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旱灾证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3:38 字数作文
旱灾证明字数作文

篇一:旱灾的危害

旱灾的危害

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

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防御能力强

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的影响: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偏北路——路程较短,沿途地势北高南低,来势汹涌。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我国地形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高,不易受影响

南北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南下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

山脉走向对寒潮活动的影响

1.东西走向的山地:阻挡寒潮南下,加强北坡灾害、减轻南坡灾害;

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南下的通道。

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为什么?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南北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降 温、冻害、雨雪等。

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概念: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指大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能

见度低的天气现象。

发生条件:(动力) 大风天气(物质) 地面的沙尘物质(气候)气候干燥,植被覆盖少

多发地区:西北、华北、东北、青藏高原

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1.冬春冷空气活动多2.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3.人口压力大,人们毁林开荒,森林覆盖率降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防治措施:

1.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

2.其次加强沙尘暴监测、预警;

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

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

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冬旱”更严重?

华北春旱比“冬旱”更严重。因为春季正值小麦生长季节,降水不足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冬季华北冬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下,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收成,不造成灾害。因此没有“冬旱”之说。

结合地形、地理位置特点,飓风能够给美国带来的有利影响: 美国地形分布特征是东西高、 中间低,飓风登陆后,沿中部平原北上,可以深入内陆,给内陆地区带来降水和降温,缓解旱情,消除酷暑。

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绥靖:绥,本义是借以登车的绳索,引申为安定、安抚。靖,安定之意。即以安抚(绥)的手段使局势安定(靖),

又称为姑息主义。“慰抚”之意。

恬不知耻:恬:安然、满不在乎。恬不知耻,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满不在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

耻。

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

惊扰

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做坏事

滋润:湿润,不干燥;用食物或营养品供应;浸润,使湿润。

滋养:养育,培养;

养分:养料。

绚丽多彩:用作谓语、定语,指色彩丰富,形容色彩华丽。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多样,很多种形状和颜色。

顽固: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

稳固:安稳牢固;巩固。

框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锁定:使固定不动;最终确定,紧跟定之意,常用于目标。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都发生在二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

权地位。

不同点: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一、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 ②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③无法与强大的美苏对抗

2、过程:① 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③ 1967欧共体形成

3、措施: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影响:①经济:西欧经济发展 ②政治: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④

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二、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日本民主化改革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④日本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⑤利用有利的国

际环境

2、表现:50-70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3、影响:①经济: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外交: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两极格局,促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三、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

1、背景

2、兴起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3、宗旨: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4、含义: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行全面彻底裁军,销毁核武器。

5、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

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四、社会主义阵营的的瓦解

1956年苏联撕毁合作合同,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中国黑龙江珍宝岛,社会主义阵营日趋瓦解。

五、中国的振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971年,在第26届联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缓和与动荡并存

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和平原因: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②绝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动荡原因:

①国际力量对比平衡打破,“冷战”掩盖的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

②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③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

多极化趋势的世界格局

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出现 “一超多强”局面。

原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

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

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但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2、历史从来就是在曲折中前进,是螺旋上升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

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缺乏经验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决不能拘泥于苏

联模式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独立自主,防止西方的和平演变等

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

表现: ①美国搞两个中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②1960年,苏联停止对华经济技术援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武装冲突,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

威胁

③中国外交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

外交政策:

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中美关系演变

“门户开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扶植代理(辛亥革命到“二战”前)

中美合作共同抗日(“二战”时期)

扶蒋反共控制中国(1945—1949年)

遏制、孤立、对抗(1949—1972年)

和解建交、合作交流、波折(1972年至今)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美国

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

① 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 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需求的结果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1.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认识: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中日关系变化

历史上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

1894—1895年:发动甲午战争。

1937—1945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战后,追随美国敌视、遏制中国。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政治——“冷”;经济——“热”。

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历史问题

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

①国际形势的变化

美苏势力基本平衡,对峙争霸

②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

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③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转变

④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则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篇二:家庭情况及证明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

学校: 院系: 专业: 年级: 班

填写说明:

1.职业:填写职业类别,如教师、公务员、退休、务农、无业等。 2.健康状况:良好、偏差、极差、大病、残疾。 3.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地震等。

4.家庭成员,包括同住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5.请特别注意“家庭成员情况”一栏中填写的是“年收入”,“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一栏中和填写的是“人均年收入”。

6.“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一栏”:若无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的,可由上一级相关部门办理,但必须提交由上一级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附后)。

篇三:云南干旱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原因及相应对策

一、引言

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亿余元,其中农业损失22亿余元。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亿余元,其中农业损失22亿余元。

河水干枯、草木枯死、田地荒芜??大批工厂和服务行业因缺水停产停业??“彩云之南”到处是死气沉沉的景象。连续三年干旱的成因不仅仅只是自然因素,还有经济发展的诸多问题。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 1

的省

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

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小沙邑村干裂的稻田

2

云南陆良德格海子水库

云南省个旧市冲坡哨乡的小水库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虹溪镇望郎塘

连续3年干旱,已造成云南631.83万人受灾,已有242.76万人、155.45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全省直接经济损失23.42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2.19亿元。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本文资料收集主要源于网络资源、新闻报道、已发表的相关论文、云南地区 3

气象相关资料等。经过分析及实地调查,干旱主要为两大因素共同作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本文将对两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二、原因分析

干旱分布特点: 大家都非常熟悉中国地图,但要说中国干旱地图,恐怕就没

有几个人熟悉了。

图a

4

b

图c

从以上三图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云南干旱的时空分布。图a、图b显示,2010

5

篇四:18-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第14卷 第2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4, No. 2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甄 尽 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其频繁,共计发生210次,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以

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频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导致流民潮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给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旱灾发生后,唐朝的统治者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考虑,及时采取了实物救助、赈贷、蠲免赋税徭役、调粟赈民及节约开支等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

关键词:唐代;旱灾;政府;赈济;蝗灾;疫灾;蠲免赋役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2)02-0071-04

唐朝(618—907年)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尤其是旱灾,极为频繁,对百姓生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祸患。旱灾发生后,唐王朝统治者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赈济措施,以安抚灾民,保障民生,尽可能减少旱灾所造成的危害。

一、唐代旱灾发生的状况、季节分布及等级特征 (一)唐代旱灾发生的状况

关于唐代旱灾发生的状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统计数据。邓云特[1]20先生在其《中国救荒史》中的统计数字为“旱灾一百二十五次”。时至今日,其统计数字仍为不少学者所沿用。么振华[2]先生是按旱灾发生的年次来统计,共计“旱灾172年”。由袁祖亮主编、闵祥鹏[3]编著的《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的统计为:“唐代共有138个年份出现旱情,158次出现旱灾。”统计最为详细的当属阎守诚[4]先生主编的《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经过统计,唐代旱灾197次”,并在附录《唐代自然灾害年表(618—907)》中一一列出。但《唐代自然灾害年表(618—907)》只列到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对其以后旱灾的发生状况则无反映。另外,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旧唐书·玄宗本纪下》和《新唐书·玄宗本纪》中的记载是:“是冬,无冰。”在该表中记为旱灾1次。但笔者认为:“无冰”,只能说明这年冬天是个暖冬,水未结冰,而不能证明就一定是发生了旱灾。

收稿日期:2011-07-0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JA770060);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LS004) 作者简介:甄尽忠(1968-),男,河南封丘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教授,历史学博士.

由于统计方法的不同和史料占有的缘故,恐怕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统计数字。据笔者对《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及《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详细核查,唐代共发生旱灾210次,平均约1.38年就发生1次,足见唐代旱灾发生之频繁。

(二)唐代旱灾发生的季节分布

季节布局是探讨唐代旱灾发生的重要角度之一,从中可以揭示出旱灾发生的时间及频率,以了解旱灾在该时期的大致趋向。关于唐代旱灾的季节发生情况,详见表1。

按唐朝的历法为阴历,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据表1可以看出,虽然旱灾的发生在季节分布上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旱灾的季节分布差异,即主要集中在夏、秋二季,占总数的47%以上。如果再加上“春夏”“春夏秋”“夏秋冬”“秋冬春”“冬春夏”等涉及到夏秋二季的计算在内,则达59%以上。可见,夏季和秋季是旱灾的高发季节。有的旱灾持续时间较长,少则二三个月,多则七八个月,并多次出现春夏秋连旱、夏秋冬连旱、秋冬春和冬春夏连旱等跨季度干旱的现象。甚至是连年旱灾,如从唐高祖禅位至唐太宗贞观四年(627—630年),“自太上皇传位至此,比年水旱”[5]915。

(三)唐代旱灾的等级评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2号)第二十八条:“干旱灾害

72 衡水学院学报 第14卷

表1 唐代旱灾季节分布表

季 节

次 数 比 例/% 春 29 13.8 夏 60 28.6

秋 35 16.7 冬 27 12.8 春 夏 13 6.2 春夏秋 4 1.9 夏 秋 4 1.9 夏秋冬 1 0.5 秋冬春 6 2.9 冬 春 8 3.8 冬春夏 2 0.95 全 年 2 0.95 不 详 19 9 合 计

210

100

按照区域耕地和作物受旱的面积与程度以及因干旱导致饮水困难人口的数量,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四级。”当然,在唐朝,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旱灾的等级划分标准,但史书中对不同旱灾的记述用词是不一样的,如“不雨”“无雪”“旱”“大旱”“久旱”“亢旱”等,有的还记录了旱灾的严重后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关于旱灾4个等级的划分和唐朝的实际,在此,我们将“不雨”“无雪”列为轻度干旱,“旱”列为中度干旱,“大旱”列为严重干旱,“久旱”“亢旱”及造成惨重后果的为特大干旱。按照这一划分标准,唐代干旱灾害等级情况如表2:

表2 唐代旱灾等级划分表 旱灾 轻度中度严重特大等级 干旱 干旱 干旱 干旱 合计 次数 32 118 43 17 210

比例/%

15.2 56.2 20.5 8.1

100

根据表2,唐代的旱灾以中度干旱和严重干旱居多,占总数的76%以上,尤其是中度干旱,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轻度干旱和特大干旱相对较少。但是,特大干旱虽然次数少,但造成的危害更大,史书中所记载的造成严重饥荒和人口死亡多是由特大旱灾引起的。

二、唐代旱灾的社会影响

常言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所以,旱灾自古以来都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对唐代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引发大面积的饥荒

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直接,也最严重,可以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第一气象

灾害。其实,史书之所以详细地记载旱灾,主要就是因为其对农业收成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往往造成赤地千里、河流干涸,农作物轻则减产,重则绝收,继而出现大面积的饥荒,粮价暴涨,民不聊生,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如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关中大旱,饥”;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冬,“京师、山东、河北、河南旱,饥”[5]916;神龙三年(707年)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大旱,饥馑死者二千余人”[6]1357;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是春大旱,京师米贵,斛至万钱”[6]279;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夏,“淮南、河南蝗旱,民饥”[6]652;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江南大旱,饥,人相食”[5]918;光启二年(886年)五月,“荆南、襄阳仍岁蝗旱,米斗三十千,人多相食”[6]724。

(二)伴随着旱灾这一主要灾害,还连锁发生蝗灾和疫灾等次生灾害

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往往具有群发性和伴发性的特征。唐代由旱灾所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是蝗灾和疫灾。

1) 蝗灾。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44)中指出:“旱极而蝗。”的确,蝗灾与旱灾存在极高的内在联系。从环境学的角度讲,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故大的蝗灾往往出现在干旱之后。唐代的许多蝗灾都与旱灾紧密相联,如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食稼”[6]1363;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雍、绛、同等九州旱蝗”[6]68;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七月,“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关中蝗食草木都尽”[6]349;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秋,“洪州旱,螟蝗害稼八万顷”;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河南、河北旱,蝗害稼”[6]1363;开成四年(839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6]1365。

2) 疫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长时间持续的旱灾往往诱发疫病发生和传播。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六月,“关中初雨,麦苗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藉于路”[6]101;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是夏,山东、河北二十余州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计”[6]144;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是夏,淮南、浙东西、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6]369。

(三)导致流民的出现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旱灾从表面上看是一种气象现象,事实上往往与政治、社会等问题相互纠结在一起,旱灾之后,产生大量的灾民、饥民、难民、流民,甚至是“乱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诱发社会动乱的重要因素。

第2期 甄尽忠 论唐代的旱灾与政府赈济 73

1) 导致流民的出现。严重的旱灾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加上政府救助不力,迫使生活无着的灾民不得不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谋生,导致流民的出现。韩愈在《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中指出:“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寒馁道涂,毙踣沟壑”[7]588;开元初年,“豫、亳两州,微遭旱损,庸赋不办,以致流亡”[6]5032;贞元十四年(798年),“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6]4748;元和初年,“婺州大旱,人饿死,户口亡十七八”[7]536;李翱在任庐州刺史时,“时州旱”“亡籍口四万”[5]5282。

2) 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一部分灾民在饥荒和苛政压力下,为了生存,被迫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杜牧在《团练副使冯少端讨衡州草贼邓裴表》中指出:“伏以湖湘旱耗,百姓饥荒,遂有奸凶,敢图啸聚[8]2918。”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七月,怀州发生旱灾,百姓上诉州官,但刺史刘仁规却出榜禁止百姓上诉,致使“民怒,相与作乱,逐仁规”[9]3116。咸通十年(869年),陕州发生旱灾,百姓向观察使崔荛上报旱情,崔荛却“指庭树曰:‘此尚有叶,何旱之有!’”并杖打上报旱情的人,引起民怒,“故逐之。荛逃于民舍,渴求饮,民以溺饮之”[9]3126。

这些小股的农民暴动逐渐汇聚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浪潮。唐僖宗即位后,“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9]3137。直接导致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的爆发。唐末农民起义是水、旱、蝗等多种自然灾害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大的诱因是旱灾,对于关东地区旱灾的惨状,翰林学士卢携指出:“臣窃见关东去年旱灾,自虢至海,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冬菜至少,贫者硙蓬实为面,蓄槐叶为齑;或更衰羸,亦难收拾。常年不稔,则散之邻境;今所在皆饥,无所依投,坐守乡闾,待尽沟壑[9]3135。”故《新唐书·僖宗本纪》“赞曰”指出:“乾符之际,岁大旱蝗,民愁盗起,其乱遂不可复支。”中和元年(881年)唐京西都统郑畋也指出:“旱暵延灾,因令无赖之徒,遽起乱常之暴,虽加讨逐,犹肆猖狂[6]4635。”

三、灾后政府赈济的政策及措施

面对频仍的旱灾及其严重危害,唐王朝也力所能及地采取了一系列的赈济政策及措施,以尽可能减轻旱灾所造成的损失。

(一)实物救助

由官府开仓放粮或提供紧急的物资救助。救助物品包括粮食、布帛、食盐等,主要是粮食,以解灾民

的燃眉之急,帮助灾民度过暂时的难关。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正月,“关中自去秋至于是月不雨,人多饥乏,遣使赈给”[6]172;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七月,“蔡、申、光三州春水夏旱,赐帛五万段,米十万石,盐三千石”[6]396;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赈米二万石”[6]429;元和七年(811年)二月,“诏以去秋旱歉,赈京畿粟三十万石”[6]441;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正月,因上一年关辅、河东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特下诏“京兆府赈粟十万石,河南府、河中府、绛州各赐七万石,同、华、陕、虢、晋等州各赐十万石,并以常平义仓物充”[6]548。

(二)赈贷

赈贷“是指国家有条件地贷给灾民耕牛、种子、食品、生产工具乃至田地等,以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实行生产自救。等灾年过后再收回本金,或附带低息,或不收息。它适用于救济那些条件较好、灾情不太严重的农民”[10]。

赈贷也是唐朝旱灾后常用的赈济措施。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十月,绛、陕二州旱,“诏令赈贷”;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二月,开州、万州旱,“赈贷种食”[11]1257;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七月,“剑南益、泸、巂、茂、陵、邛、雅、绵、翼、维、始、简、资、荣、隆、果、梓、普、遂等一十九州旱,百姓乏绝总三十六万七千六百九十户。遣司珍大夫路励行存问、赈贷”[11]1258;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河南府旱,“借含嘉仓粟五万石,赈贷百姓”[11]1264;贞元十四年(798年)六月,“以旱俭,出太仓粟赈贷”[6]388。

(三)蠲免赋税、徭役

蠲免赋税、徭役,即根据受灾程度免征、减征或缓征赋税徭役,以减轻灾民的负担,缓解灾民的压力。

按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关于灾后租庸调的蠲免,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颁布《赋役令》,“凡水旱虫霜为灾,十分损四已上免租,损六已上免调,损七已上课役俱免”[6]2089。根据旱灾等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情况,分为四分、六分和七分几个等级,视灾情的不同而相应地减免赋役。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年),实行两税法,其后灾后蠲免以两税为主。元和四年(809年),唐宪宗在《分命使臣赈恤水旱百姓敕》中规定:“其元和三年诸道应遭水旱所损,州府合放两税钱米等,损四分以下,宜准式处分;损四分已上者,并准元和元年六月州十八日敕文放免[8]2203。”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正月下诏:“诸道遭水旱甚处,酌量放免去年夏税、

74 衡水学院学报 第14卷

合纳苗税等钱[12]。”

这些蠲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是夏,山东旱,免今岁租”[5]28;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十月,“以淮南旱,免租、庸三之二”[5]176;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以旱,免京畿夏税十三万石、青苗钱五万贯”[6]449。

(四)调粟赈民

邓云特先生认为:“调粟政策最重要的有三项。一是移民就粟,二是移粟就民,三是平粜[1]216。”这3种措施在唐朝皆得到实行。

唐初规定:“每岁水旱,皆以正仓出给,无仓之处,就食他州[11]6024。”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是岁,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诏令任往诸州逐食,仍转江南租米以赈给之”

[6]95

月、麒德二年正月,唐中宗神龙二年十二月、景龙三年六月,唐睿宗先天元年七月,唐玄宗开元二年二月、三年五月、七年闰七月,唐代宗大历七年五月,唐德宗贞元元年八月等,都曾“以旱减膳”,类似这样的记载还有很多,但多是象征性的,以表示帝王节约克己、对旱灾的关注以及与民同苦的决心。

总之,由于旱灾的频繁发生及其严重危害,唐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赈济措施,使灾民得到了及时赈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但就其本质而言,仍不过是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被动式赈济,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对其作用和功效我们还必须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邓拓.邓拓文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2] 么振华.唐朝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J].人文杂

志,2005(3):120-125.

[3] 袁祖亮,闵祥鹏.中国灾害通史:隋唐五代卷[M].郑州:郑州

大学出版社,2008:80.

[4] 阎守诚.危机与应对:自然灾害与唐代社会[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8:40.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马其祖.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 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 [9]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 王文涛.秦汉社会保障研究——以灾害救助为中心的考

察[M].北京:中华书局,2007:91.

[11] 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2]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洪丕谟,点校.上海:学林出版

社,1992:366.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七月,在剑南十九

州发生旱灾后,一方面派司珍大夫路励行存问、放贷,另一方面,“许其往荆、襄等州就谷”[11]1258。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以久旱岁饥,出太仓粟十八万石于诸县贱粜”[6]2126。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五月,“是月旱,谷贵,出太仓粟七十万石,开六场粜以惠饥民”[6]449。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闰十月,“江淮诸州,旱损颇多,所在米价不免踊贵”“宜委淮南、浙西东、宣歙、江西、福建等道观察使,各于当道有水旱处,取常平义仓斛斗,据时估减半价出粜,以惠贫民”[6]500。

(五)节约开支

因为旱灾的发生,造成粮食不足,财政困难,帝王要主动减少支出,以节约度荒。这虽不是直接的赈济,但却是为赈济服务的。其主要的做法是“减膳”。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五月,唐高宗永徽四年四

Droughts and Government Relief Measures in Tang Dynasty

ZHEN Jin-zhong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Henan 450015, China)

Abstract: In Chinese history Tang Dynasty was the period filled with natural disasters, especially droughts which happened 210 times mainly in summer and autumn 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and strong droughts. The frequent droughts caused crops failure and famine in vast areas, and then led to locusts and epidemic diseases and the appearance of refugee and eruption of peasant uprising. These brought immense damages to people’s lif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rulers of Ta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lief measures after the droughts for the purpose of preserving their dominance. The main of those were distributing relief materials, loan, reduction for rent and enslavement, emigrant for grain, and economize expenses. These relief measures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lightening disaster and ensuring the basic life of victims of natural calamity.

Key words: Tang dynasty; drought; government; relief; locusts; epidemic disease; JuanMian of taxation

(责任编校:耿春红 英文校对:杨 敏)

篇五:三角形证明题和压轴题

1.如图,在等腰Rt△ABC与等腰Rt△DBE中, ∠BDE=∠ACB=90°,且BE在AB边上,取AE的中点F,CD的中点G,连结GF.

(1)FG与DC的位置关系是 ,FG与DC的数量关系是 ;

(2)若将△BDE绕B点逆时针旋转180°,其它条件不变,请完成下图,并判断(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请证明你的结论. A

F

D

E

G

C B

2. (7分)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的3 倍,它是几边形?

3. (7分)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20°,∠C=80°,求∠AED

的度数.

A

B

ED

C

4. 如图△中∠A =∠E,BE是∠DBC的角平分线,求证:∠ACB=∠A+2∠E(7分)

A

B

D

5. (9分)如图,在中(AB>BC),AC=2BC,BC边上的中线AD把△ABC的周长分成

60和40两部分,求AC和AB的长.

A

6.(8分)如图: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D点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

BD=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过D作DG∥AC交BC

于G)

D

E

A

B

7、(本题8分)已知C点是直线AB上的一动点。

(1)如图1,当C在线段AB上运动时,作DC?AB,垂足为C,EA?AB,垂足为A,且

DC?AB,AE?BC.连接DE,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4分)

(2)如图2,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运动时,作DC?AB,垂足为C,EA?AB,垂足为A,且DC?AB,AE?BC.连接DE,判断?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4分)

A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旱灾证明)

图2

8.(本题10分)如图,已知△ABC中∠A=60°,AB=2cm,AC=6cm, 点P、Q分别是边

AB、AC上的动点,点P从顶点A沿AB以1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同时点Q从顶点C沿CA以3cm/s的速度向点A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点P、Q都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AP=AQ;(4分)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PQ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6分)

9. (本题11分)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点D为BC的中点,DE⊥AB,垂足为点E,过点B作BG∥AC交DE的延长线于点G,连接CG,

(1)求证:?DBE≌?GBE (3分)

(2)求证:AD ⊥CF (4分)

(3)连接AG,判断?ACG的形状,并说明理由。(4分)

C

10.(本题12分)如图,已知A(a,b),AB⊥y轴于B,且满足a?2+(b-2)=0,

2

(1)求A点坐标(2分)

(2)如图1,分别以AB,AO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和△AOD,

试判定线段AC和DC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5分)

(3)如图,2,过A作AE⊥x轴于E, 点F、G

分别为线段OE、AE上的两个动点,满足∠FBG=450,试探究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其值;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5分)

11.(10分)如图:已知等边△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D,DM⊥BC,垂足为M,求证:M是BE的中点.

A

OF+AG

FG的值是否

12.(10分)已知:如图,⊿ABC中,AD⊥BC于点D,AD=DC,∠FCD=∠BAD,点F在AD上,BF的延长线交AC于点E。

(1)求证:⊿ABD≌⊿CFD; (2)求证:BE⊥AC;

(3)设CE的长为m,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AC+BF。

BMCE

13.(10分)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A???.

(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 ①如图1,若?BCA?90,???90,则BE CF;

②如图2,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与?BCA关系的条件 ,使①中的结论仍然成立,并说明理由. ....

(2)如图3,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BCA,请提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 并说明理由。

E D

D

A

C A

(图1)

(图2)

D

(图3)

F

14.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AE=BD, (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如图1,求证:EC=ED.

(2)当点E不是AB的中点时,如图2,过点E作EF∥BC,求证:△AEF是等边三角形。 (3)在第(2)小题的条件下,EC与ED还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A

AE

DB

C

D

B

图1 图2

15.如图①,在△ABC中,∠BAC=90°,AB = AC,∠ABC=45°.MN是经过点A的直线,BD?MN

于D,CE?MN于E. (1)求证:BD = AE.

(2)若将MN绕点A旋转,使MN与BC相交于点G (如图②),其他条件不变,

求证:BD = AE.

(3)在(2)的情况下,若CE的延长线过AB的中点F

求证:?1=?2. 26题图①

26题图②

26题图③

16.如图,Rt△ABC中,∠ACB=90°,D是AB上的一点,过D作DE⊥AB交 AC于点E,CE=DE.连接CD交BE于点F. (1)求证:BC=BD;

(2)若点D为AB的中点,求∠AED的度数.

17. 已知,在等腰Rt?ABC中,

?ABC?90,AB?CB,D为直线AB上一点,

24题图

连接CD,过C作CE?CD,且CE?CD,连接DE,交AC于F。 (1)如图1,当D、B重合时,求证:EF?BF

(2)如图2,当D在线段AB上,且?DCB?30时,请探究DF、EF、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FC上任取一点G,连接DG,作射线GP使?DGP?60,交?DFG的角平分线于点Q, 求证:FD?FG?

FQ

18.(12分)△DAC、△EBC均是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交于点M、N,求证:(1)AE=BD (2)CM=CN (3)△CMN为等边三角形 (4)MN∥BC

A

19、如图,在△ABC中,∠ACB=90°,∠B>∠A,点D为边AB的中点,DE∥BC交AC于点E,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