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的求学经历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6:27:12 体裁作文
我的求学经历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我的成长经历的作文800字

我的成长经历的作文800字:我的成长故事

我的成长故事,有酸甜苦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幸福世界。正是经历的这些酸甜苦辣,让我不断的成长。

在我六岁那年,我是一个不听话,十分调皮的孩子。但我的学习成绩向来都很优秀,从来都是很稳定的。

有一次,数学测验的结果出来了,有许多同学都为自己的好成绩感到高兴。只有我在一旁闷闷不乐,因为我的粗心大意,只考了七十几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令我对数学少了一份信心。本来成绩不错的我,竟然考了这样的一个分数,我真的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忐忑不安,生怕家人骂我。过了许久,我推开了家门,走了进去。家里没人,桌面放着一张纸条,意思是让我自己吃饭。吃饭后,我本应睡午觉的,可我还是对那七十几分的成绩感到不安,看着这张试卷,我心里特别难受,差点流出了眼泪。

中午十二点钟,妈妈下班回来,看我还不睡觉,手上拿着一张纸在闷闷不乐,就问:“儿子,怎么还不睡觉?"“我......我......"我的声音低得连我自己也听不见。“怎么了?”妈妈带着温柔的语音,走了过来,我随着脚步,把试卷给了她。妈妈拿起试卷,翻看了两遍,她几乎什么都看遍了,却没有看——分数。此时她沉默了,一会儿,她自言自语:“原来我儿子就因为这事那么伤脑筋啊!”她接着补充:“他真不应该,他应该做的是,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考个好成绩!”

听了妈妈的话,我失落一大半的自信心霎那间被找了回来。我心想:“对,我不应该在这茶饭不思,我应该‘东山再起’!把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都改正!这样才会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稳健!”

于是,我“日夜奔波”,每夜认真的复习当天老师讲授的知识,然后认真的预习第二天课程,次日早上我抖擞精神,认真地听课,坚信有一个好成绩。我打开书,读了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次都是这些充满哲理性的语言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第二次的数学测试中,我终于取得了好成绩。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天才,是用99%的汗水加1%的灵敏而成的。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有苦有甜......正是因为经历过了苦的磨练,才会有让甜更长久的毅力!

篇二:毛泽东的求学经历

毛泽东的求学经历和人生转折

从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距家50里外的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到1921年参加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党的一大,毛泽东实现了由崇尚改良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到初步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五个“半年”:三易学校,半年当兵,半年自学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接受的是私塾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他一读就是6年。他虽然熟读这些经典,但并不喜欢。虽不喜欢,但学习起来却也极为认真,这使得他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后来毛泽东那些充满睿智的宏篇论著,还是那些大气磅礴的诗赋文章,都无不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光辉。那时的毛泽东经常偷偷地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杂书”,书中的故事常常引起他深深的思考。像《水浒传》里聚集梁山造反的人物,是少年毛泽东心目中的大英雄,而且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水浒传》是一直陪伴毛泽东的书籍之一。书读的越多,毛泽东就越感到知识的匮乏,为此,他曾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游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毛泽东决心走出家乡,走出封闭式的私塾学堂,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到那些新式学堂学些新知识。但是,讲求实用的父亲

却不想让他在学堂里呆得太久,尤其是不喜欢他总读那些没有用的“闲书”,而是希望他到湘潭城里的一家米店去当学徒,学成后回来打理和继承家业。对此,毛泽东极力反对,因为他实在不想一辈子小富即安,永远做个井底之鱼。为了能继续求学,他几乎动用了所有的长辈、亲朋和好友去当他父亲的“说客”。父亲终于同意让他继续求学,到湘乡县立东山高小读书。从此,毛泽东离开了韶山冲,也开始了他一生最具传奇色彩的伟大人生。 初来东山学堂,毛泽东立即显露出他的超凡才华。在入学考试的作文题“言志”中,毛泽东抒发了自己求学救国的志愿。他的作文被老师们争相传阅,老师赞赏 :学堂多了一名救国俊材”。在东山学堂,毛泽东眼界大开。在这里,他感受到了老师们鲜明的爱国思想,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学的一些新学科,学了一些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他第一次听说美国这个国家。当他听老师讲“华盛顿经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时,他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在东山学堂学习的短暂日子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思想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只学习了半年。就是这半年,使毛泽东实现了由小时候信佛,以后相信孔孟,到信仰改良主义的转变。东山学堂是一所提倡“新学”的学堂,在这里,毛泽东深受康、梁的影响。他的同学文运昌(也是他的表兄)送给他一套《新民丛报》和一本记述康有为倡导变法的书,这套书报,毛泽东“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他认为中国应当像日本“明治维

新”那样,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他在读过的《新民丛报》上写道:不能像以往误国朝廷那样“法令由君主所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应该像君主立宪国家那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虽然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远离改良主义正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康、梁的思想行动早已落伍于时代,但是,毛泽东毕竟从研究康、梁及其改良主义学说开始,使他的思想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

毛泽东读书极为勤奋,再加上他比同学们的年龄要大一些,更懂得学习的可贵。所以,东山学堂满足不了毛泽东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他听人说,要想学得更多,就要到长沙去,因为那是个大城市,是湖南的省会,有好多更高级的新学校。而东山学堂的校长、老师、同学,看到他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又好,都建议他去长沙考中(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我的求学经历作文)学堂,继续深造。

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贺岚冈对毛泽东说,愿意带他前往读书。毛泽东再次冲破家庭的阻力,挑着行李走到湘潭城,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并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了父亲的帐薄里,父亲偶然翻到了,上书:“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表达了青年的毛泽东立志求学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从偏僻的农村第一次来到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长沙,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毛泽东在这里又度过了大约半年的

学习时光。初到省城,毛泽东视野大开。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并由此开始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走向革命民主主义 。在长沙,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他由此知道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被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深深吸引。毛泽东以极大的热情关注《民立报》并成为它的忠实而热心的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张报纸上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时,思想受到巨大的冲击。黄兴在广州武装起义震惊全国,学生中欲投身革命的人,更是跃跃欲试。

毛泽东就是这“跃跃欲试”中的一个。一天,他在校园里贴出文章,公开发表政见:必须把孙中山从日本召回,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尽管他还没有放弃“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敬仰”,但对革命民主主义已有很高的热情。他毅然剪掉辫子,以示反清的决心。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毛泽东异常兴奋,觉得正在激烈进行的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的时候,长沙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没有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毛泽东在长沙革命军中度过了半年。他不怕吃苦,极其认真地参加军事训练。每月得到的七块大洋军饷,他基本上都是用来

购买书报。这期间,他从《湘汉新闻》上读到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虽然这只是江亢虎所宣扬的社会改良主义,但他对这个新东西还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还写信同东山学堂的朋友和同学讨论。

毛泽东跟军队中的大多数士兵以及正副目(即正副班长)和排长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常常帮助他们写家信和讲解报纸上的新闻,同志们都很尊重这个列兵,认为他有学问,他同士兵中的一个铁匠和一个矿工特别亲近,极其喜爱他们的质朴。1950年夏天,他收到当年同他有过友谊的一个副目的来信,毛泽东亲切地给这位四十年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副班长回了信。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毛泽东倍感失望,决定退出新军,继续读书,以探索新的思想。

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实业、警察、法政、商业等专门学校,都不满意。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第二年改为第一中学)。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风云变幻,青年毛泽东愈发感到读书的重要,所以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自觉、刻苦。一位国文教员很欣赏他的文才,见他喜欢读课外书,便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揽》,这是自上古到明代共一百一十六卷的中国历代编年史。我们很难想象,这个十九岁的刚刚从闭塞的农村走出来的、刚刚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以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和境界读完了这套浩如烟海的历史巨著,而且还写下了不乏真知灼

篇三:最难忘的学习经历

如果说让人最难忘的学习经历莫非就是我读小学时发生的那件 事。

那天,天接近黄昏,马上就放学了,赶快在课堂上借书看,结 果,还是只借到了两本,虽然有点少,但是,有书已经可以了。 因为在小学我是住读生,所以会有两节晚自习,一般作业写完 后就没什么可以干的了,所以借书好消磨时光啊。结果因为书太好 看,下了晚自习我还没看完,于是我就想,我可以睡觉时再看啊。 然后,我就被我的这一想法说服了。

疾步走到宿舍,飞快的走到寝室,快点洗澡之后,然后就准备 看书,哪想到,刚坐到床上,就打睡觉玲了。哎,倒霉。 然后就有了以下情节的发生。

拿着手电筒看书。

当老师一来,我就假装睡觉呢,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有时候 我就喜欢被自己的小聪明洋洋自得,结果就疏忽了,我的被子没有 完全遮住手电筒的光,当老师再次来检查的时候,就看到了我把。 看书看到津津有味的我,却感觉到一阵疼痛在身上蔓延开来, 潜意识告诉我,老师来了。那个场景,现在回想起来,还有点涩涩 发疼呢。

“同学,你这么晚了还在看书哦,好爱学习哦,是不是应该跟 你颁发一个?爱学习奖状?呢?”梅老师说道。顿时,我的那个心 里啊,翻江倒海的,眼泪就这样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最后的结局是,我被罚半夜还在拖地,啊,我的天哪。

那次的经验告诉我,老师不是瞎子,老师也很精,当然自己也 不能半夜还在看书,纵使书再好看。同样,老师也是为了我好,看 书是好,但也不能半夜看啊

篇四:我的求学生涯

我的求学生涯

大同县示范中学教师 王 富

我不堪回首的童年,不仅是家庭遭受了天灾,而且国家遭受了劫难。我是八岁上的小学,母校是大同县聚乐堡小学,是一个完全小学,一到六年级,我们村是乡镇所在地,其他村只有初小,即只有一到四年级。我们小学在我的记忆里是一所好学校,教师都是很有水平的,校长很严厉,学生们望而生畏。那时,没有幼儿园的概念,我1至5年级受到了正规的教育。五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年长的都清楚,我向学生们介绍说,那时工人不做工,学生不上课,学生们很高兴,说那挺幸福,不用做作业了。确实,当时,全国六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窜联,开始时,步行,后来是不花钱坐火车,到哪吃住不花钱,天南海北,东游西逛,好不开心。对此我们五年级的学生非常眼红,我们班的同学在几个能力强的带领下,也到了县府,当时在大同,人家说五年级政策不容许,白吃白住了两天回来了。我们寄希望于六年级。第二年,政策发生了变化,全国各学校复课闹革命。六年级不知咋过去的。

初中三年,记忆犹新,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劳动,三年没有课本,好老师都被打倒了,校长是本村一个没文化的人当。只记得他给我们上课时只讲故事,现在还记得卷席筒的名字,内容却一点也记不住了。每天上课时全体起立,做四首先;一是向毛主席致敬,二是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三是祝林副主席身体健康,{那林副主席即林彪,他那时身体很差}四是全班合唱<<东方红>>,下课前,全班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一节课这些东西占了半节课。三年里,全班只有一个退班生会列方程,然后大家来解,语文上的都是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著作,我到现在老三篇还能熟背如流。还记得我们在别人指导下学生们三五一伙,在各个路口堵截路人,必须背一条毛主席语录才能放行。初中三年也是在母校上的,而校名却改叫聚乐中学。

三年愉快的初中生活 一眨眼过去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政策要求各乡镇普及高中,当时不叫乡镇,叫人民公社,那时,多数学生家长不让孩子上学了,再说,成分不好的孩子想上也不叫上,所以,全公社招一个高中班不容易,所以,将我们上一届、我们下一届和我们这一届三届合为一个班,水平参差不齐不说,学校没有桌凳、没有教室、没有宿舍、没有校园,一穷二白。于是我们暂时租用一间村人的西下房,每人带一个小板凳,人挨人、腿挨腿的挤在一起上课。冬天还可以,到了夏天,热得让人难忍受。每天下午全体同学到新校址建校劳动。打土墙,璇窑洞,盖平房、种地、课前课后还要积肥,学校给定任务。有时我们还上山植树,下乡支农,有时还修铁路,挖电线杆坑。两年的时光更是一晃而过,校园建成了,我们毕业了,虽然知识没学上,但文凭有了。我们高高兴兴社来社去,于是就自然有了两年战天斗地的历史。当时,上大学,靠关系,都是当官的子女。就是当兵也的有门路。 就在回村参加生产劳动的第二年秋季,聚乐小学两位民办教师被推荐上师范,为这两个民办空缺,公社干部、大队干部挣得不可开交。正直的校长毅然决定考试选拔。这消息被我母亲得知,下午我去劳动时母亲拉住我,叫我学习,我当时对社会看透了,说:“人家当官的轮不上,咱凭啥。"但母亲说不管怎样你下午必须看书。我想看啥啊,高中的书一窍不通,初中没书,无奈之下,我找了一本妹妹五年级的一本数学书,当时小学五年制,我把总复习看了一遍。晚上,全村的文化人都去了,有老牌高中生,有后来的高中生毕业生,满满两教

室,监考的干部云集,门窗外看热闹的人们更是如蚂蚁,这前所未有的大事轰动了全村。只考语数两门,语文我有学毛选的功底,数学我有小学五年的基础和一下午的努力,所以,我都用算术方法解决。结果我,我考了第一,考第二的是小学教导主任的儿子,他是我同学,学习也不错,但他爸爸是命题人,让人怀疑,让人议论。晚上大队支委会开了大半夜,最后意见达成一致,按成绩来。于是我告别了我的队友们,走上了民办教师的道路。我衷心感谢我的母亲,感谢那些不知名的正直的领导们,感谢母校的同志们,我没有四年的民办生活,在高考时绝不会考上浑源师范的。

上了十一年学,从小学到高中,没离开过我的故乡,考住师范,虽说还没走出大同,但对我而言,已是很远了,而且国家给生活费,管吃管住管分配。两年里,我发奋读书,追赶十多年落下的知识,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厚望,以优异的成绩走上了教师之路。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同县一中初中部教书,后来高初中分家,初中部命名为大同县示范中学,从八零年一直到现在。如今虽已退休,但仍在为党工作,发挥余热,有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呀。

推荐理由:也许许多人都有和父亲一样的经历,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都经历过痛苦磨难的岁月,但谁又能在发黄的记忆里,收罗出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画面呢,许多记忆已经随岁月远去,每当听父亲提起往事,仿佛都是那么的刻骨铭心,许多画面只有在电视里可以重现,前几天看到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向我们展现的就是那段岁月,许多共鸣是他们那一代人永远都无法忘却的,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我们要记住父辈所受的那份罪,要记住中国改革进步为一代人创造的美好前程,父亲是知足的,父亲是乐观的,对于那一代文化人,是幸运的,也是艰辛的。我推荐我父亲的文章,也是被里面的情节所打动,也被能把苦难岁月当财富的乐观精神所打动。

推荐人: 王文彬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