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0:26:09 初中作文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初中作文

篇一:大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大学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鲍海飞 2014-12-30

无论哪里,都是先有人,后有才;又从专才到博才;乃至有了名称为教授,被传授的人为学生。若从一个行业来讲,教学也是一个行当,就是一个普及知识的职业。大学也不过就是个讲堂,但大学有它特殊的地方。大学教授或教师不过是个曾经或者已经掌握某一个方面知识和技能乃至对某一领域发展有贡献的人而已。

大学之所以特殊或者神圣,是因为大学海纳百川,汇集了各学科、汇集了众多有思想、有技能、有发现和有创造力的人才,甚至对未来各领域发展有引领作用的技术和人才。大学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曾经的图书馆,在幽静中透露出深邃;是因为它的讲堂,在宽敞明亮中传出的智慧语言;是因为它的播种,孕育了伟大思想和智慧的花朵。

大学是个窗口,是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大学属于未来,是属于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年青人的未来。

有大学者、大学问之地称之为大学。大学是文化和科学的启蒙者、发扬者和宣传者。大学是宣言书,大学是宣传队,大学是播种机。它的宣言是求实求真,它的宣传是真理正道,它的播种是智慧和桃李。这是大学之道。

有大学堂方称之为大学。大学堂是让人眼界开阔的地方,大学堂是个心灵交汇和沟通的地方,大学更是创新思想的发源地,这更应该是大学讲堂所起到的作用。大学的讲堂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大学的讲堂是灵活多样而非一成不变的,这里不是照本宣科和循规蹈矩的地方,而是激情澎湃光芒四射的地方。

大学不是孤芳自赏的地方,而是面向社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构筑桥梁的地方,在心灵与未知之间构筑桥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仰望星空,可以俯视苍茫,有心灵的远足,有思想的探求。吾将上下而求索!

1

为了寻找到人生价值的彼岸,大学只不过是个人人生扬起征帆的起点,是人生的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这是青春年少的阶段,因为这是思想浪漫、励志激扬的年代。在这个历程中,能够最快获得大量的知识,个体在其中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大学的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启发和唤醒人头脑中深处的迷茫和困惑,在众多思想交叉碰撞中,在不断学习和探讨中,个体不断获得灵感的火花,大学依然是个顿悟的过程。

大学是一个让人虚心的地方,无边的知识海洋让你畅游,让人知道自己的渺小、无知和无力,因为,无数的智者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经典诗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大学是个宁静的地方,只有图书馆里轻微书页翻动的声音才能打破这宁静。这里有一个个静立的思想者,永远屹立在书架上的智者,他在永远等待着来者;然后,就是端坐在书桌前凝望着智者的学者。他们一直默默地在进行着心灵之间的对话。过去的,现在的,他们一直在静静地凝视着未来。

大学更是个躁动的地方,他让人思索过去,思考现在,遥想未来,这里又让人的内心又无法平静,一个又一个的共鸣,犹如“投石击破水底天”,在年青的心中荡漾,激励着年青人人去勇敢地探索。

大学里,先有知者,后有智者,再有思想者,启迪者和创造者。大学里不仅有所谓的知识,更有的是智者、仁者,甚至有疯子和呐喊者。

大学里的小道能让一个人启蒙,让一个人学到技能,大学的大道是探索和创造的力量,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

大学里有大师,但没有偶像和规范,如果有,那只能是砸碎偶像和规范,只能是超越偶像和规范。大学里若说有偶像,那只能是巨人的思想依然屹立在那里。

大学里非有大楼也,而是有大师也。大学是一个让人在感悟世界的同时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并追求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你说大学有什么模式的话,那么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把你拘束和限制了。每个大学都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争奇斗艳的。就像天下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每个柔弱的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大学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一样,那真是世界上最枯燥乏味的地方。

2

大学无形,大学无象。

如果说大学是个神圣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学有不拘一格的思想,有澎湃向上的力量。然而现在的大学则多陷于商业化和庸俗化之中,逐渐陷入形而下的境地。大学利用教授捞取经费,教授利用大学捞取名利,二者互惠互利。教授的腿越多,功力便越大。殊不知,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大学之乱象,在于所谓的自主招生,在于所谓的文章发表,在于所谓的职称竞聘,在于所谓的经费使用,在于所谓的人才培养,在于所谓的表格管理,在于所谓的数字论英雄,在于所谓的绩效搏杀,在于所谓的年终考评,在于所谓的名目繁多,在于所谓的朝令夕改……。干活的人人人自危!有清美眉的无奈换岗,有川辣哥的表白语录……

一个大学如果不是传播知识,不提倡发散思维,不倡导创新精神,其余一切都是虚无。又有所谓科研学问做得好,讲课才有资格?这二者的关联究竟有多大!真是不一而足。殊不知天下之才,又何止在于大学之中,天下三百六十五行,行行皆学问。教授和常人一样也就只有两条腿,而且只能向一个方向走。有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有的人却为五斗米耍尽花招。做学问的无心做学问,搞研究的无心搞研究。大学在把握方向,大学在失去方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名利,大学摆脱不了世俗之名利,大学早已是名利场,大学早已非是一片净土。

大学里,人是灵魂。一个教授做得好,可以称为引路人;如果做得不好,便是误人子弟。

大学是个梦想的地方,大学是一个让人生之梦起航的地方。大学应该是开创未来,引领未来的地方。一个大学要面向世界,更要面向未来。如果大学之魅力十足,那么为何还有诸多英才半途弃校而去。那是因为那些人已经找到了人生前进之方向。

大学的目的是不拘一格出人才,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说一个大学里的教授能够挺直腰杆的话,不是因为他有多少钱,也不是因为他的官做得多大,而是因为他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理想,也不是因为他固守他的思想和理想,而是因为他有着不断地创新思想和生机活力。一个大学的骄傲和荣誉也不是因为他的高楼大厦,而是因为里面有了大学者

3

篇二: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本期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主题: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和好校友

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是好的大学校长,您对历史上中国的那个校长是最为尊敬的呢?

韩震:对过去的校长了解都是靠文献,这种尊敬往往是一种距离上的感觉。实际上为什么咱们说,老觉着咱们这个同一代没有什么大师呢?实际上我觉着这是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同一个时代,大家都是觉得,你长这么高我也长这么高,你工资是几级,我也是几级,互相之间都觉着是非常亲切的,非常密切反而就没有一种距离感。实际上任何一代,都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的提到一些哲学家,像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个都是德国人,都属于大哲学家了。雅斯贝尔斯也曾经说过,他说在我们这一代,感觉没有什么多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再过上多少年,大家认为他们俩都是大哲学家,是不是?他有一种距离感。比如说跟我们共事的这些校长,这些省委秘书,实际上他们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只有亲切感、熟悉感,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太多。有的时候做的事情,有的人想的更早一些,有的人想的更晚一些,有的想的更深一些,有的想的更浅一些,有的想的更全面一些,有的想的更窄一些,但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跟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大家反而有一种尊重感,因为它的距离产生一种尊重。我想从这种距离看,我们的这些大学校长,实际上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你比如说像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兼容并包,这样一种理念,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提出这个理念,我觉着是很了不起的。

凤凰网教育:很难得。

韩震:是很难得。包括像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他们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建国以来的这些校长,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造就每个时代的英雄。我想他们只要给教育做了贡献,给人类,给国家做了贡献,都应该值得尊重。我觉着这个我们也没必要非得选,我不太同意非得选出来最什么的,我觉得还

要群体化。中国的校长群体,或者是教授群体,以后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我想以后尽管大家说这个,大家对教育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它总是在发展,要不我们也就没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

比如说这个我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工资低,但工资比我们的低的地方多了,为什么他们没发展那么好呢?这就有赖于中国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打工的,最初他至少是个初中生,后来是很多都是高中生。这个上过高中的和没上过高中,上过初中和没上过初中,他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整个对问题的认识,都不一样。所以说,而且随着中国的转型,这也可以看出,中国转型成不成功,我想就跟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关系。

说实话,现在教学质量不如过去了,因为过去是精英教育,是很少一部分人选出来上学。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20几万上大学,全国十年没高考了,才考20几万,现在是每年600多万,但实际我们的精英教育那部分,仍然是在发展,而大部分人的素质,毕竟是比原来没上大学的时候提高了,必须要认识这点。教育必须得有个过程,这个叫百年树人。所以说,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在发展,我觉着这是群体,我就说为什么我从这,不要非得举那一个尖子,那一个什么,实际上要看到群体的这种,国民,整个国民素质的上升。当然,高等教育也好,基础教育不是没有问题,有我们问题,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是在问题当中,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才进步的。没有一个时代说,实现理想状态以后没问题了以后这个事,那是没有的,现实之所以现实它就不是理想的。所以说我们要看到进步,当然我们要正视我们的问题,不断改进,这样才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往前发展。

实际上现在国外研究我们,正像我们研究国外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许多我们多国外去开会。我连续三年参加了卡塔尔基金会举办的这个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这个峰会上,中国教育被当作一个现象来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了,当然他们也是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们就跟他们说我们在国内是挨骂的。你看你培养了这么多工程师,当然这个工程师的质量我们也承认,肯定还有距离。中国的教育本身也没有完全从原来那种摆脱出来,比如说我们的灌输式的教育地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这种培养。

我们即使有了这个意识,我们这个方法也一时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另外,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文史这部分,这些容忍统治这本来是中国的,原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是由于学科的分的越细了以后,不同学科之间互不来往,这种现象倒成了我们的弊病了。这个都需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种不同知识的差异。比如说学生,过去工业社会按照标准化去培养学生,但是到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更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他的特点。因为每个人从心理到生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是基于他学习兴趣,他更容易成功,是吧,而且这个时代也需要一种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我们就是要每个人,也就说如果工业化时代是按照那种标准化去培养人的话,我们可能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应该构造一种什么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这种维护,构件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以一种不同的知识结构适应这样一个差异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一个个体化的时代,而且这也是个创新的时代。

当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搅合在一块的时候,可能反而是创新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就是,差异本来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沃土,我希望北外这有54个语种,不同语种这种差异了以后,会在教育的创新方面也走在前面。

凤凰网教育:那在您看来怎样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然后您谈一下您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韩震: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我觉得首先它本身有一种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就像熔炉一样,进来以后呢,能把人提升,这种提升,倒不是说来到这里长高多了,而是出去以后,他的境界,他的视野发生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学的载体,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校园大楼,因为大楼我们可以盖,而且楼也可以用来干别的,做军营也可以,做工厂也可以。主要就是教师,教育了一批最好的教师,这个好教师既有责任心,同时确实有知识、有能力、有能力、有境界、有思想。我提倡每个教师不仅仅是教语言,我个人想,他同时也是教思想、教文化、教做人。也就是说一个好教师,也应该是个好的学问家,好的思想家,因为这样的课他才是境界不一样,他不仅是一个工具层面,也是一个理念层面。

就是每堂课,他(教师)教给了很多发音,教了很多语法,但同时呢,也有一种思想在里头,有一种文化的境界在里头,那么这个课他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这个知识掌握过程当中,实际上提升了仁义这种能力和境界。这是大学中我觉得要有好的教师,另外,一所大学也得有好的学生。实际上它是个互相的,教学相长,这不是说说而已。为什么大学的老师要不断的得到更新呢?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学生逼迫下,当然这个说的是,某种意义上,因为成天见这些学生,学生的阅读速度,他的注意力,对新问题那种敏锐,他会反过来去问老师,这时候就逼着老师去思考一些新问题。而且老师,跟年轻人在一块,本身也变得年轻了,这种年轻呢,倒不是说他生理上变年轻,就是他思想上保持一种活跃。所以说我觉得好的大学,首先有好的老师,同时也得有好的学生,这是一个互动过程,而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好的学生促进好的老师,你太差了你在这儿待不住,有些老师为什么过了几年自己都不敢上讲台了,他确实待不下去。好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在进一步提升好的学生,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声誉就建立起来了,这是好大学。

大学精神我认为很简单,一所大学我觉得就是追求真理,这最基本的,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无论怎么变换以后,就是说,是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所教授也好,讲的应该是真的东西,当然这个真呢不是现象的,而是一种经过思考,经过研究,它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说,黑格尔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那是因为它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有未来前途的,代表着前进方向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他应该具有前瞻性。因此大学的第二个追求卓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当然,不同的学校在这两方面他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作为一个语言类大学,如何把语言和人文的,人文精神的教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思想怎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知识怎么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懂外语你就是一流人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会懂外语,多数人都不懂外语,懂外语很了不起的,这现在就不是了,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第二呢,国家的发展,对外语类人才也提高了要求,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属于非常落后的,我们学了外语就是为了学习人家,我们听着就行了,我们好听懂人家。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了,至少是个同学了,而且这个班级同学里呢,尽管不是最好的,那也是优等生了,优等生你就得讲,你不光能听你还能讲呢,得会提问题,还会讲问题了。这个时候,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是仅仅会外语了,还得有一定专业知识。你得懂得国际规则,你得懂得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问题,你得了解国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北外如何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下工夫,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把这种精神和一种具体的战略策略结合起来,这是校长和每位老师,每位院长,每位系主任都要研究的。

一所好的大学,实际上它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有好的校园,有好的校园,这本身也值得骄傲。没有校园,没有大楼,它没办法去办。但是它最根本的载体我觉得是这个学校的声誉,就是它的校誉,一个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再就好校友。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家看这个学校的这种声誉的时候啊,是通过这些一个个的校友表现出来的,校友的社会责任心,他的能力,他的业绩,实际上就是北外的业绩,北外的声誉。我们北外号称是“外交官的摇篮”,这种美誉也是个事实。就是说出了国以后,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都有北外人,现任的大使里还有100多位是毕业于北外。美誉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这些校友们在不同岗位上他们做出来的贡献。

今年在返校日以后,我跟有些校友说,你们走哪儿就把北外的声誉带到哪儿,你们怎么做也就是北外的声誉。所以说好的大学,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好老师,就是说无论是大师也好。实际上大师是过多少年以后好多人就认为他是大师了,现在一般你看,你见了谁以后,咱们

互相之间也都是普通人,就觉得没有什么大师,我觉得大师再过一段以后,反而如果是体会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做了贡献。好学生,然后就是校友的社会贡献,社会认同度,这是好大学的标志,这是最主要的三个要素。(编辑/海峡教育网

http://www.haixia.edu.cn/htmls/201211/11369.html )

篇三:西南大学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简答题:

一、 现代高等教育基本特征P25-27

1、高等教育是完全中等教育之后进行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是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

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

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

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教材答案)

二、 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趋势P96-99

1、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3、积极实行集权与分权并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

三、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策略P156-159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2、依法治教,促进教学规范化;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改革教学管理。

四、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困境和出路)P186-187

问题:

1、国家调控和管理存在缺陷;2、高校内部自我调节功能弱化;灵敏的信息网络尚未形成;4、市场机制调节不完善;5、社会参与缺乏;

对策:

1、把握市场需求,根据学校定位合理规划本校专业布局与结构;2、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特色学科专业;3、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4、完善专业设置机制,加强国家紧缺人才领域的专业建设。5、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基础学科专业。6、调整优化重点公益、人文社会和优秀传统学科专业。

论述题:

如何理解大学师生关系?

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认识

1、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教师和学生在社会构成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反映和包含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关系;

2、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指在教育过程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特殊的人际关系;

3、师生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感情、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二、但是我们更多的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结构体,可分为:

1、教育场域的师生关系

指在课堂、学校等教育场域形成的教师与学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质,师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共同达成一定的社会和教育目标,是一种功能性关系;

2、心理场域的师生关系

是伴随着教育过程并影响教育活动的进行,通过内心体验和感受建立起来的关系。良好的心理关系对教学关系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师生个

性品质的提升。心理关系受到师生个体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法律场域的师生关系

指在相关法律法规下教师和学生双方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因法律法规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所以大学师生关系的法律意义又越来越丰富。

4、伦理场域的师生关系

5、日常生活场域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存在关系,是一种你-我关系。在这种存在方式下,人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物,它所关心的不是关系的外在功能,而是生活意义,此关系具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6、不同场域师生关系的联系

师生关系是一个结构体,不同场域的师生关系实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现实中是浑然一体的彼此交织在一起展开的;

不同场域的师生关系又是相互独立的,要分清场域,区别处理。

如何理解一流大学的理念及共性?

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是大学建校的关键。

一流大学办学理念共性:追求真理、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文化感染。

1、追求真理

a 大学是个毫无顾忌追求一切真理的地方,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 b 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既然这么彻底,一定会带来最紧张气氛,这是进步的条件。真正的研究者即使在激烈争论中仍是团结的。

2、使命引导

自1898年西点军校把“职责、荣誉、国家”正式定为校训以来,西点军校就承担起培养坚毅卓绝,品格超群的领袖人物和领导人才的使命。

西点军校复杂而神秘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引人入胜的张力,根据雅典和斯巴达来研究这种教育--西点的领导者就是这么考虑的。

斯巴达--结构刻板的常规训练,死记硬背

雅典--培养创造力和灵活性。

3、学术自由

大学的根本特性:学术。学术自由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是保证大学学者能够完成使命的条件,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所以说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永远不能放弃。

4、大学自治

a 变原来隶属的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从而拓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空间

b 大学自治的内部管理涉及到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行政管理应围绕学术管理来进行,应当立法以学术自由为导向提升大学学术管理的地位。

5、文化感染

无论自觉与否,正确与否,大学文化总是体现已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认同。且教育本身一定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中的人,学校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文化的传承者,遭遇者和创造者。

补充: 我国大学理念的特征:

(一)传统特征:

1、德为先:以德育为先,注重道德学问,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国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

2、政统与道统的结合:以政治教、以教治国,强调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以“政”(治国之道)为内容。为学不离从政,学与仕始终是不可分离的。政治上也经常持相同立场并互相倚助 ;

3.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学问需有益国事,其基本意思就是学习经典书籍,从中发展自己的智慧和见解,用于社会改革与进步。

(二)时代特征:

1、组织系统的金字塔理念: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在社会声望、资源配置、教学条件、管理模式、师资水平、招生就业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差异;

2、全国统一的高校管理理念: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遵循“全国一盘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尽管这种管理模式可能带来制度性的不平等,但上下都必须接受这个基于集体主义的制度安排 。

我国大学的困境及理念革新

现实困境:

1、先天不足,缺乏积淀;

2、资源短缺,质量危机:一方面规模发展与效益增长之间矛盾突出,另一方面大学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3、学风堪忧,治理不力:整体上现在大学的学风非常糟糕,浮躁、浮夸、肤浅,追名逐利、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成了不少人的人生哲学;

4、华而不实,缺少创新: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理念革新:

1、把握使命: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更新观念:拓宽资金筹措途径和面向教育的市场需求。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变革,教育的市场功能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高等教育面向市场寻求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开放,未来大学发展将以不同的层次、类别、形式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3、特色立校:无特色,难以立足;

4、教师队伍建设:人事关系——劳动关系,末尾淘汰——流转退出,薪酬管理;

5、行政化的去留: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目前高校的去行政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篇四: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很多大学都把目光放在培养博士硕士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中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采访时,称目前人才观过于偏激,强调培养蓝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大学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人民日报》10月18日)

不可否认,社会需要教授,也需要厨师。在某一个行业里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是人才,行行出状元,行行都需要一流的人才。提出大学要分层,致力于培养更多蓝领,无可厚非。只是,据此提出大学应培养更多蓝领,而不首先解决大学本身的定位,未免有失偏颇。“一个人的成才,除了在大学,更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地方

多的时间是在社会,是在工作中成才。”让大学承担“成才”的全部成本,也未免过于苛求。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只是,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如果高校都去培养一些技能型的蓝领,那么大学与职业技校有何区别呢?不可否认,当下很多高校依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于高层次的教育,没有把技术工人叫作人才。怎样看待这种观点,首先涉及到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以及人才价值观的认识。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说到教育目的是什么,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我想,大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焦点不在于白领与蓝领之争,而在于大学理念的认知,以及教育模式的变革,需要重塑新时代的大学精神。

大学理念核心旨在对“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怎么做”这两大基本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回答诸如“如何办大学”、“办什么样大学”等问题,明确大学的角色与定位,勾画人们对理想大学模式的系统构想,进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等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出现,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大学有不朽的精神存在,大学才得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作为一个探究高深学问的学术世界,大学是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家园,是充满灵性氛围的智慧摇篮。重塑大学精神,它需要我们从探寻社会和时代的大学理念入手,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造大学的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大学与外界间的那道有形或无形之墙,已经荡然无存了。大学已非一独立研究学问之地,不再是一独立的“学人之社会”,而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今日,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已不是“象牙塔”,而是众望所归的“服务站”了。大学愈来愈接近社会,大学在社会中充当何种作用,最终将走向何方?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

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

大学精神寓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必须拥有绝对的理想主义色彩,具备超然的独立自主地位,一定程度上超越世俗社会,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完成独立地位的回归。不是说大学一定要固守象牙之塔,不能参与社会变革,只是参与是应当有限度的,它不应该立刻满足这个社会所有的即时需求,而是对于社会的远景做出承诺与研究。也就是说,这种参与和服务应是着眼于长远的,也只有从这个方面,大学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五: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教育”的思考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 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

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一个对社会有精神导向作用的机构,大学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大学作为人类文明和科学的集散地,是人类积累、传播、创新知识的场所,是多种文明形态、知识形态汇聚碰撞的地方;大学就是要在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碰撞中产生能照耀人类前行的东西。

大学精神为淳化民俗、改良社会风气提供精神“典范”和引领,引导全社会崇真、向善、求美。纵观古今中外,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存在,被赋予了太多内涵和精神内容。作为被普遍公认的一种有效教化手段,大学训练在提高社会思想格调、公众智力修养、纯洁国民情趣、培养时代精英等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大学不是一个一尘不染的“真空地带”,也会经受各种诱惑利益挤压。过去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那种传薪播火、筚路蓝缕的学术使命感和文化使命感,今天一样应该成为我们最景仰的大学精神。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