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小孩子游定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5:33 作文素材
小孩子游定陵作文素材

篇一:定陵导游词

定陵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到十三陵——定陵参观游览。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地处燕山山脉,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这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山势高峻,逶迤连绵,形成一座天然盆地;南面有龙山、虎山左右对峙,像是守陵的卫士;内有一条温榆河,河水清澈,自西向东蜿蜒流去,宛如一道银白色的链子。陵区如同一处巨大的庭院落,称得上是聚气藏风,山环水抱,山间明堂广大,水土深厚。当时阴阳术士说此地的“风水”好,实际上是因这里的景色美。在绿树浓荫之中,红墙黄瓦的古代建筑群,檐牙高啄,金碧辉煌,在青山碧水的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幽雅。

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及二十三位皇后陵墓的所在地,始建于公元1409年。依营造时间的先后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龄、德陵、思陵。

您现在参观的是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墓。朱翊钧十岁登基,在位48年,

是明代16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享年58岁。据说万历中期以后,他便终日深居后宫,贪恋酒色,从定陵出土大量的酒器中就可说明这一点。尽管他很少过问朝政,但对自己的后事,却非常关心。万历十二年,在他刚刚22岁的时候,就开始筹建自己的葬身之地了。陵墓用了6年时间,即28岁时便修建完工了,据文献记载,万历皇帝生前曾6次视察陵工修建工程,寻于死后的葬身之地,他绝对不允许有半点的马虎。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厚葬”的习俗,帝王陵寝大都本着“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营造,建筑布局则仿照皇帝生前的规制,以“前朝后寝”的格式安排,这在明陵建筑中更为明显。

定陵陵园占地18万平方米,主体在一条中轴线上,定陵的地面建筑分为两部分,前有要三进院落,后有明楼宝城,总体呈“前方后圆”。这大概是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在建筑学方面的反映吧。

陵园的起点为三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后有一座碑亭,现在亭子早已毁坏,仅剩下龟驮无字碑了。

当您穿过碑亭,进入陵区大门。这已经是定陵的第二道门,原有的陵门只存遗址。再往前走,是一个高大的殿台,这是祾恩门的遗址。祾恩门原为楠木建筑,公园1644年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进军北京。起义军经过此处时烧毁了这座门,现仅剩柱础河殿基了。

走下祾恩门,前面就是祾恩殿的台阶,台阶中间的丹陛上,雕刻着龙凤纹饰。

祾恩殿,又称享殿,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每年要在这里举行

三大祭,四小祭(三大祭:是在清明,中元,冬至;四小祭:是在正旦,孟冬,皇帝的生日(亦称“圣节”)和皇帝死日(亦称“忌辰”)),原来殿内陈设有宝座,供案,祭器和仪仗,祾恩殿也同时毁于李自成入关和后来的清军入关及一九一四年的火焚。

走下祾恩殿就是棂星门,它起阴阳之分的意思,清朝称此门为二柱门。

石五供:是象征性的装饰品,中间是香炉两边是两个蜡台和两个花瓶。

五供的后面是宝城和明楼,明楼坐落在方城之上,是整个陵墓的标志,如果您不仔细观察就不会发现它全部为石结构。因为它的雕刻和彩绘都与木结构相同,正因如此,虽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侵袭,从未修缮,仍完好如初,特别是额枋,斗拱,飞檐等雕刻的非常精细。

登上明楼,只见中央一石碑,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字,神宗是庙号。碑上雕有海水,江崖,云、龙纹,龙在最上层象征最高的统治者。那么,为什么龙能够做统治者的形象呢?因为它集动物雄壮优美之大成。龙身上附有彩云,它由鹿角,马头,鹰爪,马鬣liè,鱼鳞和须组成龙的形象,成为统治者的化身,难怪进入陵区所到之处都可以见到龙,并且形神兼备,雕刻技艺极高。

传说“龙生九子,但每子都不成龙,它们各自有不同的性格,因此各适其所地安排他们的位置。例如鸱chī 吻爱望远,放大脊背角上向四面张望,狻猊喜欢烟火被装饰在香炉上,赑屃即龟,好负重,把它雕刻在石碑底下,几十吨重的石碑压在它身上,历经数百年,稳稳

当当,不斜不倒。既然它是龙的儿子,为老子驮碑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另一说法是:碑文是为皇帝歌功颂德的,碑乃传世之物,而龟有千年之寿,用它驮碑,有长久之意。

明楼的两侧是宝城墙,围绕宝顶周长约750米,完全用城砖垒起来。提到城砖,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据说,万历皇帝第一次来视察陵工,见工匠慢慢地磨砖;第二年他又来了,见工匠们还在磨砖,他生气地说:“磨砖都这么慢,我的陵什么时候才能修起来呢?!”聪明的工匠不慌不忙地说:“我们不想快修呀!”皇帝一听,更生气了:“你们大胆!竟敢耽误我的陵工?”刚想下令杀人,只听工匠又说:“皇上,您不要生气,我们慢慢修,是因为不愿意您早死啊!”愚蠢的皇帝听了这话,反倒高兴了。

宝城墙中央是用三合土制成的宝顶,埋葬帝后尸体的地下宫殿就在宝顶下面。

对于皇陵的发掘,是在1950年10月,南京博物院考古工作团在南京附近清理过南唐二陵(李升、李景墓)那是因为被盗的缘故。

为了提供历史研究资料,丰富人民生活,1955年,郭沫若,范文澜,吴晗,邓拓,张苏,沈雁冰等6位学者,联名报请国务院,要求发掘十三陵的首陵——长陵。得到批准后,立即组织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并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文物局联合抽调了考古,修整,后勤等人员,组成了发掘工作队。

由于缺乏发掘皇陵的经验,经发掘委员会再三研究,决定先挖一个比较小的陵,找到经验后再挖长陵。经过一段时间的勘察,访问,

最后决定先试掘定陵。

1956年5月,发掘工作队试掘定陵,但诺大的陵墓从哪里破土呢?考古人员经过仔细勘察,发现在宝城东南角有几处城砖脱落,砖墙里面为拱券形,这会不会就是当初入葬墓隧道呢?于是,考古人员决定在宝城内侧,对着券门处,先挖一条探沟,探沟长20米,宽3.5米,挖下不到1米处,发现下面是层层叠叠的河卵石和沙土,一触即落,看来像似预防盗墓而设的。卵石层下有砖墙显露,南、北两道墙相隔8米,大砖31层,高4.5米。这时一位民工偶然发现在券洞上面的石条上刻有“隧道门”三个字。这一发现,证实了券洞确是入葬时的隧道门。为了准确地顺砖隧道找到入口,考古人员用考古用的探铲,打探眼向里探寻,经过一段探索,发现砖隧道弯曲呈“S”形,伸向明楼的后面便中断了。因此,考古人员决定在明楼后开第二条探沟。为了更多地暴露地下情况,深沟开的较大,长30米,宽10米,当挖到7.5米深时,找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十六个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小石碑的发现,轰动了全工地。考古人员连夜研究小石碑来历。要弄清小石碑来历,首先要分析当时建定陵的情况和时间。从文献上看,定陵建于1584年,六年后建成。当时万历帝只有28岁,诺大的陵墓工程,修好后岂能不封起来,但封起来后,又不知皇帝何时一命呜呼,不知何时丧钟,一道圣旨下来,要某时埋葬,如果一时找不到入口,岂不是遭杀身之祸了吗?所以,负责陵墓修建的工部官,在地上留点标记,是合情合理的。小石碑的来历分析清楚后,考古人员用明代营造尺往西量十六丈,正是宝顶的

篇二:明十三陵导游词---定陵

明十三陵----定陵导游词

定陵位于昭陵东北大峪山下,建筑规模取法其祖父明世宗的永陵,规模稍次,是十三陵中第三大陵。其中埋葬着明代第十三代帝王万历帝朱翊钧和孝瑞,孝敬两位皇后。陵主万历帝朱翊钧,庙号神宗,谥号显皇帝。1572年至l620年在位,lO岁登基,在位48年,享年58岁。以万历十七年为界,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在内有皇太后李氏和大太监冯保管束,在外有首辅大臣张居正的主导,国家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但自从这几位对朱翊钧有约束力的人先后去世,国家机器就几乎停摆。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从此开始走向灭亡的道路。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592—1599),在万历帝朱翊钧的决断下,“靡费数百万”,损失了众多兵将,把企图吞并朝鲜的,由丰臣秀吉率领的侵朝日军赶出了朝鲜,从而巩固了中朝的关系。

孝端皇后王氏,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位的女儿。万历6年入宫,正坤宁宫42年,一生恬淡清和。万历48年(1620年)4月6日去世。谥号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王氏,河北宣府人,父亲锦衣卫百户。万历年6年入宫,侍奉慈圣皇太后。被万历皇帝私幸生下皇子朱常洛。万历39年病势,以贵妃礼葬在东井平冈底,光宗(朱常洛)继位追谥母亲为皇太后,礼仪未行,光宗去世。熹宗(朱由校)继位追谥奶奶为孝靖太皇太后,迁葬定陵地宫。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年仅2l岁的万历皇帝,借祭陵之际,开始选择自己的陵址。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公元590年)。耗银800万两。如今定陵地面建筑大部分被毁,宝城,明楼,宝顶保存尚好。定陵前的神宫圣德碑照例没有字,所以被称为“无字碑”。碑顶雕有云龙交盘,碑下端雕有海水纹图案,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石璧玺,传说是龙的九子之一。十三陵中,除长陵外,陵碑都没有碑文,历史学家认为,十三陵的无子碑存在与明嘉靖帝有很大的关系。明初皇陵碑记都由嗣皇帝撰写。南京孝陵的陵碑,其碑文由成祖朱棣亲撰。北京长陵的陵碑其碑文由仁宗朱高炽亲撰。十三陵陵区中,献,景,裕,茂,泰,康六陵门前,原本没有碑亭的设置,也就不存在嗣皇帝撰文的事。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陵碑亭及石碑相继建成,理应由嘉靖帝撰文刻碑。但嘉靖帝迷恋酒色,又为寻求“成仙”而忙于炼丹,全然无暇顾及。因此六碑空空如也。永陵以后的各陵,因祖宗陵前碑上无字,嗣皇帝们也就乐得不写了。加上明中叶后,皇帝多无成就,如不粉饰,则不能立碑;如加以粉饰,又有违祖训,因此也就索性“无字”了。

定陵的凌恩门和凌恩殿在清兵入关时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定陵内可见到的那两座高石台基,分别是凌恩门和凌恩殿的遗址。

凌恩殿也叫享殿,它是皇帝和随从举行祀礼大典的地方。凌恩门位于凌恩殿前。LING恩殿前原建筑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曾遭破坏。到乾隆年问,乾隆帝为笼络人心,进行了恢复性修整。就地取材将其缩为面阔五间的殿宇。后又遭破坏,因此今天就只有遗址了。

明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展览室。南侧为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万历皇帝的随葬品,北侧为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两位皇后的随葬品。

明楼为石结构建筑,彩漆修饰,故它和宝城始终未遭严重破坏,以至成为定陵地面上保存最好的建筑。在明楼的黄色琉璃瓦上,镶有一块高大的石榜,刻有陵号“定陵”二字。明楼内的碑额上篆有“大明”二字,明楼与宝城相连,宝城是一道用城砖垒起的圆形大墙,中间有一人工堆成的土丘,即皇陵的坟头,称为宝顶。宝顶下就是地宫了。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挖掘了地宫的陵墓。

1955年10月,吴晗,郭沫若,范文谰,邓拓,矛盾等人上书国务院建议开挖明陵,经中央批准后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赵其昌,白万玉分别任正副队长。1956年5月l9日,正式开挖定陵。首先在宝城城墙内侧,正对墙外露出券门的位置开挖第一条深沟。挖掘中发现了定陵的“隧道门”,其内藏有一块石碣,上刻“宝城券门内石碣一座,城土衬往里一丈就是隧道棕绳,绳长三十四丈二尺,是“金刚前皮”。由于种种原因,“隧道门”没有从外面打开,因此这块石碣也就是没有被及时发现,而是在打开地宫后,整理“隧道门”时才被发现,致使错过了打开定陵的极好时机。1956年7月6日,为减少挖掘的土方量和尽可能的少砍伐宝顶上的松柏古树,按隧道指示的方向,定陵挖掘委员会的队员们直接在明楼后,正对宝顶的方向,开挖第二条探沟,然而却一无所获。挖掘工作受阻。随着探沟的拓宽,9月2日,民工栾世海发现了一块小石碑,上面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样。吓鼐认为这是打开定陵地宫的钥匙,故成为挖掘定陵以来出土的第一件珍贵文物。之后不久,考古队员们按小石碑指示的方向,在第二条探槽西侧,与其垂直,隔开两米处,对准宝顶的地下中心方位,开挖第三条探槽。终于l957年5月19曰,找到了金

刚墙的封口,并于当年9月19日,拆开了金刚墙上封砌成“圭”字型的城砖。l957年10月5日上午,赵其昌等人用铁丝和木板将顶门的“自来石”移开,就这样打开了这座沉睡了337年的地宫大门。经发掘证明,定陵地宫没有暗箭伤人的机关,没有活人殉葬,也没有被盗。

定陵整座地宫均采用石料发券的建筑手法,可谓是一地下“无梁殿”。地宫深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是陵墓中最主要的部分,且由前,中,后和左,右五个厅组成。前,中,后3殿间各有一道结构相同的石券门,皆用汉白玉雕成。横置在门扇上的青铜管扇重达l0吨,牢牢地衔住门枢,使得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故纵然汉白玉石门看上去很笨重,在如此这番布置下,照旧可以开闭自如。关门后又用一块“自来石”由内而外地将门顶住,这样一来使得从外面开门就困难多了。地面采用“金砖”铺地。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分别通往左右配殿。甬道也装了石门,使用石料是青石,形式和前殿一样,但做法较简单,且比前殿略小。中间的棺床用汉白玉垒砌而成,金砖铺面。地宫内帝后的陵寝建筑,无论是券门的高度,通道的宽度,棺床棺椁的规格等,差异都较悬殊,生动体现了中国封建礼教男尊女卑观念下规制的严明。

在定陵的地宫中,前殿及两个配殿中都没有任何陈设。

中室,也辰中殿,位于前后左右四室中央。其底部陈列有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汉白玉神座。三神座之前,各有黄色琉璃五供和嘉靖年制的青花云龙大瓷缸一口。大瓷缸是为长明灯。汉白玉神座和帝后生前用的御座一样,万历皇帝的神座靠背和扶手各雕有龙头,象征帝的威严;皇后的神座雕风头,象征后的威仪。三个神座原呈“品,,字形排列,设置于中殿。开放游览后,改为并列陈列,以利于游人通行,观赏。

后室,也称后殿或皇堂,为玄宫主室。后室四面墙壁用条石垒砌,顶为石拱券,室内地面铺以方形‘花斑岩。正中靠墙设棺床,棺床为须弥座形式,面铺花斑石,镶以汉白玉石边。在棺床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的孔穴,中间填着黄土(黄土是点穴是铲的第一铲黄土),称“金井”。金井在明,清帝王陵寝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万年吉壤”选定之后,风水家便要开始点穴,即确定金井的所在位置。其后一项工作就是挖掘金井,以判定工程地质的情况。在整个设计中,金井就是控制整个地宫及陵寝建筑割格局的基准点。在棺椁四周及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死者口含玉器,是为“玉葬”。“金井玉葬”是封建时代最高等级的葬礼。

棺床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正中位于金井之上的是大行皇帝万历帝梓宫,其左为孝端后王氏棺椁,右为孝靖后王氏棺椁。棺床两侧还有盛放随葬器物的朱漆木箱26只。

定陵共出土各种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皇帝的各种礼冠,皇后的各种凤冠。帝后的服装,面料,首饰,玉带,玉佩,衣料,礼器,金银锭,兵器,瓷器,冥器等等,件件看来都还熠熠生辉。

冕:古代帝王最高贵的礼冠。定陵出土的神宗冕冠有两顶,一项在其棺内,一顶在随葬箱内。冕的形制帽子部分为圆形,外蒙黑纱,内衬红绢。朱翊钧的这两顶冕冠制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翼善冠:这种形式帽子,据说是李世民创制的。定陵共出土三顶翼善冠,两顶为乌纱翼善冠,一项为金丝翼善冠,其中又以金丝翼善冠最为精美。这顶金丝翼善冠重862克,由518根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制而成,可谓纯金打造。所编花纹空隙均匀,轻盈剔透,似翼如纱。

衮服: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礼服之一。定陵出土的衮服共有五件,其中刺绣三件,缂丝两件。每件衮服上饰以十二章纹,十二团龙。这几件衮服中,尤以两件缂丝制品极为珍贵。它们大量使用赤金圆线织纬,而且把孔雀羽绒织进图案中。几十种颜色的彩绒和丝线搭配组合,使得衮服溢彩流光,而不失庄严华贵。缂丝织造艺术就十分繁复,精密,加之这两件衮服所用织造材料又异常稀有,所以更显得非比寻常的尊贵了。

【在地宫的前殿门口,石门旁】

各位朋友,现在是揭开“如何打开地宫之门”谜底的时候了,刚才我们说过地宫的两扇大石门被一个小伙子在五分钟之内巧妙地打开,还记得吗?

首先请各位看一看我们眼前的大门,这就是当年那两扇石门,怎么样,够重吧?

门后的这块长条石就是当时从门后顶住大石门的顶门石,又称“自来石”。整座地宫中有七扇大门,每扇大门后都顶有一块自来石,为什么叫它自来石呢?是因为地面上有凹槽,在关门前自来石的下部放在地面凹槽内,斜靠在石门上,石门的背后也有预先根据自来石的高度及倾斜度而做好的凸槽,当关闭大门时,自来石就“自己”“来”到了该到的位置,即大石门后的凸槽下,故称其为“自来石”。可想而知这自来石不仅从后面顶住石门,而且上有凸槽,下有凹

槽,相当稳定。

那么怎么可能用5分钟将厚重的石门打开呢?俗话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找个合适的工具是最重要的,在打开地宫大门时使用的是什么“神密武器”呢?这武器专业术语叫“拐钉钥匙”,怎么样?听起来够专业吧?其实那“拐钉钥匙”就是一根绑着铁丝的硬木条儿。不过话得这么说:“不管木条钥匙,还是铁钥匙,打开大门就是好钥匙”,对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打开大石门的经过。原来“没有不透风儿的墙,也没有不留缝儿的门”打开地宫的关键就在于两扇大门之间有个缝隙,而且可以插入一根木条儿,工作的程序是这样的:第一步,将硬木条插入门缝中,轻轻用力将石门后的自来石从门后的槽内顶起,并保持原位置;第二步,轻推两扇石门,直到能将手伸入为止;第三步,将绑在木条上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形的套,从自来石的上部将其套住,这样既保证推门时自来石不会从后面翻倒,损坏文物,又不影响进一步推开地宫大门;第四步,一边进一步推开大门,一边用力将被套住的自来石往侧面拽动,目的是让自来石的下端出凹槽,失去支点,以便打开其中一扇大门;第五步,当大门打开的程度可以钻进一个人时,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大家知道了打开地宫大门的方法了,也就知道了关闭地宫大门的方法,只要反其道而行之便是。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还会有个疑问,你说的轻巧,那么重的大门怎么可能会被轻易地推开?其实,地宫的大门在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懂科学道理,但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请看这两扇石门,从门轴到门沿逐渐变薄,这就使得每一扇石门的重心都偏向门轴,各位还记得一个物理公式吗?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重心越是偏向门轴,动力臂就越长,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所以人们用不大的力便可以将很重的门推开,怎么样?对设计者们的才智心服口服吧?

听到这儿,有些朋友在兴奋之余多少会有些失望,为什么呢?因为在打开地宫时既没有惊险电影里所描写的重重机关,防不胜防的暗器,也没有传说中的为了防止营建皇陵者泄露皇陵的秘密而把施工者活埋或封闭在地宫墓穴中的事情,似乎失去了惊险刺激的味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万历皇帝认为大明江山气数远远未尽,借他们十个胆子也没有人敢挖皇陵,甚至想都没人敢想,既是这样,又何必设机关、暗器,杀死筑陵者,而让天下人耻笑,所以难免让您有点失望。

石门是地宫的第一道大门。请看这高大的石门,它是用整块汉白玉石雕成,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上面纵横排列着原石雕成的81枚门钉,门顶部横一青铜铸成的管扇,重约10吨。石门制作不仅工整细致,而且十分合理。门轴一端较厚约40厘米,门首一边较薄约20厘米。恰好是门轴厚度的一半,门轴一端厚,无形中使门轴随之加粗,可以随更多的重量,开关石门时不易损坏。门首一边薄,能减轻石门的重量,降低门轴的负荷,因此,石门开关起来很轻便。此时大家一定很关心石门是如何打开的吧!原来石门关闭后,蹭有一道约4厘米的门缝,从门缝可以看见门后用石条顶住。推测当时石门是从外面关上的,即倒关门。发掘人员正是利用这个门缝才将石门打开的。根据史料记载,明末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后安葬于田妃墓中。当时是用拐钉钥匙将石门打开的。发掘人员从中得到启发,找来一根粗钢筋,把一端弯成半个“口”字形,竖起来伸入门缝,待接触到石条后,再横过来套住石条脖颈,用木板轻轻向里推动石条,一点点移动起来,直到完全直立,然后慢慢放倒,再推动石门,石门轰然而开。这封闭了300多年带有神秘色彩的玄宫终于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一历史镜头在长陵大殿内有录像可以看到。//第一道石门打开后,发现顶门石条上有墨笔楷书11个汉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由此得知:玄宫(指地宫)内共有7座门,顶门石条称自来石。这道石门打开后,进入地宫前殿,原来是个长方形石室。地面是金砖铺地,券顶与两壁均为石条垒砌。原来地面上并列摆放着一层木板,在横铺木板上又东西顺铺两行,用铁钉钉住,行距为2.2米,内侧有车轮辙迹。木板已腐朽,推测可能是棺椁入葬时用车(龙[车盾])拽运时防止磨损地面而设置的。木板上还散见有零星纸钱痕迹。

地宫深度是27米,总面积达到了1195平方米,整个建筑的用料都是砖石,可以说是地下的无梁殿,礼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宫制”,分为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由七扇汉白玉门连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宽1.7米,重达4吨,看上去很笨重,其实设计非常的合理。石门的重心偏向门轴,所以开关自如;门扇上横着设有防止倒塌的青铜扇管,重量大约是10吨;在门正面雕刻有乳状门钉和衔环铺首,背面与之相对应的地方有一个凸起的部分,关门以后,自来石就承托在这里。// 在地宫前殿和左右两个配殿中没有任何的陈设。而现在到达的中殿高7.2米,宽6米,地面是金砖铺地,据记载,这种砖会越擦越亮的。殿中陈设有汉白玉石宝座,它的样式和皇帝生前宝座是一样的,在前边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宝座雕有凤头,而万历皇帝的宝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龙头。

朱翊钧个人档案:

姓名:朱翊钧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卒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享年:58岁

属相:猪

在位:48年

年号:万历

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庙号:神宗

小孩子游定陵

陵寝:定陵

父亲:明穆宗朱载垕

母亲:李贵妃

初婚:16岁

继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最得意:万历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萨尔浒一战丧师10万

最不幸: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最擅长:罢朝

皇后:

孝端皇后 王皇后

孝靖王太后 王恭妃,生明光宗。

妃嫔:

皇贵妃郑氏,原封贵妃,郑贵妃生皇三子。

王荣妃

刘昭妃

李德妃

李顺妃

子:

长子 明光宗

次子

三子 母郑贵妃

女:

第一女荣昌公主,母孝端皇后王氏,万历九年十二月生。万历二十四年下嫁杨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第二女静乐公主,生于万历十一年十一月乙巳,薨于万历十三年闰九月戊午,年仅2岁

第三女云和公主,神宗第三女,母王荣妃,六岁夭折。

第四女云梦公主,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后王氏,光宗同母妹也。早夭。

第五女仙居公主,母李德嫔,万历十二年四月甲午薨,年不足半岁

第六女灵丘公主,母李德嫔,生于万历十六年八月甲午,万历十七年五月庚申薨,未逾岁。

第七女寿宁公主,母皇贵妃郑氏,二十七年下嫁冉兴让。主为神宗所爱,命五日一来朝,恩泽异他主。崇祯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祯时,洛阳失守,庄烈帝命兴让同太监王裕民、给事中叶高标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兴让死于贼。

第八女泰顺公主,母李德嫔。

第九女香山公主,母李德嫔,万历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赐名轩,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岁。

第十女天台公主,母李顺妃。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简介:

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终年58岁,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宫中一宫女,后被当时还是裕王的朱载垕看中,隆庆元年(1567年)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自幼就聪慧过人,读经史则过目不忘,6岁时,他见穆宗在宫内骑马奔驰,便上前挡道谏阻说:“父王为天下之主,单身匹马的在宫中奔驰,倘若有一个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听后深受感动,当即下马,立他为太子,自此更加喜爱这个孩子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

穆宗皇帝去世时,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贤臣当国。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极善谋略。内宫安定祥和,穆宗正宫陈皇后与神宗生母李太后相处十分融洽,权倾朝廷内外的大太监冯保也是贤明之人,他是张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他任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进行变法改革。张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进而又向经济方面推广,他通过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在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饬,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使边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财政危机。使得万历年间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使濒于崩溃的明王朝获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神宗不仅对张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张居正非常注重对小皇帝的教育,亲自指导万历帝读书,为他安排周详的课程,选拔有素养的大臣主持教学。小皇帝也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冬天上课的时候,神宗总是嘱咐太监将厚厚的毛毯放在张居正的脚下,以免冻着他的脚,张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亲自为他熬药,张居正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亲,霄旰沥胆,将一个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明神宗从思想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之后,神宗开始独掌政权,却自毁新政,反过来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随着年龄的增长,神宗对昔日威柄震主的张居正日益不满,张居正变法期间失势的守旧派大臣乘机反扑,弹劾张居正和他的支持者冯宝,加上冯、张二人以前对神宗约束过严,使神宗此时反感骤升。万历十年十二月,神宗以冯保欺君蠹国之罪,免其东厂提督之职,抄没其家产,随之将张居正重用的人统统罢免,同时为从前反对张居正的人一一恢复名誉或官职。不久后又诏夺了张居正所封官职,谥号。张居正没有逃脱家产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运。

全面否张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由勤变懒、全面废弃励精图治的标志。从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气派与风采,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长年深居禁宫,他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私欲,大肆发作。神宗以采木、烧造、织造、采办为名搜刮民财。万历十九年(1591年),仅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瓷器就达23万多件。他派遣宦官为矿监税使,四处搜括人民,使百姓怨声再道,造成民变频繁。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宁夏副总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发动侵朝战争;同时西南又发生播州杨应龙叛乱。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称“万历三大征”。三征历时十余年虽然获得全胜,但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兵连祸结,国库空虚,百姓遭难。

神宗生活奢侈,挥金如土,大兴土木,营建宫苑。他废除经筵,朝夕宴饮,甚至郊庙祭祀都委人代行,终日沉湎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坏,整个统治阶级糜烂不堪,贪污成风,党争不息,各种矛盾急剧发展。

就在明神宗隐居深宫,怠于临政,万事不理之际,东北的后金却迅速崛起,满洲建州左卫指挥努尔哈赤以30年时间统一了满洲女真各部落,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万历

篇三:2014北京带孩子中秋去哪玩 北京适合孩子玩的十大景点

2014北京带孩子中秋去哪玩 北京适合孩子玩的十大景点

故宫:世界最大的皇宫 【游览时间】

2- 4小时

【游玩重点】文化+建筑+皇家生活

带孩子游北京,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故宫。故宫既是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最精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它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侧有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

【要对孩子说的话】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始建的,用了14年时间才基本建成。当时修建故宫是为了实现“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意图,由此可见封建皇帝的雄心抱负。

故宫承载了明清两朝共500多年的皇家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其内涵的延伸绝非世界上其他宫殿能与之相比的。

【游玩攻略】

游故宫,最少也得两个小时,就算这样,也不过是走马观花而己。所以,带孩子游故宫建议以半天游程为佳。游览时可从午门进入,沿中袖线游览,然后从东线或西线出来。

由于故宫的每一处景点都蕴藏着独特的历史,如果走马观花地游览,很难使孩子真正地了解故宫的历史渊源。建议爸爸妈妈们在入口处租一个语音导游机,对孩子了解故宫会有很大的帮助。 天坛:皇家祭天的地方 【游览时间】3- 4小时

【游玩重点】祭祀+皇家园林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以前是明朝、清朝两代帝王冬至日祭天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

天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坛平面北为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要对孩子说的话】

我国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而北京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两座天坛之一,另一座是西安的隋唐天坛。 北京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天坛从选位、规划、理筑的设计到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周易》的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天人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上苍的祈愿表现得淋漓尽致。

【游玩攻略】

游天坛是很费时的,为了保留体力,建议爸爸妈妈带孩子乘电瓶车游览公园。从公园西大门乘电瓶车至公园主要景区,可乘电瓶车环绕公园主要景区一周。

带孩子游天坛,可以租个语音导游机,这对孩子了解天坛会有很大的帮助。语音导游机在天坛公园东西南北四大门区都可以租到。

天坛公园周边景点有自然博物馆、先农坛等。从天坛公园西门出,向北走不远便是自然博物馆,向南走不远便是先农坛。

颐和园:大型皇家园林 【游览时间】

2- 3小时

【游玩重点】古代建筑+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所建的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后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成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

没过多久,颐和园又遭到了入侵北京的八国联军的洗劫,之后清政府又予重修。可以说,颐和园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要对孩子说的话】

清朝光绪年间,慈禧为了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将佛香阁当做天宫,昆明湖比作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视作人间。

因为有天河,所以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接着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

【游览时间】1- 2小时

【游玩重点】古代建筑+登长城

八达岭长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是万里长城的精华,蜿蜒曲折,地势险峻,居高临下,史称天下九塞之一。

此段长城以瓮城为中心,有长城博物馆、詹天佑像、岔道城、长城碑林等景观。

【要对孩子说的话】

八达岭长城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驾返咸阳;萧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去上都避暑,再经此返回大都;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

【游玩攻略】

爸爸妈妈带孩子到了八达岭景区,不要急着去爬长城,应先到游客服务中心索取各种相关信息,游客服务中心就在关城北侧200米处。

这里不仅提供景区全景导览图、游程线路图、电子导游讲解服务等,还提供轮椅、婴儿车等物品。如果想了解景区哪里游览最惬意、哪里最壮观、哪里可以稍事休息,都可在这里咨询。

游览八达岭长城通常以关城为起点,向南侧或者北侧山坡攀登,主要景观有关城、敌楼、择火台、好汉坡、“不到长城非好汉”碑刻等,长城脚下也有通往南坡的缆车。

【游览时间】2- 4

小时

【游玩重点】皇家陵寝

十三陵坐落在昌平燕山余脉天寿山,是明朝13位皇帝的墓葬群,周围群山环抱 、景色宜人,是一处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陵墓群。

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要对孩子说的话】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游玩攻略】

十三陵目前只开放定陵、长陵、昭陵、神道4个景点,其中长陵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陵墓,虽然没有挖掘,但是值得爸爸妈妈带孩子前往一观。 十三陵中,最值得爸爸妈妈带孩子看的是定陵,它是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且开放了地下宫殿。

篇四:2014届高三模拟考试(三)语文试题 有答案

太原市2014年高三年级模拟试题(三)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与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去30年,中国创造的经济奇迹如今正与令人咋舌的老龄化现象相伴而来。过快的老龄化速度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挑战。目前,中国有13.5亿人口,并在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人口总数预计到2030年左右将开始缓慢减少。要认识到老龄化对中国的影响,可以先看看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1979年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时,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7:1,目前这一比例约为5.5:1。到了2035年,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将骤降至2.5:1。

此外,劳动人口的年龄分布也很重要。过去的研究已经证明,30岁到40岁的工作人口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所谓的?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1979年改革以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人口老化的速度,但从2015年开始,这一趋势将发生逆转。到2035年将有1.5个年纪较大的工人(50到64岁)对一个年轻工人(15到29岁)。这一趋势在低龄人口中也是如此,中国小学新生从1995年的2500万下降到了2008年的1670万。这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与韩国、澳大利亚和西欧其他国家一样的老龄化处境。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是因为人均寿命的显著增加和生育率的急速下降。1980年中国的人均寿命不到65岁,目前是75岁;1980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2.63个孩子,2011年这个数字只有1.5。在中国的发达城市上海,生育率只有0.6,这很可能是全世界所有大城市中最低的。这表明,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与他们的西方同伴一样,比起家庭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现在,中国正在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是建国初期人口大爆炸和过去30年预期寿命急速上升的共同结果。但我们不能将这样的困境完全归咎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政府施行的经济政策虽然帮助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却忘记了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

实际上,只以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是有很大误

导性的。首先,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主导的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以平均每年 20%至30%的速度上升,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内储蓄约有一半来自国有企业。相比之下,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2%—3%。此外,虽然中国居民的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里都是很高的,但存下来的钱对绝大多数指望靠这个养老的人来说基本是不够用的。其次,人均GDP并不能体现实际的财富分配情况。现实中,需要考虑到财富分配指数,如基尼系数,中国在过去30多年里已经从全亚洲收入最平均的国家成了最不平均的国家。很明显,收入增长不平等和赢弱的家庭储备意味着中国普通居民对人口老龄化准备不足。 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的居民,在退休后将处于一个非常糟糕的财务困境中。长期的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的有失公平,结果是中国家庭收入严重滞后于GDP增长速度。还有一个事实加剧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即只有大约15%的退休工人在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行业中工作,他们享有某种形式的养老金。拥有退休金的人里只有大约10%至15%的人仍然依靠子女养老,但对于那些没有退休金的人,这个数字跃升至超过50%。

(摘编自《未富先老的中国》,有删节)

1.下列关于老龄化对中国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总人口目前已有13.5亿,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增长,但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会有所下降。

B.“中国人口红利”的基础将会动摇,30岁到40岁的最有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工作入口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

C.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相对于家庭来说,更看重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这是富裕群体人均寿命增加和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D.退休金的有无以及退休工人所处的企业性质的不同,造成养老方式的不同,使得老龄化后的中国面临严重的养老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也带来了令人咋舌的老龄化问题,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B.从2015年开始,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会快于劳动人口的增长速度,而低龄人口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短时间里很难改变。

C.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这与人口和寿命的快速上升有关,也与持续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D.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大多数人的储蓄是不够用来养老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均寿命显著增加,生育率却急速下降,这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处境是一样的。

B.不能用快速增长的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指标,因为收入的增长是不平等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均的。

C.长期地偏袒国有企业和在金融上压制普通中国居民,使得一些居民没能从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中获益,退休后将处于糟糕的财务困境。

D.如果我们不能对人口老龄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中国过去30年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就不能持续,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也。曾祖父安,祖父根,著名前世。袭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同郡繁钦数见奇于表,袭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薮,待时凤翔。岂谓刘牧当为拨乱之主,而规长者委身哉?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吾其与子绝矣!?钦慨然曰:?请敬受命。?袭遂南适长沙。 .

建安初,太祖迎天子都许。袭逃还乡里,太祖以为西鄂长。县滨南境,寇贼纵横。时长吏皆敛民保城郭,不得农业。野荒民困,仓庾空虚。袭自知恩结于民,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留丁强备守,吏民欢悦。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五十余人,与之要誓。其亲戚在外欲自营护者,恣听遣出;皆叩头愿致死。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临陈斩数百级,而袭众死者三十余人,其余十八人尽被创,贼得入城。袭帅伤痍吏民决围得出,死丧略尽,而无反背者。遂收散民,徙至摩陂营,吏民慕而从之如归。

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太祖大怒,先欲伐之。群臣多谏:?可招怀攸,共讨强敌。?太祖横刀于膝,作色不听。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吾计以定,卿勿复言。?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殿下逆臣,令勿言之,何待下之不阐乎??太祖曰:?许攸慢吾,如何可臵乎??袭曰:?殿下谓许攸何如人邪??太祖曰:?凡人也。?袭曰:?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邪?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臣闻千.

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今区区之许攸,何足以劳神武哉??太祖曰:?善。?遂厚抚枚,攸即归服。时夏侯尚昵于太子,情好至密。袭谓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闻太祖。文帝初甚不悦,后乃追思。语在尚传。其柔而不犯,皆此类也。 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及践阼,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更为督军粮执法,入为尚书。明帝即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徙袭为

大将军军师。真薨,司马宣王代之,袭复为军师。以疾征还,拜太中大夫。薨,追赠少府,谥曰定侯。

(选自《三国志·杜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遂南适长沙 适:去往 .

B.与之要誓 要:约定 .

C.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 先:先驱 .

D.时夏侯尚昵于太子 昵:亲近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杜袭“柔而不犯”的一项是(3分)

①乃遣老弱各分散就田业 ②袭入欲谏,太祖逆谓之曰

③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 ④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⑤不足殊待,以闻太祖 ⑥文帝初甚不悦,后乃追思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袭出身名门,避乱荆州时。虽刘表以宾礼相待,但杜袭认为刘表不是一个能够拨乱反正的主子,所以不愿委身相辅。

B.荆州步骑万人攻城,杜袭率众抵抗,城中吏民无一背叛,终于将入城之敌消灭殆尽,突出重围,可见杜袭深受百姓拥戴。 ’

C.许攸不愿依附太祖并对太祖有轻慢之语,太祖想要讨伐并拒绝群臣的劝谏,杜袭巧用比喻,终于说服太祖采取安抚策略。

D.杜袭爱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在政治军事上,有勇有谋,深得太祖及后任君王的信任,被授予许多官职和爵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身执矢石,率与戮力。吏民感恩,咸为用命。(5分)

(2)袭谓尚非益友,不足殊待,以闻太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释】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战事的严酷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场败仗,但却处处显出“英雄豪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佁然不动, , ,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2)千嶂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3)制芰荷以为衣兮, 。不吾知其亦已

兮, 。(屈原《离骚》)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棋 魂 游子

清晨,家丁刚刚打开大门,突然跌进一个人来。这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人,双目紧闭,浑身水湿,左臂负了刀伤,鲜血湿透了衣袖。王管家赶忙吩咐送到?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考本取? 许久,青年人才醒了过来,问道:?这里可是江州刺史王景文大人的府第??王管家点点头:?请问足下从何而来??青年人笑道:?小人莫谷青,江北中州人氏,自幼好围棋,因得知王大人棋艺精绝,便有心来切磋棋艺。只因两国以江为界,各守疆域,小人只好于夜间偷渡。上岸后又路遇劫匪,寡不敌众。不过终于可以一会王大人了!?王管家听了急进内堂禀报,回来后道:?老爷说,足下远道而来,身体又有所不适,先请静养数日,待到神定气足后,再请公子赐教。?

十天后,莫谷青终于跨进了王府的?松云轩?。只见堂中檀木椅上端坐着一个中年人,三绺长须,面色祥和。这人就是当今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太妃王燕春的亲弟弟王景文。莫谷青双手一揖,朗声说道:?江北棋士莫谷青,特来向江南棋王领教!?王管家见莫谷青长揖不跪,正要厉声喝斥,王景文摇手止住:?莫谷公子不远千里而来,以棋会友,不可以常礼拘之。?说着,躬身向莫谷青道,?公子过奖了,老夫怎能担当‘棋王’二字?今天公子前来指教,老夫喜不自胜。请!?便令摆上棋盘,与莫谷青分宾主落座。

篇五:定陵导游词

Dingling, the underground mausoleum of Emperor Wan Li, is one of the thirteen imperial tombs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Emperor Wan Li (1573-1620) ord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own tomb when he was 22 and it took six years to complete the construction which cost about two year’s land taxes of the entire empire. The Emperor gave a party in his own funeral chamber, so the chronicles say, to mark its completion, and thirty years later he was buried in it amid a splendid ceremony.

The tomb was excavated in 1958 and has since been open to the public as an underground museum.

Some fifty kilometers northwest of Beijing city center, the group of tombs (known as Ming Tombs) near Dingling are scattered around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he Heavenly Longevity Mountains(1), bounded by hills on three sides with a southern exposure to an open plain.

The approach to the Ming Tombs is a shaded 7-kilometer-long road known as the Sacred Way. Its beginning is marked with a marble archway standing 27 meters long and 15 meters high. The marble archway is similar to the triumphal arches of Europe (Paris, Rome, Berlin, etc.). This archway, one of the finest and best preserved in the country, was erected in 1540, at a time when Chinese architecture had reached its climax.

A stone table nearby proclaims that entrants must dismount at this point and proceed on foot, that admittance beyond the archway was forbidden to ordinary citizens, and that violating this law was punishable by death.

Further on, this road is lined with gigantic stone statues, 24 of lions, camels, elephants, horses, and mythical animals and 12 of generals, civil mandarins, and courtiers(2).

Dingling consists of the underground palace and surface structures, most of which are now in ruin, leaving the magnificent soul Tower still standing in a spacious courtyard. Each corner of the Tower is a single block of stone. The rafters, beams and architraves are also carved out of stone and decorated with colorful motifs. The Tower houses a large stone tablet inscribed with Wan Li’s posthumous title.

Immediately behind the tower is the burial mound encircled by a 700-meter-long brick wall. The mound is called the Precious City and directly beneath it is a mammoth tomb-the Underground Palace, where the emperor and his two empresses were expected to live an eternal life in splendor and luxury.

The Underground Palace lies 27 metes below the surface. A flight of stone steps leads down to the main entrance, which is a richly carved gateway with a double-leaf marble door. Each leaf, 4 tons in weight, hinges on an axis which is carved from the same piece of marble. The lower end of the axis rests in a hole on the stone doorstep and the upper end in a hole of the bronze lintel which weights ten tons. Each marble leaf, incredible, is thicker near the axis and tapers off toward the middle of the door. This allows one person to open and close the massive door easily. The door was ingeniously sealed on the burial scene by a stone bar, known as the "Self-acting stone." Once put in plac

e from inside, this bolt would prevent the door from ever being opened again.

The Underground Palace consists of three aligned vaults: the Ante-Chamber, the Sacrificial Chamber and the Burial Chamber. Each chamber is provided with an entrance gate as massive as the main gate.

The Ante-Chamber is now bare. The Sacrificial Chamber, flanked with an annex chamber on each side, contains three white thrones. The central one, carved with dragons in high relief on its back and sides, was for the emperor, who was flanked in death by two empresses on thrones carved with phoenixes. In front of each throne is a set of five-altar pieces and a large blue-and -white porcelain jar still containing oil and wick in a bronze tube. This is called "everlasting lamp"(3) which was supposed to provide "everlasting light". Midway along the side walls are simple arched doorways leading into the annexes. Each annex contains a stone couch on which an empress’s coffin was to rest. In the center of each couch there is a square hole in which yellow earth was placed, presenting a secre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ffin and the earth. At the end of each annex is a huge gate with a self-acting stone. Beyond the gate is a vaulted passage which is blocked. The passage was intended for the entombment of the empresses should they die after the emperor, as no one was supposed to disturb his corpse.

In the Burial Chamber, the largest part of the tomb, stand three red-lacquered coffins, side by side on a white marble platform. The one in the middle is the Emperor’s coffin, with the First Empress’s on the left and the Second Empress’s on the right. Inside each coffin there is another coffin, and thus, each imperial corpse is held in two coffins, one kept within the other. In the narrow spaces between the three sets of coffins are two pairs of vases and three boxes which originally contained a wooden imperial seal and wooden tablets recording the bestowal on the emperor of his posthumous title. There is also an iron helmet decorated with gold and jewels, a suit of mail, a sword, a bow, and iron-tipped arrows.

ON either side of the coffins are 26 wooden chests that contain wooden figurines, women’s head-dresses decorated with golden phoenixes and jewels, wooden seals with the posthumous titles of the empresses, jade belts, strings of jade pendants, robes, shoes and sets of gold chopsticks, spoons, cups, and wash-basins. Also on the platform were wooden models of sedan chairs, coaches, spears, bows, arrows, flagstaffs with silk banners and other objects used in imperial processions.

When the emperor’s coffin was opened, a silk shroud, jade cups and jade bowls with a gold cover were first exposed. The shroud was then carefully rolled back, revealing among other precious objects a royal crown which is the only royal crown excavated so far in China. Of Emperor Wan Li, only bones and hair remained. He wore a beard, and his long hair in a top knot was secured with long gold pins. The "dragon robe", in which he was buried is not so well preserved as a similar one buried with him. Rolls of silk, all in gorgeous patterns and many woven with gold thread, form his mattress and bedding. Both empresses’ coffins contained phoenix coronets and other headdresses, bronze mirrors and gold boxes for cosmetics and toilet articles. The coronets are of fine gold mesh with dragons and phoenixes, each adorned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germs and five thousand pearls.

Most of the relics (some three thousand pieces )are on display in the Dingling Museum Exhibition Hall, which has attracted millions of visito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since the museum opened in 1959.

Notes:

1. Heavenly Longevity Mountains 天寿山

2. generals, civil mandarins, and courtiers 武臣、文臣和勋臣

3. everlasting lamp 长明灯 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 来源:考试大—导游资格考试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