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飞机起飞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21:22 体裁作文
飞机起飞视频体裁作文

篇一:飞机起降自动视频跟踪系统

飞机起降自动视频跟踪系统

飞机起降自动视频跟踪系统

起飞与降落是飞机飞行中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阶段。应用摄像机监视和记录飞机起飞与 降落过程,可以避免很多安全事故,也可用于分析事故发生原因,还可用于对驾驶员飞行技 术和敬业精神进行评价和考核。但是,飞机起飞与降落时,通常运行距离仅几公里到十几公 里,而观察方位角与俯仰角却要转动几十度到一百多度,成像视角变化达几倍。为了清楚显 示飞机运行姿态,须要飞机图像稳定、可靠地出现在显示器上,并且有足够大的成像面积。 传统的电视监视系统已无能为力了,必须具有自动跟踪能力的监视系统——自动视频跟踪系 统。才能给完成这一任务。

飞机起降自动视频跟踪系统,自动跟踪飞机的起飞降落全过程。

1. 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

1.1 系统构成

本系统由电视摄像机、伺服转台、信号处理机柜(含智能电视跟踪器组合、伺服控制组 合、电源组合)和操控台组成,图1为其构成和连接示意图。

1.2 工作原理

图2为系统工作原理框图。摄像机的视频信号输出到自动视频跟踪器后,由跟踪器从电 视画面中分割出所有图像目标(包括飞机和地物),并计算出目标的几何尺寸信息(如坐标、 面积、宽度、高度、周长、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等),然后根据欲跟踪目标形状特征选择跟 踪目标,并计算出目标中心与视场中心的角误差,将角误差信号输出到伺服控制组合,驱动 伺服转台转动,保证安装在伺服转台上的摄像机始终对准目标,实现对目标的闭环跟踪。

2.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目标特性 飞机。

气象条件 民航飞机能够起降。?

作用距离?

300 m-3.5 km,保证目标有效成像尺寸;3.5—10km,保证有效跟踪。

系统安装布局? 要求电视伺服系统安装在飞行跑道一侧,尽量位于该侧面的中央位置,距跑道垂直 距离为300 m一1km,离地面15~30 m,前方无遮挡。操控台和信号处理机柜置于室内。

可在跑道多处安装本系统。这样可以从多方位全程监视飞机的起降过程

系统供电?

220 V,50 Hz电源。

使用环境 、?

满足工业级环境使用条件:-45℃ - +80℃。

篇二:航母弹射飞机起飞

航母弹射飞机起飞

目前,航母弹射飞机起飞的装置,使用最多的还是蒸汽弹射装置。考虑弹射问题,做了一点点初步的估算。这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概算,有关结果,可能提供参考。

1, 弹射过程加速度估算:

弹射末速度80 米 / 秒,相当时速288公里(160节),假设弹射加速长度100米(美国C—13—2弹射器),

按照V = (2aS)EXP0.5公式计算,

80 米 / 秒 = ( 2a100米 )EXP0.5

加速度 a = 32 米 / 秒2 = 3.26 g (此处的g代表重力加速度,g = 9.8米 / 秒2 )

2, 弹射运动时间估算:

S = 0.5at2

S = 100米, a = 32 米 / 秒2 , t = 2.6 秒

3, 弹射过程功率估算:

30吨飞机,加速度为1 g情况下需要30吨即30000公斤弹射力,100米弹射距离,做功3000000公斤米。弹射时间粗略视为3秒,则功率1000000公斤米 / 秒 = 13300马力(9790千瓦)。实际上弹射需要的加速度超过3 g(按照前面1的估算),相应的功率约为3万千瓦。

一艘航母配备两条到四条弹射道,2-4个弹射器,最紧张时,四个弹射器都要投入工作。

4, 弹射力估算:

弹射加速度a = 32 米 / 秒2 ,被弹射飞机起飞重量30吨情况下,由于弹射加速度a = 32 米 / 秒2 = 3.27 g,弹射力为30吨 X 3.27 = 98吨。

5, 美国C—13—2弹射器,轨道长度324英尺(99米),冲程306

英尺(93米),气缸直径21英寸,冲程容积1527立方英尺,活塞与牵引器重量6350磅,里根号航母装备四套。蒸汽弹射器每次弹射最大输出能量可达到95兆焦耳(95兆瓦秒,若弹射在3秒内完成,则功率为32000千瓦,此数值与前面3的估算结果接近),弹射器最短工作周期为45秒,平均每次弹射耗用近700公斤蒸汽。

6, 弹射气缸蒸汽压力估算:

设弹射力为98 吨,弹射气缸活塞直径为 21 英寸(美国C—13—2弹射器情况),换算为公制,活塞直径为 21 X 2.54 = 53.3厘米,活塞面积为 2231 厘米2,使用双气缸,活塞面积加倍,弹射蒸汽压强应当是 22 公斤 / 厘米2,按照过去习惯的单位就是22 大气压。工程上,22 大气压的参数,对于航母弹射装置所需要的锅炉以及气缸,从技术层面来看是能够实现的。 下面是弹射器剖面示意图和实际结构照片。

弹射气缸的密封装置很巧妙,原理参见下图。

7, 用视频素材做些文章

找到了F—18大黄蜂战斗机在林肯号航母上弹射起飞的视频记录的FLV文件。粗略观察,弹射起飞过程经历的时间大约是3秒钟。

F-18在林肯号航母起飞,注意第33秒到36秒弹射起飞过程(此照片原来链接了视频素材,这里已经将链接撤销。)

F-18在航母上起飞,注意第23秒到26秒弹射起飞过程(此照片原来链接了视频素材,这里已经将链接撤销)。

进一步仔细处理,先将FLV格式的文件转化为豪杰解霸能够解读的MPEG格式,然后利用豪杰解霸的连续截图功能将弹射起飞的视频记录还原成为每秒25帧的连续照片。在这些连续截图照片中找到弹射开始以及弹射结束的照片,按照相邻两帧照片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4秒计算,可以更仔细地判断弹射过程的时间。

观看两个照片文件夹。第一个文件夹是从第一个视频记录得到的一组连续截图,照片的编号是从1024到1110。其中可以观察到,1026照片是弹射开始,1101照片是弹射结束。两张照片之间有75帧照片,其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是正好3秒钟。

下面四张照片是1024、1025、1026与1027。可以判断,1026是弹射开始。

篇三:企业年会节目视频

1、经典歌曲串烧

很多职场人士都喜欢在年会上表演唱歌,所以不妨把一些经典歌曲串烧在一起,勾起大家对青春岁月的美好回忆,不为是年会节目的经典之作,也是最不花费大家时间和精力的年会项目。大家在选择经典歌曲的时候尽量结合公司同事都自己熟知的,这样在年会节目上大家一起配合唱,场面也是非常壮观的。

2、航母style走你

身体半蹲,右腿呈弓步,左腿微屈,食指和中指指向飞机起飞方向……这个被网友亲昵地称为“走你”的航母style,无疑将成为年会中被争相模仿的高频动作。由于其简单易学,自信自豪之意溢于言表,霸气的气场征服了所有人,深得网友热情追捧,航母style很有可能取代开场歌舞,拉开公司年会序幕。网友妮妮在QQ群里透露,公司的老总就计划以“走你”代替开场白呢。

3、宫廷剧小品

“今年流行什么?”这是一直困扰着年会策划人的大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也都将宫廷剧锁定为今年年会的首选节目。大家不妨借鉴热门的清宫电视剧《甄嬛传》、《美人无泪》等改编小品,相信在座的80、90后的员工都会喜欢这样的创意节目。不过这可需要一定的功力来策划节目,也是前期比较费神。中期还要彩排。

4、《江南style》创意版

在经历了NOBODY、甩葱舞之后,2012年呼声最高的歌舞类节目非《江南style》莫属。一位韩国大叔把骑马舞带到了世界各地,上至

飞机起飞视频

各国政要,下至文体明星,各路粉丝推出各种版本的骑马舞,掀起一场模仿秀的狂欢热潮。

5、相亲节目

今年电视剧最红是宫廷剧,那综艺节目呢?当数相亲类节目了,比如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等,对此年会节目不妨把这个相亲节目搬上舞台,为企业的单身男女青年做红娘,相信会擦出不少的火花的。

6、模仿流行歌舞

现在越来越多8090后年轻人喜欢韩国的流行歌舞,所以年会节目当然不能少了这样的歌舞秀表演了,小编在这里向大家推荐韩国现在比较热门的歌曲:T-araCryCry、wondergirls《BeMyBaBy》、superjunior《Mr.Simple》、少女时代《TheBoys》、MissAGood-byeBaby等等。

7、语言类节目

话剧类的节目需要创意,所以在选节目时就要根据部门人员的表演水平来定节目。一般来说,都会改编《大话西游》、《雷雨》、《猪八戒》……之类的话剧。节目可以联合今年的网络热点话题,比如“元芳,你怎么看?”、“你幸福吗?”今年央视最热门的大讨论无疑会成为年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元素。除了“我姓曾”之外,还会有哪些神回复,给网友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狄仁杰的精神支柱――元芳,也是年会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嘉宾。想必每一个表演结束后,主持人都可以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快嘴点评想来应该很出彩。

其实,公司年会重在娱乐性,恶搞一下领导,麻辣点评些热点时事,只要不过火,还是很受欢迎的。

8、公司好声音

今年最火的综艺节目是什么?当然是中国好声音,所以千万不要放过它,想不想体验一把转椅子的乐趣,那就来一场公司好声音吧。 ?写一段和公司产品有关的文案,模仿华少念的加多宝广告词。提前给到各部门,让他们出代表,现场PK,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读完。 ?提前让各部门出代表,现场请公司领导坐在转椅上做评委,对选手的要求是,不管用什么声音、什么内容,尽量的去表现,并在规定时间内吸引评委转身。

?推翻前面的方案,自己部门排成小品剧,完全恶搞。可以拓宽思路,比如“公司好产品”,把中国好生意的形式嫁接到公司销售场合,或者其他各种特定场合。以此类推,方向可以有很多,让创意多飞一会。

9、世界末日被颠覆

熬过2012年12月21日,我们还怕什么?很多策划创意方案借机炒作“诺亚方舟”概念,将其作为2013年度最具颠覆性的年会主题。

10、诱人大奖变切糕

有网友调侃,公司今年年会不妨把苹果系列的奖品,以切糕代替,三等奖切糕一两,二等奖切糕一斤,一等奖切糕一车。网友@小朱大赞:“公司很大方,这才是硬通货,拿出去倍儿有面子。”

篇四:为什么现代飞机没有视频监控

为什么现代飞机没有视频监控?因为飞行员不喜欢摄像头

如果搜寻队找到了马来西亚370航班的残骸,那就应该重提已经被无视了14年的建议,即飞机上的黑匣子系统有很大的漏洞,应该在驾驶舱里装摄像头。

关于MH370失踪,最普遍的推论就是驾驶座的机务人员被杀或者过于疲劳,飞机在燃料用尽以前自动驾驶了几个小时,最终坠入海里。如果是那种情况的话驾驶舱的录音机就没什么意义,毕竟它只有两个小时的数据。研究者从录音里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在驾驶舱里面的摄像机会增加数据,而不仅仅只有驾驶舱的声音和飞行数据,这也为研究人员增加了额外的见解。这个提议最早是在2000年由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提出的,其初衷是说摄像机“将会为研究人员提供驾驶舱里面意外发生时的关键信息。”是驾驶舱里面充满了烟雾?还是有暴力的乘客闯进来了?又或者是飞行员昏倒了?录下来的视频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

一段录影能够帮助决断是什么让1999年的埃及990航班坠落:NTSB和埃及政府在飞机失事的原因上争执不下,一方认为是机械故障,而另一方则觉得归咎于飞行员自杀。

但飞行员都以侵犯隐私权的名义反对NTSB的提议。需要为新型的安全技术买单的航空公司也不支持这一提议。于是联邦航空局(FAA)在2009年搁置了这一提议,说证据不足以得到驾驶舱录像的授权。从那以后黑匣子的位置就没变过。

飞行员并不认为370航班的失踪能成为接纳摄像头的理由。他们为他们的反对提出了两点理由:视频监督毫无疑问会被误解或者视频会到不该到的人手里,摄像头反而不利于他们工作。前试飞员和事故调查者Doug Moss说:“摄像头捕捉到的东西很容易被误解并曲解。”

缺乏合法以及隐私保护

大致说来,录影的管理应该和驾驶舱录音的管理一样。尽管最终副本还是要示众,但那些可以只存取事故后的数据,并且只能调查者听。那些保障措施并不总是一种阻碍。在过去,录音曾被泄露给公众。有些是在事故后诉讼的过程中被泄露的。

对于想要监控飞行员的航空公司来说,能看到驾驶舱里面在发生什么事情是一个很诱人的方法。退役军人和作为鉴定专家证人的商业飞行员Michael G. Fortune说:“有过规则被无视的时候。”因此考虑到录影会被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示众还是很有道理的(或者至少不只是得到授权的人看到了它们),尽管规则制定出来就是为了保障它们的。

飞行员不喜欢被人根据录影来审判,尤其是在法庭上。Moss说:“门外汉似乎很容易就可以解读录影片段,但事实上,在驾驶舱里面飞行员和机务人员的行为只有另外一名受过训练的飞行员才能正确解读。在飞行员之间有很多不用稿子也不用语言的交流,只有飞行员才能理解他们。在驾驶舱装录影机只会增加误读的可能性。”

飞行员的判断 除了担忧录影会被误解或者误用以外,飞行员们说录像机的存在只会不利于他们发挥和做决定。Moss说:“如果摄像头真的安进了驾驶舱,就会改变原先飞行完成的方式,而那并不是一个好方式。”从飞行员的肩膀上监视会给他们压力,让他们遵守每一个规则,那并不总是理想的。美国现代航空有上千条规程,Moss说:“你不可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一次飞行。”

在工作大部分都由电脑完成的年代,经验成了最有价值的资产。飞行员们说他们知道何时进行变通。Fortune说持续的监视只会让飞行员紧张并且成为知识的巨大数据库,“我认为那是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当在飞机快要落地而一名乘客在进行急救的时候,一个飞行员可能会在低于1000英尺的高度,超过限制速度着陆,这样就能快点落地了。他可以向空中交通控制表明紧急情况,并且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但视频就只会显示他违反了规则。

空军飞行员协会(代表美国和加拿大超过5万名飞行员)的第一副总Sean Cassidy说:“摄像头会让你置身于自我怀疑的环境。” 反对派

当录音机刚开始被授权装入驾驶舱的时候,飞行员的反对一文不值,现如今那些反对已经销声匿迹了。有可能视频监视也会经历同样的历程,但飞行员们至今仍坚守立场。Cassidy赞同驾驶舱里面的视频实际上对调查员的帮助没那么大。他说,对于发生了什么是一个选择性集中的观点,对调查员已经掌握的信息来说并没有增加多少。反而调查员可能会误解他们看到的,这是混有风险的。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这个观点。在2004年7月,NTSB就这个问题的公开会议上,当时英国航空事故调查部门的负责人Ken Smart说,摄像头能够提供“关于我们调查的事故范围内的所有基本信息,因为它们能提供额外的信息。”而飞行员关于信息的使用方面的担忧,可以用立法来解决。他说:“除了信息泄露,我无法想出太多不好的方面。”

退役的海军陆战队飞行员和海军官方事故调查员Matthew Robinson说在摄像头被装入驾驶舱之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找出该系统的特性。他说出了自己关于该系统的隐私问题和花费的担忧。但作为一名调查员,他说:“在找出一起飞机事故的原因的时候,总是欢迎更多的信息、更多的数据和更多的证据的。我从不拒绝证据。”

篇五:中国之谜视频讲述

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中国的今天受到世界的关注。

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词。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 接着,一批国外教授和学者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之谜”。罗纳德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把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那么,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今天的发展成就?我们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差别在哪里?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是什么?

第一集·《中国之谜》

关于2008年,有这样一些印象将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一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降临到中国人身上。 带着剧烈的伤痛,中国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壮观与宏大的奥运盛会。

这一年,一场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悄然发端,在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这些百年历史的金融巨头相继倒下后,金融危机肆虐下的世界经济陷入了全面衰退。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作为全球唯一保持增长的经济体,完成了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三位。

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受到世界的关注:无论是30年不变的经济高速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地率先回暖,都让深陷经济危局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

也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国像今天这样迫切需要看清自己:延续了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在我们手中续写;未来前行的动力又在哪里?

今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国,第二大

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一,外贸规模位居世界第三。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30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幅高达9.8%,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1978年仅为1.8%,到2008年已提高到6.4%。

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2007年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3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29位,从2007年以来则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他的畅销书《后美国世界》中这样描写到,“中国生产全世界2/3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和鞋子,还有几乎全部的玩具。而全球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商店沃尔玛的绝大多数国外供应商都是中国企业,沃尔玛所谓的‘全球供应链’,其实就是一条‘中国供应链’。”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30年前,我们中国的贫困人口是2亿5千万,那么经过30年,我们使2亿多的人脱离了贫困状态,他们开始走向小康。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当他们在讲到我们这30年对全人类减贫所做出的成就时,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一致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减贫占了这30年全世界减贫总成就的2/3。 关于中国经济起飞的说法首先来自西方,最早提出这个说法的应该是美国《纽约时报》。1992年9月,这家报纸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发表文章称中国经济起飞了。

当时出现这样的报道不免令人惊讶,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几乎都在谈论中国的危机。但似乎一夜之间不一样了。

美国《新闻周刊》称中国为“亚洲的庞然大物”;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发表了一部名为《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的著作,立即上了畅销书排名榜;“德国之声”电台在预测2050年

世界经济形势时,将中国形容为“旗舰”;拉丁美洲第一大周刊的巴西《请看》杂志则在一篇长达78页的文章中,称中国为“正在上升中的帝国”;而在形容中国的众多新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代》周刊的“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迥异的表达方式、或夸张或公允的赞美,折射出大多数国家复杂难言却又惊人相似的心理感受。然而,没有人能统计清楚,这当中又有多少误读。

虽然在西方人士口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赞美之词。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并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最先提出了中国之谜的说法。罗纳德认为,中国在财政下降的同时,快速的货币供给增长并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 他对这一情况大惑不解,于是,他把中国这种“高财政赤字和高货币供给量的同时保持价格稳定的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则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设计的,东欧和原苏联各国的改革,伴随而来的是经济大萧条,而在他看来,不那么正宗的中国改革却与高速经济增长并行。他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之谜”。

2002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彼得·诺兰提出,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中国不可能获得目前的成就。但中国却在各种缺损的条件下,获得了持续的经济增长,诺兰将这种不一致的局面称为“中国之谜”。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则这样诠释他心目中的“中国之谜”:“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

这些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把我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中国的发展是难以理解的。

就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学家试图破解中国之谜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逐渐超过意大利,又超过法国、英国。

然而,这样的成就却不得不面对另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我国经常会被人提起的两道算术题,一道是除法:中国的任何一项巨大的成就,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另一道是乘法:中国的任何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都会成为一个无法想象的大问题。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们提供了看待这个国家的一种视角。事实上,除了人口众多,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因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工农业发展不平衡,人们也同样难以简单地看待这个国家。而种种不平衡所带来的巨大差异,也像一个个谜团一样,摆在人们的面前。

在首都国际机场,平均每2分钟就会起落一架航班,超过5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使这里稳居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行列。不断变幻的航班显示屏和繁忙的飞机跑道无不折射出这里的活力与效率,以及扑面而来的繁荣。这是中国。

而在距离北京256公里的河北省康保县的三义村,66岁的王荣和老伴就着一碗腌白菜和一盆煮土豆开始了他们的午饭。家中唯一的电器是盏电灯,但也不常用,因为一个月不到2元的电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笔不小的支出。受土地沙化的影响,这里除了土豆很难种植粮食或是其他经济作物。在三义村,像王荣这样的贫困家庭并不少见。2005年,类似三义这样的贫困村,在河北省与京津接壤地区中还有3700多个,贫困人口超过270万。这仍然是中国。 我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20000多公里的大陆边境线,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东西跨经度六十多度,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广袤的中国。

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矿产资源中,钨、锡、锑、稀土等储量世界第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世界第一,煤炭、石油、黄金等的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这是一个富饶的中国。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等资源,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这又是一个负重的中国。

时至今日,中国农民依然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7亿2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地球上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农民。

我国当前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掘提速,约有2/5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

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2006年仍有超过3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1/3左右的国土面积受

到酸雨影响,1/3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9亿,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约为13%,但我们的养老保障却与实际需求有着不小的差距。

已经是工业大国的我们,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产业提升,以及国际竞争力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人口多、底子薄,曾经是概括中国国情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但这句话现在已经远远不能描述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20多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向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展示了这样一幅未来的画卷: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在家工作成为可能;家庭模式格局将更为多样??

时过境迁,人们发现,托夫勒的预言大多已成为了现实。有人曾说过:“托夫勒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他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方法。”

但今天,阿尔文·托夫勒面对中国的巨变,却感叹所有的变化都超出了他的预测范围。他说:“没有人能够想象中国的崛起。这是一个神奇的时刻,变化如此迅速地降临。是的,今天,再没有人认为中国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特征。” 这是2001年阿根廷的一组新闻镜头,阿根廷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抢劫浪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最终迫使阿根廷内阁集体辞职。不久,总统德拉鲁阿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向国会递交辞呈。总统走后,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1320亿美元的债务、高达18.3%的失业率。

面对连续萧条和债务累累的阿根廷经济,也许很难有人相信这个拉美国家曾经是二战以前的世界七大工业国之一,处在相当于现在的日本的地位。而带领拉美走向失败的正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项共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我们今天面对的环境,无疑和西方经济起步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差别。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