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9:17:59 字数作文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字数作文

篇一: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是江苏原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的处女作,作者以在清华、北大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辟的语言,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思潮学潮等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应该说,这是作者任彦申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的感言集,不乏真知灼见;全书用语平和诚恳,很是凝练、精妙,看不出是位部级领导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其中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其中内容又与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有密切关系。 全书共分我观北大清华、谈谈人才理念、关于领导哲学、一把手的艺术等九篇,篇篇都有精妙的语言和新颖的观点。作者在《我观北大与清华》篇中,以令人拍案叫绝、一气呵成的气势,论说了两所名校的各自千秋。作者在北大主政十年,在清华毕业留校工作,北大、清华都是作者在青春年华或最为灿烂的时光,留下了创业的艰辛。透过这样的评说,可以看出作者对两所名校饱含深情,评价恰如其分。《谈谈人才理念》是作者从高校到党政机关工作,对人才使用、培养实践的心得和体会,可谓妙语如珠,精彩纷呈,见解之独到,观察之细密,识人用人之胆魄,令人油然而生敬意。而《关于领导哲学》,是最见作者性情,也是其思想最为深邃的智慧结晶,显现出作为一个高级领导干部所具有的宏观视野和开阔气度。《一把手的艺术》则对《关于领导哲学》作了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和观点的升华,可谓画龙点睛,精妙绝伦。

全书类似的精彩、经典之论不少,而其中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作者竭尽人生经历之感悟,写出了人知却无人敢说的话:“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关键在领导班子,关键在一把手。”由此,作者提出了在育才工作中,“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的观点,从而成为全书的精华和结论。因为“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比良将更难求的是明主,如果遇上一个英明的领导,那真是“三生有幸”。“与高明者为伍,你迟早会成为高明者”。因为,“好领导是可遇不可求的”,“好领导是一所学校”,“好领导就像一个好园丁”,“好领导首先要给部下以一种高度的安全感”。因为,好领导都应当既具备“助人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的胸襟,又具有“人人是人才,关键在于把他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怎么用”的用人艺术;既有“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的竞争与改革理念,又“把论资排辈与破格提拔相结合”的稳妥务实。

在“谈谈人才理念”一篇中,作者说:“人品、特长、贡献,这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个人的德才学识,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贡献上。以实绩分高下,以贡献论英雄,这才是硬道理,是识别人才最根本的标准。”他又说:“人才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就是他的缺点。”因此他提出了对待人才的三原则: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扬长补短;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在制度建设上,他提出:用人要当其时、当其壮,;要根据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要允许失误,宽容失败,不能一次犯错就“永不录用”,一有争议就搁置不用,一不驯服就加以冷遇。 “选人才不是选奴才、养宠物。用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干事业、出成果,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他听话、讨自己欢心。”论述得真是精彩之极。联想到我公司用人的观点“最适大于最优”:用人就是用人之长,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优秀的人才只有通过优化组合,才会产生优良的业绩,等等。

在“关于领导哲学”一篇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领导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特别是一把手是你最重要的成功环境”。是的,能拥有一个好的领导确实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他能为你创造良好的施展空间,鼓励、指导你去创新、尝试。假如你遇到一个嫉贤妒能、心胸

狭隘的领导,他可能对你处处设防,甚至阻挠你的发展,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心情郁闷,工作中常常碰壁。没有好的工作心情与工作环境,还谈什么工作业绩呢?同时,文中还从若干个方面畅谈领导艺术,如“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助人成功是最大的成功”、“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等等,这些观点把个人修养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把为人之道和领导之法融为一体,充满哲理。

作者有关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政策导向,善于欣赏是最高明的领导艺术,亲和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等观点,平常又实在,无不让人耳目一新,获益匪浅。难怪乎刘吉在《序》中说《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这是一本领导科学著作”;“这是一本政治学著作”;“这是一本教育学著作”;“这是一本人才社会学著作”;“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革者身心磨难历练的历史书”;“这是一本做人处事的畅销书”。

人的一生,能真正留给社会作为财富的,不在金玉如土,也不在“著作等身”,只要能予人智慧、给人力量、为人指路便足矣。此书,就是这样能给人精神饱餐的食粮。

篇二:从未名湖到清华园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

1.实际上,批判是一种洞察力,判别力和判断力,因而,批判也应包括关注优点和肯定长处的含义。(顾秉林)

2.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虽不惴也?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3.人生有精神的,这是他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的追求就是吃,就是为了生存,你看,不管是飞鸟还是狼,老虎,只要吃饱了,只要有危险,动物都懒得动。它们在重复着一个生长死亡的物质规律,所以动物间除了形体大小外,其他的差异并不大。但人除了物质追求外还有精神追求,人与人的形体差异并不大,最大差异是在精神领域分化的。可能是一个伟人,也可能是一个小人,差别实在是大。精神追求,是人类到这个世界的最起码的信念。人的成就之别就是他们的精神之别。(梁衡)

4.我们向遇难同胞致哀,向那些与死神不屈抗争的生命致敬!汶川大地震,是对生命的无情摧残,也是对生命意志的永恒见证。残垣断壁下,多少生命依靠顽强的信念苦苦支撑,不管是否创造了生命奇迹,但他们都与死神搏斗过,与命运争过。他们的执着,他们的不屈,他们的坚韧,他们的希望,都将作为人类的共同记忆,永远在我们的生命里。(人民日报)

5.一心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6.天地之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论语)

7.诚实就像深埋在泥土里的果实,谎言犹如枝头上妖艳的花朵。尽管谎言能给人暂时的美感,但它的枯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时间会耗尽虚假的妖艳;而诚实则在那里生根发芽,因为时间会让真实的根须更加茁壮。

8.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人生旅程中,如同穿越崇山峻岭,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天晴,鸟语花香。

9.世事就是这样,接受温润的春和炽热的夏。就必须接受清冷的秋和寒冷的冬。正如茎叶一样,我们坦然面对沉浮,才能让生命散发芳香。

10.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惊涛骇浪,百转千回,清华和北大在史无前例的苦难,曲折,坎坷中并前进着。它们从惊涛骇浪中走来,染着烟尘,浸着鲜血,依然高仰着头颅。

11.立志圣则圣,立志贤则贤,人可以为尧舜。

12.因为自信,关云长单刀赴会;因为自信,毛遂自荐声名远播;因为自信,布鲁偌视死如归;因为自信,比尔盖茨弃学从商。

篇三: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心得

——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有感 乌江小学 陈远征

书是我一口气读完的,果如朋友所言,虽实实在在、朴实无华,却不乏真知灼见和为人做官的思想光辉,读来酣畅淋漓,时时激起我的强烈共鸣。而令我感悟最深的,则是书中的一段话——“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其实,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者,无名无权的小干部,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大家都要回答这一永恒的命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你的工作、生活和交往。这个问题我过去也或多或少地思考过,但思维都是支离破碎的,时隐时现的,没有清晰和集中起来。但被任书记这么一总结,思想的火花又开始闪烁,“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生存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这三者少了哪一项,人生都不会完整。

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工作是历练个人心智、施展自身才干、激发创造力、提高社会适应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占据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只有在工作中,人们才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力量之所在。而我们作为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人员,不管职位高低,都被赋予了一定的管理职能,都具有或大或小的权力。古语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纣为帝王,足以乱天下”,这说明:没有权力,好人也很难干出好事,有了权力,坏人就会干出很多坏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使工作有声有色,最为关键的是要谨慎用权,正确用权,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真情谋事、认真做事、抓紧时间多做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人民群众。而作为一个普通干部,要使工作有声有色,就要在思想上视单位为“衣食父母”,视工作岗位为奉献社会的平台,认认真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工作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如此人生才会变得有价值。我作为一名机关后勤人,要使工作有声有色,就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后勤工作做细;始终保持一颗责任心,把后勤工作做实;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把后勤工作做优。

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常常布满荆棘和泥泞,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坎坷和挫折,因而生活滋味也变得百味俱陈。我们在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时也必须承受生活加予的愁苦。成功往往蕴藏在苦难之后,苦尽才会甘来。所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改变生活、享受生活,把家庭、学识、子女、健康、娱乐、文体爱好、旅游、运动、快乐、亲情、轻松等等都视为有滋有味,都看作是自己成功的标志,在平凡中享受生活的滋味。而不能只把物质享受、排场阔气视为有滋,把金钱美色、吃喝玩乐视为有味,把官位、名车、豪宅、美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甚至作为工作生活的动力,为了得到这些,就牺牲其他的一切,

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有滋有味地生活,才会品尝出生活的真谛,才会活得更有意义。

对交往做到有情有义。人生在世离不开朋友,免不了交往,少不了友谊,这既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与生活格调,甚至是命运和人生。我认为要广交众、慎交友,注意交往对象,选择交际方式。交往要有情有义,不能图名挂利;要善于识别,不能真假不分;要讲原则性,不乏灵活性。对可交往的人要坦诚相待、情义相加,以此加深友谊、方便工作、丰富生活。用自己的有情有义去结交那些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挚友、密友。即使彼此天各一方,但能时常让人怀想,情义不因距离的远近和岁月的流淌而消逝。如果为名为利去交往,结交的则常常是那些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昵友、贼友。虽近在咫尺,却貌合神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交往不掺任何情义以外的东西。有情有义地交往一个好朋友,等于开辟一个崭新的生活圈子。

篇四: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正值青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拥有独特视角,常常想他人不敢想,说他人不敢说,做别人不敢做,用“浑身是胆”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爱看杂书闲书,精通各种经典著作,鉴古至今。出乡关后,外出求学,在东山学堂意气风发,大气磅礴的文章层出不穷;豪迈之下,求学救国的建国之才日益成长。“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之际,他开始认知社会,真正投身实际,接触革命思想,于革命斗争潮流中跃跃而试;投笔从军,感受军旅生涯,借和他们的交谈机会,一点点地解放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新视野,给他们注入新时代的思想活力。

半年的从军生涯结束后,转而继续投身到日常的学习中。此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竟然被传观于全校。观之,“吾读史之至商鞅系木立信一事,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沧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如此精辟之见解,也难怪他的国文老师柳潜阅称赞其“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侯,吾不知其所至。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遵循老师教诲,注重把读书、思考、记录、批注结合起来,写成了繁多的读书笔记,并把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

不满足博览群书,毛泽东与萧子升两兄弟于假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走访贫苦农民,拜访饱学之士,亲身真实考察社会现实,进行感知探索。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对此,我不禁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乃至现在那些自称学术来源于生活的学者们,他们中有谁能笃定这般坚毅的意志呢?又有谁能突破重重阻碍,一心只为更好的学术研究?

“愿嘤鸣以求友,敢不将伯之乎。”毛泽东迫切想广交志同道合之友,共同追求真理,研究救国救民。他们这些进步青年“结管鲍之谊”,常于平浪宫,橘子洲等风景名胜聚会,或臧否人物,或登高吟咏、斗韵唱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等的豪迈人生,实乃令人感叹,不觉神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群学而聚友,则人生之乐自此有。清风明月,醉酒吟诗,如此种种,更那堪人间仙境?此等的举措,观之科院,我不知道有没有,但是至少我没有看到这等巨大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抱负。即使时代不同,但爱国情感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不应该随时代进步转而消褪的,它的存在依旧是永恒的主题。反观之,当代的大学生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副天似乎永远不会塌下来的样子,总指望别人为他挡着那层会倒的墙。麻木、没有思想的生活着,如一具行尸走肉;灵魂一词对他来说,形如废话;迷茫穿梭于自我的模糊世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若是此等惨境继续蔓延,毒害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以至更多的有志青年,那么国家的发展还有希望吗?

没有人能永远为我们挡风遮雨,保驾护航,同样也没有人能永远支撑着国家,国家之兴衰全系于你我。而作为国家未来的我们,如果连民族复兴的任重而道远都感受不到,那么国家的未来还能依靠谁?国家的兴旺发达、欣欣向荣之日,我们还能看得见吗?国家的明天没了,又何来的个人的发展?若我的猜想与他们的行为当真是不谋而合,想那国家之衰败恐怕不久矣!

“欲文明其精神,先其野蛮其体魄。”从日光浴、风浴、长途跋涉、登山到露宿,毛泽东堪得上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徒步野林,绕山爬城,,渡江过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从组织新民学会,办夜学,湘江风雷,驱张运动,到长沙建党再到智斗赵恒惕~~~~~~作为农民运动的王,润之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给农民和工人争取权益权利。他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让解放激情蔓延全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凭四渡赤水,毛泽东将军事指挥才能演绎的淋漓尽致,不愧为其得意之笔。“红军远征不怕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毛泽东再一次打破了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五岭逶迤腾细

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堵桥横铁索寒。”

红妆素裹,纵使分外妖娆,也比不过润之“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决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与毛泽东同行,在他的如此多娇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江山里畅游。于此,我们真切地看到他绝非大放厥词,的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创造了他的神话,缔造了不朽传奇,而你我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同样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我们的梦想,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风采更应该不亚于润之。要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当代你我奏绝唱,各领风骚数百年。

风华绝代,梦之启航于此。感润之之豪情,聚吾之激情,自科院扬帆,再做一个唯一的“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篇五: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读后感

三、经典语句

第一章:我观北大清华

1. 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

2. 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

3. 北大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清华的哲学是: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

4. 北大洒脱狂放,外向力强;清华严谨务实,内聚力大。

5. 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管理松散,清华纪律严明;北大人喜欢一鸣惊人,清华人一贯处世和平。

6. 北大学生长短随意,清华学生整齐划一;北大学生奇才怪才多,清华学生成功率高。

7. 大学最忌讳的是千校一面,用一个模子复制。

8. 北大历来以文理学科为主、以基础研究见长,重学而不重政、重道而不重势、重学而不重术。蔡元培认为,学与术可分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文理二科,专属学理,其他各科,偏致应用。治学者方可为“大学”,治术者只不过是“高等专门学校”。在北大,重理学,轻实学,重科学、轻技术,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办学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9. 上世纪50年代初高校院系大调整之后,北大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大学,文科由文史哲当家,理科由数理化当家。工程技术类学科和偏重应用的学科大多被剥离出去。而清华基本上成为了一所工程技术大学,理科保留了一点,而哲学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统统被剥离出去。北大、清华这种学科特点必然影响到各自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尺度。如果说科学的使命侧重于认识世界,那么工程技术的使命则侧重于改造世界。所以,北大更看重在认识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思想、新见解,而清华更注重在改造世界方面有什么新方案、新成效。

10. 北大思想解放、思路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虽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是办法比北大多,想得到也能办得成。如果能把北大的“想法”和清华的“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

11. 北大和清华都有着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表现形式不大一样。清华不但自我感觉良好,而且很关注别人的评价。北大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反正北大就是这样。清华注意内外有别,“家丑不可外扬”,尽管内部有不同意见,但对外的声音常常是一致的。如果哪个清华人在外面说了清华的坏话,就会触犯众怒,招致“群起而攻之”。而北大则内外无别,常常“内战外打”,北大人在外面说北大的坏话是常有的事,人们似乎也无所谓。在一些评奖、评优、举荐人才的活动中,因为来自北大的评委揭自己的短,而使北大落败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在清华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上级部门到北大清华考察人才,在北大考察的结果往往是“虽然??但是??”,而在清华考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但??而且??”。

12. 北大包容性较强,颇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风度,各种不同意见都允许发表,形形色色的人包括怪诞不羁的人都允许存在,很难统一认识、统一指挥、统一

1

行动。而在清华,校方意图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对某个问题能够形成强大的主旋律,在困难时能够万众一心,集体行动,甚至逆流而进。但对于不同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人,有时候缺乏必要的宽容。

13.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那是“革命家治国”的阶段,大批搞革命、打天下的功臣走上领导岗位。那时候人们更加关注干部的革命经历,而不太注重教育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硬专家治国”阶段,许多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工程师进入政坛,此时清华具有明显优势。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开始向现代化社会过渡,逐步转入“软专家治国”阶段,具有法学、商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现代科技背景的人正在步入政坛。在新时期,北大、清华各有千秋,北大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歧视,不论具有清华学历或者具有北大学历的领导人,大多数并不是从学校直接进入政坛的,而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势造英雄”,是社会发展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领导层的构成。

14. 应当特别提到的是,清华从20世纪50年代起,蒋南翔校长就开创了一种干部“双肩挑”制度。即从学生和青年教师中挑选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又有管理才干的人担任“双肩挑”干部,并有相应的政策作保证,造就了一批复合型人才。这些人走向社会以后,很快显示了自己的综合优势。当今活跃在中国政坛高层的清华毕业生,大多在学校受过“双肩挑”的训练。

15. 世界上著名大学风格各异,但有着共同的大学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是“让真理与你为友”;芝加哥大学的校训是“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圣地”;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加州理工大学的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悉尼大学的校训是“繁星纵变,智慧永恒”。这些著名大学的校训,都体现出一种共同的大学理念,这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知识、珍视人才、热爱自由、启迪智慧以及引导人生。

16. 北大和清华不仅有“异”,而且有“同”,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这两所大学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都充满着追求真理、崇尚知识、珍视人才、关爱学生的大学精神。北大的“兼容并包”

从未名湖到清华园

与清华的“厚德载物”,北大的“敢为人先”与清华的“自强不息”何其相似!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志向远大、锐意创新、功底扎实、注重后劲等等,这些都是北大和清华共同的办学思想。

第二章:谈谈人才理念

1. 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大学的根本功能就是依托现有的人才去早就未来的人才。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大学的标志,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社会声望主要是通过大师来支撑的。所谓名师出高徒。有了名师,优秀学生就会慕名而来。有了杰出的学术带头人,就能够带动一个学科,带起一支队伍,承接到重大的科研任务,争取到可观的科研经费,从而不断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出名气。

2

2. 人品、特长、贡献,这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人才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做人,在思想、政治、道德人品方面是合格的。如果人格低下、心术不正,本事再大也算不得人才。毛泽东说:学问再大,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司马光说过:“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如果一个人无德无才,虽然想干坏事,但智力不足,能力不济 ,很容易败露。如果一个人品行很差,但很有才能,智足以邃其奸,勇足以决其暴,如虎添翼,危害多多。人才不是全才,他只是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有超乎寻常的才能。再伟大的天才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再英明的领导也不可能洞察一切、包打天下。如果自认为自己是万能人才,那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现。如果社会对人才求全责备,那也就没有人才可言了。一个人的德才学识,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在贡献上。以实绩分高下,以贡献论英雄,这才是硬道理,是识别人才的最根本标准。人才不是自封的,那些自吹自擂、大轰大嗡的人,大多不过是昙花一现的流星、泡沫。人类历史上那些流芳百世的杰出人才,都是在促进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造福人民群众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经过实践检验、为群众所公认的人。

3.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简单认同既成的事实,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他们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不按常理行事,不按规矩出牌,“扰乱”了现有的秩序,因而不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常常被对现有秩序的维护者认为是危险人物,加以攻击和扼杀。从古至今,那些改革创新人才常常遭受很多误解和冤屈,大多源于此。例如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而人们却骂他是魔术骗子,几乎把他置于死地。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却被人攻击为“犹太人威危害世界的阴谋”。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开创了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而当初也遭到了美国科学界和舆论界的封杀,被迫移居法国继续他们的飞行试验。

4. 那些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具有超凡的天赋和智慧,他们在人类未知的世界中摸索前进,推翻约定俗成的公理,质疑理所当然的结论,揭示人所不知的秘密,提出异想天开的构想,预见未来世界的发展。他们开创的这些新思想、新成果,凭借常人的智慧难以理解,按照已有的标准难以衡量,至于未来的价值更是难以判断,常常被视为“异端学说”,受到压制。

5. 古人讲:“有高山者必有深谷,有奇才者必有怪癖。”那些杰出人才常常特立独行,具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某种反叛精神。他们桀骜不驯、狂放不羁,常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他们自信、自尊、清高、固执甚至有些古怪,我行我素而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们的逻辑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个人越是把聪明智慧集中在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就越是平常甚至笨拙。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自古以来,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大多是子啊逆境中奋斗的,夭折的比存活的要多,被埋没的比被发现的要多,不得志的比得志的要多。不受杰出人才的价值是在其死后才被人发现的。时间越是久远,他们的价值就愈加充分地体现出来。

6.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但“制度选人”不能够完全代替“伯乐相

3

马”。现在通行的工业化、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够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取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够将他们挑选出来。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7. 人才是人而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只有长处而没有短处的人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线就是他的缺点。

8. 人才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他没有缺点,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9. 对待人才的三原则:第一,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取长补短。第二,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用人之道千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其最强的优势领域。一个人才的奇迹都是在其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和最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使用人才应当校短量长,唯器是适,用其所长,各得其宜。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干预护短。古语讲:“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小过无害正道,斯可略矣”。作为领导者,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才,应当多一点偏爱、多一点袒护,多做一些补台的事情,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强壮起来。在年轻人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领导者要敢于挺身而出,为他们保驾护航。如果不设法遮挡住他们的“伤口”,而是任人捅来捅去,那么一个很有希望的人才就可能遭到夭折,徒有感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10. 任何物质产品都有保鲜期、保质期。人才同样存在一个保鲜期、保质期问题。古人讲:“用人当其时,用人当其壮。”对于人才,应当在他们处于精力的最高峰、进取心的最高峰和创造力的最高峰时委以重任,把他们用好、用足、用活,这样才能够取得最佳的人才效益。

11. 青年人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历来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开拓精神的群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是从社会进步史、科技发明史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

12. 衡量一种人才体制和政策是不是先进、优越,关键是看它能不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拔尖创新人才。然而,在不少地方仍然沿袭着“追补性”的人才政策。当一个人才最具有创造活力、最能干事、最需要支持时,却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要“帽子”没有“帽子”,要经费没经费,要条件没条件。而当他移出创造力的高峰以后,名分、地位、各种优惠政策却接踵而至,可惜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即使心有余也力不足了。

13. 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一个大系统、大团队里,需要各类人才相互配套,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整体实力。比如办好一所大学,需要从事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内外合作、后勤保障、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

4

作等各方面的人才。人才还有层次性的特点,层层递进,错落有致。每个层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层面的人才都有上下优劣之分,很难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比如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是人才,优秀的小学教师也同样是人才。如果让一个小学教师去教大学,当然难以胜任;反过来,如果让一名大学教授去教小学的孩子,也未必称职。

14. 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特点,承认差别,各取所长,各得其所,决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人。江泽民说:“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培养人才的倾向。不准别人脱颖而出,谁一冒尖,一先进,就孤立人家,把人家挤下去,以为这样大家都“公平了”,舒服了,殊不知,这是扼杀优秀人才、否定先进事物的极其错误的行为。如果让这种现象泛滥成灾,还谈什么创新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在人才政策上,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调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类人才都有奔头。综合资,对待人才应当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努力促成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15. 不拘一格的另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对于优秀人才、青年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提拔。在人才选任中最流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论资排辈、循序渐进。这种办法尽管有弊端,但仍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因为人才的识别需要一定的周期,建功立业也需要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对大多数人来说,既缺乏特殊才能,有没有突出贡献,论资排辈未尝不是一种现实的晋升办法。在某种意义上讲,年资就是经验,就是贡献的“积分”。如果在人才选拔上完全不讲年资,就会助长浮躁心理,为投机取巧之徒提供可乘之机。论资排辈的优点是便于操作,进退有序,心理平衡,减少麻烦,缺点是会埋没优秀的年轻人才,造成人才队伍的同步老化。正确的办法是把必要的论资排辈和破格提拔相结合,用邓小平的话来讲,一种办法就是“爬楼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另一种办法叫做“搭梯子”,让优秀人才快一点上来。当前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业急需大批优秀人才,对于那些才能出众、成绩突出、潜力很大的年轻人才,应当积极引进,大胆选拔,破格使用,让他们早上岗、早就位,充分施展才能。“大锅饭”政策首先挫伤的就是优秀人才。如果把高能者放在低能者之下,把杰出人才放在平庸之辈之下,那等于是驱赶优秀人才。越是岗位拥挤,越要设法腾出位子招贤纳才;越是资源短缺,越要注意实行择优扶重,重点突破,在资源配置上适度向优秀人才倾斜,千万不要把优秀人才资源湮没在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中。

16. 宽容是一种社会文明,是一种政策环境,是对多元权利的尊重和容忍,是对手中权力的自我约束。宽容是处事的原则,交往的智慧,修养的境界。宽容就是对人要大度、包容,为人要厚重、厚道,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原谅和宽容,少一些计较和报复。在人的所有优点中,最可贵、最难得的就是宽容。

17. 宽容的前提是尊重和信任,宽容的目的是团结和激励,宽容只有与自觉和自律相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地运行。如果借助别人的宽容而放纵自己,那就破坏了宽容的环境。宽则得众,苛则失和,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第一,允许失误,宽容失败。这是鼓励探索,激励创新的

5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