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家话题写一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49:50 初中作文
篇一:以家为话题的作文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时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辛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上面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家是什么”。请以“家”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真人真事,或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谈谈你对“家”的理解。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以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文一] 回归
盐城中学高三(8)班 谢蓓蓓
他闭上眼睛,诚心地祈求:“上帝,请让我有一所房子,我想好好地照顾我的妻子和儿女,我想有一个真正的家。” 他是个乞丐,成天在街上向别人讨钱。若不是为了妻子和儿女,他是不会这样生活下去的。他可以无所遗憾地去天堂,哪怕是地狱,他也无所畏惧。
上帝听见了他的话。仁慈的上帝想了很久,终于现身在他面前:“善良的人啊,我满足你的要求。”
一阵刺眼的光闪过以后,一所房子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不是很大,可他还是很激动地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以表示对上帝的感谢。
他们一家三人搬了进来。他每天像以前一样,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回到家里,和妻儿共进“晚餐”。日子开始很好,但很快地,他有些不自在起来:“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却吃这么差的食物,还要挨别人的白眼,真是没有道理,要是我们有钱就好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他闷闷不乐。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跑到教堂里虔诚地祈求:“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钱,我想有点自尊,让妻儿吃得好一点,这样才有家的感觉。”上帝答应了他。
回到家一看,家里的地上全部是钱,至少有100万美元。他捧起钱,洒向空中,欢笑着。他的妻儿也在高兴地笑着。他用一部分钱,买了很多像样的衣服,同时他们每天吃的也不再是剩菜,而是上等的饭菜,有的甚至连富翁都不太吃得起。房子,买了一幢很大的;车子,买了一辆很贵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他也变得非常奢侈起来。渐渐地,他感到自己的妻子有点烦了,有点丑了,甚至想抛弃她。他每天沉醉在灯红酒绿中,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他的妻子很伤心,带着儿子和一些钱走了。
渐渐地,他的钱花光了。这时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以及他在外的女人都离他而去了。“你这个穷光蛋,不配有这么好的房子!”人们蜂拥而至,抢占了他的小洋楼和车子。
冬天,极其寒冷,风呼呼地刮着。他一个人走在街上,被别人骂着,嘲笑着。他的眼睛湿润了,这时他的心复活了。他开始想念妻儿,回忆他们和他在艰难的乞讨生活中,互相推让别人吃剩的半块面包,想到妻子的种种叮嘱,儿子的亲切拥抱,他哭了,他叫喊着,在街上奔跑。他哭着,跪倒在地:“上帝,我只要我的妻儿,其他我什么都不要,求求您,上帝!”上帝语重心长地说:“去吧,他们在等着你!”
在街的尽头,有一所很小很小的房子,一对母子正欢笑着。他疯狂地奔跑过去……
[文二]
家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
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文三]
使什么破碎的
一近家门,安安就闻到一阵异样的味道,她下意识地冲进厨房,关掉灶上的火,不知是什么烧焦了,爸爸在书房里说:“谁回来了?”安安应了一声,走出厨房。爸爸还在书房里的电脑前坐着,书房里弥漫着的烟让安安刚走进去又退了出来。 “爸,炉子上烧的是什么?”“不知道,问你妈。”“妈呢?”“不知道。”爸爸漠不关心的态度让安安无可奈何,这时候妈妈开了门进来,看到安安笑了一下,脸色又立刻变了。安安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了上门。
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开始冲着爸爸叫嚷,为了那锅烧糊的东西,为了满书房的烟味,为了爸爸坐到电脑前就不肯离开的态度。妈妈是个很有文化的女子,用词深刻而犀利,虽不是在说安安,可安安心里一阵阵地刺痛,她背靠着房门想:“这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啊。”然后眼泪开始向下滑。
爸爸终于开始反击,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来反抗一个女人的不可理喻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责骂。
为什么会是这样!安安蜷缩在门背后无声地哭泣。她不明白一个很好很温馨的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个从容、幽默,如一座山那样支撑这个家的父亲在哪里?他亲切的笑,温和的热情为什么都不再属于她和妈妈,而是消失在一团又一团的烟雾和一夜又一夜的荧光之中。那个温柔,优雅,如大地般提供温暖的妈妈又在哪里?她对爸爸的温柔体贴为什么会变成了冰冷的指责和尖刻的讽刺!
门外传来了异样的声音,像是推推搡搡的声音。安安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打起来,虽然她一直相信爸爸是不会对妈妈动手的,可是她以前也一直相信妈妈的那句话:“别怕,安安,你有一个家。”那时爸爸妈妈第一次争吵,安安吓得躲进妈妈的怀里哭,于是他们不吵了,妈妈笑的很温柔也很温暖地说“别怕,安安,你有一个家。”多幸福的感觉啊,恍如隔世。安安在大大小小的争吵中度过了半年多,流了那么多的泪,每次她都用妈妈的话来安慰自己:“不怕,我还有一个家。” 妈妈哭泣的声音同样尖锐,穿透了每一层墙壁,墙壁都疼痛了。安安问自己,我还有家吗?
爸爸终于无法忍受,摔门而出,妈妈忽然就不哭了,一下子屋里变得很安静。
安安却似乎听到了有什么破碎的声音。
安安忽然很倦,很想睡去。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星期天早上从自己的小床上爬起来,挤到爸爸妈妈之间去睡,即使醒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一颗心里也满满的全是想哭的温柔。安安真心希望这一觉睡到忘记了爸爸的冷淡,忘记了满满的尖刻,忘记了他们半年多来所有的争吵声,然后醒来时可以看见他们的微笑,妈妈说:“不怕,安安,你有一个家。”
[文四]
回家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匆匆赶路,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
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不会忘记。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那首经典的萨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的产生正是由于作家深夜回家时发现母亲还坐在沙发上等他归来,真情涌动于是写成了这经典之作。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你赶回家,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悠扬的萨克斯再度想起时,我不禁自问:“何时回家?”
[文五]
家的感觉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感情的民族,何为家?且看“家”这个字,房子下面有豕,即猪,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住在一栋房子里,还养着满圈的肥猪,好一派温馨的“农家乐”。中国人该是最安土重迁的吧,因为有家,能遮蔽一切苦风愁雨,干吗还得四处奔波呢?
出门在外,几乎所有的宾馆都有这样一条标语:“宾至如归”,看多了不禁就多想,真的吗?仅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冰冰冷不透一丝温情的被褥和一些貌似豪华的家具就可以让客人门有回家的感觉吗?恐怕不然。我们重视家,不仅因为它有我们从小就以熟悉的环境和一起生活的亲人,更重要的怕是心中那隐藏的依赖和无拘束的感觉吧。在外求学,假日到家如能看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但是在餐桌上那无拘束的畅谈,无压力的氛围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若有人认为有亲人的地方便是家,我恐怕不能赞成。不信你同父母一起住宾馆试试,我宁愿呆在自己乱乱的小窝里。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而变成了港湾。无助的时候心里牵念的不再是关乎前途、关乎生计的大问题,而是急急的想钻到家里的床上大哭一场。
可是说了这么多又何如呢?谁有能说得清道得明这家的感觉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家在心里上的作用就如同起风时添的一件衣服,恰到好处,但有多暖也只有你知道。
我所体会的家的感觉无非是有暖有温馨有父母有亲人有快乐有包容有安定,如此而已。有家如此,夫复何求?
[文六]
家
徐其国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说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唱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
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力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于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评点:文才,文思,文化。灵活,自然,文化底蕴较厚。
文七:带着我的家去流浪
高三(6)班曹瑀鋆
“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你已经被问了几百次了吧?那是当然,这可是你在尚未与世隔绝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而我以前的答案则是:走遍地球.因为我实在是太爱这颗美丽的星球了,年幼时从书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奇观,风土人情和可爱的生物几乎让我痴狂,所以我愿意毫不犹豫地走上这条也许没有尽头的路去看看它们.现在,每当我向上帝许愿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更正一下我的理想:请让我带着我的家去流浪.
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事了,那时正值我叛逆期的顶点时期,我几乎毫不在意周围的人.因为我固执地认为要想一个人独自行走,就必须学会享受寂寞.在那些蓝色的日子里我开始有些偾世嫉俗了,甚至希望自己被忽略.自嘲的影子也在日渐扩大.一天,我带着戏谑的口吻问母亲:“假如我是个杀手,不能再回家怎么办?”
原以为母亲会瞪大眼睛呵斥我的荒唐,没想到她竟以平静得没有丝毫波澜地声音对我说:“没关系的,反正你知道我一直在这里。”
那一刻,我辛苦经营的那堵自闭的墙彻底被击碎,化作了一股温柔的水,至今滋润着我的心灵,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我的亲人把家筑在了我的心里,纵使我将心防建得再高已经挡不住家的暖流。暖流将我包裹起来,轻轻的、柔柔的,低声细语告诉我习惯被忽略并不是享受寂寞。我已感觉到独行的路上自己缺少了一些东西。
于是我常常在想自己少了什么,我需要什么?亲人吗?可是如果旅途中带上他们会太累太累,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要去走。也许是一些用过的东西,不,独行的路上总会有很多坎坷,我无暇去顾及他们的好坏。
中秋节的那天我独自在家,才发现我一直想要的。那天工作繁忙的父亲在我回家前已将我爱吃的月饼送回了家,而后似乎又出去了。我切开精致的月饼,开始享受美味。可是不久,我发觉到月饼太甜了,那时一个月饼我才吃了三分之一。猛的我察觉到一个月饼是要给一个家去共享的,可我呢?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原来我要的是一个可以分享、分担一切的家。
最后,我向母亲吐露了我的理想:“我要去走遍地球。”母亲轻笑,指了指我的胸口,温和的脸上闪现着慈悲的神情,没有言语。我知道,那是她认定了为我守望,守望远方的我和我带着的家。
我想,当我离开他们开始独立行走时,无论是哪一年的中秋,我都会捎回一份留下三分之一的月饼,那不是仪式,是证明,证明我正在这个星球的某个地方顺着梦想指引的方向并带着我的家在流浪。
评点:感情体验比较独特,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
[ 文八] 夜船吹笛声萧萧
高三(10)班陈希
时间慢慢的,慢慢的流过,当年那个头发凌乱衣着肮脏的小女孩开始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干净的手指和洁白的手帕,小谢依然认为她不是这个城市的人。时间的长河冲刷过一切布景,将我们带到下一个布景时,偏偏把小谢留在了那个城镇。
小谢说,她定格在那个瞬间,再也不出来。
忘不掉的,便是在祖屋的天井里,爬上凉如水的石桌,看暮色四合,浮光掠影,细风慵懒地从指间飞过,微微发困间笛声悠然入梦。祖屋前的河里常停着的乌蓬船,渡人喜欢在无月无星的夜晚吹笛,笛声沉静苍凉,若是下雨,便更有一番情致。小谢软下身子,快入睡时,婆婆温暖的大手便接住了她,把她抱到很大很宽的红木床上。
小谢一直以为,那便是她一生一世的家,所以当父母将小谢接到这座城市,小谢很努力地摇头,想将自己摇醒,而这个梦,她是再也醒不了了,只有踽踽独行。
这个生硬的城市,找不到一条青石铺上地的曲折小巷,有肮脏的河水却没有吹笛的渡人,雨水落在坚硬的水泥地上没有一丝声响。小谢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也觉得这个无声的城市是个无趣的地方。
这些年来,小谢觉得自己便是那渡人,从一个渡口辗转到另一渡口,看雨中明明灭灭的灯火,找不到驻脚的家,只能从一场繁华漂泊到另一场繁华。那个渡人应是有故事的,而在小谢的故事里,他仅是思乡的另一种寄托罢了。
再回小镇,小谢已经长大。走在柔软的土地上,小谢眉上停着落寞,腕上系着红丝线。婆婆说可以祛邪的。祖屋已无可挽回的破落。婆婆说过,风侵蚀一扇木窗要三十年,大门的红漆剥落要六十年,白蚁啃食完木梁要一百年,这个家在风雨中能伫立几生几世。可婆婆没有想过,当主人走了,屋子空了,家也散了。家不是这座祖屋,家是小谢对婆婆的牵挂,家是夜晚悠扬笛声中下谢睡梦里的笑靥,家是小谢腕上解不下的红丝线。
离家数日,小谢已有些挂念家中鬓有清霜的父母。虽不喜欢那座城市,小谢仍清楚记得家中温暖的灯火,在陌生的城市不会遗失家的方向,那里,父母在等待。
其实,有羁绊的地方便是家。
[文九]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回家吟
高三(10)班 葛瑜
在年轻的又古老的岁月里,将凤仙花瓣缠在指尖的年龄,往事如冬日下午四点钟的阳光般温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遍地是开花的蒲公英,有心无心地将他们吹散,夕阳西下,朵朵飘向天涯。
每当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最先跳进脑海的总是田野里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白茫茫得像雪花一样潇洒在美丽的黄昏,片片浸湿里泪水依依不舍地徘徊,因为他们不愿离家。
很久很久以前,我和蒲公英一齐离家流浪,在喧哗又寂静的都市早已追寻不到它的消息。晚风来另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暮色的苍穹下问风儿当年蒲公英的去向,它们可曾想家,然后静静地等待永远没有回应的答案,在寂寞地想家。 很久以前回了一次家,没有像想象中小野马脱离缰绳的狂喜与暴躁,流浪或日里夜里盼着的第一次回家竟是和亲人的诀别,我跟着长长的白衣队伍踱着步子送她最后一程。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死亡判决的时刻,人类只有忧伤。最后她一人沉沉地睡在了山坡,那里开满了蒲公英,也开满无人问津的苍凉,每一粒种子都在风中传递着亘古不变的哀愁。 临走的时候,我贪婪地注视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野心地想踏遍石板路的每一块青砖。离家的孩子不知道下次回家是何期。
许多年后的一个黎明,我又含着泪悄悄的离家。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恨,家像家。纵使它再贫瘠守旧,再不入流,只要看一眼潺潺流淌的溪水,那三月满山映山红的妖娆和那些布满沧桑的脸,清澈的眼,所有的不快会立即冰消。
那生的生,死的死,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历史从未解答过爱的神秘和灵魂的离奇,梦与空间里宇宙进行着的层层的迷。家则是一个要用一生来诠释的迷。即使全世界都将你拒之门外,家的门却永远敞开着。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条路的尽头是坟墓,我一刻也不停地行走,只为在到达坟墓前到家。
只有一直保持家的力量,才能在人生的雷电风雪中,在生命的刀砍斧凿里,永远不失去飞翔的心情。
篇二:以家为话题的作文[1] 2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时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辛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上面两则材料告诉我们“家是什么”。请以“家”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真人真事,或编写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谈谈你对“家”的理解。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以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文一] 回归
盐城中学高三(8)班 谢蓓蓓
他闭上眼睛,诚心地祈求:“上帝,请让我有一所房子,我想好好地照顾我的妻子和儿女,我想有一个真正的家。” 他是个乞丐,成天在街上向别人讨钱。若不是为了妻子和儿女,他是不会这样生活下去的。他可以无所遗憾地去天堂,哪怕是地狱,他也无所畏惧。
上帝听见了他的话。仁慈的上帝想了很久,终于现身在他面前:“善良的人啊,我满足你的要求。”
一阵刺眼的光闪过以后,一所房子出现在他的面前,虽然不是很大,可他还是很激动地在胸口画了一个“十”字,以表示对上帝的感谢。
他们一家三人搬了进来。他每天像以前一样,白天在街上乞讨,晚上回到家里,和妻儿共进“晚餐”。日子开始很好,但很快地,他有些不自在起来:“我们住这么好的房子,却吃这么差的食物,还要挨别人的白眼,真是没有道理,要是我们有钱就好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中,他闷闷不乐。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他跑到教堂里虔诚地祈求:“亲爱的上帝,请赐给我钱,我想有点自尊,让妻儿吃得好一点,这样才有家的感觉。”上帝答应了他。
回到家一看,家里的地上全部是钱,至少有100万美元。他捧起钱,洒向空中,欢笑着。他的妻儿也在高兴地笑着。他用一部分钱,买了很多像样的衣服,同时他们每天吃的也不再是剩菜,而是上等的饭菜,有的甚至连富翁都不太吃得起。房子,买了一幢很大的;车子,买了一辆很贵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他也变得非常奢侈起来。渐渐地,他感到自己的妻子有点烦了,有点丑了,甚至想抛弃她。他每天沉醉在灯红酒绿中,甚至还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他的妻子很伤心,带着儿子和一些钱走了。
渐渐地,他的钱花光了。这时跟他一起喝酒的朋友,以及他在外的女人都离他而去了。“你这个穷光蛋,不配有这么好的房子!”人们蜂拥而至,抢占了他的小洋楼和车子。
冬天,极其寒冷,风呼呼地刮着。他一个人走在街上,被别人骂着,嘲笑着。他的眼睛湿润了,这时他的心复活了。他开始想念妻儿,回忆他们和他在艰难的乞讨生活中,互相推让别人吃剩的半块面包,想到妻子的种种叮嘱,儿子的亲切拥抱,他哭了,他叫喊着,在街上奔跑。他哭着,跪倒在地:“上帝,我只要我的妻儿,其他我什么都不要,求求您,上帝!”上帝语重心长地说:“去吧,他们在等着你!”
在街的尽头,有一所很小很小的房子,一对母子正欢笑着。他疯狂地奔跑过去……
[文二]
家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
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文三]
使什么破碎的
一近家门,安安就闻到一阵异样的味道,她下意识地冲进厨房,关掉灶上的火,不知是什么烧焦了,爸爸在书房里说:“谁回来了?”安安应了一声,走出厨房。爸爸还在书房里的电脑前坐着,书房里弥漫着的烟让安安刚走进去又退了出来。 “爸,炉子上烧的是什么?”“不知道,问你妈。”“妈呢?”“不知道。”爸爸漠不关心的态度让安安无可奈何,这时候妈妈开了门进来,看到安安笑了一下,脸色又立刻变了。安安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关了上门。
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开始冲着爸爸叫嚷,为了那锅烧糊的东西,为了满书房的烟味,为了爸爸坐到电脑前就不肯离开的态度。妈妈是个很有文化的女子,用词深刻而犀利,虽不是在说安安,可安安心里一阵阵地刺痛,她背靠着房门想:“这就是我的爸爸和妈妈啊。”然后眼泪开始向下滑。
爸爸终于开始反击,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来反抗一个女人的不可理喻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责骂。
为什么会是这样!安安蜷缩在门背后无声地哭泣。她不明白一个很好很温馨的家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那个从容、幽默,如一座山那样支撑这个家的父亲在哪里?他亲切的笑,温和的热情为什么都不再属于她和妈妈,而是消失在一团又一团的烟雾和一夜又一夜的荧光之中。那个温柔,优雅,如大地般提供温暖的妈妈又在哪里?她对爸爸的温柔体贴为什么会变成了冰冷的指责和尖刻的讽刺!
门外传来了异样的声音,像是推推搡搡的声音。安安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打起来,虽然她一直相信爸爸是不会对妈妈动手的,可是她以前也一直相信妈妈的那句话:“别怕,安安,你有一个家。”那时爸爸妈妈第一次争吵,安安吓得躲进妈妈的怀里哭,于是他们不吵了,妈妈笑的很温柔也很温暖地说“别怕,安安,你有一个家。”多幸福的感觉啊,恍如隔世。安安在大大小小的争吵中度过了半年多,流了那么多的泪,每次她都用妈妈的话来安慰自己:“不怕,我还有一个家。” 妈妈哭泣的声音同样尖锐,穿透了每一层墙壁,墙壁都疼痛了。安安问自己,我还有家吗?
爸爸终于无法忍受,摔门而出,妈妈忽然就不哭了,一下子屋里变得很安静。
安安却似乎听到了有什么破碎的声音。
安安忽然很倦,很想睡去。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星期天早上从自己的小床上爬起来,挤到爸爸妈妈之间去睡,即使醒来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一颗心里也满满的全是想哭的温柔。安安真心希望这一觉睡到忘记了爸爸的冷淡,忘记了满满的尖刻,忘记了他们半年多来所有的争吵声,然后醒来时可以看见他们的微笑,妈妈说:“不怕,安安,你有一个家。”
[文四]
回家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匆匆赶路,此刻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相同的目的地――家。
出门在外,家是“蝴蝶梦中家万里”的那份思念,归家途中,家是恨不得“千里庭缩”的那种急迫;久别归来,家是“审容膝之易安”的那种舒适。
无论身在何处,与家的距离都近在咫尺。因为家是慈母手中的线。在你临行之前已密密地缝在身上。不管离家多远。家的感觉总是那么温暖,那充满着母亲的叮嘱父亲的关切,永远不会忘记。
归心似箭,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其实归心何止似箭,恨不得自己变成一束光,千里之遥转瞬即至,越要到家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直到踏进家门才会慢慢褪去。
那首经典的萨克斯曲《回家》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它的产生正是由于作家深夜回家时发现母亲还坐在沙发上等他归来,真情涌动于是写成了这经典之作。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听《回家》,你会强烈地感到家的温暖以及家中亲人的牵挂,思乡之情从心底慢慢升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你赶回家,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也是家的神奇所在。 耳边似乎想起李后主国破家亡后的感叹:“千里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只能“梦里不知客”,无家可归或者有家而不能回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正因为有了“人家”,上面的一系列景物才有了生命的气息。家是心之所至,心在哪,哪便是家。有了家才有了一切。家是生活之源泉,一切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便是家。
离家、想家、回家,人们经常重复着这件事。但却没有一个人觉得枯燥。不管我们离家多远,对家的那份牵挂都会把我们带回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悠扬的萨克斯再度想起时,我不禁自问:“何时回家?”
[文五]
家的感觉
我们的民族真是一个感情的民族,何为家?且看“家”这个字,房子下面有豕,即猪,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一家人和和气气的住在一栋房子里,还养着满圈的肥猪,好一派温馨的“农家乐”。中国人该是最安土重迁的吧,因为有家,能遮蔽一切苦风愁雨,干吗还得四处奔波呢?
出门在外,几乎所有的宾馆都有这样一条标语:“宾至如归”,看多了不禁就多想,真的吗?仅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的床铺,冰冰冷不透一丝温情的被褥和一些貌似豪华的家具就可以让客人门有回家的感觉吗?恐怕不然。我们重视家,不仅因为它有我们从小就以熟悉的环境和一起生活的亲人,更重要的怕是心中那隐藏的依赖和无拘束的感觉吧。在外求学,假日到家如能看到自己想念已久的父母固然是好,但是在餐桌上那无拘束的畅谈,无压力的氛围才是真正的家的感觉。若有人认为有亲人的地方便是家,我恐怕不能赞成。不信你同父母一起住宾馆试试,我宁愿呆在自己乱乱的小窝里。
在我看来,“家”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结,在平常时无从察觉,到陌生处全涌上心头。家,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无法消去的烙印。长大了,总要离家这时的家的感觉再不是妈妈不胜其烦的唠叨,而升华成一种记忆,一种气味,在他乡不如意时蒙上眼帘的一层雾。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而变成了港湾。无助的时候心里牵念的不再是关乎前途、关乎生计的大问题,而是急急的想钻到家里的床上大哭一场。
可是说了这么多又何如呢?谁有能说得清道得明这家的感觉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家在心里上的作用就如同起风时添的一件衣服,恰到好处,但有多暖也只有你知道。
我所体会的家的感觉无非是有暖有温馨有父母有亲人有快乐有包容有安定,如此而已。有家如此,夫复何求?
[文六]
家
徐其国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说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唱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
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力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于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评点:文才,文思,文化。灵活,自然,文化底蕴较厚。
文七:带着我的家去流浪
高三(6)班曹瑀鋆
“人生最大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你已经被问了几百次了吧?那是当然,这可是你在尚未与世隔绝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而我以前的答案则是:走遍地球.因为我实在是太爱这颗美丽的星球了,年幼时从书上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奇观,风土人情和可爱的生物几乎让我痴狂,所以我愿意毫不犹豫地走上这条也许没有尽头的路去看看它们.现在,每当我向上帝许愿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更正一下我的理想:请让我带着我的家去流浪.
记得那是两年前的事了,那时正值我叛逆期的顶点时期,我几乎毫不在意周围的人.因为我固执地认为要想一个人独自行走,就必须学会享受寂寞.在那些蓝色的日子里我开始有些偾世嫉俗了,甚至希望自己被忽略.自嘲的影子也在日渐扩大.一天,我带着戏谑的口吻问母亲:“假如我是个杀手,不能再回家怎么办?”
原以为母亲会瞪大眼睛呵斥我的荒唐,没想到她竟以平静得没有丝毫波澜地声音对我说:“没关系的,反正你知道我一直在这里。”
那一刻,我辛苦经营的那堵自闭的墙彻底被击碎,化作了一股温柔的水,至今滋润着我的心灵,也是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我的亲人把家筑在了我的心里,纵使我将心防建得再高已经挡不住家的暖流。暖流将我包裹起来,轻轻的、柔柔的,低声细语告诉我习惯被忽略并不是享受寂寞。我已感觉到独行的路上自己缺少了一些东西。
于是我常常在想自己少了什么,我需要什么?亲人吗?可是如果旅途中带上他们会太累太累,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人生要去走。也许是一些用过的东西,不,独行的路上总会有很多坎坷,我无暇去顾及他们的好坏。
中秋节的那天我独自在家,才发现我一直想要的。那天工作繁忙的父亲在我回家前已将我爱吃的月饼送回了家,而后似乎又出去了。我切开精致的月饼,开始享受美味。可是不久,我发觉到月饼太甜了,那时一个月饼我才吃了三分之一。猛的我察觉到一个月饼是要给一个家去共享的,可我呢?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原来我要的是一个可以分享、分担一切的家。
最后,我向母亲吐露了我的理想:“我要去走遍地球。”母亲轻笑,指了指我的胸口,温和的脸上闪现着慈悲的神情,没有言语。我知道,那是她认定了为我守望,守望远方的我和我带着的家。
我想,当我离开他们开始独立行走时,无论是哪一年的中秋,我都会捎回一份留下三分之一的月饼,那不是仪式,是证明,证明我正在这个星球的某个地方顺着梦想指引的方向并带着我的家在流浪。
评点:感情体验比较独特,叙述的角度比较新颖。
[ 文八] 夜船吹笛声萧萧
高三(10)班陈希
时间慢慢的,慢慢的流过,当年那个头发凌乱衣着肮脏的小女孩开始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着干净的手指和洁白的手帕,小谢依然认为她不是这个城市的人。时间的长河冲刷过一切布景,将我们带到下一个布景时,偏偏把小谢留在了那个城镇。
小谢说,她定格在那个瞬间,再也不出来。
忘不掉的,便是在祖屋的天井里,爬上凉如水的石桌,看暮色四合,浮光掠影,细风慵懒地从指间飞过,微微发困间笛声悠然入梦。祖屋前的河里常停着的乌蓬船,渡人喜欢在无月无星的夜晚吹笛,笛声沉静苍凉,若是下雨,便更有一番情致。小谢软下身子,快入睡时,婆婆温暖的大手便接住了她,把她抱到很大很宽的红木床上。
小谢一直以为,那便是她一生一世的家,所以当父母将小谢接到这座城市,小谢很努力地摇头,想将自己摇醒,而这个梦,她是再也醒不了了,只有踽踽独行。
这个生硬的城市,找不到一条青石铺上地的曲折小巷,有肮脏的河水却没有吹笛的渡人,雨水落在坚硬的水泥地上没有一丝声响。小谢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也觉得这个无声的城市是个无趣的地方。
这些年来,小谢觉得自己便是那渡人,从一个渡口辗转到另一渡口,看雨中明明灭灭的灯火,找不到驻脚的家,只能从一场繁华漂泊到另一场繁华。那个渡人应是有故事的,而在小谢的故事里,他仅是思乡的另一种寄托罢了。
再回小镇,小谢已经长大。走在柔软的土地上,小谢眉上停着落寞,腕上系着红丝线。婆婆说可以祛邪的。祖屋已无可挽回的破落。婆婆说过,风侵蚀一扇木窗要三十年,大门的红漆剥落要六十年,白蚁啃食完木梁要一百年,这个家在风雨中能伫立几生几世。可婆婆没有想过,当主人走了,屋子空了,家也散了。家不是这座祖屋,家是小谢对婆婆的牵挂,家是夜晚悠扬笛声中下谢睡梦里的笑靥,家是小谢腕上解不下的红丝线。
离家数日,小谢已有些挂念家中鬓有清霜的父母。虽不喜欢那座城市,小谢仍清楚记得家中温暖的灯火,在陌生的城市不会遗失家的方向,那里,父母在等待。
其实,有羁绊的地方便是家。
[文九]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回家吟
高三(10)班 葛瑜
在年轻的又古老的岁月里,将凤仙花瓣缠在指尖的年龄,往事如冬日下午四点钟的阳光般温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遍地是开花的蒲公英,有心无心地将他们吹散,夕阳西下,朵朵飘向天涯。
每当回忆起童年的往事,最先跳进脑海的总是田野里蒲公英飞舞的画面,白茫茫得像雪花一样潇洒在美丽的黄昏,片片浸湿里泪水依依不舍地徘徊,因为他们不愿离家。
很久很久以前,我和蒲公英一齐离家流浪,在喧哗又寂静的都市早已追寻不到它的消息。晚风来另的日子,我独自一人在暮色的苍穹下问风儿当年蒲公英的去向,它们可曾想家,然后静静地等待永远没有回应的答案,在寂寞地想家。 很久以前回了一次家,没有像想象中小野马脱离缰绳的狂喜与暴躁,流浪或日里夜里盼着的第一次回家竟是和亲人的诀别,我跟着长长的白衣队伍踱着步子送她最后一程。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死亡判决的时刻,人类只有忧伤。最后她一人沉沉地睡在了山坡,那里开满了蒲公英,也开满无人问津的苍凉,每一粒种子都在风中传递着亘古不变的哀愁。 临走的时候,我贪婪地注视着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野心地想踏遍石板路的每一块青砖。离家的孩子不知道下次回家是何期。
许多年后的一个黎明,我又含着泪悄悄的离家。
有些东西永远无法恨,家像家。纵使它再贫瘠守旧,再不入流,只要看一眼潺潺流淌的溪水,那三月满山映山红的妖娆和那些布满沧桑的脸,清澈的眼,所有的不快会立即冰消。
那生的生,死的死,从已知到未知,从未知到已知,历史从未解答过爱的神秘和灵魂的离奇,梦与空间里宇宙进行着的层层的迷。家则是一个要用一生来诠释的迷。即使全世界都将你拒之门外,家的门却永远敞开着。
人生只有一条路,那条路的尽头是坟墓,我一刻也不停地行走,只为在到达坟墓前到家。
只有一直保持家的力量,才能在人生的雷电风雪中,在生命的刀砍斧凿里,永远不失去飞翔的心情。
篇三:以“家”为话题作文
我的家庭
大因二中 七年级(3)班 张子祎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充满了欢声笑声。生活着
四个快乐的人,那就是爸爸、妈妈、弟弟和我。
勤劳老妈
妈妈有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家里的家务活她全包。记得去年的
腊月份,寒风刺骨。可最倒霉的是:家里的洗衣机忽然坏了,要洗的
衣服十分多。其中就包括我的校服。由于是星期一学校举办活动,必
须要穿校服。气得我火冒三丈,直埋怨洗衣机:这该死的洗衣机,什
么时候坏不行,偏偏在这紧急关头坏掉。我的埋怨被妈妈听到了,她
二话没说,卷起袖子,拿起校服,蹲下身就洗了起来。手泡在冰凉的
水里顿时冻红了。我的心里也有股冰凉透心的感觉。我转身看看妈妈,
妈妈却还在埋头洗我的校服,可是她的额头上有了三道横线,眉毛也
皱了起来。可以看出妈妈也很痛苦。我被妈妈感动地眼泪立即掉了下
来。
书迷老爸
在书架上,到处可见书,而这些书都是老爸的,当然也有我的,
也大部分是老爸的。书架上的书全部都是老爸爱看的,什么史记啊、
三国啊、水浒啊、福尔摩斯啊….以及一些我都没有听过的书名。有
一次,我和妈妈吃过午饭后,老爸回来了,他一副心急火燎的模样走
向书架旁,妈妈问:“你吃过饭了吗?”爸爸洗不在焉的应了一声:
“吃过了。”说完,头也不回的看书去了。可是根据后来的了解,爸
爸并没有吃饭呢。看来,他可能已经把书当作饭吃掉了吧。
淘气包弟弟
我的弟弟既爱哭有爱闹。我每到放假,他就跟在我屁股后面哭着
喊着让我和他玩。玩累了也不让我休息,还坚持让我继续陪她玩。要
不然它非哭不可。有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他跑过来,趁我不注意
在我本子划子道,气得我骂了他一顿。可是他死性不改,又往我作业
本上划了一道。“这可是我的作业呀,要交的。”谁知弟弟听见了,说:
“你要不跟我玩,我还在你作业本上画,让老师打你。”“哎,我怎么
折磨倒霉啊!”我又不能打他,谁叫他是我弟弟呢。
疑神疑鬼的我
双鱼座的我总爱疑神疑鬼的,每次老师留作业,我就得插她个三
遍五遍的。有一天早上,妈妈有事出门了,让我上学去时把门锁上。
可我走在半路上想了想我没锁门了没有,总也不放心。又回去看了看,
发现门锁了。我是不是很可笑呀?
这就是我快乐的家庭,我爱我家。衷心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有一
个充满无限快乐的家。
教师评语:这是一篇选材典型、构思精巧的佳作。本文紧扣“家”
展开,用四个小标题形式,生动叙述了我家的特点。文章层次分明,
结构醒目,布局精美。
温暖的家
大因二中七年级(4)班 雷佳淇
“家”,一个温馨的字眼。受伤了,永远是家为你疗伤;玩累了,
家也永远是你休息的港湾。我拥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
家充满了我无限美好的回忆。小时候的我最爱和父母一起玩
耍。坐在父亲的肩上,让他带我出去玩,那时候握着父亲的手,觉得
好大,好温暖。仿佛这双手能为我掌控一切,只要握着它,感觉很安
全,走到哪我都不怕;平时还爱听妈妈讲故事,躺在妈妈的怀里,听
那经典故事,总能让我在不知不觉当中进入梦乡。妈妈还从这些故事
中教过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例如:从《狼来了》这个故事中教育我要诚
实,不能说谎话;从《小白兔》这个故事中教育我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上学后,学习就成了我生活的主流。全家的喜怒哀乐也随时都
会受其牵绊。考试成绩突出,回到家报喜,父母很开心;当考试失利,
到家后黯然落泪,他们又会语重心长的劝导我—没事的,下次继续努
力。但我知道其实他们心里比我急。当我遇到难题时,爸爸总是会认
真地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当我熬夜写作业是,不管多晚,妈妈都会陪
我。
而现在,我依然被幸福包围着。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饭后,刚
要出门去上学,爸爸叫住了我,对我说“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小雨,
气温会下降,应该多添件衣服。”说着,从衣柜里给我找了一件夹克
衫。我穿着夹克衫,走在呼呼的凉风中,心中却是温暖的,是家令我
感到了温暖。
晚上,我头有些痛,哈欠连天。这事妈妈端着一杯热水,走到
我面前,对我说:“感冒了吧,很难受,喝杯热水吧,这样会好受些。”
妈妈给我的热水,我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家是一本用爱编写的书,它可以让人阅读一生,温暖一生,感
动一生。
教师评语:本文在结构上,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
写出我体会的家的温暖。脉络清晰,细节描写很成功,文章显得格外
精彩。
篇四:以家为话题作文
以家为话题作文
以家为话题作文(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而且每个人都会很爱他自己的家,因此,我也不例外。 家,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能让人充满自信,从失败中振作起来。然而家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人们最重要的支柱。
我爱我家有许多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的父母和家庭的环境。'日久生情'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无论是人还是一样死物,只要你面对的时间一长,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不知不觉地,我在我家已经生活了十三年了,那里有我最敬爱的父母,最熟悉的环境,还储存了我多年的>故事。
在家中,父母亲犹如我的好朋友,每天都说说笑笑地过日子,哪怕是在回家的路上多么的不高兴,只要一踏进家门,我的心就像被松绑一样的轻松、自如。
在我成长的环境中,有令我快乐的一面,也有令我悲伤的一面。在整间屋子里,我最喜爱的就是我的房间,房间里有一张书桌、一张大床、一个书柜,一张梳妆台和一台电脑??我每天在书桌上写作业,在大床上睡觉,有时候累了,就坐在电脑前轻松轻松,让工作多时的大脑松懈下来,有空的时候就翻翻书柜的书。房间里的每一物都是陪伴着我的喜、怒、哀、乐。另一个我熟悉的地方就是我家的小花园。花园里有翠绿的小草,争芬斗艳的鲜花。我还时常在花园里玩耍。我爱我家,爱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更爱我家的每一个故事。
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我就有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我爱我家。
以家为话题作文(二)
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还有母爱和父爱的温度,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那里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家人们互相关怀,让我们明白了爱的含义。
家,对于每个人都意义非凡。高兴时,它可以增添你的喜悦;哭泣时,它可以分担你的痛苦;辛苦时,它歇你疲惫心灵;忧愁时,它激励你前进,增强你自信;遇到困难时,它给予你力量;遇到挫折时,它助你战胜挫折??
家,社会的细胞。
人们常把家庭称作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家庭,谓之家族。以族为单位组织全中国传统的社会,家族导致了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格局。
家,教育的摇篮。
我国自古重视家庭教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像孟子的母亲和曾子。在我国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文化。那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养、为人处世道理的基本方法,也是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最基本的形式。 家,精神的寄托。
家庭不仅是一个经济生活的共同体。家和万事兴,中国传统社会讲究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互帮互助。从而保证少有所长、壮有所成、老有所养。和谐使家庭成员感到舒适温暖。家是家庭成员的精神体。
家,是温馨的港湾。
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相拥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无论我在那里,都会怀恋我的家。我走遍天涯,都会想念我的家。我跨过海角,总是向往我的家。我的家,我可爱的家,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你。我爱你,我的家。 以家为话题作文(三)
家,可以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温暖。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着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和谐的家。能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渐渐地成长。能和父母组合在一起的孩子是快乐的,那是一个完整的家,但孤儿院的孩子们一样也有一个家,他们的家不但是一个大家庭,还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大家庭。我们在学校也一样,学会懂得渗入这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像自己的家一样有着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一起学习,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着我们,照顾着我们这些顽皮的儿女。
我,也拥有着一个温暖的家,是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我已经12岁了,学会独立了。想拥有一个家并不容易,虽然看上去觉得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无论你从什么职业,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总之不能忘记“家”这个字!如果你在外地工作想家了,可以打电话回家跟父母说说你心里的话或着听听《常会家看看》这首歌,因为这首歌能体现出我们在想家。就像我一样跟着爸爸四处奔波。每当我在商场或街上听到《常会家看看》这首歌,就会想到他们是那么的辛苦工作,想起我一天天的长大,都是来自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让我在无忧无虑的岁月里慢慢成长并学会了不少的人生道理,懂得了我的父母为了我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的汗水和心血。是你们给了我这么美好的生活,长大后我一定会报答你们,会给你们最好的生活。爸爸妈妈请你相信我,我一定会给你们世界上最美满的生活。我也相信孤儿院的孩子们也会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会感到好心人送来的关爱。
篇五:以家为话题的作文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一)
家,广指人居住的地方,人们也只是这样认为。“一个住所”——这是字典上的解释。这个解释让我失望,很现任,这个解释并没有从深刻意义上去理解,一个家,难道只是一个房子,一个住所而已么?在我看在,不只是这样。
何谓“家”?家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那儿充满的是亲情的味道。家就是无论外头多冷,都能让你感到无比温暖的地方。家就是累了有人让你靠,哭了有人听你说,甜了有人于你分享的地方。
我不相信有人会不恋家,也不相信一些“浪子”在外面流浪会不想家,会不思念家人。家或许是一个你想忘也忘不了的地方!家总有那种莫名的吸引力。家总有让你牵挂的东西,那些东西,是无论用多少钱也换不来的。无论多豪华的饭店,也比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俗话说的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说的没错,一点儿都没错!就算让你在五星级饭店的总统套房住着,也比不上在家住的舒服。而饭店,或许真的只是像字典里所说的那样——一个住所。仅此而已!
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不管怎样简陋的房子,只要那是家,只要有那份情在,它就比任何地方更豪华,更舒适。
一些家财万贯的大老板、企业家,他们拥有豪宅,有车,有钱,有权,有势。人们总是羡慕着他们。他们可以说什么都有了。可是这些人,往往因为事业繁忙,而忘了自己的“家”。顾上了家庭,或许他们认为会丢掉万贯家产。或许他们拥有的太多,所以舍不得舍弃他们已拥有的。(当然只是指他们所拥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或许在他们回到他们的豪宅时,他们面对的只是一面面冰冷的墙壁。他们是寂寞的,是孤单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用有了全世界!他们是那么的耀眼!但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家”。平凡的人们只是一味的羡慕着他们拥有的金钱,拥有的地位。而平凡的人们或许没有想过,他们拥有的是令人羡慕的“家”。
我们虽然并不拥有财富,但我们拥有幸福!让我们在小幸福中满足吧,让我们去珍惜我们的“家”吧!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二)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
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是一部充分体现了巴金创作成就和风格的优秀作品,它充分显示出了巴金在现代文学小说创作领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三)
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而自从有了“家”这个词,也就有了相应的漂泊,漂泊的终点却是找到自己心灵的乐土――回家。
遭遇离骚的屈原,在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家――郢都。所以无论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国破家亡之时,他便知道这个世界已没有他的家了,他去了另外一个更遥远的地方,那里就是他的家。
也难怪人说,“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想想有多少人经历这样的时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幸福的家;李后主有“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思,也只是对南唐故土一席安馨的怀念??封建时代的文人们或许是因为前途,或许是因为战乱,或许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常常漂泊在崇山峻岭里,斜阳古道下,但当他们看到城市里的万家灯火与大江上的零星渔光,或者看到芜山野岭的数缕轻烟,又怎么能不忆起美好的家,涌出万般感慨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即使在平和安详的年代,对家的依恋也仍然是那么强烈。“我的家庭真美丽,幸福安详又健康,兄弟姐妹都和谐??”。《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了海外的中国人对家的看法,就是四合院内,一家人欢乐地团聚在一起。《似水年华》里黄磊的家也就是江南水乡所特有的底韵与齐爷爷那里的书的味道。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围绕家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这个年龄对家有着更加不同的见解: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自己布置,自己生活;谁与我远远漫步云端,在靠近太阳的地方住下,能掩耳不听那俗世的喧嚣,要一种干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叛逆的孩子就是这样想的,乖孩子可不是这样的,他们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将以前的家和未来的家放在一起。
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心灵的驿站,简而言之,它也是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的亲人,我的家。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