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女儿恋父先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1:25:33 作文素材
女儿恋父先锋作文素材

篇一:恋父情结

宝宝的恋父情结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部分妈妈会发现,最近,女儿总喜欢和爸爸黏在一起。父女俩关系好,这值得高兴,但有时却让妈妈担心??

快睡觉了,女儿一定要爸爸给她讲故事,早晨起床,她非要让爸爸给她穿衣服,更让你无法忍受的是,你和她爸爸稍有一点亲密举动,她就会一把将你推开。她几乎把爸爸当成了情人,这正常吗?其实,这是女孩成长中必经的阶段,当妈妈的大可不必担心。

毫无疑问,在女儿的眼里,爸爸是世界上最强大、最英俊的人!其实,你可能也认同她的看法。不过,不要因此就让她独自占有爸爸。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应对呢?女儿开始能够稍稍地离开你,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她开始走出母女融合为一体的阶段,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了。她初次从你们母女独自相处的情景中走出来的时候,爸爸正好是离她最“近”的人,于是,她开始对爸爸产生了兴趣,她完全有理由喜欢爸爸,难道不是吗?有个好爸爸,作为妈妈,你应该为她高兴才是。

进入“恋父情结”阶段

温柔的目光、甜蜜的微笑、不断的亲吻??女儿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爸爸。这表明女儿开始进入“恋父情结”阶段了。她梦想能征服自己的爸爸,甚至想和爸爸结婚!因为在她的生活中,爸爸是第一个男性模式,所以她会试探一下自己对爸爸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这是女孩建立自我的一个必经阶段。她想在爸爸面前展现自己的魅力,希望能够讨爸爸的欢心。而爸爸对她投以肯定的目光,则对她将来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决定性意义。爸爸爱她,而你们又能在她超越界限的时候及时提醒她,她将会逐渐放弃同爸爸结婚的念头,长大以后到外面寻找真正给她爱情的人。

她把你当成了竞争对手

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总是要让爸爸讲故事,这一点你还可以接受。但是,当你和她爸爸一有亲密举动的时候,她就推开你,你可能就会觉得她的做法有些过分了。小心,她正在垂涎你的位置! 如何应对?

不要纵容她!你可以温柔地让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你是她妈妈,她当然应该听你的话了。不过,如果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嫉妒的样子,那她也会学你的样子嫉妒你。所以,你要做一个从容和女儿喜爱的妈妈,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可以对她说:“你不喜欢妈妈是吗?没关系,妈妈喜欢你就行了。”

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一定可以让宝宝正确地对待与父亲的相处。

篇二:恋父情节恋母情节

恋父情结

在过度恋父者里,女孩和男孩就会有许多共通点,例如“爱父嫌母”。女孩会嫉妒自己的母亲,男孩会觉得自己的母亲配不上他心目中高大的父亲,这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问题。 女孩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喜欢每天和父亲黏糊糊的在一起,只要见到父亲就会十分的高兴,会忽视排挤自己的母亲,和别人聊天三句不离父亲,喜欢夸耀自己的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只要是父亲做什么都是对的。

长大成人之时,女孩懂得抑制自己的会寻找和父亲长相性格十分相似的男性,甚至偏执的会连出生年月日都要相同;而不懂得抑制自己的女孩会企图一辈子和父亲在一起,甚至时不时的会冒出想要将母亲和父亲分离的念头,这往往会造成不伦之恋的后果。

而男孩在儿童和青少年期时会特别喜欢和父亲整天黏在一起,而父亲说的话就是指南表,从来不会去违抗自己喜爱的父亲,喜欢过度依赖自己的父亲,凡事喜欢让父亲做决定。当父亲和母亲争吵的时候,甚至会帮着父亲去辱骂母亲,过激的会难忍“卑微”母亲骂心目中伟大的父亲,而上前打骂母亲。

成年之后,如果有和父亲十分相似的男性出现在生活里,成为同性恋的几率十分的大,如诺没有,会执意的找像父亲一样的女强人类型的,喜欢强势的女性,也喜欢被恋人牵着鼻子走。 案例一:

晓芸从小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每天上学都是爸爸接送,生活起居也主要是爸爸照顾。晓芸十多岁妈妈才从外地调回来,但晓芸仍然对爸爸十分依赖,而对妈妈的感情却很平淡。进入青春期后,晓芸还和小时候一样,经常当着旁人的面,与爸爸亲热搂抱。爸爸对她的做法持赞同态度,有时还以此在妈妈面前炫耀。对此,妈妈经常提出指责,芸琦不仅没有收敛,还经常与妈妈发生冲突,认为妈妈在嫉妒自己与爸爸的关系。可最近同学们经常嘲笑芸琦的行为,为此芸琦常感到十分不满。

案例二: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女儿恋父先锋)

自从爸爸出差后,小莹就开始数着手指头计算爸爸的归期。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她总是有一种失落感。无事可做时,她就盯着爸爸和妈妈的结婚照看,她的目光始终停留在爸爸的脸上,对妈妈却一眼也不看。有时候她还幻想着站在爸爸身旁的是自己该多好啊。

小莹今年12岁了,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与老师和同学都舍得来。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一次,妈妈单位的阿姨来家里做客,小莹对阿姨带来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她几句,她竞火气很大地冲妈妈喊道:“不要教训我,你有什么了不起!”

篇三:“恋父”“恋母”情节来自哪里

“恋父”、“恋母”情节来自哪里

因为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或缺失,还有过早历经创伤性刺激引起的心理变化,给当事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影响和阻碍,看似年龄很成熟但做事或说话还停留在青春期或是幼稚,难以适应自己的生活圈子,给自己带来诸多的困惑和无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思维停滞,又是谁在影响自己的成长?

见过这样的一个来访者,自己的婚姻一直不是很顺利,难以找到自己真爱,刚开始接触时彼此会很珍惜但在慢慢接触中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疏远自己,现在让自己对婚姻感到很是恐惧,害怕谈及婚姻,但又不知道为什么,内心又苛求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通过咨询沟通,知道来访者小时候很少与父亲沟通,父亲也是很严厉保守,很少与女儿交流,这也让来访者从小就对爸爸有心的距离,想靠近寻求依赖但又对爸爸产生隔阂,就像当事人在咨询中所说,在恋爱中自己都想不明白,总是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找到一种寄托和安慰,但在认识接触后,由于自己找的是“父亲”,想在对方身上得到父爱,想在对方这里撒娇任性做一个小女孩,开始对方还可以接受,但时间长了,就会受不了然后就是逃离,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当对方在问自己是否爱时,也没有怀疑过,真的很爱,很享受两人在一起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恋父”,换个角度说也是“恋母”情节,因为在女孩(男孩)成长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母亲)实现心理分离,这包括父(母)亲对女(男)孩父爱过多或太缺乏,或者是因为父母本身的原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的痛苦

还有就是孩子过早失去父母的爱或成长中父母一方的缺失,常常会让孩子将对父母的爱情感转移到现实中的某个人身上,或是小时候经受大的刺激和挫折,特别是针对孩子自尊和意识方面给孩子内心留下创伤,父母经常吵架或是对孩子的指责和抱怨都会不经意间在孩子心底留下烙印,在孩子慢慢长大后在某一时刻就会唤醒,让孩子难以接受和遭受折磨,这里或多或少作为父母都难以推脱责任,就像当下所谓流行的婚外恋或是找不大的成年人,他们不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内心深层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需要时间来重新认识和理顺,而不是所谓的大道理就可以让当事人挽回,因为他恋的这个人或他内心的小孩一直跟随自己左右,或者说当事人自己也是一个受害者。

在孩子童年或小时候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就会缺失,常常拒绝或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特别是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发展不好,在慢慢长大分离就会让孩子感觉到焦虑,没有安全,即使走进婚姻,对爱人的索取也是更多的呵护和关爱还有包容,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能够感受他身上的压力和无奈,一直不能满足,一直在抱怨别人的不是,希望对方能够多一些时间陪陪自己,希望别人能够另眼相看自己,希望自己是大家的中心,个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照顾,但又有谁有这份耐心呢?

“情节”不等于“爱情”,一份成熟的爱不完全是建立在“情节”的基础上的,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真爱,想得到内心的那份苛求,首要是让自己“破茧而出”,解开自己内心的情节,让一个崭新的自我出现在大众面前,告别“小孩子”的情节,以成熟的心态去寻觅属于自己成熟的爱。

当自己困惑无助时,不是纠缠在自己的怪圈中,能够及时跳出来寻求帮助,让心理老师协助自己理顺自己的思绪,找回属于自己的真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会拥有属于自己

的真实。

篇四: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 恋父情结 文学创作 童年经历

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一般来说,女孩子在3—5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

[1]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具有恋父情结的人,其性格

多半是内向的,并且多具有撒娇、任性、刁蛮等特点。大多数人表现为:女儿始终缠着父亲,喜欢和父亲聊天谈心,喜欢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与父亲分离,甚至有的女孩子已经到了成年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共枕,有的女孩子对大龄男子会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安全感。恋父情结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女孩子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也会使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和升华,而且还会妨碍父母的感情与婚姻,甚至极有可能为此酿成家庭悲剧,弄的曲终人散。 所以父

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心里发展时期进行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心里发展变得健康、纯洁。

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想爱又不得爱,想恨又不能恨,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她的童年是痛苦的,是缺乏父爱的,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庭里,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曾孙女,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任英语秘书一职,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樊,是封建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的新女性。张爱玲3岁时随父母来到了天津生活,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创作。可以说,张爱玲拥有一段十分短暂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败坏家业,抽大烟,逛妓院,开始了荒淫的糜烂生活。她的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决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更向往西方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张爱玲父亲的婚姻彻底毁灭了,去了英国留学。从此,张爱玲从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

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是快乐的,是宝贵的,是幸福的。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是喜

[2]欢她的。正如张爱玲曾说:“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鼓励

她作诗、写作,张爱玲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碰见父亲满意的,就会对女儿大加赞扬,亲友来访时,也会拿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仿佛拥有这个优秀的女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似的。“在与女儿谈诗论文的时候,张廷重还是有耐性的,

[3]与女儿有了些思想交流。”张爱玲像个受宠的小姐,呆在父亲的房里可以是一整天,听

他讲些亲戚们的琐事,看他为自己批改作文,听他讲解古典诗词。有时候,父亲带她去喝咖啡,买香肠,吃糕点。多年后,当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日子的时候依旧是幸福的,那时候他们是那么亲密,那么默契。“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

[4]的岁月。”她骨子里是爱他父亲的,就像那时候他父亲爱她一样,张爱玲喜欢那时候的

生活,那时候虚渺的阳光,那时候纯净的天空??

好景不长,她父亲很快地再娶,继母的到来让张爱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张爱玲深爱她的父亲,她绝不允许有人和她共同分享她的父亲。“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

[5]上推下去,一了百了。”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典型的“亲父反母”。继母的到来打乱了

家中原有的氛围,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神魂颠倒地迷上了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继母做主,父亲竟也不再插手过问。慢慢的,父亲的性情更加变得与先前大相径庭,对儿女十分严厉、刻板,脾气也变得十分火爆。继母每天同父亲一样,一道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消耗时间。对于父亲的行为,张爱玲十分失望,很不愉快。有一种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她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故意装作不在乎父亲的感情,掩饰内心深处的那忧伤的失落。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母亲黄逸樊回国,张爱玲来到她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光明。她被母亲所处环境的气质所感染,西方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向父亲提出了出国留学的要求。父亲的态度是坚决否定的,他对出国这件事心里有很深的芥蒂,花钱且不说,继母一定会百般阻挠。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因为出国留学才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她的父亲又如何会同意?于是这件事情就搁浅了??不久沪战爆发,张爱玲为了应对考试要去母亲家住两个礼拜,待到张爱玲回来的时候,继母脾气大发,没想到与继母的一次口角竟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可见父亲的暴怒是多么的不可理喻!

从这以后,张爱玲就被关了起来,在父亲与继母的监管下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痛苦生活。张爱玲绝没有想到和继母的一场口角,竟演变成了个人命运的颠覆。直到后来,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控诉父亲对她的软禁和暴力,并发表《what a life》来指责和报复父亲,张廷重看到后也只能欲罢不能了??对父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得太深?我们也无以考证了,但父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件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想爱却爱不成的回忆,恋父情结只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父亲对待张爱玲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他未必那般的心狠手辣,他也疼爱有才华、十分出色的女儿,怪只怪张爱玲的性格太像她的母亲了。于是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了张爱玲的身上,父亲暴怒的一面,正是被伤害的投射,愈发的恨,就愈发的暴怒。张爱玲又何尝不懂得这些,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一部分归咎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的。在张爱玲的心中,她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旧家,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模样,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总之恨由爱生!所以张爱玲就像《心经》里的许小寒一样,想依赖父亲,但无奈父亲娶了其他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注定了只能是离家出走!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同时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前夫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自己大29岁,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在背后要受到好多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而张爱玲,却从不在乎这些,大胆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张爱玲选择的到底是男女之间纯粹的真爱?还是对父爱的留恋和补偿?我想不管是什么,多多少少都是恋父情结在她心中的延续吧??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因而很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在她眼中年龄问题根本不是障碍。张爱玲曾经说过:“我

[6]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这正是因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导致

的,因为对父亲的爱无处释放,所以在心底进行自我压抑,从而转化成对大龄男人的特殊感情??亲切感。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合的确是一段“传奇”,一个被赞美,一个被唾弃,外界对这样的结合一直众说纷纭。即便胡兰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即便他与张爱玲的相知、相识、相恋是一场旷世才情的倾城之恋,但怪就怪在胡兰成给自己安了一个汉奸的名分,这也让张爱玲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但张爱玲依旧疯狂地迷恋他,甘愿放下一切,嫁为人妻。即使知道胡兰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妻室,张爱玲也从没后悔过,付出了自己最纯粹的爱,爱得那样超凡脱俗。而胡兰成的年龄大她那么多,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深爱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吧。胡兰成一直在扮演着父亲、长者的形象,而张爱玲也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张爱玲爱得如此痴迷疯狂、执迷不悟,归根结底就是“恋父”症结所在吧!终于,胡兰成的春心荡漾,四处留情,逐渐地消耗尽了与张爱玲之间的爱,伤害了张爱玲的心,沉重地击碎了那份最纯粹的爱情。1947年,他们离婚了,从此诀别在两个世界,天各一方,胡兰成依旧风流,张爱玲出国定居。直至1956年张爱玲遇到大她29岁的赖雅,俩人结为夫妻,开始了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张爱玲那时候36岁,而赖雅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从张爱玲的婚姻选择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倾向于年龄大她许多的男人,并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就是张爱玲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所致的吧。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

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表现“恋父情结”最大胆、最直接、最露骨的非《心经》莫

属了。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总习惯从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十分矛盾的情感及非常复杂的微妙心理变化,过分依赖自己的父亲,利用撒娇、任性、刁蛮等手段来得到父亲的爱,从而和母亲产生距离感。《心经》中的小寒便是如此,她反感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恰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许小寒对待许峰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爱”,她能在一片喧嚣中分辨出父亲回来的声音,焦急的,像等待恋人似的期盼父亲的归来,甚至在朋友面前大开自己与父亲暧昧的玩笑。小寒倔强地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爱情:“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

[7]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就这样许小寒对父亲的爱由最初的亲情转变成

一种对异性的崇拜、眷恋与爱慕。为了博得父亲的吃醋和内心的满足,她背叛了朋友,利用龚海立对她的一片真心去赢得父亲的关注,当看到父亲因此有些不愉快的时候她内心是那么的欢喜和雀跃。许小寒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龚海立正常的、健康的爱,而选择了对父亲自私的、错误的爱。也许每个女孩子在童年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恋父情结,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尊重与崇拜,而许小寒却把这份血肉至亲的亲情逐渐地转化成一种对异性的痴迷与眷恋,偏离了内心情感正常发展的轨道。由于许小寒对父亲的缱眷柔情直接导致了她对母亲的排斥与仇恨,她把母亲视为情敌,打趣母亲的着装,嘲讽母亲的打扮,无视母亲的存在,回避有关母亲所有的话题,把其推向自卑、痛苦的边缘。母亲后来回忆说:“我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

[8]笑我??”由此可见许小寒是典型的亲父反母,在她心中许太太并不是一位母亲形象,

而是与自己争夺“恋人”的对手。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最终导致了这一幸福家庭的破裂,许小寒失去的不仅仅是纯洁的父爱,还有那正常的、健康的情爱。最终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她才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原来母亲为了避免小寒受到伤害,早为她打算好了一切,安排好了去处。此时,面对无依无靠、孤独苍老的母亲,面对所剩无几、徒余苍白的家,许小寒最终还是幡然悔悟了: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

[9]块割碎了——爱的凌迟!她伤害的不仅是母亲那爱她的真心,龚海立那纯洁的爱情,

还有波兰那真挚的友谊??但请原谅她,她只是个孩子,一个残忍的孩子??

作为父亲的许峰仪,在得知女儿以异性的情感深深地爱恋着自己的时候,他非但并不阻止,而且越发地纵容,让这份感情逐渐走向畸形、糜烂。而对于许小寒的情感,他是欣然接受的,并且是十分享受的,他享受异性对他的爱慕与眷恋,依赖与崇拜。“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

[10]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显然,许峰仪也被自己内心

狂热的性欲着实吓了一跳,他对女儿的爱更多的是性爱,而不是亲情。而当这份感情威胁到了他正常生活的时候,他逃避了,他放弃了,最终选择了女儿的替代品——段绫卿,只因为她与女儿有几分相像,他对段绫卿的需要正是内心对小寒的补充。他伤害了许小寒,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更多的,更像是情人,卑鄙、自私;他不爱自己的太太,却荒诞的把原本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许小寒的身上,无视妻子的存在,消耗他们之间所剩无几的感情,并在最终遗弃了她,而余下的,徒有苍白;他还伤害了无辜的段绫卿,使其成为感情的附庸品、许小寒的替代品,不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正当的名分,使其逐渐变成了人尽可夫的女子。许峰仪对感情的逃避、不负责和最终情感的转移,同时伤害了三个女人,并且造成了三个女人的悲剧。

在作品中,许太太常常被置于一个让人忽视的位置,默默无闻,整天与厨房和花草相伴,毫不过问女儿与丈夫的事情,这也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形成。许太太无疑是这场父女恋中最大的受害者,失去了与女儿之间的醇厚亲情,失去了与丈夫之间的美好爱情,

是个着实让读者疼惜可怜的角色。而许太太的失败在于她的一味容忍和自欺欺人似的自我催眠,她不愿意相信更不敢相信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存在的异样情愫和暧昧关系,即便是相信了,也只是一再的纵容与忍耐,默默地承受这份沉重的打击。当看到女儿和自己的丈夫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时候,她全当无视,毫不理会,依旧微笑面对,也许她的内心是难过的、踌躇的,所以在最后与女儿摊牌时她承认:“你叫我怎么能够相信呢?”“我

[11]不许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自己还是一样的难受。”许太太的一味妥协、容忍和纵容

加速了悲剧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她得到的更多是读者的同情与怜惜,但作为一个母亲,许太太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及时阻止其心理的扭曲发展。作为一个妻子,她更没有取得一个做妻子应有的的地位,监督和管束自己的丈夫,容许其在外面过荒淫糜烂的生活。我想若是究其悲剧原因,许太太也是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的。

《茉莉香片》则是另一部体现张爱玲恋父情结的作品。《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4岁便失去了母亲,生活在一个烟熏雾绕的环境中,经常受到父亲的毒打,从未感受过父爱的温暖。于是,他便开始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对父爱有了强烈的渴望和急切的向往之情。在得知母亲曾经的爱人竟是现在的中文老师言子夜时,内心突然明亮起来。聂传庆固执又执拗地认为自己本应是言子夜的儿子,于是便陷入了对这个儒雅、有内涵、有文化的男人的崇拜和眷恋之中。“言子夜进来了,走上了讲台。传庆仿佛觉得以前从来没

[12]有见过他一般。传庆这是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每每上课

时,聂传庆总要仔细端详、欣赏这个时刻散发着魅力的“父亲”,全然不顾老师传授了什么新的知识,一心沉浸在脑海中那一厢情愿的、无尽的幻想之中。时间久了,聂传庆对言子夜父爱的渴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却时时得不到回报,于是便对那个拥有了言子夜全部父爱的女孩 ——丹朱,开始了无比的嫉妒与憎恨。正如作者所说“他对于丹朱的

[13]憎恨,正像他对言子夜畸形的倾慕,与日俱增。”最后,聂传庆因为言子夜的一次责

骂,使他对父爱的渴求彻底绝望了!“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是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

[14]想爱却爱不得,想被爱却得不到,到最后只能因爱生恨。聂传庆把对言子夜爱全部转化为了仇恨,并实施在了丹朱身上:“告诉你,我要你死!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

[15]就没有你,懂不懂?”就这样,又一个恋父悲剧在山里的一声长叫中戛然而止??爱

之深,恨之切,当一个人深爱他人却无法得到回馈的时候,这种强烈的爱便会转化成另一种情感——仇恨。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恋父”已经不是单纯的、直接的依恋了,而是一种无法寄托的爱转化成的仇恨。当对父亲的爱无法通过情感途径而实现时,便通过暴力方式发泄出来,《茉莉香片》这部作品就是这种变异的、间接的恋父情结的最好体现。

心理学表明:“在童年时期失去父爱,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使一些女孩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由于过早失去父亲,她们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父亲式的中年男性身上,渴望崇拜,取悦权威,在这样的男人身上完成对父亲的精神依恋。”

[16]这样形式的恋父情结表现在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中,描写了一段师生恋的故事。主人公殷宝滟是个年轻貌美的初中学生,罗潜之是年龄比她大很多的中文系教授。殷宝滟对罗潜之的感情源于对他的敬佩与崇拜,罗潜之“父亲式”的形象给了殷宝滟无限的安全感和依赖。罗教授也对宝滟进行了狂热的欣赏和追求,将其视为女儿、恋人??心理学表明:在女孩子童年时失去父爱,会对其心理产生严重的创伤,破坏内心的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择偶观上她们总是选择年龄大的男性,来寄托其对父亲的情感,填补内心的空白,这也是恋父情结的一种表现。而殷宝滟选择了人到中年的罗教授正是寻

篇五: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

也称“爱烈屈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

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应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

。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它文化中的复杂现象。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

来源

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本质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

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形式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赵家被人所害,遭到灭门之灾,一对仆人为救赵家遗孤,把自己的儿子与赵家的孩子换了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氏孤儿。这种“舍子救人”的行为其实就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沉香杀了人,他的后妈王氏为了救他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抵命。

影响

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任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男性有恋母情结的,听到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明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与妻子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半原因是男性本身不好,一半是男性的母亲不好,做母亲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儿子和妻子的关系。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要克服恋母情结,首先要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被照顾的对象,不是让母亲听自己诉苦,而是听母亲的诉苦;不是向母亲要零花钱,而是高兴地把自己的钱送给母亲花。总是被别人体贴、宽容,就永远长不大。

男子成年之后,如果有上述情绪和行为,都属于恋母情结,在心理上应努力克服。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