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人们平时说说的地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26:33 作文素材
人们平时说说的地震作文素材

篇一: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地震科普知识的资料

关于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年要发生地震500多万次,其中只有5万多次左右人们能感觉得到,并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坏,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我们该怎样面对地震?下面我们向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部分 地震基础知识

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地球运动中,地壳也在不断运动变化。 地球的运动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对地下岩石产生了非常强的作用力,当岩石承受不了这种力时,就会突然发生破裂和错动。 地震是指地壳中因岩体错动断裂而释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动。 岩石破裂产生地震波,地震波传到地表,地面随之就振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地震发生会有哪几种类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喷发,使岩浆冲击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火山地震影响范围比较小,造成的破坏相对较小。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动。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矿山采空区的塌陷,都会引起小范围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震一般破坏程度不大。

我们平时所说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这类地震大约占

到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而且振动的强度大,影响的范围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地震震级分为弱震、有感地震、破坏型地震、严重破坏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级以下地震,这种地震通常人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级以上、5级以下地震,这类地震人们能感觉得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级以上地震5万余次。

破坏型地震:一般指5级以上、能够对地表及其建筑设施造成破坏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级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严重破坏型地震:指7级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发生这样的地震10到20次,不过大多数发生在海洋和荒芜人烟的地方。

震级每相差一级,它们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将近1000个5级地震所产生的能力。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人们感觉到的振动是由于地震波传播造成的。

地震时,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左右摇晃。这是由于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纵波、横波等组成,纵波传播速度快,但比较弱,使人有上下颠簸的感觉;横波传播速度略慢,但比较强,能造成巨大的摇晃,给地表建筑带来严重破坏。

地震的破坏程度,除跟震级的大小有关外,还与震源深度、震中

距、地震波的传播等因素有关。我们把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严重,烈度最高。从震中向四周扩散,烈度逐渐减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烈度区。

地震时,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个点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并不是均匀的,从世界震中分布图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大陆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上。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

从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可以知道,我国地震分布很广,全国约有20多条主要地震带。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观前兆现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异常有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微观异常如地形变、地电磁异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学仪器探测。 宏观异常指人们感官能感觉到的异常,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植物异常和地声、地光等异常。

井水变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门道

无雨水变浑,变色变味又难闻

喷气又发响,翻花冒气泡

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观前兆现象。

当地下水发生冒泡、变浑浊、有异味等现象时,就可能是地震前的异常反映。当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异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二、动物异常

历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许多动物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异常行为”。所以,老百姓把动物称作观察地震前兆的“活仪器”。 老百姓把这些异常编成谚语:

骡马牛驴不进圈,挣脱缰绳往外逃

猪不吃食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跳

鸭不下水鸡上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满街跑

泥鳅蚂蝗上下窜,鱼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结队迁飞去,蜜蜂惊巢螫人畜

引起动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动物有反常表现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声

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看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地光的颜色除了蓝白色也有其它颜色的。一般情况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现象,地光的来临,往往预示着大震很快就要发生了,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现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开地震灾害的。

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称之为“地声”。据调查,唐山地震前,在没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听到了地声。这些地声比较低沉,忽高忽低,与平日城市噪声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识别和杜绝地震谣言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了,并很快地传播开来。地震谣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仅有可能打扰我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

怎样识别地震谣言呢?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点:

1、“预报”的地震震级很大,发震时间、地震很具体,如“某某市”、“几月几日”要发生地震。

2、说外国人、某专家或某地震机构作了预报。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预报。

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曾成功预报出辽宁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们只能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特别是临震预报,远远不能做到像天气预报那样准确。

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

篇二:说说古代的地震

说说古代的地震

作者:张 鸣

来源:《时代中国》2008年第07期

今天的人们,虽然对地震所知不多,难以预测,但毕竟知道地震是因为什么。古人没这个条件,不晓得地震的真正缘由,但人活在世间,天覆地载,脚下的地出了大动静,非得有所解释不可,否则大家都不安心。于是,就在自家身上找原因,当政的人,不管情愿与否,都检讨自己的行为,皇帝下罪己诏。天人感应,自然有动静,是人事惹的祸。

伤亡不会太大

其实,地震对古人,破坏性远没今天那么大,即便强烈地震也是如此。古代的建筑,高层的不多,亭台楼榭,高至三四层,已经很可观了,再高的就是塔了,而塔一般不住人。一般人住平房,即使房倒屋塌,伤人总是有限。古代又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学堂,各级官学,从府州县学到太学或者国子监,都不像今天这样集中上课,私塾则在老师自家的后屋就可以办,三五个人,咿咿呀呀读书,断然不会像今天那样,一个学校成百上千人聚在一起,一旦教学楼质量不好,一垮塌下来,一堆人压在里面。

除了学校,其他的公共建筑,埋人的可能性也不大。看戏的剧场不少,多半是露天的,只有唱戏的台子上有顶,其他地方空空如也。如果正在看戏,赶上地震,大家一哄而散就是。加上古代的城市,规模没有今天大,人居住的密度,也大大小于今日。因此,即便赶上强震,震中赶巧在城市,死的人也不会很多。虽然历史上强震的记载,也相当可怕,动辄说“压毙男妇无算”,但“无算”到底是多少,其实不好说。那年月,很多时候,两国交兵,杀死对方几百人,也称无算。以离近代最近的康熙十八年京师大地震为例,虽然也说死人无算,但灾后并没有发生大的疫情,在救灾和善后工作都谈不上的古代,这种情况说明死人不会太多。

不过说起来,古代的建筑,按理说没有今天的条件建得更坚固。因为没有钢筋混凝土,不过砖木和砖石结构,材料间彼此的黏合,最坚实也最奢侈的也无非是用糯米汤,碰上强震,多半顶不住。可有些特别的建筑,还真就特别结实,比如赵州桥,1000多年了,经历多次强烈地震,至今依然巍然不动。北京的皇宫也是如此,康熙十八年(1679)京师大地震,民房倒塌无数,皇宫却纹丝不坏,只是考虑防备万一,才劳驾皇帝从宫里搬出来,住进帐篷。 地方官府少作为

古代救灾设备有限,医疗条件更有限。因此,地震到来,官府基本上不作为,负责任的地方官,顶多维持一下灾后的治安,协助民间组织处理掩埋一下尸体。民众对官府的要求也不高,并不指望他们做更多的事帮助灾民,如果有地方官做了一点,很可能会被老百姓总惦记着,活的时候立生祠也说不定。其实,那个年月,倒是水旱蝗灾,对国家和百姓威胁更大,官

府的防范和救助力度也要大得多,摊上这种灾害,地方官必须卖力救助,否则会被追究。因为这样灾害,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民生问题,弄不好,就会危及统治的稳定。

象征性的灾异

与地方官府对地震灾害的基本不作为相比,地震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度却相当之高。按道理,只要在统治区域之内,哪怕一点小地震,都是要被记录下来的。这种事,由皇家的天文兼历史记录的部门来管,具体地说是有太史管。张衡发明地动仪,不是为了预报地震(这不可能),而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地震,因为他老兄,就是官拜太史令的。

显然,在古代,地震和日食、彗星出现乃至月蚀一样,都属于象征性的灾异,属于上天对地上统治者的一种警告。当然,地震可以造成某种具体的伤害,而日食和彗星则没有,但它们的出现,基于自身文化的某种因素,引起某种恐惧的联想,则是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地震才如此地被高度关注,关注之后,却又基本无作为。天人感应的学说,是董仲舒总结出来的,但在他之前,统治者也大体这样认为。史书上记载,每逢日食,天子都要换上一身素,戒斋若干日。只要接受君权神授的学说,就得随时忍受时不时上天垂儆这种难受。

说不作为,当然也不尽然。皇帝和大臣们自我检讨肯定会有,如果地震足够强烈,臣子的奏章一定会如雪片似的飞上来,皇帝肯定装模作样地下诏书,检讨一下近来的过失。如果赶巧刚做过某个亏心事,那么就会赶着纠正。有的有心计的皇帝,也许还会借机整顿一下吏治,把某些令人讨厌,但又没有办法赶走的大臣赶走,或者趁机改变某些政策。整顿,找的都是所谓据说作为令上天不愉快的官员的茬儿。一个象征性的灾异,对聪明的皇帝,就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机会。自然,通过这些检讨和反思,受灾和没受灾的老百姓,也能得到一点心理上的安慰。毕竟,人家贵为天子,都自我批评了。

篇三:地震发生时---绝处求生

地震发生时——绝处求生

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王永

【教材说明】

《地震发生时——绝处求生》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单元《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的内容。本单元包括“天有不测风云”、“在这危急时刻”和“灾害无情人有情”这三个主题。《地震发生时——绝处求生》是第二个主题的“在这危急时刻”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通过活动掌握在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方法,体会在灾难中人们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活动目标】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人们平时说说的地震)

一、了解有地震不可抗拒的一面,了解地震前兆,提高防范意识。

二、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

三、在活动中体会在无情的灾害面前,人与人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课堂的学习能够形成一定的自护自救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地震有关的知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破坏力、地震前兆

(一)看影片导课,了解地震破坏力

1、有一部电影《惊天动地》很感人,有谁看过吗?老师带来了其中的片断,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电影片断。

3、同学们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看到发生地震了,桥梁断裂。(地震发生时,家园被毁。)

生:很人被埋在废墟底下。(发生地震了,亲人生死两隔。)

生:我听到很多人在哭(那哭声叫声,撕心裂肺。)

4、这是一部依据汶川地震而拍摄的电影。出示课件,讲解。

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地震中一座座房子轰然垮塌,昔日的高楼大厦转眼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了,正在上课的孩子措手不及,呼救声,叫喊声响彻整个华夏大地,还来不及长大的孩子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这块土地上,他们再也听不老师亲切的呼唤,再也听不到母亲深情的呼唤??这在悲情的土地上到处尸横遍野,满目疮痍。汶川地震共遇难近七万人,受伤三万多人,失踪近两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八千多亿元。多么可怕的灾难啊,让我们为死难的同胞默哀!(全体起立,肃静!)

5、在汶川地震中有一所中学——桑枣中学全校二千多名师生全部逃生。可见地震发生时,我们还是有生存的希望。这个希望来自于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掌握一定的逃生技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绝处求生。(板书课题——绝处求生)

二、了解地震前兆

1、过渡:从张衡的地动仪到现如今每个城镇的观测站,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地震作斗争,虽然我们还无法准确的预报地震,但是在地震发生前会有前兆,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调查,你知道哪些呢?

生: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你了解得真多.)

2、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真棒,会用电脑查资料。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生2: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逃,鸽子惊飞不回巢。 (今天又长见识了.)

生3、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师: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个有关地震前兆的歌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谣:

震前有预兆,观测很重要;牛羊不进圈,老鼠满街跑;

寒冬蛇出动,鱼儿水面跳;井水变怪味,河水翻气泡;

地下发奇声,天空出光道;天地多异常,人心起焦躁;

人人多留意,才能早预报。

4、小结:

平时我们就要多留意这些信息,这样我们就能提早做好防范,减少人员的伤亡和损失。 活动二:进行游戏,学习逃生知识

(一)学习逃生知识

1、同学们,在地震发生时,想要绝处求生,光了解地震前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科学的逃生知识和本领。现在我们来玩个地震逃生进退棋的游戏。快速浏览教材78-79页

2、出示游戏规则

师读游戏规则:特别要注意的是第三条:游戏过程中得分或扣分都要相互说明原因。

3、选择男女生各一名比一比,看看谁先脱险,谁的得分高。收到地震警报游戏开始。在原位站立,说开始,停止。

4、老师向你们表示祝贺,下课同桌之间继续完成。

5、同学们一定从这个游戏学到了许多的逃生本领,同学们选用下面的一个句式来说说你刚才学到的逃生知识。

(1)当地震发生前,我们要 。

生1:当地震发生前,我们要清理楼道,保持畅通。(这个同学最先举手,请你来说。) 这样我们逃生的速度就快了。

生2:当地震发生前,我们要清理桌边,床边,以便藏身。

这也是为了逃生做好准备。

生3:当地震发生前,我们要准备好防震包。

师:老师想问一下,你们觉得防震包里最需要放些什么呢?

生:饼干、水(对,食物和水在此时是最不可缺少的。)

生:手电筒(是呀,此时哪怕有一点点亮光都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希望。)

生:锤子(真是个机灵的孩子,想得很周道,我们用它来自救。)

生:药(生命安全离不开它。)

生:收音机(通讯中断了,我们利用它可以收到外面的讯息,)

师小结:震前准备防震包,让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保险箱,有了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

(2)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不要) 。

生1: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能拥向出口。

(拥向出口很容易发生踩踏事件,造成伤亡。)

生2:当地震发生时,我们不能从窗口往楼下水泥地跳。

这样做太危险了,死伤很大。(你说得对。)

生3: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躲在床边或是桌子边,用枕头保护头。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说的是桌子边,床边,而不是桌子下或是床下?你知道原因吗? (当墙体倒塌时,砸到桌子,在桌子旁边会形成一个三角区,我们叫“生命三角”,当然除了桌子也可能是其他的物体,物体越高大,这个三角区就越大,懂得躲在生命三角的人免于受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师:你们能找找我们教室我们家里哪些地方是生命三角区吗?

师:找到生命三角,还要有躲避的姿势,谁来示范一下?

师: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双手护头然后蹲下。(你的动作很标准,也可以用书或是书包来保护头,高度低于桌子。)

生4:当地震来临时,我们要赶快躲到厕所的角落。(厕所空间小不容易倒塌,你知道的真不少!)

生5:当地震来临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

师:说说理由。

(3)当被埋在废墟中,我们要(/不要) 。

生6:当被埋在废墟中,我们要用硬物敲管道向外传递信息。

(有人听到声音,就能来救我们)

生7:当被埋在废墟中,我们不能大喊大叫。

师:为什么不能大喊大叫呢?

(这样会消耗体力,如果被埋的时间长了就会有生命危险。)

6、总结

同学们从这个游戏中学到了这么多的逃生知识,有了这些法宝,发生灾难时,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一样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对,就是镇定,不要慌张,就近躲避。) 师板书:镇定 就近躲避

(二)防震演练

1、发生地震了,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可能都不一样。现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讨论一下发生地震了你们怎么逃生?

出示课件:超市、街上。

生:如果在超市我躲在内墙角,等地震过了再撤离。(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逃生。)

生:如果在街上,我要会远离电线杆,还有广告牌,跑到空旷的地方。(空旷的地方才是比较安全的。)

小结:地震来临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一定不要害怕,要镇定,依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科学的选择逃生方法。

2、我们正在教室上课,同学们发生地震了,快点找地方躲起来?

3、进行演练

4、师进行点评、总结。

刚才你紧张吗?你怎么做的?

我很紧张,我躲在桌子旁,用书保护住头。(你做得对。)

虽然刚才同学们都很紧张,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却不慌张。我们面对任何灾难都要镇定沉着,选择科学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安全逃生。

师板书:(选择,科学方法,逃生)

活动三:体会人与人互助的可贵精神

(一)认识抗震英雄,体会人与人互助的可贵精神

1、地震发生时有一位小朋友不但安全逃生了,还特别了不起。你们认识他吗?

2、课件出示

3、课前同学们收集他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康洁。

4、从康洁的故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她很乐观(他的乐观感染着我们。)

她很勇敢(我们要学会他的坚强。)

她很了不起。(嗯,当时他才十一岁。)

她自己从废墟中爬出后还救出了两名同学,真了不起。(相信同学也会同他一样在成功自救的同时,去帮助他人。)

我要向康洁学习,发生灾难也去帮助别人。(老师真为你感觉到自豪。)

5小结:当发生地震后,有许多像康洁一样的英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人是多么的了不起啊!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同样让老师很感动。

总结全文

灾害是无情的,除了地震还有其他的许多自然灾害,而无知是最大的灾害。在生活中要多收集积累防灾的知识,使是自己在灾害来临时能安全避难、减少伤害。回家后请大家当一回小小宣传员,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告诉你的朋友,家人。

板书:

地震发生时——绝处求生

镇定 就近躲避

选择 科学方法

篇四:你必须知道的地震逃生知识

你必须知道的地震逃生知识

·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

如何逃生

·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此时,最好是迅速离开沙滩,远离浪高的海面,才算是安全的。

·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里面的人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这是由于惊恐的人们找不到逃生的出口的缘故。这时需要的是镇静,定下心来寻找出口,不要乱跑乱窜。

防止次生灾害

·要注意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很多经验表明: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本身造成的损失大得多。如何防止次生危害呢?

·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毒品,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毒品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

·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在接到关于地震的预报以后,要立即有秩序地疏散,尽快离开房屋。人员疏散时,要避开高楼房、烟囱、高门脸、女儿墙、高围墙等,更不要在狭窄的胡同中停留。要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滑或塌陷。

逃生不忘灭火

·由于地震带来的火灾而致死亡人数增至10倍以上。比起地震本身,地震后的火灾更可怕。因此,一旦发现稍有震动,首先要关掉液化气开关,消除火源。但经验告诉我们,当大地震发生时,人们往往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去顾及火源。

·尽管如此,只要有可能的话,避难之际要设法关掉煤气总开关。由于强烈震动,煤气管有可能脱落。所以我们不得不考虑室内其它配管破损情况。

·在工厂作业时,如遇上地震,危险性很大,在冲出工作场所避难前,首先要切断电源,消除火源,停止机器运转。否则,还在运转的机器连同工作人员会成为火灾的牺牲品。

·因地震发生的火灾,当火势变强时,在空中可能会形成漩涡形,风向会千变万化。但火源总是固定不变的。看清火的源头,辨明火的燃烧方向后,再逆风而跑是最明智的。另外,地震过后外出时,切勿走近不大坚固的楼房,因为建筑物受地震摇撼后,随时可能倒塌。

地震火灾的预防

·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生产、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应该与居民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为防止地震时发生火灾,凡性质互相抵触的易燃易爆物品,都要分别贮存。放在架子上的易燃易爆物品,应将容器和架子固定,以防震时倾倒。凡遇到震动、撞击、摩擦就会起火的易燃物品,应当单独处理,放在稳固的容器内,用沙子围护起来,放到安全的地方。

对贮存大量易燃液体的贮罐,应当采取加固措施,防止震倒、震裂、倾斜。地上油罐,不要设在太高的地方,也不要设在沿近河岸的地方,要在油罐附近筑砌护堤,以防油罐震裂后,石油溢出引起大面积火灾。

对煤气站、液化石油气站、加油站,要加强检修,发现跑、冒、滴、漏以及支架不牢等情形,要及时采取加固和封闭措施。

接到地震预报后,应及时将易燃气体钢瓶运到安全地点,来不及运走的要卧放,并要采取防震措施。

·加强对火源的控制

平时养成习惯,不要在火炉附近存放易燃物品。夜间封火的生活用火炉,最好坐上一锅水,在接到地震预报后,要尽快把火熄灭,使用煤气或液化石油气灶具的要立即关闭阀门。凡有特殊要求,震时不能停火的生产用炉,要有抗震措施,确保震时不发生火灾。

防震棚尤应注意防火。不要随便吸烟、乱扔烟头,尽量不用油灯、蜡烛照明,需用时,得放在盛有沙土的盆内或桶内。

·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检修

电杆杆基要牢固、夯实,拉线埋深一些,严防震时倒杆,高压线下、变压器下不要支搭防震棚,不要堆放易燃物品,大型的浸油式变压器最好不架在柱上,设在室内的浸油式变压器应设置事故油池,万一地震时变压器被砸毁,保证流出的油安全泄入油池,不致随处燃烧,造成严重后果。

在接到地震预报时,要及时将电气开关的电源切断,尤其是电炉、电熨斗、电烙铁等电热工具一定要及时拔下插销,切不可慌张离去。凡震时不能切断的电源,确保震时不致发生火灾。

·做好灭火准备工作

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案,要尽量多的准备一些灭火工具,如水缸、水桶、铁锹、沙土等,要注意天然水源(如水井、水池、湖、泉、河)的保护和利用,地震时,万一人工水源遭到破坏,这些简易灭火工具和天然水源,对于扑灭火灾是十分重要的。

支搭防震棚要考虑到灭火的需要,不要覆盖住消防水源(如消火拴等),不要挡住消防车通道。

地震逃难法

在经常会发生地震的地方,人们都积累了一些预防地震的经验。当然,有预报地震的健全设备和机构是可以避免巨大的损害的。对一般家庭来说,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呢?现列出九条注意事项,供参考:

1、不要惊慌地奔出室外,首先暂时躲在坚固的家具或桌子底,最好躲在体积小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

2、一次强震过后,不应安心下来,要准备应付余震的发生。

3、震后首先将大火扑灭。

4、尽量步行到避震所,携带物应尽量减至最少。

5、不要走过狭窄的道路、沟渠边缘、悬崖或河边,以免发生意外。

6、注意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崩裂发生意外。

7、靠近海岸时,必须注意海啸的发生。在低洼地则应防止水淹。

8、不要害怕余震,也不要乱听谣言。

9、遵守秩序,注意卫生。

在平时,预先准备好各种避难的工具和装备:

1、水;2、五日左右的粮食(准备好即使一天不生火也足够食用的粮食);3、贵重物品(现金、银行存款薄,各种证件以及必要的印鉴等);4、手电筒、蜡烛、火柴等;5、收音机;6、毛毯;7、手巾、绳、草纸等日用品以及洗漱用品;8、急救药品;9、背囊等用品。

这些用具应平时整理好,以便需要时可以马上携带走。

如果有婴儿或幼儿的家庭,要准备好婴儿用的尿布、奶粉、伞、席子等其他小孩子用品、最重要是根据家庭的需要,随时准备好可以足够两至三天生活的各种应急日用品或食物。

篇五:话说地震

话说地震

高芯蕊

2010年5月1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又迎来了全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进入2010年以来,截至5月17日,全球共发生了7级(含7级)*以上地震12次(据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资料)。一系列的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了挥之不去的肉体和心灵创伤,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2010年,海地、智利、中国青海玉树,地球被三次大地震震动了。对比这三次地震,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发现:良好的防震意识、正确的措施是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到最小的关键。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确立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将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这些法规和举措就是要将防灾减灾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从而实现全民防灾自救的总动员。

一、科学认识地震

地震,广义上是指地球表层的震动;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应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的一定范围内的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带是地震带,一般是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全球主要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三个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带是最主要的地震带,属于俯冲的板块边界,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喷发,它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大洋中的海岭也是经常发生地震的地带,海岭地震带是沿着洋中脊轴部分布的地震带,其宽度较窄而延伸很长,震源较浅,震级很少超过6级,所以海岭上发生地震的强度较前两个地震带弱。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加之我国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就有了关于丰邑(今陕西户县)地震的记录。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交汇部位,由于不同学者对中国地质构造认识不完全一致,对中国地震带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比如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划分为23个地震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根据中国活动构造体系特征划分了20个地震带,但是目前影响相对较广的是前者。近千年来,渭河平原带和华北平原带相对比较活跃。1303年(元大德七年)发生在山西洪桐、赵城地震是经中国地震学界科学论证和确认最早的8级地震,它就

发生在渭河平原带汾渭地堑强震带。1556年1月23日,83万余人遇难的陕西华县地震,是我国乃至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它也发生在渭河平原带汾渭地堑强震带。新中国建国后死亡人数最多的唐山大地震则发生在华北平原带的唐山断裂上。

地震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大致的分类方式有八种(表1)。

当然,一次地震发生后,可能其中的几种分类方式相互交叉。比如,5.12汶川特

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引发的,属构造地震;同时震源深度10~20千米,属浅源地震,破坏性大;根据它地震序列的特点,属主震型地震;震级达到8级,属特大地震;震中区烈度达到Ⅺ度,属有感地震;震中位于四川山区,属大陆地震,不会发生地震海啸,但要特别注意防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属板内地震。所以一次地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地震,为进一步判断地震严重后果,提前采取防治措施做准备。需要说明的是,在这八种分类方式中,按成因分类是最常用的,其中构造地震的发生比例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且强震几乎都是构造地震,破坏性大。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的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的巨大能量就是通过地震波传播至地表的。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和表面波(L波),在地球内部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其破坏性依次升高,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没有边界的均匀无限介质中,只有纵波和横波存在,它们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所以叫体波。但地球是有边界的,体波衍生出另一种形式的波,称为面波。

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先到达地表的是纵波,其传播速度较快(一般为

5.5~7.0千米/秒),引起地面上下跳动,人们也随之感受到颠动。数秒钟后传播速度较慢(一般为3.2~4.0千米/秒)的横波到达,并引起地面水平晃动,人们也就左右摇摆、站立不稳。当从震源发出纵波和横波在地表相遇后,会激发形成表面波。

地震波除了能“携带”大量能量摧毁物体外,它也有好的一面。其实,人类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就是从地震波开始的。1906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奥尔德姆首先试图从地震波穿过地球的时间来推断整个地球的内部构造。1909年,前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波的走时,推算出地下56千米处存在一个间断面,后来称之为莫霍面,它也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1914年,地震学家古登堡根据地震体波确认了地核的存在,并测定地幔和地核的间断面,其深度为2900千米,这个数值相当准确,直至现在也改进不多。

在地震中,地震波可以用来确定地震震中的位置,为下一步采取措施做准备。地震时纵波先到达地表,然后横波随之而来,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人们根据感觉到的时间间隔的长短就能判断震中的远近,间隔越短,说明震中越近。换句话说,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有一个时间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即可求出震中距。根据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地震台所得到的震中距,用三点交绘法即可大致算出地震震中的位置,为进一步了解地震、抗震救灾做准备。

利用地震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地震勘探。地震勘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由于地震勘探具有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所不具备的精度,所以在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探中,用地震波进行勘探是最有效的方法。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在地震发生时的力学过程叫做震源机制。利用地震波纵波的初动方向的分布状况来推断震源机制,对于由前震报主震,或由主震资料预报强余震的发生和分布,以及由地震资料研究构造带的应力分布状况,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地震矩是一个描述地震大小的绝对力学量,单位为牛·米,是断层面积、断层面的平均位错量和剪切模量的乘积定义。震源机制中有几个常用的参数,如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等。断层走向是指两个断层面滑动的方向,正北为0°,正东为90°。倾角是指断层面和水平方向的夹角。当断层面在水平方向上滑动时,滑动角为0°,当它与水平方向呈一个夹角时,这个角就是滑动角。以2010年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为例,据中国地震信息网张晁军等认为,海地7.3级地震的地震矩为7.1×1019牛·米,断层走向为254°,也就是说断层面向南西向滑动,倾角为68°,滑动角为11°,属左旋走滑型。海地位于南美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由于两大板块的水平运动速率和位移量不同,导致加勒比海地区形成一个弧形的走滑?俯冲体系,并形成很多大型走滑?俯冲断裂系统,就是这些断裂系统的活动引发了地震。

一处地震的发生不是孤立的,总是成系列的,即地震时间序列,包括主震型、震群型和孤立型等地震。主震型地震(MainShockType)是指主震震级突出又有很多余震的地震序列,是一种最常见的地震序列类型,其中最大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这个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较小的发生在主震后的叫余震。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显示,最强余震通常比主震约小一个震级,可能在主震发生后1~2个星期到来。例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属于主震型地震,震后余震频发。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截至2009年4月17日12时,汶川地区共发生Ms4.0级以上余震297次,其中Ms4.0~4.9级254次,Ms5.0~5.9级35次,Ms6.0级以上的8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6.4级。

我们如果回顾地震史,会发现地球的南、北极地区从未发生过地震,对于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南极大陆被大洋中脊环绕,没有活动的板块边界,不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先决条件,因而在南极冰层下也有火山活动,但是没有引发大地震;未发生过地震。

地震总是突如其来,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地震到底能不能像天气一样准确预报?俗话说:上天容易入地难。地震预报是观测地下,目前人类打的最深的井,和地震的震源深度相比,仅仅是浅源地震的范畴,地震预报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但地震还是能够预报的。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人民走了40年地震预报的道路,现在已经

能够对临震和某种类型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报。临震预报是指对10天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做出预报,通过对多学科、多种观测方法的运用,对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判断,然后做出临震预测。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也许有人会说只是巧合,但毕竟因为在震前做了准确预报,大大减小了损失,使海城地震的人员伤亡降到最少。

二、用地震要素描述地震

对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以及对地面的影响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可用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地震要素来描述。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振动的发源地,即岩层开始破裂并激发地震波向四外传播的“源”,是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破裂的部位。和地震类型相对应的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震源地称为人工震源,如地下爆炸的场所,地震勘探的炮点等。地震发生时,在同一个地震序列中,震源是不会移动的,主震及其余震都会有不同位置的震源,这些震源位置叠加在一起就可以看出震源的分布范围,这个范围就是震源区,它们的分布受地下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控制,如唐山大地震及其余震震源密集的分布在一个狭长的地带,与地下的活动断裂带一致。

震中是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或震源在地面上所对应的位置。地震过后,通常用震中所在的地名表示震中位置。但科学的方法是以地球的经度和纬度的数字表示震中位置,是重要的地震参数之一。确定震中位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地震破坏程度确定震中位置,是把破坏最厉害的极震区定位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另一种方法是用仪器测量的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微观震中,又称仪器震中。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的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最大的地点不一定正好位于震源的正上方,因而宏观震中不一定与微观震中重合。

某一指定点到地震震中的地面距离叫震中距。有时以长度来表示,比如千米,有时用它对应的地心张角(圆心角)的度数来表示,圆心角1度等于111千米。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可将地震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投影到地表的距离,通常用千米表示。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其中浅源地震(<60千米)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发震频率最多,对人类影响也最大。迄今为止测到的最深的震源深度达720千米。

衡量一次地震的大小、强弱主要有两把“标尺”,它们是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相对量度。地震能绝大部分以机械能(岩石破裂和位移)和转换为热能的形式存在于震源区,少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外传播。一般来说,不同震级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的能量大致有一个规律,就是震级每差0.1级,能量的大小约差1.414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