现了这一个观心法门

前些天发现了这一个观心法门,南怀瑾老师在《三际托空》、《观心--万缘放下》中都推荐过,同时也是一位有道同修使用的方法。觉得非常的有效实用,现简要记录下来,有缘人可以一起学习。

什么是观心?即是禅修的一种方法,简单说观心就是把杂念妄念平息,让心平静安宁,达到清净。

为什么要观心?我们的心念、思维一直是向外在奔驰,整天不是杂念太多,就是落入昏沉。有时分不清自己是什么人,自己想做什么。“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愁是心愁,病为心病。观心法门就是心药,让自己不愁不烦不郁闷,平静自在。

此法门要我们不向外追求、探索,转而向内探索自己的内心,不是平时说的反省,而是通过禅修的方法。当探索到一定程度,或许会豁然,发现什么是自心自性,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时可以达到一种真正的自在状态。慢慢向“觉者”靠近!

目录

观心第一阶段——观念头

观心第二阶段——观空

观心第三阶段——观照观照者

观心第四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第一阶段——观念头

[要点]: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

首先试试自己能不能坚持20秒钟不思考,保持心里没有念头。通常会发现很难做到,念头会一个接一个地来,自己很快忘了要坚持20秒这件事。

观心伊始,就是观看自己的念头、思绪,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一个个念头在心中的出现、消失,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重点是不要像平时一样,很快陷入念头中,然后一件事接一件事地联想开去,很快忘记自己在做什么。而要让自己跳出来,在高处,平静地看着另一个妄想纷飞的自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 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阳光一般普照,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思想念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念头”,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性格、学识、信仰等等)会形成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语言和行为又会形成命运。因此,观心的初步,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省思过程。

这个阶段的练习深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明,头脑好像越来越聪明了。甚至,每个念头背后的动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对一些小的心念已经有一定的控制与转化能力,但大的情绪与动机,比如性格、观念等还是没有了解与转化的力量,因此,还需要进入下一步的练习。..to be continue.. 观心的第二阶段是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每天都像是在做梦一样,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梦。话多的人也不爱说话了,但一开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强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头脑好像比以前更锐利。

性格的转变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刚烈的会变得平和,懦弱的会变得刚强,贪婪的会变得豪气,刻薄的会变得宽厚,猥琐的会变得阳光。这些转变很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与以前熟悉的人事环境有一种疏离感。

在这个阶段的行人,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内心总有自得、满足与淡淡的喜悦感。当然,还有很多因人而异现象与体验。

不过,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几分自在解脱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然是相对于以前时时被念头缠缚的状况而言。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者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过于“紧”,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时,太死板,“空”而不灵,或者,由于过“紧”,反

而“空”不了。此时,应该放松,或是返回到第一阶段,继续观照念头的生灭,观照力加强了,再安住于“空”境,更加稳当。切不可急功近利。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篇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与阅读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这首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屋檐上飞,最有趣的是

山峰环绕,竹林茂盛,是一幅云彩居然从窗户里飞了出来。】

一个“窥”字把静景写活了。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静景。

最有趣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在人家屋檐上飞,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出来。 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1、“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云出”,你认为诗人他倾向于一种怎样的生存境界(心情)? 环境清幽,闲适恬淡的心情。

2、“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展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

〔主题〕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借幽居的景象,暗示当时的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情。

〔特色〕本诗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这一主题。句句写景,句句有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怎样一个道理?答: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二)竹里馆 【唐】王维

【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畅销、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已经,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写诗人

,见其安闲自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啸”

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独坐幽篁,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1、月夜竹林的幽静,以 弹琴长啸 反衬。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题?写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特色〕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这首诗是作者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全诗意境晴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秋高气爽,秋色明朗,有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情

“的意味。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 初离故乡,有些恋恋不舍,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 借托月亮,寄托离愁。 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 。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犹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这是一首写诗人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思乡诗)。

〔特色〕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答:“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四)《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支曲子,谁能不思

一个“暗”字别有韵味。 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呢?】

“折柳”唤起了诗人的乡情。

“故园情”点明题旨。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柳”这

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主题?写诗人在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于是引发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答: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简单作一下分析。

答: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逢入京使》 【唐】岑参

【此诗作于天宝八年(749)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念之情。全诗率兴而成,用语自然本色,韵味醇厚隽永。】 写眼前实景。

译文: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

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

(写家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所展现的画面。

这句诗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 东望 ”点明家园的位臵,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 ,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五、逢入京使(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 一方面写了对亲人、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六)《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1、带韵译文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

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2、通俗译文 我独爱那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树荫深处黄莺发出诱人的叫声。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的渡口空无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的漂浮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

2、请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飘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家去了,只见一叶小舟系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3、“独怜”是什么意思?请赏析这两句诗。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韦应物,唐代诗人。)

?主题?本诗写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

〔特色〕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答:我独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2、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3、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请你也来品一品这三个字的妙处吧。

答:“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富的精神内涵。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和脱俗隐逸的超然情怀。 &“自”是全诗的诗眼,“舟”是诗人的自喻。&

(七)《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延长,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二句言过去之盛,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世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交往,流露的却是对

“开元盛世”的怀念。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 “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

“闻”“逢”之间连结着四十年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特色〕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的无限感慨。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交代与友人相逢的季节——暮春,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还暗指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3、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八)《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暝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远处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声,

仿佛催促灵澈归山,意境深长。

灵澈远去,伫立目送,惜别

之情跃然纸上。

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向着青山深处去了。

2、中国古诗往往以“寄托遥深”显示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首是短短二十字,却含义丰富,请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八、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代诗人)

?主题?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上人返回竹林寺,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

〔特色〕全诗纯为写景,是诗中有画的佳作。

1、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送别的画面。

答:幽深的竹林郁郁苍苍,灵澈上人所在的寺院就在竹林深处,天近傍晚,悠远的钟声隐隐传来,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我目送灵澈上人离去的背影,只见他头戴斗笠,身披斜阳,独自向青山深处去了,只留下我呆呆的出神。

2、请你尝试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结合人物的身份、诗歌的环境等理解分析)。

答: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3、体会一下“苍苍”“杳杳”的妙处。

答:“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九)《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夜半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的寂寞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 江南夏夜的常见之景。这

决不是诗人信笔拈来的泛泛之

语,而是一个孤寂者深夜期客不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 至的特殊感受。

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有约”一句点明了诗题。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闲敲”一句将诗人焦躁不安而

期望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

篇五:初一数学应用题解析——顺流水速度

1、某学生乘船由A地顺流而下到B地,然后逆流而上到C地,共用三小时,若水流速度为2千米/小时,穿在静水中速度为8千米/小时,已知A、C两地的距离为2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提示:分C地在A、B之间和C在A地上游两种情况求解)

分析: 设AB距离为x,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时间和为3小时,列方程求解。

解:设AB距离为x,由题意列方程得,

x

8?2?x?2

8?2?3

解方程

x

6

x

6??x?210x

10

?5?315 ?3?8x3016

x?12

答:两地距离为12千米。

2、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飞行,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顺风飞行需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需要3小时,求无风时飞机的航速和两城之间的航程。

分析:飞机的顺风速度=无风时的速度+风速;逆风速度=无风时的速度-风速,此题应先求

出飞机无风时的速度。

解: 设无风时飞机的航速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x+24)×2

解方程

2

1

656x?68?3x?725060=(X-24)×3 x?140

x?840

(840-24)×3=2448千米

答:无风时飞机的航速是840千米/时,两城之间的航程2448千米。

3、轮船从甲地顺流而行9小时到达乙地,原路返回11小时才能到达甲地,已知水流速度是2

千米每小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及甲乙两地的距离?

分析:轮船顺流航行与逆流航行的路程相等,均等于甲、乙两地间的距离,即:

顺流航行速度×顺流航行时间=逆流航行速度×逆流航行时间,而

顺流航速=船的静水速+水流速,逆流船速=船的静水速-水流速。

若设船的静水速为x千米/时,则顺流航速为(x+2)千米/时,逆流航速为(x-2)千米/ 时,

溪边独坐看水流

列方程求出x即可。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根据题意,得

(x+2)×9=(x-2) ×11

解这个方程,得x=20

∴甲、乙两地距离为: (x+2)×9=22×9=198

答: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0千米/时,甲、乙两地距离为198千米。

说明:航行问题中有以下关系:

顺水航行速度=静水中航行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航行速度=静水中航行速度-水流速度。

4、在一条直的长河中有甲乙两船,现同时由A地顺流而下,乙船到B地时,接到通知需立即返

回到C地执行任务,甲船继续顺流航行,已知甲乙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每小时7.5千米,水流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A,C两地间的距离为10千米,若乙船由A地经B地再到达C地共用4小时,问乙船从B地到达C地时,甲船驶离B地多远?

分析:甲、乙两船从A地到B地同行,在B地分开,要求甲船距B地有多远,就需要求出乙船从B地到C地的时间,但是由题意我们只能知道C地距A地10千米,所以C地有可能在A地上游,也可以在A地下游,所以本题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解题。另外:

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船逆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1)当C地在A地下游时的示意图:

(2)当C地在A地的上游时的示意图:

解:设乙船由B地返回C地用x小时,则由A地到B地用(4-x)小时

(1)当C地在A地下游时(A、B之间),列方程:

(7.5+2.5)(4-x)-(7.5-2.5)x=10

解得:x=2

∵乙船到达B地后甲船继续顺流航行

∴乙船到达C地时,甲船距B地为:

2×(7.5+2.5) =20(千米)

(2)当C地在A地上游时,列方程:

(7.5-2.5)x-(7.5+2.5)(4-x)=10

解得:x=10

3

∴乙船到达C地时,甲船距B地为:

10

3?(7.5?2.5)=100

3千米

100

3答:乙船从B地到达C地时,甲船距B地20千米或千米。

5、一客轮逆水行驶,船上一乘客掉了一件物品,浮在水面上,等乘客发现后,轮船立即掉头去

追,已知轮船从掉头到追上共用5分钟,问乘客丢失了物品,是几分钟后发现的?

解:设x分钟后发现掉了物品,船静水速为V1,水速为V2,由题意得

(x+5)V2+x(V1-V2)=5(V1+V2),

xV2+5V2+xV1-xV2=5V1+5V2,

xV1=5V1,

∵V1≠0,∴x=5.

答:乘客5分钟后发现掉了物品.

注:这里的辅助未知数是V1和V2.

6、小李和同学在“五一”假期去森林公园玩,在溪边的A码头租了一艘小艇,逆流而上,划行速度约4千米/时.到B地后沿原路返回,速度增加了50%,回到A码头比去时少花了20分钟.求A,B两地之间的路程.

分析:

解:设A、B两地之间的路程为x千米,据题意得

x

6=x

4-20

60

解得:x=4

7、某船从A码头顺流而下到达B码头,然后逆流返回,到达A、B两码头之间的C码头,一

共航行了7小时,已知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7.5千米时,水流速度为2.5千米/时。A、C两码头之间的航程为10千米,求A、B两码头之间的航程。

解:设A,B码头之间的航程为x千米

由题意可知:

顺水速度:7.5+2.5=10千米/时

逆水速度: 7.5-2.5=5千米/时

可列方程: x10 + x?105 =7

x=30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