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天葬,生命的轮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3:23:09 字数作文
天葬,生命的轮回字数作文

篇一:17 天葬

天葬

象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听说天葬是把亡者放在大山上让鹰啄食,那场面极尽惨烈、恐怖。到西藏很久后,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葬。

坐在南来北往的火车或京珠高速的汽车上,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南北各地丧葬习俗是不一样的。中原地区的人死后一般留下的是土包称坟或冢,再往南情景大不一样,数南方的椅子坟高大,气派。而在西藏你甚至找不到一座坟墓。按惯例,活佛圆寂之后,遗体允许各界祭悼。祭悼完毕,则进行防腐处理,将骨灰或遗体直接存放于灵塔之中,这就是藏传佛教独特的丧葬形式“塔葬”,也称为“肉身之制”。在雄伟的布达拉宫,有机会你一定能看到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世达赖的灵塔。在后藏圣地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你也可以看到中央政府投资6400万元专款,600多公斤黄金,500多公斤白银为十世班禅大师修造的金质灵塔和供奉祀殿。百姓们的最后去处是天葬、水葬。按西藏的风俗,患有传染病的死者或者三岁以内的小孩夭折后采用水葬,其他的多采用天葬。

西藏人也忌讳死亡,一般情况下,在与藏族人接触的过程中我不会主动的问及这个方面的问题。但始终对天葬水葬抱有好奇心。1997年冬,我单位农财会计央金的七岁儿子单增因喉头水肿在送医院途中不幸夭折。单增是个调皮的小男孩,眼睛很亮,胖乎乎的非常漂亮可爱。七岁的小男孩不会说汉语,一开始在办公室或路上遇见我,他总是怯生生的。央金多次教他以后,他碰到我就叫我叔叔。单增夭折后,央金及全家都很伤心,我和几位局长按照藏族习俗买了酥油、青稞酒,带着慰问金上门去看望。单增睡的很安详,灵床上堆满了被子、衣服和他生前的所有照片。我向单增的遗体敬献了哈达,点上了藏香。三天后,天葬师把单增的遗体背上天葬台。背亡者的羊毛绳子跟普通家里的不一样,它们必须是反方向搓成的,表示离苦得乐的愿望。在西藏天葬台是要具备风水方面的诸多条件的,天葬台被视为一块吉祥宝地。要求后面有高高的石山,前方要有广阔平坦的视野,要有河流且东水西流是最殊胜的。天葬台的中心是剖尸台。在剖尸台旁边供奉着一些大小不一的白石头,上方祭放着数尊彩绘的殡石。在它们中间,从下往上铺着一些用白牦绳捻成的殡绳,为的是指引亡灵脱离苦海,升入天堂。剖尸台大多为一块大的扁平盘石,被称作“坛城”,它虽然简陋、粗朴,却是灵与肉堆起的祭坛。在这里,

血腥与神圣并存,恐怖与虔诚并存,阴冷与热烈并存。这里是生命的终点也是生命的起点。生死轮回的法轮,从这里无休无止的辗过,天界、人间、鬼域在这里融为一个相通的大世界。

几位喇嘛诵经祈愿后,天葬师在刻满了藏文咒语的天葬台忙碌着。他们先褪去亡者的全部衣裤,捏着嘴唇打了几声呼哨,秃鹫应声而至,盘旋在天葬台的上空。而后把亡者翻转过来,背朝着天,折斩四肢,在他前中央和两肩各拉一刀,用力地撕开这些皮肤,露出红糊糊阴森森的肌肉,然后退开点上藏香,秃鹫们铺天盖地的而下竞相啄食,不大功夫天葬台上只剩下斑斑血迹和一具骷髅。天葬师用石头将骷髅敲成骨酱揉成一团,秃鹫再次铺天盖地而下,食尽散去,周围的人开始长跪顶礼。

我感伤西藏人的愚昧。在内地陌路亡者,过路人遇见也不辱其露尸荒野,盖个草席也算入土为安,在我们孝感更有卖身葬父行孝感天的动人故事。对于亲人,对于恩深似海的亲人我们理应如理厚葬,以报其恩。后来,西藏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才让我释怀。有一只饿极了的老鹰追逐着一只兔子,兔子躲进释迦牟尼佛的怀中请求保护。老鹰对佛说:“你救了它,我会饿死的。”兔子是生命,老鹰也是生命,手心手背都是肉,该救哪一个呢?释迦牟尼佛便在自己身上割下跟兔子相等同的重量的肉给老鹰吃。这个故事表现圣者对一切生命平等爱护,不忍其受苦。天葬就是效法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慈悲一生直至生命尽头,把头目髓脑,整个身体一发不留地布施给众生。

在葬地的天葬中,处理的是人的肉身,真正的主角却是那些飞翔的鹫。在藏族人眼里,鹰鹫就是一种神鸟,它们虽然体格威猛,力气超大,有锋利的喙爪。但哪怕饿死也从不伤害有生命的动物,甚至连一只蚂蚁也不会杀死,而只吃动物的尸体。所以藏族人很崇拜这种不伤害生命,天性慈悲的猛禽,视它为“空行母”的化身,相信它能够帮助死者的灵魂寻找一个理想的投生。

鹰鹫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人们在自然界从不曾看到它们的尸体。据说那些专司天葬的神鹫可以预见自己的阳间寿命。当大限降至,它们会自动离开鹫群,一直向着太阳的方向飞去。它们奋力地飞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回推力越来越小,飞翔变得越来越艰难。它们不得不嘶鸣着、尖叫着、拼命煽动着翅膀,最后融化在太阳的灼热里,化为无形??

篇二:天葬图片

篇三:天葬透视的藏民族性格

天葬中透视出的藏民族性格简析

[内容摘要] 藏族天葬从其起源、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藏族天葬仪式中渗透着其民族性格,这种民族性格有着其社会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在其朴素的性格背后蕴含着极其合理的自然观智慧。

[关键词]藏族;天葬;民族性格;自然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由其历史传统、服饰着装、起居饮食及丧葬文化等方方面面构成,而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信念和整体性格特征的元素之一就是其丧葬文化。藏民族有着极其古老丰富的丧葬文化资源,而最具代表意义和最普及的下葬方式,就是本文中所论及的“天葬”。“天葬”代表着藏民族对生死阴阳的理解程度和态度,从起源、内容和仪式等方面影响和干预着藏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和铸就。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予以简述:

一、在起源上,神秘的宗教色彩赋予藏民族性格特质。

天葬起源的宗教传说赋予藏民族精神崇拜的性格特质,信仰灵魂的轮回,崇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葬其实在我国早已存之,《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

①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可以了解

到,天葬作为合乎道德理念的葬俗已经存在并大行其道。藏族天

葬是由印度传入,融入了藏民族自己对生死灵魂的认知和理念。

在传入过程中,天葬一方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藏民族传统的生死理念和丧葬习惯,另一方面,又被藏族自身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的“慈悲”、“空”理念所改造。具体来讲,从印度传入雪域的天葬,是建立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割肉喂鹰”、“以身饲虎”的佛教故事上的,讲求“舍己为万物”的献身精神。故而久之,在藏民性格中增添了“大善”的因子,讲求在自己生命结束后,把肉体布施给神的使者--“秃鹫”,减轻生前肉体所承载的罪孽。而在这个过程中,藏族民众又把本民族的世界观--信仰“天神”融入到天葬中,两者相辅相成,极大地促进了这种葬俗的传播和藏民族性格的初步形成。

这种“大善”性格,是以对生命的敬畏为基础,对自然的崇拜为宗旨,以爱物爱人为内容,以舍己为物为最高境界的民族性格。正是有了这种性格因子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藏族文化才更加丰富灿烂。通过葬俗文化提炼的性格特质,上升和反映在政治层面,也就是所谓的儒家认同感上,故而广大的藏族民众自觉地归于中华民族的统一范畴内,一代又一代地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在内容上,丰富的宗教文化阐释藏民族性格内涵。 藏语中,把“天葬”称为“杜垂哦杰哇”,大意为“送尸到葬场”,也称“恰多”,也就是喂肉给鹫鹰。从字面所表达的涵义结合佛教教义,包含着藏民族慈悲为怀,一切皆空的处世观。把②

这种处世观放置在今天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也是适用的。可见,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去挖掘和借鉴的,

在整个天葬过程中,天葬师是其中重要一环。天葬师是负责葬俗事务的僧人,这里强调一点,是专门职业化的。首先,天葬师守在尸体旁边,举起海螺,朝天空吹响海螺,然后,在燃起柏烟,摇动铃彭,开始为死者送念超度经,引来秃鹫抢食。海螺在藏族的宗教仪式里是一种常用器具,带有辟邪的含义。藏族民众观念里,世界分为天神、地和地下,因而天葬中他们极其希望“神鸟”秃鹫食尽逝者的血肉,这样可以赎去今生的罪过,在秃鹫食用时,天葬师念超度经,希望用肉躯换来来生的幸福。

天葬中的宗教仪式极为丰富,这极大地把藏民族性格的内涵得以深化,有“大善”到“大仁”,以已之身施与神鸟,这和传统儒家理念也相吻合,强调以身换仁。这种极为大爱的民族性格几千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和汉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补充,才使得藏族民众同一感不断强化,民族融合加剧,共同繁荣发展。

三、在仪式上,原始的图腾崇拜丰富藏民族性格范畴。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实行天葬的出殡一般很早,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作用是吸引大批秃鹫,秃鹫见烟火就会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秃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这种天葬仪式,在常人看来有

悖于人情常理,可是在藏族天葬中,这正是为了让秃鹫食尽骨肉,洗去逝者今生犯下的罪孽。这是一种民族的“自省”性格,藏族民众时刻以神的理念来看待人和事,事情做的正确与否,为人处

③事是否合情合理,都是在内心“神”的监督下反省己身,不断

净化灵魂,

这种“自省”心理,进一步把藏民族“大善”的思想外延扩展,把“大仁”的理念范畴延伸,使得这种性格内涵外延都得到深化。有了这种性格,整个民族不断地进行文化反省,从先进的汉文明中吸取营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谦虚好学的态度去容纳先进文明,从而使得藏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版图上一颗独一无二的明珠。

天葬代表的生死观是藏族民族性格反映的很注重生命精神层面。叔本华说:“如果没有死亡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作为藏族人最能接受和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天葬是一种高尚的奉献行为,是灵魂得以拯救并免除轮回之苦的捷径。它所表达的是关注未来的哲学观,通过严酷的道德自律,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识生命的本质,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尽自己之力度己并救助其他生命。藏人之所以能够对于这种具有神圣性的精神传统抱着至诚而又深切的态度,是因为这种意念已经渗透在每个藏人的心中。在走向死亡这座生命的大山时,能够以非凡的平静实现肉体和精神的整体回归,获得形而上意义上关于生命的尊严。

天葬寄托着藏民族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对净化精神和灵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在智慧、慈悲等方面以不同寻常的厚度造就了藏民族大善、大仁和自省的民族性格,使藏族文明在道德上达到了相应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P5

[2] (前苏)谢·亚·托卡列夫,魏庆征译.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P369

[3] 林悟殊.中亚古代火袄教葬俗[A].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C].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P229

篇四:天葬有其独特的仪轨和意义 请勿将其妖魔化

天葬有其独特的仪轨和意义 请勿将其妖魔化

2014年05月20日 07:35

天葬现场图片(图片来源:资料图)

天葬这种在青藏高原上普遍实行的葬法,给雪域丧葬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为世界风俗文化的长廊留下了别具一格的民俗事象。而它的文化含义方面,有待于我们共同去探讨。

一、天葬及其仪轨

关于天葬习俗在西藏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霍巍先生将各种观点归为三点:1、印度来源说。2、本土起源说。3、原始天葬发展为“人为天葬说”。根据上述三点,汤惠生先生又将其归纳为两种:印度来源说和本土来源说。

印度来源说方面,霍巍先生文中提出了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为《大唐西域记》中所载印度葬俗的有关记录,以“送终殡葬,其仪式有二:三曰野葬,弃林饮兽”,“割肉易鸽”等佛经故事而发展起来的。对于这种提法,汤惠生先生认为,“印度佛教影响说显然有问题,正好本末倒置了。佛教中‘舍身饲虎’、‘割肉易鸽’的故事应该是早期萨满教‘断身’的影响,而不是相反??天葬习俗无疑是苯教的内容,而苯教又是青藏地区的萨满教。如是,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沿着萨满教的线索去寻找答案。”不仅如此,汤先生认为,天葬并不仅仅是藏族独有的殡葬习俗,“藏族天葬的渊源及其文化内涵与中亚(拜火教)、印度等地的天葬相同,均来自早期萨满中具有‘再生’意味的断身仪式。换句话说,西藏早期苯教中具有‘再生’文化内涵的‘断身’仪式,在丧葬方面有两种表现形式:土葬(剔尸、割肢二次葬)和天葬??天葬和土葬有着本质的相同之处:断身与再生;其二,两者均始于人类远古时期,且一直并行不悖地延续了几千年。只不过是早期的天葬材料由于文献阙如,我们无法查证罢了。”作为考古学证据,汤先生文中列举了20世纪60年代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Anatolia)高原发现的公元前6000年(距今8000年)前的柴特尔.休于遗址的壁画中绘制的天葬场面:“在该遗址总第八层的第八亚层中,发现了大型神殿的遗迹。在神殿进口的东壁和北壁上绘有8只秃鹫啄食8具无头死尸的天葬壁画。在第二十一层的神殿壁画,也绘有鹰啄食死尸的场面。”另外,有学者认为,西藏的天葬是由印度僧人帕·当巴桑结引进藏区的。

本土来源说方面,孕藏加和德吉卓玛认为,天葬起源于“天赤七王”时期。“‘天赤七王’时代的这种以天神崇拜为核心的信条不仅禁锢了七位圣人的人身自由,而且还活生生地葬送了七位国王的性命,在藏族古代历史上写下了一幕悲剧。当然,这一悲剧代价则换来了藏族天葬的开端。换句话说,七位国王的性命酿出了藏族天葬的源头。”另外,闫振中认为,12世纪以后,由止贡巴仁青贝(即觉巴·记登工布)参照印度斯白采天葬台的模式,在西藏创立推行了天葬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在闫文中论证的重点在于“天葬制度”的形成,而提到天葬在吐蕃以前的苯教时期的阶段性发展和演进问题时,认为,“自然天葬”的“鹰葬”只是当时360种葬法之一,与佛教仪轨无缘,非正规意义上的天葬。很明显,闫文将“正规意义上的天葬”直接定位于“佛教仪轨”中,却忽略了天葬及其制度的形成需要经历发展过程的现实。从考古资料的发现,苯教与中亚拜火教以及印度斯白采天葬台由龙树大师于3世纪所创建等因素来看,西藏天葬及其制度的形成估计不会晚于12世纪。

尽管目前西藏天葬起源问题仍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的重要环节中依然缺少足够的证据来说明其清晰的来龙去脉。但根据零星散见于文献的记载,佛教后弘期后天葬就成为了藏民族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是不应存在太大的疑问。而且,自此之后的天葬仪轨中更强化了佛教文化的因素与内容,或者说,天葬的葬仪以佛教内容占主流了。

天葬的葬仪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当一个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色的氆氇围上,并用土坯作垫,而不用床及其他物品作垫。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和躯体是分开的,不是一起走脱。为了使灵魂不留在屋内,用土坯垫尸。尸体背走后,土坯便扔到十字路口,灵魂也就随之跑散。人死后,在屋内的角落里必须停尸3一5天,也有停灵1天者,但最多不能超过7天,并且请喇嘛念经。尸体面前点长明酥油灯,日夜不断,以此超度死者的亡灵。家人要解开发辫,卸掉装饰,不梳头,不洗脸,并取下屋顶上的经蟠,以示哀悼。吃饭时在家门口挂一红色陶罐,罐内装三荤(肉、血、脂)三素(乳、酪、酥),烧松枝柏叶和糌粑,这是敬献给死者的饭食。遗体出殡的日期要请精通天文历算的喇嘛推算,择定吉日吉辰后送葬。

出殡那天,把死者的衣服脱光,四肢捆成一团,用白氆氇蒙上,并由死者的亲生儿子或亲戚(男性)背到家门口,以示最深厚的哀悼。当由天葬师以及死者的朋友所组成的殡葬队伍到了天葬台之后,首先煨起一堆松柏桑火,香火上撒上用三荤三素作成的糌粑,让浓浓的烟火冲上天空,让烧焦的糌粑味弥漫在天空,给秃鹫发出信号;其次,天葬师将尸体肢解后,拌以糌粑,捏成一团,再喂给秃鹫,直到把尸体处理地干干净净,让死者安然地升天,天葬的葬仪也就完成。就这样,天葬的过程简朴而坦荡,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让亡灵安静而祥和地抛开一切世俗眷恋,不占据大地的一寸土地。

天葬这种独特的丧葬形式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它的起源、演化以及文化含义更是喜爱研究藏族文化的学者们长期以来进行研究的课题。也许,可能由于西藏还在继续普遍实行着天葬,对于这样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绝大多数人仍然抱以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恐怖意念。

然而,如果我们清醒、理性地拂去沉积于藏民族传统历史和文化之上的浮尘,撇开母体文化与现代意识所带来的先入为主的误区,进而在从容而深层次地溯及藏民族的早期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天葬其实与各民族绚烂多彩的各种文化形态一样是早期民族文化演化的结果,是藏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

结合的产物,无论其起源、发展及其方式都包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二、天葬的起因及其意义

(一)藏族先民朴素的唯物观促使天葬的形成

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他们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有一种朴素的唯物意识。藏族先民把人类视作物质的一种形态,准确地说,人也被当作物质,认为是可以转化、可以演化的物质。正是这种朴素的唯物意识,帮助藏族人在其灵魂深处坦然地认识死亡和对待死亡。对待死者遗体的处理,定格在物质的范畴,从而对死亡并不恐惧紧张。这为天葬习俗的更广泛实施打下了较为良好的认识基础,同时反映出了藏民族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佛教教义使天葬得以普遍实行

自佛教传入西藏并得到超前的发展和兴盛之后,天葬的丧葬仪式也就依佛教教义来指导和解释。从天葬的仪轨来看,送葬队伍前头有点香引路之人,佛教解释为:点香铺上五彩路,请空神母到葬场来,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在生时的罪孽,请诸佛把死者灵魂带到天界。从佛教的意义而言,“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的多少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得到超脱。把尸体布施给秃鸳,当作一种功德,看作灵魂转世的铺垫。有的甚至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是比丘的化身,具有通神的魔力。况且秃鹫将在高空中飞翔,吞食的食物不留一星半迹残渣在地里,使亡者的肉体带向空中,消失在空中,符合亡者升天的向往,帮助人们实现了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佛教认为,人死了之后是一种躯壳的消失,而非灵魂的终结,是躯体和灵魂的分离,灵魂是永存的并且有转世,所以灵魂就需要超度,而灵魂的转世就得看前生所积的善德,这就是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基于这样的佛教“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教义,使天葬的理论依据似乎更加全面而系统,也更具吸引力了。因此,藏传佛教对于天葬习俗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赋予天葬

天葬 生命的轮回

以充实的宗教内涵、规范的丧葬礼仪和丰富的象征意义。

(三)西藏特定的地理及生态环境是天葬形成的又一原因

青藏高原山高地险,河川纵横,海拔高,雪山延绵,被世人称之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藏民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完成着特定环境中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死亡就在这样一个生存空间中定型着。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对死者尸体的处理方式上有着各自不相同的特点,而如何去处理死者的尸体,直接关系到用什么样的葬具问题。“一种葬具,如果为一个民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普遍使用,必就地具有充足易得的原料。实行石棺葬、石室葬、大石墓、石棚葬的地区,当然首先得具有相当多、又便于开采的石料。草原地区流行火葬,自有种种原因,不过也与缺少石材、木材有关。以木棺椁为葬具的地区,必具有充足的木资源。”而对于西藏,少树木是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以牛粪、羊粪为燃料的广大的牧区,要焚烧一具尸体谈何容易!因此人们对葬法的选择,必然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能超越现实。”所以对藏民族而言,在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与观念等的变化前提下,亡者遗体的处理过程中“天葬是最经济的处理办法,在缺乏燃料的地方,火化是不易办到的,就是高等喇嘛,也不一定火葬。”另外,我们知道秃鹫这种鸟类的主要分布区在青藏高原以及印度、伊朗等亚洲中部和南亚的高海拔区域内。若没有秃鹫这种天葬仪式中扮演主角的“灵鸟”,天葬的实施也就难以完成。

不难看出,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独特的天葬文化,应该说是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发展的产物,就现代的眼光来看,它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一些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葬反映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雪域高原不同的葬礼,体现不同的规模和形式,有着较明显的阶级等次,反映出雪域葬俗的一种价值观。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土葬、塔葬、火葬和水葬,表现出了藏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等级偏见和深层次的思想观念。而天葬的形式、规模和特点让人们去选择平等的死亡去处,表现出极强的平等意识和平民理想的价值取向。不管活着时的身份有多么的不同,任何人只要来到天葬场则是赤裸裸的躯体和人人平等的葬礼。天葬赋予人们的平民理想观,体现了藏民族人生死亡观的朴素的意识。

2、天葬所具有的非理性因素,促成人们乐观的生死观。不管天葬的方式如何“简单粗暴”或者“残忍”,也不管超度形式如何复杂,亲人对亡者不过分悲伤绝望,活者的人在情感上抱有美好的愿望,坦然面对死亡,只祈求亡者早日投生福地,顺利转世,希望来世有个幸福美好的命运。正是因为抱有这样的理想愿望,藏民族对待死亡也就并不紧张和恐惧。这种近乎极至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一面的作用,为藏民族乐观的生死观的形成创造出了某种特定的氛围。

3、天葬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天葬将尸体喂给秃鹫,既有佛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藏族先民们由来已久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藏民族对死亡的处理中充分表达了对环境的热爱和对自然生物的珍惜,表达了藏民族古老的生态观。从这种生态环保思想中,能够衡量藏族葬俗所带来的道德水准和生态保护观念,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藏族自古就具备了环保意识。就此而论,这种丧葬遗风带给人们的应该是积极、健康的文化概念。

探讨天葬这一特殊的丧俗现象,不是为世人展示它的神秘性,而是为了挖掘天葬的起因、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以及了解藏民族对待死亡、处理尸体的心理,了解天葬所体现的藏民族的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从而,正确地揭开天葬的真实面孔,了解藏民族的丧葬文化。

篇五:天葬

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亦称“鸟葬”。葬前,将死者放在屋内角落处停一至数日,请□嘛念经一次。葬时,尸体忌从房门抬出,只能从窗口运出; 如住楼上,可用绳索吊下。 天葬是习惯形成的。专司天葬者将尸体用畜驮或背扛方式,运至天葬场。碎尸时,焚柏枝,烟缕升起,群鹰趋烟而至争相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送葬亲友则将其焚化。死者用过的器物和穿戴, 归司天葬人所得。 □嘛教认为,天葬符合释迦牟尼传记中所说的“舍身救虎”精神,死者的灵魂也可以随鹰升天,得到来世的幸福。除藏族外,中国的部分裕固族和少数门巴族也行此种葬俗。在不丹、锡金、尼泊尔、拉达克等国家和地区的藏族中,也有天葬的习俗。——高原之旅

天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依据西藏古墓遗址推断,

天葬可能起源于公元7世纪以后,有学者认为,这种丧葬形式是由直贡噶举所创立的。公元1179年直贡巴仁钦贝在墨竹工卡县直贡地方建造了直贡替寺,并在当时推行和完善了天葬制度。

关于天葬,藏传佛教认为,点燃桑烟是铺上五彩路,恭请空行母到天葬台,尸体作为供品,敬献诸神,祈祷赎去逝者在世时的罪孽,请诸神把其灵魂带到天界。天葬台上桑烟引来的鹰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动物,藏人称之为“神鸟”。据说,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行为,所以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多多卡天葬院中间,有一块约4平方米大小、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葬尸池,池北边有一块60厘米高的长方形石块,是天葬时停放尸体的。在天葬院南门外,还竖立一根约10余米高的经幡旗杆,上边有骷髅骨雕塑,顶部悬挂着很多褪了色的经幡。送逝者到多多卡天葬台前,把尸体卷曲起来,头屈于膝部,使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点燃桑烟引来鹰鹫,再进行尸解。因为鹰鹫喜欢吃肉,不喜欢吃骨头,所以天葬程序就采用倒叙法,先喂骨头。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由于人类起源的地区不同, 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区域居民的不同经济生活, 不同风俗习惯”。丧葬作为一种民族风俗现象, 它的形成离不开这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野蛮时代, 人们对尸体的处理方式是随意性的, 或弃之于原野、或置之于山洞、任其腐难烂、任禽兽食之。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 有的学者们认为在远古的西藏社会, 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 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 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 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 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 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天墀七王”死后是如何从人间“消失”的? 其实这不是什么秘密, 乃是国王的巫师、侍卫们为了避免国王尸体被人们发现而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的地方藏匿。但唯独没有逃脱兀鹫的视野。兀鹫属于大型鸟类, 一般栖息于高寒地带, 就国内而言, 多见于青藏高原, 它们一群或两三只、或单独一只不等地常在白昼翱翔于崇山峻岭之上空, 视力很强。当巫师们将国王尸体秘密地安放于深山僻壤中时, 或许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合之缘故, 一批突如其来的天使- 兀鹫,

竟然把国王尸体不留余地地啄食精光。天从人愿, 国王尸骸运回天界的神圣使命, 最终由兀鹫来意外地完成了。从此, 兀鹫便成为唯一能将国王尸骸带到天界去的又一具有神奇功能的“天神”。

但到了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 天葬这一神秘的习俗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土葬便开始被人们所熟悉。止贡赞普被篡夺权位之后, 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 抛进雅砻藏布江中, 由于止贡赞普是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死亡的, 使“攀援天绳,逝归天界”的神话难圆其说, 只能说天绳已断,以后的赞普无法再走前王的归宿之路了, 其子只好修建王陵埋葬父尸。但佛教传入西藏后, 又形成了另一种天葬形式, 即今天仍流行于藏区的“尸体饲鹫”天葬习俗。“天墀七王”的“天葬”是源于本教的观念, 而后来流行的天葬习俗则是源于佛教的理念。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 其仪有三, 三日野葬, 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 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 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 大力提倡这种葬俗, 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 这是一种功德, 能赎回生前罪孽, 且利于灵魂转世, 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 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虽然“印度起源说”的观点为大多数人所赞同, 然而“印度起源说”中的天葬与“弃尸葬法”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弃尸葬法”是仅仅是对尸体野葬之俗, 没有深层的宗教文化内涵。而天葬是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 死者将自己最后一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 并称其为“神鸟”, 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现了肉体的解脱, 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 把无用的尸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 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 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 被视为功德无量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悲”和“空”的理念。因此, 虽然天葬源于印度, 但是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 成为一种富有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此外, 对天葬台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藏族对天葬台的选定是要由密宗大师根据慧眼能力和风水而选定的, 而“弃尸葬法”则是随意性的,只是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