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读松树的风格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23:42 字数作文
读松树的风格有感字数作文

篇一:《松树的风格》读后感

《松树的风格》读后感

读陶铸同志经典文章《松树的风格》,让我顿觉豁然开朗,心中重新充满力量。 《松树的风格》开篇即表明:“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劲松,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最能打动我的是“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也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惑。2年前,我来到镇完小,几乎没有亲人,也没什么朋友,一种莫名的疏离感让我的生活落落寡欢,杂乱无章。浓浓的乡愁和无处安身,让我常寻思:仿佛走到了一堵墙上,这很糟,但别无他途;不会打牌、不会唱歌、不会交际、不会浮沉,除了教书,仿佛不知干什么。

没有深切的关怀,没有激情和动力,落入那个自己包裹的茧,我陷入了苏格拉底所说深黑幽暗的洞穴中,无法用超越洞穴的视野来观看周围。

重读陶铸同志《松树的风格》,共产主义强者型人生观鼓励着我重新思考,牢记共产党人应有的操守和风格。

其实学会面对具体、真实的现实,远比读一百本书更重要。心态最终决定你的高度,动辄对花思乡落泪恐怕是难以挑战人生。

物竞天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不妨读读陶铸同志的教诲:“每一个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都应该像松树一样,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能茁壮

地生长,顽强地工作,永不被困难吓倒,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

篇二:松树的风格阅读理解

《松树的风格》阅读理解

①松树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 赞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敬 崇高)的品质的象征。我对松树总是怀有(瞻仰 敬仰)之心。

②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里,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③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树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④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读松树的风格有感

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 “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3. 松树的风格是什么?

4.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请用波浪线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什么人?(抓住“物”和“人”的共同特征简要回答)

5.把表现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抄下来,然后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1.歌颂、崇高、敬仰、茁壮

2.松树的生命力强,要求于人的少,还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4.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落下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

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作者借松树比喻生命力强、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要求人少给予人多的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5.我对松树总是怀有敬仰之心。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这段短文通过写松树的生长和用途,借物喻人,歌颂了生命力强、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篇三:松树的风格阅读答案

松树的风格 阅读答案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狂风吹不倒它,洪水严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

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我”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2.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松树的用途? 3.本文借赞美松树赞美了什么人? 4.你喜欢松树的什么特点?

1.生命力强,要求于人的少,自我牺牲的精神。②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2.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 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 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 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息;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3.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人

1.文章的中心句是: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2.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是:①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②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③ 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3.缩句:我对松树怀有敬意

1.文章的中心句是: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2.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是:①生命力顽强 ②坚韧不拔 ③ 无私奉献

篇四:《松树的风格》阅读题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歌颂 赞颂)过

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瞻仰 敬仰)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

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

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

寒酷暑,随处(健壮 茁壮)地生长起来。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

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

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

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

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用它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息;在黑

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

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的地步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读短文,用“√”标出短文括号里合适的词。

2.“我”看到松树就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松树的风格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章第二自然段讲 是

采用先 后 的方法写的。

第三自然段讲 ,

是用先 再 最后 的方法写的。

5、找出文中讲松树用途的句子,再填空。(2分)

松树的树干 ,松树的叶子 松树的脂液 ,松树的根和枝

6、“粉身碎骨”在文章中指的是

7、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松树的生命力极强?用横线画出文中的语句。

8、文中的中心句是

9、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特点之一是“借物喻人”。请用

“~~~”画出文中的借物喻人的句子,然后想一想,作者借松树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

篇五:读《捕食者说》有感

读《捕蛇者说》《爱莲说》《松树的风格》有感

朱 治 情 标题中的三篇文章,对于一个具有初级中学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并不陌生,记得学习标题中的三篇文章,最早是在中学生的课本中,当时老师的讲习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逐步淡忘消失。之后参加工作步入社会,虽然也从各种媒体上读到看到过,但是并没有怎么认真的仔细琢磨他的深刻意义。今天,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列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教材专门学习,我的感觉是:三篇文章虽然写作的时间和作者身份不同,但是,他们具有共同之处,作者三人均是与永州有关的人物。《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和《松树的风格》的作者陶铸均是永州籍人氏,他们均是永州历史文化名人;《捕蛇者说》的作者柳宗元虽不是永州籍人,但他在永州零陵郡为官10年,他写的事情发生在永州零陵境内,他是永州历史文化标志性人物。而且特别难得的是他们三人虽然所处的时代和官职不同,但是,他们均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他们的文章向人们传递一种乐观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人来说显得尤其珍贵。下面,我把这次重新学习三篇文章的心得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党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连心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必然选择。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这是孔子告诫君王执政的历史名言。在唐朝 1

李世民夺取政权以后,经常以孔子的这句话用来告诫众臣。李世民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做。在他执政期间,全国推行轻谣薄赋休养生息政策,他关心体恤民情,劝课农桑,把唐朝推向鼎盛,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贞观之治”。他在位二十三年,国力强盛,社会安宁,国家出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繁荣景象。可是,并不是唐朝所有帝王都与李世民一样,能够尊重体恤民意,密切联系实际,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柳宗元生活的唐宪宗君王就不是这样,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第十二代皇帝,他的皇权是在宦官俱文珍的帮助下取得的。在他继位的十五年中,由于地方藩镇势力的不断壮大,中央集权统治权力削弱,封建统治阶级与农民阶层的矛盾日益加深,地方官僚集团不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能力,大肆加重税赋,盘剥压榨、强取豪夺,他们抵制和抗拒唐顺宗皇帝推行的“永贞革新”,使不堪折磨的农民出现了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局面。柳宗元自幼随父宦游各地,亲眼目睹了各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树立了革除弊政改善民生的政治理想。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顺宗皇帝的支持下,他追随王叔文、王坯等人推行“永贞革新”,“永贞革新”由于得不到宪宗皇帝的支持而失败。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等人被罢官贬职遣派到边远州任“司马”(史称“八司马”),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任“司马”。《捕蛇者说》正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的背景下,被贬职永州期间书写的一篇散文。他通过描写永州地方一名捕蛇农夫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唐宪宗执政时期农民受苛捐杂税压榨的生活惨状,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猛于虎的贪婪本质,从中可以看到柳宗元痛恨统治 2

当局力图改变现实却无力回天的郁闷心情。同时从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唐朝帝国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历史的经验再次昭示: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是决定统治者执政地位稳固的关键因素,人民群众与统治者的关系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关系。《捕蛇者说》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这个原因和规律,但是,柳宗元在文章中揭露的统治当局残酷压迫农民是封建统治者走向衰亡的必然规律。因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权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少数人压迫和剥削农民大多数人的基础之上,他们要维持中央庞大的腐败的国家机器运转,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要维持自己的存在,他们的手只有伸向最广大的农民群众,从农民群众的口袋中攫取钱财。当农民群众不堪忍受、生活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奋起反抗,甚至推翻地主统治阶级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历史上任何阶级政党和统治集团,他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代表最广大农民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血肉关系。因此,在他依靠广大人民的力量夺取政权以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共同的利益和愿景是:希望国家和中华民族日益昌盛强大,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这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把党和人民凝聚在一起,使他有别于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政党及统治者。要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和目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渝的根本组织路线和工作方法。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的革命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最后胜 3

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才能最终实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虽不能从正面解答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是,他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反面给我们揭示了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捕蛇者说》一文告诫我们:决不能步历史后尘,脱离和欺压人民群众,重蹈政权更迭覆辙。

二、风清气正、为政清廉是人民群众对执政者的要求和期盼。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周敦颐从人们喜爱鲜花的天性出发,阐叙了自己钟爱莲花的独特原因。他在《爱莲说》一文中对莲花素雅形象的描绘一时成为千古绝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恬淡品格成为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崇尚的高贵品格。周敦颐一生独爱莲的雅趣成为他为人出仕、做官施政、专研学说追求完美的人生准则。历史上流传最广的是周敦颐出仕“弃官”的故事。说的是周敦颐受舅父郑向举荐他到分宁县任主薄,有一件案子拖了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解决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他。”他调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不敢和他争论,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这个故事说明了周敦颐为官清正,坚持真理,不趋炎附势取媚上级的高贵品格。联想到我们如今的公检法执法单位,有多少能够做到不避权势,秉公执法,能够排除外界干扰公正司法的?遇到这种情况 4

时,又有多少不出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又有多少能够像周敦颐一样有勇气“弃官”抵制的?周敦颐一生辗转在多个地方为官,曾经担任桂阳县县令、南昌知县、合州通判、虔州通判、郴州的知州、做了广东转运判官,最后因为有病请求改任南康军的知军。周敦颐性情朴实,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虽然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但是,他却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品行端正,以理服人,所到之处深受民众颂扬爱戴。他在黑暗腐朽的封建官场中能够淡泊名利、保持清正廉洁与他的个人修养及道德品格关系极大,他用莲花的高洁品质规范约束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行为趋同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修为的精神品质颇值得后人学习敬仰。最难能可贵的是周敦颐在担任地方官职忙于政事的情况下,能够潜心专研儒佛道各家学说,开创了北宋理学,奠定了理学开山鼻祖的地位,成为继孔孟以后弘扬儒家学说的一代宗师。周敦颐是永州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道州人的骄傲,同时又是北宋以来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样板,他的理学思想一直影响到清朝。他的且行且学,潜心专研,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洁身自爱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爱莲说》是周敦颐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文章托物言志,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脱俗的胸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 5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