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民风民俗大观园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9:25:20 体裁作文
民风民俗大观园手抄报体裁作文

篇一:民俗大观园手抄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 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对于端午节的由来, 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 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 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 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 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

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 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湖南省汨罗市屈原龙王龙舟厂位于著名古镇----屈子祠(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 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屈子祠龙舟始建于1996年,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大型龙船 制造厂家,在全国各地及欧洲、东南亚沿海造船市场有着良好信誉。“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 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故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根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乃于元鼎5年(公元前122年)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从此便形成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了。

篇二:《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浙教版第七册《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知多少”第一课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学设计

杭州市周浦小学 李春鸟 2010.10.23

本课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及丰富的内涵,珍视家乡的民风、民俗,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2、能力:能从多元的民风、民俗文化中领悟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初步激发探究家乡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3、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

1、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近它,深入它。不仅在于课堂中能了解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能形成一股持续性的探究它的欲望。

2、资料的搜集形式要多样(发动学生去搜集),资料的呈现要有效(删繁就简,要典型)。

课前准备:

分3个大组调查关于春节的:环境布置、年夜饭采办、活动设计

课前游戏1:男女对擂——根据提示猜物品。(选出一个代表到台上,同组同学看了答案后为他作出提示)

鞭炮:(例:1、通常是过年放的2、声音很响的3、喜庆)

粽子:(例:1、通常端午吃的2、纪念屈原的3、用一种叶子包裹的) 汤圆:(例:1、通常元宵节吃的2、圆圆的3、用面粉做的)

月饼:(例:1、中秋节吃的2、圆圆的3、甜甜的)

师小结:看来呀,不同的节日,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出示课题)

一、 话说“春节”。

(一)读诗猜节日(导课):

投影《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配以歌曲:《恭喜恭喜》)

1、看屏幕,猜猜诗中讲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据答投影:春节)

过渡: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借助录像,回忆一下春节前后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呢?(看到什么就请大声说出来)

(二)看录象(温故)

过渡:眼睛一眨,春节又要到了。根据事先的设计,今年让我们自己来一回小鬼当家过大年。请在2分钟内准备好回报!

(三)按三板块小组汇报(探究与知新)

方式:一是汇报(时间1分钟),二是接受现场提问,三是提问同学。老师适当组织引导。

1、环境布置知多少?(以下为几个预设点。)

该组以接受提问为主。师:关于环境布置你有什么需要请教这个小组的?

1)贴“福”要倒过来。

2)贴春联:“鸡携竹叶去,犬踏梅花来”。怎么读?一起读一读。是怎么知道上联和下联的?(——今年是虎年明年是兔年。)有多少同学知道“十二生肖”?一起说说: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要是有生提出少横批,则供选择:1)六畜兴旺2)辞旧迎新3)竹报平安)

3)挂中国结。寓意:“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

4)张挂红灯笼、窗花、年画等。你关注过它们的颜色吗?(红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红色?(热血奔腾、火样的热情、吉祥喜庆)

民风民俗大观园手抄报

5)掸尘。俗话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这之前我们还该掸尘。(“尘”同“陈”,除尘布新,将晦气扫出去!)

6)师:看得见的环境是布置好了,还有一个看不见的环境呢!(指指嘴巴)特别是奶奶和外婆会关照我们说——(说的话要吉利)

2、饭桌上的学问知多少?

该组以提问别人为主。

1)年夜饭的名字特好听。(拟:双修日我们来到花中城大酒店,通过采访我们对于置办年夜饭有了一定的经验。年夜饭呀,不仅要好吃,还要吃得有意思。首先,我们发现年夜饭的名字特别好听——“团圆贺春宴”、“合家欢乐宴”、“欢天喜地宴”、“金玉满堂宴”、“年年有余宴”等等。)

2)菜名更好听。 比如:花样年华、千秋百代、事事如意、万家欢乐。

3)现在出2道智力题考考大家——

A、看图(鱼):你给这道菜取个好听的名字?(年年有余)

B、连线:你能将菜和它的名字对上号吗?

千 竹报平安

春 千秋百代

鸡丹凤报喜

勤劳致富

芹事事如意

师点评:这些日常的菜为什么要取一个如此好听的名字?(板书:美好的心愿)

4)过渡:中国人呀,凡事图个吉利,在吃上也不例外。请看这些食俗的含义——(投影: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甘蔗(节节甜)??)

5)师:(出示锦鲤年糕)猜猜这是什么做的?——年糕年糕年年高!是啊,无非是想讨个吉利的口采。这样的食俗你还知道哪些?

6)要是亲人在除夕夜真的赶不回家怎么办?(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

师:是啊,无论相隔多远,就算在异国他乡,无论工作有多忙,哪怕是国家领导,除夕之夜,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这种民俗文化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骨髓里了,所以,无论你走到哪,叶落归根的思想,让人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是中国人!

3、春节活动知多少?

1)春节活动:→掸尘→办年货→吃团圆饭→分压岁钱→放鞭炮→守岁→拜年

2)祝福语:在春节大家会面都要说一些吉祥的话,针对不同的对象说不同

的祝福语。(对爷爷奶奶?对叔叔阿姨?对做生意的亲戚朋友?对读书的兄弟姐妹?)

3)放“爆竹”的由来

师:现在放鞭炮还是为了赶走“年”吗?(燃放爆竹意味着除旧迎新,为我们增添了节日的热闹、喜庆气氛。)

4)压岁钱来历

你相信这传说么?当然不信。压岁钱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份份美好的祝福!

(四)教师总结:从“过春节”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习俗。像这些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打投影)

除了春节,我们还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许多民风民俗。让我们继续领略大观园里的风光。

二、话说“端午”

1、读诗猜节日(端午节)。(看“赛龙舟”录象,猜节日。)

2、虚拟“网上购物”。

端午节到了,你将会采购哪些物品?为什么?出示:粽子、香袋、中

国节、中国节、菖蒲草、红灯笼、艾叶、雄黄酒??(八选六)

3、文本学习:你从文中找到出典了吗?

4、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说)学生讲述“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来历。

5、师:如果说,春节表达的是——团圆、喜庆、美好的祝愿,那么,端午又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愿呢?(板书:永远的纪念)

三、其他传统节日。

师: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大观园”里继续前行——

1、读诗说节日:见P29(重阳节??)

投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

师: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是?(登高——关注健康,体育节?)(又叫老人节——敬老!)

投影《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

师: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

2、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的主要习俗是?

投影,简单交流:元宵节(吃汤圆,赏灯)、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四、其他民风民俗(关注学生是怎么得到这些习俗的,予以表扬!)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师: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每一个习俗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只要我们去挖掘这块宝藏,相信我们必有重大收获!

2、全班交流。教师从中点播对其中含义的理解。

小结:是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先说吃的——从“东坡肉”,我们吃出了对苏东坡的敬仰;从“葱包桧儿”,我们吃出了对奸丞秦桧夫妇的憎恨!那份爱恨情仇,就是我们淳朴的民风!再看穿的——名演员成龙,名导演张艺谋,他们从无名走向有名,从国内走向国外,可以有一点是不变的——穿中装,不正是在向世人宣告,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吗?!

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化不掉的根。当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深深的祝福包围着,被浓浓的民风民俗滋养着。所以,我们无论走到异国他乡,身上总是烙着这山这水这方乡土人情所留给你的独特气质。

五、调查、总结:

调查(出示粽子):奶奶外婆会裹粽子吗?妈妈会裹粽子吗?你呢?(板书数据)师点评:有点遗憾哦!

中国,有着璀璨文明、悠远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投影: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化不掉的根)。要让这“根”深深扎在我们心底,我们要去了解它啊,更要身体力行哪!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吗?

——能!(音乐响起:舞龙舞狮+春节序曲或+《中国功夫》)

板书:

美好的心愿

永远的纪念

篇三:民风民俗大观园

民风民俗大观园

教学目标: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在众多的民风民俗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端午,以这个点为“大观”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走进它,深入它。然后从这个点散开去,进一步体会大观。此外,在具体点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课堂中能了解、展示多少家乡的民风民俗,更关注是否能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激发持续性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

资料的搜集方式要多样(查资料、询问、实地采访等),搜集的资料形式也要多样性(有文字的、有图片的、有声像的),资料的呈现要有效。

教学准备:

学生:做一些调查

教师:广泛搜集本地民间风俗的视频、文本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感受风俗

笑谈“换牙丢牙”风俗。

1.教师: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面朝老师坐正,嘴角往上翘,露出牙笑一笑。

2.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大多数牙齿已经换下了,换下的乳牙丢哪了?为什么这么做呢?

(学生:上牙丢屋顶上,下牙丢地上埋土里;上牙丢屋顶,下牙丢床底下。据老辈人说这样可以使新牙长得整齐。)

3.教师:原来还有这样的讲究啊!那么你们相信吗?(学生:不相信!)是啊,尽管不信,但是我们还照做不误,那是因为——这个习俗寄予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一、导入、揭题

像这样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我们叫它民风民俗。(课件出示文字:民风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几秒以后在这之上出示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在我们生活中像这样的民风民俗还有许许多多,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起去逛逛吧。(板书课题:民风民俗大观园)

二、话说端午,走进风俗

1.(课件播放赛龙舟:图片加声音)看到这场面,你想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学生:端午节) (板书 端午)

2.那你知道,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吃粽子、划龙舟、挂香囊、插艾叶、吃五黄、挂丝线)(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图片)

评价语:是啊,端午是一定要吃粽子的,五花八门的粽子令人垂涎欲滴;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

香囊能驱邪;艾草能驱蚊;这五黄分别为:一起读读??

3.教师:是啊,盛夏端阳,饶富趣味的习俗与各地热烈的庆典活动,把仲夏装点得更璀璨。而欢乐的节庆背后,往往还有一段代代相传、美丽动人的传说??课前,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资料,现在就请他们把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1:我听说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就是我搜集到的屈原的故事。 (课件播放屈原故事)

学生2:我听说端午吃五黄、挂香囊是为了驱邪避灾,赛龙舟是为了保平安。下面大家跟我一起读读这首诗歌吧。(课件出示《开船送瘟诀歌》)

出示《开船送瘟诀歌(吹牛角)》:牛角声声震天响,押送瘟殃开了船。一船划往五岳过,五岳立即让一边。一船划往茅山过,收起野鬼上龙船。一船划往洞庭过,团鳖蟹虾收上船。一船划往云中过,风雪冰雹瘟殃尽上船。所有的瘟殃都收尽,一船开往海龙王。我把殃灾倒下海,从此四季保平安。

学生3:我还知道更古老的传说呢?——说端午是“龙神的节日”。(生讲述故事) 说端午节是“龙神的节日”的说法,比“屈原投江”之说,——不知早多少年呢!粽子本是给汨罗江里的蛟龙吃的,蛟龙很凶恶。但是如果我们是龙的后代,“虎毒不食子”,再凶恶的东西也不至于残杀自己的骨肉,所以据说早期的吴越人认为自己是龙的儿子,他们断发纹身,打扮得像龙子。每当端午,就举行图腾祭。现在的赛龙舟、舞龙等活动就是当年图腾祭的形式之一。

4.师小结:端午节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节日,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柯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湖南省汨罗市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课件看录像《我们这样过端午》)

5. 每个地方由于过端午的习俗不同,所以端午又有很多的别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快乐对对碰”,看看你能找到几个端午的别名。请同学上来先读出别名再用鼠标点击。

(课件 快乐对对碰)

端阳节、团圆节、端五节、拜月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登高节、天中节、地腊、寒食节、诗人节、龙日。

三、走进其他民风民俗

过渡:光一个端午就蕴藏着如此多的风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其他民风民俗更会让我们大开眼界,接下来让我们去书上汲取我们想知道的知识吧。

1.自学。

师:打开书本,翻到第33面。

2.反馈

师:向大家说说你的收获。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 “打春”图片,并岁图片出示文字:人们用麦秸和纸扎成披红戴绿、头插金花的“春神”,鞭打泥塑的“春牛”,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板书:立春)

评价: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播种希望的季节。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立春的习俗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我们家乡在立春时又有哪些习俗呢?(学生:不能吵架、不能理发、不能打碎东西等)

其他省市的同学也来说一说。

师:除了了解了“立春”的习俗,还有什么收获?(生:春节“舞龙灯”)

(板书:舞龙灯)

是啊,舞龙灯的场面可热闹了,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课件播放视频——舞龙灯)

师:还有吗?(生讲述“守岁”习俗) (板书:守岁)

评价:守岁之俗既是人们对即将过去的旧岁无限留恋之情,又是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殷殷期盼之意。

3. 师过渡:看来我们六(3)班同学个个是读书高手,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从教科书中收获了这么多,下面再让柯老师考考你们在课外知识的获取中,是不是会更棒!

请根据图片给出的民风民俗信息,来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出示各个传统节日(课件)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1)春节

(2)元宵

(3)清明

(4)端午

(5)中秋

(6)重阳

四、全课总结

师: 其实,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又有很多种风俗,那除了节庆风俗之外,还有民居饮食方面的风俗,婚丧寿诞方面的风俗等等,在短短一节课中我们无法去穷尽它。我们已经得到的这些风俗知识也只是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去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五、课外延伸

师:那么你可以用哪些方式去搜集你想要的资料呢?(指名说)

实地调查、上网查阅、阅读书籍、访问家长。(课件出示方法)

师:把你喜欢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写在书上第34面上,可以是同学们刚才提到的,也可以是自己现在想到的。

用这些方法去搜集一下资料吧,下节课中大家一起分享!

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

端 午 立 春 舞龙灯 守 岁

篇四:手抄报(知识大观园)

二小 石雅萱 编辑

篇五:沐浴书香1

班级特色文化工作总结

——“沐浴书香,快乐成长”

班级特色文化是培养学生兴趣及能力的活动。根据班级情

况,我切实开展了“沐浴书香,快乐成长”的班级特色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乐于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完善“书香角”,除了向校图书室借阅书籍外,还发动学生从家里拿出珍爱的书籍与大家分享,我也根据需要提供部分必读书目,这样就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为每一位学生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打下了基石。其次,设置“读书——成长”专区,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在读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能做读书札记,与人交流分享感受,并抒写读后感,渐渐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2.成立了“读书俱乐部”,组织了系列活动,引领班级同学读书。

如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书籍,为班级同学推荐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分享交流读书的体会与经验。如经过交流讨论,我们开展了以“上海世博之旅”、“低碳生活”及“宽容之心”为主题的读书沙龙活动;如组织成员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并抒写读后感,进行交流讨论;如进行美文推荐:《我爱春天》

3. 切实开展“定期一读,每周之星”的读书活动。

每周给全班同学布置一项读书任务,形式多样。如规定阅

读具体书目,我们总共阅读了20期《小学生周刊》,要求每期都做好读书摘记,评选出“每周之星”;或是制作读书卡、写读

后感、出手抄报等形式。总之,力求让学生每周都有读书任务,久而久之,他们便养成了自觉读书、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1)开展了以“诗香伴我行”为主题的诗歌学习活动,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阅读中华古典诗歌,制作读书卡,制作出一本本精美的小诗集。通过活动,同学们对诗歌的兴趣大大增强,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就更深了。

(2)组织了一次以“科技利大还是弊大”为主题的辩论赛。从前期的分工合作读书搜集资料,再到辩论的的积极团结、踊跃发言,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风采。通过辩论,学生拓宽了视野,更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活了,在实践中学到很多新知识及思维方法。

(3)召开“名人故事会”,要求每个人搜集一个名人小故事(体现名人的机智或幽默),利用班队课举行讲故事比赛。同学们纷纷报名参加,热情极高,最后根据情况评选出奖项,予以奖励,进行鼓励与肯定。这个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许多平时不爱上台发言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

(4)先后开展了以“送别诗”、“景色诗”为主题的诗歌搜集整理工作,每人会背两首,并工整地默写在文稿纸上,予以评选,将优秀作品粘贴在“七彩童年”专栏中。

(5)制作书签。学生对这项活动兴趣浓厚,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制作出了许许多多造型新颖,创意独特的各式书签。本次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也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展现了学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浓厚的读书氛围。一片普通的树叶、一张简单的卡纸在孩子们的手中却变成了一张张精美的艺术品。

(6)开展以“知我祖国爱我祖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一是组织知识竞赛,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以“爱国情”为关键词,搜集爱国诗,并以此为书写材料展开书法比赛,进行评选,展示优秀作品;三是出一期以“民风民俗大观园”为主题的手抄报。首先要求每个学生了解中国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摘录2条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与同学分享,然后小组合作出一期手抄报。每份手抄报各具特色,凝聚了同学们的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情况,予以展评,进行奖励。

(7)召开以“沐浴书香、成长快乐”为主题的交流会。一是让学生对自己大半个学期来的读书活动进行反思与小结,并与人交流分享感受;二是进行书目推荐,我们向大家推荐了《童年》及《钢铁是怎样炼成》、《昆虫记》三本书,鼓励学生阅读。

(8)进行多形式的书面语言表达比赛。一是写一篇读后感《鲁宾孙漂流记》;二是让学生读外国小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并写几句话送给他们;三是参加“书香相伴,梦想同行”征文比赛。我试图以比赛的形式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结果还比较让人满意。

5. “我是读书小能手”评比活动。

一学年完成五本书的阅读即为:读书小博士。

名单:林奇、陈冰、郑靖娟、陈子淳、方思丝、琚佳文、华佳敏、琚凯倩、琚夏婷、王茜燕、余豪、赖王琦

一学年完成三本书的阅读即为:读书小学士。

名单:王振、杨建城、吴月星、吴志超、罗晨晨、方淳、饶丽丽、饶婕、王冰、杨琦

一学年完成两本书的阅读即为:读书小书童。

名单:郑燕、郑小丽、江赴豪、华弼颉、郑梦霞、王孟萍、郑盛鑫、兰美玲、杨凯雄、琚志胜、刘俊杰、琚俊健、江旸璐、吴晓宝、孙慧洪、郑顺轶、琚远强、郑晨、舒凯玲、华孟琦、

6.成果的整理与汇总。

对班级特色活动进行总结,整理相关材料,并把成果展示在展板上。包括读书卡、读后感、书法作品、书目推荐等等。

7.书香班级建设的反思

在建设班级特色文化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坚持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乐于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过程中能做读书札记,与人交流分享感受,并抒写读后感。我们班级中的每个成员收获颇多。学生们变得爱看书;爱读书;爱交流了。学生的言谈举止有所文雅,口语表达能力有所增强,文字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尤其是几个调皮的孩子能够有所改变,变得沉静下来,每天都有一个安静的时间来进行自己的阅读。我想:这就是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带来的效果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