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武夷山怎么去和平古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0:24:11 作文素材
武夷山怎么去和平古镇作文素材

篇一:我想在和平古镇迷路

我想在和平古镇迷路

作者:何葆国

来源:《南方》2008年第07期

旅游大巴绕着盘山公路曲折地前行,把满车的人颠簸得晕晕乎乎,要不是前方有着大家所期待的目标,谁也提不起兴致。峰回路转,山势渐渐平缓,一块开阔的谷地像是被两边山峰簇拥着推出来,面前的视野一下豁然开朗,天际边抹着一道道黛瓦翘檐,像是一只只翩翩飞舞的鸿雁,让人有惊艳的感觉——从车上下来,我就踮起脚尖往前张望,那连绵而去的高墙老巷,犹如迷宫一样扑朔迷离。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和平,位于闽北邵武市南部的千年古镇。据说和平曾经叫作禾坪,一个很乡土的名字,让人立即联想到一片稻禾翻涌着金黄的波浪,不知何时改成了“和平”?从明万历年间修建而保存至今的城堡,城门上的谯楼依然守望着家园,和谐、平安,这是城堡子民们向往的生活,即使在今天,又何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呢?岁月更替,城堡在老去,不变的只有人心。

人群随着导游向古镇迤逦而去,我有意落在后面。脚下的青石板泛着油腻的光亮,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双脚踩出来的作品,依稀透露着往昔的繁华旧梦。古镇里街巷纵横,深宅大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像一幅徐徐打开的古画,悠远的气息迎面飘来,让人心里不由激起邈远的情思。这几年我到过的古镇老城也不少了,丽江、凤凰、平遥、周庄、木渎、同里、乌镇……都是游人如织的地方,而面前的和平,走过的多是当地居民的身影,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忽闪忽现,这种落寞的情形颇有些返朴归真的意味。要是满街的熙熙攘攘,古镇也不过是对都市的拙劣翻版,那其实是一种败坏和沦丧。突然我想一个人随意地走走,就在这古镇里迷路好了。这个幽静的古镇适宜迷路,让你不经意就走进一间古宅,你可以仰头看看它威严而斑驳的门楼,用平视的目光抚摸那些历经沧桑的门棂、花窗,也可以低下头来,看看脚下河卵石缝隙间长出的青苔和小草……其实这样挺好的,我想得美的时候,前面的同伴招呼我快点跟上。我想迷路的念头就此落空了。

导游拿着小喇叭告诉我们说,脚下的旧市街贯穿古镇南北,全长600多米,宽4至6米,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宋朝就有这条旧市街了,明朝又加以修筑,算来已有上千年的时光从这青石板上走过,“福建第一街”也是名不虚传,因为北高南低,整条老街随形就势地起伏着,两边是纵横交错的小巷,长长短短,深深浅浅,这些幽然的小径让人想入非非,似乎面前突然会飘过一个丁香般的青衣女子。有一条叫作和气巷的巷道最宽处75公分,最窄处50公分,要是两个人相遇的话,眼睛都无法躲藏,必须相互侧身才能通过,如果你在这里迷路了,不是正好可以面对面地问问飘然而来的丁香女?还有一条潘家巷,尽头处一个转弯,又是一片新天地延伸而去,让人心里怦然一动的是,转弯的墙角怕伤了人,竟细细地磨平了尖角。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着实有人情味。如果在这里迷路,你只要摸摸那磨钝的墙角,一切都会笃定而欣然。

可惜我无法迷路,跟着导游和人群看过了分县署、廖氏大夫第、黄氏大夫第、李氏大夫第,来到了和平书院。这座古老的书院造型颇有意思,北大门像一顶官帽,三扇门形成一个“品”字,进入书院大厅要登上十三级台阶,前六级意谓刻苦攻读,然后考取功名,从第七级开始便是七品到一品,步步高升。诚然,和平书院由黄峭在后唐时创办,一千多年来和平文风炽盛,人才辈出,这么小小地方就出了一百三十多个进士,也正因为许多人有了功名,从此高官厚禄,才有可能在老家大兴土木,用心地营造家园,大夫第、祖祠、牌坊,错落有致地围成一座和谐平安之城。看来和平之兴,首先要归功于文化。书院的兴盛,开创了一方水土繁华和文明的数百年纪元。现在书院已有些廖落破旧,但它的历史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从古镇出来,回到新街上,仿佛时光倒流回到现在,我像一个外来者从历史深处被推了出来。浮光掠影的行走,让我再次遗憾不已,这么朴拙清幽的古镇,为什么不在里面迷路一回呢?要是迷路了,在里面走不出来,恍惚走进久远的时空,随意从砖雕花窗中就能触摸到它四千年的历史气息。这无疑是一种诱惑,希望还有机会来到和平古镇,然后迷路了。 那一定是很美好的事情。

篇二:南平和平古镇

南平和平古镇

免门票

景点简介:

青砖琉瓦,雕梁画栋,有进有厅,气派非凡---明清时代中原地区屡见的豪华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宝。然而,有一个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栋---它便是邵武千年文化古镇和平。

和平镇地处闽西北,面积192平方公里,建置始于唐朝,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和平镇民俗文化遗存丰富,许多民俗活动相当奇特,很有观赏价值,如被称为活化石的傩舞,独特的龙灯――烛桥;和平还有“三绝”―摆果台、观星茶、游浆豆腐,都很能吸引游客。原始滩舞、婚庆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古老的民俗风情与稼樯智慧们闪烁着生命与生活的光辉;有“闽酒当以为第一” 之誉的农家水酒, 传统名产“观音茶”、“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食在和平的丰饶让后人们体味出久远的挥之不下的闲适与温情。

交通线路:邵武市地处闽北交通枢纽,各大城市均有经过邵武的火车。邵武也是进去武夷山的要地,每天都有客车往返两地,从邵武到武夷山车程3小时。另外邵武市距武夷山机场仅70公里,也可乘飞机到邵武然后从邵武转车到和平古镇的班车,车程一小时,票价7元。

《中国古桥博物馆---泰顺廊桥自驾游攻略》

2003年10月2日至5日,全国赛欧爱好者联盟浙江分舵的9位车友自驾三辆车游泰顺廊桥。为方便更多的车友领略到古廊桥的魅力,特将我们的经验和感受整理如下(其中有关廊桥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从网上摘录),以飨网友并供出游时参考。

第一部分 泰顺廊桥简介

泰顺因廊桥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历史悠久而享有“中国古桥博物馆”之美称。

明、清所建的叠梁式木构廊桥多位于黔东南、湘西和浙南,但叠梁木拱廊桥现仅浙南独存。境内现存500多座廊桥。其中尤以“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的木拱廊桥最具科学、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泰顺廊桥单孔跨度,上建桥座。在众多的廊桥中,木拱桥以其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在中国桥梁史上极具研究价值。这种结构,使较短的梁木构件,以剪刀叉穿插挤压的形式,横跨较宽的水面,十分稳固。整座桥梁构架全由大小匀称的巨大圆木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而成,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采用的就是这种木拱桥形式。犹如长虹横跨两岸,壮丽可观。被我国桥梁专家奉为“古桥瑰宝”。然而,与河北赵县安济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海阳县广济桥总称为中国四大古桥的汴水虹桥已经不复存在了。

北宋末期,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木材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原因,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随着以后黄河多

次泛滥,昙花一现的虹桥在中原逐渐难见踪影。许多学者认为,虹桥技术自宋之后,在中国已失传900余年。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桥。1979年11月,茅以升主持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编写工作会议中,专门就发现的浙南叠梁桥进行深入研究,次年10月,经实地考察,确认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技术并未失传。这一发现无异于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一座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侏罗纪公园”,使尘封900多年的虹桥结构的桥重见天日。

北宋以后中原木拱(虹)桥逐渐被石拱桥取代,何以泰顺木拱桥的建造延续不断?可能的答案一是泰顺等地由于经常发生山洪,结构简单的桥梁容易被水冲垮。二是除了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复杂外,泰顺多为崇山峻岭,木材丰富,采石建桥则费工大。还有可能古人已经考虑到生态环境问题,采挖石材容易破坏山体,有些山石具有风景(风水)价值,不能轻易采挖……凡此种种,注定了泰顺木廊桥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造就了一座天然的古桥博物馆。

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因状如蜈蚣而得名。“廊桥”这一称谓还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拱桥结构,两端固定,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载,但受到向上的反弹力,则容易失稳,遭受破坏。有如两手手指交叉,压力向内不能分开,而向外拉则容易分开。为此,泰顺“蜈蚣桥”都采用了廊桥形式,这不但使木桥避免了风雨侵袭,而且通过廊檐压重增强了“蜈蚣桥”的稳固,同时桥廊成为人们休息、交易的场所,通过对廊屋的艺术创作,使廊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充分显示了桥梁建筑的实用价值和艺术魁力。

桥梁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有溪流的人群住处,离不开桥梁,建于人口集聚的村镇的泰顺廊桥,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而廊桥屋檐优美的艺术造型,与民居屋檐,和秀美的山水田园景色浑然一体,构成可与《清明上河图》相映成趣的山乡风俗画。多次考察泰顺民俗的刘杰先生认为,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浙闽边境上的泰顺以及周边地区数以百计的虹桥,凭其绚丽多姿的建筑形态,必将引起世界上更多人们的关注。古老的木拱桥,秀丽的山水风光,再加上当地遍布的古村落,像这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旦得到成功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将会成为中国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观。 在泰顺众多的廊桥中,泗溪姐妹桥(北涧桥和溪东桥)、三魁薛宅桥、仙稔仙居桥、筱村文兴桥、垟溪与州岭间的三条桥为精品中的精品,在世界桥梁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廊桥”。

泰顺的许多廊桥旁还伴有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景致相当秀丽,加上美丽的河谷、裸露的岩石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第二部分 杭州出行路线(由丽水去、温州回)

一、第一阶段:

钱江一桥(0公里)-临浦入口上杭金衢高速(29)-金华转金丽温高速(149)-丽水桃仙出口下(262)进入53省道往龙泉、云和方向(沿石塘水库)-大徐(314)往景宁方向转弯进入52省道-景宁县城(340,加油站)-景宁东坑镇白鹤村(366)-泰顺司前镇(进390、出404)-距司前约13公里处(417)往东南方向左转-仙稔

(420)-返52省道(423)继续前行-泰顺县城罗阳镇、住宿(进430、出433)-继续沿52省道至院口镇上洪村(453)-院口镇岔路(454)左拐往下洪方向-筱村(进473、出480)-返回院口镇(498)左拐继续沿52省道南行-西旸镇(510)右拐往州岭方向-三条桥(525)-返回西旸镇(540)右拐继续沿52省道-三魁镇、住宿(进545、出558)-继续沿52省道到大垄口(561,右拐可去雪溪和仕阳)-距离三魁约6公里处(564)左拐往东溪方向-泗溪镇(进575、出584)-往分水关方向至莲头(600)重回52省道-氡温泉度假区(602)-分水关(628)转104国道由温州方向返程。

二、第二阶段:

分水关104国道(628)-苍南(644)-温州南白象(712,加油站)-温州市区-龙湾入口(733)上甬台温高速-台州(黄岩)出口下(838)-台州路桥、住宿(859)-返台州(黄岩)入口(879)上甬台温高速-三门转上三高速-天台羊头出口下(929)-天台国清寺(946)-天台石梁瀑布(970)-返天台(998)转老104国道-新昌(1055)-新昌大佛寺(1057)-新昌高速入口(1063)进入上三高速-上虞转杭甬高速-杭州东出口(1190)下高速-市区(约1200公里)

三、说明:

1、泰顺的廊桥分布很散,各景点之间没有专车辗转,更有许多古桥远离乡镇村落,交通非常不便,故自驾游是寻访廊桥的最好方式。

2、括弧内的数字为车辆由杭州行至当地的公里数,其中包含了抵达

篇三:和平古镇路书

和平古镇路书

【谯楼】城墙脚下有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

【古街巷】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为古镇主街,古镇区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

【旧市三禁碑】旧市街口立禁碑,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

【聚奎塔】底层门额阴刻行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

【和平书院】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

【县丞署】

【黄氏峭公祠】位于坎头上井

【谢氏庄仓】位于古镇区西南隅。

【“岁进士”牌坊】在东门街李家巷巷口。

【“旧市三宫”】【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奉祀妈祖娘娘。平时兼作“福州会馆”。【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在东门内东北侧,现存为民国初建筑。

【旧市义仓】位于古镇区东北隅。大门门额镌竖行阴文楷书“旧市义仓”四个大字。

【惠安祠】古名“溪堂”。因地处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

【中乾庙】地处坎下。

【歧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园林式建筑。门楼前辟泮池,建石桥。

【丁氏家庙】位于古镇区东北隅,现存为清光绪建筑,此基址原有其祖莹两座,为宋名儒丁时习及其曾孙、巡抚丁念一夫妇莹葬,后建祠其上,额“丁氏家庙”。

【进士巷李宅】在东门街,明代建筑,为宋丞相李纲第七子秀之的后裔住居。两合院间辟“孝顺门”,既独立又相联。这种大合院内套小合院的布局极其罕见,有其独特性。其构架均以抬梁式为主,梁柱用材硕大,均大式作法,象鼻斗拱较粗大。当地明代民居建筑典型标志的厅堂前两根“金柱”(俗称“现柱”),柱身以苎麻布裹住后施黑漆,木质柱础,柱均有桎。

【黄氏“大夫第”】号“大东家”,位于镇区北门,清嘉庆间建筑。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丰富精美,富丽堂皇。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石柱础,均有桎,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均有

雕饰,尤以厢房门棂雕饰丰富精致显。朝西的两座合院为避免夏日下午烈日直晒,厅堂檐前梁枋上设置了活动机关,用云母片制成遮帘,收放自如,非常巧妙,又不影响采光。宅内还有一间暗室,其门与墙壁、家具浑然一体,外人无论如何发现不了,设计制作巧夺天工。

【东门李氏“大夫第”】 古镇区现有3座李氏“大夫第”,位于东门的李氏大夫第又号“李恒盛”,为清同治间奉政大夫、直隶州州同李春江的宅第,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门棂、窗灵、雀替等构件雕饰花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础,均有桎

武夷山怎么去和平古镇

。砖石构六柱五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内容丰富,有历史人物故事“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和“千里送京娘”,也有松、竹、梅、鹤、鹿、麒麟等组合的画面,还有花草、龙凤组合的图案。龙凤图案中凤在上,龙在下,是典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产物,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廖氏“大夫第”】又号“廖健顺”,建于清同治间,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共4座院落。主院落的第一进在主门楼外,且仅在两侧建廊楼,楼上为书房,名“课子楼”。各院落均穿斗式构架,三开间,柱有桎。瓜柱、门棂、花窗有雕饰,门楼均简朴无华,主门楼也仅有少许砖雕花草图案,门额镌刻楷书“大夫第”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课子楼”木构件雕饰题刻极其丰富,其雕饰题刻和楹联文化内涵深刻,呈现浓烈的文化氛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但其建筑又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置有百叶窗和熬制鸦片的小壁炉,中西合璧。南侧“课子楼”有一株古柏树从地面穿过楼板和瓦顶,破屋而出,是建房之前就已有的,至今已至少有近200年树龄,仍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陈氏“贡元”宅】

【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东西南北四个主城门上建谯楼。墙体就地取材以河卵石砌筑,

【保留了一套完整的古街巷】古镇区连接南北城门的一条长600余米的青石板古街为古镇主街,形成于唐天成初(926),街两面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络状的古建卵石巷道,形成一套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古街巷。堪称“福建第一街”。 古镇区东北隅和西北隅各有一眼水井

【保留了大量古代乡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古建民居群】和平古镇不仅有古城堡及谯楼,有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有创建于五代的“和平书院”,还有“县丞署”、“旧市三宫”、“旧市义仓”、“谢氏庄仓”和中乾庙、下城庙、光源寺以及廖氏、黄氏、丁氏、赵氏、上官氏等家族祠堂,更有近300幢的明清民居,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

【谯楼】城墙脚下有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由于当时社会地主少、农民多,农民每次把收成的大部分上交给地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上涨,地主就把大部分的粮食外运到邵武城关或福州,造成产粮地变为缺粮地,农民面临饥饿的威胁,因而设此碑,并轮流放哨,规定所有私自外运的粮食都必须没收或低价收购,因而它起到维护当时的粮食市场的作用。

【旧市三禁碑】旧市街口立禁碑,碑文为:“道光三年,合市修理街道。此处狭窄,上下人多,两边不许堆积卖物,违者公罚。”碑为青石,高1米,宽0.2米,为“旧市三禁碑”之一。

【聚奎塔】位于古镇区东南1.5公里的狮形山(和平水口山)。该塔每层均辟一券顶门,其朝向各异,门楣均有题额,底层门额阴刻行楷系明末军事家、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书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 聚奎塔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其余五面均外辟拱顶窗龛,龛内砖质浮雕神佛像,龛顶砖雕花草图案,各层塔檐均以麻石板出水达2米,塔内沿壁嵌砌石磴旋梯达顶层,楼板及桁条均为木质。塔内壁亦每层各辟一朝向各异的窗龛,均有题刻。

【和平书院】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书院。系后唐工部侍郎黄峭(871-953)弃官归隐时创建。现存的和平书院位于古镇区西北隅,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建筑,空坪北侧建一砖石构单体门墙,顶部形状象一顶官帽,中间大门和两边券拱门形成一个“品”字,暗喻读书为做官,做官要做有品级的官。体现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意识。

【县丞署】俗称“分县衙门”,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卷,坐西朝东,现有建筑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保留明代建筑遗风,气派宏伟壮观。大厅为县丞审案的公堂,大门外左侧檐前遗存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痕迹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牢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大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较场”。民国四年(1915),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故此后当地群众也呼其“教堂”。民国九年(1920),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

【黄氏峭公祠】位于坎头上井,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峭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现存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筑,民国十年(1921)曾修,1995年再修。

【谢氏庄仓】位于古镇区西南隅。现存为清中朝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其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与住宅建筑无异,并在由封火墙围成单体四合院的基础上进行合纵联横形成建筑群。其内则是隔成若干间的木构仓房,木地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地板桁条间距很密,以保证承重。大部仓房保存完好,可存贮稻谷约500吨,是一处极罕见的古代庄园主大型粮仓。

【“岁进士”牌坊】在东门街李家巷巷口。

【“旧市三宫”】和平古镇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俗称“旧市三宫”。

【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奉祀妈祖娘娘。平时兼作“福州会馆”。

【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为清中期江西旅邵商人所建。砖石构四柱三间单门八字形牌坊式门楼,门楣为青石板阴刻楷书“万寿宫”三个大字,砖雕内容丰富、技艺精巧。有上下两殿,仅上殿供奉一尊巨型许真君塑像。该宫不迎神、不祭祀,实际被作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在和平的聚集和活动场所。

【三仙宫】又名“灵仙观”,在东门内东北侧,现存为民国初建筑。坐西朝东,为上下两殿,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为道教观宇。

【旧市义仓】位于古镇区东北隅。现存为清光绪十三年(1887)建筑,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大门门额镌竖行阴文楷书“旧市义仓”四个大字,内设仓房4间,可储谷1000余石。义仓内条规详明,在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是我市现存唯一的一座义仓建筑。

【惠安祠】古名“溪堂”,奉祀唐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因地处下城桥畔,故又称“下城庙”。创建于北宋熙宁间(1068-1077)。

【中乾庙】地处坎下。始创于唐。其庙塑神五尊,为福善王欧阳佑,民主王上官洎、五通王上官兰以及大乾人高计、李定,故名“五通庙”。宋时更名“中乾庙”,扩建庙宇。宋元明历代屡有修葺。清咸丰八年(1858)春,遭太平天国军队焚毁,秋季即开始重建,同治元年(1862)告竣。是邵南地区影响相当大的祠庙。现有中乾庙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为斗砖封火马头墙,八字门楼,两进殿,重檐顶。北侧封火墙外有砖构护厝--“雪瓮”(土称,即贮藏房)等附属建筑。五开间,抬梁与穿斗式混构梁架,用材硕大,正殿上作六角形藻井,木构架明显仿明代建筑,庙貌恢宏,巍峨壮观。门楼内天井前建活动戏台,天井两侧厢房上建看楼。门楼外存石雕狮子一对,还遗存一部庙谱《中乾庙众簿》。建筑气势堪称邵武民间祠庙建筑之冠。

【歧山公祠】又称“半山园”,建于清光绪间,为朝议大夫、州司马廖德昌(名维周,号歧山)的享祠,系其子传珍、传琼为纪念乃父而建。该祠原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是请当时天津著名建筑设计师采集大量优秀的园林建式样再结合邵武地方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而且从天津购来大量名贵花木种植,成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园林式建筑,所以又称为“半山园”。现存单体建筑,单进、五开间,约300余平方米。门楼前辟泮池,建石桥。

【丁氏家庙】位于古镇区东北隅,现存为清光绪建筑,坐东朝西,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丁氏在宋时亦是和平一望族,此基址原有其祖莹两座,为宋名儒丁时习及其曾孙、巡抚丁念一夫妇莹葬,后建祠其上,额“丁氏家庙”。价值:祠庙建于祖莹上,已属奇特。所葬两人均宋代名人,名忝府志、县志,其墓为重要文物。

【进士巷李宅】在东门街,明代建筑,为宋丞相李纲第七子秀之的后裔住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斗砖封火墙围合成一个大院落,大门南向,门内空坪以小卵石铺地,空坪西侧为并列两座木构单进厅合院,坐西朝东,均为一厅两天井,两合院间辟“孝顺门”,既独立又相联。其构架均以抬梁式为主,梁柱用材硕大,均大式作法,象鼻斗拱较粗大。当地明代民居建筑典型标志的厅堂前两根“金柱”(俗称“现柱”),柱身以苎麻布裹住后施黑漆,木质柱础,柱均有桎。

价值:建筑的时代风格明显,地方特色突出,且年代久远。明清民居建筑一般均为封火墙围合的院落呈一根中轴对称的数进厅合院形式,而此宅却是封火墙围合的一个院落内并列两座中轴线平行的既独立又相联的合院,这种大合院内套小合院的布局极其罕见,有其独特性。故其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黄氏“大夫第”】号“大东家”,位于镇区北门,清嘉庆间建筑,为嘉庆十七年(1812)奉直大夫、直隶州五品知州黄映璧宅第。该门黄氏自雍正至嘉庆间祖孙三代均诰封为大夫,谓为“一门三大夫”。黄氏大夫第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有三座合院,均临大街。街东两座并列相联,坐东朝西,后宅原有花园和戏台。街西一座,坐西朝东。主合院三进二厅,正厅为一厅三天井,均三开间,南侧有护厝。砖石构四柱三间一门牌坊式八字门楼,砖雕丰富精美,富丽堂皇,有简洁疏朗的图案,有内涵深刻的画面。四幅主画面采用粗犷的写意技法,谐喻“松鹤延年”、“富贵长留”、“竹报平安”、“锦绣美满”。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穿斗式构架,大式作法,木构件小巧细致,石柱础,均有桎,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均有雕饰,尤以厢房门棂雕饰丰富精致,时代特征明显。朝西的两座合院为避免夏日下午烈日直晒,厅堂檐前梁枋上设置了活动机关,用云母片制成遮帘,收放自如,非常巧妙,又不影响采光。

价值:文物价值:作为时代风格明显、地方特色浓郁的清嘉庆民居建筑,其建筑本身即具有珍贵文物的价值。 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于雕饰艺术。技术手法多种,艺术形式多样,画面粗犷,图案简洁,风格独特,堪称上乘之作,且大量使用谐音、隐喻、象征手法,祈福吉祥,表达美好愿望和追求,佛、道、儒诸家的思想哲理,伦理观念也得以多方面体现。

科学价值:云母片制成遮帘,既遮阳又不影响采光;木制机关构思巧妙,收放自如,设计制作独具匠心。宅内还有一间暗室,其门与墙壁、家具浑然一体,外人无论如何发现不了,设计制作巧夺天工。

【东门李氏“大夫第”】 古镇区现有3座李氏“大夫第”,位于东门的李氏大夫第又号“李恒盛”,为清同治间奉政大夫、直隶州州同李春江的宅第,此门李氏清晚期“一门九大夫”。

篇四: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

中国保存较好的十大古镇

No.1 和平——最具特色的千年城堡式古镇

【古镇历史】

和平镇位于闽西北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和平古称“禾坪”,是一座古城堡。和平镇建置始于唐朝,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洲的咽喉要道,而且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岭”就在和平境内,因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时称“昼锦”,宋为“昼锦乡和平里”。元承宋制。明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开始修宝塔、建城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些大户人家时常遭山贼土匪强扰和掠夺,在黄氏族裔黄显岐、黄若岐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长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别具匠心。城堡辟有四大门、四小门,并在门上建谯楼,用于瞭望。和平古镇不乏豪门巨宅和有价值的建筑。是一处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众多古建筑是中国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是国家级的旅游资源。

【古镇古迹】

1、古街巷

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分别连接东西城门和南北城门的街,街道两侧纵横交错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间铺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有的全部铺河卵石。贯穿古镇南北的旧市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鳞次栉比,既有中原古风,又具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的瑰宝。

2、县丞署

和平历史以来就是邵武南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设和平分县,置“分县署”和“把总署”,驻兵防守,隶属邵武府治。县丞署位于古镇区东南隅的谢傅巷,坐西朝东,现有面积约500余平方米,两进厅,五开间,构架以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用材硕大,四根纵梁与横梁形成一个井字顶,使公堂显得更加威武壮观。整幢建筑保留了明代建筑遗风。地面上还有两排半圆小坑,为当时升堂时衙役口念“威武”,手拄水火棒所留。大门外有一块专给犯人枷号示众时站立的方石,称罚站石,一对脚印清晰可见。署衙前右侧原有关押人犯的平房(俗称“班房”)。署衙前一片空旷的坪地,为驻防官兵训练、演武场所,称为“校场”。民国四年(1915年),县丞署由官产处拍卖给基督教作教堂――福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基督教会在此办起一所初级女子小学,1940年辍。和平县丞署是全国保留最完好的分县衙门。

3、和平书院

从开科取仕以来,和平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的美誉,这与已有千年历史的和平书院密切相关。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创始人黄峭(871年-953年)。唐时,黄峭之父从河南到邵武做官时,发现和平水向西流,非同一般,因此把家安置在和平。其子果真应证了和平风水好,十八岁考上进士,官至五代后唐工部侍郎。在朝做官时,黄峭最大的抱负就是“复唐”,在感到复唐无望时就弃官归隐到和平,并创办了和平书院。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

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座黄氏宗族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过。据说现存和平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

4、谯楼

和平古镇现存东北两座谯楼。东门谯楼是三重檐歇山式,而其他三座谯均是两重檐的。东门谯楼,门洞用石条砌成,墙体用大块的卵石筑成。城墙脚下的这块“禁止搬运、保固地方”的石头,是和平“旧市三禁碑”之一,为清代设立。北门谯楼,当地人称“武阳楼”,因它对面的山叫武阳山,清同治年间翻修过。风雨谯楼,见证百年夕阳烟雨;古朴城门,迎送多少古镇喜忧。谯楼走过的是悠悠岁月,形容虽然残破斑驳,留下的却是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5、古建筑——粮仓

谢氏粮仓

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为清中期建筑,外观为斗砖封火墙封闭的四合院式,风火墙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点,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粮仓木制,仓底板距地面20-30公分以防潮。粮仓大部分保存完好,是一处罕见的古代庄园主粮仓。

旧市义仓

位于古镇东。早在明代,和平即已建有义仓。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灾荒之年赈济灾民。现存的义仓,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观为斗墙封火墙四合院式,内设仓房4间,可储谷1000余石。

No.2 黄姚——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一本千年的诗集

【古镇历史】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昭平县东北部,县城东北部40公里。始建于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发祥于宋朝年间,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于镇上方圆几十里最初只有两户居民,一户姓黄,一户姓姚,繁衍至元末,此地已有黄、姚、邹、莫、曾、邓、吴、古八姓,所有姓氏中以黄和姚最多,故名“黄姚”,是一个有九百多年历史文化的明清古镇,还是一个有9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并以“梦境家园”的“小桂林”之称而享誉区内外。

古镇相当精致,精致得宛如江南小镇般典雅清幽,古朴挚淳。三条溪河蜿蜒穿行在古镇之中,古民居的静态于流水的动态自然的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世美景,其独特的景致与江南众多水乡不尽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所有古街道全部用青色石板镶嵌而成,路面平滑如镜。镇内的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被称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是一个天然的山水园林古镇。

【古镇古迹】

1、完整的桂东居民文化史。

整座黄姚古镇,房屋多为两层的砖瓦结构,虽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

魄,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都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古建筑的梁柱、斗拱、檩椽、墙面、天花都雕梁画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石板街路面铺接技术精湛,街道空间尺度宜人,建筑有退有进。古镇整体风貌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感觉。古镇完整保存着8条石板街,全长10多公里。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景观建筑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特色桥梁11座,楹联匾额上百副。著名的兴宁庙匾额“且唑口契茶”被文化部列为“中华名匾”之一。“黄姚八景”:古戏台、兴宁庙、文明阁、宝珠观、天然桥、聚仙岩、带龙桥、孔明岩等区级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旧貌仍存。

2、古戏台。

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它属单檐歇山木石砖瓦结构,整座戏台平面呈“凸”字形,是一座八柱式,带后台、厢台、边栏的亭阁式戏台。至今已有400多年。清乾隆、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1983年昭平县人民政府再次重修。每逢节庆,当地的民间艺人会在台上演出助兴,这一习俗延续至今。被列为广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东门楼。

建于清朝初年,为单座城门楼,砖瓦结构。清朝时黄姚是湘西、桂北出海通道的名镇,门楼上的对联体现了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姚江水经过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南海,是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通道;把东门楼比喻为京城的五凤楼,还有螺峰、文峡作屏障,是雄镇南关的古镇。

4、安乐寺。

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73年),至今已有430多年了。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立寺公神像(李道清)永远纪念。

No.3 同里--东方小威尼斯

篇五:七律 南平邵武和平古镇

七律 南平邵武和平古镇

霞浦 林承强

光源宝塔市三宫,石板长街驭玉龙。

宅第义仓人敬仰,谯楼城堡世钦崇。

祠堂书院李桃盛,家庙棋盘徳志宏。

傩舞禾坪云上月,山歌美酒醉新虹。

注:光源寺、聚奎塔、旧市三宫:“天后宫”、“万寿宫”、 “三仙宫”;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 板铺筑,街道随形就势像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大夫第” 有5座;义仓主要用于救助孤寡贫病和赈济灾民。有城堡、谯 楼,和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 宫观、祠堂;原始傩舞;和平古称“禾坪”意为地势平坦,盛 产粮食。街面每隔100米就有一个用条石铺成,状似棋盘, 称为棋盘石。传统的说法是:和平历代都有大量的人士中科 举或在外做官,他们衣锦还乡,进入城堡,每到一块棋盘石 就停住,以显示荣耀和光彩。还有一个作用是:有人家出殡, 棺木每抬到一处棋盘石就停下来,让孝子贤孙们跪下叩拜,

拜完再往前走。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