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潮剧《江姐》姚璇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0:17:32 优秀作文
潮剧《江姐》姚璇秋优秀作文

篇一:戏剧鉴赏(潮剧《白兔记》鉴赏)

潮汕的小乡村,每到各种节日就热闹异常,迎神赛会期间必定会请戏班子唱戏助兴。自小生在潮汕长在潮汕,受到这种环境的渲染,渐渐地也喜欢上了听潮剧。心情好时,也会哼上几句唱词。

在我看过的所有潮剧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改编自元代南戏的《白兔记》。而《白兔记》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井边会》一折了。

《白兔记》讲述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刘智远与李三娘成婚不久,被迫离乡投军。三娘孤身一人在家,受尽兄嫂的虐待,白天井边济水,晚上磨房推磨。后三娘于磨房产下一子,取名咬脐。狠心的兄嫂竟将婴儿投入鱼池,幸好邻居窦公出手相救。三娘怕爱子再遭兄嫂毒手,托窦公送子至太原寻觅夫婿,而彼时刘智远已入赘岳府。三娘的悲苦感动了岳秀英,秀英自愿承担起抚养咬脐的义务。十六年后,刘咬脐打猎至井边,母子相遇,交谈后,得知三娘即其生母。刘咬脐携带三娘血书一封,快马赶回家,紧紧追问其父。刘智远含泪告以实情,并与咬脐微行相会三娘,一家团聚。

潮剧《白兔记》共分《窦公送子》、《井边会》、《回书》三折,其中,《井边会》是全剧精华之段,故事的主要情节内容都是从这一折当中获知的,而主角李三娘的形象也是在这一折当中塑造。这一折的唱词,最能考验一个旦角的能力。李三娘在讲述自身悲惨遭遇时,一咏三叹,让观众唏嘘不已,情难自抑。我在看这部剧时,每到这一折李三娘哀怨地呼唤自己近在咫尺却不自知的儿子刘咬脐时,眼泪就难以控制,似乎是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隔一十六载,素未谋面。深切的思念之情,感慨自己身世之苦,无不让人动容。

李三娘在《井边会》一折中,一出场便是一句“苦啊~”,声音凄切哀怨,饱受折磨。好在野外劳作,感慨悲苦也不会让自己狠心的兄嫂得知,不会为自己招来更多的责罚。简短两个字,概括了她与丈夫被迫分离以后的生活境况。

“肩挑桶儿步踉跄,风雪偏袭单衣人。人家哥嫂有情义,我的哥嫂似豺狼。实只望儿夫重聚首,又怎知一十六载音讯渺茫。万恨千愁向谁诉,一步一泪只自伤。”只听闻便让人觉得难过。一十六年,与自己最亲最爱的人分隔两地,一点消息都没有,浓重的思念之情就足以催人泪下。何况兄嫂心狠手辣,只为钱财,折磨自己的亲人。寒冬腊月里,李三娘却只能穿着单薄的衣裳在雪地里打水。她太冷了,太饿了,太累了,步履都踉跄。“一滴珠泪一滴水,泪未流尽井已干”,李三娘身上背负了太多太多心酸,眼泪洗刷不尽,常人亦无法感同身受。

“这大路山前,小路山后,山前山后,行人有千万,何必对我苦疑猜,难道是苦命人,就该处处受冤苦,井边汲水也惹祸灾。”不幸的李三娘,把自己的悲惨归结为命苦,是命中注定。而长期遭受压迫的她,一遇到什么不好的事情,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也觉得是自己命中注定的灾祸。三十几岁的妇女,本该是对生活充满向往,享受孩子成长带来的欢愉,可是李三娘,她的三十几岁,不,她全部的青春年华,都葬送在兄嫂的欺凌上,都笼罩在凄苦的阴云下。

“当问则问,不当问便罢休,何必细问苦情由?”刘咬脐见李三娘哭得可怜,欲听其诉苦,伸出援手,李三娘却拒绝。古时女子,受压迫得多,即使有机会,也不请求援助,自认命苦。而且,女子本身地位低,意见多无人理会,求助亦同无助。“手足尚如此,何况相逢陌路人。若兄嫂闻知道,一旦见责罪非轻。”至亲骨肉的伤害,使她的性格发生扭曲,不肯轻信他人。多年的悲苦让她绝望,不信人间有爱。

“别郎容易见郎难,遥望关河烟水寒,数尽飞鸿书不至,井台积泪待君看。遥望关河烟水寒,十六年前容颜改,八千里外心怎安?早回一日能相见,迟来一刻见面难。”李三娘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看了就让人心酸。流尽眼泪的等待,已无力再支撑另一个十六年。若再未见面,怕只能来生再见。

李三娘是古代受压迫的底层女子的典型形象。虽说婚姻的开始是和美幸福的,可是随着

父母双亡,幸福便消失殆尽,只剩下兄嫂的欺凌。封建的思想“父死兄为长,母死嫂为娘”,重重地压在她的身上,使她不能反抗。被迫与丈夫儿子两地分隔,生活又只剩下永无止境的劳作和责骂,一个健康的心灵,至此扭曲。胆怯敏感,对陌生人不信任,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再也不相信爱了”。她只一日复一日忍受她的悲哀“命苦”,只一日复一日地思念久未谋面杳无音讯的至亲。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女子美德,忍让、贤惠、忠贞,也看到了古时女子普遍的悲哀,不自由、地位低、没有勇气挣扎。今天的我们看这部戏曲,不仅仅是感叹今时今日生活的幸福,唏嘘古代女子的可悲,更应该看到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让女子的地位如此低下,成为男子的附庸?是什么让女子不敢反抗,只一味默默忍受?现代女性,争取自己的自由与权利,就要从根本上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为自己战斗的人。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不会成为他人的附属品,才不会让自己“吃人嘴短,拿人手短”。

广东潮剧团排演的《白兔记》,由著名旦角演员姚璇秋担纲饰演李三娘。姚璇秋,女,广东澄海人,一级演员。1953年从艺,历任汕头市正顺潮剧团、广东潮剧团演员,广东潮剧一团副团长、演员,汕头地区青年潮剧团团长、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广东潮剧院副院长,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1953年首次公演潮剧《扫纱窗》,1956年加人中国戏剧家协会。饰演角色有潮剧《扫窗会》王金真、《陈三五娘》陈五娘、《苏六娘》苏六娘、《辞郎洲》陈璧娘、《认相》赵五娘、《井边会》李三娘、《回书》桂英、《张羽煎海》琼莲、《春草闯堂》李伴月、《玉堂春》与《梅亭归》苏三、《袁崇焕》叶夫人、现代戏《革命母亲李梨英》李梨英、《江姐》江姐、《沙家浜》阿庆嫂、《杜鹃山》柯湘、《龙江颂》江水英、《万山红》王凤来等。《扫窗会》获1953年广东省汇演优秀奖,其本人亦于1974年获广东省政府事业贡献奖等。1989年由她录音灌制的《井边会》唱片,获中国唱片公司首届金唱片奖,并获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最佳艺术特别奖。

姚璇秋的唱功有深厚基础。她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又得名师指导,勤奋学习,有声腔演唱的正确方法。她发音自然,纯净大方,高音优美流畅,中低音圆润,音域较宽。“含咬吞吐”遵循传统的演唱规范,口形美观,咬字清晰明亮,字字如珠,行腔婉转,收韵浑圆。在演唱《井边会》时,姚璇秋更是以情入曲,以曲传情,曲文唱来古朴、委婉、优美、深沉。在这一折戏中,李三娘的悲情本就让观众叹息,姚璇秋的演唱,更加打动观众的心。那一声声的呼唤,唤得人泪流不止,心情沉郁。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戏种,潮剧在唱腔上也是别具一格。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井边会》一折戏,在原有的潮剧独特唱腔的基础上,结合姚璇秋出色的表演,在艺术效果上更为丰富,从情感上更加打动观众。

总而言之,潮剧《白兔记》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作为潮剧中的经典剧目,它的艺术价值自然不必说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潮剧满载我童年的记忆,潮剧中的潮汕语音是对离家求学的我的亲切问候。

“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叫他莫忘了生身的娘。”

篇二:潮剧随笔

汕头老区人的潮剧情缘

潮俗好戏之风,由来已久。清康熙蓝鹿州《潮州风俗考》载:“梨园婆娑,无日无之……举国喧阗,昼夜无间。”作为一个成长在汕头老市区的人来说,我从爷爷奶奶身上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潮剧深深的依恋,而潮剧对于我,确是既陌生又熟悉。 小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喜欢潮剧。每当爷爷奶奶在电视上看潮剧,我总是不耐烦地催促他们转台。但奇怪的是,每当传统节日,家附近的“伯公庙”搭棚演戏或者是木偶戏(我们称为“纸影”),我都会早早缠着爷爷带我去占位看戏,那时候可能就是想着去凑热闹而已,并不懂得欣赏潮剧。随着自己慢慢长大,知道应该抓紧时间陪陪爷爷奶奶了,陪他们看潮剧就是最简单却却能让他们感到开心的事情了。看潮剧的过程中,爷爷奶奶十分乐意于给我讲解潮剧的内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潮剧《二瓮银》(又名《扛石记》)。好食懒作羡嫖爱赌的丘孝,同其妻王氏行不仁施毒计,追迫老母将父亲遗下的钱财交出。丘母识破他俩居心,不肯说出藏银地点,丘孝夫妻强迫遭其毒打的老母把沉重的巨石头扛回家,强将母推下悬崖。丘母奄奄一息,幸获小贩金如龙相救,认为义母,丘孝夫妻家产败尽沦落为丐,路遇老母苦乞收留,丘母不肯相认,却又于心不忍,为使他们重新做人,送银子让其学做生意,这部剧让我懂得要孝敬父母,心地善良。《春香传》一开始最吸引我的,是整部剧的服装造型,以及那几句是潮汕人都很哼唱的“春香当当当,梦龙咚咚咚…..”奶奶给我介绍说,这写的是流传于朝鲜的爱情故事。李梦龙在广寒楼前与春香女一见钟情,订下百年之约,受到李梦龙之父亲的遣责。恰好李父升迁到京城汉阳任中堂,梦龙与春得被逼分手,三载无音讯。此间,新任的南原使道卞学道强娶春香不成,便以“谋叛造反,抗拒官长之命“的罪名,将春香施以酷刑下狱。春香坚贞不屈,死守梦龙佳音,情势万分危急。李梦龙不负春香一家所望,高中任按察院,乔装暗访民情,查得卞学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屈害春香;即秉公执法,为民除害,解救春香。梦龙与春香有情人终成眷属。

说起潮剧在汕头老市区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大观园戏院。小时候,我的家在福合埕,大观园戏院位于老汕头市区中心小公园及百货大楼附近,毗邻群众电影院和旧公园,离我家也不远。但是自我懂事起,大观园已经不再是爷爷奶奶口中的那个锣鼓喧天,灯火通明的“潮剧的殿堂”。我对她的了解,也仅仅来源于每次陪爷爷奶奶散步路过那里,他们唏嘘地说起,大观园里宽敞堂皇舞台,分楼上楼下两层观众的座位,南面的后花园,有些亭台和石椅子,花花草草,供观众中场小憩,戏院门口水泄不通的挤满了买零食的小贩……

后来,我特地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大观园曾经的辉煌让人惊叹。不管是传统潮剧《春香传》、《苏六娘》、《井边会》,或是现代潮剧《蝶恋花》、《彭湃》等等,都在大观园上演过。姚璇秋、张长城、林舜卿、洪妙、郑健英、秦梦这些大牌演员就像老市区居民的邻居一样亲切。郑健英主演的现代潮剧《蝶恋花》家喻户晓,杨开慧的角色被郑健英演绎得惊天地泣鬼神。行家们说,郑健英的唱腔是真正的玉质金声,穿透力极强,一曲《古道别》更是唱得行云流水,已成经典:“妈妈教儿深情语,不枉一别,不枉一别古道旁,钢刀难断长流水,铁窗难解志如坚……”

在那个没有电视机,也没有其他娱乐的年代,看戏是人们最幸福的精神享受,在大观园戏院曾经寄托了几代人多少的喜怒哀乐。现在的大观园已经一片废墟,面目全非,听说就要改建了,无限唏嘘和惆怅!

自从上了吴老师的《戏曲鉴赏》这门课,我终于有机会系统的认识和欣赏戏曲,尤其是家乡的潮剧,并慢慢的爱上它。我们年轻一代也在不断为潮剧的传承而努力,

例如潮剧小梅花的精彩演出,还有我们学校的潮剧雅音学社,潮动漫工作室制作的卡通潮剧《柴房会》在同学中受到热烈欢迎……以前总觉得潮剧在不久以后濒临失传的危险。很庆幸,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行动中,我看了潮剧的新希望!

篇三:潮剧研究性学习

一、课程提出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奇的事物,吸引着人们的

眼球。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疯狂地追逐哪些新奇的事物,二护绿了存在与我们身边的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应该队本土文化有所了解,比如说我们潮州文化的精髓——潮剧。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人们痴迷地追捧日剧韩剧,却对潮剧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小组对潮剧文化做了研究,希望能更深地了解潮剧的内涵,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潮剧的基本情况

2.了解潮剧的艺术特点。

3.弘扬潮剧文化,对潮剧的发展提出建意。

三、研究方法

1.搜查资料(上网)

2.讨论分析总结成文

四、研究成果

(一)潮剧简介

潮汕山川灵秀,气候宜人,大岛小屿,错落海中,碧波荡漾,虚无缥渺,堪称阆苑仙乡!千百年来,踏潮土、弄潮水、聆潮声、说潮话的潮汕儿女就生活在这里,一代接着一代。 古老的潮汕人杰地灵,富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潮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带着潮汕文化的独特色彩。而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源远流长的潮剧,更是潮汕文化之中的奇珍异宝,独领风骚!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了戏曲——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浓。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潮剧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假声唱腔很大

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著名潮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皇帝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四)潮剧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五)著名潮剧唱段

1.《苏六娘》 河流纵横的潮汕,浪花滔滔,奔流赴海。潮汕的一条江就有一篓故事,一座村落就有一筐传说。在美丽的榕江畔,至今仍存一所胜迹,那就是苏六娘故居和墓地。传说苏员外娶妻林氏怀孕五始却皆早产,便请风水先生看了地理观了厝宅。风水先生说苏宅卜居鹰地,应栽林木。一年后员外产下已是第六始的女婴,取名六娘。长大后的苏六娘如花似玉,在潮阳西胪舅家寄读,与表兄郭继春日久生情。无奈族长作媒,将六娘强配讼棍杨子良。六娘以钢铁般的意志写下绝命书,奔向黑黝黝的浩渺江波。 “欲娶雅妻苏六娘”。苏六娘是潮汕人民心中的一个美人形象。潮汕姑娘,在非常时刻竟焕发出如此炽热光明的能量,这便是《苏六娘》的动人之处。 2.《翁万达主婚》 自古以来由于潮人倚山傍海,有海的胸怀与山的气慨,因而潮人出类拔萃。从潮汕大也走了无数大名鼎鼎的商人学士和彪炳史册的朝廷命官。其中有曾三度被明世宗委以兵部尚书的明代军事家翁万达。《明史》用首屈一指的篇幅撰写其传,翁万达刚介坦直,文武全才,亦卿亦帅,博古通今,下笔万言,诗文磊落,富有奇气,著有《稽愆集》、《稽愆诗集》等大量诗文,是优秀的潮汕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潮剧《翁万达主婚》虽只描画了他人生旅途的几个细节,但已让人感受到一代旷世伟人也是性情中人,英勇善战的带兵人也有善良可亲的一面。

(六)著名潮剧演员

著名潮剧演员:姚璇秋 著名潮剧演员:方展荣 著名潮剧演员:李玉兰 著名潮剧演员:林初发 五、对弘扬潮剧文化的建议 1.政府应该采取一些弘扬潮剧文化的相关措施。

2.媒体可适当举办关于潮剧文化的节目活动,如《梨园群英会》,潮剧小梅花等。 3.教育部门可适当开展宣传潮剧文化的活动,增强青少年对潮剧文化的了解。 六、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收获了很多。首先,我们懂得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更重要的是,这次活动使我们对潮剧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潮剧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她那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令我们不禁赞叹:潮剧真是潮州文化之精髓!作为一个潮州人,我们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扬潮剧文化!

篇四:潮剧

潮剧

研究对象:潮剧 研究内容:用潮汕话演 唱的 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

研究目的:保护本土传统文化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是用潮汕话演唱的一 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剧。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皮

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现有的这批传统剧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这当中最有代表性的,长戏当属《荔镜记》《苏六娘》,折子戏则有《扫窗会》《芦林会》《辩本》《闹钗》《刺梁骥》《闹开封》等。在五六十年代,潮剧界能人甚多,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济济一堂,社会上的文人学者也无微不至地关注着潮剧,当时对传统的整理传承达到了一个高峰。专家学者对大量的传统剧目进行了甄别筛选,绝大多数有提炼价值的剧目经过加工,成为潮剧的经典和保留剧目。这批剧目剧本紧凑,立意高,唱词文雅,文学价值很高;音乐既保留了传统,也融入了新素材;动作设计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并保留了潮剧细腻典雅的特色和独有的表演程式。

潮剧不但深受广东、福建潮语区人民的喜爱,也流行和影响于香港、台湾及东南亚一带。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潮剧的艺术魅力,潮剧的文化品位,是潮汕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为弘扬潮州文化,让潮剧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更加鲜艳,让大家在网上欣赏到家乡文化,这是我们在所不辞的。

潮俗祭祀之风甚炽。旧时的演戏活动,多围绕着祭祀活动举行。祭祀对象大抵两个方面:一是姓氏宗族祖先;一是村社的社神(俗称“地头神”)以及其它各类神明。潮地人文有其特点,历来是“聚族而居”,因而宗祠和神庙(俗称“老爷宫”)星罗棋布,大异他州,祭祀活动也很有组织。宋元以前每逢祭祀须“奏音声、以谢神贶”,大概到

了明代以后,这种“奏音声”便多被戏曲所代替。

《揭阳县志·风俗》载:“仲春祭先祖,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可是辛亥革命以后,宗族祭祖的演戏活动已日见减少,而配合祭神谢神的演戏习俗仍十分活跃。及至抗战开始,潮汕沦陷,民生困苦,戏班大批流散,这个习俗才大大衰减。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剧著名演员有:谢大月、芦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等。 回顾五六十年代潮剧旺盛时期,主要得益于一批艺术基础较好的优秀名演员,如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扮演的成名作《扫窗会》中的王金真,《苏六娘》中的苏六娘和《辞郎洲》中的陈璧娘;洪妙扮演的《杨令婆辩十本》中的佘太君;张长城在《闹开封》中扮演的王佐;朱楚珍扮演的诰命夫人;吴丽君在《荔镜记》中扮演的安人;还有范泽华、肖南英、谢素真、叶清发、陈瑜等都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优秀名演员,深受海内外潮剧观众的好评。七十年代至现在的方展荣、吴玲儿在《柴房会》中扮演李老三、莫二娘;黄盛典在《沙家浜》、《包公赔情》、《回书》中扮演的郭建光、包拯、刘智远;陈秦梦在《袁崇焕》中扮演袁

崇焕;蔡明晖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春草;陈学希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张春郎和最近上省文艺展演的新编古装潮剧《葫芦庙》中扮演的贾雨村;还有潮剧金嗓子的郑健英和方展荣在现代潮剧《老兵回乡》扮演的男女主角,以及潮剧新秀张怡凰在《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扮演的李亚仙;陈幸希在《刺梁骥》中扮演的万家春等都给潮剧观众留下难忘的良好印象。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通过不断的发展潮剧的不断发展,潮州乐器也在不断革新

弓弦类:潮州二弦、椰胡、提胡、中胡、大胡、板胡、大提琴、倍大提琴等

吹奏类:潮州大中小唢呐(俗称“的禾”或“大、中、小吹”)、潮阳笛套等

弹拨类:扬琴、秦琴、月琴、三弦、大三弦、琵琶、中阮等 武畔乐器:

皮革类:大鼓(又称战鼓)、低音鼓、中鼓、哲鼓、苏鼓

木革类:潮州手板、低音板(木鱼板)、中音副板、高音副板 铜质类:深波、曲锣、斗锣(又称战锣、撑锣)、苏锣、月锣、钦仔(又称空仔)、九仔锣、铜钟(现已少用)、铜磬、深波钹、苏锣钹、钹仔、吊钹、号头(吹奏类)

特色乐器: 二弦 潮州弦诗乐的领奏乐器,在潮剧伴奏中称为头弦,执掌头弦的人称为头手。潮州二弦的形成约有200多年历史,由古代拉弦乐器奚琴演变,经过大广弦,竹弦,"?投"(剑麻根)弦,最终在梆子腔剧种影响下形成。潮州二弦为高音乐器,定弦为F调5 1,常用音域在5----2之间。其结构有弦筒、弦杆和弦轸,均用乌木制成。弦筒长约11.7厘米,前圆直径为5.7厘米,后直圆为7.8厘米,前圆孔蒙蟒皮,弦杆长78厘米,弦弓以竹张马尾.长约84厘米。用竹马,发音尖脆清亮。演奏方法以指压弦发音,技法多吸收自古琴,出音行韵,讲究吟揉绰注,弓法丰富,有"文武病狂,画眉点珠"等。演奏姿势有继承传统的双盘腿式,平行腿式、盘腿式和夹腿式等,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

篇五:潮剧选段唱词

梅亭雪

剧本整理:谢吟、王菲、郑文风 导演:吴峰

作曲:黄钦赐

苏 三:姚璇秋

王金龙:陈 瑜

禁 子:林建东

禁 婆:黄茄茹

司鼓:周松发

领奏:黄壮茂

冇弦:施尔明

深波:林陈象

剧院一团乐队伴奏

苏三:冤叠叠,恨重重,

怨气冲云宵。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潮剧《江姐》姚璇秋)

风雪肆虐,

教人魂魄消。

可怜我,

含冤受屈未伸雪,

杀人凶犯反得法外逍遥。

今夜里荒郊捱霜雪,

梅亭畔谁把孤魂招。

履薄衣单怎忍受,

一步一泪恨难消。

含冤受屈又罹祸,

只恐命丧在今宵。

风啊,

风卷松声魂欲消, 愁人惨景笔墨难描。 天寒地冻雪花飘, 夜黑路尽生死难料。 落梅声凄泣,

此冤何时消。

恨煞那瘟县令,

1

贪赃枉法,

把我来百打千敲。

实只望,

三司会审冤能白,

怎知死罪竟难饶!

细思那堂上按院明是王公子,却为何狠心不相认? 把情忘却了!

心中疑难决,

血泪湿鲛绡。

今夜里,

空对腊梅诉衷曲,

雪埋芳洁恨难消,

此恨难消!

王金龙:乔装潜行人不识, 踏雪寻妻到梅亭。

朔风刺痛人肌骨,

冰雪难消儿女情。

(白:只为三姐情义重,) 不避风雪走一程。

见故人我悲喜交并, 2

满怀心事欲诉无凭。 一别几年沧桑变,

今日公堂乍见喜又惊。 皆因案情未白难相认, 只得乔装踏雪到梅亭。 如此漫天风雪夜,

你捱寒又受冻,

怎不痛煞我金龙!

苏三:(白:人情既然冷落,轻裘何能生温?)

王金龙,负心汉,

奴为你矢志坚贞苦难重重,到今日披枷锁有冤难鸣。 枉你为官不把是非辩, 何必甜言蜜蜂语假惺惺?

王金龙:三姐,都只为, 三司会审王法无情, 堂上阶下虽咫尺,

犹如银河隔双星。

案如山重官身薄,

3

偶一不慎丢前程,

进退两难一时不敢认, 致令我,

纵不负卿也负卿。

苏三:(白:王公子你为怕王法,因而公堂之上不敢相认么? 王金龙:正是。)

哎咋!

闻斯言有如乱箭穿心胸, 枉费我矢心守志一片痴情。 想当初蒙垢偷生,

只望你展翼鹏程。

到今旦你玉堂金马登高第, 只晓得官家体面纱帽前程, 却不怕负恩忘义千载骂名。 既然案情未白难相认, 就该秉公审问细察明。 却为何是曲直无容辩, 今晚又惩我捱雪受苦刑? 无非是巡按岂能妻犯妇, 烟花怎可配簪缨。

4

只怨我北楼错把终身托, 才落得王法之下丧残生。 真个是痴心女子负心没, 头上乌纱重于情。

王金龙:劝三姐把气平, 容我把衷曲细陈明。 公堂法地,

虽然不敢将妻认,

今夜晚我愿违法寻妻到梅亭。望你细将蒙冤事, 一一对我说分明。 才可据理平冤案, 才能重续鸳鸯盟。

苏三:春蚕到死丝也尽, 妾未敢妄想续鸳盟, 璧玉碎时不改白,

只求高悬把冤平,

么王巡按我的青天大人!

(白:大人伸冤!)

提起冤情悲不胜,

血泪斑斑洒梅亭。

自从北楼泣别后,

鸨婆贪财相迫凌。

把我骗买洪洞沈家去,

妾毁容拒婚志不更。

有谁料,

他家有恶妇恐夺宠,

用毒酒欲害我身丧幽冥。 5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