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全家团圆学打月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5:30:33 作文素材
全家团圆学打月饼作文素材

篇一: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

《品德与生活》这一门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这门学科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手捧着这本《品德与生活》教材时,一种新鲜的以图寓意,以图导行的编排方式吸引着我的视线,当我倾听着专家的精辟讲座时,一种全新的理念充盈着我的头脑,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其基本理念等诸多问题一直在心头回绕。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用教学的成功与失败伴我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中一路走来,它发我深省,催我上进。

1.整合内容 ,突破难关

在教《我和同学交朋友》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共栽一棵朋友树”,要求学生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名字写在朋友树上,由于儿童刚入学不久,拼音尚未学完,不能拼写,汉字也不会写,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不如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这两个环节合并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找朋友》的乐曲中主动下座位结识同学,在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并请好朋友互相帮忙把他的姓名写在自己的书上,这样的设计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而且儿童在相互签名中接近了距离,同时也在体验着朋友之间就应互相帮助的道理。

本课我试着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树整合起来,既突破了学生不会写好朋友姓名的难关,又让儿童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彼此间沟通,课堂氛围很是活跃,学生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主动结识着朋友,极其认真地为朋友签名,连我也融到了这个活动中,本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根据需要,是完全可以打破教学环节的顺序,合理地进行调节和整合的,这一启示将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增加内容 ,拓展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进行换位思考 ,去揣摩他们的心理从而正确引导。 一年级小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他们大多认为哪位教师批评我,那么这位教师就不好,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我爱教师》一课时,我增加了一版块“老师的批评也是爱”我特意创设了一位学生犯错误教师批评他的情景 ,并反问同学们:“刚才你们都说老师好,可现在我这样的严历,你们还认为我好吗?”,那位受批评的孩子坚定的说:“我还觉得你好,因为你说我是为我好。”那位孩子仿佛成人话的话语一直在我耳畔回荡。

我觉得本课最让我满意的就是“老师的批评也是爱”这一环节的设计,它让儿童对师爱的内涵有了更宽泛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我想,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努力的从儿童生活中挖掘各种资源,只有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其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感悟。

我把教材作为一种范例,在教学中努力的超越教材,丰富教材,创造性的使

用教材,尤其是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在讲《中秋节》一课时,我安排了一节“中秋节真快乐”活动课,在活动中,有的同学回味着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明月的其乐融融的情节,有的同学背起了《中秋节》的儿歌,有的同学讲起了中秋节的传说,有的同学唱起了《爷爷教我打月饼》的歌曲,师生都沉浸在中秋节的快乐中……

3.亲身体验,及时反思

《我爱五星红旗》一课,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我是中国人,中国首都“等概念较为抽象,为了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也曾努力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如让学生从地图中观察中国的位置,从硬币上观察国徽的样子,通过《国旗,国旗真美丽》的儿歌帮助学生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但我感觉这些资源还远远不够。

本课的教学效果因课前准备不充分而显得很是失色。如果能多搜集一些有关祖国大好山河的图片,能找到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录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那将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记住:亲身体验是比百般说明有效千百倍的教育形式,这句我总结出来的格言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教育永远是一门艺术,为了使明天的教育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辉煌,我将用教学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总结和反思。

篇二: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月圆中秋情

铜仁市和平小学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月圆中秋情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2 、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3、掌握月饼的制作方法。

4、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传统精神,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及独立组织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2、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3、掌握月饼制作的步骤和技术要领。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调查问卷设计的方法。

3、掌握月饼的制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过不同方式,查阅有关中秋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习俗的资料、搜集月饼图片。

2、一份调查问卷。

3、掌握月饼的制作方法。

4、准备制作月饼所需要的材料、工具。

学生准备:

1、通过不同方式收集我国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

2、完成“走进中秋”活动方案。

四、活动课时:二课时

五、活动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内容: 1、中秋节的习俗 2、设计中秋节问卷

二、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搜集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

2、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3、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传统精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及独立组织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活动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2、学会设计调查问卷。

教学难点:

1、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通过不同方式,查阅有关中秋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习俗的资料,搜集月饼图片。

2、一份调查问卷。

学生准备:

1、通过不同方式收集我国关于中秋节的民间传说、风俗习惯。

2、完成“走进中秋”活动方案。

四、活动过程:(一)诗句导入新课

师出示诗句:遥望明月共此时,欢度佳节同相知。

生齐读。 这是描写什么节日的?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什么节?(团圆节)

师: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似盘的朗朗明月,期盼着家人的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二)资源共享

师:有关中秋节的故事丰富多彩,你都搜集了有关中秋节的那些

故事?

1、小组合作讨论自己小组制作的“走进中秋”活动方案。

2、各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我国历史悠久,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不断的发展,节日文化形式也不断的变化着。那么,你都知道我们当地中秋节的习俗吗?

3、小组合作讨论,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4、各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让学生知道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 师小结: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全面,从中可看出,人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些形式不仅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同时也寄托了整个民族的憧憬,可以说是一颗千百年来、岁月长河中璀璨的明珠。

(三)补充资料

过渡: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秋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秋节的习俗。 出示课件:1、有关香港过中秋节最富特色的习俗—舞火龙。

2、台湾高山族的托球舞游戏。

3、侗族在中秋节青年男女参加芦笙表演和对歌比赛。

(四)设计中秋节问卷

谈话: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庆祝节日的形式也丰富多彩,那人们对中秋节有哪些了解?我们通过什么形式去了解人们对中秋节的认识? 学生讨论

汇报。

师引出作调查问卷。

师介绍(调查问卷是管理咨询中一个获取信息的常用方法。调查问卷从短小的表格到详细的说明可以有不同的规格和多种样式。由于这种方式功能齐全,应用广泛,如何设计问卷使其能够恰当、高效地满足多种目标,就显得极其重要。它是市场调查的方法之一)

1、师展示制作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从形式、内容上分析)

2、引领学生分析课本中的调查问卷。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对中秋节的了解,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敢不敢试一试?

3、小组合作,设计调查问卷。

4、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引导学生对问卷内容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

(五)全文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秋节习俗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了中秋文化的魅力。这也充分体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悠久。

(六) 拓展创新

1、课下搜集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中秋节的习俗。

2、课下完成自己设计的中秋节的调查问卷。

七、板书设计

月圆中秋情

篇三:《中秋节话团圆》教学设计

《中秋节话团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坊小

1、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习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教学难点: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培养学生珍视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猜,看看谁最聪明。

(出示课件) 谜语: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2、是什么节日?(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想一想今年的中秋节,你们家是怎么过的?

3、喜欢过中秋节吗?既然都这么喜欢过中秋节,今天咱们四年的同学一块再过一个中秋节好吗?不过可不是吃月饼了,咱们开一个“中秋节联欢会”,来聊一聊中秋节。

二、中秋联欢会

(一)活动一:话中秋

1、咱们先来聊第一个话题话中秋,课件出示要求: 可以讲一讲中秋节的来历;

可以讲一讲与中秋有关的神话故事;

可以讲一讲中秋节的习俗。

可以说一说与中秋或月亮有关的诗。

2、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二)活动二:唱中秋

播放《爷爷为我打月饼》,师生跟唱。

(三)活动三:送祝福,话感恩

1、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团团圆圆一块过节,这多么幸福啊!但是也有许多少人他们并不能和家人团聚过节,因为他们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们是谁呢?(出示图:各行各业的人们)

2、看到他们忙碌的工作,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三、课后拓展

1、课下继续搜集关于月亮的古诗词,并试着背一背。

2、中秋习俗还有许多,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资料,了解中秋节更多的习俗。

篇四:《爷爷为我打月饼》听课

《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课程

教学设计

说课课题: 《爷爷为我打月饼》

教材选自: 故事片《啊!摇篮》

教学对象:

姓 名: 卢珊珊 班级: 08级3班

学 号: 200808204

设计时间:2011年 6 月 18 日

说课目录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学目标

三、 重点、难点

四、 课时安排

五、 学情分析(学法)

六、 教法

七、 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

(二)设计思路

起始(导入)阶段

(三)教学流程 展开阶段

形成性阶段

结束阶段

(四)板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爷爷为我打月饼》选自电影《啊!摇篮》。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亲生父母,由保育员们带领从延安炮火中撤退。我军旅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去寻找并护送这些孩子去解放区。这些孩子每个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亮亮的父亲已经牺牲,母亲负伤,危在旦夕;丹丹是个孤儿;院生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生在保育院的;冬来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老红军罗桂田、陕北妇女赵玉霞、14岁的小保育员湘竹为保护、带好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爱。

八月十五这天,罗爷爷不顾自己受了重伤,还为孩子们打月饼,而孩子们也抢着动手并为爷爷唱歌谣的情景。歌谣的名字就叫做《爷爷为我打月饼》。

二、 教学目标

1、感情态度:学唱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感悟战争年代儿童歌曲的情绪、

风格,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而

2、过程方法:通过模范学习、欣赏、表演等教学活动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

唱歌曲,并用其他方法表现歌曲。

3、知识技能:

(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感受浓浓的亲情与全家,团聚的幸福,关爱家人。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爷爷为我打月饼》

(2)理解歌曲的内容,怀念红军爷爷,了解革命老人,尊敬革命老人。欣赏歌曲《红星歌》,感受进行曲风格。

三、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表现真挚的情感。

难点:正确演唱附点节奏、切分节奏。

四、 课时安排

1、1-10分钟欣赏歌曲《中秋节》,引出中秋节的由来与相关文化。

2、10-25分钟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学习学唱《爷爷为我打月饼》。

3、25-40分钟分析《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爷爷是个红军,欣赏《红星歌》 4、40-45分钟小结

五、 学情分析(学法)

借助听、看、说、动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想象力;对中秋节、战争年代儿童歌曲音乐的风格、适用场合和总结作用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总之,始终把对音乐的参与感受活动放到重要位置。

六、 教法

根据新课标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的要求,我确定的教法是:

① 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② 设置唱、朗诵、伴奏等不同的参与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③ 参照课本创造加工,整体提炼相关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七、 教学程序:

(一)教具学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设计思路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国,也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小朋友对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了解并不深入了解,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传播既可以教导小朋友音乐的无所不在,也在音乐中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历史。

在建党90周年之际,在我們的学校里,对儿童进行革命传統教育,方式上有了更多地創造,很多学校重視儿童的歌詠活动,使課外活动增加了新的內容,也和革命传統教育結合起来。革命传統教育,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領导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的历史,革命根据地工农群众在阶級斗争、生产斗争中的革命活动,人民解放軍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故事等,对儿童进行教育,以培养儿童建設祖国、保卫祖国的爱国热情。在課外进行革命传統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歌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儿童都喜欢唱歌,它比演戏簡便,比听故事更形象化,有些歌詞的意思,儿童尽管一时还不懂,但是音乐的曲調使他們喜欢。 起始(导入)阶段

(三)教学流程 展开阶段

形成性阶段

结束阶段

1、起始(导入)阶段

①听《中秋节》音乐,师生进课室。

②教师让学生按小组就座:孩子们,音乐时光又到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个谜语,你能猜上来吗?

③猜谜语导入:

师:请同学们竖起耳朵,认真听老师的谜语,听完后请你举手回答。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噢,同学们真聪明,猜对了,是“月亮”。

月亮在什么时候最圆?(八月十五)

也就是什么节快到了?(中秋节)

2、展开阶段

师:对,中秋节就快到了,谁能说说中秋节的由来?

了解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的来历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传说古时候皇帝祭日在春,祭月在秋。夏历(又称农历、阳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月份,十五又是中秋之中,所以八月十五被择为祭神的吉日被称为中秋节。此时段月亮出现最圆、最亮的现象。旧时,一些妇女们或姑娘们要在晚间祭月,祭月所用供品为各种月饼和切成花篮状的西瓜等,形状都为圆形,意味合家团圆,祭拜后全家人围坐院中,以吃中秋月饼、饮桂花酒赏月为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如今祭月仪式以渐渐消失,中秋节主要成为人们团聚和娱乐的节日。食月饼赏月仍为节日的主要形式,许多地方在此节日里举办各种“花灯展”来欢庆节日,增添节日气氛。

中秋的来源,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如嫦娥奔月说的就是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中秋节有什么好吃的啊?(月饼)月饼又是怎样来的呢?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月饼在宋朝就有了,在北宋的京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每逢中秋节之夜,人们争上高楼,以先睹月色为快。祭月一般在月亮升起时进行,其中最主要的祭品是月饼。到了十五那一天,在月亮升起来之前。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必定摆着一张大大的桌子,上面摆满了一层一层摞起来的月饼塔。月饼的周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琳琅满目地等待着月亮的照临。由于月饼象征团圆,反应了人们对一家能够团圆的愿望,所以,有些地方称他为“团圆饼”。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还有一种传说:

传说唐高祖年间,北方突厥经常侵犯边境,高祖虽多次派兵征讨,却难以平定。至太宗李世民当政,派大将李靖率部出征,屡建奇功。就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凯旋回长安。当时为了庆祝胜利,京城欢腾,刚好有一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李世民大喜,接过圆饼,指着 天空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明月”,随后分给文武百官共食之。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民间都要制造“圆饼”而食之。到了宋代,吃“圆饼”之风大盛。南

全家团圆学打月饼

宋吴自枚《梦梁录》中,对这种“圆饼”称之为“月饼”。所以“月饼”这个名词,则是从南宋开始出现的。从此以后,历代相传,全国各地在中秋节都要吃月饼。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燕京岁时记》载:“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谓之团圆饼。)

篇五:我与综合实践课

《我与综合实践课》

罗大台镇中心小学 陈艳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新课程如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春风吹进了校园。虽然新课程的理念已有几年,但对综合实践的种种,也只是道听途说。2009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有幸真正走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成为了专职的综合实践教师。当时的我茫然、不知所措,一直担任班主任的我虽然担任本班的综合实践课,但却从没上过!这是门怎样的课程?这门课怎样上???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我,同时我也成了又一个吃“螃蟹”的人。

闲暇时间里我上新思考网站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页,看到许多理论、指导策略、管理评价、案例等,越看心里越不安,我能做好吗?

“树若成长要有根,人若成长要有心”,既然不懂,那就学吧!期间辽阳市、灯塔市各级各类的展示课,只要得到通知,凡课必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这门课程逐渐产生了兴趣,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我也跃跃欲试了。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这门课程,感受到了它的与众不同。

一、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理念

第斯多慧说:“不好的教师传播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探究是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怀着一种好奇心,探究周围的世界,探究未知的道理,他们对新奇的问题,对新颖的方法,总

怀有一股热情,想去接触它,认识它,尝试它。在探究过程中,如果能解决问题,取得进展和成绩,他们就得到了心理满足,向上的力量就会越发充足。可以说,在探究中激发的求知欲,是学生爱学的重要的内在动力。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我时刻注意这种教学导向,做到了一起与学生学习,探究,积极引导他们,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在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这些话都表明了实践对于人的认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杜威也曾说过,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必须去“做”。正因如此,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中,一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亲身经历为基本学习方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主课应运而生。然而这种课程具有的那种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以及现代化特征,给我们一线教师特别是乡村学校的教师带来了诸多问题:

1、教师无相关学习资料 ,自身水平不够专业。

虽然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中处于一门主课的地位,虽然我们也认识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老师自身的水平不够专业,同时还有些畏难情绪,上课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以至于经常走过场,蜻蜓点水。

2、教材中部分主题不适于农村学生。

由于编写教材的大都是一些专家、教授,他们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接触的事物的层次比较高,这就导致教材的城市化要求比较高,对我们乡村学生来说比较难适应。

3、社会、家长不支持,收集资料的范围小。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社会、家庭对于教育是越来越支持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以及现代化特征的课程,是与我们现实的社会生活所密切联系的,很多学习的内容也需要我们学生走进社区、街头、工厂才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去寻找一些资料,而这些资料又需要大人的配合一起去因特网上寻找,但我们乡村的学生,一个班级里也就两三个小朋友家里有电脑,而且还没有上网的,因此大家都觉得比较麻烦、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所以相对于此,其他文化的成绩就更受家长们的关注。

4、安全问题不容小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要回归生活与社会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困于学校,而要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这样安全问题就随之而来,众所周知,教育行政部门强调安全,学校要对学生人身安全负责,因此安全问题以成为现今学校、教师的一大“紧箍咒”,“安全出了问题,一切都等于零”等也让老师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这也使很多老师宁愿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玩或学习文化课程,也不愿意也不敢带一大帮学生出校门。

5、其他问题

时间问题:如果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要真正的活动,往往课堂 40分钟是不够的,我们往往需要6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

三、今后的打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我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过通过多次的培训,也基本从本质上领悟到了综合实践的内涵,综合实践课就是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让学生接触周围环境,在开放的环境里学习,不再做书呆子,而是做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能适应社会的人。为作好工作我如下打算:

首先:明确现行课程存在的缺陷。

其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原则。

(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第三:介绍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活动方式。

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询问他人等方法组织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并讨论。

第四: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实施过程。

1、提出问题。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2、确定课题。学生从提出的问题中筛选、整合课题,也可以是教师提示大的范围,学生从中加以选择。

3、探究课题。学生通过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遵循“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持续、深入地开展探究。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所重视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是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发展,教授综合实践两年的我欣喜地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造就了学生,也造就了我!

品德与生活教学随笔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7年,深知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出于对品德学科的热爱,我申请兼任本学科的任课教师。回想起来,我担任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工作已经有2年了。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这门学科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有时间,我就把这些感受用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有空时翻来看看,这对我的教学非常有指导意义。

当我手捧着这本《品德与生活》教材时,一种新鲜的以图寓意,以图导行的编排方式吸引着我的视线,当我倾听着专家的精辟讲座时,一种全新的理念充盈着我的头脑,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其基本理念等诸多问题一直在心头回绕。在两年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用教学随笔的形式记下了每一次创新的成功经验,每一次失败的深刻教训。可以说,教学随笔伴我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中一路走来,它发我深省,催我上进。

案例一:整合内容 ,突破难关

在教《我和同学交朋友》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共栽一棵朋友树”,要求学生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名字写在朋友树上,由于儿童刚入学不久,拼音尚未学完,不能拼写,汉字也不会写,怎么办?我灵机一动,不如把结识新同学和共栽朋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