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医者的人文情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8:29:08 字数作文
医者的人文情怀字数作文

篇一:医者情怀

医者情怀

世上有朵最美的花 那是生命之花,

世上有棵最绿的树 那就是生命之树。

花儿美丽动人而娇弱无比, 大树却坚韧挺拔而顽强不息。

是啊 生命正是这样脆弱而顽强, 需要医者生命高于一切的情怀, 需要医者责任重于泰山的承诺, 更需要医者优质规范的服务来守护!

医者 秉承着先辈的衣钵, 以救死扶伤为己任, 以维护健康为信念, 胸怀着无数人的生命安康, 夜以继日地默默守护, 那是生命高于一切的情怀!

医者 崇高而神圣, 头顶天使的光环, 脚踏生命的沃土, 行走在生死之间

而危机四伏,

却昂首站在那

风口浪尖上,

履行天使的职责,

因为那责任重于泰山的承诺, 医者 多么勇敢无畏的情怀!

医者 大医精诚 而止于至善, 面对脆弱而顽强的生命, 需要医者仁心的关爱,

需要质量与安全至上的严谨,

更需要优质源于规范的细心守护, 医者 多么博爱的情怀!

高安市妇幼保健院 皮凌云 2013/10/11

篇二:医者的家国情怀

医者的家国情怀

何为医者?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上有言曰“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医者之存在本就为救人于水火,起人于病痛而生。何为情怀?则是指某种高尚的心境。生而为医,必须先得有一份胸怀天下的仁心,再次者得有解除病痛悬壶济世的仁术,这一切的根源则是其内心一份对家国天下的热忱和情怀。

古有神农氏为安定天下而亲自遍尝百草,通过自身经验教他人医疗与农耕。自己也因为此两项重要贡献,为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作为中国医药的先祖,他身上就有着不可磨灭的家国印记,为了子民们的健康和温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探索未知的大自然,寻求最朴素的真理,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自当称得上是被人铭记千古的神农帝。这种情怀和心境并非没有传承,同为我泱泱华夏炎黄子孙,尚德济世之心从未磨灭,后来者不乏如张仲景华佗等等众人,无不是潜心医药,游走天下以替人祛病消灾。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积累诸多宝贵经验才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试问如若他没有一种服务家国的情怀,还能是什么支撑他一路前行,勇敢无畏,终成一代医圣?再言三国名医华佗,东汉末年军阀混乱,华夏大地水旱成灾,疫病流

行,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十分艰苦。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宁肯不去做官,宁也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只有不求名利,不慕富贵的医者,只有心中时时刻刻装着疾苦的百姓,才使华佗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治好一个病人就是成全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治好十个病人就可以找得到一种通用的经验去记述传播,治好一百个病人的医生就可以救治天下成千上万的百姓。 今天的医者也许比起古人而言缺了那么些兼济天下的能力,但没办法否认他们依旧用最大的热忱做好每天的工作,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和挽救处于病痛折磨中的人们,成全了一家又一家的健康,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们也时时刻刻践行着大医精诚的精神,用其仁心仁术来保护着这个蓬勃发展的中国。 高尚的情怀是没办法用语言一一表达的,医者的行动则是对他们心怀家国天下最好最有力的诠释!

篇三:人文情怀

“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

今天的讲座是罗小维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我想,既然是网上交流,我也就不正儿八经地讲,就漫谈吧!

先从钱梦龙老师谈起。大家知道钱梦龙老师的学历吗?对头,是初中毕业。但他后来成了语文教育的泰斗,因为他自身的追求,自己的人文素养非常高。我曾经对钱老师说,只要教师个人素质高了,他怎么上课,都叫“新课改”!我还说,什么叫“素质教育“?高素质教师所进行的教育,就叫”素质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这里的“高素质”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我们可以说有爱心呀,专业基本功呀,教育智慧啊,课堂技能呀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针对现在的教师状况,我们更强调,教师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是一个有人文底蕴的人,是一个文人!

大家知道马小平老师吧?据他八十年代的一个学生回忆,马小平老师只用一年的时间教学生应试,其余时间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大量讲述鲁迅、卡耐基及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而课外,马老师还经常和他们下围棋、国际象棋,打桥牌,打篮球。他更多的时间是给学生开阔视野。马老师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前提是他自己的视野就非常开阔。

这个学生回忆道:“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我们尚显稚嫩的心灵模模糊糊感知到了诸如自由之思想、平等之精神的概念,开始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追寻意义 和价值,知道了自信的重要,以及做自己喜欢的事更能激发潜能。在这些层面,马老师从不直接给我们答案,而只是启发我们的思考。”

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有这样潇洒自由的教学?有这样开阔恢宏的视野?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这里的“学做”,就是一辈子的人文追求。

今天是谈人文素养,谈人文追求,但我不打算对“人文”的概念做严格的学术解释,我只谈谈我的理解。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是我切身的体验,是富有个性的理解。

我理解的人文素养,至少包括: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

情感与理想。情感,这里当然指对教育和语文教育的情感。我们是不是对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我曾亲耳听有语文老师在我面前抱怨:“我上辈子杀了猪,这辈子来教书!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他还说,教书,又不是教数理化,如果教数理化那多好呀,可以当家教赚钱,而教这倒霉的语文,谁请你做家教呀?

2000年,我写过一段话——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份情感,就是最基本的人文素养!

有了情感,自然会有追求,就是我刚才说的“理想”。现在谈理想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如果你给别人谈理想,很可能被认为“假得很”“有病”,而且“病得不轻”。

我这里的所谓“理想”,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卓越的“我”!因此,“情感与理想”,是我说的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第一点。情感与理想,是做老师,包括做语文教师最最基本的人文素养,是第一前提!没有情感与理想,就别谈其他什么素养。

好,接下来我谈第二点,“风骨与良知”。教师是知识分子,语文教师,我刚才说了一定要有文人气质,而知识分子的气质,就包含了风骨。知识分子在任何时代都不应该是别人的应声虫,而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

当年毛泽东有一句话,他告诫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切不可书生气十足。”这话大错特错。因为“书生气”其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文品质,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独立人格,不玩权术,正直不阿??毛泽东一生要做的就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结果是造成一代知识分子风骨的丧失。当年写《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郭沫若沦为了御用文人。而少数知识分子,如果顾准等人还保留着风骨。

回到语文教师, 所谓风骨,就是独立思考,就是不被世俗的风气所左右。再具体些,不迷信权威,包括不迷信李镇西——虽然我并不是权威,不迷信教参??当然,有风骨不只是愤世嫉俗,他首先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

还有,在当今这个物质化金钱化的时代,不苟且!我建议大家去读王栋生书的书。当然,也许大家已经都读过不少他的文字了。王老师的书,通篇都写着两个字:“风骨”!

再说良知。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有一年我去山西某地讲学时,应某中学要求上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课前走进教室我发现只有40名学生,我开始还以为他们当地的教学班就这么多学生。后来经了解才得知,因为怕“效果不好”,便把20 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淘汰”了。我当即表示,把另外的学生全部叫齐,“一个都不能少”!否则这课我就不上了。后来所有学生都坐在教室里了,我才开始上课。下来后,许多人都说我“很正直”,即使上公开课也不弄虚作假。我说:“不,这首先不是我是否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是我是否尊重这个班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样的公开课,哪怕缺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生来说,他的权利都受到了侵犯,他的尊严都受到了伤害!”在这里,如果我为了自己“上课效果更好”,我当然觉得校方的安排很好。但我就把学生当成我表演的工具了。就是没良知。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因为“违背良知”并不一定是看得到的很明显的“恶”,而有时候是不知不觉的微小的大家甚至已经习以为常的“恶”。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是不知不觉的违背了良知。那种体罚学生的事,毕竟是少数。但更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也在侵犯着学生。包括最近给成都十二中的学生讲《理想》。如果我不顾学生,而炫耀自己的学识,在我看来,就是违背良知。而处处想着学生,而不必顾忌听课老师怎么样,这就是良知。同样,一味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炫耀自己的博学,自己的深刻,而博得满堂喝彩,却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明白??这也是违背“良知”。现在一些教师上课,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精彩,却忘了为什么上课,为谁上课。

但是,我还要澄清一个误解,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毕竟我们是教育者,还有一个引领的责任。所以,我经常说,语文教学,最考水平的就是处理好“尊重与引领”的关系,把握这个分寸感。是的。一方面我们说不能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另一方面我们又说,不能只讲学生明白的东西——学生懂了还有必要讲吗?这就是“尊重与引领”的艺术。学生懂也好不懂也好,关键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总之,我说这些,重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这就是良知。

我们再谈“视野与思考”。首先是专业视野。我们读不读教育学著作?读不读语文教育专业著作?读不读语文教学专业杂志?当然,对本群的老师,这都不是问题。大家正是因为有共同的事业和视野,才聚到一起的。我相信,大家非常关注语文教育的专业杂志和著作。大家一定要关注语文教育研究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这就是专业视野。对此我不多说了。

比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人文视野,当然从逻辑上说,人文视野自然包括语文专业视野,但我这里想单独说说,以示强调。 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思想家的著述,包括人文知识分子的著作,你阅读了多少?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你凝望了多少?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你思考了多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和民众的生活,以及各种暗流汹涌的思潮,你关注了多少?对于天下风云变幻,你牵挂了多少???这都是语文教师胸中应该装着的。

我有个不太严谨但可以仅供参考的比例,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对本专业书的阅读,只占他阅读量的百分之二十;对教育学心理学著作的阅读,占阅读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人文阅读: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经济的,包括人物传记??应该占百分之五十。 书读的越多,你就越不会被蒙。最近刚刚去世的曾彦修,不知有多少语文教师关注他的文字。曾彦修,著名杂文家,笔名严秀。

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就是两脚书橱。但我这里指的阅读,当然是伴随着思考的阅读,这是默认前提。不必我强调。为什么现在网上那么多的年轻人狂热歌颂文革?很难说他们有多么“邪恶”,相反,他们中

有些人其实很善良,很单纯,但他们书读少了,我说的是文史书,所以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我最近几年反复推荐的《南渡北归》,我觉得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读。

好了,说了视野再说思考。其实,刚才说了,对于一个会读书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思考。但我这里还是想单独说说。我想强调,对常识的思考。刚才有老师谈到读自由主义的书,说“不要中毒”。其实,我想说,即使我们一本自由主义的书都没读过,也可以凭常识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自由是个好东西!这就是常识!因为民主自由符合人的本性和本能,就这么简单。我不能容忍别人来侵犯我的权利,我希望我自己做主,这难道还需要读什么自由主义的的书才知道吗?难道这是“中毒”吗?不是,这是常识。

刚才有老师说:“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这话本身就是问题的,是不懂常识。因为“自由”的概念本身就排除了所谓“绝对”二字。马克思说:“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孟德斯鸠也说过:“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这都是常识。

说回语文教师的教学。常识,就是自己是怎么学语文的,就把这个经验体验告诉学生。我们经常给学生讲这个方法那个方法,但我们自己从不用这些方法来读来写,这就违背了常识。比如,我自己的体验,学好语文,就三点:多读,多背 ,多写。多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多写(尽可能多地实践语言技能)习惯,多背(尽可能多地在脑海中储备祖国灿烂的古典诗文),在不断地熏陶、感染、领悟中形成对语言的敏感和敏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语文学习这就么简单!当然,有老师会说,还有“多思”呢?我说,所谓“思”都包含在前面三点中了。这就是我自己当年语文学习的经历,我想可能也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有过的体会。我们何不把这些质朴的道理告诉学生,并设法让他们也具备这样的语文学习习惯——实际上也是生活的习惯呢?当然,思考显然不只是思考常识,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我就强调一点,尊重常识。让语文回归常识!

关于“学识与胸襟”。应该承认,我们这一代人是半文盲。我说“半文盲”一点都不夸张,包括我,尽管我是所谓的“博士”,但我哪敢说自己是“博学之士”?我中小学时代是“文革”,哪有什么文化积淀呢?有人说我“虚心”,不,我是“心虚”。说这话,我参照的对象是老一辈知识分子。我经常说,和老一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谈不上!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最后说胸襟,我们一定要站在教育的高度看教学,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人生的高度看社会,站在星空的高度看人生!这就是我说的胸襟。

我的发言完毕!

“教育是慢的艺术。”特别是语文老师不能那么功利,不能将语文课理科化。拜读李老师的大作,受益匪浅!学习李老师的“处处想着学生,绝不是迁就学生。”看到李老师的在公开课上召回另外的20来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让我看到您将阳光撒到了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向您学习!康平曾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李老师的文章,点亮了一群语文人。 能有这样的高大情愫,足以说明,历练阅历之深,顿悟之强,对教育的执着,境界宏远,令人钦佩,真正吃透了教育和人生的真谛!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所谓“良知”,通俗地说(我不做概念解释),就是随时都想着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就是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学生的利益和学校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然要维护学生的利益!我经常都这样做的。为了学生,我曾经(当然是很多年前,年轻时)得罪了领导,得罪了同事,但我无所谓。这是良知使然。虽然我失去了一些“好处”,但我觉得值得。良知,还体现在不要把孩子当做牟利的工具。” 中国人不爱读书也是好事,因为很多书有害甚至有毒,比如说儒家书,宣扬的都是封建思想、传统的遗毒。

儒家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更多的阿Q,更多的范进,更多的孔乙己,更多的闰土,更多的杨二嫂,更多的假洋鬼子,更多的脑 ? 残,更多的侏 ? 儒,更多的抑 郁 症 患者,更多的冷?血?动物,更多的药 ??家? 鑫式的暴 徒??培养出来这么多相互残害的货色,对人民百害无一利,对封建统治者最好,这一些货色不会造?反!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所谓的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几点: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综合各家观点,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教学的主要模式

1.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

2.分层走班模式

根据学校进行的主要文化课摸底结果,按照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三个或四个层次,组成新的教学集体(暂称之为A、B、C、D教学班)。“走班”并不打破原有的行政班,只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课的时候,按各自的程度到不同的班去上课。“走班”实际上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

3.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

知识与能力的分层教学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这一形式参照了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因材施教”。在教学上,此模式同时配合有“分层测试卡”(即分层目标练习册),由于“分层测试卡”是在承认人的发展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层次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应有的肯定。实施这一评价手段,对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能力和检测(要求动脑筋,有创新精神)。

4.“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

“分层互动”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首先,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学生间人际互动,利用了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个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

6.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

这种模式多限于职业教育。指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分层分班教学。具体做法是:入学时进行摸底调查,既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了解学生对就业与升学的选择,在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同时,也反馈学生自身的学业情况,正确定位。然后,以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为依据,分成两个层次,升学班与就业班。两个班的主要文化课安排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区别,升学班更注重

应试能力的训练,就业班则突出文化知识与职业实践的结合。当二年级学生参加水平测试并合格后,学校又给学生提供第2次选择,升学班进一步强化文化课与主要专业课,而就业班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概况

20世纪初分层教学被引入学校教学以来,将班级进行分层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从1916年开始,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大量展开.分层教学在教育理论研究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它经历了一个"马鞍型"的发展过程.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美国.20世纪初,美国面对着大量移民儿童的涌入,为了教育这些背景各异的新生,教育官员认为有必要按能力和以前的学习成绩对他们进行分类(分层).到50年代,英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将学生根据能力分到不同的层,并且始终待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所有的课程.但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认为它加强了种族间的不平等,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平等的区别对待的方法,造成了对"低能儿童"的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受害,而对"高能儿童"则给予特殊照顾,助长了他们自高自大的骄傲习气.同时,由于分层,使得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了,易造成社会矛盾,是一种不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此,分层教学陷入了低谷. 1957年,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使得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抨击和反思,产生了要加速培养"尖端人才(精英)"的紧迫感,从而恢复了对分层教学的重视,并开展了再实验,再研究,现评价,形成了对分层教学新的研究高潮.经过再研究,教育家们发展儿童之间智力和能力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再加上在高度民主工业化国家高度社会分工需要各式各样具有不同能力,资格和水平的人才.据调查发现,60年代中期,英国的小学存在96%的教师都在分层后的班级里教书.法国政府70年就要求在初中三,四年级进行分层次,开设向职业教育分流的技术班.70年代~80年代中期,对分层教学的研究呈现出两大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持赞成的态度,认为教师对分层后的同质班级进行教学更容易,对学生也产生积极

的效果.另一种是持反对态度,认为分层教学对差生不公平,认为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没有显著的效果.

到了90年代,由于美国政府对精英人才和学术成就的重视,大部分学校重新回到分层教学的实践当中.据美国1993年的一项调查中显示,86%的公立中学仍在实施分层教学,只不过方法上有所调整.根据现有的研究,至今对于分层教学是好是坏的问题仍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不同教学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分层教学的评价有赞有贬.

美国的"分层教学"与"小班化"教学,"主体教育""赏识教育"相结合,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国外,分层教学的形式多样,有基础班,提高班等,并形成走班的选修制.但是我国的学校多数是大班额超负荷教学,盲目地照搬国外的分层教学模式确实行不通.因此,在中国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值得探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国内各省市都有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各地在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都总结出了不少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像北京十一中英语学科分层教学的教育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在当时造成很大的影响.90年代初上海率先提出实验.1993年福州八中英语学科的教育实验,平行分班,分层授课,大面积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东莞塘夏理工学校1999年实施以升学和就业进行分层的教学实践,连续两年都有170多名毕业生通过高职和普高高考.青岛经济职业学校2001年在英语,数学两学科实施"走班制"的分层教学管理,效果显著.(摘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13日13版)

山东威海第二职业中学在2001级学生数学,英语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将数学,英语都分为A,B两个层次,变原来固定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流动的A,B两个层次教学制.结果显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英语平均分差异(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医者的人文情怀)不显著,但优秀率明显高于入学时;虽然A层(中差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许多,但是A层次教学压力很大.

篇四:医学人文素养辩论稿

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一辩立论

主席好,各位评委、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我方认为: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解释一下辩题中的关键字。医学专业知识是指医学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医学人文素养则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它包含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对善与恶的甄别,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而今天在场的是医生和医学生,为了让我们的辩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我们也针对这一类人拥有人文素养还是专业知识更重要展开。下面我将具体解释。

其一,对个体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对人和人性的关注。首先人文素养是医学的根基,医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是由于人们探索生命与人性,相互帮扶而产生的,救死扶伤减轻病痛正体现了“敬畏生命、尊重人权”。其次,人文又是对医学的最高要求,是医学发展的目标与动力,调查显示,超过80%的医疗纠纷可以通过良好的医患沟通得到避免,而非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引起,现如今医学人文素养已成为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的核心,技术型关系中萨斯-荷伦德模型就强调了共同参与,而非技术关系中,更认为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以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其主要内容就是“平等信任、高度和谐”,强调了人文关怀。

其二,对社会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对善与恶的甄别。一切知识与科技都是双刃剑,医学中,既有悬壶济世,杏林春暖,也不乏“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医生,既有白求恩,Teresa修女,也有731部队,生化毒素战剂、感染性病毒战剂以及基因武器。才疏学浅的好人或许只是无法登顶医学的巅峰,无德却有才的人可是足以危害一个时代啊!

其三,对时代而言,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领域中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没有人文素养就没有我们仁济精英的援XXX队伍,就没有“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时羽毛般的请命书,正是人文素养让医学精神得以升华。

反观专业知识,人类所面临的所有疾病只有约四分之一可以找出病因,其中又有约十分之一可对因治疗。所以我们才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更何况专业知识不等于专业技术,更不等于专业素养,在治愈上的作用更加局限。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医学这门艺术中,人文素养之重要在于它对人对人性的关注、对善与恶的甄别、对民族精神的发扬,而在实际临床中发挥的作用更远远超过专业知识,我方坚持认为:医学人文素养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谢谢大家!

提示点:

1、 自由辩论当中回答完对方的问题之后不要立即坐下,要抛出来问题。

2、 要而非有专业知识是否重要。(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从而得出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哪个重要。)

3、 本知识,而且医德出众的人,也会为了更好服务患者提升综合专业能力。

4、 新型医学目的:一是预防疾病、预防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二是解除疾病带来的

痛苦;三是照料与呵护患者;四是避免早死,追求安详的死亡。

5、 提到心理治疗方面:心理学基础理论是专业知识,但具体咨询安慰是一种专业操作,

这个操作更多提现的是人文关怀,只能说人文关怀之重要已经让它本身已经成为了系统化的治疗手段。

6、 人文素养高地无法评价:众口难调,一道菜你说好吃可能我就说难吃,但做好吃的

菜难道就不重要了吗?可见并非有硬性指标判断的东西才重要。

7、 “没有高超的医术不能算一个医德高的大夫”:对方只是印证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却没有说明比人文素养更重要。我们并没有说专业知识不重要啊!

8、 医疗技术带来的好处:找出了四分之一的病因,并就其中的十分之一对因治疗。

9、 职业类别看什么:我们现在不是讨论普通人和医生的区别,讨论的是如何成为一个

好医生。

10、 医生和普通人最大区别在哪里?对方的问题和本次辩论无关,我们成为医生不

是为了和普通人相区分,而是为了实现人道主义关怀和人生价值。

11、 人均寿命的提高说明什么:说明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医生投身于追求延长人类寿命追求人类幸福的大业之中,谢谢对方辩友力证人文素养给了医学发展以动力和目标。

12、 扁鹊再生,在世华佗,救死扶伤,妙手回春,说的是医术还是医德:说的是德

艺双馨,我们并没有否认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强调人文素养更重要。

13、 去寻找高的专业知识:那你为什么要追求专业知识呢?

设问:

1、 超过80%的医疗纠纷是可以通过合理医患沟通避免的,而非处理不当引起,请问对

方辩友该如何避免这些医疗纠纷呢?

2、 731部队,生化毒素战剂、感染性病毒战剂以及基因武器是不是高超专业知识的产

物?如果没有良好人文素养这些饱含高超知识的武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 近日曝出日本九州两位医学部教授在二战时期对8名美国俘虏进行活体解剖,这种

追求专业知识而丧尽天良的做法对方难道觉得应当加以鼓励吗?

4、 医学的目的是什么?新型医学四个目的无不强调减免苦难的人文情怀,请问说明了

什么呢

5、 超过90%疾病无法对因治疗,如果你现在接收了一位这样的病人,你首要应当做什

么?

6、 白求恩和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被人们铭记的是高超的医术还是勇于奉献的精

神呢?

7、 为什么追求高的专业知识?(既然对方辩友如此认为,还是去做医药代表吧!) 8、 请问对方辩友,学习了医学人文这门课有什么收获呢?不知道同学你说出这句话的

时候有没有担心一下这门课的成绩~

9、

针对立论:

1、 专家号:你在默认他们人文素养相同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问如果你是患者,你是选一个有口皆碑的医生,还是选一个以宰客著称的专家呢?

2、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医术的推动:见第7设问

篇五: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

作者:陆良荣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第04期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已多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语文教学过于强调了知识性教育、工具性教育,结果导致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语文教学陷入了纯粹的“技术性分析”的泥淖中。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激活课堂,赋予语文教学新的内涵,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价值,对学生倾注人文关怀的教学,加强人文教育,以解放学生的主体情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情怀,真正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人文关怀 人文魅力

语文是充满浓郁人文精神的“显性”学科,它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通过教学传递着“爱国主义的思想、人格的价值观念、人际和谐的思想、社会的责任观念”。因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无疑担当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情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价值,解放学生的主体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感情,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观: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从而导致教材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也使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感情,使许多经典美文成了空洞的说教,自然也谈不上进行人文教育了。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要善用教材,凸显人文魅力。现今语文教材的选编,大多立足于“真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这个基本立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的人文空间,或沉淀着历史的精华,或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或散发着生活的气息,或融入了人间的真情。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范本,也是学生立身做人的范本。如同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人文风景,教材从不同方面陶冶学生的情趣,升华学生的灵魂。范文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并且在涵养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审美情操上有特殊的作用。

2.要解放思想,发展学生个性。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标志着人对物、对自然的超越,标志着人具备自我意识,标志着学生具有主体感情。在“教育必须关注人”这一语文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引下,教师迫切需要着眼于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解放主体情感,发展个性,提升精神。在人文性的语文教育中,我们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教师应打破课堂中的“权威主义”和“话语霸权”,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让人文关怀如同三月轻拂的和风,又如似曾有无的天籁,弥漫于整个语文教学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课堂上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3.要提高修养,尊重学生情感。首先,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文章人文内涵的理解,难免会产生偏差,这就要求教师适时的点拨。教师如何把握教材的取向,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关系到学生汲取什么样的精神食粮。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积淀一定的人文素养。

其次,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照着“标准答案”去教,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启迪智慧,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这样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二、加强语文的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不爱学语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长期以来,过于理性的语文教学不断把语文推向绝路:用语法分析代替了形象感染;用抽象说教代替了美的鉴赏;用零打碎敲的讲析代替了艺术整体的把握;用条分缕析和逻辑推导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使文章固有的灵动和韵致几乎扼杀殆尽。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被搁置一边,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只剩下了一些干巴巴的说教。这样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喜欢呢?这样的语文课上得越多,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就越发萎缩,甚至泯灭。

1.加强人文教育,让学生爱学、乐学语文,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教学小说,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浸润于语言深处的情感的体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教学戏剧,是用综合艺术人生世相的一种细微体察。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学生潜心揣摩,学生也在潜心揣摩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如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学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世外风光,品味流畅的言语,把握“现实”与

“理想”的情景反差,体味光明安定生活的可贵,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这种人文熏陶所传递出的力量,是那种纯粹的理性分析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2.加强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作品中的对话之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教师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有思考的机会、有表达的权力;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发散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教师要给予学生的话语权,注重发挥学生有个性的的思维和见解;要通过开放性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问答中各抒己见。当学生有新颖靓丽的答案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感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主动的阅读者,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3.必须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重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感悟,培养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感知、赏析、评论,结合作品所产生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活遭遇等,“知人论世面谈诗”,透彻领悟作品中的人、事、景、情,深刻品味作品的文化底蕴,认识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复杂与人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人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要充满灵性和热情,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对未来充满神往和想象,对人类怀抱一种人道主义的终极关怀。正如巴金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这就是语文文学教育的魅力和功用。

三、给予人文关怀,提升语文课的人文魅力

现代阅读则提出了发展思维,明确了获得审美体验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情意发展过程,不应该是简单的知识体系传播过程,教师要把文本(阅读对象)作为一种生命主体对待。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就是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一点正体现了现在所强调的人文关怀。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才能更好的提升语文课的人文魅力。

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放性教学活动,可以彰显语文课堂的人文魅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愉悦自己,产生浓厚兴趣,也实现自我价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也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赋予了语文课堂的全新内涵。对人文的关注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为精彩。只有倾注人文关怀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也只有倾注了人文关怀的教学,才能激活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