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验血报告单各项指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23:34 体裁作文
验血报告单各项指标体裁作文

篇一:关于验血单中的各项指标

WBC是代表白细胞,正常范围是:4000——10000;

RDW是代表红细胞分布宽度,正常范围:11.6_14.6%;

MPV是代表平均血小板体积,正常范围是:6——14;

GRAN代表中性粒细胞,正常范围是:50——70%.

超敏c反应蛋白偏高一般见于炎症或者是心血管危险。脂蛋白a偏高是肝脏对蛋白不能代谢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白血球总数正常值为:正常值为4.0×109/L~10×109/L

其中中性白细胞占白血球总数的50%-70%:

其绝对值为:2.0-2.8x109/L—5.0-7.0x109/L;

血小板计数正常是100--300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

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

万/μ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

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

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

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

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

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

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

能亢进.*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小朋友的血常规

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发起烧来,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

会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

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

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

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 总胆红素(TBIL)

结合胆红素(DBIL)

谷转氨酶(ALT)

碱性磷酸酶(ALKP)

r-谷氨酰酶(GGT)

谷草转氨酶(AST)

篇二:验血单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

血红蛋白浓度(HGB)

红细胞压积(HCT)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RBC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RDW-CV)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血小板计数(PLT)

平局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压积(PCT)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大血小板比率(P-LCR)

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 淋巴细胞比值(LYMPH%) 单核细胞比值(MONO%) 嗜酸性粒细胞比值(EO%) 嗜碱性粒细胞比值(BASO%)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嗜酸粒细胞绝对值(EO#) 嗜碱粒细胞绝对值(BASO#) 红细胞计数(RBC)

1.血常规简介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小朋友的血常规

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发起烧来,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小板计数(PLT)

我们都知道,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我们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宝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各年龄段宝宝血液细胞成分平均正常值(均值)

中文名称 英文缩写 第1日 第2~7日 第2周 3个月 6个月 1~2岁 4~5岁

红细胞(×1012/L) RBC 5.7~6.4 5.2~5.7 4.2 3.9 4.2 4.3 4.4

血红蛋白测定\\(g/L\\) HGB 180~195 163~180 150 111 123 118 134

白细胞\\(×109/L\\) WBC 20 15 12 - 12 11 8

中性粒细胞 N% 0.65 0.40 0.35 0.3 0.31 0.36 0.58

淋巴细胞 L% 0.20 0.40 0.55 0.63 0.6 0.56 0.34

血小板\\(×109/L\\) PLT 150-250 150-250 150-250 250 250-300 250-300 250-300

篇三:解读健康体检报告单

解读健康体检报告单

许多人在体检过后,对结果非常关心。然而,真正能够看懂各项指标是否正常的人却不多。 一般体检,包括外科、耳鼻喉科、内科(血压、心电图、B超)、妇科以及X光等项目,其结果一看就明白,而验血的结果虽然有正常参考值对照附于每项结果之旁,但若有高低值时,并不是人人都知道其意义。

1.葡萄糖(血糖Glu):

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情绪紧张等;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后、胰岛素不足(糖尿病)、颅内压增高、脱水等。 减低:生理性减低见于饥饿、运动等;胰腺癌、注射或口服过量胰岛素或降血糖药物、严重肝病等。

2.尿素氮(BUN): 增高:各种原因引起脱水、休克、心功能衰竭的肾前性病理性增高、各种肾脏疾患所致的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尿路梗阻等。

减低:严重肝病、肝坏死等。

3. 尿酸 (UA URIC) :

增高:痛风、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红细胞增多症、肾功能减退、子痫、中毒性肝病等。

减低:遗传性黄嘌呤尿症等。

4. 总胆固醇 (Tch 、 CHOL) :

增高: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糖尿病、粘液性水肿等。

减低:甲亢、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5. 甘油三酯 (TG 、 TRIC) : 增高: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脂蛋白酶缺陷、脂肪肝等。

减低:甲亢、肝功能严重衰竭等。

6.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

减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因其称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故增高时反有益。

7.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

增高: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因其称为致动脉硬化脂蛋白,故减低时反有益。

8. 甲胎蛋白 (AFP) :

增高:肝癌、肝硬化、恶性畸胎瘤、肝母细胞瘤、卵黄囊肿瘤、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等。

9.EB 病毒壳抗体 (VcA-I-gA) :

阳性: EB 病毒感染、鼻咽癌。

10. 癌胚抗原 (CEA) :

增高:结肠癌、直肠癌、胰癌、胆管癌、胃癌及其他癌症,吸烟的老年男性有增高倾向。

1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增高:

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服用损肝药物、饮酒过量等。

12. 乙肝“二对半” HBsAg 和 HBsAd( 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 ) : HBeAg 和 HBeAd( 乙肝 e 抗原和抗体 ) ; HBcAb( 乙肝核心抗

体 ) 。以上即为乙肝的“二对半”,正常均阴性。下列各种“组合”的阳性,其意义如下

① HBsAg 、 HBeAg 、 HBcAb 均阳性:急性或慢性乙肝。

② HBsAg 、 HBcAb 阳性:无症状 HBV( 乙肝病毒 ) 携带、急性 HBV 感染。

③ HBsAg 、 HBeAb 、 HBcAb 均阳性:急性乙肝趋向恢复、无症状 HBV 携带者。

④ HBsAg 、 HBcAb 阳性:表示有既往感染,已获得免疫力。 ⑤ HBsAb 阳性:被动或主动免疫,对 HBV 有免疫力。

⑥ HBeAb 、 HBcAb 阳性:有既往感染史、急性 HBV 感染恢复期。 ⑦HBcAb阳性:急性HBV感染核心窗口期(尚未发病但可传染)。

各种检验数值,有些是直接的即特异性强的(如乙肝的检验)。有些则需全面考虑综合分析,不是1+1=2那么简单。因此,"对号入座"的结果,有时较明白,有时则需再请高明(做更多的检验和听取专科医生意见)。

▲ 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总胆固醇,英文缩写为 TC ,参考范围: <5.17mmol/L(<200mg/dl) 。影响 TC 水平的因素有:年龄与性别。 TC 水平中青年期女性低于男性, 50 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高热量饮食可使 TC 升高;遗传因素;缺少运动、脑力劳动、精神紧张等。高 TC 血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 TC>6.47mmol/L(>250mg/dl) ,严重高胆固醇血症,TC>7.76mmol/L(>300mg/dl)。

总胆固醇增高见于以下病症。

( 1 ) 家族性高 TC 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家族性载脂蛋白 B 缺乏症、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 2 ) 肾病结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糖尿病等。 总胆固醇降低见于以下疾病:

( 1 ) 家族性无 β 或低 β 脂蛋白血症。

( 2 ) 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 ▲ 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甘油三酯,英文缩写为 TG ,参考范围: <2.3mmol/L(<200mg/dl) 。正常人甘油三酯水平的高低受生活条件影响,其个体内差异及个体间差异均大于总胆固醇,且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当 TG>4.5mmol/L(>400mg/dl) 即可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TG 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

( 1 ) 家庭性高 TG 血病,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

( 2 ) 继发性疾病常见于:糖尿病、糖原累积症、甲状腺功能不足、肾病综合征、妊娠等。

( 3 ) 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 TG>11.3mmol/L(>1000mg/dl) 。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单纯的高 TG 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只有伴以高 TC 、高 LDL - C 、低 HDL - C 时才有病理意义。

TG 减低见于以下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肝功能严重低下。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为 HDL - C ,参考范围:男性

1.16 - 1.42mmol/L ;女性 1.29 - 1.55mmol/L 。 HDL - C 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先兆,并能促进动脉样硬化的发展。血清中 HDL -

C 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呈负相关, HDL - C 或 HDL - C/TC 比值能更好地预测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

HDL - C 降低见于以下疾病:

( 1 )脑血管粥样硬化,冠心病。

( 2 )急、慢性肝病,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损伤等应激反应,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低,慢性贫血。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英文缩写为 LDL - C ,参考范围: 2.7 - 3.1mmol/L 。 LDL - C 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指标和危险因素。

因 TC 水平也受 HDL - C 的影响,所以仅用 TC 估计 LDL -

C 还不够准确,应以 LDL - C 代替 TC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临床意义参阅 TC 测定的临床意义。

“两对半意义参考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传染性

十一十一十有(急慢性乙肝)

十一一一十有(携带者)

十一一一一有(携带者)

一十一一一无(保护性抗体)

十一一一十有(发作期)

一一一十十无(恢复期)

篇四:验血报告单

如何看验血报告单?

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1.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2.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3. 血小板计数(PLT)

血红蛋白测定(HGB)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青少年(儿童):110~160g/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血红蛋白

1.相对性增多: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如连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另见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2.绝对性增多:

由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多与机体循环及组织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有关。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由于促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多所致,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病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以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病人并无组织缺氧,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多并非机体需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亦无代偿意义,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以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较正常人低10%~20%。妊娠中、后期由于孕妇血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均(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验血报告单各项指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2)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3)失血: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HCT(红细胞比容)

正常范围

男性 40%~54%;女性 37%~47%;新生儿 48%~68%。

血细胞比容测定的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用作贫血诊断和分类的指标。还可用于临床决定病人是否需要补液的实验检查依据。通常以HCT30%-35%为出现缺氧临界值,此时除输入晶体液及胶体液外,还应输入CRBC

1.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新生儿 35~43pg 儿童 33~37pg 成人 26~32pg 。

化验结果意义:MCH检查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正细胞性贫血者MCH正常,大细胞性贫血>32pg,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26pg。

2.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320~360g/L (32%~

36%)。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升高:高色素性贫血、严重呕吐、频繁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一氧化化碳中化碳中毒、心力衰竭等。

(2)降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附注:根据RBC、HGB、HCT的测定结果分别计算求得MCV、MCH和MCHC,前三项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结果,必须准确可靠,后三项才有意义。

相关疾病:腹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氧化碳中毒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正常值:80~94fl (80~94μm3)。

化验结果意义:(1)增多:大细胞性贫血。(2)减少: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

4. 白细胞数;WBC 成人:(4.0~10.0)×109/L

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增高: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2)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肿瘤化疗及某些药物(磺胺、氯霉素)反应等。

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篇五:化验单各项检验指标临床意义一览表

化验单各项检验指标临床意义一览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