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根据古诗所见改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1:23:34 体裁作文
根据古诗所见改写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改写《所见》

改写《所见》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天边一缕缕余光不再那么刺眼,柔和的它们美丽动人。红彤彤的太阳像小姑娘涨红的脸。天边一片片流云五彩斑斓,火红的、金黄的、银灰的,酷似仙女的绸缎。一缕缕余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闪一闪的,像洒上了一层碎金。

田野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稻穗儿乐弯了腰,一阵微风吹来,它们跳起了欢快的舞。田边的乡间小路上,小野花姹紫嫣红,红的、黄的、粉的……鲜艳无比。一棵棵大树枝繁叶茂,可以挡住烈日的折磨。一条条小河弯弯曲曲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小鱼活蹦乱跳,来回穿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正在烧饭。

一阵清脆悦耳的歌声传来,原来是一个全身黑黝黝的,悠然自得的小牧童。他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件红色的大衣,长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他骑在牛背上,沾了泥土的小脚丫随意地晃着。这头老黄牛哞哞地叫着,仿佛在给小牧童伴奏呢!一阵蝉鸣传入小牧童的耳朵,他的歌声戛然而止,轻轻地拉了拉僵绳,老黄牛停了下来,小牧童用他机灵的眼睛四处搜索,突然一只知了出现在他的视线里。小牧童惊喜地跳下牛背,准备去捉那只知了。诗人袁枚见到了这一幕幕有趣的情景,回到家中,他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改写《所见》

这是一个夏日的傍晚,火红的太阳已经慢慢向西边的群山滑落下去,只留下一段灿烂的彩霞在天空。大地在彩霞的映照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

“赤足走在窄窄的田梗上……”一阵清脆悠扬的歌声从树丛深处传来。歌声越来越近了,只见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披着满身的金光走了过来。你瞧,他头戴金黄的斗笠,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扑闪扑闪的,圆嘟嘟的小脸蛋儿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可高兴了,或许是他今天把他的老黄牛带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去吃草;或许是他看到了一个鸟窝,看到了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又或许是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别人的夸奖。他斜坐在牛背上,一边高声地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将一双小脚丫欢快地晃动着。那吃得肚饱滚圆的老黄牛悠闲地迈着稳重的步子往村子里走,似乎也沉浸在这美妙的景色中。

牧童正唱得高兴,一阵清脆的蝉鸣声从附近响起。啊!有蝉,你竟敢和我比赛唱歌,好你个不知厉害的家伙。他停止唱歌,侧耳仔细的倾听,然后伸头张望。突然,他的脸上浮起了笑容。他看见了那只蝉儿正在路边的柳枝上旁若无人地唱着呢。

牧童从牛背上一跃而下,快步走向那柳树。快到那柳树了,他又慢下步子,一边猫着身子,一边把头仰着,眼睛目不斜视地望着那蝉,好像只好一不看那蝉,那蝉就要飞似的。近了,近了,离蝉只有一步之遥。牧童屏息凝视,向前伸出双手,然后慢慢地合拢。但蝉还没有感受到危险的降临,仍然“知了知了”地展示着自己美妙的歌喉。突然,牧童迅速将双手向中间一合,说时迟,那时快,蝉“吱——”地一声,成了牧童的囊中之物。

牧童笑着,他回到那老黄牛的身边,纵身跃上牛背,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眼前的这一情景,刚好被路过的大诗人袁枚看见了。看着眼前的情景,他不禁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道: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捉知了

一个夏日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

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牛背上坐着一个八、九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一边高声唱着那熟悉的歌曲:“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嘹亮的歌声穿过大片大片的树林。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比赛唱歌,你唱我叫,此起彼伏。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拉了一下牛角,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伙子,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跐溜”一下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小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在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发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也不唱了,并收紧羽翼,往高处爬了几步。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也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出。过了一会,蝉感觉并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慢慢地靠近,他手疾眼快一把就抓住了正在鸣叫的蝉,蝉一边挣扎一边拼命的叫着。牧童滑下树来,把头上的柳条帽拿下来改编成了一个小篓,把蝉装了进去,然后敏捷地跳上黄牛的背,一边高声唱着歌,一边高高兴兴地往家里走去。

改写《所见》

一个夏日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

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牛背上坐着一个八、九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边走边唱,歌声嘹亮,响彻林间,给这个夏天增添了些许生机。

嘹亮的歌声穿过大片大片的树林,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比赛唱歌,你唱我叫,此起彼伏。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只玩玩呢! 于是,牧童蹑手蹑脚转到大树后面,猛地伸出双手——他想从后面捂住那只蝉, “呲儿”的一声,狡猾的蝉儿打了个旋儿,飞走了,只剩下牧童在那儿失落地发呆。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改写《所见》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大地像个大蒸笼似的。这时,一个穿着红背心,头上扎着一根辫子的牧童,正赶着一只强壮的黄牛,慢悠悠地走向一条小河边吃草。

他坐在黄牛背上欢快地唱着牧歌,悠扬的歌声在森林上空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忽然,牧童停住了唱歌,坐在黄牛背上一动不动。原来,牧童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那只蝉抓回去。于是,牧童慢慢把黄牛赶到河边吃草,他轻手轻脚地下了牛背。仔细一看,这只蝉的个头很大,牧童想:如果把这只蝉抓回去,和我的小伙伴比一下。特别是那个住在我隔壁家的王二,称自己什么"常胜将军",这次回去一定给他好看。可是这只蝉飞到了一棵很高的树上。牧童怎么够也抓不着,于是牧童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黄牛赶到树下,他慢慢爬上黄牛的背上踮起脚尖。突然,猛地一捂,终于抓到了那只蝉。

他连忙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笼子,把那只蝉放在笼子咯,等黄牛吃完草,赶着黄牛唱着刚才没唱完的歌,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改写《所见》 炎炎夏日的一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都热得无精打采。当然,威名远扬的诗人袁枚也不例外。他心情十分烦躁,就连平时动听的蝉鸣声在他耳中也格外烦人。他实在忍不住了,便走到附近的树林里乘凉。

袁枚来到了树林里,忽然,袁枚听见身后有牛叫声,便立马转过身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牧童,戴着一顶斗笠,两腮红扑扑的,很可爱,他悠然自得地坐在温顺的老黄牛背上。嘴里还唱着歌,那歌声是那么动听、悦耳,连袁枚都如痴如醉。

这时,停在树上的蝉也不甘示弱,放声高歌起来。牧童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只见他脑袋一转,眼睛一眨,眉毛一挑,一个鬼点子便诞生了。

牧童神不知鬼不觉地跨下牛背,蹑手蹑脚地牵着老黄牛来到了柳树下,袁枚笑了笑:原来他想抓蝉啊,这孩子真机灵!那孩子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蝉,弯腰从地上捡了一根树枝,对着蜘蛛网绞了又绞,心想:蝉啊蝉,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了。袁枚笑了,这孩子可真聪明啊,想到了这个既简单,又实用的办法。他站在牛背上,不费吹灰之力就把那只蝉收入囊中了。他的嘴角顿时挂上了一丝透露着胜利喜悦的微笑。

看到这儿,袁枚诗兴大发,写下了名垂千古,朗朗上口的作品《所见》!

改写《所见》 一天黄昏,清朝大诗人袁枚批阅了一天的公文,觉得头昏眼花,于是想到郊外散散心。

他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口池塘前。突然,耳边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循着这歌声,他看见了一个身穿红衣绿裤的小男孩坐在牛背上,牛儿拉着他正悠哉悠哉地往前走去,那动听的歌声正是小男孩传出来的。

忽然,小男孩似乎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停止了歌唱,飞身下了牛背,蹑手蹑脚地走到一颗柳树下,站住了,原来,他是要捉蝉呢!只见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树上的蝉,然后举起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劲一扣,接着将头凑上去,把手指掀开一点缝,哈哈,他满脸笑容,看来他是捉住蝉了。随即,他折下蝉的一点翅膀,好不让它飞,然后捧着蝉,眉飞色舞地跃上牛背,牛儿又悠哉悠哉地地拉着小男孩往前走去。

根据古诗所见改写作文

袁枚见了此情此景,不禁哈哈大笑,他既感受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美妙。他捋了捋胡子,随口吟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把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改写

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独自一人坐在墨香浓浓的书房里,感觉就像在一个大蒸笼里被闷着,热极了。于是,我甩着双袖,去不远的小树林里走一走,散一散身上的热气。

来到小树林,这儿的天气就像换了个季节似的,原本烈日当空,在这儿却树阴遍地;原本空气闷热,在这儿却凉爽无比??在这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中,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

走着走着,一首嘹亮的牧歌传入我的耳中,那歌声优雅婉转,在小树林中久久地回荡着,令我神清气爽。是谁在歌唱?我在心中默默地问着自己,于是加快了脚步。朝着歌声的源头走了一会儿,一个小牧童便映入我的眼帘。这小牧童可真悠闲自在,头上戴着精致的小草帽,草帽上插着一棵狗尾巴草,身上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衣服,两只光着的小脚丫摇来晃去。最有趣的是,他还舒舒服服地倒卧在黄牛背上,真像个小张果老!突然,那个牧童拍拍老黄牛的背,那老黄牛听话地站立在那儿。小牧童也停止了歌声,屏住呼吸,一动不动,一声不吭,眼睛紧紧地盯着一棵大柳树上正在唱歌的鸣蝉,这情形就如一尊雕塑立在田间。哈哈,原来他是想捉住那只蝉呀!

看着这牧童,我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了,心情舒畅了许多,就连脚步也轻松多了。回想着刚才的情景,我一路小跑,飞奔回家,提笔写下了《所见》这首诗: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篇二:古诗改写作文

古诗改写作文

改写是一种根据原文的内容,改变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改写改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可以改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成称,可以改结构,如把倒叙改成顺序等等。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读古诗、学古诗的兴能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赏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察、勤动笔的良好习惯。

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常见的方式。改写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二首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诗的原文是“篱落疏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儿童。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乐,天真的背景。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后两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的是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奔跑着,追扑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丛中,孩子们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内容浅显易懂,理解起来不难。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改写古诗不能改变古诗的原意,在主要情节不变的情况下,把包含的内容呈现出来,把古诗写得丰满起来。《宿新市徐公店》写景,后两句写儿童扑蝶的天真与快乐。改写的时候就应该把握

容:景色描写和儿童扑蝶。景色描写是儿童扑蝶的背景,因此,重点内容应该是后两句“儿童扑蝶”的情景。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宿新市徐公店》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捕蝶的背景。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花落未成阴”中的“菜花”都说明这是暮春季节。因此,在改写的时候要把握的时间和地点。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将彩笔转入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这是这首诗的传神之处。“急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我们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因此,此处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抓住孩子、神态,想象孩子的语言,让古诗丰满起来,这样,才能让古诗的内涵凸显出来。

把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改写成记叙文 (字数要在450字左右)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恋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蹄。

(一)

春,一年一度的春季又回到了神州大地。树上活泼可爱的鸟儿叽叽喳喳地说:「春天到啦,春姑娘回来啦,大地复苏啦,真好啊!真美啊!」

是的,人间的确是很美的。看,通往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彷佛是神话里的「花花世界」。他们以迷人的芬芳,妖娆的风咨,招来了许多「小客人」——小蜜蜂呀,蝴蝶呀,飞蛾呀,甲虫呀……,他们给平坦无奇的小路带来了生机,使小路不再孤独寂寞,连过路的人都流连忘返,不愿离去了。穿著各种各样衣服的彩蝶翩翩起舞,彷佛是为了老朋友的到来而高兴。蝴蝶一会儿落在花的海洋中,和花儿谈谈心;一会儿又飞起盘旋,和花儿嬉戏。看得出蝴蝶实在不愿离去,就连大师人杜甫也徘徊流连。看到这仙境般的景色,不禁心旷神怡,怎麼还会想到要离开呢?

花儿的能耐可真是非凡啊!不光吸引了蝴蝶和诗人,还招来了许多「歌唱家」——黄莺鸟。它们落在花丛中,「喳喳」叫了几声,彷佛是在说:「总算找到一个好地方唱歌了!」接著就放开银铃似的歌喉尽情歌唱起来。这婉

转和谐的啼鸣,使诗人杜甫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去,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娘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二)

阳春三月的某一天,诗人杜甫在江边漫步,好不自在。忽然,他闻到一阵阵幽香,这个香味诱使他情不自禁地向前走去。片刻,杜甫便身处在一间乡村简陋的小屋前,这使诗人杜甫不由的想起在来小路上繁花似锦,他猜测这间小屋的主人必定是位爱花之人。

过了一会儿,从屋里出来一位闭花羞月的山村妇女,只见她手提木桶,身穿粗布衣,他见到诗人杜甫站在自己家小屋前,便微笑着邀请杜甫坐下并和诗人交谈了起来.从闲聊当中,杜甫知道了这位中年妇女名叫黄四娘,乃是位爱花之人,且家中的各种鲜花多不胜数。杜甫这才留意大利到小屋的四周布满了鲜花,各种鲜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一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三)

春天来了,百花齐放。大诗人杜甫听说江畔边有一

个叫黄四娘的人,她家的花园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那儿一定是姹紫嫣红。于是,杜甫决定去江畔赏花。

杜甫来到江畔,只见江水滚滚,奔流不息。春风吹拂着,吹得脸上暖洋洋的,一股浓郁的春天气息洒在这江畔上。可是江岸上绿草如茵,只有几朵零星的野花,哪有黄四娘家的花园呢?

杜甫不禁有些失落。这时,一阵风过,杜甫闻了闻,风中夹杂着浓郁的花香,不知是什么花,应该是许多花汇集在一起的吧!杜甫在花香之中陶醉了,这香气把刚才的失落一扫而光,杜甫完全沉浸在花香之中了。

风止了,杜甫才清醒过来。“刚才的花香太迷人了,难道那边就是黄四娘家的大花园吗?”想到这儿,杜甫立刻精神一振,他顺着花香走去。

朵朵鲜花把花枝压得像弓似的,一阵微风吹过,花枝摇动,不时的送来缕缕清香。有几只蝴蝶不停的在花上盘旋,舞姿翩翩。好像在说:“瞧,我们的诗圣杜甫来了,让我们一起赏花吧!”杜甫正看得出神,这时耳边传来“恰恰”脆鸣,抬头一看,几只美丽可爱的黄莺正在树枝上叽叽地叫,像是演唱着一曲美妙的春天赞歌。

《清平乐·村居》

篇三:改写古诗小学生作文教案

文馨作文教学设计(小学中段上)

设计人:JXN

看图说故事

教学目标

1、阅读写作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领会改写古诗的技巧。

2、情感态度方面: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诗歌的情感。

教学板块一:学文写事

教学环节一:故事引路,明确主题

一、提问导入——古诗知识小调查

1、你能说出几个熟知的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吗?

2、你能说出几个古诗的题目吗?

3、你能完整地背诵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古诗的有趣故事也不少,来听一个吧!

二、故事引路

听故事《解缙的应变之作》,思考回答:

1、皇帝说的事情是真的吗?

2、请把解缙的诗句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3、说说解缙的诗是怎样得来的?说明了什么?

三、明确主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古诗对提高我们的文学功底是大有好处的。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光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今天我们掌握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把学习古诗和习作练习结合起来。

学习古诗的新方法——改写古诗(根据古诗写现代文)

教学环节二:技法点拨

环节过渡:要根据古诗写好作文,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读写技巧呢?

一、读懂原作

(一)读懂古诗的方法

读懂古诗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原意(正确理解诗句的含义)

2、要把握古诗的意境(了解古诗描写的环境和具体的事物)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发生的事情、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表情等)

(二)例文阅读

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完成练习:

1、读懂原诗

2、读改写,大家评:

(1)小作者写的人和事和原诗里写的相同吗?

(2)改写的文章比原诗增加了哪些内容?这样增加好不好?

(3)你还觉得文中的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改变写法

(一)改变写法的要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3)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4)适当补充背景材料。

适当补充古诗背后的故事,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二)例文阅读

读《桃花潭送别——改写<赠汪伦>》,完成练习:

1、你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吗?请给大家讲一讲!

2、改写文章里的人称发生了什么改变?

3、小作者的改写比原诗增添了哪些内容?你觉得怎么样?

三、掌握改写古诗的步骤与格式

(一)步骤与格式

1、改写古诗分三步

第一步:读。(读懂诗句)

第二步:想。(想象诗句的环境和人、事、物)

第三步:写。(把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2、改写的文章有格式

题目居中不能少,古诗原文要写好。

下面接着细思考,改写诗句语言妙。

(出示正确格式)

(二)读读品品

欣赏动画例文《小池》,思考回答:

1、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3、诗句里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小作者的改写,写出了这些景物吗?

4、小作者通过想象,还补充写出了哪些景物?

教学环节三:积累表达

一、词语积累

我们改写古诗要做到:

忠实原作 用心领悟 反复吟咏 体会妙处

美妙的古诗让我们

沉浸其中 心旷神怡 美不胜收 赞不绝口

二、念念歌诀

教学环节四:课后体验

请在课后诵读几首古诗,并选出一首自己最喜欢的。 做个小记录:

1、这首诗叫什么题目,作者是谁?你能背诵和默写吗?

2、你理解这首诗的意义吗?你能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吗?

3、你知道这首诗背后有什么故事吗?

4、你想怎样改写这首古诗?

板块二:读写拓展

教学环节一:明确主题,知识回顾,作业检查

1、改写古诗的技巧要点是什么?

2、你在课后读了古诗吗?请给同学们背诵一首吧! 教学环节二:阅读拓展

环节过渡:为了改写好古诗,我们再来欣赏两篇文章,学一学作者的写法吧!

一、巧用修辞,描写生动

认真读《改写〈游园不值〉》,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诗的题目“游园不值”和诗句。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2、小作者在改写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事?这样介绍好不好?

3、小作者的笔下“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景色?请从文章里找出

来读一读!

二、适当补充,故事精彩

认真读《黑夜射虎》,完成下列练习:

1、《黑夜射虎》是改写的哪首古诗?

2、请简单说说诗句的含意。

3、小作者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故事?

4、改写文章与原诗相比,哪些内容是小作者想象的? 教学环节三:写作拓展

请把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温馨提示:

1、正确体现古诗的原意,不能改变诗句的意思。

2、大胆想象、适当补充、巧妙修辞、描写细致。

3、改写文章的格式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流畅,书写要工整干净。

篇四:古诗改写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萁:豆秸。 釜:锅。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该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传不衰。又,“幼儿版”的《七步诗》被改编成这样: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诸君。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噔噔……”一阵急速的脚步声,曹植急忙来到富丽堂皇的大殿:大理石柱子,汉白玉地板,曹丕坐在龙椅上,双手搭在椅把上,死死地盯着殿门口。曹植迈入殿内,顿时气氛变得很不自在,充满杀气。

曹丕待曹植行完礼后,马上说:“你这畜牲,竟敢勾引大嫂!本王要置你于死地,但念你我兄弟情深,姑且放你一马。听闻三弟文采好,如今若能在我七步之内作诗一首,便免死。”曹植一听,心里顿时凉了半截,心想:这是我哥哥吗?为什么非把我整死不可。

曹丕瞟了曹植一眼,从龙椅上走了下来,说:“三弟,开始了。”曹植心想:如果让爹看见了,这是何等伤心?眼泪直在他眼内打转。曹丕说:“一步!”曹植咬着嘴唇没作声,当曹植喊“两步!”时,曹植终于开口了,吟:“煮豆持作羹”这时两颗伤心的泪珠滴落在晶莹的汉白玉地面上,汉白玉变得不再晶莹。“三步!”“漉菽以为汁。”曹丕冷冷地斜了曹植一眼,说:“四步!”曹植无可奈何地仰望天穹,两行泪挂在他脸上,心如刀宛,声音颤抖地答“萁在釜下燃。”“五步!”“豆在釜中泣。”“六步!”“本是同根生。”曹丕把头扭向一边说:“七步!”曹植叹说:“相煎何太急?”曹丕一愣神,望着大理映入石柱子里的自己,好像看到了狼心狗肺,他失去了人性。

曹植扔下一句“大王,在下告辞!”匆匆离开大殿,他对此地绝望了,曹丕连亲情也不顾,祝亲兄弟为敌人,难道他的江山还可以保住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出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还没有走完七步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

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从此就再也不敢为难曹植了,俩人又成了好兄弟,同心协力,建设魏国。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这首诗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诗的写作背景,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我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汪伦是唐朝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马上写了一封信,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两人亦然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用这样的故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采取讲故事的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改写古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李白就要离开桃花潭了,回想起自己以前在这里度过的欢乐时光,李白无奈地摇头叹道:“唉,没有办法,苍天逼人,只好一别呀!”

一大早,李白就收拾好了行李,来到了岸边。李白走上小船,心想:既然不能再留,倒不如现在坐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美景,也算是安慰自己一下吧。

啊!桃花潭边盛开的桃花果然名不虚传,大都是重瓣的。猩红的热情,粉红的妩媚,那白瓣上洒着点点红斑的,则显得端庄淡雅。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

李白正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啊,这是汪伦为自己深情送别的歌声呀!听,汪伦脚踏节拍边走边唱,越来越近了。啊!这歌声充满依依惜别之情。几天来,是汪伦,与自己花前月下谈心;是汪伦,伴自己浏览胜景;是汪伦,和自己共同探讨人生意义;是汪伦,在灯下与自己饮酒赋诗。啊!朋友,你快点来,快点来,让李白与你再握一次手,再说说知心话??

船,扬帆启程了。李白望着渐渐远去的汪伦,心中感慨万千,不由得诗兴大发,深清吟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学生改写古诗《赠汪伦》QQ版

在春天的一个日子里,天气虽晴朗却笼罩着一股离别的伤感。诗人李白就要和朋友汪伦离别了,两人非常舍不得。正在依依惜别之际,突然,李白的手机响了。李白拿起口袋里的手机说:“喂,是谁呀?”只听电话里的人说:“喂,小白,你在哪儿呀?我在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等你好久了,你咋还不来?”李白回答说:“我和我的新网友正在离别呢,你打电话破坏了这离别的气氛,你再打电话来,我就不去了。”李白气愤地按了关机键。李白在船上站了很久,看着汪伦,至少说了N次再见。李白不耐烦了,说:“喂,船长!怎么还不开船?”他气愤地走进了船舱,“哇!”李白尖叫一声,船舱里沾满鼻涕和眼泪的餐巾纸“泛滥成灾”了。原来船长看着李白和汪伦离别的情景哭了,而且哭了N个小时了。李白说了船长几句,船长就马上起航了,突然船长说了一句,李白马上就晕了。“原来船的油用光了。”最后,李白只得开着他的大众摩托车回去了。

古诗改写作文(高年级)征文选登

三、完整讲述故事:《夜擒单于》。

四、提供背诵篇目,展开想象,小组内改编故事。

(一)背诵:

1.《别董大》 2.《寻隐者不遇》

3.《江南逢李龟年》 4.《七步诗》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回乡偶书》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8.《赠汪伦》

9.《芙蓉楼送辛渐》 10.《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生按小组任选一首古诗...

·

便到了一对老夫妇家落脚。“开门!”大汉不由分说一脚踹烂了不能说是门的门。把我从睡梦中惊醒,连忙穿上衣裤,走了出去,看见了老翁翻过墙去——大为惊讶。原来,老翁的体质并不是很好,虽说可以下地,但一天也只能下相当于普通人一小些的地(不通顺)。——他到底为什么如此惊慌。 习作新方案:古代诗歌改写

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篇五:小学作文: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小朋友在小路上玩。突然,他发现一只飞飞停停的蝴蝶像一位翩翩起舞的舞蹈家。小朋友想:这么可爱的舞蹈家,真想把它捉回家。小朋友就兴奋地跑了过去,悄悄地靠近这只黄色的蝴蝶。小蝴蝶一会儿往上飞,一会儿往下飞,累得小朋友气喘吁吁。小朋友已经追得满头大汗了,蝴蝶飞到了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小朋友想:这么难抓,还是明天再来吧!小朋友就回去了。可他发现小蝴蝶还一直跟着他,突然一转身,小朋友猛扑过去,小蝴蝶一下子飞走了。小朋友也摔了一跤。小朋友想:我化了这么大的工夫,连一只小小的蝴蝶都捉不住,真难啊!

1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