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春秋战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7:21:00 字数作文
春秋战国字数作文

篇一:春秋战国历史概况

春秋战国历史概况

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始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前481年。因此学者常称这一时期为“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起点有不同说法,终点则为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这里所说的“春秋战国”时期泛指公元前770至221年由东周至秦的这一转变时期,并以《史记·六国年表》起始的公元前475年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将这约550年时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段称为春秋时期,后一段称为战国时期。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地位日益衰落。西周晚期在东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建立起来的郑国曾经是周王室的主要依靠力量,并且强盛一时。当时北方的戎狄族时常侵犯中原诸邦,南方的楚逐渐兴起,吞并附近小邦,并且力图向中原扩展。有华夏之称的中原诸邦,面对来自南方和北方两面的压力,又缺乏一个团结的中心,形势相当危险。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励精图治,齐国强大起来。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华夏诸侯,公元前679年与一些诸侯会盟于鄄(今山东鄄城县),开始称霸。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伐楚,与楚定盟而还。一时对楚的北上起了抑制作用。

从齐桓公称霸起,进入了春秋中期,即大国争霸时期。齐桓公死后,齐国一度内乱,虽不失为大国,但已失去霸主地位。宋襄公曾经想作霸主,但失败了。楚的势力更加强大,严重威胁中原各邦。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率齐、秦等国联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县西南)大败楚、陈、蔡联军,再次抑制了楚的北上。晋国从此成为中原霸主,历时约百年。同时楚则称霸于南方,与晋争霸。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军于邲(今河南荥阳东北),势力伸入中原。公元前575年,晋军大败楚军于鄢陵(今河南鄢陵北)。公元前557年,晋军再败楚军于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北)。晋楚长期争霸,互有胜负,而成为它们争夺对象的中原郑、宋等国却受尽了战争与向霸主贡赋之苦。东周初在关中建国的秦,大体与晋同时强盛起来,因为被晋挡住了东进的出路,只好称霸西戎,并与齐相对应,成为仅次于晋楚的东西二大国。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利用自己与晋、楚两国执政大臣都有私交的条件,向他们提出“弭兵”的建议,结果约了十几国的代表在宋集会,晋、楚

两国共同作为霸主。从此进入春秋时代的晚期。这一时期,晋国内部卿大夫势力扩大,互相争夺,公室地位削弱。楚国也因东方的吴国(都于今江苏苏州)兴起而受到了严重牵制和打击。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陷楚都。后来吴虽退去,楚国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在吴国的后面,越国(都于今浙江绍兴)也在楚的支持下兴起。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表面屈服于吴,实际上准备复仇。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迫使晋人让出盟主地位。可是就在这时,越人已经从后方乘虚攻入吴都。吴刚夺得中原盟主地位,就被越人捣了老巢。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勾践亦曾北上争霸中原,但是越的霸权也只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衰落了。春秋时期少数大国争霸的局面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战国七雄间的剧烈斗争。

在春秋时长期称霸的晋国,公元前453年实际已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至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又被周王“命”为诸侯,正式成为三个独立国。公元前391年,齐国国君(姜姓)已被田氏迁于海岛;公元前386年,田和又被周王“命”为齐君。齐、楚、燕、秦、韩、赵、魏成为战国七雄,其他十几个小国则渐趋衰亡。周王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君主;承认韩、赵、魏三家与齐田氏为诸侯,是周君以“王”的身份做的最后一批官样文章。以后的战国群雄中就很少有人再来打尊周王的旗帜,与春秋时期的霸主们以“尊王”为号召的情况大不相同了。

在战国初期,魏在七国之中最为强盛。魏国第一代君主文侯以子夏、段木干等儒者为师,以法家李悝为相,以军事家吴起为将,还任用西门豹等贤能之士。李悝实行改革,一面用种种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一面废除世禄制度,不以出身而按能力用人。因此,当时魏国富强,曾几次打败秦国,占有了西河(今陕西北洛水以东、黄河以西地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随后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开始就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即使是宗室,无军功也不能受爵;进而又废井田、开阡陌,普遍置县,统一境内度量衡等。改革持续了约20年,秦国由原先的落后并较弱的国家一变而为强国。与西方秦国兴起同时,在东方,齐威王也任用贤能,整顿吏治,

广招学者,使齐国强盛起来。在南方的大国楚国,楚悼王曾任用从魏到楚的吴起(公元前382年)为令尹(即丞相),实行废除贵族某些特权、撤销烦冗的官职、加强军事训练等改革。这次改革虽然因楚悼王死而很快中止,但旧贵族的力量在此前后受到了不小打击。其他燕、赵、韩诸国,在以后不同时期也在某些不同方面有程度不同的改革。从商鞅改革起,可说战国时代开始进入了中期。

战国中期是各国内部变化迅速的时期,也是七雄进行殊死搏斗的时期。原来强盛一时的魏国,到这时东面一再败于齐国,西面屡次受到秦的攻击以致失去西河之地,南面也曾受挫于楚。魏失去原来的优势,秦却迅速强大起来。秦继续向东扩展,使东方各国,首先是韩、魏、赵受到严重的威胁。魏曾想联合齐国抗秦,没有成功。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计划联合攻秦,并推楚怀王为联盟首领;联军攻秦函谷关(今河南灵宝),秦人开关迎战,五国失利而回。秦又向南扩展,灭了蜀巴,并夺取楚占的汉中。楚与齐原曾有联盟关系,但受到秦的离间而绝齐亲秦,结果导致大败。以后,东方各国又曾再三合谋攻秦,但都因相互间矛盾、冲突不已,很容易就被秦瓦解了。当时,东方各国南北一线形成的反秦联盟,史称“合纵”;秦人则全力瓦解“合纵”,让各国从东到西形成一个服从秦国的体系,史称“连横”。齐与燕距离秦国远,初未受到秦的直接打击。可是其间齐曾利用燕国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位的机会,一度出兵攻占燕国(公元前314年),大掠而归;以后(公元前284年)燕又攻齐,下70余城,齐在莒与即墨二城守了五年,才将燕军逐出齐境。秦利用东方各国的矛盾,不断东进。公元前278年,秦大败楚,攻占楚郢都,楚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原来还可以和秦较量一下的齐、楚两大国严重削弱,秦国独强之势已成。

楚都东迁,可说是战国晚期的开始。这一时期是秦继续利用东方诸国的矛盾,逐渐予以各个击破以最终实现统一的时期。不过,秦的兼并仍然遇到抵抗,有时甚至是很有力的抵抗。公元前260年,秦大败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坑赵降卒40万。赵都邯郸一度岌岌可危,但是魏公子信陵君救赵,挫败秦军(公元前257年),赵得以不亡。以后秦攻魏,也曾被信陵君所击败。但是魏王不信任信陵君,使他在郁郁不得志中死去。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他在统一

后称秦始皇帝。公元前241年,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军攻秦,但被击退。这是东方国家的最后一次合纵行动。秦继续东进,但仍然曾经被赵将李牧所击败(公元前233年,232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229年,攻赵,用反间计使赵杀其名将李牧。228年,灭赵。225年,灭魏。223年,灭楚。222年,灭燕。221年,灭齐。至此秦统一六国,战国时代结束。

各种思想蓬勃兴起,形成百家争鸣

(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孔子到过许多华夏的国家,都不得意。他一度想到“九夷”(可能就是在鲁国以南的淮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落后(陋)了。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没有把夷当作异类,甚至认为,只要“君子居之”,他们的落后状态也是可以改变的。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而周文王是“西夷之人”,可是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就都成了圣人。夷狄之人不仅可以变为华夏之人,而且可以成为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品位的圣人。孔、孟这些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因为,中国古代的夷夏关系史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夷变夏和夏变夷的事例太多。例如,相传周人的先祖弃是尧舜禹的后稷(负责农业的官),原来属夏;后来子孙迁居戎狄之中,一变为戎;到公刘时期又逐渐向文明过渡,再变为夏。又如,周族一支在殷末南迁入吴,一变为蛮夷;到春秋后期,吴又再变为夏,等等。其二是,夷夏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很多。例如,著名的霸主晋文公本是大戎狐姬之子。按母系,他是夷狄,可是不妨成为尊王攘夷的诸夏首领。晋文公的母亲无疑是夷狄,可是又姓姬,与周王和晋君都同姓,所以这一支戎在历史上可能与周有血缘关系。由于这两种情况,人们很难以种族或血统来确指谁为夷谁为夏。于是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自然地就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了。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士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当一邦之内国和野的区分还明

显存在的时候,士在国人中占了大多数。他们在本邦拥有份地,既参与邦内政治斗争,又是军队中的主力。他们和自己的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把离开“父母之邦”当作一件大事。随着国野区分的消失,士的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可以来自原来的国人,也可能来自原来的野人;可以家财富足,也可能一贫如洗。他们从农、工、商业中游离出来,到处求师访友,小则学得一技之长,大则自成一家之学。他们的活动已不再限于本邦,为了求职或实现其理想,不惜奔走于各国之间。在春秋后期,孔子首先开私人讲学之风。从他受过学的人很多,其中学得某种专长的杰出之士也有几十人。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主张实行仁政。仁政就是爱人之政。不过,孔子主张的仁,是从爱自己的老人和小孩开始,从近亲到远亲以至不相识的人,一层层地把爱推展出去。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的爱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把爱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等级,这就是礼。孔子的仁是和礼结合在一起的。孔子认为,各国的君主和贵族,只要把对自己亲属的爱推施于人民,那末理想的盛世就会到来,当时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的残酷斗争就会消除。孔子为了实现其理想,曾经到过许多国家,想说服其国君,而结果都无成效。他回到鲁国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以教育事业终老。

战国初期,墨子继孔子而起,开创了墨家学派。墨子看到当时不义战争既多而又残酷,所以主张“非攻”。为了非攻,他主张“兼爱”。他反对孔子主张的分层次、有差别的爱人即仁,而主张爱无差别,爱陌生人的父母要象爱自己的父母一样。这就叫“兼爱”。他把“兼爱”说成是天神的意思,这就是他的“天志”。墨子和他的弟子自己生活极其刻苦,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以帮助被侵略国家的人民。墨子的主张也没有被任何国家的君主所采纳。

约自战国中期起,开始形成道家学派。这一学派的两部代表作是《庄子》和《老子》。《庄子》书中主要思想是战国中期的庄子的。老子其人为谁,司马迁写《史记》时并存三说,已难断定。《老子》一书晚于《庄子》,这大概是无问题的。《庄子》和《老子》都从当时历史看出一种矛盾现象:知识和技术越进步,人们之间的争斗也就越诡诈,越野蛮。他们都主张使人们回到无知无欲的自然状况,以解除当时的激烈社会矛盾和斗争。道家主张君主“无为”,这样人

篇二: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春秋”“战国”的名称从何而来?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六十几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后期,各诸侯兼并吞食,到三家分晋时,主要只剩下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诸侯国。七国连年战争,兼并征伐剧烈、频繁,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兼并征战十分剧烈的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因此,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征战而得名。

篇三:春秋战国试题

单项选择

1.春秋时期最早公布成文法的是( )c。

A.晋国 B.楚国 C.郑国 D.齐国

2.战国时期<<法经>>的作者是( )。d

A.商鞅 B.吴起 C.韩非 D.李悝

4.战国楚国悼王时担任令尹的是( )。a

A.吴起 B.屈原 C.李悝 D.荀况

5.《法经》共( )。c

A.三篇 B.七篇 C.六篇 D.九篇

6.春秋时期,郑国公布成文法,提出反对的是( )。d

A.孔丘 B.商鞅 C.魏文侯 D.叔向

7.在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A.叔向 B.孔子 C. 子产 D.郑驷歂

8.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A.赵鞅 B.叔向 C.郑驷歂 D.子产

9.“阴阳”最早见于( ),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扩展引申为事物的对立统一,并由此产生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c

A、《尚书》 B、《论语》 C、《易经》 D、《左传》

10.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年号是( )。b

A、元鼎 B、建元 C、开元 D、前元

12、为培养儒学人才,西汉( )开始创办国家级最高学府太学。b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14、春秋末年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运河,它沟通的水系是( )。c

A、黄河和海河 B、海河和淮河 C、淮河和长江 D、长江和钱塘江

15、下列不属于“儒家十三经”的著作是( )。a

A、中庸 B、孝经 C、尔雅 D、仪礼

16、八卦中,象征“泽”的是( )。b

A、巽 B、兑 C、震 D、艮

19、中国古代的“避讳”起源于( )。a

A、周朝 C、秦朝 C、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

20、古代把每月的第一日叫( )。c

A、胐 B、晦 C、朔 D、望

1、春秋时期“三国分晋”中的三国是指?

A.魏蜀吴B秦楚赵C韩楚魏D赵魏韩

2、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战死于?

A桂陵道B马陵道C少陵道D羊肠小道

3、秦献公英年早逝,他逝世时多少岁?

A43 B44 C45 D46

4、秦朝宰相李斯死于?

A车裂B斩首C腰斩D毒药

5、“百里奚举于市”,请问百里奚在被举荐前时干什么的?

A商人B奴隶C士兵D木匠

6、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A法家B名家C杂家D纵横家

7、西汉昭帝时期召开的盐铁会议的主持人是谁?

A桑弘羊B杜延年C田千秋D霍光

8、“秦吞六国”,请问最后一个被吞掉的国家是?

A齐 B楚 C燕 D韩

9、随荆轲刺秦王的人是?

A樊无期 B高渐离 C秦武阳 D燕丹

10、“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是谁的名言?

A商鞅 B韩非 C荀子 D李斯

11、春秋战国名剑中“仁道之剑”是指?

A鱼肠 B湛卢 C巨阙 D赤霄

12、平定西汉“七王之乱”的将军是?

A李广 B韩信 C周亚夫 D郭子仪

1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秦穆公 B魏惠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14、轮台罪己诏是汉武帝哪个时期颁布的?

A征和 B元狩 C元鼎 D元朔

15、“田横五百士”中的田横是哪国人?

A赵国 B齐国 C韩国 D魏国

16、商鞅变法,徙木立信,请问徙木立信的奖金是多少?

A十金 B二十金 C五十金 D一百金

17、“一鸣惊人”讲的是谁的故事?

A楚庄王 B楚成王 C楚文王 D楚怀王

18、“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的江东是指现代哪些地区?

A湖南湖北 B浙江江苏 C安徽 D四川

19、“斥候”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什么职务?

A级别较低的王公大臣 B军队内务人员 C通信侦察人员 D高级行政人员

20、文景之治主要应用的思想方法是?

A黄老之术 B大一统思想 C兼爱非攻 D法治思想

答案:1——5DBDCB 6——10CCACB

11——15BCBAB 16——20CABCA

1. 垓下位于现在哪个省?A湖北B湖南C江西D安徽 D

2. 箕子朝鲜是由哪个国家遗民所建?A夏B商C周D秦 B

3. 箕子朝鲜之后建立的是哪个国家?A李氏朝鲜B卢氏朝鲜C卫氏朝鲜D李氏高丽 C

4. 西汉七国之乱是以哪国为首?A吴B楚C齐D淮南 A

5. 张良是哪国人?A齐B赵C燕D韩 D

6. 白起的封爵是什么?A信平君B武安君C武成侯D马服君 B 7. 以下哪个与其他人不属于一族?A商鞅B夫差C姬旦D勾践 D 8. “五羖大夫”指的是哪一位?A百里视B西乞术C百里奚D蹇叔 C 9. 泓水之战是发生在哪两国之间?A宋楚B宋郑C宋齐D楚郑 A 10. 下列哪个不是战国四大名将?A李牧B白起C乐毅D王翦 C 11. 赵氏孤儿说的是哪位的故事?A赵朔B赵盾C赵武D赵衰 C 12. “推恩令”的提出者是?A桑弘羊B主父偃C董仲舒D公孙贺 B

13. 以下哪位西汉皇帝没有庙号?A汉文帝B汉武帝C汉宣帝D汉景帝 D 14.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____亦重瞳子“A刘邦B韩信C项羽D嬴政 C

15. 下列哪一项不是韩非的核心观点?A法B术C刑D势 C

1. 鬼谷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属于诸子百家的哪一家?A

A.纵横家 B阴阳家 C 杂家 D小说家

2.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出自以下哪部作品 B

A.《离骚》 B《天问》 C 《诗经》 D《上林赋》

3. 《论语》是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对于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请问以下哪句名言出自《论语》 D

A.“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小不忍则乱大谋”

4. 在今安徽和县的乌江亭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地,历史上许多诗人都曾经在此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请问“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是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B

A.李商隐 B 杜牧 C 王安石 D 李清照

5. 《汉书?李广苏建传》里记载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重要之作,苏武被关押了多少年? A

A.19年 B 20年 C21年 D22年

6.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天)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C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在位时,修建了庞大的皇陵,兵马俑坑是其陪葬坑,从当时的形势看,俑坑的朝向最有可能是D

A座北朝南

B座南朝北

C坐东朝西

D座西朝东

8.下列不是东汉文学三崔的是:C

A、崔驷

B、崔瑗

C、崔醒

D、崔寰

9.下列哪一句不是《大学》中句子C

A、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失后,则近道矣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C、是故君子不用其极

D、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0.司马迁的史记共有多少篇?B A、108 B、120 C、140 D、160

11.以下哪个城市战国时期没有作为过都城

郢 蓟 邯郸 沛城

12.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在B( )。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13下列政策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C( )。

A.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B.颁布“推恩令”

C.减轻刑罚,废除肉刑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诛钱

14.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

A.大学 B.儒家 C.郡国学 D.太学

15.秦中央政府的官职中太尉负责管理的职务是 (B )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教育

16.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叫做(A )。

A定杀 B醢 C枭首 D具五刑

17秦朝有一种罪名,即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此罪叫作(D)。 A妄言罪 B非所宜言罪 C投书罪 D以古非今罪

18李悝改革发生于哪个国家A

A. 魏 B赵 C 韩 D 楚

19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 C

A.齐、楚、韩 B.赵、燕、魏 C.韩、赵、魏 D.楚、魏、秦

20.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经过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D )

A.牧野之战 B.围魏救赵 C.桂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6、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主要是因为

A、商朝人以“贝”为货币B、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C、商民善于经商D、商朝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

答案:C

57、战国时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出土于:

A、湖北随县 B、四川成都 C、陕西西安 D、河南安阳

答案:B

62、 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 《墨子墨经》 B 《梦溪笔谈》 C 《营造法式》 D 《山海经》

答案:A

70、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

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答案:A

80、春秋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最多的诸侯国是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魏国

答案:C

90、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兼并战争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D

447、春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修的“芍陂”位于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C.关中地区 D.黄河流域

答案:B

455、墨子思想中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内容是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节俭

答案:B

456、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使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流传开来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明帝 C、魏孝文帝 D、唐太宗

答案:B

813、下列与《论衡》所反映的思想基本一致的是

A,《神灭论》 B,《太平经》 C,《孟子》 D,《韩非子》

答案:A

821、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开端于

A、战国B、秦国C、汉朝D、秦朝

答案:D

969、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

篇四:春秋战国年表

春秋战国年表

公元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周室衰弱,齐,楚,秦,晋始大。

前722鲁隐公即位。

同年,郑庄公(郑由于辅佐王室迁都有功,主朝政,在五霸之前,郑强盛,庄公于前701死后,诸子争立,内乱,郑国从此衰落)之弟段反,庄公伐之,段败,出奔。由于庄公母与其弟同谋,庄公迁其母,并誓言:不到黄泉,勿相见(黄泉见母的故事由此而来)

公元前719桓王(平王孙)

前717郑庄公入朝,桓王不礼(因桓王之父,曾为质于郑国,后死于郑国,桓王由此怨郑,后郑又私自收割天子田之禾,其矛盾愈深)。

前712鲁杀其君隐公,立桓公。(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的事情数不胜数)

前707周桓王伐郑,郑射伤桓公(君伐臣,臣伤君,由此看出,周王室的地位已尴尬的可怜) 公元前696,庄王元年

前694鲁桓公及夫人(齐襄公的妹妹)至齐,齐襄公(齐桓公之兄)与其妹私通(其无耻简直令人瞠目),鲁桓公察觉,大怒。齐襄公恐,令力士杀鲁桓公。襄公众弟因齐乱,纷纷出奔,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奔莒。

前693,周公黑肩欲杀王,事情败露,王杀周公。

前686,齐襄公堂弟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

前685,齐人杀无知,诸公子闻之,归国争位,齐桓公小白先入得立。鲁派兵送纠归齐,齐发兵据之,鲁败,齐桓公遂令鲁杀纠,囚管仲至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大治,后称霸。

公元前681,釐王

前679齐桓公会诸侯于甄,始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此拉开了春秋诸侯国称霸的序幕)(五霸之说历来史学界争论不休,一般是两种说法。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

晋文公,楚庄王,吴夫差,越勾践。在这且不管这些争论,暂取第一种说法)

同年,晋曲沃武公(晋文公重耳的爷爷)代晋为诸侯(晋曲沃跟晋侯之争,在744晋昭公封其弟成师于曲沃开始,后曲沃愈强,60几年间,曲沃竟然4次杀死晋候,终于于前679年最终取代原晋候的位臵,并正式得到周王室的承认)

公元前676,惠王立

前675,大臣作乱,惠王出奔,大臣立王弟颓。

前673,郑杀颓复入惠王。

前671,楚成王杀其兄自立。(春秋战国时期,弑君的例子屡见不鲜,不过楚国似乎格外鼎盛,弟杀兄,子杀父,怪不得被称为蛮夷)

前667,周惠王赐齐桓公伯。

前656,秦迎妇(晋申生之妹)于晋。(秦晋之好由此而来,不过秦晋两国虽然世代联姻,却世代交战,一点没有亲家的样子)

前655,晋骊姬作乱,太子申生自杀,重耳(重耳即后来的春秋第三个霸主晋文公开始了为期19的逃亡生涯),夷吾出奔。(春期战国时期因女子而乱国甚至亡国的例子屡见不鲜,像褒姒,骊姬,哀姜等等)

公元前651襄王立。

同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称伯(注意这个伯不是爵位里的伯,是方伯的意思,方伯是春秋时期政治的产物,是指天子任命的诸侯之长,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同年,晋献公卒,骊姬子奚齐立,大臣里克杀之,后骊姬妹之子悼子立,里克又杀之.使人迎重耳,重耳惧,不敢入,遂迎夷吾,秦送夷吾归晋,立,为晋惠公。

前649,王弟叔代谋袭王,王欲诛之,叔代奔齐。

前648,晋饥,秦送粟

同年,齐管仲死。

前646,秦饥,晋趁机伐秦,秦穆公大怒。(这事夷吾办得太不地道)

前645,秦败晋师,获秦惠王,后归之。惠公割地,送太子质秦,与秦和

前643,齐桓公卒,其五子争立,后次子孝公立。(齐桓公死后,诸子只顾争位,齐桓公尸体于床67日不得下葬,生的蛆都爬到了室外,想其一生驰诧风云,却如此结局,悲凉...)

前638,宋襄公伐郑,楚救之,与宋战于泓水。宋军大败,宋襄公受伤,第二年去世。(宋襄公在齐桓公死后想要称霸,无奈国力有限,为楚所羞辱,沦为历史笑柄二霸)

前637,晋惠公卒,晋人迎重耳,杀惠公太子。

前636,晋文公重耳立(时年已62岁)。

前635,晋纳王诛杀书带,天子致伯晋文公。

前632,楚晋城濮之战,晋大胜,楚成王怒杀楚将子玉(这是春秋时期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原诸侯对楚的第一场大胜,由此晋霸,三霸)。

前628,晋文公卒。

前627,秦晋倄之战,晋大胜,俘虏秦三主将,后归之。(此为第二仗蹇叔哭师故事正是此事) 前626,楚太子商臣杀父成王自立(先杀兄,后被子杀,真是报应不爽)

前624,秦穆公亲征晋以报倄之役,晋人恐守城不敢出。秦称霸(四霸)

前621,秦穆公卒。

公元前618,,顷王

前613,顷王卒,晋赵盾平周乱,立匡王。

同年,楚庄王(庄王继位三年不理朝政,即一鸣惊人的来历)即位。

前609,齐人弑其君懿公。

前607,晋灵公欲杀赵盾,赵出亡未出境,赵穿杀灵公,立成公。

公元前606,定王。

元年,楚庄王强,过周,问鼎。(问鼎中原由此而来)

前597,楚庄王围郑,郑降,庄王罢兵。后晋救郑,楚与晋战,大胜。楚由此称霸。(五霸) 其年,晋灭赵氏族,赵氏门客程婴,公孙臼以计保全赵氏遗孤。(即赵氏孤儿的故事)

前594,楚庄王围宋,后罢兵。

前591,楚庄王卒。

公元前585,简王

前583,晋景公复赵氏后-赵武。

前575,晋围郑,楚救之,晋胜楚,楚王杀将子反(春秋时期,晋在四个大国中,是实力较强的,齐自齐桓公以后,霸业不在,秦在秦穆公之后,国力也不如以前,楚虽强但后来为吴所困,只有晋称霸的时间较长,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都称霸一时)

前573,晋杀其君厉公,立悼公。

公元前573,灵王

前571,老子生。

前557,晋伐齐围临淄,后去。

前551,孔子生

前548,齐崔伃弑君庄公。

公元前544,景公

前529,楚公子弃疾诈弑两兄,自立,即楚平王。

前527,楚平王为太子迎妇于秦,后自取之(什么叫恬不知耻,这也埋下了祸根,直接导致了后来伍子胥的复仇)。

前523,诛杀太子太傅伍奢,伍奢少子伍子胥出奔吴。

前520,,景王崩,国人立长子猛,子朝杀之,国人攻子朝,立丐为敬王。

公元前519,,敬王

前516,,晋率诸侯入敬王。

前514,吴公子光(夫差之父),令专诸(专诸之事记于《史记—刺客列传》)刺杀吴王僚,自立,即阖闾。

前506,吴王,伍子胥,孙武,率军攻陷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平王尸(这是兵圣孙武的唯一一次出山,后便隐退)。

前504,周子朝复作乱,敬王奔晋。

前503,晋定公入敬王于周。

前500,孔子行鲁相事。

前496,越勾践即位。吴王伐越,败,伤重而死。夫差继位。

前494夫差大败越国,围勾践于会稽山,勾践请降,夫差许之(夫差跟勾践的故事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此时夫差的一时妇人之仁,直接导致了20年后吴国的灭亡)。

前485,齐悼子弑其君悼公。

前482,吴夫差与晋会黄池争长,勾践攻陷吴都,俘虏吴太子(这边还在跟人争霸呢,那边老窝让人端了,委实可笑)。

前481,,齐田常弑简公。(齐国田氏由此专政,后终于前379年篡齐)

前479,,孔子卒,楚白公之乱,后叶公平之,后楚灭陈。

公元前475元王

其年,勾践围吴都城。

前473,勾践灭吴,夫差自杀。越称霸(勾践死后越国逐渐衰落,于前306年被楚所灭)。 公元前468,定王

前453赵,韩,魏三晋,灭智伯三分其地(这件事情相当有戏剧性,本来晋国四卿智伯最强,但智伯因此专横跋扈,因向赵要地,赵不给,就率领韩,魏伐赵,韩魏惧其破赵以后伐己,遂与赵合谋,阵前倒戈共灭智伯,智伯也成了后来狂妄自大的典型)。

公元前441,哀王,思王。

公元前440,考王

公元前425,威烈王

前403,命三晋(赵,韩,魏)为诸侯。(资治通鉴由此年记起)(晋一分为三,实力大减,且其后互相侵伐,疆土逐渐被强秦蚕食,也为以后秦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401安王

其年,盗杀楚声王。

前398,楚围郑。

前397,聂政刺杀韩相侠累。

前391,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

前386,天子命田和为诸侯

前384秦献公立,秦复强(在此之前,秦国内乱秦公动辄被杀,秦弱,晋常侵其地。自秦献公继位以后秦国复强,而此时秦国的死敌晋国一分为三,实力大减,使秦国实力更加膨胀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其后的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秦始皇一代比一代更强,最终实现的统一,其基础应该从秦献公算起)。

前381,楚悼王卒,大臣作乱,攻吴起,杀之。

前379,齐康公卒,无后。田氏终代吕齐国,后称田齐。

前378,齐威王立。

前376,赵,韩,魏,灭晋分其地。

公元前375,烈王

其年,韩灭郑。

公元前368,显王(烈王弟)

前364,秦献公败三晋于石门,斩首6万,天子致伯(以前的诸侯称霸,像春秋五霸,都是一代称霸,而秦国自献公以后,献公,孝公,惠公代代称伯,到了秦昭王直接灭了周王室,统一之势已势不可挡。)

前361,秦孝公立

前359,秦商鞅变法。

前354,魏伐赵,围邯郸(三家分晋后,相互攻伐,使秦渔翁得利),赵求救于齐。

前353,齐威王使田忌,孙膑救赵,赵邯郸降魏,孙膑围魏救赵,大败败魏师于桂陵。(齐国虽然当初为五霸之首,但并没打过几场大仗,其得胜的战役基本就局限于跟鲁宋等二流国家,于另两个大国晋,楚之间的战事基本以败北告终,跟魏国的这两场大战,也是齐国唯一的几场漂亮仗)

前352,秦商鞅伐魏,降固阳。

前351,魏归还赵邯郸,盟。

前350,秦迁都咸阳。

前343,天子致伯于秦孝公

前341,魏庞涓伐韩,齐救之,孙膑用减燥计诱敌,大破魏军于马陵,杀庞涓,魏从此衰落。 前338,秦惠王立,杀商鞅。

前336,孟子见梁惠王。

前335,,秦拔韩宜阳

前334,越侵楚,楚大破之,灭越。

前333,楚围齐徐州。

前325,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那个)立。秦称王。

公元前320,慎靓王

前318,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前317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诸侯振恐。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杀之。

公元前314,赧王

其年,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

前313,张仪入楚,欺楚怀王,楚怀王上当,与齐决裂。

前312怀王知被欺,大怒与秦战,两战均大败,韩魏见楚败,袭楚,楚割两城于秦和。

前311,张仪复入楚,怀王以郑袖故,释张仪。

公元前310,秦武王立

前307,武王举鼎,绝膑而死。

同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前306,秦昭王立。

前300,秦伐楚,楚王恐,使太子为质于齐以请平。

前299,赵武灵王让位于少子,自号主父。

同年,楚怀王入秦,被留。秦闻齐孟尝君贤,招其入秦,相之。(战国四君子以孟尝君为最早立,前298平原君立,前276信陵君立,前263春申君立)。

前298,孟尝君亡归。楚立太子为王,秦击楚,斩首6万,取15城。

同年,,赵王封弟胜为平原君。

前296,楚怀王死于秦。

前295,赵主父与齐、燕共灭中山,赵内乱,围主父,主父饿死。

前293,白起(战国时期最悍的大将登场,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以白起为首)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秦王以白起为国尉。

前289,知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前288,,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后又去帝号。

前286,,齐灭宋。

前285,秦蒙武击齐,拔九城。

前284,,燕以乐毅为上将,率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大败,乐毅入临淄,齐王走,被杀。燕国继续攻齐,其他国退兵。(自此以后齐国国力大减,秦国傲视群雄)

前283,完璧归赵.

前279,秦与赵王会与蝇池,田单火牛阵破燕军,复齐国。乐毅奔赵。

前278,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东北徙都于陈。屈原投江而死。秦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前276,魏安釐王封其弟无忌为信陵君,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前270,秦伐赵,围阏与。赵奢救之,大破秦军,赵封赵奢为马服君。(这是秦献公。以后100多年来秦国的第一场大败,秦军战力之凶悍令人震惊,但也为后来长平之战赵王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埋下了伏笔。)

前265,李牧大破匈奴十万骑兵。

前263,楚封春申君

前260秦赵长平之战,初赵主将为廉颇,秦将为王龁,数战赵军数败(此不能怪廉颇秦军凶悍,且为良将率领,其难敌可知)廉颇遂坚壁自守,秦军挑战不出,两军均伤亡惨重。秦便行反间计,赵王怒廉颇数败,又不敢出战。遂令赵奢(此时赵奢已死)之子赵括代廉颇将。秦闻赵军以赵括为将,大喜,秘密使武安君白起代王龁将(这下两方的将领差距太大了)白起遂大破赵军,阵前射杀赵括,赵40万卒降,白起尽坑杀之,赵人举国大震。(此一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战,赵括也成了后世夸夸其谈的典型,四十余万赵军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杀,赵国之前是唯一还能跟秦国抗衡的诸侯,自长平以后各诸侯国再无力与秦军对抗,秦国吹响了统一的号角)

前258,秦军围赵邯郸。白起病,进谏秦王,邯郸不可攻,秦王不听强起之,白起称病不行,秦王怒,此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楚春申君也率军救赵。秦军与战不利,白起闻之曰:“王不听吾计,今何如矣?”王闻之,强起武安君。武安君称病笃,不肯起。

前257,秦王大怒,迁白起为卒,后令其自杀(狡兔死,走狗烹,武安君白起功高镇主,驰诧风云疆场三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从未败绩,这在战火纷飞名将辈出的战国时代几乎可以说是个神话,其他六国闻白起将,均不敢交战,足见其威摄力之恐怖,死在其手中的诸侯兵将不下百万,被战国人称为战神。最后落了个自裁的结局,可叹。)

同年,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秦军撤退。

前256,秦昭王灭周。

公元前255,秦昭王52年

前251,燕国伐赵,廉颇大破之。(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长平一战赵国损失惨重却也将燕军打得七零八落,燕国也实在不争气似乎还以为自己是在乐毅时代,以为自己是什么军事强国)

公元前250秦孝文王立三日卒,庄襄王立。吕不韦(吕不韦以人易货,可谓之窃国大盗,史记和通鉴均记载秦始皇乃吕不韦之子,不过后人有人质疑其真实性,认为可能是六国人对秦始皇的恶意诽谤,在此不敢妄下断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秦。

前249,楚灭鲁。

前248,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前247,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臵太原郡。

公元前246,秦始皇嬴政立(虽然是秦始皇最后完成的统一,但在其继位之前,秦昭王通过50多年的征战已经奠定了统一的基础,秦始皇只不过做了个收尾工作)。

前244,蒙骜伐韩,取十二城。赵王以李牧为将,伐燕,取武遂、方城。

前241,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关,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此时秦统一之势已成,势不可挡)。

前237,免吕不韦相

前235,秦诛杀吕不韦(吕不韦落此结局不知其死时心境如何)。

前234,秦伐赵,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赵封李牧(李牧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数败秦军的将领,赵国后期多良将像廉颇,李牧;却都毁于自国之手,赵王贬廉颇,长平40万赵卒被杀,杀李牧,赵国直接被灭,正应了一句话:自作孽,不可活)为武安君。

前232,王大兴师伐赵,一军抵鄴,一军抵太原,取狼孟、番吾;遇李牧而还.

前229,王翦伐赵,李牧御之,秦使反间计,赵王迁,杀李牧(可惜了李牧)。

前228,王翦击赵军,大破之,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秦灭赵。

前227,荆轲刺秦王。

前226,秦使李信,蒙恬将20万伐楚。

前225,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秦灭魏。

同年,李信为楚军所破。秦王起王翦将。

前224,王翦将60万伐楚,大破楚军,杀楚将项燕。

前223,王翦、蒙武虏楚王负刍,秦灭楚。

前222,大兴兵,使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秦灭燕。王贲攻代,虏代王嘉。

前221,齐王降,秦灭齐。最终并六国,战国结束。

篇五: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简介(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春秋战国)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

简介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影响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

简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

简介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评价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

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

简介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作用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

简介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

评价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

简介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评价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