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18:58 字数作文
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字数作文

篇一: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备课本

篇二: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课人:李大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通俗易懂的故事的学习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包含的思乡之情,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课件。2.收集课外诗。

学生:1.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2、收集有关思念亲人、家乡的古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用钢笔正确书写。能正确认读绿线中的5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开展自主的读书活动认真朗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投影片、小黑板上准备表示诗句意思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

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初步谈谈预习的收获,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

2、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自读建议:

(1)读准生字的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语。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做上记号与同学讨论等。

(3)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古诗的主要意思。

3、学生带着所提出的问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适时作个别指导。

5、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专注地听读,发现错误,教师引导学生帮助正音,特别要注意翘舌音。出示课文中的部分词语,学生练读增强记忆。

6、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分节朗读。

7、分组朗读全文。

8、学生说一说,读过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古诗的意思。

四、指导书写

1、复习生字朗读情况。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通俗易懂的故事的学习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包含的思乡之情,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篇三: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年级:三、2 主备人:孙景强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 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

“竖” 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

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

(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

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

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

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

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

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

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

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

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长安)—— ----------- 亲人(家乡) 重阳节

篇四:23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评点)

4、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你们定能找到答案。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㈠、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

1、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件

2、交流:

(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指名读句子。)(从“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知道这个节是重阳节)

(2)介绍重阳节(出示资料)

(3)在重阳节里,人们是怎么过的?(指名读句)

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同学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想,多读几遍,读后再想想。待会儿老师请你来读。你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交流。)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引说情景(配图片):师: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搀扶着老人去赏菊 ,有的 抱着小孩去买冰糖葫芦 ,有的骑着毛驴去赶庙会 ,还有的 全家带着重阳糕外出郊游 ??真是热闹呀!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抽生说)

▲谁能把这欢快的场面通过读书告诉大家?指名读。(评价:听了你的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你认为怎么读才更热闹呢?)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这段话该怎么读呢?你再试试。(老师点评:你读的真欢快。你读的真热闹。你读的真喜气洋洋。)

B 诗人家乡重阳节是怎样过的?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兄弟们头戴茱萸登高远眺;他们喝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他们聚在一起吟诗弹唱??)(相机指导: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祛邪避灾。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了。到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手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他们的欢笑声、喝彩声、祝福声??)

你想到了什么?(他们在重阳节里真是开心呀!

▲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点评:这欢乐多吗?从哪里看出?“每逢”“总要”应该突出。

D、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走进那个充满欢乐的重阳节吧!(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㈡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

▲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

(1)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异乡“异客”“独”——他一人在长安,外出求学,当兄弟们在家乡“山东”(简笔画出长安至蒲州示意图,帮助理解“山”指“华山”“山东指什么?)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山东指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此时他和亲人天各一方。一人在外,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最想的是什么?(想念爸爸妈妈、兄弟姐妹、自己的同伴)他的内心怎样?(孤独、寂寞、)独在异乡他在“思亲”;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当兄弟们重阳节等高欢聚时,他却孤孤单单,只能是静静思念着兄弟们,他在“思亲”,他“佳节倍思亲”。)

(3)他仅仅是在重阳节思亲吗?(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已有两年”两年啊,多少天?算一算。这七百多个日日夜夜,他每时每刻都在想念着亲人啊!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通行最快是骑马,或者步行。千里迢迢来往,谈何容易?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是啊,对家乡朝思暮想的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王维的心情是——(难过的、痛苦的、寂寞的),在每一个幸福的节日里,王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把浓浓的思念溶进了短短的四行28个字里,提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读古诗。

▲你就是王维,你能读王维的难过吗?(指名二-三名读诗,用缓慢、低沉的语调朗读诗文。)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打开音乐《思念》)

▲谁能面朝大家,把王维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给大家听。

▲小结: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首诗(齐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师:(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身处外地的游子们的共同心声!(板书:游子)外出打工的父母,思念儿女,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边疆的战士观看联欢晚会,想起父母,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同学们,重阳节,爷爷奶奶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给他们打个温情电话,这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团团圆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亲人)

2、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从古至今,亘古不变。我们还知道哪些写思念亲人的诗吗?

▲李白的《静夜思》(生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师向你们推荐两句:(出示卡片)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生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总结:(指着板书)今天我们欣赏了王维因为身处长安和家人天各一方写下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远。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作业:

(1)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2)收集、诵读王维的诗或反映思乡的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篇五:23每逢佳节倍思亲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认识“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课题选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引说。

2、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课件出示)齐读。

3、 这首诗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太明白?

4、 整首诗你能体会出了什么样的情感?(思亲,点出思亲)思亲就是思念亲人。从诗中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1、每逢佳节2、独在异乡为异客。)从哪里体会出的呢?读出 二、学习课文 1、第一段教学

(1)课文中哪些话讲了“独”的意思。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交流。

你体会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感情。

1、 15岁就离开了家乡,说明他很年幼。我们现在15岁还在父母身边读初中呢!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去长安求学的。一个15岁的孩子孤身一人在长安不觉已经过去两年了,此时的王维才17岁啊!他能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对,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此时的王维一人孤身在长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评价:你已经读出了少年王维的孤独。从你的朗读中知道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不但读出了王维的孤独,还读出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诗人王维孤独一人

在长安举目无亲。

师引说:王维一个人在他乡为客,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长安。 3、齐读。读到“每”句。 2、第二段教学

(1)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什么是 “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让我们读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交流。

A、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在欢度节日,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看出什么?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

再读句。

与这团圆热闹的景象相对比的是王维的孤独,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更加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指读这句话C、 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读句。 (3) 长安城内老百姓的团聚以及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愿意读读第二小节。

指导读诗句。3人评价。说意思。两句连起来读。 齐读诗句。读到诗句结束。

过渡:诗中最后两句又是在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

3、第三段教学 (1)默读。 (2)交流。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你从哪儿读出的高兴? 想起以前在家乡时的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 我们曾经 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什么意思?(从王维的家乡到长安行程是整整一个月啊!)指读。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 “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兄弟们此时正思念着我呢,遍插茱萸少一人啊!”这儿一人指的就是“王维”!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吧! 此时的王维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整整两年没见着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自由读,指读, 齐读整首诗。

三、拓展

1、学习张籍的《秋思》 (1)师读,齐读

(2)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儿看出来的?

2、补充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24.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比较,揣摩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体会孙中山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感受缠足的陋习给中国妇女带来的伤害。

找准研究点:抓住课题题眼“陋”字,并以之为阅读线索,展开教学。

突破研究点:通过比较三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升华研究点:布置围绕“陋习”展开小调查,撰写研究小报告。

教学过程:

一、破解题意。

1、请读课题,了解孙中山吗?

(1)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找到读一读。

(2)课文里不仅有文字的介绍,还有图片的呈现,图画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