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6:19 小学作文
填补空白发散想象小学作文

篇一:填补空白赏析诗歌

填补空白赏析诗歌

在阅读鉴赏诗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有时起句突兀、有时思路中断、有时因果残缺、有时语焉不详。给理解诗歌造成了困难。古诗受字数限制,往往含蓄凝练,诗歌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有意无意地给读者留下了思维的“空白”。

我们必须借助这个“空白”,展开联想和想象,实现诗歌欣赏的再创造,这就是古诗的“空白艺术”。

一、填补叙事中的“空白”

诗歌受字数限制,不可能对所叙之事做详尽的叙述。优秀的诗歌只是抓住所叙之事的典型细节,做片断性的描写或记叙。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要读懂诗,首先要填补诗中的“空白”,让诗歌中的事件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意。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只是写到独自登楼,看到月光皎洁,流水苍茫,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但是,字面之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填补登楼的确切时间是春天或者秋天;也可以想象去年一同望月的是家人、情人,也可能是朋友;可以想象他们一同登楼望月的情景;那个“望月人”今年因何没能同来,是离别、是战乱、是为情所阻,还是自己有家难归。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诗的情韵。但通过填补“空白”,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伤感也就越来越清晰。

二、填补写景中的“空白”

即使写景状物的诗,也不可把描绘的画面全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况且,诗的美就在于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样才能余味悠长。

田园乐

王维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画中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独树”与“孤烟”相对,“高原”与“远村”相连,便感苍凉孤寂。画面上,色彩淡漠,那远处的孤烟尚带一缕淡青,那天边高原似有一层淡黄。诗人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活动,但是我们透过“孤烟”可以想象出人物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在此清静的天地中,有颜回、陶潜那样的雅兴,多么恬适安闲、自由自在!通过填补画面中的“空白”,我们可以体会诗人所追求的意趣,正是颜回的那种甘于贫穷,陶渊明的那种恬淡自适。

三、填补对话中的“空白”

诗词中的对话,不同于散文、小说、戏剧,它往往只是片言只语,或只有答句没有问句。但是我们只通过答句,就可以猜测问句的内容,从而窥探问话人的内心世界。例如: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中,“试问卷帘人”,究竟问了什么,诗中并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空白”。但

从答句中可以推断出问句的内容,大概在问:“昨夜雨狂风猛,海棠花怎么样了?”从词人的问句中可以体会到女词人对于春光易逝,雨打花残的无比惋惜之情。以及暗含着对自己青春易逝的慨叹。

四、填补用典中的“空白”

高明的诗人往往不会把一切都说出来,他会预想读者也有智慧,因此会把表达的情意寄托到“典故”中,让读者通过诗中的用典引起联想,扩大了诗的意境和韵味,取得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例如:

金谷园

杜枚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通过凭吊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来阐发幽思,抒发感慨。但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还得填补诗中两个典故给我们留下的空白。一个是“香尘”,据王嘉的《拾遗记》记载:石崇为教练家中舞伎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让她们践踏,无迹者赐以珍珠。一个“香尘”,使我们联想到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以及当年的奢靡生活。但是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亦如“香尘”飘去,一去不返。另一个是“坠楼人”,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诗人看到眼前飘然下落的落花,马上联想到绿珠坠楼而死,渗透了诗人无限的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的玩物,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吗?

如果不能填补这两个“典故”留下的空白,我们就无法体会诗人寄寓的情思。读这首诗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因此,读诗,填补诗歌中典故的空白,也是我们读懂诗的关键。

五、填补语义中的“空白”

诗歌还往往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修辞形成语义上的空白。我们只有通过理解修辞的作用,填补诗中的空白,才能真正读懂诗。例如:

子夜歌

南朝乐府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要真正读懂诗人的情意,关键在于理解诗中“双关”的作用和意义。“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思”,一字含双义,一语双关情。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女子内心的怨恨,才能理解痴情女子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六、填补错位中的“空白”

古诗有一种写法,为了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又不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往往通过想象别人的内心,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古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思念妻儿之作。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思念,而是从

对方落墨,想象妻子泪眼望穿,担心自己的安全,妻子在月夜思念自己,而孩子却不懂母亲的内心。。评论者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情感也深沉多了。要体会这种感情,就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填补错位中的“艺术空白”。

面对诗人留下的空白,在高考古诗鉴赏中如何放开手脚呢?我们在读诗时必须从具体感性的意象出发,进行填补“空白”的工作。只有将叙事、写景、典故、情感、意境等方面的空白一一填补出来,才能获得诗歌完整的意象,准确地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

篇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力、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现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他们想象力的形成主要依赖社会生活实际和教师的启发诱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多读、多看、多听、多想,在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让他们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具体来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情感、唤起想象情感

情感与想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妈妈问孩子:“小狗在干什么?”孩子回答:“小狗请我抱抱它。”要是孩子不喜欢小狗,他脑海中能产生这样奇妙的想象吗?情感就向托起想象力翅膀的风。

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的限制,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如: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在学生熟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出示挂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江边,他坐在船上,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配乐感情描述:太阳落山,原野空旷,诗人只能看到水中的月影,听到微风逐浪的声音。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挂图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

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他们的脑中。

二、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空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空白,发散学生的想象,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利用标点补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成分,标点能为文章增添丰富的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如:《荷花》一文中写小作者成了荷花后,站在池塘中,“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引导学生发散想象,还有那些小朋友会来告诉小作者些什么?课堂热闹非凡,有的说池水告诉他,要为荷花的美丽歌唱;燕子告诉他,他要做荷花的保护神,不让蚊虫侵蚀荷花的脸蛋??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

2、利用疑点悟空白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学生质疑问难是创造想象动机的形成表现,教学时要抓住疑点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究课文的空白内容。如:学习《麻雀》一课时,有同学质疑:它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我把问题抛给大家:是呀,到底为什么呢?它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他会想,我就是死,也

要拯救我的孩子??通过想象,学生与麻雀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想象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空白处创新,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性。

3、利用表演填空白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指出:“利用表演进行学习,本身包含创作的诸因素,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孩子的创作意识”。小学生活泼好动好表演,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定角色演一演“完成《国榷》”“《国榷》被偷”“重写《国榷》”片段,对白和动作由学生自己设计。没想到不经排练,学生通过创造想象,把谈迁喜悦、悲伤、振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的表演,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教材有一个再想象、在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4、抓住结尾想空白

教学中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言虽尽但意未尽,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个空白如果让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散他们的想象潜能,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同时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如:《群鸟学艺》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踏实认真,有始有终才能成功。文章的结尾写很多鸟都像凤凰学搭窝,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得很粗糙。只有小燕子搭得窝不仅漂亮,而且结实、暖和。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很多鸟都悔恨自己当初不认真学习。它们再三请求凤凰再教它们搭窝的本领。

这一次,群鸟们是这样学习的??你能接下去把故事讲完吗?学生兴致极高,有的想象猫头鹰学艺专心,问这问那,学到半夜都不肯回家。有的想象老鹰学艺??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无论对或错,都体现着一种探索精神。

5、逐步迁移补空白

“为迁移而教”是教育的成果。就语文课而言,教材中存在迁移点的片段,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促进学习策略的迁移,这是一种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些松美在哪?奇在哪?教学时让学生想象三种松的样子,给它起名字的原因,并把想象中的松树画出来。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小当导游,向同学介绍这三种松树。这样的积极迁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能力。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只是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本中的科学类课文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克隆》一文,出示填空题:

(1)克隆指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如果你克隆,你会克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克隆技术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___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永远一做不完的练习,写出众多不同的答案,这既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的训练。

如今的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通过电脑、影视、书报等多种媒体学到了许多的科学知识,他们爱看科幻书籍,爱异想天开,想象作文满足了他们爱幻想的心里需求,所以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作文的乐园中,自由创造新形象。

篇三:用想象填补文字空白论文

用想象填补文字空白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绕不开的问题,教师头疼,学生

厌倦。诚然,作为古代书面语的文言文有些费解,离鲜活的时代太

远。然而,正是这份费解与遥远,让人能从中读到无尽的含蓄与隽

永,让人能凭借自己的想象构筑出超越于物理现实的空间。这是文

言文的魅力,也让文言文教学改革有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言文;快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2)-02-0-01

提起文言文,没有几个初中生不觉得头疼,甚至连教师也认为它

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诚然如此,但又未必尽然。这种状况的出现

其实与我们教师自身以及教法有很大关系。

笔者现在虽然事务繁多,却不忘抽出身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

审视当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并结合自己既有的经验结构,对文言

文教法进行系统的探索,在不断的学习、观察、反思、总结中,笔

者发现:文言文有自己独特的趣味,是真正的语言大师,用简单的

笔描绘出了含蓄不尽的意象空间。它之一词就是一座山、一泓水,

它之一句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故此,教好文言文很重要的一

点就是要善于借助想象的力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文字之

间去领悟其中的美,其中的乐。

一、通读,不求甚解

传统教法中,老师往往过于强调文言文中字、词、句翻译的准确性,这其实是典型的以考试为导向的功利教法。由此一途,学生便不可避免地陷入寡然无味的恶性循环中,鲁迅就从来不认同这种功利性读书,它抹杀了孩子们求真、求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因为戴上沉重的功利枷锁而步履蹒跚。

首先应该是读,囫囵吞枣地读,此之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学生会自己去揣摩,去玩味,自然而然地就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过程中肯定会走上歧路,但就是这歧路也有歧路的好处。这些误解甚至曲解的字、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与正确的解读发生碰撞,激起的火花就是感悟。“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自悟让知识更深刻,让学生的参与更深入,记忆也会更持久。从功利的角度讲,考试所要求的效果也达到了,甚至更快、更好。

讲解文言文的第一个环节应由学生开启,然后才是老师的引导和解释。其实,每位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却往往忽略了这第一次的通读,总希望通过精确到字词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却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他们独自探索的乐趣。

二、巧设,激发兴趣

教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变化。

教学时,我有这样的体会,即当老师开始参与文言文的解读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会不期然地把学习当做任

务来对待,甚至可以说是“对付”。一些语文老师总是抱怨,学生跟他们斗智斗勇,只为了快点结束这恼人的文言课堂,其实这考验的是老师的情绪把握和课堂应变能力,如能及时通过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言文学习中来,从而继续保持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这肯定是教师在一堂文言文教学课中最出彩的一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大胆创新,在“新”、“活”两字上下功夫,这两个字本质上是考验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考验教师讲故事的能力。人人都爱听故事,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该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故事大王。这故事首先就是备课设计,总体思路、教学引入、教学过程、教学小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提前在自己脑海里预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诠释教学,吸引学生,把他们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其次,要善于把谚语、警句、成语、典故、名言、历史故事来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那些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有故事有情节的文言文,比如,项庄舞剑志在沛公—《鸿门宴》、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等等。这些谚语能一下子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将之展开就是一个故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再次,要善于调动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来为学习新文本服务。温故而知新,并非简单理解为从旧识里生出新知,而是通过旧识让学生主动亲近文言文,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熟悉文言文内容,进而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三、精读,填充空白

文言文最难懂之处无过于简约,用极为精炼的几笔就囊括了事情

的前因后果,包揽了景色的气象万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能力去引导学生揣文中之情、想文中之景、悟文中之道、感文中之雅。此乃文言文教学的“精读”层次,是文言文解读的最重要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即用想象来弥补空白。我们都知道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中一字一句勾画出的山水、故事,在言语之外有别样的趣味,需在细细咀嚼中方能品味,只有达到这一阶段,学生才算是真正明白了文言文的真谛,也才会从心底里喜欢文言文。

文言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它的简练,它的精准,它的形象,它的意象化,所有的一切让它有一种神奇的张力。就像是一位大师的画作,横竖之间意境深远开阔、韵味无穷无尽。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头脑中生发出这种无垠的境象,用语言创造有别于现实的超感空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仅仅用两句,王勃写尽暮秋向晚的景光,那份灵动、那份意境之美,你或许从没有在现实中看到过,但就在你反复吟诵、含英咀华的那一刻,它清晰地呈现在你的脑海里。站在这样的美景前,谁不痴?谁不醉?谁不把这两句牢牢记在脑海里,进而让这良辰美景伴随自己一生一世、每时每刻呢?

文言文教学是一次次对话,是学生感觉和知觉的对话,在这对话里,他们互相探讨那简约文字背后无穷无尽的韵味,慢慢咀嚼,细细品味。体会到了其中的美味珍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文言文,定让它时时出现在自己的精神盛宴里。

参考文献:

[1]过炜宇.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j].常州师专学报,2002,(2).

[2]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5).

[3]杨庆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j].科学教育家,2008,(4).

篇四:小练笔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习作华丽转型——小练笔的惊喜

田水花 电话:13272589906

重庆市秀山县里仁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论文就农村地区小学老师教习作难,学生习作难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小练笔就应运而生。它是既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帮手,通向完整习作的桥梁。尤其是中高段习作教学,更离不开小练笔的辅助。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开展小练笔:在模仿借鉴中练笔、欣赏古诗,改一改、填补文本,激发潜能、巧用教材,课堂练笔、续写意犹未尽的结尾。可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习作、乐于习作、擅于习作,我们的小练笔就不会再是学生的负担了。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思考;实践感悟;练笔形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每到习作课时,老师、同学都大伤脑筋,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写作文。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八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它既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帮手,通向完整习作的桥梁。小练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中、高段习作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课堂适时指导学生小练笔,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开展小练笔。

一、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

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秋思》可以改写成一篇以“寄家书”为内容叙事的文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改写成一篇写西湖美景的文章。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暑假的一天,爸爸带着我们一家子去西湖游玩。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我感觉脸上凉了一下,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极了。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沐浴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我不由自主的迷上了它。难怪苏轼能写出如此妙诗。

二、在模仿借鉴中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地位。“模仿”在学生初学写作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创造的基础。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习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仿造课文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实践证明,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效性的课堂练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仿”不是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这些仿效性的练笔,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所绽放的活力,彰显的魅力。

三、填补文本,激发潜能。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也有许多意犹未尽的缺口。在似

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想象练笔,开拓思路。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抓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外,有时文中出现的省略号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当讲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一个人,不管他身体是否健全,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照样活的精彩。又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引导学生练笔:伟大的父爱创造了奇迹。在黑漆漆的废墟中,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曼达坚持下去,并且还鼓励着自己的同学?对,是父爱。大家想象一下,这么长的时间,埋在废墟之下的孩子都在干什么,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把你的想象写下来。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巧用教材,课堂练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设置巧妙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读、写、说、演于一体,在师生自主、积极和融洽的多向互动中,放飞思维,“习”出成果。如教《新型玻璃》,我以活动课形式设计教学,以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为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当推销员向顾客推销各种新型玻璃。学生学习气氛热烈,情绪高昂,经过深入的自读自悟,纷纷动笔设计了一份“推销新型玻璃”的方案——有的写小品介绍产品性能和用法,有的编顺口溜、儿歌宣传自己的产品,有的则以新闻发报会的方式郑重介绍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学生写道:我今天带来的是“香水玻璃。”这种玻璃里有一种“香芬素”但细胞体,依照太阳光的强弱,发出各种清香和浓郁的香味。它本来要1800元一平方米,现在,我公司决定以100元的跳楼价甩卖。只限前500名定

销商。心动不如行动,赶快下手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以各种身份上台介绍产品,把枯燥的知识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台下的“顾客”热情有礼,不时发问,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买卖交易。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地积累了语言,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使说与写得到统一发展,还更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倡导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我再次安排练笔——你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发明一些更新型的玻璃,或房子、汽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发声的玻璃、音乐玻璃、香水玻璃、电脑房子、会飞的汽车??课堂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一张张小脸流动着喜悦、满足。学生在动脑、动笔、动口的同时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五、续写意犹未尽的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若引导学生续写课文,学生在写作时想象的余地很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一位杭州青年小钱得了白血病,在一位台湾青年身上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李博士抓紧时间赶回杭州,便连夜为小钱做骨髓的移植手术,最后,小钱得救了。学完这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几年后的一天,小钱与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是一个怎样的场面?”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师生收获都挺大的,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最愉快的一部分,使学生见材料就写,有故事就写。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课堂练笔的潜在价值则取决于运用者适度地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篇五:教研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2014年4月9日

地点: 会议室

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內容: 全体老师讨论达成共识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1.巧设悬念

2.创设情境

3.联系实际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是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

三、驰骋想象——舞动创新的翅膀

1.丰富表象,唤起想象

2.填补空白,发散想象

3.异想天开,拓展思维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