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听取别人意见作文素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1:35:41 作文素材
听取别人意见作文素材作文素材

篇一: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全国Ⅰ卷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如果你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你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

【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见例文1)】

如果你是赞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的,那么你得先从正面证明它。

【正面的事例在古代有“齐王纳谏”的故事,现代的有中国共产党倾听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的事。然后从反面证明它,反面的事例有古代的“厉王止谤”的故事。然后拓开一笔,阐明听取别人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在这方面,可以举出漫画《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故事。最后再下结论。(见例文2)】

你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议论。

【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失荆州,虽然不排除有“大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还有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这两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致命的伤痛,不仅使关羽失去了荆州,而且使“一代武圣”搭上了身家性命。(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例文2 兼听则明

有一个成语,它的前半部分叫“兼听则明”,意思是说,多多地听取人家的意见,就能使政治变得清明。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象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认为:“兼听则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有自己见解的“兼听”。

例文3 “失荆州”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

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比如说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带一干人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平、廖化将此事告知关羽,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又如关羽以箭伤未愈之躯,欲迎战曹军大将徐晃。关平谏曰:“父病未痊,不可与敌。”关羽却说出这样的大话:“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想不到与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从心。只得败下阵来。再比如关羽被困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果然中了东吴大将朱然、潘璋的埋伏,关羽、关平父子双双就擒。正是因为关羽相信自己过了头变成了“自负”,所以一次次地错过了挽救败局的机会,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比如刘备统大兵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曾送他守荆州的“八字真言”,这就是“南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并不以“八字真言”为然。曹操派满宠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关羽。孙权意犹未决。谋士诸葛瑾献计,欲以吴侯之子名义求关羽之女为婚。若关羽答应这门亲事,就与关羽共拒曹操;若关羽不答应,就助曹操取荆州。诸葛瑾见了关羽,说知此事,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绝了东吴的求和,自此与东吴反目。这样,关羽既要对付曹操,又要对付孙权,左支右绌,致有荆州被袭、麦城被困之祸。又如关羽得了襄阳,赏军抚民,沉醉在胜利之中时,随军司马王甫向他献言,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关羽虽然也赞同,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他却没有采纳王甫的正确意见。不用“忠诚廉直”的赵累却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为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误,才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计谋得以实现。

因此,关羽之失荆州,绝不仅在“大意”而已。

篇二:材料作文

【解读高考作文】201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放下顾虑

一、201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材料:

【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

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作文万能方法独家解读201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放下顾虑

(一)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一抓材料关键词、关键句。关键词:能力、担心、注意力与顾虑。关键句:“注意力不集中”、“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二抓材料的写作角度:母亲、儿子。儿子——一注意力集中,二放下顾虑,三听取别人意见;母亲——鼓励和给予儿子正确的指导(母亲对儿子,引申上级对下级等)。

(二)确定文章中心、写作角度:文章寓意重心在于儿子。立意角度:儿子——能力、注意力、顾虑、甩掉、成功。

(三)作文题目万能转换:千石万能作文转换法,能让你写喜欢熟悉的一切内容。请认真领会。

立意新颖,似乎与众不同,是作文构思的关键。找到熟悉的写作角度,就能轻松写作。我们把它与所有的作文题目建立联系。

1.关键词组词造句法:关键词“甩掉顾虑”。

(1)丢弃顾虑,全身心投入伴你成功。(2)丢弃顾虑,自信让你成功。(3)甩掉顾虑,专注让你成功。(4)放下顾虑,才能再现能力与自信。(5)放下顾虑,得到成功。(6)放下是最好的得到。

(7)放下自己的过去,专注于自己的现在。(8)放下,心轻行如飞。(9)放下顾虑,打破别样的枷锁。(10)患得

患失,放不下的顾虑。(11)怕(顾虑),也是人生的敌人......

2.关键词替换法

放下烦恼、放下包袱、放下得失、放下自己、放下成败、放下面子、放下荣誉、放下心灵的羁绊、放下多余、放下不必要的思想、放下挫折、放下幻想(实干)、放下别人的嘲讽(做回自己)......

3.原话题+新话题(原角度+新角度):“甩掉顾虑”作写作角度,全面联系各种话题,但是必须紧扣“放下顾虑”。

(01) 放下顾虑+追逐。《追逐者的烦恼》:甩掉顾虑,“去追逐人生梦想”。

(02)放下顾虑+面对。《面对苦难》:苦难是羁绊,抛弃苦难的羁绊和顾虑,学会面对。

(03)放下顾虑+乐观而自信。《拾起自信》:苦难来临,唯有抛下痛苦和顾虑,乐观而自信,幸福属于你。

(04)放下顾虑+思考。《思考的天敌》:停下脚步,但不要停下思考;放下顾虑,战胜自己的钥匙就在自己手中。

(05)放下顾虑+掌握命运。《驾驭人生》:甩掉顾虑,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06)放下顾虑+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忠告和顾虑》:人生需要听取别人意见,同时放下顾虑,勇敢前行。

(07)放下顾虑+走自己的路和听取别人意见。《做一半的自己》:听取意见,放下顾虑,还必须走自己的路。

(08)放下顾虑+挫折。《放下挫折》:挫折难免,你需要放下顾虑,不怕失败,轻装上阵。

(09)放下顾虑+失败与成功。《放下的境界》:失败了会顾虑,成功必须放下顾虑,成功的方法就在身边。

篇三:苏武作文素材整理

历史人物苏武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苫,而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之旅,要让我们心里的戈壁荒原开满鲜花,就只有直面挫折,而不是放大痛苦。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放羊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节选)

话题2: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

材料加工: 苏子卿在贝加尔湖湖畔。他披着一件白羊裘,毡履,毡裳,毡巾覆首,独立在苍茫无际的西伯利亚荒原当中,有雪潮一样的羊群在他背后。他在孟春的黄昏时分,待要归返穹庐,背景中贝加尔湖上的冰涛,与天际的白云波连山竖。

他向着东行,遥遥地望南翘首:眼阵中含蓄着无限的悲哀,又好像燃着希望一缕。他只相信自己,只相信自己的祖国。

他的心里只有大汉。卫律的劝说他不听,李陵的意见他当耳旁风。他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他的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他谁的话都不听,他用他的坚持塑造了他自己。

一个野花烂漫的碧绿的大平原,平原中立着一个持杖的女人,背后也涌着一群归羊。那是苏武归国后的风光,他的弃妻,他的群羊无恙;可那牧羊女人的眼中,那含蓄的是悲愤?还是凄凉?(《女神》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

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选择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选择个性的无碍释放,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而往往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2002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与永恒拔河》节选)

话题4:自尊与他尊

材料加工: 《苏武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抓获后,面对单于的诱惑和威逼,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而张胜最终选择了投降。以常理推断,对苏武的宁死不屈和拒不投降,凶残的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由于苏武的这种节操,却赢得了单于的尊敬和历史上的美名。而张胜、李陵乃至卫律,则被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事实上,历史上由于自尊而获得他尊的例子不胜枚举。(《苏武的尊严》节选)

话题5:道德与名节

材料加工: 中国人历来看重道德与名节。旧时高洁的文人即使在百般困顿之中,依旧保持"人淡似菊"的操守。古代烈女被市井泼皮碰碰手臂,竟然利刃断手,以致留下烈节牌坊。汉代苏武被迫牧羊,在冰天雪地中"渴饮雪,饥吞毡",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凛然持汉节而不改其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青史”。所有这些,都留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佳话。(《道德与名节》节选)

话题6:信念

材料加工: 在苏武出使匈奴时,因随行人员参与了匈奴人的叛乱而被扣留。在危难之中,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又抱定必死的决心,决不"屈节辱命"。面对卫律始而威胁,既而利诱,最终又以断水绝粮相逼等手段的逼迫,他从容处之。在受审时,他甚至以自刎来避免受辱。后来的审讯中,卫律当场"剑斩虞常"以此胁迫汉使,副使张胜在此情况下

投降了,而苏武面对卫律之剑,岿然不动。卫律又以富贵劝诱,苏武则直言怒斥,更以两国安危责之。在匈奴将他置于冻饿之境时,苏武仍然没有屈服,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他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还是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念念不忘自己是汉朝的使者。匈奴又派故人李陵来劝降,企图打消他对汉朝的眷恋之情,苏武不作正面的交锋,只是以君臣和国家的大义自剖心迹,反倒使李陵感到羞愧,无言以对。(《信念》节选)

话题7:选择

材料加工: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滚滚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伟人之风永存。 那是苏武牧羊的北海吧!苏武选择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节,发扬了华夏文明的优良品德。这样的选择崇高、无私!

浩浩天地,朗朗乾坤,多少仁人志士留芳百世,虽死犹荣。他们或是崇高无私,或是明智无悔,或是崇高质朴。正是他们所做出的无上光荣的选择,使得我们的民族摺焰生辉,使华夏文明万古流芳。

历史选择了苏武,苏武选择了崇高无私,选择了明智,选择了质朴。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历史的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引领着后来者在暗夜里找寻生命的座标,勇往直前而不迷失。(《无尚的选择》节选)

话题8:坚持

当苏武牧羊于北海时,单于派降将李陵到北海劝说苏武投降。李陵说:"单于诚心诚意等待您归顺,看来永远不会让您回大汉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罪,有谁知道您对朝廷的忠义呢?"李陵历数苏武出使匈奴以后一家的悲惨遭遇 (大哥和弟弟被迫自杀,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儿女不知去向),妄图动摇苏武归汉的决心。但是,苏武却坚定地说:"我平时就希望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有了舍身报效的机会,就是挨刀斧、下汤锅,也是甘心乐意的。"他始终不受诱惑,为后人所颂仰。(《热爱祖国坚贞不屈的使者》节选)

话题9:爱国,民族精神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

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自古以来,中国就为流亡者设定了一种永世垂范的模式--苏武。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因故被扣。苏武拒不归从匈奴,矢志忠于汉室作为流亡者,苏武是忠诚的象征,苏武的使节棒标示着忠君气节的极致,这种坚持气节与操守,始终不忘自己职责的人,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脊梁,他的精神已深深渗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他要用挺直的脊梁,驾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他与冷月作做伴;他与孤冢为伍;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苏武传》读后感1

有一种爱,不存于男女之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血更浓艳,却比海枯石烂更加壮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度,倔强不屈,从骨子里渐渐渗透出来,坚毅刚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苏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或许并不陌生,从小便知道他的出现就是代表着爱国主义,却从来不深刻具体地明白他有多么爱国,然而到了此时此刻才真正体会到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

在面对敌人的诱惑时,他面不改色;在面对朋友的劝说时,他不予理睬。在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他一个人孤独地顽强地坚持着,战斗着,手中的旌节是他最大的武器,是他最坚毅的信仰,他默默忍受,静静等待,用无言向敌人展示他最顽强的抵抗。

这样的骨气,这样的爱国,我想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成为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当之无愧。

当人的生命终结的那一刻,人的一切化为乌有,但苏武不会,他的生命已成为了永恒,他的精神已成为不朽。

苏武的爱国体现在他那悲壮的等待与坚持中,但对于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来说,或许我们无法像苏武那样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但爱

国对于我们也不仅仅是一个只停留在嘴上的口号,只不过对于我们不再那样招摇壮大,它寻觅于生活中,潜伏在你的心底,蠢蠢欲动,但其浓厚的程度却丝毫不减……

在将来,甚至是更远的未来,我们的爱会越来越深,亦如镁酒越陈越香,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更是我们更爱祖国的资本与基础。只有拥有了我们的爱成为不朽,成为永恒,让我们美好的未来成为我们祖国美好未来的一部分。 爱,并不是一张空头支票,是需要给予,是需要奉献的,对于祖国的爱更是如此,更需要有骨气去坚持,去保护,去反抗对祖国构成威胁的人。 因此,让我们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让爱国成为我们的信仰,化作我们手中的旌节,即使它绚丽的装饰已不在,已陈旧,已腐朽,我们都不离不弃!

《苏武传》读后感 2

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脑海中依稀记得有一个叫苏武的古代老人受了很多罪和苦,在国外的一个湖边牧羊了很久,其他就不甚了了。读罢《苏武传》,拂去岁月的风尘,方知这个故事流传得这么久远,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而不衰,实际上是中华民族责任、忠诚、恒心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

漫长的异国他乡十九年,茫茫的贝加尔湖边,苏武时刻牢记自己是汉民族的使者,肩负着武帝的重托和汉朝的重任。当常惠等人要苏武投降匈奴、享受荣华富贵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以死明志。十九个春秋,像这样的威胁利诱不断,当初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经故去,手握的汉使节杖褪色,故国的人们可能也将他遗忘,但这位壮年出使、须发已白的老人本色不改,心中对故国的责任和感情如烈火般在熊熊燃烧,温暖了北方的那片冰雪大地,温暖了他身边的贝加尔湖,也温暖了那段冰冷的历史。十九年,苏武历经磨难,但对故国的责任心感天动地。

苏武的这份恒久的责任感来自于对故国和武帝的忠诚。苏武年轻时,兄弟三

篇四:作文素材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课内素材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

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经典历史镜头

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帮;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三、经典人物

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迫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

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课内素材四、经典故事

篇五: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还在为处处苦寻作文素材而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新鲜视觉而挠头吗?原来,素材最多最全的竟是我们相伴三年的语文课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下面以高中语文部分篇目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课内素材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课内素材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违背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

钓誉的做法。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经典历史镜头

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邦;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

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三、经典人物——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迫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守着自己的家庭,

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课内素材四、经典故事

《边城》中渡口撑船老人与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相伴。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大度成全,外出闯滩,因意外而死;一个内心有愧,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故事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边城生活,以及爱情悲喜的真善美。

【写作应用】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和谐”“亲情”“爱心”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和谐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边城》中体现的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使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出发,灵活使用。

课内素材五、经典言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师道”“尊师”“敢为人师”“教学相长”“合作”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具体写作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扣住话题,合理地确定文体。如写“教学相长”,既可以写成议论文,引用众多材料围绕师生关系,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现(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听取别人意见作文素材)实生活中的故事来让读者思考,受到教育。

课内素材五、经典话语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时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伟大的贡献”“选择”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事物时必须恪守的准则。使用这则材料,应该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六、经典事例

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权力与责任”“歧视”“平等待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素材是违背此规律的反面典型,事虽小,折射出的问题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使用时注意小中见大,论述不可过激。

课内素材七、博物学家的小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

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执著”“职业选择”“取与舍”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八、课文经典片断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号巡舰的环球远行,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做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适用于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1)积累(2)开拓(3)认识规律(4)追求(5)成功的秘诀(6)坚持是胜利的保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达尔文才有惊人的发现。这则材料内涵很丰富,使用广泛。使用时,注意角度转换,注意表达,避免成就感。

课内素材九、经典论据

《咬文嚼字》举了如下事例:“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推敲’的故事”“《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要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来逐步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与“虚心学习”“严谨治学”“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意见”“谦虚使人进步”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语言的表述。

课内素材十、经典言论

维纳斯正是由于双臂残缺才具有了“丧失”的美感,才有迷人的气质,将维纳斯的缺陷填补复原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的空间,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写作应用】这素材可用于与“正视缺陷”“创造残缺的美”“优势和劣势”“心态”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中心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现实,力求有针对性和教育性。要做到说理辩证,一要辩证地看待缺陷,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有缺陷,任何缺陷都有可能显示完美,关键是能否唤起人的想象,给人以多方面的暗示;二是考虑不是所有的缺陷填补起来就是完美;三是考虑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具有缺陷,我们要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

课内素材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示例: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