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项脊轩志写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09:57:37 高中作文
篇一:从《项脊轩志》中学习散文写作方法
从《项脊轩志》中学习散文写作方法
作者:张凤英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09-01
苏教版必修五在“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一板块中收入了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苏轼曾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清代桐城派大师姚鼐曾评价他为“太仆最胜之 文”。可见《陈情表》自古以来都是文人极为推崇的优秀散文,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主要是由于它所流漏出来的浓烈的感情。
本文是必修五教学的重点,我们不但要体会文章中催人泪下的感情,更要去学习优美散文的创作方法。我们在生活中不但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还要学会创造美。那么从本文中我们究竟能够学到哪些现代散文的写作方法呢?
1 优美的散文离不开生活的源泉
一切优美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项脊轩志之所以能够奠定在中国散文史中的地位,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归有光的一生执着于举业,然而仕途坎坷。他七岁入学,九岁能写文章,十四岁应童子试,在乡里颇有才名,二十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意气风发,年轻有为。但此后却是一直科场失意,35岁中举,此后8次会试都是名落孙山,生活也变得拮据起来,只能靠教书养家糊口,直到60岁才考中进士,但66岁就病死于任上。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功名忙碌。其间有过太多的苦痛与折磨,这种感情伴随他一生,对他的一生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项脊轩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项脊轩志》写于两个时期,前部分写于19岁,后部分写于32岁以后。19岁时归有光生活可谓是一帆风顺,对生活充满了自信,所以他的感情多是以“喜”为主。“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些都是多么优美的景物描写,俗话说“言由心生”,没有恬淡优美的心情怎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句子,这也正是归有光这段时期真实的生活写照,年轻有为,事业丰顺,道路一片光明,看待万事万物都明显的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32岁以后生活经历了诸多磨难,首先是妻子早逝。回想起与妻子共读的岁月,不禁潸然泪下。而功名未就,更是心中难以言说的痛。文章中“吾妻死,室坏不修”,深深地透漏出对妻子浓烈的思念之情,“卧病无聊”,“自后余多在外”,更是对妻子死后自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也有对自己功名难就的无奈流漏。此时,再望见与妻子所共同栽种的枇杷树如今已是“亭亭如盖”,一切都已物是人非,这又是何等的悲痛啊!后一部分可以说是“至悲”,正所谓“以我观物,古物皆著我之色彩”。
所以,我们在写作散文时,一定要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创作时要有感而发,不能凭空捏造,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美的散文。
2 优美的散文离不开细节描写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重点去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风貌,寄托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是散文成功的关键。《项脊轩志》中典型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也正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对项脊轩中的书籍摆设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细节描写,把作者的心情舒畅、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这是散文中细节描写的中的重点,任何优美的叙事散文在选择对人物进行细节刻画时,动作及语言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当代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就是典型的成功的例子。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他日汝当用之”简洁细腻的语言描写,绘声传神, “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简洁生动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这些都把奶奶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我们在写作散文时,一定离不开典型的细节描写,如果说生活经历是写作的基础,那么细节描写就是最重要的创作手法。一篇散文能否成功,能否凭借亮点打动读者,创作的手法就极为重要了。细节描写的好坏,成度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散文写作是否成功。
3 优美的散文离不开情感的抒发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这里所说的神就是散文中的“情”了。项脊轩志中处处都流露着归有光的感情经历,从“喜”到“悲”是作者的感情主线。文章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的破败和修葺后环境变得幽雅可爱进行对比,由此“偃仰啸歌”这种自得其乐的感情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这里是从“喜”字立意,而后文中又写到由于妻子的离世,项脊轩破败不修,自己多在外,不长居,又与前文的优美环境进行对比,这样悲便在最后抒发出来,引出了作者对往事的无限追怀。第二段叙父辈分家,完整的庭院被分隔得杂乱不堪,项脊轩不再是一个读书的幽雅所在。而后以抚育两代人的老妪作为联结,围绕项脊轩回忆母亲与祖母遗事,抒发自己怀念亲人的凄侧之情。这段重点从“悲”字立意。第三段写“轩凡四遭火”的变故,虽“得不焚”,亦足见项脊轩命运之乖蹇。这是“悲”的内容的进一步补充。最后一段是作者后来又补写的部分,主要叙述作者与妻子以前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但是现在景已不是以前的景而妻子也早已亡故,前后对比,抒发作者沉痛的悼念之情,使全文的悲情更上一个台阶。由于文章自始至终贯串着悲、喜的感情变化,又有项脊轩作为全文寄托感情的载体,所以一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结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散而神不散。
所以,我们在散文写作时一定要有一个感情的线索,不论全文是何种感情基调,写作时或明或隐的都要把感情注入其中,这样就能够做到形神兼备,形散而神不散了。
由此可见,一篇优美的散文,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少不了细节描写,更不能缺失情感的表达。相信,只要做到就一定能够写出优美的散文。
篇二: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抒情散文,借对项脊轩变迁兴毁的描绘,写出了对轩的深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三代亲人的深沉怀念。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似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散而神聚。或喜或悲,作者极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传写人物神情、仪态,抒发至真至诚至朴的情感。
作者起笔就抓住项脊轩的独特细节来勾绘其特点。“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体现其"小”;“百年老屋”表现其“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地步。突出其“破”;“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写出其“暗”。这“渗漉““下注” “顾视无可置者”等细节极形象地写出轩的惨境,你一定会问:既然项脊轩如此可怜、可悲、可叹,为什么作者对它有着如此深挚的眷恋之情,并且专门为它写一篇志来歌咏它,纪念它呢?这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也是为下文写轩的幽静美景作铺垫,用的是欲扬先抑手法。
他不象一般的作者那样急于解除读者的悬念。而是很从容地描述他是怎样地对小小项脊轩大加修葺的:“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娓娓道来,如拉家常。语言描绘之细致入微,叙事状物之精美周到,仿佛是归有光亲自在对我们讲解他修房的经过一样。他的口气是那样亲切自然,哪里补,哪里修,哪里开窗,哪里植树,说得是那样委婉动听,毫不罗嗦,在浅淡清新的笔墨中饱含了深深的爱美怜惜之情。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还“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锦上添花,美中溢彩 ,集香花翠竹、佳卉美木于一室,安能不使“旧时栏?,亦遂增胜”呢,令小小的项脊轩增添了无限使人伶爱的风雅之情。
在用词造句方面,精练准确,上下文词词相扣,句句相联。文中的“上”、“前 ”、“垣”、“周”、“南日”、“反照”、“洞然”等词与上文的漏、暗、旧老、小窄相对照。一改项脊轩的可怜、可悲、可叹,为可爱、可喜、可亲 。写法上是欲擒故纵,充分体现了作者行文如用兵,善用虚实曲折善变的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 有了这草木荫荫、香风阵阵、明亮又新美的项脊轩,作者再“借书满架”,冥然思索,读累了可“偃仰啸歌”,可一览轩外美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作者不愧是个细节描写的高手,将苦读沉思并长啸高歌之事,与小鸟、圆月、白墙、香桂、摇枝动叶、徐风舞影之景高度和谐地融为一体,淡淡写来,层层绘出,不用浓墨重彩,只有月白风清,树绿墙粉,桂香浮动,疏条掩映,整幅画面以冷色为景,淡彩为图。集色、香、声、光、影为一轴,色为淡彩,香为暗香,声为啁啾,光为朦胧,影为疏影,还寓情志于一炉,真是浑然天成。其可喜、可爱、可亲、可恋之情,十分清楚明了、痛快淋漓。心存悬念的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恍然大悟:噢 !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来修葺它,写志来歌咏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十分可爱,颇有情趣,确实是个读书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然而,好景不长,喜去悲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笔锋一转,给欣欣然的读者当头一瓢冷水。悲在何处呢?作者历历叙出件件悲切琐事,可归为四类: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幼年丧母,慈母爱儿之情久久难忘;祖母离世,物在人亡,疼爱勉励之音如犹在耳,“令人长号不自禁”;爱妻永诀,使人痛不欲生。件件悲事,都先后发生在这小小的项脊轩里,与这轩紧密相关,使作者睹物思亲,见景伤人,怎不深感“亦多可悲”,悲胜于喜呢。
值得学习的是:这四件悲事,各各不同,能从这万千日常琐事中筛选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正是归有光最善长之处。他借助了哪些最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写景状物,怀人抒情的呢?
昔日几代同堂钟鸣鼎食之家,如今四分五裂衰微破败。家庭之衰败,分家之缘由,前前后后的矛盾,家家的悲苦,作者统统没有写,只选取分家之后,宽敞的老屋被分割得肢裂破碎、满目凄凉这方面的细节来深入刻画,形象地活画了一幅家庭衰败没落之图。请看:“内外多置门,墙往往而是”。如此一来,交通被阻断,人情被冻绝,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是,连鸡犬也不宁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三个对象:犬、客、鸡,都是日常家庭细事,然而东家的犬对着西家叫个不停,东家的客人必须越过西家的厨房才能到达东家的饭桌前,鸡大模大样地在正厅昂首阔步,乱拉乱飞,一个大家庭几代同堂钟鸣鼎食和乐相处的景象荡然无存。可悲、可叹,无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扼腕长叹。其写景状物之妙,抒情叙怀之巧,选例之典型,写尽了人世的辛酸,世态之炎凉。在如此惨状之中,幽雅静谧的项脊轩自然也就被犬吠鸡鸣、人迹炊烟践踏得面目全非,幽静美景荡然无存,怡然自乐的读书之心也不能再平静了,久居于此竟“能以足音辨人”,这在作者内心深处是多么无奈的悲伤呀。
第二件悲事:作者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对慈母的音容笑貌,已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曾在项脊轩居住过,抚育过两代人的乳母之口,感人至深地道出慈母那疼爱儿女之心。“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短短几句话,二十多个字,既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只是平平常常的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白开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委婉深沉,其感人力量之深,胜过万语千言。状人之笔,是如此形象,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作者幼年束发读书时,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至仕,光宗耀祖。这件事,是亲身经历之事,采用直接抓住最有特征的三个细节层层来描写。第一个细节:祖母至轩,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称“束发”童为“若”,而又“大类女郎”,其爱怜欢喜之情、笑谑嬉戏之态,跃然纸上;另一个细节是祖母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老人家的喃喃自语,分明是多年忧虑中透出的殷切希望。丈夫官至太常寺卿,儿辈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乌烟瘴气。今见一小小孙儿,一反诸孙的顽皮常态,静如处女,埋头读书,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看惯世情冷暖的老人,怎能不满怀欣喜,喃喃自语呢?而那“以手阖门”这本极平凡的动作,此时已蕴涵老人极深的情感。第三个细节:祖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其用心之良苦,嘱咐之庄重,语气之谆谆,情意之真诚,催人泪下,怎能不使作者“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从心底发出“令人长号不自禁”呼喊呢?这三个细节,都是生活中极平常的家庭琐事;三个动作,也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动作;三句话,更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家常语。然而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三件事,自自然然的三个动作,朴朴实实的三句话,连在一起,却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一个饱经风霜的老祖母,既盼望家族兴旺又爱怜孙儿的矛盾心情,看到她那且走且喃喃自语的蹒跚步履,乃至于银丝飘飘,忧喜交集的满脸皱纹。于此可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的功力之深,到了身手不凡炉火纯青的境界。
最后一件悲事:对爱妻的思念。他的妻子是个既好学又贤惠的好女子,自嫁给作者,夫妻情深爱笃。可是天公偏不作美,棒打鸳鸯两分离。一般人认为作者写这一段文字,是十六七年之后,他中举人后,迁居嘉定,翻检书籍,触及旧稿,拉开了记忆的闸门,引发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而写成。一个仍在轩中睹物流泪,一个却赴黄泉恩爱永诀。此情此景,虽金石也流泪,土木亦伤心。往事在目,感情如潮,文笔似剪,巧手剪出件件感人肺腑之事:“吾妻未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问”一“学”,绘出夫妻同学共读,心心相印,情深似海的恩爱与欢乐的图画,似乎又看到了那翩翩红裙,亭亭玉姿,纤纤倩影。而“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那温温细语,轻轻娇喘,依然在耳。这一细节更是传神之笔,几句平常话,把一群小姑娘拉着回娘家的大姐,问长问短,天真无邪,可亲可爱的神态和语言,写得逼真如画,跃然纸上;同时也把妻子得意自豪的心理情态一齐托出,那娇态,那眼神,如在眼前。其中也不乏归有光自己的几分得意呀。难得的知音!难得的知己!依此我们就能理解他妻死“室坏不修,卧病无聊”的情怀了。归有光就有这样独特的眼光,几个极平常的动作、话语,在他的笔下都能最充分地最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这几事理应是可喜可羡之事,此时此刻,却令人肝肠寸断。写法上以喜衬悲,倍增其悲。
结尾一笔更是堪称经典:“庭中枇杷树,吾妻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以物来传情,写景来忆人。睹物思人,物在人非,树茂人远,几多情感,几多言语??难以用文字来形容!心物完全相印,余韵悠然,感情缠绵不尽,大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叹,孕育着惊天地而泣鬼神、感人肺腑的千钧之力。
多少悲悲切切往常事,尽在平平常常斗室中。善于剪辑活生生的悲欢离合的日常细节,用清新淡雅的笔触一一点染,传深情于其中,悲是全篇的重心,前面的喜是来衬悲的,层层相衬,环环相扣,曲折善变。笔墨至清至淡,感情至深至诚。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所推崇,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而永垂史册的根本原因。
篇三: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对新课标作文的启发
寻找失落的家园,抒写绿色的心声 ——明清散文《项脊轩志》对新课标作文的启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然而,翻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或写记叙文,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或写议论文,不外乎爱因斯坦、牛顿、张海迪、陈景润??。我们的作文教学正日渐走向枯竭的境地,暮气沉沉。多情善感、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这种作文教学现状中被捆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因此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作文教学必须改革,而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们走出藩笼,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积累生活素材,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用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还是让我们看看一个很有价值的例子吧,或许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琐屑又典型之生活片断抒写怀念之情,事平淡,语平淡,然而勾人心弦,引起共鸣之余,难道我们不能问个为什么吗?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叙述了三件事:家族衰落、母亲早逝、祖母鞭策。补记中,写亡妻遗事。件件平淡,件件感人。归有光母亲早逝,老妪向归有光回忆往事,仅“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小细节,于是“语未毕,余泣……”。祖母对归有光寄以厚望,既“以手阖门”前喃喃自语,又“顷之,持一象笏至”用祖父之事鼓励归有光。老人的殷切希望,浮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可惜,归有光尚未孚祖母之望,老人便溘然长逝了,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事可谓小矣,语言可谓平淡矣,然而人间真情仿佛亲历,心弦震颤古今同频。它不是金戈铁马,令人拍案振臂,却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沁人心脾,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亡妻遗事,且不说其他,单末尾那一棵批把树就足以令人动心动容。亡妻亲手所植,而今亭亭如盖,人亡
物在,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歌中唱道:“曾经在幽幽黯黯中坠落,才知道平平淡淡是真。”这里的“平平淡淡”是来自生活的原汁原味;这里的“真”就是来自原汁原味的真切,也正是因为真切小小的《项脊轩志》才那样感人肺腑。因此金戈铁马也好,身边琐事也好,事实上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归有光如此,我们也应如此。关键是当今那些教作文者和学作文者能否从“写重大题材”、“表现严重主题”中解放出来。写教师,完全可以写写他的日常生活,写写他与上级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写写他对自己子女的教育,写写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写人了以往失败的教训。写同学,完全可以写写下课后的打打闹闹写写某次上课时的调皮捣乱,写写做完作业后的无比轻松,写写好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写写某次课余时的恶作剧。写自己,何必一定要写如何如何认真刻苦学习,如何如何“改邪归正”?生活琐事都可入文,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们可以作以下几点尝试:
首先,观察生活,积累生活。
观察是一种写作准备过程,是学生摄取信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积累,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鲜活的文章来。《项脊轩志》作者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至爱真情,不是靠空洞的言辞,也不是抽象揪心的痛、做作不竭的泪,而是选取一些极富情致而叫人睹之神伤闻之心恸的生活情景,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语,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如写母亲,借老妪转述的“儿寒乎?欲食乎?”写出了一个母亲最平常亦最深情的呵护。又如写祖母,“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更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作者就是如此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生活细节,运用传神之笔,使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都跃然纸上。正是这些生动逼真的家庭琐事、生活细节,传达出亲人间的真情至爱,让人读来哀婉悱恻。试想如果归有光没有对生活作细致的观察和积累,他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作品来吗?
其次,思考挖掘,提炼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我们常感喟学生的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中学生的生活平淡无奇,重复单调;社会生活纷繁芜杂,良莠并存。作文也不是事无巨细,优劣好坏一律都能写的。只就要求学生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深入的挖掘,才能够体会到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从而提炼出深刻的中心,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吹尽黄沙始到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是一间十分狭窄,仅“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这间小屋牵着一些人和事,之所以值得作者时时追怀不能忘却是因为小屋虽小又几经变迁,却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衰败和离析,是作者家庭变异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怒哀乐。粗看全文都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人、平常事,又分属三代,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但又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现得凝练和集中,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提炼。难怪清人梅曾亮评此篇云:“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有感于此,教师要扭转学生被囿于“三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的被动局面,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思考、提炼生活,让学生去深入体会他们接触到的事实、现象,探索生活的规律和实质。只要认真地去生活、认真地去思考、认真地提炼,就会发现,太阳虽然每天都在升起又要落下,它却每天都是新的。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有某种令人感动东西:土地上的历尽苦难的父老乡亲,他们用自己的粗糙的双脚丈量着春夏秋冬,以血汗播种着希望;当邪恶在欺凌着善良,暴徒在践踏着公理,恶行在肆虐着幸福,总有一种声音从社会的某个角落传来,抗拒着丑陋,来显示正义的力量;当你在挫折与失败的境地中徘徊,当你在误解与失落的情景中沮丧,总能看到一朵善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来体现人间无价的真情。
再次,真情感悟,润色生活。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样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的力量,才能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没有感情,文章就味同嚼蜡,惨不忍“读”。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我们能体会到文章借项脊轩的兴废历程,通过对
别人所不屑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去屋空,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作者借老妪之口介绍母亲的往事,显得十分真实而富有感染力,“某所,而母立于兹”,“儿寒乎?欲食乎?”等十分细微的关切动作和话语,更另读者和作者一起感到亲切温暖又值得眷恋,还有祖母轻轻地关门动作,几句喃喃自语,都细致入微地透露出老祖母内心的喜悦和对孙儿的殷切期待之情,而作者“瞻顾遗迹,如在作日,另人长号不自禁”,极为悲痛的心情溢满心胸。附记中作者集中描写夫妻在项脊轩生活中的一些片段,表现夫妻感情的深挚,更是作者心中流露的感伤和对妻子的思念。点睛之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面对亡妻所栽植的枇杷树,赌物思人,怎不黯然销魂!这恰恰又唤起读者的期待视野:每人都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东西,每一个东西就是一个感人的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使读者在经历亲情、爱情、友情的洗礼和熏陶之后,感情得到渲染和升华,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作文时,只有肯吐心声,倾注感情,真正做到像巴金所说的“把心交给读者”,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才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之,“寻找失落的家园”就是学生的写字要回归他们的生活,回归真实的生活;“抒写绿色的心声”就是让学生作文时抒写真诚的感情,体现真切的个性。绿色作文,源于生活的切身体验,“绿”在一个“悟”上,“绿”在一个“人”上。
篇四:浅谈《项脊轩志》给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一点启示—丁海年
浅谈《项脊轩志》给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一点启示
淮安市阳光学校 丁海年
去年,学校安排了两个实习生到我校实习,其中一个学的是写作专业,听我的第一节课便是《项脊轩志》,备课时有意识的想是否能把《项脊轩志》不仅仅当作一篇文言文来讲,可不可以把写作放在本文的教学中,把文本自习研读几遍后,发现《项脊轩志》在记叙文写作中可以给学生一些启示。
景物描写应该说是记叙文写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记叙文写作中适当增加一些景物描写,能使文章曾色不少,产生万花丛中一点绿的效果,让人眼目一新。本文中“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寥寥数语,看似平淡,却写出了小鸟依人,明月有情,桂影摇曳,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和谐温馨的画面,体现了项脊轩环境的静谧与优雅,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及居于此的快乐与幸福,融情于景,韵味悠长。由此可见,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是离不开景物描写的,在写作时我们应该善于观察,用心来观察外界事物,用笔把它们写下来。
细节描写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很多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对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技巧掌握的很好,可却很少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在他们的写作中细节并不多见,传神的细节更是少之又少。归有光母亲早逝,老妪向归有光回忆往事,仅“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小细节,于是“语未毕,余泣??”。祖母对归有光寄以厚望,既“以手阖门”前喃喃自语,又“顷之,持
一象笏至”用祖父之事鼓励归有光。老人的殷切希望,浮现于一举一动之间。可惜,归有光尚未孚祖母之望,老人便溘然长逝了,归有光“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学会写身边的小事,身边的事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少写或不写“重大题材”、“表现严重主题”的大事。本文中所选的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语言也很朴实,然而表达出的人间真情却让人感觉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愈久弥香,愈品愈深。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沁人心脾,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归有光写亡妻,仅那一棵批把树就令人动心动容。亡妻亲手所植,而今亭亭如盖,物是人非,触景伤怀。这就告诉我们写作要写来自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样才显得真切,也正是因为真切,小小的《项脊轩志》才那样感人肺腑。 学会从多角度塑造各种丰满的人物形象,不少学生写作,塑造人物时形象往往单一,内容显得十分单薄。《项脊轩志》写了三个女人——母亲、大母、妻子,三人各有特点,跃然纸上。母亲育儿辛苦,对孩子关爱备至,强调“慈爱”;祖母殷殷期望,望儿成就功名,光宗耀祖,强调“忠爱”;妻子凭几学书,述诸小妹天真活泼之语,强调“情爱”。三个女人对自己都爱心有加,但爱有侧重,各自不同。故虽人物相近,只觉纷纭,不感重复。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人时应该写出有别于其他人物的个性特征来,不能千人一面。
总之,《项脊轩志》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写作要回归他们的生活,回归真实的生活;作文时抒写真诚的感情,体现真切的个性。
篇五:仿《项脊轩志优秀作文 八孔竖笛 黄炜东
八孔竖笛
——广州市育才中学 高一(2)黄炜东
我这个人一向没有整理或者收藏旧物的好习惯,往往还会不定期地清理一些没用的东西,比如试卷,辅导资料什么的,很难在我手中待上个半年。
显然,对于我那些“老伙计”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主人。它们总是被散乱的摆放在我的书桌,衣柜,床头?
除了几件对我特别重要的“老家伙”之外,我的杂物都会盖上一层厚厚的灰尘。 我的竖笛便是那些幸运儿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的竖笛吹得有多么好,或者我多么喜欢吹它。实际上,自初三以后我就很难再有机会吹这玩意了。但是我依然会把它摆在我的案头,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一段已经逝去的青春,和一份亘古不变的友谊。
那是一对朋友,不,应该说是敌人。因为那两个家伙不论什么时候,都在斗嘴,争吵,或者互相挖苦。上课,他们抢着发言;打饭,他们抢着排队,弹琴时,两个圆润的臀部就在一张小小的琴凳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这样僵持不下的局面在那根八孔的竖笛面前是那样不堪一击,两个仇家会破天荒的坐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吹着自己的竖笛,从早到晚,废寝忘食。
实在难以理解,我当年为什么会对它那样着迷,只要是课余时间,两个人就在一起吹笛子。仿佛整个世界,就只剩下我们两人,我们的呼吸,心跳,脉搏,统统联系在了一起。在笛声中,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心情,不需要任何语言交流,那时,我们便是一体。 我并不是认为自己的技巧有多么的高明,自己的境界又有多么的脱俗。正相反,我们往往会吹错音符,但另一方会迅速地配合,很快又会走回正轨。
虽然我们平时吵架,争执,但我们从来不会真正生对方的气。当一个人受到挫折的时候,总是会感受到对方的关怀和劝慰。只不过我们都是很好面子的人,从来都不肯拉下脸来,所以,只有在悠扬的笛声中,那份真挚的情感才会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
每当我思念他的时候,便会拿起案头上的竖笛,一道荡气回肠的呼唤就从那八个孔中跃然而出。
大爱无言,那便让一份纯真的友谊在婉转的旋律中绽放吧!
珍视你的珍爱,严冬也有花开。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