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琵琶行》艺术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16:54 体裁作文
《琵琶行》艺术特色体裁作文

篇一:《琵琶行》艺术特色论文

《琵琶行》艺术特色论文

摘 要:《琵琶行》是一首感情丰富并且鲜明的诗,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描绘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好的赏析性,这首诗通俗易懂,能够启迪我们如何运用文字和描写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学习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领略到我们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会唐朝文学创作的风采,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的作用。

一、《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1.语言以通俗明快为基本风格

白居易的诗都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相传白居易在写完每首诗以后都会念给他旁边的婆婆听,如果婆婆听懂了,白居易则认为这首诗是好诗。《琵琶行》的语言也是通俗易懂,诗中运用了我们很多常见的一些语言,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是人的真情实感。例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不仅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抒发作者内心感情的高潮之处,同时接近白话,大多数人都可以读得懂,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一句把自己和琵琶女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人们感叹琵琶女命运悲惨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不禁对诗人被贬不得志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作者在抒发内心的悲痛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描述自己的感情,只有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大部分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整首诗的感情色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作者在琵琶声中的回忆,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来

传达给读者此时内心的想法。

2.叠字的巧妙运用

《琵琶行》中多处运用叠字,也是探究这首诗艺术特色重要的一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的“嘈嘈”“切切”就是诗中叠字运用的靓丽之处。首先,这两个字可以认为是形声词,是对声音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大弦和小弦在音色上的差别;其次,“嘈嘈”“切切”叠字的应用,表现出了所弹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形象的表现了琵琶词的美感;最后,“嘈嘈”“切切”的声音映射出作者内心愤慨、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还有其他的叠字“弦弦”“声声”“续续”等,不仅在语法上,而且在神韵上都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叠字使得这首诗增润了很多,使这首诗的认可度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总之这首诗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欣赏性,文字运用的优美是本首诗能够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琵琶行》中的音乐艺术特色分析

1.通过音乐传达感情

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是其另一艺术特色,通过音乐的描写来传达感情是《琵琶行》中的独特之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前一句通过对琵琶女的所演奏的音乐的描述,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悲伤,而后一句是作者的揣测,“似诉”一次说明作者对音乐听的并不是太清晰,但是作者说其是“平生不得志”,表现了作者的真实感情,那就是被贬的凄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

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首先作者对琵琶女的描写细腻到位,渲染悲凉气氛,表现琵琶女的命运悲哀,其次,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也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情,作者此时不得志,内心的悲伤不禁随着琵琶女而流露出来,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了作者将自己的命运和琵琶女的命运做了对比,进而将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放到了一起,认为都是苦命之人,在对琵琶女表现出同情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无奈。

2.多种演奏风格对比

《琵琶行》中多处在描写声音,而多种演奏风格的对比也是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有声和无声的对比,“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后边的三句是前面“弦凝绝”的一种延续和回味,虽然无声实有声,虽然无情实有情。第二是演奏内容的对比,《霓裳》和《六幺》,一个是帝王所做,一个是民间相传,这两个作对比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表明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其二是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的感情,分别寓意着作者的得志和不得志的处境。第三是音色的对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则是大小弦音色的对比。第四是演奏节奏的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前面是欢快的节奏,后边则是舒缓的节奏,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怆。

总之,诗中运用多种演奏风格的对比,不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为诗本身润色,都起到了非常独到的作用,为《琵琶行》提高了可赏析度和美感,这也是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琵琶行》是一首感情丰富并且鲜明的诗,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描绘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好的赏析性,这首诗通俗易懂,能够启迪我们如何运用文字和描写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学习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领略到我们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会唐朝文学创作的风采,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丰镜. 漂浮与融合——从诗人仕途心态看《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6) .

[2] 李娜. 从《琵琶行》看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内心情感及艺术价值[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7).

篇二:《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探究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探究

作者:陈彦冰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11期

摘 要:《琵琶行》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枚闪闪发光的钻石,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是浔阳江头一情景,这是一篇长篇的抒情诗,其中有着很多的艺术特色,包括诗的语言、描写手法、词句的应用等,本文则要着重分析一下《琵琶行》,即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和赏析。

关键词:《琵琶行》;语言;音乐;艺术特色

一、《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1.语言以通俗明快为基本风格

白居易的诗都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相传白居易在写完每首诗以后都会念给他旁边的婆婆听,如果婆婆听懂了,白居易则认为这首诗是好诗。《琵琶行》的语言也是通俗易懂,诗中运用了我们很多常见的一些语言,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是人的真情实感。例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不仅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抒发作者内心感情的高潮之处,同时接近白话,大多数人都可以读得懂,体会到其中的感情,作者通过这一句把自己和琵琶女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人们感叹琵琶女命运悲惨的同时,也使得人们不禁对诗人被贬不得志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作者在抒发内心的悲痛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描述自己的感情,只有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大部分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来衬托整首诗的感情色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作者在琵琶声中的回忆,说“杜鹃啼血”“猿哀鸣”来传达给读者此时内心的想法。

2.叠字的巧妙运用

《琵琶行》中多处运用叠字,也是探究这首诗艺术特色重要的一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其中的“嘈嘈”“切切”就是诗中叠字运用的靓丽之处。首先,这两个字可以认为是形声词,是对声音的描写,分别表现了大弦和小弦在音色上的差别;其次,“嘈嘈”“切切”叠字的应用,表现出了所弹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形象的表现了琵琶词的美感;最后,“嘈嘈”“切切”的声音映射出作者内心愤慨、郁郁不得志的心情。还有其他的叠字“弦弦”“声声”“续续”等,不仅在语法上,而且在神韵上都得到了后人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叠字使得这首诗增润了很多,使这首诗的认可度得到了更高的提升。

总之这首诗在语言文字的应用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欣赏性,文字运用的优美是本首诗能够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琵琶行》中的音乐艺术特色分析

1.通过音乐传达感情

在《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是其另一艺术特色,通过音乐的描写来传达感情是《琵琶行》中的独特之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前一句通过对琵琶女的所演奏的音乐的描述,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悲伤,而后一句是作者的揣测,“似诉”一次说明作者对音乐听的并不是太清晰,但是作者说其是“平生不得志”,表现了作者的真实感情,那就是被贬的凄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首先作者对琵琶女的描写细腻到位,渲染悲凉气氛,表现琵琶女的命运悲哀,其次,通过对琵琶女的描写,也流露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心情,作者此时不得志,内心的悲伤不禁随着琵琶女而流露出来,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现了作者将自己的命运和琵琶女的命运做了对比,进而将自己的遭遇和琵琶女放到了一起,认为都是苦命之人,在对琵琶女表现出同情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无奈。

2.多种演奏风格对比

《琵琶行》中多处在描写声音,而多种演奏风格的对比也是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是有声和无声的对比,“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后边的三句是前面“弦凝绝”的一种延续和回味,虽然无声实有声,虽然无情实有情。第二是演奏内容的对比,《霓裳》和《六幺》,一个是帝王所做,一个是民间相传,这两个作对比的作用有两个,其一是表明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其二是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的感情,分别寓意着作者的得志和不得志的处境。第三是音色的对比,“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则是大小弦音色的对比。第四是演奏节奏的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前面是欢快的节奏,后边则是舒缓的节奏,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悲怆。

总之,诗中运用多种演奏风格的对比,不论是在表达情感,还是为诗本身润色,都起到了非常独到的作用,为《琵琶行》提高了可赏析度和美感,这也是这首诗广为流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

《琵琶行》是一首感情丰富并且鲜明的诗,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描绘的手法上都有着很好的赏析性,这首诗通俗易懂,能够启迪我们如何运用文字和描写来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学习到艺术创作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够领略到我们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体会唐朝文学创作的风采,对当前的文学创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琵琶行》艺术特色)

[1] 张丰镜. 漂浮与融合——从诗人仕途心态看《听颖师弹琴》与《琵琶行》[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6) .

[2] 李娜. 从《琵琶行》看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内心情感及艺术价值[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7).

篇三:论《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色

在语言上,《琵琶行》这一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靠使用具体的比喻;一是靠着的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三是适当地运用叠字。在诗歌中对音乐描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以上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

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2) 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3)适当地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前面诗句中加点的叠字一系列的运用,如“弦弦”、“声声”的重叠,着重表现了琵琶女每一弦弹奏的连贯流畅。“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很好地反映出歌声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的节奏及流畅性。褚斌杰在《白居易传》中对《琵琶行》语言中叠字的运用作了如下的评价“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形象的表现力。”

篇四: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唐宣宗吊白居易诗中写到“胡儿能唱琵琶篇”,它高度概括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之所以能够这样,除了这首诗有较丰富的思想内容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

首先,它把叙事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它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或者说它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良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而读者也就不禁随之而唏嘘了。

这一特点是与这首诗的主题有关的。《琵琶行》的主题具有双重性。诗中既刻画了一个漂流沦落,凄楚孤苦的琵琶女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作者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塑造出作者横遭贬谪,郁郁寡欢的形象。琴拨既倾泻了琵琶女的满腹辛酸,也拨动了作者受了创伤的心弦,于是两种身世,一种悲痛,互相映衬,互相感染,使全篇在叙述中充满了强烈的抒情。《琵琶行》主要是通过作者自己的口吻抒情的,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是有其原因的。白居易本是抱着强烈的济世思想走上仕途的,特别是在任谏官时“有阕必规,有违必谏”,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建树,但他却遭到了政敌的诽谤,最终在种种责难下,被贬到江州,此时现实与理想发生了剧烈的矛盾,他仍想“兼济天下”,但又苦于报国无门;他何尝不想从此只“独善其身”,但又感到于心不安。这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不得志的时候,只不过他素来乐观旷达,“恬然自安”罢了,这次“感斯人言,始觉有迁谪意”(见《琵琶行》序)。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这积蓄已久的洪涛,终于激动得“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诗中还有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琵琶行》不像《孔雀东南飞》那样对刘兰芝有一段很集中的肖像描写,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同时又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新的成功的尝试。

另外,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虽不多,但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开头的第二句就已为全诗悲凉的情调定了弦。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这首诗还富于音乐美。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地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更增加其一唱三叹的情致。例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本身也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

总之,这首诗正是以它在艺术上耀眼的光华千百年来被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传诵,并将继续传诵下去。

篇五:《天涯沦落逢知己——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探微》

天 涯 沦 落 逢 知 己

——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探微

摘要:《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抒情的现实主义

诗歌。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本篇从五个方面对《琵琶行》艺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一、主题的双重性 二、在语言上成功地对音乐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三、在艺术手法上,故事性的情节和隽永的抒情巧妙结合;

四、在琵琶女人物形象塑造上形象生动。五、现实主义构思。

关键词:琵琶行 艺术特点 现实主义 语言表现力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一首以叙事为主兼抒情的现实主义诗篇。这首诗是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第二年所作,作品借着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篇作品中,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知已,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已,哭已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所以作品受到广泛流传。唐宣宗在《吊居易》中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明证。 《琵琶行》这首诗歌内涵丰富,它借助恰当的艺术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下面就其诗歌艺术特点展开具体分析,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题的双重性

白居易写《琵琶行》时,已有四十多岁。在这以前,他曾经写过许多富有人民性的作品,并且还参与过一些政治活动。在那些作品中,他以深刻的同情描绘过人民的苦难,愤怒地批评过统治者的残暴与贪婪。而在政治活动中,他也曾勇敢地发表过一些正直的言论。但是,这样一位热心于改革现实的诗人,却遭受到当权的达官贵族们所排挤,在元和十年(八一五年),他终于被贬为江州司马。 如《琵琶行》的序言所说,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在一个秋天的夜晚,他因为送别一个朋友偶然在湓浦遇见一个善弹琵琶的歌妓,这个年长色衰的歌女的不幸,感动了他,并且不禁使他联想了自己的遭遇。作者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的演技和她凄凉的身世,抒发了他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此是流传这广者”方可窥其一斑.

二、 成功地对音乐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大概人们都会有这种感觉:在中国乐器中,琵琶是最关于抒发幽怨的。所谓“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诗),正好指出了这种乐器的特点。王昭君、秦香莲、赵五娘,这些绝代的悲剧人物,她们都会借着琵琶诉说过她们的苦衷。她们用琵琶弹出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悲愤的声音,千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同样的《琵琶行》中的这个歌女,她在琵琶弦上锁抒发的那种忧郁、凄苦的心情,也离立刻引起了白居易的无限的感慨。

对诗歌语言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2) 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3) 适当地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前面诗句中加点的叠字一系列的运用,如“弦弦”、“声声”的重叠,着重表现了琵琶女每一弦弹奏的连贯流畅。“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很好地反映出歌声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的节奏及流畅性。褚斌杰在《白居易传》中对《琵琶行》语言中叠字的运用作了如下的评价“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形象的表现力。”

三、 在艺术手法上,故事性的情节和隽永的抒情巧妙结合

一个忧愤深广、远嫡异乡的诗人,在一个枫叶荻花都浸透着秋意得日夜,又是在一个和朋友握别的场合,忽然出乎意外地听到一阵幽怨的琵琶声。试想,他怎么能不被这种和自己心心相印的音乐所吸引住?动人的诗意,就是在这种氛

围中开始形成的。

白居易所听到的音乐,被白居易用美妙的诗的语言描述着。音乐的声音,虽然很快地就消逝掉;但白居易的诗句,直到今天,我们却仍然几乎可以用听觉来欣赏。

然而,更为出色的,还是白居易深入地体会到从那弦上传达出来的情感和它所造成的意境。

在那嘈嘈的“急雨”声中,却又夹杂着一阵阵的“私语”,诗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平生不得志”的歌妓,正在倾诉着蕴蓄在他心胸中的无限怨苦。慢慢地,雨声停了,私语声也消失了。幽咽的流泉,流到滩下,也渐渐地冷涩了。但弦上的情绪,并没有真正平伏下来,在这寂静的片刻,却另有一种无言的悲哀在振动着听者的心弦。突然,像“银瓶乍破水浆迸”似的,像“铁骑突出刀枪鸣”似的,被压抑着的情感再也遏止不住,立刻又以更有力的旋律发泄出来。人们可以感觉得到。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控诉!但接着却是一种“裂帛”的声音,音乐在它的高潮中竟嘎然而止。这时,只有江心的秋月,还仍然如常地在顾盼着世人。着似乎是在说,这种激情的控诉,它最多也不过像闪电一样,即使拼着全力,也仅能发出一阵火花。对于那如一池死水似的无情现实,投下一个石子,究竟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波?很快地,石子就会沉到水底去了。如一池死水似的事实,仍然如一池死水。

四、 在琵琶女人物形象塑造上形象生动。

这种动人的音乐源泉,乃是这位歌女可悲的身世。在琵琶行中的这个歌妓的自述,乃是她的一篇用指痕和泪水写成的小传。在这里,我们读到一首青春难在的哀歌。时序的变化,尚能引起我们的怅惘,每从百花齐放的盛春到万叶辞枝的深秋,我们的心情还不免多少有点波动,何况这是在听一个飘零憔悴的歌女诉说,她的欢乐的往昔呢?从“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晒污”的“黄金时代”,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境遇,这一段经历的描述,字里行暗,真是处处充满着对过去的惋悼,对现在的抱怨和对将来的期盼。不,还不止这些,因为从这个饱尝了辛酸的歌女怨诉中,我们有何尝没有听到,她对现实社会所作的咒诅!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对贾琏那种纨绔子弟所作的“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胭粉”的血泪史提出来的。

毫不夸张四说一句:琵琶行中的歌女的自叙,真可以与杰出的雕像家罗丹的名作“老娼妇”媲美。

因为诗人深深地同情着琵琶女的不幸,也因为琵琶女强有力震撼了诗人的心灵,所以诗人竟将自己的感情与琵琶女的感情融而为一,化作一体了。

五、 现实主义构思

伟大的诗人的胸襟和他所致力的事业,绝不是这个浔阳江头的歌妓所能想象的,但这又何妨?重要的是:“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独守空船的琵琶女,她真还需要的是人间的温暖,朝朝暮暮只能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人,他需要一个恶人来挑动他的心弦。

真好像是两个振幅相同的音义,敲响了一个,其他的一个必然会跟着振动。 琵琶女可以视诗人为知音;而诗人的愁绪,也可以借着他的琵琶书写出来。这样,琵琶行中的所描述的那种动人的音乐,未尝不可以看做为是诗人自己的心声的倾诉。甚至以琵琶女的哀怨的自叙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对逝去的年华的悼

惜,对罪恶的现实的诅咒,也未尝不可以看做为是诗人自己的咏叹;纵然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态度都不尽相同。

咏诗之人与所叹之人在琵琶行中决不能分开了,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感人心者,真乎于情”。

①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73年出版 第74页

② 董兆杰 《线索浅见》见《写作论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131页

③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205页

④ 褚斌杰 《白居易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132页

江苏睢宁县第二中学

谭艳梅 邮编 221200

电话 13951462860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