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我欣赏竹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1:34 作文素材
我欣赏竹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竹子

竹子

小作者:浙江省丽水龙泉市黄春阳

有人喜花,喜欢花的美丽;有人喜欢柳,喜欢柳的婀娜多姿。我也喜欢花,喜欢柳,但我更喜欢亭亭玉立的竹子。

竹子既没有花的娇艳,也有没有柳的婀娜,却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它浑身流动着生命的绿色,一年四季总是给予人赏心悦目的绿意,给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朴实又不失高贵典雅。

我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全身都是宝,更因为它从不索取。它默默地为人类贡献了一切:竹笋可以烹制成美味的佳肴;竹子是国宝大熊猫的食物;竹皮被削成竹条,可以编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我喜欢竹子,更因为它无论遇到狂风还是酷暑,也无论生长在平地还是山间,那瘦小的身躯依然本色不改,宁折不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郑板桥曾用诗句赞美竹子顽强的生命力。

啊!多么令人赞叹的竹子,我喜欢它的朴实,喜欢它的无私,喜欢它坚强不屈的精神。在生活中,我希望更多的人像竹子那样,一生正直、坚强乐观。

篇二:小学作文:竹子

竹子

有人喜欢那美丽的梅花,有人喜欢劲拔的松树,而我则喜欢'岁寒三友'中的竹!多少人把竹刻画,把竹赞美,把竹歌颂.我爱竹、欣赏竹、崇拜竹、赞美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把竹子的坚贞不屈描写的淋漓尽致.竹子不管是在哪里,都默默的生长着,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会顽强生存下来,茁壮成长!它那种'咬定青山'的坚韧,是多么令人崇拜啊!

一场春雨过后,新笋破土而出,是那么生机盎然;夏天,它伸展长臂,将那浓绿的竹叶尽情的展现出来.不管是炎热的酷暑,还是冷飕飕的严寒,它始终是郁郁葱葱,炯娜多姿.难怪'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啊!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这是叶剑英同志在1963年时写下的,这表现出了竹子的虚心品格,经起考验的美好品质.'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难道这不是对竹子的虚心品质的完美写照?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这是宋代的苏轼写的<<于潜僧绿筠轩 .看啊,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竹子的.竹子无私奉献,却不求索取.竹子为人们奉献了它的全部.不管是被成为美味佳肴,还是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它都是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与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竹它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篇三: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竹

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竹

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竹

你如果问我喜欢什么植物,我就会回答――竹。

你如果问我问什么喜欢竹,我就会回答:因为竹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中的一种,它那坚强的意志,不畏严寒的品格,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所以我喜欢它。

竹,多么普通的一种植物啊!它顽强的生命力实在让人惊叹!它未出土先有节,长成后就很高,高得让人看不见它的头。竹的用途很广:竹笋可以食用、竹子可以作地板、凉席总之,竹子的踪迹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出现,我们无论在哪里,都可能见到竹,它普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竹,一身翠绿,如碧玉一般。远看,它似一位绿衣仙女;近看,又似一节一节的碧玉,真是好看。风吹过,竹叶哗哗作响,又似一曲仙乐飘飘。 我愿化作一颗竹,站在路边,默默奉献

篇四:借物喻人的作文竹子

[借物喻人的作文]

竹子

有人喜欢花,喜欢花的娇艳;有人喜欢柳,喜欢柳的婀娜多姿;而我虽喜欢花,也喜欢柳,但更喜欢那一枝枝翠色欲滴,亭亭玉立的竹子,

竹子既没有花儿娇艳,也没有柳树婀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它浑身流动着生命的绿色,一年四季总是给予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绿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它身姿细长而又英挺,高贵而又典雅,在微风轻拂下,像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舞姿而又柔美,又像一个绿色的精灵在摇头晃脑。

我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全身都是宝,更因为它具有从不索取,只会无私奉献的品质。它为了人类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嫩嫩的竹笋用来制作各种美味佳肴、翠绿的竹叶即是大熊猫的美味食物又是人们用来做扇子的好材料、竹皮被削成竹条,用来编织成了各种各样坚固耐用的竹器、精美别致的工艺品........

我为竹子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动,不由得想起像竹子一样为祖国奉献的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地劳动着,无私地奉献着。他们就如竹子 ,有着宁屈不折的精神。

我喜欢竹子,因为它无论遇到狂风还是暴雨,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它生长在平地还是山间...那饱经风霜而又瘦弱的身躯依然是本色不改,临风傲雪,宁折不弯、不屈不挠。郑板桥诗人曾用诗句称赞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形容竹子像岩石般坚强。

啊!多么令人赞叹的竹子!我喜欢竹子,喜欢它的朴实;喜欢它无私的品质;喜欢它坚强不屈的精神。我希望在生活中,人人都能有竹子般的性灵,竹子般的品质,竹子般的精神。

小萌老师点评:借物喻人,寄情于景,以赞竹而赞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是这篇作文最吸引人之处,全文言语间洋溢着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语言优美,用词丰富,引用生动。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丫头,继续努力哦!

【借物喻人的作文】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 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 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 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 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 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

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 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 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篇五:《竹》

板桥画竹,意在法外

——八年级下册语文《竹》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竹》是北师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本单元以“花之君子”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花之精神,品味花之深层意蕴,给予学生以情趣的陶冶和生命的体悟。本单元的前几篇文章均以“莲文化”为主题,本文另辟蹊径,选取意象“竹”,叙述了作者自己作画的经历,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终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叙事简练,语言朴实,如“晨起看竹”“遂有画意”,寥寥数字,就把看、赏、画的过程描绘出来了。文章意蕴丰富、技法高超,是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的优秀教材。

【评价任务】

1.通过朗读、速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产生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重视评价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全过程的态度、方法。在想一想、议一议、比一比的每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

1.有见解:“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领悟内涵:“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品味语言:“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郑燮。

2.理解“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含义。

3.体会本文的哲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新课导入播放郑燮竹画。

2.课前学生通过书店、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郑燮和竹文化。(学生活动)

3.做一份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

【教学过程】

一、赏——竹诗词之美景

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轻音乐,展示郑燮竹画美景,同时附上郑燮的《竹石》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使学生融入在一片清新、静朗的氛围中,边赏边感,初步感知美竹风韵。

教师: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是以竹做题、作喻、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画家郑燮的《竹》,欣赏一下他笔下的竹之美韵。

(板书:竹——郑燮)

二、感——作者之深情

第一步:读通文本

1.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容易读错、难懂的生字词进行提示指导。

提示1:正音,读准

燮.xiè 疏.shū 露.lù气 遂.suì有画意 倏.shū

提示2:释义,读懂

眼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形象。

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落笔:运笔作画 。

倏作变相:很快变形

定则:固定的法则,这里指创作规律。

2.学生大声朗读,读准读通文章。两人一组互读互译,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提示3:翻译,读通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意念产生于下笔之前,这是创作的规律。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意趣在方法之外,是自然形成的精妙境界

独画云乎哉:唯独画画是这样的吗?

第二步:读出韵律

教师:一篇文章不仅要读准读通,还要读出文章的韵律美。朗读时要注意表

现声音的抑扬顿挫,把握好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还要注意读出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内涵。

1.模仿示范朗读

教师播放文章录音,学生仔细倾听,圈画出语调,模仿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读出韵律。

2.小组汇报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之后,在小组中进行汇报朗读,小组推荐最佳朗诵者在班级中参加竞赛朗读。

3.争做“小小朗诵家”

由小组推荐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在班级进行朗读,评选出最佳朗诵者!

第三步:读出意旨

过度语: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你发现本文的点睛之笔在哪里了吗?

1.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2.学生大声齐读点睛之笔“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教师:通过点睛之笔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作画可谓是个内行专家,那么本文的作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相信课下大家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郑燮”的资料,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了,那么就请同学们来踊跃地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吧!

★学生1:郑燮——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辞官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学生2:郑燮,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为“扬州八怪”之一。

★学生3:郑燮,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散文亦有独特风貌。有《板桥集》。

【设计意图】本文虽短,意蕴丰富,所以学习时应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在美读中领悟作者的情感。学生边度边思考,寻找文章的主旨句,通过主旨句的解读,引出相关作者介绍,使学生更易于掌握作者相关资料,又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文章意旨;同时为下一环节文本的深层解读,做了知识铺垫,提高学习效果。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我欣赏竹作文)

三、探——文章深层意蕴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明白了作者画竹的全过程,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究一下文章的深层意蕴。

第一步:速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涵。

具体步骤:

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

★学生1: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意思是说胸中的竹子并不是眼中看到的竹子。作者是说经过主观感受和艺术提炼,竹子的意象就和自然界中反映到脑际的竹子不一样了。

★学生2: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意思是说手中画出的竹子又不是胸中的竹子了。作者是说经过娴熟的笔墨技巧将意象转化为平面的物化形态之后,和经过主观感受经过艺术提炼的竹子又不一样了。

(板书: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要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即主观的情感、想象、想法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 “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客观、主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问题2:如何理解“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学生1:“意”指立意,即确定主旨;“意在笔先”即创造前先确定主旨。 ★学生2:“趣”指意趣;“法”指方法、技巧。“趣在法外”指创造的意趣在运用的方法之外,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

★教师总结:“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说作家的主观情感、想象、思想等影响、指导,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造。一句话就是说,作品是主观、客观和艺术形式的巧妙统一。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步骤是对上一环节中翻译文章的升华探究。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能让学生学会互动沟通,汇集思想,融会贯通,从而领会文本的深层内涵,为下面文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步:浏览全文,探究文章深层寓意。

过渡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勃勃生机的长江晨景图,我们的心仿佛也随着长江一样沸腾——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

对本篇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作者这样描写的深层寓意吧!

具体步骤:

首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有针对性的对个别问题予以指导总结

问题1:文章的第一句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描写。创设了朦胧迷人的意境,写出了竹子的可爱。为下面作者画竹以及由此生发议论做铺垫,自然顺畅、水到渠成。

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你能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加以说明吗?

1.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把作者作画的心得运用到其他事情方面。

2.学生讨论发言,老师指导评价。

★教师总结:世间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掌握规则之后。方能参透玄妙,取得独特的趣味。

(板书:托物寓意)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步骤是在学生能够读懂文章、掌握文意基础上展开探究式学习的。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且懂得了作者提出的普遍法则。

四、议——探文章写作技法

过渡语:作者用简练的笔法,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揭秘了参透玄妙的普遍法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补充总结:

★学生1:夹叙夹议,层层推进。作者在文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再进一层,终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学生2:叙事简练,语言朴实,如“晨起看竹”“遂有画意”,寥寥数字,就把看、赏、画的过程描绘出来了。

五、谈——再说中华“竹文化”

过渡语: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为什么呢?课前大家一定搜集了很多“竹文化”的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学生1: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