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17:36 体裁作文
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体裁作文

篇一:朱元璋血腥诛杀功臣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血腥诛杀功臣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两次大诛杀的对象,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被朱元璋施以惨无人道的酷刑并株连九族。这两次大诛杀不过是成批地死亡,事实上朱元璋每天都在诛杀,前后诛杀了四万多文臣武将。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扯到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翻脸不认人,昔日的上宾一眨眼成了阶下囚。宋濂被贬到穷困的蛮荒,没几年就死在那里。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王国的功绩不相上下,但他的结局和诸葛亮不能相比,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浑身不自在,最后朱元璋将其毒死后嫁祸于胡惟庸身上。

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绑赴刑场腰斩。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惨死在钢鞭之下。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辞职,朱元璋认为是看不起他这个皇帝,当即命武士将李仕鲁摔下殿堂,脑浆崩裂而死。在所有共患难的朋友中,只有三个人没有被扣上谋反的帽子,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天下还没太平就早早地死掉。徐达的死和处决没啥分别,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视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身死。只有汤和一人寿终正寝,因为他看上去傻乎乎的,不具备承载野心的智商。在朱元璋统治时期,朝中人人自危,每时每刻都担心飞来横祸,官员们每天早上入朝,即跟妻子诀别,到晚上平安归来,合家才有笑容。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但朱元璋对他仍不放心,必欲去之而后快。恰好其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串通胡惟庸谋反。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那时一班朝臣,希承意旨,联章交劾善长,统说是大逆应诛,一桩“谋反案”就此制造出来。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变,只说此次占星,应在大臣身上,须加罚殛,于是太祖遂下了严旨,赐善长自尽。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只有一子李琪,曾尚临安公主,得蒙免死,流徙江浦。外如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江南侯陆聚、宜春侯黄彬、豫章侯胡美即胡定瑞、荥阳侯郑遇春等,一并押赴刑场处斩。

关于朱元璋疯狂***功臣元勋的心理动因,后世历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最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朱元璋看到皇太子懦弱,担心他死后强臣压主,所以事先消除隐患。这种解释有一则宫廷秩闻可为佐证: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就算上面的解释是真实的,也说明被杀的功臣全蒙受不白之冤,“谋反”根本是莫须有的罪名,而在***功臣的同时也助长了司法制度的黑暗。

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孙年幼也许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儿。他放过牛,当过干粗活的小和尚,天下大乱时又被迫落草为寇,在底层社

会受尽欺凌。因为出身过于卑贱的缘故,朱元璋对上流社会既羡慕又仇恨,既想拼命挤进去又恨不得把上层人士踩在脚下报复蹂躏。他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贵情操,因此不可能把苦难身世演变为改造社会普济天下苍生的动力,相反因为

像胡惟庸、李善长、

刘基等人,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们三人智慧的结晶。自己没有学问,便对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嫉妒得发狂。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部属不能并存,因此他们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够强大时还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没有他们也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时,他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宋濂也是出身贫寒,身世和朱元璋相近,按理会同病相怜,但宋濂太有学问,朱元璋最终还是容忍不了。

如果仅仅是出身低贱和没有文化,朱元璋大可不必有如此浓厚的自卑心理。出身高贵的人也有曾经贫寒的历史,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就比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果实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没有文化的人不见得就没有能力;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贵且受过良好的教育外,其余的不是市井流氓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绝不是个别现象。刘邦和朱元璋的身世大同小异,可刘邦没有那么浓烈的自卑心理,对出身和文化比他高的人兼容并蓄,依其才能和特长分别委以重任。刘邦的智囊张良、

陈平、萧何和胡惟庸、李善长、刘基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但命运有天壤之别;前者一直得到刘邦的礼敬并寿终正寝,后者则被朱元璋处以极刑且屠灭三族。朱元璋***功臣,不仅对当世的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把人们的历史观导入了一个非常危险的误区:即皇帝***功臣是逼不得已的,是为了国家的千秋大计和王朝的长治久安,不杀掉那些打天下的患难兄弟,他们就会造反作乱。

朱元璋对功臣实行灭种式的***后,以为自此国泰民安,没想到他刚刚进入坟墓,他的第四个儿子,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便举兵反叛,开始了宗族血亲间复仇式的自相残杀。因为功臣被诛杀罄尽,中央军没有杰出的统帅,叛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皇帝朱允炆在首都陷落之时永远失踪了,野史传说他远逃海外做了和尚。

篇二:2015明史十讲朱元璋与胡蓝党案(下)课后作业及答案

朱元璋与胡蓝党案(下)已完成 1

明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 我的答案:√

2

刘基的家乡是哪里 ?

?

?

? A、凤阳 B、芜湖 C、青田 D、南京

我的答案:C

3

急流勇退是正确的做法

我的答案:√

4

谁和朱元璋是儿时小伙伴 ?

?

?

? A、刘基 B、徐达 C、李善长 D、朱升

我的答案:B 5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提出的

?

?

? A、刘基 B、徐达 C、李善长

我的答案:D

6

明朝开国时首都是哪里 ?

?

?

? A、凤阳 B、芜湖 C、青田 D、南京 我的答案:D

7

朱元璋权势欲望太强烈

我的答案:√

8

朱升虽然得到了朱元璋的“免死卷”,但仍然被赐自缢。 我的答案:×

9

以下哪一个不是朱元璋设立过的机构: ?

?

?

? A、中书省 B、检校 C、内阁 D、锦衣卫

我的答案:C

10

朱元璋规定,贪污()银子以上,剥皮示众。

?

?

? A、20两 B、40两 C、60两

我的答案:C

11

刘基对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 我的答案:×

12

被朱元璋赐蒸鹅,发病而死的是:

?

?

?

? A、朱同 B、徐达 C、杨宪 D、汤和

我的答案:B

13

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和丞相是在: ?

?

?

? A、洪武3年 B、洪武6年 C、洪武10年 D、洪武13年

我的答案:D

14

朱棣在位时,存在的机构是:

?

?

?

? A、中书省 B、内阁 C、宰相 D、资政院

我的答案:B

15

朱升是被朱元璋处死的。

我的答案:×

16

徐达是被朱元璋设计害死。

我的答案:√

17

最早是()写信动员朱元璋参加起义。

?

?

?

? A、胡惟庸 B、刘基 C、朱升 D、汤和

我的答案:D

18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是()提出的。

?

?

?

? A、胡惟庸 B、刘基 C、朱升 D、徐达

我的答案:C

19

朱元璋时期幸免的开国元勋是()

?

?

?

? A、胡惟庸 B、刘基 C、朱升 D、汤和

我的答案:D

20

()挑拨了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 ?

?

?

? A、胡惟庸 B、刘基 C、李善长 D、徐达

我的答案:C

21

对明朝废除丞相分析正确的是: ?

?

?

? A、君主专制的需要 B、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 D、宰相制度不适合明朝

我的答案:A

22

明朝开国元勋中哪一位得以寿终正寝 ?

?

?

? A、胡惟庸 B、李善长 C、刘基 D、汤和

我的答案:D

23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下面哪一位历史人物提出的

?

?

? A、朱升 B、刘基 C、徐达

篇三:朱元璋靠什么得天下

朱元璋靠什么得天下

—— 偷窥江湖(11)

廖保平 1月13日 10:36

?

?

?

?

?

?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邮箱 新浪微博 Facebook Twitter

元末江湖造反波澜壮阔,前后十几年间,有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造反,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这个放牛娃笑到最后?过中原因相当复杂,我们不防看看朱元璋与和他争霸天下的最大劲敌陈友谅在对待自己的恩人、大哥上的差异,庶几可以判断一二。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郭见他“壮貌奇伟,异于常人”,遂安排为亲信兵;后又因朱勇善战,才能出众,升为镇抚,复将养女马氏给与元璋为妻,后为高皇后。郭子兴是朱元璋生命中的贵人、恩人。

朱元璋待恩人不薄。被困濠州时,郭子兴与孙德崖等诸将领不和,有一次孙德崖设计绑架郭子兴,下属被吓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说:“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他施计平息了派系残杀,救出郭子兴。

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当时郭子兴已死,韩林儿诏封郭天叙(郭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张天佑(郭天叙的舅舅)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念林儿势盛可倚藉,因奉宋龙凤年号以令军中”,([清]王源《居业堂文集·刘诚意伯传》)实际上等于甘认小明王为江湖造反的大哥,不像徐寿辉等人虽也号称红巾军,表明和刘

福通、韩林儿是一伙的,但初一得势便另立门户,建国称帝。朱元璋低调行事,坚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

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战死,韩林儿飞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主张救援,刘伯温极力谏阻:“二寇伺隙,可轻出乎?”(同上)并提出了很现实的问题:“假使救来,当发付何处?”(刘辰《国初事迹》)潜台词是,把小明王接到你身边,难道你真的把他当大哥,“早请示,晚汇报”?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奉了小明王的年号,即是把小明王当大哥,大哥有难求救,不能袖手旁观,决意亲自赴救。

朱元璋将小明王救出后,并没有放在他的身边,而是“设鸾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奉之甚厚”。(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把他安顿在滁洲,自己的一个老巢,以臣子的名分侍奉韩林儿。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称吴王,张士诚灭亡在即,便派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至金陵应天府,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林儿遇难,龙凤政权结束。这时,江湖大哥的名号顺序一排,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朱元璋的头上。

我们再来看陈友谅如何对待自己的恩人、大哥。

陈友谅早年参加徐寿辉的部队,因有文化、有计谋深得到徐寿辉这个大哥和倪文俊的赏识。倪文俊更是把陈友谅当亲信栽培,步步提携,使其独当一面,对陈友谅有知遇之恩,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恩人。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企图弑杀天完皇帝徐寿辉,阴谋败露,逃至黄州投奔陈友谅。岂料陈友谅不念旧恩,杀了倪文俊,收编其军队。

此后,陈友谅羽翼日丰,占领了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安徽等地,并移治江州(今九江),“(长)江以南,唯友谅兵最强”。(《明史·陈友谅传》)

陈友谅占领龙兴(今南昌)时,徐寿辉计划迁都于此,“友谅不可”,态度很强硬。不久徐寿辉执意迁都,向江州进发,陈友谅“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明史本传》)不但把大哥挟持了,还杀了他的部队,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

陈友谅挟持徐寿辉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后,志得意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明史列传第十一》),安排武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天完皇帝徐寿辉前脚一死,陈友

谅后脚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即位之日“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明史本传》),称帝这等大事,居然搞得如此简陋,群臣排列在河岸沙地上称贺,日子也没有选好,风雨大作,很仪式都无法举行,足见他想做大哥之心切,与朱元璋“缓称王”形成鲜明对比。

从朱元璋、陈友谅对待恩人、大哥的态度行为可以看出,一个看重江湖义气,一个漠视江湖义气。这正是朱元璋胜出陈友谅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知道,尚在造反阶段的暴力团伙,在皇权看来,无非乱贼逆寇,江湖中人,而身居江湖必须讲江湖义气。元末造反带有鲜明的教会色彩,譬如红巾军领袖刘福通、韩林儿、徐寿辉、彭莹玉、郭子兴等人,都是白莲教教徒。学界对朱元璋是不是白莲教教徒有争议,说他依附了江湖秘密教会是肯定无疑义的。 白莲教讲“习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宣扬教友相交,生死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的江湖义气。元末红巾军一则是江湖啸聚,二则是秘密教派造反,理所当然要讲江湖义气。身处江湖教会之中的朱元璋、陈友谅想不讲江湖义气绝无可能。而恰恰在讲江湖义气上,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差距不是一档两档。

朱元璋在世人眼里是个刻薄寡恩的负面形象,但他身处江湖之时,相对而言,还算是个重情义的人。他不但冒生命之险救了郭子兴,朱元璋带着24人另立新军,而郭子兴在濠州混不下投奔而来时,他仍然尊郭子兴为主子,将自己白手经营起来的数万人马和血拼得来的城池一并交给郭子兴。这种情份,没有一定的义气,是绝对做不来的。

如果说朱元璋对郭子兴的义气本属应该,毕竟郭子兴是自己的岳父大人,那么朱元璋尊奉和急救韩林儿则为他赢得了讲义气重情谊的好名声。要知道,韩、朱都是红巾军,但彼此独立,朱元璋完全可以不奉他小明王的龙凤年号,北面称臣。

从政治、军事战略上看,朱元璋是奉韩林儿年号,是看在其势力强大时可以依靠。救韩林儿是为了守住安丰,为自己立一道屏障。二是“借以号召红军各部,并挟义军盟主以自重”。(吕振羽《简明中国通史》)这些分析都没有错。可从江湖的角度看,则是为了讲江湖义气。小王明有点像红巾军的江湖大哥,大哥有难,小弟必须义不容辞伸出援手。朱元璋的义气之举,赚足了道义资源,为其聚集人气增加了吸引力,不少造反小头目听说朱元璋讲义气而投奔了他。此事以主流社会视之,既然朱元璋奉小明王为正朔,名分上是君臣关系,君有难,臣不舍身救主,是为不忠不义,朱元璋不希望自己成为天下笑骂的人,必须伸出援手。在处理大节上,朱元璋要胜其谋臣刘伯温一筹。

混在江湖的年代,朱元璋对手下,如对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也算够哥们,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这些人则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出生入死。

朱元璋甚至对“敌人”都讲义气。猛将朱亮祖被俘后,朱元璋惜其勇武,立刻委以重任,岂料不久叛归元朝。后来,在一战斗中朱亮祖又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不计前嫌,拔给他一支人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义气所感动,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朱元璋为什么不杀汤和)

历来,不少学者认为,韩林儿为朱元璋所害,我也持赞同态度。不过,朱元璋在杀害大哥(名义上的)这事儿上,做得不知道要比陈友谅高明多少倍。《明史·韩林儿传》云:“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爪步覆舟,沉于江云。”《明史·廖永忠传》则云:“初,韩林儿在滁洲,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爪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历史所载都说是廖永忠害死韩林儿,朱元璋非常悲痛,带着百官到江边哭祭,涕泪满面地为韩林儿设置灵位,然后要处罚廖永忠,最后众人说情,才免了他的死罪。朱元璋和廖永忠,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段配合默契的双簧戏,楞是将韩林儿的丧事办成朱元璋的喜事,将朱元璋塑造成极尽忠义的大好人。

反观陈友谅——如若说倪文俊想在集团内部搞分裂,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局,杀之尚还说得过去,陈友谅杀大哥徐寿辉,真是操之过急,鸟未尽,弓先藏,愚蠢之极。关键是完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背信弃义的穷凶极恶之徒,将自己置于不仁不义之地。让对手抓住了把柄,朱元璋讨伐陈友谅布告天下,就指明陈友谅背信弃义,使其大失道义分数。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固然是野心家的金科律玉,只是,在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控时局之前,像陈友谅这样将江湖义气无遮无掩地撕毁,弑杀一派颇有号召力的江湖大哥,怎能不让人寒心。

陈友谅敲碎徐寿辉的脑袋自立为帝后,激起了内部的不满:

其一是明玉珍无比愤慨,发誓与陈友谅绝交,自称陇蜀王,不承认陈友谅的政权,建徐寿辉庙,并追尊其为应天启运献武皇帝,继续奉行徐寿辉所创的正朔。因为明玉珍知道,他从随州一个小村庄走出来,能有如今的成就,都拜徐寿辉的器重提携,他不能忘恩负义。

其次,部将离心率加剧,大批地投降朱元璋,其中包括徐寿辉的两员大将丁普郎和欧普祥倒戈投敌,使陈友谅损失重要臂膀。明玉珍、丁普郎和欧普祥的耿耿忠义,又映衬出陈友谅的不忠不义。

其三,陈友谅被流箭射死的第二天,陈荣就率五万余名残部投降朱元璋,不愿意再打他的大汉旗号继续玩下去。

陈友谅一死,天下江山基本上已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最后较量,朱元璋胜出,确实与朱元璋讲江湖义气赢得人心有较大关系。成事要靠“天时,地利,人和”,讲江湖义气才能在江湖里赢得“人和”。因为江湖义气是江湖规矩的第一要义,而规矩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契约,契约从来是为了平衡责权、利弊的。无契约的社会难于想象,江湖亦是如此。所以江湖义气就是江湖社会里无形的契约,是维系江湖社会的基本“社会规则”,义的背后其实平衡着各个主体的利,义和利常常相关相联,义说到底是为了利,有利则更便于得义。

所以,讲江湖义气就是讲互利互惠,讲利益的合理分配,或者说利益的合理交换。不讲义就等于打破坏了利益分配规则,不讲义的人独吞利益,形成利益分配不均,就是“不够意思”。所以,江湖大哥要想聚拢人气,马仔多多,生意兴隆,必定要讲义,讲义所指导下的合理的利益分配。要是大哥不义,背信弃义,独吞利益,制造利益分配不均格局,引起马仔的不满和背弃,必然成孤寡大哥,倒台只是迟早的事。

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有的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这委实不算是夸虚之言。

可是朱元璋是典型的“一阔就变脸”,他打江山时,重情重义,一旦坐江山,就翻脸不认人,什么礼贤下士,不好杀人,江湖义气,统统见鬼去。他把所有的开国元勋、文武耆旧几乎杀了个精光。他深知秘密教派、游民江湖的厉害,下诏严禁白莲教、明教等教派,以法律形式明令取缔“左道邪术”。同时严禁游民,一旦有人做了游民,“四邻里甲不能拘拿赴官赴京,此人或为盗,或帮闲为吏,为皂隶,所为不善,犯之日,四邻里甲,同坐其罪”。(《大诰续编·再明游食第六》)用连坐的方式对游民及放纵游民者予以严厉打击。

篇四:朱元璋为什么要大肆杀害功臣?(最新解密)

《明史》里并没有将蓝玉像胡惟庸一样打入《奸臣传》中,可能觉得他的确是冤枉的,至多不过是有些影子;不像老胡那样,被泼了如许多脏水,想洗都洗不干净。

对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卸磨杀驴的举动,人们是很自然地要将他与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刘邦相提并论的,俗语言“汉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邦杀的功臣不过了了,再说株连也没有如此之广,而且刘邦杀的基本都属于“异姓王”,并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团。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朱元璋的用心轻易地与刘邦做简单的比较。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诛戮功臣集团,起码有这样几点考虑:

首先,一般来说,功臣集团是打天下的班子,他们的能力且不说,只说他们所掌握到的人脉关系、政治军事资源,实际权威等等,这都是让一个君主不能放心的;他们有随时绑架皇权的能力,这就要严重地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权的生成有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实行专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专制本是没有多少合法性的)——为了防止被人再拿枪杆子推翻,当政的君主就应该竭力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那些潜在的危险。

第二,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功臣集团都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们自认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当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码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洪武年间本是国家草创时期,新兴的文官集团才刚刚孕育出来,他们对于功臣集团的制衡力量还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提高),这样一来功臣集团的强大存在就危及到了君主的中央集权。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宋太祖传“长君”宋太宗,对于宋初政治的稳定确实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为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了时间与便利条件。就像柏杨老先生所发现的那个历史规律:历来中国的王朝,都会在二、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一次大的震荡,挺得过去这次危机则王朝以后便顺风顺水,反之就速亡。北宋初期政权的相对平稳,应该就与传长君有莫大关系吧。

第三,功臣集团容易形成为特权阶层(“压力集团”),以至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诸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干预政治、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

像光武帝刘秀由于一意保全功臣,结果东汉就成为了一个相当贵族化的朝代,皇权被绑架成为家常便饭,地方分裂倾向也相当严重,乃至其灭亡后仍旧尾大不掉(唐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手段严厉的武则天当政时才有所改观)。朱元璋惟恐功臣集团将来尾大难制,所以才出此下策,这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打击豪富的一种延伸。

朱棣可以保全自己的功臣,但是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相对就困难些,因为老子在前稳固了根基,之后子孙才可以相应地放宽自己的统治,才可以给功臣集团多留些余地。而且,永乐的功臣班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应该都比洪武小得多。

第四,不可否认,就像汉武帝一样,其晚年朝堂为之一空;朱元璋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太祖春秋高,多猜忌”。权力是可以异化人性的,可能年轻时的朱元璋本来并没有多少残忍和猜忌,但是随着他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以及在这个顶峰上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他的思想及个性势必就要受到很深的异化。

朱元璋的寿命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之刘邦,他多做了十几年的皇帝,而且他的精力也相对旺盛;这也就使得他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去做也考虑不及的事,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他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和想法折腾。

从明初的一系列大案看来,其时间跨度还是相当大的,这就可以说明朱元璋起初并未有一个全局的深入的盘算;而且他很多事情可能并非是事先策划好的,不过是头痛医头、想一出是一出罢了——虽然这些事情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政治逻辑。

第五,为自己即将接班的孙子着想。朱标死后不久,他的次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其长子已夭折)。此时的朱元璋已届六十五岁高龄,而朱允坟却只有十五岁,其个性酷似乃父,仁柔宽厚甚至有所过之。朱元璋自然要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这个年轻的继承人会控制不往局面;一旦那些开国元勋不买小皇帝的账,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朝典故·翦胜野闻》中就为我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标眼见父亲诛戮太过,于是就跑去请求父亲手下留情;朱元璋眼见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儿子的理解,于是便将一根上面满是刺儿的荆条丢到地上,然后让儿子去捡,结果朱标半天才捡起来拿给父亲。朱元璋于是将荆条上的刺儿全部削去,然后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道:“这样你再去捡,不就容易得多了吗?”

以上这则故事讲述的就是朱元璋的“荆条除刺”理论,虽然它未必是真实的,但反应出的却的确是朱元璋的真实心态。朱元璋不能不替儿孙们做长久打算,也算是替国家社稷做长远打算,哪怕最后会背负上嗜杀的恶名。

矫枉必须过正,这是朱元璋一贯的思维特点和行事风格。

另外,还有一个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方面,那就是朱元璋要彻底瓦解淮西集团的权力基础,使其在政治上永远不得翻身。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主要是淮西集团,治天下时也不能不考虑树大根深的淮西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他之诛杨宪便是为了不致引起淮西集团的强烈不满。

然而,由于朱元璋为人刻薄,对下属要求严格,因此并不是很得人心,他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假如将来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用重利笼络淮西集团,那么到时朱家的江山就会很不稳固了。

淮西集团多为乡党,又有同打天下的深厚情谊,所以互相容易买账,这是让朱元璋很头疼的地方。假如朱元璋只是将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一两个头面人物清洗掉的话,那么将来还是不能不考虑换上淮西系的人,这样就等于治标不治本,不能将隐患彻底清除。

因此朱元璋在有生之年,为防患于未然,就必须将整个淮西集团连根拔起,对于整个统治阶层来一次大换血,借机以笼络各方,使统治阶层处于一种权力平衡状态。后来发生的“南北榜事件”,就是朱元璋这一心态的又一反映。而且,杀人还起到立威的作用。

显然,朱元璋并不是个特例,武周之取代李唐的过程,也是一个忠于李氏的关陇集团被武则天不断剪

除的过程,原有的山东豪杰集团的代表人物李勣等则选择了投靠武则天。另外,武则天通过大兴科举来实现统治集团的大换血(这倒成了她的一大历史贡献),以此达到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

此外,从朱元璋借空印、郭桓等案之机发飙,从而严厉打击官僚阶级、富裕阶级的(阶级斗争)手段上看,他也是要大力消弱国家的上层建筑,以造成其相对于皇权及社会中下层的相对弱势,使得国家的上层阶级暂时形成不了一个巨大的相对稳固的统治集团——这样也就利于维护朱元璋的极权统治,以这种朝局反复动荡的“大乱”换得政权稳固的“大治”。

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悲剧的发生,一方面的确主要是朱元璋的责任,可另一方面也是蓝玉等人自己的责任。

谷应泰就指出:“然而推其始初,胡以倾邪升鼎耳,蓝以宠利居成功,不学无术,器小任重,宜其及也。”如果胡、蓝等人都能拥有徐达的那般忠志无疵,李文忠的好学饬行,汤和的听命唯谨,沐英的居贵不骄,那么从他们个人的角度而言,想来其结局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然而对于朱元璋的滥杀无辜、残暴血腥,赵翼便曾指出:“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廿二史札记》)

谷应泰也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乃论者以光武保全功臣,所封不过大县数四,所加不过特进朝请,故君臣之恩,始终不替,《鹿鸣》、《天保》,若鱼水焉。然予考(明)太祖之分封也,至尊贵者,无过韩国(公)食禄四千石,魏国食禄五千石,未尝裂土自王也。至任用者,出师则本于庙算,还军则归之禁旅,亦未尝得专征伐也。凡此内安外攘,势若犬牙;强干弱枝,何难控御。”朱元璋比之刘秀待功臣已经很微薄了,其控制也已经非常严密,可是他仍然“以一人跋扈,遂疑尾大之图,仓卒启机,傅会难明之事,株连者四万,失侯者二十,周纳深文,亦云惨矣!”(《明史纪事本末》)这就让人很难为朱元璋多说好话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即使蓝玉等人真的决定谋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而伏甲之谋起,是则胡、蓝之衅,抑亦凤德之衰也。”这就像淮阴侯韩信当年被刘邦一步步逼反一样。

但是,刘邦在对于谋反等问题上,确实处理得并无多大的过错,因为作为政治家就不能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感情去考虑问题——仁慈、义气对于普通人也许是值得提倡的美德,但对于政治却未必是这样!

然而这一切的悲剧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对,是专制,是专制制度所导致的权力系统的封闭。

篇五:朱元璋一共杀了多少功臣?为什么?

让购物,成为职业www.fenglingou.com

朱元璋一共杀了多少功臣?为什么?

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1。打下江山赐毒酒

朱元璋思考元朝失败的原因,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元朝的武力,天下第一,然而这么快就失败,是因为朝廷没有权力。权力都在地方手上掌握着,导致国家出大乱子。

朱元璋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他1376年完成地方政治体制改革,4年后进行中央政治体制改革,把地方和中央的大权都抓到自己手里,防止权力旁落。他在法律上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手腕稳、准、狠,跟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差不多,以吓唬官员、百姓不敢犯罪。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脑,这也构成了一波波网购的热潮。在网上购物,可以说又实惠又方便,在家不出门也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任何商品,现在的网购达人也是越来越多,对于网购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现如今国内大型热门网购平台分别有:风林购、淘宝、京东、拍拍等等。

风林购—中国热门网购平台,拥有自己的分销模式,让买家得到最好的购物体验。

想当年,君主何等融洽!

那是在1370年,朱元璋论功行赏,封6人为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儿子,常遇春去世较早)、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他们是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精英中的精华、英雄中的勇士!

28位大将军被封为侯爵: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郭子兴(已去世)等。在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中,公和侯是最高的两级,地位十分尊崇。陆游的梦想——“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而这些人比陆游幸运得多,封公封侯,总可以光宗耀祖、名垂青史了。正是他们出生入死,东征西讨,才换来朱元璋的大明天下。

朱元璋也待他们不薄,给予高官厚禄,赐给他们大量土地,也算对得起他们。韩国公李善长做中书省左丞相,魏国公徐达做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做军队一把手(大都督)。

这34个人总共拥有38194户佃农,供养他们,人均达到1123户佃农。朱元璋还跟他们攀亲戚,把郭英的妹妹纳为自己的宁妃,把冯胜、蓝玉、徐达的女儿嫁给皇子,把公主下嫁给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人的儿子。

这些军事贵族战功大,享有很高的社会特权。朱元璋还颁给他们一枚神物——铁券。有铁券,人就跟猫一样,好像有九条命,死过一次还能转世。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功臣多是朱元璋的安徽同乡。“徽官”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结成淮西集团,倾轧其他的政治集团。当时的诗人贝琼眼中看到的达官贵人多半是安徽人——

“两河兵合尽红巾,岂有桃源可避秦。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但是,铁券不是使人一次次复活的神药,而是引诱功臣加速犯错、加速自杀的速死铁牌。仗着有铁券,不少人迅速腐化变质。杀人伤人、恃强凌弱、霸占土地、逃税漏税、奸淫妇女、吃喝嫖赌、贪污纳贿,甚至造刀枪、穿龙袍的都有。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常识:伴君如伴虎,功高则震主。功臣太强,让朱元璋感到害怕,梦里都担心部下造反、江山不保,子孙后代会做别人的阶下囚。

在朱元璋看来,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无情地清洗。尤其对其子孙构成威胁的人,必须除之而后快。只有杀,才能确保他以及嗣君控制住军队,不丢宝座。他扣在功臣头上的罪名也非常模式化:谋反和连坐。只要想杀人,肯定有人站出来揭发他谋反。因为没有什么罪名比这两条更毒辣、更方便,而且一查一个准。谁敢让他不爽,谁敢逾越雷池一步,那无异于找死。他一杀就是一家人,有的杀人手段十分残忍。

肃反运动一波接一波,朱元璋先后肃清胡党、处理空印案、郭桓案,逮捕为害百姓的官吏,几场大案,杀戮官吏接近10万人,试图用别人的鲜血浇灭自己心头的怒火。

德庆侯廖永忠的免死铁券,第一个成为空头支票。他在很多战斗中有功,特别是在鄱阳湖之战中殊死战斗。他还淹死小明王,扫除朱元璋称帝的障碍。1375年,朱元璋将其杀死,理

由是他私自穿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穿皇帝的衣服属于逾制,等同于有篡国夺权的野心。

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父子被活活鞭打而死。朱亮祖原是元朝的一员猛将,作战非常勇敢,虽被明军多次俘虏,但从不求饶,誓死不降,一副要杀要剐全凭你处置的劲儿。朱元璋非常欣赏他的勇敢,委以重任。他曾经参加平定四川的战役,因为擅杀部下,被皇帝取消奖赏。他镇守广东,仍然恶习难改,鞭打当地官员,接受富商贿赂,做了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番禺知县道同给朱元璋写秘密材料,揭发朱亮祖的罪行。朱亮祖反咬一口,污蔑道同对他傲慢无礼。对大官傲慢无礼,就等于自取灭亡,将道同判处死刑。朱元璋将朱亮祖父子召到南京,用鞭子活活打死。

1384年,临川侯胡美因为犯禁被处死。

朱文正被鞭打而死。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儿,坚守江西南昌城85天,阻挡住陈友谅的疯狂进攻,为朱元璋取得鄱阳湖决战的胜利奠定基础。他后来娇纵不法,公然抢夺妇女,玩腻了就投到井中淹死。还割人舌头,残暴不法。还用龙凤图案装修自己的寝室。朱元璋亲自到江西将他逮捕,幽禁于安徽,将他的50多名部下割断脚筋,整成残废。

曹国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南征北战,立下不朽功勋。他能文能武,1383年任大都督(军队最高领导人)兼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南京大学校长)。李文忠曾经批评皇帝太依赖宦官,对待官员太苛刻。他居然被毒死(有的说是病死),理由是——礼贤下士,周围知识分子太多,难道你想搞小动作不成?临死前,他对朱元璋说,我给你一句忠告:要少杀人,防止宦官作恶。朱元璋听了,猜测是幕府教唆他这么说的,大怒,把所有的幕府全部杀了,李文忠身边的医生、奴婢60多人全部灭族。不过,朱元璋还是采纳他的部分意见:禁止宦官干政,不许他们读书识字,否则剥皮处死。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忠厚老实,和朱元璋从小玩到大,胆子很小。朱元璋还在当吴王时,故意把徐达灌醉,扶他到自己的大王床睡觉,试验一下他有多大的野心。徐达酒醒后,吓得魂不附体,在朱元璋面前叩头谢罪,如捣蒜一般。朱元璋看了哈哈大笑。

就是这个老实人,1385年,因为他老婆说错一句话,朱元璋派人把她杀了。

徐达的妻子谢氏是谢再兴的女儿。朱元璋擅自作主把她嫁给徐达,没有通知谢再兴,谢再兴因此怀恨,投奔张士诚。朱元璋最痛恨叛将,对他的女儿大概也恨屋及乌。

谢氏武功很好,使百斤大铁锤,有万夫不挡之勇,就是缺心眼儿,心里藏不住话。谢氏入宫朝贺时,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皇宫金碧辉煌、十分气派,忍不住对马皇后夸奖:“你家真不错,太好了!我家没有你家好啊!”竟然被朱元璋听见,你难道想弄个大皇宫不成?朱元璋又想起他父亲叛变的往事,十分不爽。他在宫中设宴款待徐达,席间觥筹交错之时,派勇士到徐府杀谢氏。勇士身手十分了得,杀掉谢氏后回来向朱元璋复命,宴席还没散。朱元璋高兴地对徐达说:“你就放心吧,今后可以免除灭门大祸了!”徐达听着发晕,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冰冷的尸体,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面对杀妻之恨,他不敢说个不字,连一点恨意都不敢有。

后来,徐达背上长恶性肿瘤,据说最怕吃鹅肉。朱元璋不知道是好心还是故意,趁徐达

病重,偏偏赏赐蒸鹅给他吃。不吃就是违抗皇命的死罪,徐达在使者的监督下不敢不吃,一边老泪纵横,一边硬着头皮,吃下这只致命的蒸鹅,几天后一命呜呼。 1392年,性格仁慈的朱标太子病死,而新立的皇太孙朱允炆更加孱弱。身后之事,成为65岁的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他杀起人来就更狠了。

最近很多人问小编,风林购的商品到底为什么那么便宜?其实风林购的商品之所以便宜就是因为都是厂家直销,而且在风林购购买商品的同时还可以赚钱哦,风林购拥有和微商一样的三级分销模式,在你帮风林购销售上面的商品时还可得到15%的现金提成。(百度搜索风林购查看更多活动) 当年,朱元璋的儿时伙伴周德兴因为儿子行为不谨被杀。他儿子可能与胡惟庸案有关。

某年,有很大军功的叶昇被杀。

1394年,永平侯谢成被杀。

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自杀。他为朱元璋效命33年,功劳不在徐达、常遇春之下,儿子做驸马,女儿做晋王嗣子的妃子。蓝玉被杀后,定远侯王弼看穿朱元璋的心思,对傅友德说:皇上年纪大了,我们该早点找出路了!不幸又被朱元璋听到,心里老大不高兴。这年冬天,大家在皇宫开宴会,还没吃完,傅友德习惯性地站起身来,抹抹嘴,准备先撤。朱元璋很不高兴,责备他大不敬,气呼呼对他说:“你把你两个儿子叫来。”傅友德起身刚走,叫卫士又传话:叫他把两个儿子的人头拿来。不一会儿,傅友德真提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来了。宴席的气氛顿时紧张到极点,空气似乎凝固了。朱元璋嗫嚅道:“你还真下得了手啊!”没想到傅友德作出一个惊人的动作,只见他从宽大的袖子里拔出匕首,对朱元璋大声说:“你不就是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那你现在就拿去吧!”说完,把匕首往脖子上一抹,流血百步,自杀而亡。朱元璋怒不可遏,把他的家属全部发配到当时两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辽东和云南。

傅友德死后仅3个月,王弼被杀。王弼1388年随蓝玉征战捕鱼儿海,英勇善战。1392年,随傅友德、冯胜在山西、河南练兵。

1395年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又找借口杀宋国公冯胜。冯胜降服元代丞相哈纳出的20万军队后,押送降将,胜利班师。冯胜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宣布有罪,剥夺兵权,发往安徽凤阳软禁。另外一种说法是,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赐给他一杯毒酒,将他处死。冯胜在人生巅峰落马,可能因为他骄傲自大,行为不轨。1389年,他的女婿周王曾经秘密地去凤阳会见冯胜,可能他们的军事同盟关系威胁到皇权。

大概只有4人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主要谋士刘基后来重病,腹泻得很厉害,大概是胡惟庸等人下毒,于1375年将他毒死。

大将汤和救过朱元璋的命,1390年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1395年在安徽凤阳去世。

公侯只有两人幸存: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耿炳文逃出了朱元璋的掌心。朱棣发动叛乱后,建文帝命令65岁的耿炳文率军镇压,遇挫后被撤职。朱棣称帝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图案,玉带用红皮腰带,有谋反的

迹象。耿炳文是个老好人,明知朱棣秋后算账,吓得自杀了。 郭英其实罪行也不轻,私养家奴150多人,还擅自杀害其中5人。因为是朱元璋的心腹,放他一马。所以,开国功臣能得善终的,只有郭英一个人。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明太祖靠功臣取得天下,天下既定后,尽取天下之人杀之,其残忍千古未有。“雄猜好杀”是他的天性。他也真是伟得太大了。

风林购来源:www.fenglingou.com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