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7:17:00 字数作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字数作文

篇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论文格式样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论文格式样例

图4 钢筋混凝土柱损伤值与PGA 关系曲线 Fig.4 Relationship of damage index and PGA)

Fig.5 Measured table acceleration due to Tianjin earthquake drive signal

小5宋体

小5号黑体

6号宋体

[1] 曹万林,王敏,王绍合,等. 矩形钢管混凝土边框组合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研究[J]. 工程力学,2008, 25(S1): 58-70.

CAO Wanlin, WANG Min, WANG Shaohe, et al. Aseismic research of composite shear wall and core walls with rectangular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olumns[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8, 25(S1): 58-70. (in Chinese) [2]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GB50011-2010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S].Beijing:Building Industry Press of China,2010. (in Chinese) [3] 屠其璞, 王俊德, 丁裕国,等. 气象应用概率统计学[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4:44-46.

TU Qipu, WANG Junde, DING Zhaoguo, et al. The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probability statistically[M]. Be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1984:44-46. (in Chinese)

[4] 杨超. 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防火监测点布局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6

YANG Chao. Study on Distribution of Monitoring Spots for Forestry Fire Protection on Beijing Xishan Forestry Farm[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6. (in Chinese)

[5] 国家林业局. 2010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EB/OL]. (2011-03-01)[2012-06-10]. content-464039.html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ina Forestry Development Report 2010[EB/OL]. (2011-03-01)[2012-06-10]. . gov.cn/portal/main/s/62/content-464039.html. (in Chinese)

[6] Vickery P J, Wadhera D, Powell M D. A hurricane boundary layer and wind field model for use in engineering pplications [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09, 48(2): 381-405.

[7] 莫庸.台湾9.21大地震多层框架结构震害特点和经验[C]//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五十周年学术会议.兰州:中国建筑学会,2003,227-235.

MO Yong. Taiwan9.21 earthquake damage features and experience of multi-story frame structure[C]// Fifty Anniversary Conference for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Gansu Province. Lanzhou: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2003:27-235.(in Chinese)

篇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征稿简则投稿须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征稿简则投稿须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

本刊主要登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其内容包括:强震观测与分析;工程结构抗震理论;结构、工程体系的震害调查总结和震害评定;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小区划;岩土地震工程和场地效应;建筑物与生命线系统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原理;结构地震模拟实验;结构控制技术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结构健康诊断;抗震设计规范、标准;地震社会问题;土木建筑、道桥以及水利工程方面的抗震问题等。

来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本刊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邮箱:dzgcyzd@163.com.

必须为原创论文,篇幅不限(在不影响文章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压缩版面,能用参考文献引证的,不在文中赘述,要求文章短而精)。 请在稿件首页上方写明文章的创新点。

2.来稿应属真实姓名,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第一作者个人信息(出生年、性别、技术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及E-mail地址)。

3.每篇论文须包括:中英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引言、正文、参考文献。

4.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请在文稿首页地脚处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

项目编号。

5.中英文摘要须写清楚研究的问题、过程、方法及结果(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300~500个英文单词(不必与中文对应)。3-5个关键词,中文与英文内容应保持一致。

6.量和单位须使用中华人们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正体书写。数学公式中的变量及文中物理量采用斜体,外文符号及物理量凡易混淆者,应注意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等(一般变量应为斜体,矢量、矩阵及张量为黑斜体;常量e、π,三角函数,虚数单位i或j以及对数与自然对数、转置T等应为正体,上下角标符号如为标识性的,应为正体,如为量的符号,则为斜体)。凡在公式中出现的物理量均应给出说明。

7.公式、图、表全文统一依次编号(文中插图最好另存为jpg.格式文件)。图题、表题均要求注有中、英文对照。插图一般不超过5幅,写清图号、图题,插图线条不宜过细,照片与插图统一编号,表格中用三线表。表中栏目及图的栏目应按标准方式标注。如:时间的标注方式为t(s)或t(min)与t(h)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标注方式依次应为u(m)、 v(m / s) 、a(m / s 2 )。

8. 参考文献应注意引用近两年国内外及本刊的最新文献, 需有中英文对照。 所有文献限列作者亲自阅读且已公开发表或有案可查的主要文献,并按文内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文中须有注释。参考文献的作者、编者、译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超过者只写出前3名,后加“等”或“et al”,请作者务必写清楚如下文献著录格式:

期 刊:[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份,卷(期):起止页码. 专 著:[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C]//论文集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 作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授予单位,授予时间. 外文文献著录规则同上。外国人名,姓前名后,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外文书名、期刊名、规范与论文集名,第一字母和每个词(不包括连词、前置词等附属词)的第一个字母都为大写正体,其余字母均为小写正体。外文论文题名,第一个字母为大写正体,其余字母均为小写正体;但人名和地名的第一个字母也需要大写正体;缩写的专门名词则需要全部大写正体。

投稿约定

9.在线采编网上投稿,录用时须签署《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论文著作权转让书,按《著作权法》执行,将本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给本刊。由全体作者签字后,扫描上传至系统,否则不予受理。编辑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修改,实质性内容的修改需征得作者同意。

10.来稿必复,来稿须为未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未收到退稿通知之前,不得投往他刊。

11.需修改的稿件,请参阅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逐条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和答复(务请写清修改情况和修改之处),修改后的稿件和意见答复上传至系统,以便复审。

作者接到发表费通知的同时,即已安排刊期,应及时交纳发表费。

本刊被许多著名文献数据库收录,如: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核心版)、《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还被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出版的《日本科学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JISCT)以及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cti

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

onary)等收录。

本刊还与国际上许多地震研究中心和相关大学建立了交换关系,如,美国地震工程多学科研究中心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 NCEER)、美国地震工程多学科研究中心信息中心(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N.Y.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lege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等,在国际地震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本刊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

本刊获中国地震局系统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首届黑龙江省出版精品工程奖提名奖。

篇三: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杂志社联系方式 编辑部投稿邮箱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学术论文辅导协助发表,请联系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论文网。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论文来稿要求内容健康、立题新颖、论述清晰、格式规范、资料可靠、具有较强说服力和指导性,引用资料要给出参考文献。文稿一般不超过3000字。建筑工程类论文投稿邮箱:qikantg01@126.com

本刊是学术性刊物,主要反映我国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服务。刊载国内外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性文章和科研简讯、问题讨论、学术动态等。

刊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主办: 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周期: 双月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0-1301

CN: 23-1157/P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创刊时间:1981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咨询QQ:1660723473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辅导发表:李老师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采编网址: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投稿邮箱:qikantg01@126.com (稿件在3天内必回复) 1

竖向变刚度约束砌体结构抗震能力研究 孙柏涛;梅云弟; 1-13

2

层状半空间中洞室对平面SH波的放大作用 梁建文;巴振宁; 14-24 3

非因果滤波器在强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周宝峰;温瑞智;谢礼立; 25-34 4

基于瑞雷波法的成都盆地场地剪切波速结构确定 卢建旗;李山有;谢志南;李伟; 35-40

5

地震动参数对斜坡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 刘汉香;许强;范宣梅; 41-47 6

近断层地震动场预测——以长春市为例 盛俭;薄景山;佴磊;邹春红; 48-53 7

地震动群延时不确定性对反应谱的影响研究 张聪;佐藤忠信;吕令毅; 54-60 8

地震时程分析的时频联合缩减法 张氢;吴丹;范人杰;王立刚;秦仙蓉;孙远韬; 61-67

9

拱坝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何建涛;陈厚群;马怀发; 68-73

10

高层钢结构基于均匀损伤设计的整体抗震能力提高方法 孙爱伏;侯爽;欧进萍; 74-81

1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非线性单元模型的研究 汪梦甫;宋兴禹;阴斌松;区达光; 82-89

12

计算模型对框架结构梁柱内力影响研究 石宏彬;孙景江; 90-97

13

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周颖;于健;吕西林;卢文胜; 98-105

14

近场地震作用下考虑二阶效应的混凝土框架抗震分析 易伟建;茹文恺; 106-113

15

T形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外伸端板连接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林明森;戴绍斌;刘记雄;彭忠; 114-119

16

底部加强型多腔钢管混凝土巨型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曹万林;彭斌;王智慧;董宏英;张建伟; 120-129

17

多层砌体校舍建筑低阶周期的测试与研究 韩瑞龙;施卫星;魏丹; 130-138 18

砖墙体抗震承载力仿真分析与试验对比 尚守平;杭翠翠; 139-145 19

基于VC++的梁式桥震害评估软件 赵钊;郭恩栋;高霖;刘智;洪广磊; 146-151 20

考虑双轴水平力耦合效应的RPC箱型桥墩恢复力模型试验研究 任亮;方志;王诚; 152-159

备注:本中心非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辑部,来稿请自留底稿,勿一稿多投,请仔细审校后网上投稿(E-mail:qikantg01@126.com )。我部对来稿的最终处理情况都将告知作者,凡在接到回执后3个月内未收到稿件刊登通知者,请与我部联系。作者如欲改投他刊,请务必尽早告知本刊。

篇四:中国地震工程实验室及振动台汇总

就地震工程的研究试验设备来言,感觉我国一点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我想这和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无关系。这里把这方面的信息汇总一下,以有个全面的比较。错漏之处还不少,请大家补充:

(从北到南)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eerc/index-c.html

振动台: 5mx5m, 6DOF, 20 Ton, 加速度:水平0.1g,竖0.7g

主要负责人及专家:

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

http://www.bjut.edu.cn/collage/jgxy/gckz/default.htm

振动台:MTS 3mx3m, 1自由度 10Ton 1.0g

主要负责人及专家:周锡元院士

陕西省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冶金工业部部级重点试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http://www.xauat.edu.cn/xauat/com12/myweb/yxsz/tmgcxy/jyjd.htm

振动台:2mx2m, 4.5 Ton

反力墙:12.5m

主要负责人及专家: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

http://www.tongji.edu.cn/%7Esldrce/b-int.html

http://www.chinalab.gov.cn/lab/labpage.asp?ID=136088020

振动台:MTS 4mx4m, 6自由度, 15Ton (Upgrading to 25Ton) 加速度:水平1.2(0.8)g,竖.7g 主要负责人及专家:项海帆院士,吕西林教授

广东省地震工程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http://202.192.18.15:8080/webdata/eertc/index_Chinese.htm

http://www.gzhu.edu.cn

振动台:MTS 3mx3m, 6自由度 15Ton, 加速度:水平1g,竖2g

主要负责人及专家:周福霖院士

篇五:地震工程学心得体会

《地震工程学》课程总结

1.对所学内容的综述

1.1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反应分析法

1.1.1 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其实又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理论。目前结构抗震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线性的反应谱理论。我们通常就称之为反应谱理论。非线性反应谱理论在范立础的著作《桥梁抗震》里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主要就线性反应谱理论进行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结构物简化为离散体系,然后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用叠加来计算结构的反应(应力、应变)等。

反应谱方法用于抗震设计首先就是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因此这一步工作只需进行一次。此外,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20Hz以下的频带,激发的建筑结构反应的振动频率较低。应用反应谱法,只取少数几个低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该理论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工程师所接受。在设计一般结构时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状态,但反应谱理论只能计算线性反应,难以得到其真实的位移和内力;另外,反应谱理论忽略了地震动时结构和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反应谱也并不是一次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谱,而是不同地震反应的包线。

1.1.2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法。它是将地震波段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过程,给出各个时刻各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各杆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 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需要输入地震动参数,该参数具有概率含义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更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时程分析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全面地考虑了强震三要素;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了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

1.1.3地震信号频域分析

地震信号频域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信号的特征。信号频道X(f)代表了信

号在不同频率分量成分的大小,能够提供比时域信号波形更直观,丰富的信息. 频域分析具有明显的优点:无需求解微分方程,图解(频率特性图)法,间接揭示系统性能并指明改进性能的方向和易于实验分析。

1.2 结构振动试验

1.2.1抗震试验的目标

(1)测定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振型和振型阻尼比等模态参数;

(2)测定结构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即力- 变形滞回曲线,确定刚度、强度、延性和耗能能力;

(3)研究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破坏机理和破坏特征,如地震反应的大小和分布、破坏形态和结构体系的薄弱环节等;

(4)验证抗震构造体系、抗震构造措施、抗震鉴定加固方法和振动控制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验证抗震理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等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1.2.2

结构抗震试验的实施程序

(1)确定研究目标和试验方法,含试验目的、试验设备和试件的采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等;

(2)荷载施加,含与试验设备相关的荷载施加方式和加载规则等;

(3)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含各类传感器和数采设备的采用、测点数量的选择; (4)数据分析,含测试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特殊分析。

1.2.3 结构试验的方法

(1)静力试验

静力试验是在在静载荷下观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应力、应变分布以验证结构静强度的试验。

(2)拟静力试验

拟静力试验是以预先设定的荷载或位移控制模式对试体进行低频往复加载,旨在获得试体的荷载-变形特性(本构关系)的结构抗震试验。拟静力试验亦称往复加载试验或恢复力特性试验,是结构或构件抗震性能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准静力试验方法。

(3)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是往复加载试验和结构地震反应逐步积分方法在线结合的结构抗震试验,亦称杂交试验或联机试验。拟动力试验可用于原型结构、模型结构、子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确定试件的力-变形滞回曲线,亦可近似模拟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结构或构件的地震反应,研究和验证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破坏特征、抗震能力和抗震薄弱环节。

(4)振动台试验 振动台试验是利用振动台装置进行的结构强迫振动试验,是地震工程研究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5)人工地震试验 人工地震试验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动进行的现场试验。山体开挖、采矿、化学爆破、地下核爆等均可引起地震动;锤击地面、重载车辆行驶或使用可控震源设备(如移动震源车、便携式可控震源、起振机和气枪等)亦可激发地震波。在科学技术探测中,化学爆炸和可控震源是产生人工地震的常用手段,后者是非破坏性的人工震源。人工地震试验常用于地震断层探测、地壳结构探测、地震动衰减研究和地震监测台网的检测,在工程地质勘察、探矿和人工振动采油技术研究中亦有应用。

(6)结构自振特性试验 结构自振特性试验为了测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传递函数等。

1.2.4 模型设计

相似模型是与结构原型几何相似、可反映同一物理过程且某一位置的物理量与原型相应位置的同名物理量具有固定比值的模型,通常为缩尺模型。在进行结构模型设计时,将结构所遵循的物理方程无量纲化且令方程在原型和模型中对应的无量纲项相等,即可得到相似模型所应满足的相似关系。理论上,相似模型应满足全部相似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作到。在结构工程相关的模型试验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对次要的相似关系放松要求。

其相似模拟包括几何相似、质量相似、荷载相似、物理相似、时间相似、边界条件相似和初试条件相似等。

1.3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

工程地震学是用地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工程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及其抗震设计。它可以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核电站,高层建筑等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以及地下洞室,

隧道,人工及天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在场地地震烈度确定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场地震动理论、工程地震学中的数值方法 、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地震安全性分析、边坡地震的稳定性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地震及其破坏作用,震级与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概念的基本要求;多层及高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措施;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措施。 1.4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

体波是地球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体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或相反的波动,传播速度最快。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通过介质的形态变化而实现,又称作剪切波,只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

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2.学习收获与体会

学习收获: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随机振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对来说,只是浅显的认识,因为这方面的只是涉及到很多的公式,以及公式之间的推到转换,需要的一定的数学知识的,才能深入的理解懂得,而我下去又没深入的看,所以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然后就是知道,上课反复强调的地震波分析一般是时时域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变成频域分析,因为时域分析很多性质特点都看不清楚,而频域分析则很容易看清楚地震的性质特点,所以一般用频域分析。

之后就是知道了结构试验的各种方法,像什么静力试验、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等等,它们是怎样做的以及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果等等。 最后就是知道了做实验的模型设计,因为以前很少接触做实验的事,所以很少往这方面想,根本不知道振动试验是怎么做的以及其模型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甚至想当然认为振动试验是不需要做的,只要根据抗震要求设计就可以了。上完这课后,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的,而且基本知道了抗震试验的做法以及模型处理问题。

体会:

1、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勤于思考。 就像我上面说的,以前我不知道有做整栋楼的振动试验一样,其实要是我往深在想一点,应该就会发现其实振动试验还是要做的。因为规范规定的抗震,房子的结构类型应该也都规定了,可是现在很多房子都是新式的,有的规范上面根本就没有,就像鸟巢国家大剧院那样的,那么它们的抗震怎么办呢?想一想,那还是需要做实验的吗!所以生活中还是要勤于思考!

2理论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有的还涉及到数学的进步 因为有些实验如果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做不了的,就像振动台试验一样,那么这样就阻碍了我们的试验研究,进而阻碍了我们理论的得出。而数学的进步,则显示在公式推导以及其变换中,而公式的推导变换就是为了其往简单方便的方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