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合肥肥东未来规划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08:59 体裁作文
合肥肥东未来规划图体裁作文

篇一:肥东县县城总体规划

2010年4月25日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第四条肥东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 (二00六年九月) 第一章 总 则 为加强县城建设,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发挥城市的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肥东县及合肥东部组团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特编制肥东县县城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肥东县县城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以及县域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县城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本规划是在原规划2000年《肥东县县城总体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原规划与本规划有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本规划文本中加黑加底线的部分为本次规划所确定的强制性内容。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文件)

7、建设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8、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年)》

第五条

第六条10、《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01—2010年) 11、《合肥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2、《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 13 《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4、《肥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5、《肥东县土地利用规划》 16、国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原则 1、环境可持续性原则 加强耕地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城市绿化和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规划连续性原则 以2000年版规划为基础,认真研究已编制的各层次规划,充分吸取以往规划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城市建设空间与时序上的连续性。 3、效益主导性原则 规划要与区域及肥东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服务,为促进城市社会进步服务,为加快城乡现代化服务。 4、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将城市置于区域总体协调发展高度,分析研究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机遇,从而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框架。 5、现实可操作性原则 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肥东县的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使城市建设整体质量和水平建立在更高的层次上。 规划指导思想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坚持“五统筹”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肥东县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

第八条

第九条

第十条2、在区域规划指导基础上,分析肥东县的地位与作用,培育和完善城市功能,保持其本身发展和特色的前提下,共同建设区域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通过土地与资金的统筹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益。 3、妥善处理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的关系,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力求双赢。 4、环境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创造一流人居环境。 5、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6、坚持以人为本,使城市功能结构和规划布局有利于提高居民生存空间质量,有利于创造富有活力的社区生活,合理分布人口,节约土地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开发与保护资源之间的冲突。 7、以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为指导,借鉴相似城市的有益经验和规划手法,使之与肥东县的自然、历史条件相结合,充分利用地方特色,使规划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8、立足现实,超越现实,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等一系列关系。 9、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留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 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全县,总面积2211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城市职能 1、合肥市重要的物流基地; 2、合肥市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3、肥东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性质

合肥市东向发展的门户,东部组团中心;加工制造业及物流商贸基地;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第十一条 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38平方公里。

第十二条 人口规模

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第十五条 近期2010年20万人 远期2020年32万人 第四章 城市结构和总体布局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 北拓、西联 城区规划结构 城区的宏观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条发展轴线,两个中心,三片区。 1、一条发展轴线 即南北向的店埠河发展轴。通过店埠河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景观功能、运输功能,城区沿店埠河向其上游拓展。疏解老城的同时寻求新的城市形象和更为便捷的交通联系。 2、两个中心 即办公文化中心、商贸中心。 办公文化中心区是东部组团的中心。该中心区集中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总部,形成高品质的办公区;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提高东部组团的文化体育设施水平。 商贸中心以商业服务为重点,融商业设施(包括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各类餐饮业等)、医疗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区。老城商贸中心与旧城改造结合,搬迁行政单位,拆除废弃的电影院,整体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商业设施,引进高端商业业态,发展现代商业,改善形象,完善交通,配套设施,美化环境。 片区功能规划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合肥肥东未来规划图)

(1)河东片区:

第十六条 位于店埠河以东地区,是县城综合片区。规划以居住、文化、商贸、物流为主要职能,形成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教育培训及居住为主体,兼有工业生产、先进物流的多功能综合片区。 (2)河西片区: 位于店埠河以西地区,是县城主要工业产业区。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加强与合肥市区的道路及其它市政设施对接,协调产业发展及用地布局;完善居住及工业生产的配套服务设施。 (3)河北片区: 位于店埠河上游支流交汇处,是县城主要公建区。规划以办公、文化、体育、游憩、居住为主要功能。该片区是城区拓展片区,是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片区。片区将建设成为办公、商业、高档居住、金融贸易、信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大型服务设施云集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片区,是东部组团的中心。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8 平方公里,各项城市建设用地分述如下:

1、居住用地(R)

居住用地总面积为809.78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比例为21.31%。

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河东区,河北片区,河西片区配套居住用地。

河东片区居住用地改造与新建结合,疏解老城区居住人口,新建居住用地成片开发,加强设施配套,改善环境。住宅以多层为主,适当发展高层。

河西片区居住区:主要为肥东经济开发区建设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工业区功能,发展多层住宅区。

河北居住片区:以三叉河为界(包括店埠河、及灌溉渠道),位于城市的北部,主要为城市行政以及教育科研区的人口为服务对象,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在行政办公区周边发展适量高层。

2、工业用地(M)

规划工业用地949.2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24.98%。

根据肥东县资源、技术等条件,以及近期内建设的工业项目,未来城市工业发展目标以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工业、制造业为基础产业,

篇二:新合肥总体规划说明书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说 明 书

合肥市人民政府

2012年3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概述 ........................................................................................................................................ 1

第1章 城市概况 ................................................................................................................................ 1

第2章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 5

第3章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 19

第4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预期 .......................................................................................................... 31

第5章 城市发展战略 ...................................................................................................................... 39

第二部分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47

第6章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48

第7章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 52

第8章 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 59

第9章 市域空间管制 ...................................................................................................................... 64

第10章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规划 ................................................................................................ 78

第11章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 82

第12章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 107

第13章 市域重大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36

第14章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 141

第15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 154 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规划 .................................................................................................................... 178

第16章 城市性质与职能 .............................................................................................................. 179

第17章 城市规模 .......................................................................................................................... 181

第18章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 189

第19章 用地规划 .......................................................................................................................... 199

第20章 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 225

第21章 绿地系统规划 .................................................................................................................. 246

第22章 景观风貌规划 .................................................................................................................. 253

第23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264

第24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规划 .............................................................................................. 302

第25章 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减灾 .............................................................................................. 331

第26章 老城区更新改造 .............................................................................................................. 357

第27章 近期建设规划 .................................................................................................................. 360

第28章 城市远景规划设想 .......................................................................................................... 369

第29章 规划实施策略 .................................................................................................................. 370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城市概况

1.1 区位关系

1.1.1 地理位置

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皖中腹地。合肥市与滁州、马鞍山、芜湖、六安、淮南市相邻,地理位置为东经116°41′~117°53′,北纬31°30′~32°38′。

1.1.2 区位关系

合肥处于我国中部地区,靠近长江,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内,是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成员,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同时,合肥又地处江淮之间,具有沟通南北的作用。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合肥将成为国家东西铁路干线、南北公路干线和内河航运干线的重要交结点,区域地位将不断提升。其次,合肥位于安徽省的几何中心,也是省域交通组织的中心,负担着带动全省发展的职能。

合肥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北岸,淝河之水穿城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新中国之前,稳定时期,曾是千樯鳞次,商贾辐凑的商业都会。而战乱时期,合肥又常为兵家必争之地。

1.2 行政区划

合肥市现辖三县四区,即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市域总面积11433平方公里。2005年底市域总

人口508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466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2万人, 2010年底市域总人口745.5万人,全市城镇人口454.2万人,城市化水平61%。

市区总面积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面积72.93平方公里)。2005年市区总人口226.3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85.3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41万人,2010年底市区常住人口457万人,流动人口127.9万人。

1.3 自然地理

(1)地形地貌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境内具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最大地貌单元。

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

(2)气候条件

合肥市属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但分配不均匀,日照充足、湿度较大,无霜期较长、季风气候显著。

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为-20.6℃。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24-242天。

(3)土壤条件

合肥地区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和砂黑土。土壤计为5个土类,12个亚类,103个土种。全市境域内土壤酸碱度适中,一般中性偏酸,较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4)资源条件

合肥市已发现各类矿产15种,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13种,主要为用作普通建筑石料的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等。总体评价是矿产资源匮乏。

合肥植被兼有南北特色,常绿林和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合肥的主要植被类型。农作物种植以水稻、小麦、棉花为主,具有南北相宜的种植结构。

合肥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

南侧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4039平方公里。“分水岭”北侧属淮河水系,流域面积3008平方公里。河流呈枝状结构;且大都源短流急,使得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合肥地区主要利用地表水。全市境内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三个自然湖泊,水源丰富,常年可供提水。通过淠史杭灌溉和驷马山引水工程,西可引大别山水,东可提长江水。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农业、城镇生活和农村人畜用水及其它用水五个方面。

合肥地表绝大部分被第四纪粘土覆盖,土壤透水性较差,且岗沟起伏,降水流失快,入渗补给少,地下水位埋藏深,地下水明显不足,尤其是丘陵岗地。从全市域范围内来看,地下水因其数量有限,仅能作部分工业及生活用水,对于农用灌溉作用不大。

(5)地质灾害

合肥市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河湖崩岸与淤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及特殊岩土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等。合肥市属地震烈度Ⅶ度区,局部地区为地震危险区按地震烈度Ⅷ度设防。

(6)工程地质

合肥市岩土体工程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岩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全区10%,土体工程地质环境约占90%以上。影响本区工程地质的主要因素为包括软土、膨胀土、人工填土在内的特殊土体。

1.4 历史沿革

1.4.1 建制沿革

合肥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合肥地名,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史记》。春秋时,合肥属楚地。秦统一中国,设合肥县,属九江郡。公元25年,汉光武帝封功臣坚镡为合肥候,改合肥县为合肥候国,后又改为合肥县。东晋改合肥县为汝阴县,属淮南郡。隋复改为合肥县,属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建安徽省,合肥属安徽省庐州府,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元年(1862)为安徽省临时省会。民国元年(1912),废庐州府,建合肥县,直隶安徽省。因合肥自隋至清为历代庐州路(府)治,所以合肥又称庐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合肥为安徽省省会。

篇三:2012肥东最新规划

江淮晨报消息:

在“大合肥”版图上,肥东县的定位是: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肥东县县委书记杨宏星表示:“建设美好肥东,必须全力冲刺百强!”

针对这一目标,肥东今年谋划了“十大项目”干路网、三级医院、肥东一中新校区、肥东体育公园、肥东大剧院、县便民服务中心、合肥客运东站、城市综合商务中心、矿山山体修复工程、店埠河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

“东部组团快速路网中,包公大道东延,都属于城市快速通道。”杨宏星介绍,目前,这三条快速通道的前期拆迁准备工作正在进行,按照计划,今年都将全面启动建设。

跟合肥市民关系更为密切的是,在肥东高铁站片区,今年还将开建合肥客运东站。

该车站同肥东高铁站平行,可以方便地完成汽车、铁路换乘。据介绍,该站建设周期规划用一年左右完成,“从东站到合肥市区,未来还将开通公交车,预计40分钟可以直达市府广场。”

记着了解到,即将开建的合肥客运东站,也为位于东二环的汽车东站搬迁提供了选址方案,目前正在洽谈中。

篇四:合肥市肥东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肥东产业发展规划

导 言

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金融危机在不断地蔓延,进而演变为一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也改变了全球经济甚至政治格局。以国际油价与农产品价格为代表的资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全球性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美元持续走低,需求下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很难再短期内迅速走高。伴随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在加速,规模在扩大,层次在提升,方式在创新。

与以往相比,危机引发的产业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大企业主导产业链整体转移,众多配套企业跟随大企业(集团)展开布局,形成跟随型产业转移,在承接地“无中生有”,催生新产业;二是产业转移区域集中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行业企业基于市场容量、配套能力向同一地区转移,形成趋同转移,推动承接地产业集群化;三是企业按产业价值链配置资源,将低端生产环节向资源地转移,将战略策划、研发、营销环节迁入中心城市,形成分离式转移;四是转移日益向高科技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重心,形成技术引导型产业转移;五是跨国证券投资和并购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要方式,服务业外包发展迅猛,形成重组型服务化产业转移。

全球经济危机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肥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为肥东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新机遇;为肥东高效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能级、抢占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供了新机遇;国际金融体系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更加凸显,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既加大了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肥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带来新机遇;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扶持政策,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得以保持,为肥东加大重大建设项目投资、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带来新机遇;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形成泛长三角、皖江城市带开发的新格局,为肥东纳入国家战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新机遇。

肥东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参与泛长三角经济体系分工,肥东需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更长时期内,肥东产业发展需借鉴国内较为成熟地区产业发展经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五大优势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南部地区加强“三镇三区”建设,节约土地资源;在中北部地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合肥东部组团发展规划》、《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以及肥东县相关规划等。

实施范围:肥东县行政管辖的城、乡、镇。

规划宗旨:进一步明确肥东产业发展思路、目标、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强化政府引导与规划指导作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构筑新型产业体系,提高全县整体经济素质和综合实力,加快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规划实施期限: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

第1章 产业发展基础

1.1 肥东县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肥东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着力实施“工业立县、城乡统筹、东向发展、科教兴县”四大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拼搏,狠抓招商引资,扩大投

资规模,加快园区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到2010年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不含龙岗),年均增长26.5%;财政收入达15亿元,年均增长22.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年均增长23.7%。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2:41.1:32.7调整为2010年的18:57.6:24.4(图1-1),工业主导作用明显,项目带动力增强;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园区建设健康推进。一大批体量大、带动力强的工业项目纷纷落户肥东,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集团和广东黑牛集团、江苏雨润集团、安徽和威集团、四川新希望集团、马钢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入住。总投资114亿元的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开创了肥东单体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历史。肥东经济开发区突出产业集聚形成新优势,食品工业园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10平方公里起步区初具规模,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特色;合肥东城新市镇建设开局良好,各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1.2 肥东县产业发展优势与挑战

1.2.1 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肥东地接长三角,畅通皖苏沪,人称“七省通衢”,处在合肥、南京两大城市辐射范围,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良好区位条件,是合肥东向发展的门户,是合肥传统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承接地,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腹地,是连接泛长三角经济圈和省会经济圈的重要通道。

政策优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实施,肥东县一些重大建设项目已纳入该规划,充实了肥东县产业基础。《合肥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着力构建“1419”新型城镇体系,肥东县属于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合肥市工业立市战略等各层次战略的实施以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合肥市经济圈的打造都为肥东县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

交通优势。合肥市对外所有高速公路均从肥东经过,并在县城1公里处形成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高速公路枢纽;淮南铁路、宁西(合宁段)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过境,是合肥重要的铁路交通结点;肥东县水运经巢湖直达长江,水运交通便捷;县城距合肥骆岗机场仅17 公里,驱车从包公大道至合肥主城仅需10分钟,市区5条公交线路连接肥东境内。肥东拥有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安徽省各县第一位。内连乡镇、外连长三角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为肥东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着充足的硬件保障。

资源优势。水资源充沛,全县境内有4座大中型水库,库容1.1亿方。土地资源丰富,目前可利用的建设用地24平方公里,可承载540亿元工业投资。农业特产富饶,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油料生产重点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电力供应充足,拥有合肥二电厂(装机容量70万千瓦)。工业经济发达,主要工业品种400余个,20多个产品曾获省优、部优称号,现已初步形成钢材深加工、机械加工与制造、家用电器、农副产品及深加工、新型化工及新型建材、新能源产业集群,被列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人力资源丰富,是全国建筑劳务输出基地县、全国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县。

产业发展潜力。肥东现有三大开发区与六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即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以及白龙、八斗、元疃、众兴、梁园、石塘乡镇工业聚集区。据测算,肥东县到2015年可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肥东县中北部有丰厚的土地资源,依托安徽省现代牧业基地等规模以上养殖企业,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积极打造现代农

业示范园区。肥东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2A级以上景区4家,其中4A景区1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3个,红色旅游乡镇1个;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4个,省、市三星级以上农家乐点9个。

经济优势。2010年肥东县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96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为8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5亿元。省、市两级确定的“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将会带动肥东加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合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为肥东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科教优势。合肥是重要的科教基地,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拥有众多高校、各类科研机构、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9人,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有利于肥东形成产学研有效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主导产业、重大项目、新型产业的互动融合。

1.2.2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主导产业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园区的主导产业呈现多样性,定位不够准确,产业布局上不尽合理,产业链不够完善,多数企业挤在相近的低端产品链环节,竞争有余,互补不足,没有形成协调、有序、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

土地资源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缺乏总体安排,项目随意落地,投资密度、产出密度较低、增长方式粗放,造成对土地等资源的浪费。工业园区之间产业趋同化,缺乏产品之间的合理分工,不利于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区域资源配置制约着跨越式发展。区域内企业间缺少内在联系,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产品供给成本加大,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造成要素资源搜索成本较高、花费时间较多,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

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导致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园区内已有企业没有形成很好的专业分工与协同关系,上下游产业之间、主导产业与支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从而导致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强。

第2章 产业发展与产业选择

2.1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产业发展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性,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成长规律和价值规律,这两大规律有助于我们建立观察产业发展的多方位视角,把握产业发展内在机理。产业发展中存在稳定的可控机理,集中体现为产业发展的组织规律,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途径、手段,优化稀缺要素的配置,以产业组织创新为核心来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产业融合、产业转移、产业集聚。

产业融合。在新技术的迅猛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中,不同产业之间逐渐渗透、边界逐渐模糊,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重构价值链和价值创造过程,协调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提升产业的核心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其次,使企业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合理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创新能力,获得更多的新商机和市场。

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推进必然导致全球产业结构重构与空间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其重心也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转移,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转移,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电子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业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产业集聚。制造业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而流动,在全球不断转移生产基地,在一定的区域集聚起来,形成产业集群。这些区域往往都是区位优势好、生产成本低的城市郊区,进而成为产业

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形式多样的集聚区、功能区和服务带。

2.2产业选择的基准与依据

基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肥东产业基础,我们从六个方面选择与布局全县产业。

市场需求标准。市场需求是一个产业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前提,能够直接为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产业关联标准。产业间存在着横向的经济联系和纵向的生产技术联系,各产业的发展都会与其相关产业互生共动。主导产业关联效应强,将自身的产业优势通过产业链辐射到相关产业部门,带动或促进产业整体发展,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标准。技术进步快的产业部门能够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产品质量,在一段时期内实现快速持续增长。选择主导产业,必须选择技术进步快、产业化程度高、技术性就业能力强的产业。

产业规模标准。较大的规模有利于主导产业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经济规模扩大,有利于规模经济效益(如成本降低等)实现和产业竞争力提高,有利于增强产业实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体系发展。

竞争优势标准。选择主导产业必须具备很强的竞争优势,即相对于其他产业在资源及各种生产要素方面有着更强的集聚与吸收能力,相对于同类产业而言,在区域内有更好的发展条件,在市场需求方面有着更强的扩张能力。

持续发展标准。主导产业所需的要素,在较长时期内应具有持续性,不会在短期内,因为资源的枯竭而使产业衰亡。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突出低碳、环保、绿色理念。

第3章 产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3.1产业发展目标

在未来五至十年,肥东将强抓机遇,积极发挥区位优势,紧密围绕“培养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这一主题,形成涵盖生产、销售、研发、服务等众多环节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径,引导企业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集约经济”,引导园区实现“合理布局、集约发展、产业集聚”。

产业强县目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肥东紧密围绕“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产业、做优特色产业”这一宗旨选择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构筑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依托合肥科技优势,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围绕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使产业成为全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集群发展目标。按照集聚发展要求,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发展水平,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发挥产业总体规模效应,全面提高县内产业集群的集中度和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力发展以化工、钢铁业废料为原料的新材料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海合钢管、福达中板、金安不锈钢等企业的发展与马钢(合肥)公司的建设,建设钢铁及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主动承接江汽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汽车骨干企业的配套生产,依托合肥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精加工产品,建设机械制造及汽配产业集群;以肉食品、新鲜蔬菜、地方特色食品为核心,发展养殖业、城郊型种植业,大力培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利用合肥市家电产业基地优势,重点承接发展家电关键配套产品,提高主机配套零部件本地化率,发展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生态绿区目标。肥东县境内依山傍水,以长临河镇为例,境内有四顶山、茶壶山、白马山、羊羚山、青阳山五座山脉,其中四顶朝霞被列为“庐阳八景”之一,有19公里湖岸线,10公里河岸线,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合肥市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肥东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按“精细化、再使用、可循环”的方式,统筹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遵循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积极推进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建设,努力建设生态环境和谐新城镇。

3.2产业发展原则

创新发展原则。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在优化产业结构、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加快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整体发展原则。深化区域联动发展,加强与周边合作,重点从产业结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等方面统筹思考,合理衔接。

群链组织原则。通过产业链构成来组织肥东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龙头项目的集群带动作用,明确产业链结构中的第次关系,加快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若干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原则。以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能源为前提,推进其合理布局与调控,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和低碳化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3.3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基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肥东县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区域协调、分类分业、集群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共享,加强联合创新,提高分工合作水平,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大商,引名企,上规模,促集聚”,不断提升现有产业水平,开拓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产业。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紧抓合肥政策叠加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邻近合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交通环境、产业基础、土地后备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产业向集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向园区和重点乡镇集聚,按照“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基地”的发展路径,坚持“低碳生态、节约集约、集聚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肥东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第4章 产业集群及其布局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地域,以主导产业为主体,大量相关产业、行业和企业及其关联机构,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集成的,既相互依存合作、又相互竞争推进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集群战略思路推进园区发展是实现产业协调发展、园区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肥东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与完善以钢材深加工、特种装备制造、机械制造与汽车配件、家用电器四大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

4.1 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

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上可观察到的最为显著的经济现象之一,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发展选择。产业集群培育的路径主要有五条,一是优化布局产业集中区,整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合理规划工业区与农业区,形成不同特色的产业功能区;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四是延伸产业链,夯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五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培育与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4.2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绿色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合肥循环经济园,依托园区区位、市场等资源优势,全力打造皖江城市带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发展重化工业与循环经济“双赢”,走一条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化工发展之路,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合肥循环经济园分为绿色化工园、橡塑材料园、新型建材园以及合肥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区四大产业板块。化工园区里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料和生产的部分产品用作建材企业和橡塑材料生产企业的原料,建材产业与橡塑产业的终端产品又被作为原料,在主导产业配套区用来生产汽车、家电等合肥市主导产业的配套产品。在各个不同产业板块之间形成上下游配套关系,最终形成一个物料循环利用的产业集群。基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理念,实现盐化工、油化工和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整合发展。

篇五:肥东规划

肥东概况 肥东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东部。总面积221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万人。 全县辖12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店埠镇、陈集镇(岭上江南)、撮镇镇、梁园镇、桥头集镇、长临河镇、石塘镇、古城镇、八斗镇、元疃镇、白龙镇、包公镇、众兴乡、张集乡、马湖乡、响导乡、杨店乡、牌坊回族满族乡,有3个开发园区。县政府驻店埠镇。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人均GDP 3113美元,增长20.3%。

城市性质

合肥市东向发展的门户,东部组团中心;加工制造业及物流商贸基地;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确定为: 北拓、西联

城区规划结构 城区的宏观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条发展轴线,两个中心,三片区。

1、一条发展轴线

即南北向的店埠河发展轴。通过店埠河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景观功能、运输功能,城区沿店埠河向其上游拓展。疏解老城的同时寻求新的城市形象和更为便捷的交通联系。

2、两个中心

即办公文化中心、商贸中心。

办公文化中心区是东部组团的中心。该中心区集中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总部,形成高品质的办公区;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提高东部组团的文化体育设施水平。

商贸中心以商业服务为重点,融商业设施(包括商场、超市、购物中心、宾馆酒店、各类餐饮业等)、医疗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城市综合服务区。老城商贸中心与旧城改造结合,搬迁行政单位,拆除废弃的电影院,整体改造建设高品质的商业设施,引进高端商业业态,发展现代商业,改善形象,完善交通,配套设施,美化环境。

3.片区功能规划

(1)河东片区:

位于店埠河以东地区,是县城综合片区。规划以居住、文化、商贸、物流为主要职能,形成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教育培训及居住为主体,兼有工业生产、先进物流的多功能综合片区。

(2)河西片区:

位于店埠河以西地区,是县城主要工业产业区。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加强与合肥市区的道路及其它市政设施对接,协调产业发展及用地布局;完善居住及工业生产的配套服务设施。

(3)河北片区:

位于店埠河上游支流交汇处,是县城主要公建区。规划以办公、文化、体育、游憩、居住为主要功能。该片区是城区拓展片区,是城区未来发展的重点片区。片区将建设成为办公、商业、高档居住、金融贸易、信息、教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大型服务设施云集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片区,是东部组团的中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