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大香山民俗古庙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1:42 体裁作文
大香山民俗古庙会体裁作文

篇一:庙会的民俗文化内涵

龚敏 10160153

历史系 10级6班

庙会的民俗文化内涵

——读《庙会被指民俗味变淡》有感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3年02月25日

文章通过简单介绍“2013年,在北京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中商业元素依然是主角”这一现象,指出“庙会被指民俗味变淡:文化感不强 缺少些精气神”这一文章主旨。并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所应具有的十分丰富的内涵。最后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想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应该在诚信经营、特色化服务上下功夫”。

说到春节庙会,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春节庙会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活动,浓缩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精华,是老百姓过年休闲游乐、享受喜庆吉祥生活的理想场所。千百年来,庙会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以顽强的生命力穿越时空,延续至今。庙会是由古代的宗庙制度演化而来的,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后来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很多学者将庙会称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北京在明代以位于城西的庙会规模最大,不仅吃、穿、用无所不有,而且有珍奇异宝,连外国客商也来买卖。与买卖相应的,还有多样的文化娱乐表演,古代有俗讲、变文,近代有单弦、相声、琴书、大鼓、魔术、杂技等,不少文学、曲艺的形成皆与庙会有关。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庙会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

庙会我们也都逛过,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更是激起了我对庙会这一民俗的兴趣。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庙会正是十二类民俗事象(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商业贸易习俗、民间文艺、民间游艺民俗)中的民间游艺民俗。庙会的社会价值也较明显,庙会对人们有教化凝聚作用,庙会指示人们弃恶从善,行善积德,获得今生今世的种种好处,天堂以善的诱惑、地狱以恶的恫吓给群众以教化。庙会期间,村民笼罩在庙会荣誉感和庄重感的氛围中,一呼百应,自愿出力出物,围绕会头等人,在相互影响推动下,形成一股心流,从而化作凝聚力,共同为办好庙会尽力。村民们被庙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出的热情、友好化为庙会之后的持续情感,加深了办庙会村与各村村民的深厚感情,起到了良好的团结示范作用,对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庙会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传承时间悠久,群体规模宏大,影响地域广泛,综合了多种民间文化艺术种类,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信息包容量特别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挖掘和创新庙会的文化内涵,强化庙会的综合文化功能呢。

首先,要对庙会文化原生态的保护,一是要对各个地区的庙会进行普查、挖掘,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如摄影、录音、照相等使大量无形的庙会文化资源成为文字、录音、录像、图片、实物等有形文化财富得以保存。二是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它的生存原貌和生存环境,我们有时往往对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任何文化现象,不是探究其合理性和规律性,只习惯于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有益或有害,好或坏等政治概念给予评判,于是把庙会上关于民间信仰如鬼神信仰、巫术迷信等现象统统归为封建迷信,因此,对庙会的保护往往不够重视、不支持甚至打击,挤占庙宇毁坏庙宇现象时有发生。民间信仰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崇尚和遵循的理念和准则,有关民间祭祀、祈福避灾、求吉驱邪、禁忌避讳等传统风俗,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对人的道德伦理准则是一个约束,对社会有着它积极的因素,因此,我们应把民间信仰和一般的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等行径区分开来,任其自然生存和发展。三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原有庙宇寺院的风貌。一个世纪来,新文化、新教育常以庙宇为侵掠对象,挤占土地,改造房屋,拆走砖瓦木料,庙宇被“合法”或不合法地无偿剥夺,这对庙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合理利用庙会文化优势,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充分利用庙会这个巨大的文化空间,将较大的庙会做大做强。

但是,就像我读的这篇文章所担忧的那样——“庙会被指民俗味变淡:文化感不强,缺少些精气神”,我国各地区的各类庙会发展趋势堪忧。与传统庙会相比,现代庙会似乎更像一个商贸集市和小吃街。甚至有人质疑:在超市、商场、甚至网络购物已经如此方便的今天,庙会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所以,要挖掘和创新庙会的文化内涵,强化庙会的综合文化功能,我们任重而道远。所以,趁大家还喜欢逛庙会,赶紧重视起来吧。

篇二:浚县正月古庙会 民俗文化的盛典

浚县正月古庙会 民俗文化的盛典

浚县庙会即“浚县正月古庙会”,是浚县的大型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活动贯穿于每年的整

个正月,一直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老百

姓的狂欢节”。

历史悠久 成就深厚文化根基

浚县正月古庙会可追溯到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开凿伾山大佛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

年历史,当时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庙会开始形成。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浚县两山

(大伾山、浮丘山)相继修建了许多寺庙、道观,庙会的规模逐渐扩大。

明代,大伾山、浮丘山和浚县县城先后增加了文庙、文治阁、阳明书院等多处寺庙宫

观楼阁。这一时期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碧霞宫,碧霞宫的落成,也是浚县庙会由零星、分散

向正月汇总的历史转折点。据现存的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七月《重修泰山碧霞

元君行宫记》碑载:在五岳独尊的泰山之巅,有玉女池一处,池南有显灵应济碧霞宫,供奉

碧霞元君之神。碧霞元君,宋元以后,声名显赫,明朝建立后,又大肆敬神,皇帝将其封为

“天仙玉女广灵慈喜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每年派官员前往朝拜进香。

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贵州普安进士蒋虹泉任浚县知县,大捐俸资,将碧

霞宫迁至浮丘山顶,历时20年,建成了富丽堂皇的正殿和两侧长长的廊房,以及高大的院

墙和山门。碧霞元君从此更是名震一方,加之相传碧霞元君专司人间生育之事,“求子有应”

被传得神乎其神,因此,祭拜的人日益增多,不少是远道慕名而来。

这时,两山已有多个分散的庙会,如玉皇庙的正月初九会,观音岩的二月十九会,天

齐庙的三月二十八会,天宁寺的四月初八会,禹王庙的六月初六会等。远路的香客,要都赶

这些庙会自然不便。如果将这些分散的庙会,相对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就方便了远路香客。

由于玉皇是道教中天界最高的主宰之神,玉皇庙会在春节刚过的正月初九,正处于农闲时节,

于是朝山拜顶的时间不约而同地逐渐集中在了正月。加之浚县官府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和经济

利益上的考虑,也积极迎合并主动疏导三教九流的不同信仰者、游览观光者向正月聚集。这

种融合聚集的信仰基础,从碧霞宫建筑的特色上便能找到很好的、有趣的注脚:碧霞元君是

道教尊崇的神灵,碧霞宫本是道教建筑,但在浮丘山上的碧霞宫的垂拢上,却绘有儒教的二

十四孝图。中国是以孝道为主流文化意识的国家,忠孝节义历来被奉为至上,汉代有“举孝

廉”,那么,将儒教故事画在正面显眼的位置,说明这里就不纯粹是道家的内容了。更有意

思的是,在御道正中的栏板上,刻着一个佛在心中的吉祥符号。再看柱头上的石刻,就会发

现其中的人物有道士,还有罗汉。这就是说,佛教在这里也有位置。并且,在上世纪40年

代之前,碧霞宫是由道士、和尚轮流管理的。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宗教在浚县大伾山、浮丘

山进行了大融合,达到了佛、儒、道三教合一。

宗教上的三教合一,佛、儒、道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为分散的庙会的聚拢

合流奠定了基础,消除了不同信仰者祭祀朝拜时的隔膜和障碍,人们不约而同地接纳了正月

上山朝顶这一时间。

正月庙会形成了,庙会的规模前所未有,庙会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碧霞宫前戏楼两

侧的一副古联,不仅歌颂了浚县的秀丽山水,又感叹了梨园岁月,也道出了浚县正月庙会的

空前盛况:

山水簇仙居,仰碧榭舟台,一阕清音天半绕;

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大香山民俗古庙会

新中国成立后文博机构的设置,使浚县正月古庙会得以发展。“文革”期间,庙会被强行

取缔。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月古庙会得到恢复。1984年,约10平方公里的大伾山风景区

成立,对古庙会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了清除,引导正月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

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

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

一城两山 打造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远在6000年前,原始先民已在浚县繁衍生息,在浚县源起或形成望族的姓氏就达20

多个;已发现、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等古文化遗址近30处;南北朝至明清

各代建筑、石窟造像、摩崖题记、碑刻等400余处。

商都迁殷后,浚地称黎,为京畿要地。西汉初年置黎阳县,唐初设黎阳总管府,宋金

元代为浚州,明初降州为县,始称浚县。1994年浚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历史文

化名人灿若星辰:中华儒商始祖子贡,北魏尚书令李崇,唐代文坛的谢偃、王梵志,明代的

王越、卢楠都是浚县人。

地以人而贵,人才辈出的浚县引得群贤毕至: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浚地淇门设坛讲学;

曹丕、骆宾王、王维、岑参、高适、贾岛、范成大、王阳明、王铎等在浚县留有佳作。中国

最早的方志《越绝书》记载了子贡“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卓越的外交成 文学巨匠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的原创手写本是在浚县发现的,时任浚县主簿的庸愚子(蒋

大器)为该书作序,此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通俗小说专论。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的《白蛇

传》的发源地,被权威专家研究认定在浚县。

2001年,坐落于大伾山东侧的摩崖造像大石佛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登大伾山》摩

崖石刻等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2004年,浚县古庙会被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中国民

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浚县古庙会所在的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

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4A

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古庙会,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

有城市山林特色。观景是古庙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大伾山是禹贡名山、国家4A景区,文物

荟萃,风景秀丽,尤以天宁寺的大石佛最为壮观,为佛教胜迹。

古朴自然 民间艺术百花齐放

以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为分界点,从明清直到这一时期,浚县正月古庙会以城隍庙下石

狮子十字路口为中心,向北到南城门外,向南到南关外街中间,向东到现在的黄河路,向西

沿盘山路到浮丘山碧霞宫。各地商贩和全国许多民间庙会一样,浚县正月古庙会同样起源于

古代的祭祀活动,《礼记·杂记下第二十一》记载:春秋时,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

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

现在,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

北侧石岩上的“子孙窑”旁,聚集着好奇欢乐的人群。传统的民间社火,扭秧歌、踩高跷、耍

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热火朝天。尤为热闹的是正月十六,文艺团体纷纷登场,

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

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酥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不一而足,风味

各异,煞是诱人。

古庙会期间,玩具销售异常火暴。浚县的玩具,远近闻名。浚县泥玩源于隋末,品种繁多,细腻精致,构思巧妙,形象逼真,造型独特,栩栩如生。木质玩具如红缨枪、刀剑等,备受儿童喜爱;古风陶艺更是凝聚绘画雕刻特色,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表演,始于元代的伾山古乐,俗称人头戏、影子戏的皮影戏,起源于浚县的大平调“西路平”及杂技、豫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表演活动,传承着原生态的艺术。

社火各地有,唯有浚县盛。最多的一年,正月古庙会上竟有150多家社火班子参加演出。说它村村有社火真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为了这一场在庙会上的表演,所有的社火班子都会在头天晚上开进县城,到土地庙烧香、火神庙上供,长跪高吟,然后便是丰盛的晚宴和一夜无眠的兴奋。次日7时,社火队高擎如林的彩旗,擂动惊魂的战鼓,燃起炸不完的长鞭炮,吹响在古代战争戏中才能见到的长长尖子号,滔滔地拥向山顶的会场,齐聚于神圣的庙前。百多场社火表演,常常到太阳西斜时还进行不完。《辞源》对社火的解释是:“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戏、杂耍。”浚县的社火有杂戏,有杂耍:踩高跷、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骑竹马、玩龙灯、抬老四、打花棍、二鬼打架、走阁背阁、张公背张婆……还有相当数量既非杂戏也非杂耍的武术表演,这是其庙会的特色。

浚县的泥咕咕典雅许多。它力求美观、朴素。所画多用原色,少有兼色。黑、棕做底,上绘红、黄、蓝、绿、白,颜色因是鸡蛋清调成,涂上后明光发亮,十分抢眼。泥咕咕也能吹响,尖尖的声音像孩子哭。一个会期下来,每个孩子都会得到几个,于是便鼓起腮帮子,恨不得把两眼吹花。当地风俗,年轻的媳妇和年长的老妪赶会必买泥咕咕,回去分送给见到的每一个孩子。“给个泥猴子,明年生儿子;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孩子们拿在手里,便会扯腔扯调地喊起这地老天荒的民谣。民间崇尚童贞,相信童言的灵验。

庙会多卖玩具,这是庙会的共有特点。但浚县古庙会的玩具也与别处不同:兵器特多。木片刀、彩杆枪、白蜡棍、多棱锏、金粉铜锤,再就是军鼓、腰鼓、尖子号……一街两行都在卖,男女老少都在买,一个庙会下来,哪个摊位都会有不菲的收入。有一首民谣专说此地的匠作特点,八项内容中竟有半数和武风有关:前后毛村的刀枪剑戟(木制玩具),杨玘屯的咕咕叽叽(泥咕咕),东张庄的笸箩簸箕(柳编),寺下头的高高低低(秤),二郎庙的惊天动地(鞭炮),东张庄的面南登基(织布袋),南胡村的风声如雷(风箱),李新寨的哐哐叽叽(铜器)。

乡情乡韵 树中原民俗文化奇葩

浚县庙会上,还有很多奇特的庙会习俗。在大伾山和浮丘山,人们随时都能看到,路边桥头寺庙内的树枝上,系着无数红头绳,还有小孩跟着游人卖红头绳。上山的游人,都会买几尺红头绳,扯断一截拴在自己上衣的纽扣上,另一截系在路边树上或庙内栅栏上,意为结缘免灾,福跟人行。系得多了,便成了庙会的一道风景。

浚县庙会上的拴娃娃,比起淮阳太昊陵庙会,仪式简单随便了很多。这儿的娃娃通常为陶瓷的药葫芦,一寸多高,上系一条约一米长的红丝线。来求子的妇女要捐一些钱,多为5元左右。求子主持者多为年轻男子,神情格外严肃,他们一手接钱,一手将娃娃给求子者,并高喊着随口给娃娃起的名,如山保山根铁锁之类,叫他们跟人回家,还念叨着要听话。得到娃娃的妇女则小心翼翼,将红丝线缠在前襟扣子上,一直往前走,不回头。传说要是回头娃娃就会记住路溜回来。

浚县庙会结束时一般会有几台大戏对唱,唱的多为浚县人熟悉的“瓦岗戏”。与此相呼应的是夜晚由老太太组织的唱神歌,被称为“给老奶奶暖会”,这是一种民间娱神和自娱的活动。细听起来,会发现两个奇怪现象:第一,老太太们声称是给“老奶奶”(碧霞元君,道教神)祝寿,可有些神歌是唱佛;第二,有些神歌还夹杂着上世纪浚县一带流传的革命歌曲。浚县庙会多年来一直沿袭着这种习俗。

此外,浚县庙会的音乐表演也是一大特色,表演中的佛教音乐曲牌有《风入松》、《往生佛》、《锁南枝尾》、《六句赞》、《小开门》等。1957年,浚县僧侣组成安阳地区音乐代表团,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会演,演出了《六句赞》、《风入松》等曲调,受到各界赞扬。

浚县庙会音乐表演中的道教音乐始于元、盛于明、清有兴衰,常演曲目主要有:《月满天》、《小驻云飞》、《五佛声》等。浚县道教音乐的另一特征是具有地方性。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称“浚县道教音乐乃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步虚声》是浚县道教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鹤壁日报记者 解静怡)

篇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以浚县古庙会为例

XXXX大学实习生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表

篇四:鹤壁民俗

鹤壁民俗

六年级语文组

鹤壁市位于中国河南省北部,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两县三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5个乡镇,人口143万(2006年)。鹤壁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鹤壁老市区曾经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七雄之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所辖淇县曾经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期最大诸侯国卫国首都“沫”。境内淇河风景迤逦,被誉为“北方漓江”,《诗经》中有19篇专门描写鹤壁淇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药王孙思邈、一代文豪罗贯中曾隐居于此。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大伾山融儒、释、道文化于一体,文物古迹荟萃,有“登大伾如临东岳”之美誉。山上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境内云梦山有“云梦仙境”之称,战国时期鬼谷子王禅曾在此授徒讲学,培育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纵横家,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

浚县民俗

一、剪纸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二、浚县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工艺品。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历史溯源:据《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

制作传统:浚县泥咕咕还是以小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

如面团一般。工具是一根竹棍儿,削成一头粗一头尖,用以雕画泥玩具的鼻、眼、嘴和身上的花纹;再根据其形状,在不同的部位打眼通孔,用嘴能吹出不同的声音,群众称它为咕咕小哨儿。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工艺特点: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土窑焙烧。

传承意义: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汉族文化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主要传承人有王学峰、王安田、宋学海等人。

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亟需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南省浚县的王学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色彩纷呈的“咕咕”

——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

其乐融融的夕阳生活

篇五:浚县正月古庙会

浚县正月古庙会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班级:计科1101班

姓名:李鑫

学号:201116910216

摘要: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为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历史发展及现状,里面详细介绍了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由来以及发展现状。第二: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特点及历史价值内涵三个小部分,分别为特点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特点二:朝圣的强烈吸引力。特点三:庙会的程序化与模式化。第三:我们应保护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结束语和参考资料

关键词:浚县 古庙会 历史 保护

正文:

一: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庙会,因庙而兴。浚县正月古庙会,自然也不例外。据《大伾山志》记载,浚县正月古庙会萌芽于后赵开凿伾山大佛时期,当时的人们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已具庙会雏形,盛时会首20余名,会众640人。随着千余年的发展变迁,浚县两山相继修筑了许多寺庙和道观,庙会规模逐渐扩大。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浮丘山碧霞宫建成令浚县山古庙会有了基本规模。

《浚县志》、《大伾山志》均记载: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庙宇中就有二郎神庙。后赵石勒皇帝在大伾山东麓依山雕凿了中国“北方最大,全国最早”、俗称“镇河将军”的大石佛。弥勒佛在大伾山的落座,标志着浚县庙会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文博机构的设置,使浚县正月古庙会得以发展。“文革”期间,庙会被强行取缔。

上世纪80年代初,正月古庙会得到恢复。1984年,约10平方公里的大伾山风景区成立,对古庙会封建迷信的内容进行清除,引导正月庙会向健康方向发展。

1989年成立的浚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先后对吕祖祠、禹王庙、天齐庙、天宁寺、大石佛、碧霞宫等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近年来,庙会期间连续举办社火表演大赛,使正月古庙会达到了空前规模,高峰期每日游客达30余万人。2009年,依托浚县古庙会举办的首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向世人展现出千年古庙会的崭新风姿。

2009年浚县正月古庙会入围“河南民俗经典”,由于其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绵延整个正月,吸引着周边20多个省市及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祈福,日游客量最高可达30多万人次,素有“华北第一大古庙会”之称。

二:浚县正月古庙会的特点及历史价值

历史是一个地域的构成和年轮,文化则是一个地域的灵魂与神韵。浚县能成为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名城,浚县正月古庙会能够成为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单位,得到政府和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与认同,吸引各地群众来此,在这里形成一个时间、地点、活动历经千年不变的民俗文化空间,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其拥有深远的历史内涵与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原历史与民俗文化的独特表现,更是民间传统文化古老而鲜活的传承体。

特点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一个地区庙会文化的产生,一般由两种情况,一是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不同历史期间积累的民间文化发展到一定阶?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悦砘嵛靥澹匀褐谙参爬旨男问秸故境隼矗砘崾抢费荼涞牟铩6且览涤谀骋岳肥录⑸窳榛蛉宋铮持志咛逶颍髁⒁桓錾窳樾蜗螅⑽藿ü恚佣砘帷O匀豢O卣鹿琶砘崾粲谇罢摺?/p>

特点二:朝圣的强烈吸引力。庙会 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各种民间文化形态集中展演的舞台。浚县大伾山是一个各种文化水乳交融的地方,甚至佛庙与道观只有一墙之隔。而在祭祀行为中,常常儒道不分。而不同的信仰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这也就增加了庙会的吸引力。

特点三:庙会的程序化与模式化。浚县正月古庙会已经流传一千多年了,其运行模式与程序相对稳定。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不能去打破而去创新,初九拜东山(大伾山)十六拜西山(浮丘山)。而各村派出的参加社火表演的队伍其表演形式及套路上也基本稳定,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结构,从而使浚县古庙会能保持古朴的民俗风格,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三:我们应保护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浚县古庙会文化是中原民俗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反应着浚县这一地区特定的传统文化。它包括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与民俗文化,它来源与民众,贴近于民众,为民众所喜好,这也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性,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束语:笔者生长于浚县,对浚县的正月古庙会印象非常深刻。小时候每年爸爸就会带全家去参加庙会,当时只是感觉人山人海,好玩的东西比较多,还有那些高跷表演,现在却能感受到家乡深深地文化气息。本文是笔者通过上网查资料,以及一些文献再加上自己回忆整合编撰而成的。

参考资料:安荣. 浚县古庙会:万众欢娱的盛宴.鹤壁日报 2010

马金章,张富民,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马金章,张富民。浚县正月古庙会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刘银所,侯天水浚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