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十面埋伏琵琶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18:25 体裁作文
十面埋伏琵琶曲体裁作文

篇一:解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教学

解析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教学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杰出代表

作。在琵琶的音乐历史中可以分为两种题材——文曲和武曲。文曲

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文艺作品的赞叹以及表达内心细腻的

情感,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而武曲多表现富有杀伐气息的战

争场面,情绪激烈,气势雄伟,慷慨激昂。《十面埋伏》表现的就

是我国著名的战役——垓下之战的场景。用它作为音乐课的讲解内

容,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十面埋伏》故事背景以及音乐素

材的产生。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猛烈

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

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争,即发生在自己家乡的著名战役——垓

下之战。在音乐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那场激烈而悲壮的战役??

“十面埋伏”,顾名思义,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一种

不可逆转的军事形势。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

势如鸟雀。为了动摇和瓦解楚军军心,一天夜里,刘邦让汉军四面

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思念自己的家乡,心情苦闷。项羽唱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奈若何!”项羽大势已去,“乌江自刎”。刘邦运用歌的策略,便展

现了音乐的力量,打动人心,同样也能涣散人心,它支撑着人们心

中的信仰,也代表着人们的精神所在。虽然这场战争以项羽的失败

而告终,但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音乐来记录英雄的故事。为了纪念

垓下之战,为了怀念一个伟大的灵魂,《十面埋伏》应运而生。

在欣赏曲子优美的同时讲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内容与结构。音

乐千变万化,就如同一幕幕不同的场景,十面埋伏就恰如其分地运

用了这一特点,叙述了一场战争的历程。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

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取的结构形式。全曲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三个

小段落,每一小段都有标题,有它自己的内容。在理论讲解的过程

中还要配以音乐的旋律来让学生理解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大战前的准备。汉军演习,点将、列阵,着重表现威

武雄壮的汉军阵容。音乐情绪激昂,有鼓声、号角声。鼓声由慢渐

快,表现出剑拔弩张的气氛。其中包括五个小段落,分别是:列营、

吹打、点将、排队、走队。“列营”,是全曲的引子部分。节奏自由,

富于变化,但音乐情绪却铿锵有力,一开始就用强有力的“轮拂”

技巧,运用长音模仿号角的声音,形象地表现出人声鼎沸、铁骑奔

驰的壮烈场面,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气氛。“吹打”,是全曲中唯

一的一小段旋律感较强、优美抒情的段落。采用了轮指的技法,模

拟了古代管乐器的进行曲风格。苼管齐鸣、浩浩荡荡,准备向战场

进发。“点将”、“排队”、“走队”这三个小段落,环环相扣,紧密

联系,表现了刘邦的汉军在战斗前高昂的士气。它们的相同特点是

节奏整齐划一,展现了严肃的纪律性。在音乐上,音调跳跃、富于

弹性,刻画出士兵英勇矫健的形象。

第二部分:战争的描述。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

个小段落。这段音乐是对整个楚汉之争的主体的描绘,音乐情绪多

变、节奏紧促,在琵琶的演奏技法上连续运用了弹、扫、轮、滚、

刹等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楚汉两军短兵相接、激烈厮杀的场面,从

音乐的气势上烘托出惊天动地的战争场景。“埋伏”这段音乐很有

特色,体现乐曲的主题,运用了一种节奏型的模进,不断地发展新

的旋律,造成紧张的气氛,使人觉得具有一种压抑、恐惧的神情,

仿佛觉得楚军快要伏兵四起、黑暗阴森的感觉。“鸡鸣山小战”这

段音乐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琵琶的“刹弦”技巧,这种手法演奏

出来的声音不是纯的音乐声,而是一种金属声响,用来模仿两军交

战时兵器互相碰撞的声音。“九里山大战”是整首乐曲的高潮部分。

这段音乐糅合了琵琶演奏的多种技法,声音效果更加丰富,音乐变

化莫测,力度强烈,节奏紧密,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

最后的拼杀。

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尾。包括最后的五个小段落,即项王败阵、

乌江自刎、众军凯旋、诸将争功、得胜回营。前两段写的是项羽的

失败,特点是具有悲情音乐的特色。尤其是“乌江自刎”这一小段,

音乐低沉委婉、凄切无助,感人肺腑,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

形象。而后三段则与前两段具有鲜明的对比形象,描述了汉军这边

的胜利,音乐色彩明快,体现了汉军凯旋而归的情景。整个部分在

乐曲中具有“收官”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演奏中有所删节。

音乐在社会中的存在,不只是以声响为基准来感染我们,同时它

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十面埋伏》是一

首刚劲、强烈、气势恢宏的琵琶武曲音乐,它用音乐丰富多彩的变

化形态记录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战役——垓下之战,从各个部

分以及各个段落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给后人再现了当年的那出

扣人心弦的故事,从而也给后人留下了考究历史的依据。

总的来说,音乐课可以千变万化,更能多姿多彩,用音乐独特的

声音方式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琵琶音乐作

品中的杰出代表,用它来作为音乐课的讲解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具有

非凡的历史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

篇二: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浅析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也是最富特点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有着丰富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表现力。《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乐曲的内容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它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十面埋伏》又名《阳平楚》,其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平编译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 (简称华氏《琵琶谱》) 。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了“楚汉之争”的故事情节,着力刻画了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十面埋伏》是以楚汉相争为背景,公元前202年,神州原野上爆发一场声势浩大、残酷悲壮的决战,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经过五年逐鹿中原,双方一决雌雄的战斗最后在垓下展开。拥军10万的项羽渴望绝处求生,统率10万大军的刘邦欲置人于死地,在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两军直杀得天昏地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项羽勇猛异常,但终究寡不敌众,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最后项羽慷慨悲歌,身负重伤,在乌江面对重重包围的敌军,毅然把剑自刎。

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一文中记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文中所描写的《楚汉》一曲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由此可见早在十六世纪之前,《十面埋伏》已在民间流传。

《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全曲可分为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

"列营"实际上是全曲的引子。节奏比较自由而富于变化。开始就使用"轮拂"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象震憾山谷的号角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特有的鼓角音响。此后用种种表现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壮观场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战场紧张激烈的典型环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较强、抒情气息浓郁的段落。琵琶用轮指奏出的长音,模拟了古代管乐器演奏的行进曲音调。 这段间乐极象古代行军时笙管齐鸣的壮丽场面,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而近、阔步前进的形象。这段音乐在乐曲艺术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气魄。

"点将"、"排阵"、"走队"三个段落在实际演奏中是有所变化和取舍的。它们的相同特点是节奏整齐紧凑,音调跳跃富于弹性,表现了刘邦汉军战斗前的高昂的士气,操练中队形变换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矫健的形象。乐曲有条不紊的结构安排,使得情绪的发展步步进逼,为过渡到激战场面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

"埋伏"这段音乐和它描绘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它给人以一种夜幕笼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没地逼近楚军的阴森的感觉。

"鸡鸣山小战"中琵琶运用了特有的"刹弦"技巧,形象地表现了双方短兵相接小规模战斗的情景。"刹弦发出的声响不是纯乐音,而是一种含有金属声响的效果,犹如刀枪剑戟互相撞击。逐渐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进,使情绪更为紧张。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最高潮。这段音乐家中运用了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描绘了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琵琶对喧嚣激烈战斗音响模拟十分出色,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整个乐曲描绘楚汉两军的冲突,发展至此,胜负已定,矛盾已获解决。

第三部分: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

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须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删节,有的省略整个第三部分,有的删节去"众军奏凯"后三小段,目的是使乐曲情绪集中,避免冗长。

我们可以知道《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传统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

而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历来被人们所赞赏,演奏该曲的音乐家、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在演奏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曲的艺术魅力又受到当代人的青睐。《十面埋伏》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以琵琶所特有的左右手技巧圆满地表现了一段真实而又非比寻常的历史故事。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善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此曲汇藏着中国古代琵琶艺术的丰富宝藏,不愧为中国民族器乐的优秀代表作。

篇三: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

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为以后的悲剧留下了伏笔。楚汉交兵争霸天下的战争持续了五年之久,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在楚军久攻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刘邦却说:“我跟你曾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看重名声和体面的项羽,不但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还和他在鸿沟平分了天下。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是项羽的霸王城,沟中滚滚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两军对垒,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

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瓦解了楚军的阵营。大势已去,项羽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生死关头,项羽依然不能割舍的是美人和骏马。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亦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英雄的爱,灼痛了她的心,沸腾了她的血。她泪飞如雨,她拔出了利剑。美人含泪舞剑,该是怎样的一种凄楚别致的妩媚。血溅利剑,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敢无畏的壮美。美人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那个凄婉之夜,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从垓下到乌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二十八名坐骑,有多惨?单调的乐声,反衬出曾经的辉煌,驰骋的蹄声,仍不免让人挂肚牵肠。

“乌江自刎”乐曲凄切悲壮。江水浩淼、江涛拍岸,流淌着默默然升华的诗意。江边,一只小船来接应项羽,也许,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会重写,然而,面对最后抉择,项羽拒绝渡江。那位亭长只好遵嘱将乌骓马牵上船去,摆渡到对岸。望着如蝗而至的刘字旌旗,眺望含憾而去的一叶小舟,英雄的自尊比锋刃还利。于是,24岁起兵,曾以霸气叱咤风云,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一代英雄,血洒乌江之滨,年仅31岁。这时,已登上彼岸的乌骓马远见自己的主人持剑自刎,悲伤欲绝。这是一匹

篇四:不同版本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渊源及音乐特色

编号:10011110320

南阳师范学院2014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

题 完 成 人: 班 级:

学 制: 4 年 专 业: 音乐学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 录

摘要 ·············································· (1)

一、《十面埋伏》的乐曲背景 ·························· (1)

(一)《十面埋伏》的故事简介 ··························· (1)

(二)《十面埋伏》的产生和发展 ·························· (2)

二、不同版本《十面埋伏》的简介 ······················ (2)

(一)平湖派 ········································ (3)

(二)浦东派 ········································ (3)

(三)汪派 ·········································· (3)

(四)刘德海派 ······································ (4)

三、各段落不同版本音乐特色的异同 ···················· (5)

(一)《列营》 ······································ (5)

(二)《吹打开门》 ··································· (6)

(三)《点将》《排阵》 ································· (6)

(四)《埋伏》《小战》《呐喊》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Abstract ··········································· (8)

不同版本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渊源及音乐特色

作 者:符志娟

指导教师:刘 阳

摘要:《十面埋伏》是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流传至今已经形成的版本有很多。本文通过对琵琶各流派的介绍,对《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产生和发展、以及不同版本的乐曲内容、结构和技巧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不同版本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渊源及音乐特色,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为琵琶爱好者更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十面埋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流派;艺术特点;继承与发展

琵琶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秦汉时期流传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品。琵琶传统乐曲一般分为文曲和武曲,《十面埋伏》是琵琶古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大套武曲,是一首世代相传、百听不厌,且深受琵琶演奏家喜爱的曲子。

一、《十面埋伏》的乐曲背景

(一)《十面埋伏》的故事简介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形: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刘邦启用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垓下设下了十面埋伏,将项羽引诱进入埋伏圈中,然后以三十万汉军的绝对优势把十万楚军牢牢包围在垓下楚营内。

到了晚上,刘邦的谋士张良让会说楚地方言的士兵用萧吹楚曲、唱楚歌,来动摇楚军的军心。被困的楚军听到熟悉的楚歌后开始思念家乡,崩溃瓦解的斗志使得他们军心涣散,许多士兵纷纷逃散,到最后楚军仅剩下一千多人。项羽看到这种情况,毅然决然定于天亮以前带领残部一起冲出重围,返回江东。项羽的爱妃虞姬因知道自己不可能同项羽一起冲出重围,于是选择自刎军中。

在项羽的率领下,八百多骑兵杀出重围,在跟背后紧追不舍的汉军一阵厮杀后,只剩下项羽一人逃到了乌江边。伤痕累累的项羽站在乌江

岸边,只觉得内心十分伤痛,他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了,于是面对乌江拔剑自刎。从而刘邦就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建立了西汉王朝。

《十面埋伏》就是以刘、项在垓下决战的故事为主题,用“琵琶大曲的形式表现了这一段历史史实”[1](p233)。

(二)《十面埋伏》的产生与发展

关于《十面埋伏》这首曲子具体产生在什么时候,又是谁所创作的,到现在还是没有十分准确的说法。

最早见于记录的《十面埋伏》的曲谱是在公元1818年出版的《琵琶新谱》中,这是由无锡派的代表人物华秋萍所编写的。到了1895年,平湖派的代表人物李芳园在华秋萍的基础上编订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并将《十面埋伏》收录进去,改名为《淮阴平楚》。之后各个流派的琵琶谱集都开始记载《十面埋伏》的乐谱,只是各个版本在分段与段落标题上不一样:

“《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凡十三段;

《李氏谱》名《淮阴平楚》,隋秦汉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

《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凡十八段;

《瀛洲古调》名《十面埋伏》,凡十段”[2](p124)。

二、不同版本《十面埋伏》的简介

有关琵琶乐谱或者是琵琶史料的记载并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在过去谱子的传承是靠口传心授的,再加上战乱等因素,使得好多琵琶曲子无法流传下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有关琵琶流派的论述大多是从清代开始的。“琵琶流派最早呈现的分派是南派和北派,南派被称为浙派,以陈牧夫为代表;北派被称为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3](p45)。经过历史的沉淀,时代的变迁,琵琶的流派大大小小就形成了十几个,近代以来的五个最主要流派是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和上海派。故各流派流传下来的《十面埋伏》曲谱就不下几十种,各个曲谱都有自己流派的特色所在。至今仍被人们广泛演奏的有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和汪派。以及中国近现代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成功二次创作改编的《十

面埋伏》更是在国际乐坛上引起巨大反响,很是深入人心。

(一)平湖派

平湖是浙江省的一个县,临近杭州湾,被称为“江南鱼米之乡”。李芳园是平湖派琵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自誉为“琵琶癖” [3](p48),是著名《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的编撰者,后人称为《李氏琵琶谱》,简称《李氏谱》,是近代最有影响的琵琶谱之一。《十面埋伏》在收录进《李氏谱》的同时被李芳园改名为《淮阴平楚》。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李氏原来的工尺谱,而是由李氏传人朱英经过多年的演奏与整理后所传的谱,全曲共18段。

平湖派的《十面埋伏》要求演奏起来有精致、文雅感,除了要有一定的力度外,还要能演奏出层次感;在乐曲段落与段落之间是没有连接痕迹的,而且前后呼应,气势一贯到底;整首曲子的演奏风格奔放中不失含蓄。

(二)浦东派

浦东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的东部。清朝乾隆年间的鞠士林是浦东派的始祖,他的琵琶技艺被称为“江南第一手” [3](p49)。鞠士林的兄弟鞠克家也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他们兄弟二人为浦东派琵琶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浦东派培养出来的优秀传人有很多,近代的沈浩初就是浦东派的传人之一。在1929年,沈浩初整理出版了《养正轩琵琶谱》,这对浦东派琵琶的传承起到了促进作用。之后,他的传人林石城将他传谱的《十面埋伏》进行整理编写。该版本同平湖派的一样,全曲也是共18段,但是在标题和分段编排上有所不同。

浦东派的演奏特点在于武曲的演奏要显得雄伟有气势,比较注重音色的变化,演奏声音要求饱满、有力度。浦东派的一些演奏方法很有特色,像并弦,配以满轮或者滚扫;四弦的满轮等等。

(三)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唯一一个以汪昱庭个人名字命名的流派。汪派在我国琵琶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形成“掀起了中国琵琶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潮”[3](p53)。

2004年李光华将汪派李延松传谱的《十面埋伏》进行整理,收录在

篇五:琵琶曲《十面埋伏》浅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浅赏

音乐鉴赏2班

杨旭波

13504738

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它是弹奏乐器。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也许,只有它,只有琵琶,才能娓娓的叙述《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它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当时,项羽若依范增之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有后面的楚汉之争,而心高气傲的项羽却犹豫不决,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了与自己抗衡的军事阵营。两军对垒,项羽以其势强多次发动主攻,而刘邦则坚持防守,在一次激战中,项羽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就这样,由于西楚霸王项羽一再坐失良机,错过一次次消灭刘邦的机会,致使其从几度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中死里逃生,重整旗鼓,为自己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最终,导演了这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活剧。

《十面埋伏》表现的是公元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

壁县东南)大战的情景,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据《史记》载,在垓下大战中,刘邦的汉军以30万的大军包围了只剩下10万人马的楚军,并设“十面埋伏”的阵法,将地处四面绝壁的垓下大营团团包围,使项羽陷入重围。深夜,箫声起处,汉军利用四面的楚歌来瓦解对方的斗志。楚营的官兵听到熟悉的乡音,思念父母妻儿之情油然而生,又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于是纷纷逃走。夜半时分,自知败局已定的项羽与虞姬诀别,仓皇突围。刘邦命数千铁骑穷追不舍,最后,在乌江边展开了生死决斗,项羽终因寡不敌众,拔剑自刎。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过眼云烟,惟以此引出的故事而成为了千古绝唱。

长歌当哭,琵琶曲《十面埋伏》用写实的手法,以深刻的音乐语言和演奏技巧,再现了这一战役的全过程,是一幅绘声绘色的古战场音画。将这湮灭的英雄诗篇,一页一页地掀开,琵琶用它清丽圆润的声响,含着泪,淌着血,悲壮地、如泣如诉地弹出一节节短歌。琵琶曲《十面埋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有十三个章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千年前的古战场。琵琶开始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军营垒垒,战旗猎猎,铿锵有力的节奏犹如扣人心弦的战鼓声,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此后,又用多种手法,表现了擂鼓三通、人声鼎沸、军炮齐鸣、铁骑奔驰等有声有色的壮观

场面。 “吹打”是全曲中旋律性较强、气息宽广雄壮的曲调,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

点将”、“排阵”和“走队”,以整齐紧凑的节奏,富于弹性跳跃的音调见长,琵琶用“(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十面埋伏琵琶曲)扣、抹、弹、抹”的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节奏,又用“摭分”、“摭划”的指法,描绘出调兵遣将的情景和穿着胄甲、手持剑戟的士兵们在操练中迅速变换队形和矫健有力的步伐。

“埋伏”是一段内涵深沉的音乐,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夜幕笼罩着四野,伏兵神出鬼没地步下了十面埋伏阵。天低云暗,秋风瑟瑟,凄清的月光黯然失色,只有星星眨着狡黠的眼睛,窥视着静夜中潜伏的杀机。

“鸡鸣山小战”旋律的动向是先递升后递降,跌宕起伏,多变的节拍和连续无间歇的节奏型,既表现了鼓角相闻、金戈铁马的战况,又刻画了兵士们前赴后继、奋不顾身的情景。琵琶运用了“刹弦”的左手技法,发出犹如刀枪剑戟交错撞击的声音。

“九里山大战”是整个乐曲的高潮。琵琶以快速的“夹扫”,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在隆隆的炮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中,突然,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幽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白发爹娘依靠谁?”那一夜的楚歌,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地从四面八方涌来,瓦解了楚军的阵营。大势已去,项羽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生死关头,项羽依然不能割舍的是美人和骏马。当楚歌四面唱响之时,亦正是虞姬拔剑起舞之时,英雄的爱,灼痛了她的心,沸腾了她的血。她泪飞如雨,她拔出了利剑。美人含泪舞剑,该是怎样的一种凄楚别致的妩媚。血溅利剑,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勇敢无畏的壮美。美人将生命与血混着爱情唱响了一曲隽永的挽歌,让天地为之动容。琵琶用“并双弦”和“推、拉”的技法,犹如置身于千军万马,呼号震天,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对立鲜明地烘托出那个凄婉之夜,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的悲凉。

“项王败阵”用慢起渐快的同音进行旋律和马蹄声的节奏音型来表现项羽奋力突围。从垓下到乌江,有多远?从几十万大军到二十八名坐骑,有多惨?单调的乐声,反衬出曾经的辉煌,驰骋的蹄声,仍不免让人挂肚牵肠。

一曲《十面埋伏》断弦滴血,断了项羽的归路。一曲《十面埋伏》,浩气长存,演奏了几千年。明代王猷定在所著的《四照堂集》中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琵琶名手演奏此曲的情景:“当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英雄血,染红了千年的舞台,而背景上的乌江,亦漩成台下英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