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31:15 体裁作文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体裁作文

篇一: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成语故事大全全卡通365个成语故事》内容选自中国成语。已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文字的产生,成语也相继形成了。中国成语凝聚了历史知识、民俗风情和生活哲理。这里既有著名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围魏救赵”、“空城计”、“短兵相接”等战争故事,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狐假虎威”、“拔苗助长”等幽默故事,还有“井底之娃”、“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画龙点睛”等古代寓言。

第1盘

01 志在四方

02 掷地有声

03 物以类聚

04 受宠若惊

05 欲速不达

06 亡戟得矛

07 满城风雨

08 名缰利锁

09 误付洪乔

10 至死不悟

11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12 南山可移

13 披荆斩棘

14 解铃还需系铃人

15 徙宅忘妻

16 殃及池鱼

17 筚路蓝缕

18 为虎作伥

19 沉鱼落雁

20 含沙射影

21 一日千里

22 宾至如归

第2盘

01 阿堵物

02 鹏程万里

03 炙手可热

04 知己知彼

05 单者易折

06 精卫填海

07 口不二价

08 枕戈待旦 09 不觉技痒 10 登徙子

11 破镜重圆 12 四面楚歌 13 改过自新 14 高枕无忧 15 乐极生悲 16 对症下药 17 困兽犹斗 18 乘风破浪

19 别无长物 20 东施效颦 21 东食西颦 22 滥竽充数

第3盘

01 一箭双雕 02 负荆请罪 03 妄自尊大 04 心腹之患 05 沧海桑田 06 抱瓮灌畦 07 螳臂当车 08 佛头着粪

09 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10 后生可畏 11 让枣推梨 12 捷足先得 13 出尔反尔 14 屠龙之技 15 二桃杀三士 16 刚愎自用 17 耕前锄后 18 抱佛脚

19 割席分座 20 开卷有益 21 厉兵秣马 22 危如累卵 23 一饭千金

第4盘

01 马革裹尸 02 人浮于事

03 得其所哉 04 目无全牛 05 斧正

06 什袭而藏 07 对牛弹琴 08 一鸣惊人 09 洗耳恭听 10 竭泽而渔 11 顾曲周郎

12 杀鸡焉用牛刀 13 卧薪尝胆 14 洛阳纸贵 15 一字之师 16 兵不血刃 17 家徒四壁 18 尾大不掉 19 一鼓作气 20 一枕黄梁 21 伯乐识马 22 病入膏肓 23 差强人意

第5盘

01 臧仓小人 02 债台高筑 03 不自量力 04 守株待兔 05 杀鸡吓猴 06 捋虎须

07 千里送鹅毛 08 囊萤映雪 09 匹夫之勇 10 千变万化 11 机不可失 12 蓬莱仙境 13 一举两得 14 华而不实 15 死恢复燃 16 口蜜腹剑 17 唇亡齿寒 18 腹稿

19 不学无术 20 好逸恶劳 21 水深火热

22 井底之蛙 23 吠形吠声 24 天衣无缝

第6盘

01 推敲

02 指鹿为马 03 骑鹤上扬州 04 脍炙人口 05 如坐针毡 06 鹤立鸡群 07 各自为政 08 三思而行 09 管中窥豹 10 洞见症结 11 牝牡骊黄 12 千虑一得 13 嗟来之食 14 杯弓蛇影 15 刻舟求剑 16 疾风知劲草 17 一身是胆 18 名落孙山

19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20 狼狈为奸 21 钱可通神 22 入木三分

23 身在曹营心在汉 24 路不拾遗

第7盘

01 临渴掘井 02 势如破竹 03 邯郸学步 04 杞人忧天 05 梁上君子 06 劳思逸淫 07 画饼充机 08 问道于盲 09 家喻户晓 10 短兵相接 11 起死回生 12 死不瞑目 13 拔山举鼎

14 快刀斩乱麻 15 夜郎自大 16 不求甚解 17 后顾之忧

18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19 千金买骨 20 侯门如海 21 破甑不顾 22 暗箭伤人 23 少见多怪 24 狗尾续貂

第8盘

01 囫囵吞枣 02 黔驴技穷 03 瓜代有期 04 岐路亡羊 05 虎口余生

06 远水不求近火 07 请君入瓮

08 挂羊头 卖狗肉 09 狐疑不决 10 鸡口牛后

11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 12 塞翁失马 13 相煎太急 14 蕉鹿自欺 15 臧毂亡羊 16 磨穿铁砚 17 从善如流 18 方寸之地 19 尽善尽美 20 败军之将 21 树倒猢狲散 22 难兄难弟

23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第9盘

01 门庭若市 02 亡羊补牢 03 闭门造车 04 汗马功劳 05 坚壁清野 06 如火如荼

篇二: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成语故事大全 南柯一梦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树影婆婆,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尊过生日的那天,亲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贪了几杯。夜晚,亲友散尽,他一个人带着几分酒意坐在槐树下歇凉,醉眼膝俄,不觉沉沉睡去。

梦中,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紧接着殿试,皇帝着浮于弊生得一表人才,举止惆院,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河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几次想把淳于尊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淳于太守离任,纷纷拦住马头,进行挽留。淳于尊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向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淳于尊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田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尊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尊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解甲,东逃西散,淳于尊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职务,遣送回家。淳于尊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此时他才知道,所谓南河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后生可畏

【读音】 hòu shēng kě wai

【解释】 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

【近义词】 少年老成、长江后浪推前浪

【反义词】 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称赞年轻人

故事: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

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出自 《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各得其所

【汉语拼音】ga d? qí suǒ

【词语解释】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舒适的位置或安排。

【字词解释】所:好的东西,想要的东西。 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安置。

【成语性质】中性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构成】主谓式:各|得其所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汗流浃背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成语出处《汉书·杨敞传》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成语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取长补短

注音】qǔ cháng bǔ duǎ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滕文公从楚国路经宋国时会见孟子,孟子给他讲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还要他截长补短,发挥地区优势,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可以成为一个强国。滕文公听了孟子的言论未置可否,只是微笑应付。

【出处】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孟子·滕文公上》

【解释】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扬长避短

【相反词】故步自封

【成语例句】

◎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

◎ 靠的是开放和合作,靠的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靠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协作,有利于各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

雪中送炭

【注音】xuě zhōng sòng tàn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

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典故】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

【释义】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帮助及时

【近义词】雪里送炭

【反义词】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其它使用】

◎ 对于精疲力竭的种棉人和管棉人来说,这真是雪中送炭。

◎ 这真是"雪中送炭",他反复阅读,并按照文中介绍的办法试着学习,效果灵验。

◎ 好,华侨同胞,真是雪中送炭!走,你跟我一起面交孙先生。

画饼充饥

【注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出处】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篇三: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大全

割肚牵肠

蜀后主刘禅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蛮王孟获联合金环三洞兵马反叛,建

宁三郡也归附了孟获,永昌危急。

为了平息后方的叛乱,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首先用离间之计平息了建宁三郡的叛乱,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将之法破了三洞人马。最后诱敌设伏,在锦带山活捉了孟获。诸葛亮让战俘们吃饱饭,然后全部释放,说:“你们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都靠在门上等着你们呢;如果听说战败了,一定会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你们都回去吧。”诸葛亮又问孟获:“你今天被捉,心服吗?”孟获说:“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计,怎么会服!你放我回去,让我整

“割肚牵肠”形容非常牵挂,很不放心。

(出自《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河清海晏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了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顿军马,来决一死战;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诸葛亮就把他放了。

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

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西游记》第九十回)

不拘一格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

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华倚仗风雷般的变革才会有生机,这般死气沉沉确实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要拘泥于常

规,赐给我们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

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是不爱读书。起初,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当居要职,要多读些书。”吕蒙说军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精通经史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要你读点书,增长一点见识,开阔一些视野。你说军务繁忙,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常常抽时间读书,感到收获很大。”吕蒙于是开始利用空余时间读

书。

不想去见他。有人劝他说:“吕将军已经今非昔比了,应该去看看他。”于后来鲁肃要到陆口,路过吕蒙的辖区时,鲁肃觉得吕蒙是个大老粗,是鲁肃来见吕蒙。大家喝酒喝得高兴时,吕蒙问鲁肃:“现在将军重任在身,吕蒙说:“现在吴蜀虽然结成了联盟,但关羽是虎狼之人,怎么能不早作准

备呢?”于是给鲁肃筹划了五条计策。

鲁肃非常惊奇,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下的阿蒙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认识事物。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要与关羽为邻了,要怎么防备他呢?”鲁肃说:“还没想过,到时候再说吧。”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的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

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

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出自《新唐书?张玄素传》)

倚门倚闾

朝,母亲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的倚在

门口等他回来。

公元前284年,燕国的军队很快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王仓惶出逃,这天王孙贾没有在齐王身边,听说齐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寻,没有找到齐王,只得回家了。他母亲见了,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他母亲非常生气,说:“你每天回来晚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王孙贾15岁被召进王宫当齐王的侍臣。王孙贾的母亲很爱王孙贾,每当他入

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

“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

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

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背水一战

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一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后,很惭愧,马上离家去打听齐王下落。 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篇四:成语故事大全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

1

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 2

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这个典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3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这个典故载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4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百闻不如一见\'。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 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苏秦便对燕王说:"我本来是东周的一个粗人,起初和你见面的时候,并没有为你立过一点功劳,但你竟然到郊外去迎接我,在朝廷上宣扬我的名声。今天我为你到齐国做使者,把所占的十座城池要了回来,使处于危亡境地的燕国脱离了险恶。但你却不听劝我的话了,这一定是有人在你面前说我的坏话了,如果我诚实守信就像尾生,廉洁耿直就像伯夷,孝敬父母就像曾参,这三位都是德行高尚的人,以此来侍奉你,行吗?"燕王回答:"行。"苏秦说:"有他们那样的德行,我也就不会侍奉你了。你想想,孝敬父母就像曾参那样,一个晚上也不离开父母而睡在外面,你如何派他去齐国办事呢?廉洁耿直就像伯夷那样,不吃人家施舍给的饭食,玷污周武王的恩义而不给人家做臣子,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廉洁耿直到这个地步,怎么肯步行几千里来衰弱的燕国侍奉你这个处境危险的国君呢?诚实守信就像尾生,跟一个姑娘在桥下约会,姑娘不来,他就抱着桥柱一直等,水涨了也一动不动,最后被淹死了。诚实守信到这副模样,他如何肯为燕国到齐国扬威,立下大功呢?"燕王听了他的这一番开导,又

对他热情相待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坚守信约。

5

篇五: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邵雍字尧夫。初到洛阳

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他在这些人家,有时竟一连住上两宿方肯离去。有一些好多事的人,便在自己家里仿照邵雍的"安乐窝",盖一处房舍,等邵雍来了住,他们把这房子称作邵雍的"行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

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这个典故载于《汉书.梅福传》。在春秋时代秦国,有个相马专家叫伯乐,原名孙阳。他善于识千里马并写了一本《相马经》。伯乐的儿子死读《相马经》,按照书中所说的马的样子去寻找骐骥良马。有一天,在看见一只大蟾蜍,他便高兴地对伯乐说:"爸爸,这是一匹良马,眼睛和额头跟你书上描述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大一样。"伯乐知其子之愚,转怒为笑地说:"此马好跳,不堪御也(无法驾驭)。"

这个典故比喻做事情拘泥教条,不能理论结合实际。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渤海的东面,不知几亿万里,有一大壑,其实是无底之谷,把它叫作归墟。八方及中央的水、天河的水,都流入其中,而水无增减。其中有五座山:一

座叫岱舆、二叫员峤、三叫方壶、四叫瀛州、五叫蓬莱。这山高低周围达三万里,其山平顶达九千里。五山相隔的空间有七万里广远,这样相与为邻居。其山之上看到的都是金玉,山上的鸟都是白色。像珠玉般光彩的树木丛生,花朵和果实都有滋味,吃了都不老不死。所居住的人都是有道的仙人的后代,一早一晚飞来往去的仙人不可胜数。而五座山的根没什么附

着,经常随潮水的波涛上下波动,不能暂时停自动荡。仙圣认为五山动荡不安是患害,告诉了天帝,天帝担心五山随波流往西极,仙人们失掉居所。于是命令人面鸟身的禺强神,让海中的十五只大鳖抬头背负大山,一再轮换,六万年一替换,五座大山才停息不动。

后遂以"鳌戴"比喻负荷重任,或以表示感恩戴德。

这个典故出自《昭明文选》卷十六《赋.长门赋》。汉武帝刘彻的妻子陈阿娇非常得宠,被立为皇后。但后来陈皇后一直未生下独生子,她又嫉妒别的宫妃得宠,便暗中搞媚术和"巫盎"(用巫术诅咒的办法)害人所以被汉武帝废弃,逼令住在长门宫中。她悲苦愁闷,想恢复过去皇后的地位。听说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是妙笔生花的大作家,就奉献一百斤黄金给司马相如和他妻子卓文君,请他们买酒喝。托司马相如为她写一篇能解脱苦闷生活的文章。司马相如就写成了《长门赋》,呈献给汉武帝,劝导他不记旧怨,重新和好。由此,陈皇后又得到汉武帝的宠爱。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有美无人赏、有才无人用的冷落境遇。

这个典故原载《战国策.齐策》。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颜蜀的人,很有才能,不愿做官,宁愿隐居在家。有一天,齐宣王召见他并用十分傲慢的口气说:"蜀,过来!。"蜀站立不动,也叫道:"王,过来,"

齐宣王大怒,高声喝道:"到底是国君高贵还是文士高贵?"蜀笑道:"当然是文士高贵,国君有什么高贵的。"颜蜀讲了一个例子:"从前秦国攻打齐国,路经鲁国,为了保护名士柳下季的坟墓,秦国号令全军:谁要毁坏坟墓五十步以内的草木,立即处死。进入宋国时又下令:谁要杀了齐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可见,一个活着的国王还不抵一个死去名士之墓。"齐宣王无话可话,表示十分钦佩,接着便改换笑脸请颜蜀收他为弟子,劝颜蜀住到宫里,每餐都有肉吃,出门有车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颜蜀回答道:"我不要荣华富贵,宁愿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娱 '!"意思是说:吃不起肉,可以晚一些吃饭,肚子饿了,饭自然就香;步行只要走得安稳,就好比坐车;只要不犯罪,清白正直就是高贵,不当官,可以自在自乐。

这个典故旧时表示文人安于贫苦生活费的清高思想。现在只用其字面意义,形容不乘车而从容步行的乐趣。

这个典故源于《国策.齐策》。战国时,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赵威后接见了这位使臣,一见面,赵威后便问:"今年你们齐国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齐国的使臣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就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贵国的,现在你先我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贱后贵,贵贱倒置吗?"赵威后听了连连摇头:"不!如果没有好年成,老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老百姓,哪

里还有什么国君?我不这样问你,难道让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

这个典故见于《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是想以血缘关系作为政治支柱,加强西汉王朝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诸侯拥有地盘,又有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和任免相、太傅等以下官吏的权力,加之有的恃亲骄横、贪得无厌,野心膨胀,对中央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在分封的诸侯王中,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他"招天下亡命",冶铜铸钱,占城五十多处。并宣布吴国不收农民的赋税,引诱

西汉政府直辖区的农民到吴国谋生,在势力与野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刘濞准备谋反。这时吴王手下的一个郎中(官名)枚乘上书劝阻。书中说:"你(想谋反)的想法是很危险的,难于实现。但如果改变想法则易于反掌,安如泰山。但吴王刘濞不听枚乘的劝千。枚乘便投奔了梁孝王。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事物的稳固、牢靠,不可动摇。

10、按兵不动

这个典故见于《吕氏春秋.召类》。春秋时候,晋国的赵简子准备进攻卫国,令部下史默去卫国探听情况,规定一个月之内必须回来。但是一直过了六个月他才返回来。赵简子问史默:"你去卫国,怎么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史默回答:"想得到利益,却会召来祸害,你还没

有观察出来吗?现在卫国有蘧伯玉做相国,史鳅辅佐,孔子也在那里做客,子贡又在国君的面前谋划大事,国君很能听取他们的意见,可见卫国国君的助手多是很有才能的人。 "赵简之一听这话,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命令部队原地待命。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在军事上由于某种原因,而不采取进攻或抵抗的行动。也用来比喻对眼前事物抱着观望的态度,而拿不出办法来。

11、暗渡陈仓

这个典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和汉中。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章邯被逼自杀。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谢灵运以斗量才。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 '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 '白龙回答说: '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 '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因此说,白龙是天帝的珍贵畜牲;豫且宋国的贱臣。白龙如果不化装成鱼形,豫且也不会射他。今吴王你舍弃万乘之皇位,而与布衣平民们一起喝酒。我害怕你有豫且的串祸。"吴王于是停止了与平民喝酒这件事。

此典故借喻当政者化装出行。

这个典故出自《汉武纪事》。汉武帝曾经乘辇到郎署,看见一老翁,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说:"你何时当郎官,这么老!"回答说:"我姓颜名字叫驷,是江都人,在汉文帝时作郎官。"武帝问:"为

什么这么老没有得到重用呢?"回答说:"文帝好文,而我好武;景帝好老,而我还年轻;

陛下好少,而我已老。所以三代遭遇不好,所以老在郎署。"武帝被他感动,提拔他为会稽都尉。

后用"白首为郎"比喻遭遇不好,人才长久被埋没

这个典故出自《宋史.石守信传》。宋太祖赵匡胤重文轻武。他即位后想方设法解除重要将帅的兵权。一天,赵匡胤请一些武将喝酒,喝到一半时,他对众人说:"假若不是依靠你们的拥护和支持,我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但是皇帝也太难了,还不如当一个节度使省心。"大将石守信赶忙问:"现天下已平定,谁也没有私心杂念了,你还有何忧虑呢?"宋太祖说:"你们虽无私心杂念,可是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如果也为你们黄袍回身,你们不也会自成一统吗?"石守信等将领一听此言,立该明白皇上的弦外之音,自己不能在朝廷再呆下去了。便纷纷跪地请求皇帝指出一条生路,赵匡胤说:"人生在世,就好比少壮的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你们不如多攒些钱财,去过舒适的生活,这样君臣相安无挂,不是很好的事吗?"石守信等将领见宋太祖驱武用文的决心已定,为了活命保存生路,只好交出了兵权。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16、白面书生

这个典故出自《宋书.沈庆之传》。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刘义

隆想要举兵北伐,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便劝谏文帝,认为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宋文帝不但没有采纳,反而叫丹阳尹徐湛之和吏部尚书江湛等文官向沈庆之乱出难题狡辩。沈庆之当场气愤地说:"皇上准备出兵北伐,而与白面书生之辈谋划此举,事情怎么能办好呢?"宋文帝由于没有听劝沈庆之的正确意见,终于导致北伐失败。

现一般用此典故讽刺那些只有书本知识,而社会阅历不多的人。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说林下》。杨布养了一只狗,只认识杨布衣服的颜色,而不认识杨布本人。有一次杨布穿白衣服外出。天下雨,脱下白色衣服,穿黑色衣服返回。他的狗不认识而大叫。杨布很生气,要打狗,杨布的哥哥杨朱说:"你不要打,你也是这样,假若你是狗,主人穿白衣处出,穿黑衣返回,你能不奇怪吗?"

后以"白往黑归"比喻只看表面现象,不注意本质,或喻为前后不一致。

典故见《续晋阳秋》、《宋书.陶潜传》。东晋诗人陶渊明极好饮酒,因家贫常不能尽兴。一次重阳节,虽篱下菊盛,却无酒助兴。正怅惘间,忽闻江洲刺史王弘遗白业人载酒来,即在花前畅饮至大醉。后人以"白衣送酒"喻所求之物不期而至。李郢《重阳日》诗有"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有"强欲

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句。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阮籍列传》。晋朝才子阮籍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老子》、《庄子》。他生性放荡不羁,不遵守礼仪法规,与人相处,凡是情投意合的,以青(指眼珠)相迎;对讲究礼仪法规的,就投以白眼(眼白部分)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对人轻视、反感。

这个典故载2于《新唐书.狄仁杰传》。唐朝高宗和武则天时代的一位名臣,名叫狄仁杰,曾官居大理臣、河南巡抚、宰相。狄仁杰年轻时在并州(山西省太原市西)都督府任法曹参军(司法部门的官员)那时,他的父母在河南(河南省孟县)居住。一天,狄仁杰登太行山,向河南方向看云,那边有一片白云在天空中飘浮着。他指着白云对左右同行的人说:"吾亲舍其下。"就是说,我的双亲住在那片白云下面。

现在用这一典故作为怀念父母亲人的词语。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春秋时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距离柳叶百步之外而射,百发百中。左右围观的几千人,都说他善于射箭。有一个男子站在他旁边说:"好!我可以教导你怎样来射!"养由基很生气,放开弓握着剑,说"你怎么能教我射箭?"男子

回答:"不是我教你射箭法式。距离柳叶百步而射,百发百中,不趁着恰好时休止,一会儿气衰力倦,持弓不稳有摆动,箭易射偏了。如果有一发射不着,以前百发百中的声誉就全抛弃,前功尽弃。"

后以"百发百中"比喻善于谋事。

这个典故见于《汉书.赵充国传》。西汉汉宣帝刘询时期,羌族人入侵汉朝的边境,烧杀掠夺。汉宣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询问谁愿带兵前去杀敌。这时在边疆和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七十多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去。宣帝问:"此去讨伐,需要多少兵马?"赵充国回答:"带兵打仗这回事,不能凭空猜想, '百闻不如一见 '。我想亲自到边境观察一下,把那里的作战地图先画出来,再确定攻守计划。"宣帝同意了,后来,赵充国根据侦察情况,制订出一整套屯兵守边、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并确定了作战计划,上报朝廷。不久,汉宣帝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略,安定了西北边境。

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即使听人说了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来理解的深刻。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官职名) 公子围同伍举去郑国访问,同时还要迎娶郑国贵族丰氏的女儿做夫人。郑国人很清楚楚国派他来没啥好意,便让他们住在京城外。访

问仪式举行之后,公子围想要带兵进城迎娶新娘。郑国的令尹子子产不放心,派子羽前去对他说:"郑国的京城太小,容纳不下你们一块来的人,就在城外选个地方举行婚礼得了。"公子围一听不太高兴,说:"你们这样做,不仅不尊重郑国和楚国的友好关系,并且也是对我最大的委屈,郑国还是应当重新考虑这个决定。"子羽听了这话,只得直率地说:"郑国把女子嫁到楚国,主要是想依靠楚国安定我们的家园。但眼下你却要带兵进入郑国京场迎娶新娘,莫不是包藏着害人的心思,打郑国的主意吗?"伍举从子羽的话里分析出郑国已有了戒备,就请求对方允许我们解除武装进城,郑国这才同意了。于是公子围把丰氏的女儿从城里迎娶了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那些虽外表和善可亲,但内心却隐藏着害人心思的人。

这个典故见于《史记.魏世家》。魏国的安厘王就任后,并没有扭转秦国一直侵略魏国的局面。他上任的第一年,秦国就夺去了魏的两个城镇。隔了一年,又夺去了三个城镇,并把军队进攻到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的城下,韩国派兵来救,也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魏国只得割地求和,秦国才算了结。但此后几年,秦国侵城占地的胃口越来越大,魏国的军队即使联合诸侯国的军队也打不过秦国。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一位将领段干子建议魏王把南阳割让给秦国,请求罢兵求和,安厘王害怕秦继续进攻,以为割地求和就可太平无危,就照他

的意见办了。苏代(苏秦的弟弟)听说这件事后,就对安厘王说:"像你这样光割让土地来满足秦国的欲望,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烧不完,火是一天扑不灭的。"

现一般用此典故来比喻人想消灾免祸,但由于所用方法不适当,反而促使灾祸更大、更危险了。

这个典故见于《战国策.燕策一》。武安君苏秦从齐国来到燕国,可是燕王却不接待他了。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