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爱莲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15:51 字数作文
篇一:爱莲说仿写
爱猪说
水陆空三军,可爱者甚蕃。唐猪八戒独爱女,自高老庄来,世人盛爱唐僧肉。予独八戒之出耳肥而头不小,屁眼中通外直,不大不小,臭气熏天,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闻焉。 予谓猪,物之多肉者也;八戒,猪之不雅者也;悟能,猪之好色者也。噫!猪之味,子后鲜有闻也。猪之爱,同予者何人?唐僧之爱,宜乎众矣。
明君说
盘古开天之后﹐为君王者甚多﹐唐李世民治天下﹐文人甚爱戴之。现今人大多爱谈秦之一统天下。予独爱康熙之英武而不暴﹐善战而不奢。清
廉政务﹐善于纳谏﹐英名永传﹐不恋婀娜﹐可尊重而不可戏弄焉。 予谓唐﹐国之昌盛者也﹔秦朝﹐国之衰退者也。清﹐国之繁荣者也。噫﹗唐之爱﹐世后鲜有闻。清之爱﹐唯吾独爱。秦皇之爱﹐何有他人﹖
爱钱说
天地万物,可爱者甚蕃。唐李隆基好佳人;自市场经济来,世人盛爱美元;予独爱网之出俗世而俗于世,入虚空而虚近空,随心所欲,若即若离,包罗万象,天涯比邻,非亵玩不足以享其乐也。
予谓佳人,色欲之所求也;美元,物欲之所求也;网,时代之要求也。网中自有颜如玉,网中自有黄金屋。噫!佳人之爱,李后不乏其人;美元之爱,十之八九;网之爱,宜乎众矣
竹秀于林,为岁寒三友。世间文人墨客,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今蓉城人盛爱牡丹。予惟爱竹之风骨,立于青山之间,藏于绿荫小径。窗前屋后,于风寒中不屈不挠。挺拔直立,不蔓不枝,可当藩篱,可焙竹筒饭,香远益清,沁人心脾。
予谓梅,冬之傲寒者;兰,花之清秀者;菊,花之隐逸者。咦!竹之爱,君之品格也。
篇二:《爱莲说》(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
一 填空题
1. 《爱莲说》中的“说”是 一种体裁,既可以 ,也可以 都是为
了 。
2. 《爱莲说》作者 ,是 道州人,字 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 著有 。《爱莲说》是他 的名文。
二 解释下列字词
1.可爱者甚蕃( ) 2.世人盛爱牡丹( )
3.出淤泥而不染( ) 4.濯清涟而不妖( )( )( )
5.中通外直( ) 6.不蔓不枝( )( )
7.香远益清( ) 8.亭亭净植( )(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0.花之隐逸者也( )
11.花之君子者也( 12.陶后鲜有闻( )
13.同予者何人( ) 14.宜乎众矣( )
三 原文填空
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2. 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 , 。
3. 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 , 。
4. 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5. 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7. 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
8. 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
9. 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11. 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2.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14.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
15.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
16.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
17. 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
莲说》中的名句
四 问答题
1. 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4. 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
5. 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 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 句相照应。其中“众”和 词形成反照应。
8.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 时代著名 体现他爱菊的诗句
是 ,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 ,学
过他的诗是 。
9. 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10.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
11. “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
12. 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
13. 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
1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5. 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
16. 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
17.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
的影响。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8.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莲花的任意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9. 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吗?
20. 古今中外,有许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
21. 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2.《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
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2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 《爱莲说》中的“说”是 古代论说文 的一种体裁,既可以 记叙 ,也可以 议论 都是为了 说
明一个道理 。
2 《爱莲说》作者 周敦颐 ,是 宋代 道州人,字 茂叔
哲学 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 濂溪先生 著有 《太极图说》 。《爱
莲说》是他 托物言志 的名文。
二 解释下列字词
1可爱者甚蕃( 多 ) 2世人盛爱牡丹( 非常 ) 3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 4濯清涟而不妖( 洗
涤 )( 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5中通外直( 贯通,通达 )6不蔓不枝( 牵
牵连连 )( 枝枝节节 )7香远益清( 更加 )8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
( 立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
10花之隐逸者也( 指隐居的人 )11花之君子者也( 指品德高尚的人 )
12陶后鲜有闻( 很少 )13同予者何人( 我 )14宜乎众矣( 应当 )
三 原文填空
1 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 花之君子者也 。
2 描写莲花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赏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3 作者感慨真正的隐士非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
4 作者感慨真正的君子很少见的语句是 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
5 讽刺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 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 。
7 突出莲花质朴品质的语句是 濯清涟而不妖
8 表明莲花庄重而高雅的语句是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9 赞颂莲正直而通达事理语句是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似的语句是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
11 最能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莲 花之君子者也。
12 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
14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盛行的语句是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
15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16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 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在写到“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
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四 问答题
1 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世人爱花的不同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二、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爱莲的缘由。 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的哪些美好品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来描写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
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 ,以突出莲的现象作者对于菊,肯定其不同流合污,但否定其消极避世。 对于牡丹,批判其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赞扬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4 第二段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又怎样的关系?
第二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是以上段记叙、描写为基础,是上段在思想内容的深化。 5 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三句式陈述句,二、五句式感叹句,四句是反问句 生动深刻的表达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6 “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 世风的鄙弃。 7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句相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 世
人盛爱牡丹 句相照应。其中“众”和 独 词形成反照应。
8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 东晋 时代著名 诗人
体现他爱菊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 《桃花源记》 ,
学过他的诗是 《归园田居》 。
9 作者认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坚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0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明了什么?
唐人贪图富贵,趋炎附势之风盛行。 11 “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作用是什么? 两个“独”字表明他们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明作者不同于陶
渊明的生活态度。
12 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感和态度?
对“菊”肯定并惋惜。对“牡丹”讽刺对“莲”赞美
13 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
菊-----隐逸者牡丹------- 贪图富贵者 莲---------君子
1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了莲以人的美好品质,进而以花喻人 揭示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5 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作用?能否删去?
不能。用叹词表达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 二叹爱莲者甚少,三叹爱牡丹者众。 16 陶渊明以“逸”来保持自己的气节,本文作者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7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
影响。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8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莲花的任意连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杨万里
19 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名吗?
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荷花,芙蓉,菡萏 20 古今中外,有许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
司马迁 。 因为他能做到行为方正,据实写史。 21 你认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独立的见解,高洁的品质。 22《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濡养了千千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高贵品质作为为人处事之道,
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要保持高尚的人格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
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篇三:《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5、结合课下注释,通过教师的点拨翻译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提问、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把握作者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衬托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乐府》中的“莲叶荷田田”,到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莲无不以它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其中,人们也将它看成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化身。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到的《爱莲说》,就是赞颂莲的又一脍炙人口的名篇。(课件演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三、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
2、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3、看课件演示的《爱莲说》的节奏划分,听《爱莲说》的朗读。
4、给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 淤 涟 亵 濯 鲜 噫 颐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yī
5、指读课文,齐读课文。
6、解释加点词:(课件演示)
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可爱者甚蕃 甚:很 蕃:多
独爱菊 独:唯独,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我 之:不译 染:沾染(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 蔓:生藤蔓 枝:长丫枝
香远益清 远:远播 益: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端庄
予谓菊 谓:认为
噫 噫:唉
鲜有闻 鲜:少,很少
宜乎众矣 宜:应该,应当 众:多
7、整体感知
(1)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文注释逐句翻译,疑难处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相互补正。(出示重点句段翻译)
(2)(课件演示)译文
第一段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发清芬;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
第二段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应该是很多了!
(3)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爱莲说》写了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与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
(4)梳理结构
朗读课文第2段,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两层,第一层,是作者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四、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学生活动)教师质疑点拨,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归纳补充。
(1)开头一句起什么作用?
(点拨)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
(2)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说“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章的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这些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结合莲花图谈)(课件
(点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说的;“香远益清”是从芳香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4)研读课文:说说各体现了莲花有什么高尚品质?(课件演示) (点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胸襟磊落,豁达正直;“香远益清”──美德可以永远远播;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体态端庄,气节高尚,令人尊敬。
2、引导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1)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不献媚权贵(高洁、质朴);“中通外直”──胸襟磊落,豁达正直(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气节高尚,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2)作者通过赞美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点拨)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
篇四:爱莲说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
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法、学法】:小组结合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选用】多媒体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
3、题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3、归纳主题:
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2分)
可爱者甚蕃 (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甚爱牡丹(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陶后鲜有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3、按课文填空。
二、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7、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8、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9、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篇五:《爱莲说》详细解析
爱莲说
————宋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
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人。是著名的隐士。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
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赏析】
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班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
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