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1:23:17 写作技巧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写作技巧

篇一:《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观后感—许奎甲14333058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观后感

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但很显然它也是一个闹剧,那么,到底谁该对这一闹剧负责呢?

首先,教授肯定是是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挪用研究费用以满足家庭经济需要,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按照计划去寻找所谓未被发现的部落,而是把钱用在了家庭生活开支的各个方面;紧接着,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忽视了他作为一个人类学研究者的学术道德,一旦没有了学术道德,造假、抄袭、盗用等一系列恶行就都会产生。这不能不让我想起近些年国内盛行的学术论文抄袭之风,下到学生,上至研究者,要么大段搬用他人文章“化为己用”,要么干脆用别人的文章,所谓学术道德一时间在他们身上丧失殆尽,这样的研究风气,这样的学术氛围,试问怎么可能产生出真正具有价值得成果?作为研究者,首先必备的品质就是起码的学术道德,我们作为学术,更加应该从一开始就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做一个讲道德的研究者。

其次,我注意到电影中大众的态度。在面对所谓未被发现的部落时,他们的反应都是激动新奇,这很正常,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

但是他们的定位却出现了偏差,在他们眼中,人类学研究已然变成了满足其猎奇心理的工具,这让大多数人在一系列编造的故事面前都丧失了明辨的能力,自己也渐渐推波助澜,促进着这一闹剧的发展。更为可怕的是,一旦这种猎奇心理占据了研究,那么研究的真正目的

和意义便不复存在,社会的需求将导致研究的方向产生极大的偏差,这种偏差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因此,社会公众更应该多多去了解真正的人类学,多用换位的角度理解其他民族:研究者也需要保持本心,所谓不忘初心,方能始终!

当然,从电影中我也受到了启发,尤其是开头的影视中,他们一家都主动去融入部落生活,与他们成了好朋友,在一起生活中完成研究,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研究,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摒弃民族优越感,真正融入自己的研究对象才是田野调查的不二法门,只有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 所以,人类学家在研究时必须恪守学术道德;同时也不能为人们的猎奇心理所左右,全面展示真实的文化;而且,作为人类学研究者,更应该担任起引导大众的作用,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真正走进一种文化,引导人类彼此之间走向和谐共存!

篇二: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 影评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影评 《我们一家都是野蛮人》这部影片讲述了单身父亲“课本多”教授生活和研究中的趣事。研究基金会给了课本多教授一笔钱让他研究新几内亚的一个原始部落,可不久后研究经费就已耗尽,他不得不回到美国。然而,对此毫不知情的基金会却联合学校的人类学系一起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演讲会还为他配备了一位特别助理芙若尼,等着他宣布一项“世纪大发现”。因为害怕要缴回那十万元经费,教授只得应付了事还顺口掰出了一个由自己的三个孩子的名字所拼凑成的名字“Selmikedmu”作为部落名称。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兴趣,系主任甚至希望他可以将拍摄的视频整理好,并进行一次更为盛大的展出。情急之下,教授只好让三个孩子配合他演戏,将他们的后院打扮成原始森林,将自己装扮成原始民族,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拍摄,再结合以前拍摄的一些片段合成了一部“纪录片”,伪造了一个未被发现的文明。片子播放后引起哦了巨大轰动,在芙若尼的推动下更是使众媒体竞相报道,于是雪球越滚越大引发了一系列搞笑的故事。最终这个险些被拆穿的谎言在教授女儿——另一部落首领的帮助下遮盖了过去。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教授再看以前和家人在原始部落中拍摄的片子。在片中,教授与他的家人深入到原始部落内部和与他们外貌习惯完全不同当地的居民友好相处,举手投足间可以看出他们与当地人关系之亲密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挚友,这一点在影片最后原始部落的人帮助教授圆谎打败竞争对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电影中的情节提醒了我,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如果我们想要深入的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真正的深入观察最好能和研究对象成为好友而不仅仅是漠不关心地把当地人看成是一种研究对象。这不仅有利于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芥蒂,方便我们更好的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参与观察,融入到田野之中,而且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自身田野情感的一种承认。这种有单纯调查研究的人类学上升为担当人类学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成功。

此外,影片中另一个引起我兴趣的是人们对教授虚构出来的那个原始民族的好奇心,这也是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动力,人们仅仅是想从异文化中获取能满足自己好奇心的部分以至于完全没有发现教授的谎言,相反还推动了这一谎言产生轰动效应。这些好奇心体现了人们对于异文化的猎奇心理,而这种心理经常会导致人们对于异文化的一些误解,比如文化偏见和歧视,同时也可能会对人类学家的研究产生不好的影响,使一些研究过分关注大众感兴趣的部分而忽视了一些更有价值的本质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人类学家在进行调查时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不是大众的口味去做调查研究,不能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去刻意伪造或删去一些文化现象,扭曲事实以求关注,而要全面展示出一个足够真实的文化,以便不同文化间可以进行更好的交流。同时,人类学家也应承担起引导大众的作用,让大众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异文化,让他们在关注现象的同时也关注原因和结果,在进入异文化社会时学会和他者健康交往。只有这样不同文化之间才可以更好的和谐相处,把文化之间的伤害降到最小,并保护那些非主流文化,我想这也是我们进行人类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篇三:最可怕的是,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最可怕的是,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鲍鹏山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

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

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全场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说:“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孔子并非轻视具体的方法、知识和技能,相反,他本人也是多才多能的,他只是反对拘泥于此。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大家打个赌,我可以出一套100分的知识类题目,每道都有标准答案,但我能让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出100分的知识类题目,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

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全场笑)

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大家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大家都得零分。你们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在座的谁能答出来,今晚我请客。(全场笑)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们的知识总量都超过孔子。比如说,我可以出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之类的题目,孔子肯定答不过你们。 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全场笑)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篇四:【荐读】最可怕的是,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我要告诉大家: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本文为作者在《解放日报》第68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说词)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

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

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1.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栓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

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2.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

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全场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

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3.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大家打个赌,我可以出一套100分的知识类题目,每道都有标准答案,但我能让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出100分的知识类题目,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

篇五: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这篇太火了……)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这篇太火了……)

2015-04-12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

【导读】

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文|鲍鹏山(著名文化学者)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全场大笑)

尚老师、许院长他们的激情,来自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全场笑)

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