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枯枝牡丹的传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3:17:04 体裁作文
枯枝牡丹的传说体裁作文

篇一:便仓枯枝牡丹的传奇

便仓枯枝牡丹的传奇

在黄海之滨,范公堤旁,坐落着一个见诸宋史古镇----便仓镇(古称东溟镇、卞仓镇)。因为镇上的枯枝牡丹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于是小镇被称为枯枝牡丹之乡。牡丹是我国的国花,枯枝牡丹是牡丹家族中的一枝奇葩。便仓枯枝牡丹的历史当追溯至宋代,且古典小说《镜花缘》及明、清《盐(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枯枝牡丹的传说)城县志》均有记载。曾在盐阜大地驰骋疆场老将军、国家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包含深情挥笔为《枯枝牡丹园》题写了横额和“海水三千丈,牡丹七百年”的楹联,在交代枯枝牡丹的生长的地域和历史寓意的之中,又饱含赞美之情。

枯枝牡丹的传说众多,令人称奇而又神往。

(影视资料镜头)一说如古典小说《镜花缘》所述:唐代武则天为庆贺登基,责令百花隆冬齐放,唯牡丹仙子玩误谕旨,触怒武皇,遂将宫中两千牡丹俱用火焚,以成枯枝,无论何时将其枝梗摘下,放入火内,如干材一般,顿可燃烧。仅以此还不解恨,又将其连根拔起逐出皇城,流放乡野。从此牡丹在京城中消失,在海角野壑中栖身。枯枝牡丹正如该书中载述:如今世上所传牡丹淮南便仓最多。

二说本地大姓,卞氏后裔卞济之,宋末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在官衙内种植红白二本牡丹,以花名志。取其红者表明对国家赤胆忠心,取其白者励志清正廉洁,北宋亡后不甘与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同流合污,

愤然辞官还乡回苏州沧门,后又为避战乱居家迁至苏北海边落脚,并将其随身携带的枯枝牡丹栽至庭院之中伴花度残年。遂有了如今卞氏宗祠中的枯枝牡丹。

三说:卞济之嫡孙卞元亨,少时勤学好武,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年轻时曾赤手空拳在海边打死一只老虎,后成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人物武松的原型。卞元亨元未曾为吴王张士诚的兵马大元帅,士诚兵败,路遇一梅花鹿口含枯枝,元亨取其枯枝,策马而归,至便仓家园,插于地,遂长成枯枝牡丹。三个不同的传说让便仓的枯枝牡丹充满了神秘和神奇。

相传明太祖爱卞元亨文武全才,曾三请其而不出,朱元璋怒遣元亨辽东充军。其间,牡丹十年不开,赦归,牡丹又重放异彩。而就在这元亨流放的这十年中,卞元亨的十个妻妾中的九个皆离开卞氏门廷而去,唯结发妻子两鬓苍白,却倚门而待,此情此景让卞元亨感激涕零,心潮难平,于是铺纸挥毫,写下了:“牡丹原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花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的七言绝句,咏花颂人,借花寓人,表达对爱妻的感激之情。它日,他辟地扩园,分植牡丹,将原有六株一分为二,变为12株,精心栽培,一度时期园中牡丹枝叶繁茂,年年花开似锦。

然虽朝代新添却世事沧桑,牡丹又一次遭受厄运,险些灭绝。相传明代伍佑场(现在的伍佑镇,古时候为堆屯海盐的盐场)有个盐官叫杨应广,此人沾花惹草、贪慕虚荣。得知便仓牡丹为天下奇花,不禁私欲顿起,

欲将这稀世名花占为己有,于是差人侵入园中将所有牡丹连根挖出,运回伍佑私宅院中栽下。可是久而不活,反而叶凋枝枯,濒于死亡。杨应广由扫兴变为愤怒,使人将枯萎的牡丹拔起扔出宅院。便仓人得知此讯,连夜用草袋将牡丹的根偷运回来,栽于原处。不久牡丹竟然死而复生,第二年花开如故,令乡人颔首称幸,翘指称神。 人们通常把植物生长逾四百年者称之为宝,便仓

的枯枝牡丹历宋、元、明、清,以至于今达700年之久,更为珍贵。她像一个历经仓桑的老者饱受了暴政的摧残,昏官的贪欲,同时也经历了对清廉者的陪伴,见证了爱主的荣辱与悲喜,更有甚者也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衰败与复兴。1938年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国土,日寇一度盘踞便仓,枯枝牡丹园成为一片瓦砾,千古名花被战争的废墟掩埋,18名抗日英杰面对日寇的刺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从容就义,鲜血浸染了牡丹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地群众冒着日军轰炸的硝烟,将牡丹花根小心挖出,藏进麻袋,栽在自家菜园中,终使枯枝牡丹免于灭顶之灾。解放后,当地政府先后4次重修和改建枯枝牡丹园,增其旧制,保护文物,让这一国色天香重放异彩。牡丹花园前曾有楹联写到:恨过去日寇侵凌名花摧折,喜今朝人民当家枯木繁荣。

这副楹联既是对枯枝牡丹的又一段历史的回顾,也是人民对解放的欢呼。

枯枝牡丹天下奇不仅是她有饱经沧桑的经历,神奇

的传说,还有她的非同寻常的生理特性。一是枯枝不朽,这里的牡丹花朵美鲜润泽,但无论何时,将其枝摘下,用火柴点燃,顿时可以燃烧。其二是闰月花为单瓣,正常年份牡丹花为12瓣,每逢农历闰月的那一年,则花为13瓣。其三是牡丹本是春花,每年谷雨前后开放,花期准确无误。这些特性为遗传学、生物工程学的学者们带来了饶有兴趣的研究课题。更给爱美向善的百姓们带来了美的欣赏和享受。

枯枝牡丹似乎更有感应时事,与民共悲喜的灵气,被誉为“神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枯枝牡丹盛开在举行开国大典之日;国庆十周年时,枯枝牡丹曾在中秋季节两度开花;1972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时,枯枝牡丹又在隆冬时节开放;1976年,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数九隆冬,枯枝牡丹在漫天飞雪中开放白花数朵,让人看之落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秋天的园中的牡丹枯枝尽头红花绽放使人无比开心。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后,园内和园外散植的单瓣红白牡丹再

次开出若干无叶之花.有一年,枯枝牡丹竟然开出五角星花蕊,和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如出一辙,令人拍案叫绝,

枯枝牡丹这一奇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盛世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礼遇。盐城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7月批复将此列为文物植物加以保护,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政府不断拨款扩建,且受到海内外各方资助。枯枝牡丹园现已达占地0.71公顷规模,园中请苏州著名能工巧匠建造起主庭院,八角回廊、添香亭、奇葩轩、塑像牡丹仙子、旱桥、碑亭、门庭等多处景点,还先后从洛阳,菏泽引进珍品牡丹,几十个品种,遍植各种奇树异草,把枯枝牡丹园装点得别致精巧,犹如仙境。枯枝牡丹园成为盐城一大人文游览景观。年年谷雨花相似,岁岁观花人如潮。每年谷雨前后牡丹花开,姹紫嫣红,八方游客云集便仓,争睹枯枝牡丹花开这一年一度的盛景。盛世名园几度来,赏心悦目践衣苔。叶翻露气轻盈舞,花媚春风烂漫开,愿枯枝牡丹的美丽身姿永远装点我们多彩的生活,愿枯枝牡丹的神奇传说不断激励我们去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梦一步步变成美丽的现实。

篇二:如何培植枯枝牡丹

如何培植枯枝牡丹

第一园林网6月4日新闻:由于枯枝牡丹不仅有欣赏价值,而且有药用价值,花可酿酒,根可人药,是宝贵的中药材丹皮。

一、栽培时机: 牡丹一般多为露地栽培,也可以盆栽,时光一般以当年的10月份进行(农历重阳节前后)最合适,最迟不迟于11月底,南方可早一点、北方可推迟半月左右。

二、栽培:先选好偏高的地势,挖塘的大小根据根系的大小而定。如果盆栽,必需根据植株根系选择盆的大小,钻好下水洞眼。庭院栽植,花池同样要留有排水洞。大面积露地种植,株行距一般在80厘米或一米之间,使之具有通风条件。如土质为粘土,应在塘的底部放人部分黄沙或青泥沙。土质如系纯沙,则可以参加部分粘士。株植入塘后必需顺理根系,当培土一半时,用手将株干向上轻提一下,使根系下垂,再压实浮土;灌足湿根水,最后填好剩余的浮土即可。盆栽可以掺点磷肥,北方需在根部周围加上复盖物,如稻草、麦秸、马粪等,确保安全越冬。开春后即可扒开复盖物。 切忌在塘内施浓肥和河泥或无机化肥。但放一点磷肥增进根系生长是可以的。

三、栽后管理: 管理要依据牡丹生长进程中的四个阶段特色:即春开花,夏长叶,秋长根,冬休眠。因此供应肥水必需按各阶段所需进行。

①畜养:新植株,由于移栽时切断根系,在没有产生新根前,此时如有花蕾必需剪去,以减少耗费养分,为来年开花增添后力。第二年花谢后要及时剪去花角,不让结子。待第三年开花后,始可让其结子。

②浇水:牡丹虽较耐旱,但新植株,由于根系没有自力才能,此时必需恰当浇水。经常检查根部土壤湿度及含水量控制在15%?20%之间为宜。水分过多会呈现烂根,盆栽可用干燥煤渣吸水。

③适时除草、松土,增添土壤透气水平,又防止板结。

④施肥:春天开花时,结束施肥。夏季长叶时,可施氮肥,如枝干不壮须施钾肥。最好是施有机肥但必需腐熟。秋季长根,可用磷和人蓄粪肥兑水追施。冬季休眠,塘底施越冬基肥,为来年开花筹备条件。 施肥量的原则是瘦苗多施,壮苗少施,花期停肥,夏秋增施,无机肥少施,有机肥多施,浓肥禁施,水肥勤施;第一年少施,第二年多施。

四、滋生 牡丹滋生方式有三种:

①分株法:分株既可减少原株间的密度,加强通风透光水平,同时修整下来的根系可以抽筋剥皮人药。分出的新株苗成活后开花坚持母本特点。

②嫁接法:用草本牡丹 (芍药)根茎或老牡丹根做 砧木(二年以上生的芍药根为最好),砧根直径约1.5厘米、长度为15厘米左右。选用当年生无病虫害有2-3个丰满芽眼的牡丹壮枝作接穗,长度约11厘米左右,随剪随接不可寄存。上端平芽剪,下端在最下一个芽下面2-3厘米处剪断,再用嫁接刀将接穗削成15度左右的斜面,形成舌状。砧木的切削面与接穗雷同,方向与接穗相对应。接穗削好后,立即插入砧木的舌状切口中,对准形成层,用麻丝或塑料绳扎好。 嫁接时光当年九、十月为宜。嫁接后苗的栽植深度一般接口低于土面2-3厘米,植后将土面用过筛细土培成屋脊状。黄沙土也行,培土请求高出接穗顶端5至8厘米。如果用竹筒和花盆等器具将嫁接苗罩上,然后再培土亦可。也可用稻草复盖防寒。来春撤消复盖物时,先扒开朝阳的细土,先露出芽眼进行光照,待气温回升后,再扒开北边细土,露出嫁接的苗干。成活后的牡丹苗在春天萌芽生长,接穗上呈现的花蕾应摘掉,以免争耗养分,

影响成活和发育。 通过嫁接还可以在一株苗接上多品种、多花色、发明出欣赏价值更高更美的精良牡丹。

③子育法,秋天牡丹种子成熟,收摘后,即播种。条播散布或点播均可。 如果种子通过人工催芽,入冬后播种也可。种子人土深度在2-3厘米左右,种好加盖一层稻草或麦秸防冻,及坚持良好的土层温度,使刚荫发的嫩芽不致干涸。 播种法的毛病容易产生变异,不易坚持母本的特点。

本文来源:

中国园林网

/news/zaipeiyanghu/2012668445236531.html

篇三:牡丹仙子的传说 歌词

牡丹仙子的传说

缕缕天香,袅袅仙乐, 花 里牡丹仙子在唱歌啊

1. 阳光亲亲我,给我天香国色。

月光拥抱我,使我心灵圣洁。

红白花朵,灿烂了便仓日月。

浴火重生,枯枝上绽放美丽的传说。

啊。。。。。。牡丹仙子,飘逸婀娜,

这就是风骨傲然的我,

这就是风骨。。。。。。。(哎)。。。。。。傲然的我。

2. 春风拂爱我,给我风姿卓绝。

秋雨喜欢我。看我倔强生活。

花随人意,诉说着世间苦乐。

花开花落,感应着红尘悲欢的离合。

啊。。。。。。牡丹仙子,灵怪奇特,

这就是善解人意的我,

这就是善解。。。。。。。(哎)。。。。。。。人意的我, 善解人意的我。

篇四:非遗重划分

《盐城非遗》系列展出划分

(共65个项目,6类题材)

篇五: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简称“非遗”。盐城历史悠久,董永传说、淮剧、杂技、老虎鞋??沉淀着盐城人祖祖辈辈生活的智慧,承载着盐城深厚的地方文化。

继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项目之后,2008年淮剧、建湖杂技两项深深烙有“盐城”印记的“非遗”项目又升入“国家队”。目前,我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3个。淮剧名家张云良、裔小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澄、王书龙、卜树权、孙贵荣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的还有:盐城老虎鞋、东台发绣、沈拱山传说、大丰麦秆剪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立式大风车制作技艺、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施耐庵与《水浒》传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除了国家级、省级的还有:弶港渔民号子、义丰龙舞、面塑、柳编、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阜宁大糕制作技艺、藕粉圆制作技艺、枯枝牡丹传说。

到去年8月,我市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任务,共编辑出版普查资料汇编10册,汇编项目802个,排查非遗线索14427条,基本查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传承现状。市、县两级非遗第一批名录全部建立,建湖县、亭湖区还公布了县(区)级第二批名录。目前,全市共有128个项目列入县(市、区)级名录,形成比较完备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礼俗、戏曲、曲艺、杂技等多项类别。

我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空间。东台市共有董永遗址50多处,分别立牌予以保护。遗址保护地的群众自发捐款修缮了董孝祠堂。射阳县在后羿的传说、射阳的传说、息心寺的传说等重要资源上,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盐城特有的地形地貌,还形成了众多以农业劳作为内容的独有的民间传统音乐:《栽秧号子》、《数小鸭》、《小放牛》、《踏车号子》等。

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清代中叶,江苏盐城、阜宁、淮安、清江市一带,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 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淮剧,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盐城是淮剧的故乡,据统计,全国共有淮剧团13个,盐城市占6个。该市以淮剧申遗为契机,不断加大保护和挖掘力度,先后有《太阳花》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唢呐声声》等6部剧目获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淮剧已成为该市区域民俗文化的标志。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

,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开始创作了采用二胡伴奏的一些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拉调”唱腔在板式变化上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加之此时出现了李玉花、董桂英等第一批女演员,使淮剧的表演艺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流动地区也从盐城、阜宁、淮安一带,逐步扩大而流布江苏全省。

1912年,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1939年,著名演员筱文艳在“拉调”等唱腔的基础上,新创出“自由调”,使淮剧唱腔大大地增强了表现力。之后,名演员何叫天又创出了“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在苏北抗日根据地,1942年成立了盐阜文工团等文艺演出团、队,建立了“淮戏研究组”,不但创作演出了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现代戏,也新创了“新淮调”、“新悲调”等唱腔,并吸收扬州“小开口”(见扬剧)的一些曲子,使淮剧唱腔更加丰富起来。淮剧唱腔除以上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锣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

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 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音乐

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

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遍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南片充满着都市气息,而北片保留了淮剧的乡土气息!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清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三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一些曲调,如一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以及从民间小调演化的[蓝桥调]、

[八段锦]、[打菜苔]、[柳叶子调]、[拜年调]等,都有各自表现性能的辅助曲调。各种曲调共一百多个,其主调的调式调性相近,基本为徵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三种类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与丢、接板的结构形式,它们又和淮剧特有的伴唱锣鼓相连。

在声调的发展上,随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早在淮调和〔呵大咳〕形成阶段(甚至在香火戏阶段),因为语言等因素,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调纯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语化,短促强硬。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著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

中创造新腔,如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句、连环句)等。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现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徐长山演《滚灯》,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它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