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有关史记人物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06:26:25 字数作文
有关史记人物的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作文~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跟《史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鼻祖,将史学与文学熔于一炉,成为无数历史家和文学家借鉴模仿的典范。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塑造了一百多个典型传神、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突破了写史不重写人的框框,开创了史书的独特写法。本文着重探讨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

一、选材精当,剪裁合理

作为史学著作,写实是基本要求。但仅强调真实而不重合理的想象,则必会使史书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神采。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很好地将二者融为一体,既尊重了史实的客观性,又避免了将历史写成流水账。他在材料的取舍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抛弃了那些历史人物生活中某些次要的、非本质的东西,选取了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怀的材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他们生动地再现出来。

《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一篇,作者选取韩信生平当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件事来加以细致传神地铺写,突出韩信足智多谋,“连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风度。韩信一生经历战争甚多,如件件必录,文章必显平庸,作者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着重描述了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井陉之战,韩信只以数千之兵,背水一战,至之死地而后生。潍水之战,更是出奇制胜。仅此二件,足以显示韩信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

韩信之于汉朝可谓军功第一,破魏、破韩、破赵、下燕、破齐、灭楚,无不靠韩信的睿智与奇计,但韩信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作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件,阐述了他悲惨命运的成因,诸如他与高祖的论辩,不听蒯通的劝告,与陈豨相交,处疑地而不自知,显示了韩信善良、轻信的性格侧面。正是这些事件的交相呼应,构成了韩信性格的多面性、鲜明性和丰富性。

诸如此类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性格的例子,在《史记》人物传记中俯拾皆是。如吴起的母死不归,杀妻求将(《孙子吴起列传》),直不疑的“盗金”、“盗嫂”(《万石张叔列传》),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世家》)等等,在各篇传记中,都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展示本质特征的作用。善于舍末求本,选择典型材料正是司马迁的历史人物传记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精雕细刻,生动传神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细节作精雕细刻,从而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些细节描写虽大多属于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但却成为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成为《史记》区别于《汉书》、《后汉书》等史学著作的独特风格。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的人物之一,因而关于刘邦的细节描写也是最多的一个。《留侯世家》云:“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刘邦本“欲留居之”,樊哙劝其不听,因为毕竟面对满库重宝、满目美女而不为所动,

确是难事。但张良晓以利害后,刘邦还是理智地听从了谋臣的劝谏。

刘邦由开始的“不听”到后来的“还军霸上”,这一细节描写显现出刘邦“志不在小”,也说明了他能从谏如流,这也正是刘邦能最后击败项羽而争得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还军霸上”之后,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又不受秦人“牛羊酒飨军士”,这些细节环环相扣,进一步刻画出刘邦深谋远虑、城府深深、知民意、顺民心、善纳谏、志在天下的政治家形象。

当刘邦从汉中杀回来,向东打到洛阳的时候,文章说:“至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这“汉王闻之,袒而大哭”八字,把刘邦那种善于演戏的面目刻画得极为生动。刘邦与项羽战于广武,文章写道:“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卤中吾指!’”这就把刘邦的狡猾、善于应急的个性特征表露无余。可以说,刘邦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出来,刘邦的形象也因此而栩栩如生。

综观《史记》全书,象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很多的,如《留侯世家》写张良亡匿下邳时为圯上老人取履;《陈涉世家》写陈涉佣耕叹息;《平原君虞卿列传》写平原君的矫情杀妾;《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射猎“中石没镞”等等,这些细节虽是人物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故事,但却可以加强人物描写的生动性、真实性,给人造成形象逼真的感觉,而且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比较细微的思想感情变化,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如此这般表现的内在的性格上的原因,甚至一个历史人物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等等,都能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细节描写,“因小见大”地表现出来。这是很合乎艺术的辩证法的。这可以说是司马迁在描绘历史人物形象上遗留给我们的重要艺术经验之一。

三、铺写矛盾冲突,逼出人物形象

把人物放到矛盾斗争的急流漩涡当中去刻画,最容易揭示其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司马迁以其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卓越的写作技巧,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艺术规律来进行创作,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独具特质的历史人物形象,给《史记》这部巨著添上了厚重的一笔。

《项羽本纪》中项羽这一形象的塑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可以说项羽是《史记》中塑造得最为成功、最为鲜明丰满、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形象之一。作者饱含对这一人物的同情、惋惜,以复杂而又充沛的感情,把他置于“巨鹿之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围”三个关系到其毕生事业成败的重要事件中加以集中描绘和刻画。这三场斗争,在刘、项二人的角逐中,具有最终决定谁主天下的重大意义。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矛盾冲突中,项羽这一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成为后人敬重而又同情的悲剧人物。

“巨鹿之战”,项羽于危急关头杀宋义、率军过漳水、破釜沉舟,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击败秦军,夺取了辉煌的胜利。写这场战争,只二百多字,便鲜明地刻画出一个英勇善战,“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写“鸿门宴”,则是另外一番光景。虽无血肉之战,却也危机四伏,扣人心弦,而项羽的骄傲自大、目光短浅、优柔寡断、轻信无谋则在杯盘筹错之中暴露无余。“垓下之围”,项羽因屡失良机而终使自己陷入困境。文中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壮、苍凉的气氛。项羽自刎乌江可说是虽死尤雄,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他的形象却得以延续,成

为后世历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从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中,不难窥见太史公笔法之雄奇与精湛。

四、两两对照,烘托人物

司马迁撰写《史记》人物传记,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同一传中的人物相比的,如《管晏列传》中,晏婴与管仲形成对比,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而晏婴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二人一奢一俭,形成鲜明对比。

《魏公子列传》中,魏王的昏聩平庸与魏公子的胸有成竹、从容大度是一对比;平原君的不识人、假爱士与魏公子的知人识士是一对比;侯嬴的阴鸷深谋、老成持重与魏公子的宽厚慈和、热诚仁爱是又一对比。

亦有不同的传中人物遥相比较的,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处处形成鲜明对比。从个人气质上比,刘邦狡诈善变,项羽忠厚守成;从政治才干上比,刘邦有远见卓识,从谏如流,项羽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从政治方针上比,刘邦顺民心、重民意,行仁市义,项羽逆民心、轻民意,残暴酷虐;从处世态度上比,刘邦冷酷无情,项羽重情重义??比较之中,二人之短长,读者一目了然。

再如《李将军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李广一生廉洁,与士卒同甘共苦,身经七十余战,立下赫赫战功,却终未封侯,而霍去病出身贵族,不关心士卒的饥饱冷暖,却平步青云,一生富贵,这两个人物也恰成鲜明对照。

此外如《淮阴侯列传》与《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酷吏列传》与《循吏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与《万石张叔列传》等篇之间,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司马迁通过对比来写人是明智的,在对比中人物的优缺点、个性都能在最短的篇幅内得到最集中、最明晰的反映,而对比所造成的强烈反差是最易使人物鲜明感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司马迁笔力之厚重,笔法之高妙。

五、语言独到,突出个性

《史记》人物传记的语言丰富多彩,准确生动,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人物的语言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因为各人都只能凭自己的语言习惯来说话,而各人的语言风格又体现了其文化教养、生活经验和性格特征,也就是说,每个人说话的内容、口吻都是有区别的。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够准确地写下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最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话,这就是所谓个性化的语言,这是司马迁描写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

例如陈涉、项羽、刘邦三人,都说过反映其欲争天下的话,却截然不同。陈涉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项羽是:“彼可取而代也!”刘邦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三个人的话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身份、个性。陈涉的话符合其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体现了他敢于反抗的个性;项羽的话符合他旧贵族阶级的身份,反映了他过人的胆气和干脆豪爽的个性;刘邦的话则符合他自耕农的身份,反映了他羡慕秦始皇奢华生活的卑微私心和夺取天下的野心。

此外,《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与刘邦的论将兵才能的对话,《张丞相列传》中模

仿周昌口吃的话,《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反映窦婴厚道、耿直及灌夫粗犷豪爽、敢作敢为、好打不平的话语等等,都写得非常精彩,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六、深入人物内心,丰满人物形象

要使人物形象传神、丰满,就不能离开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窥视和表现,因为小到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大到人物做某件事,都必定反映了他当时简单或复杂的心理,能够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心理并将之表现出来,则无异于在读者与人物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读者能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人物就给读者以立体感,也就更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则人物形象自然就立了起来。司马迁作为史学家,要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而不惹失实之嫌,其难度是相当大的,但司马迁却做到了这一点。

例如,《陈丞相世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吕媭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吕太后闻之,私独喜。面质吕媭于陈平曰:“鄙语曰‘儿妇人口不可用’,顾君与我何如耳。无畏吕媭之谗也。”

吕媭之言,不怀好意,说明其忌妒的心理。陈平之所以“日益甚”,是因为深知吕太后害怕自己以一个贤相的面貌出现,功高震主,则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而“日益甚”反映了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也因此消除了吕太后的戒心。吕后“私独喜”则反映了她对陈平放心的心理,而当着吕媭的面让陈平放心的话,则反映了吕后既害怕陈平功劳过高而盖住了自己,又拼命想拉拢陈平的既矛盾又复杂的心理。这段描写成功地抓住了吕媭、吕后与陈平三人互相揣摩、猜疑的心理,加以惟妙惟肖地刻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此外,如《萧相国世家》中对刘邦和萧何互相猜疑的描写,《高祖本纪》中高祖自疑而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的描写等等,都写得极为生动,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史记》在人物传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司马迁在传中对人物进行塑造时所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司马迁开创了一个传记文学的时代,给史传文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

篇二:史记素材作文(实用)

《史记》素材优秀作文示例(选编 吴细华)

1.所谓的高考优秀作文,绝大部分无非是巧妙的“抄袭”或高明的“仿写”;2.对于写作水平较差或是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此法不只是快速应对高考作文的“绝招”,其本质也是练习写作的良策; 3.背诵和仿写“精美语段”而不是一个“句子”或一则“素材”,才能真正起到文采和思想情感相统一的训练效果;

4.从几个不同角度积累有关名人的语段,就可以“一材多用”地生发出完整的叙事文、抒情文,可以用来说明多种道理。5.积累和背诵自己真正熟悉、真正喜欢的几个名人的相关作文语段,兴趣高,负担轻;6.此类语段的仿写,就是创作的开端。

多面司马迁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切身体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买镜(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2004年湖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说:“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孙膑变通 孙膑归齐以后,先隐居在齐将田忌幕下,在一次赛马游戏中,他用“以盈去虚”的战术,助田忌胜威王而崭露头角,得到齐威王的赏识和重用。田忌赛马,谁都会称赞孙膑的聪明。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较多按常规去思考,为何不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侧面去思考?这样思维就具有了发散性。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人手,逐渐养成我们多面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善于“变通”的孙膑》节选)

孙膑低头 “该低头时就低头!”为什么暴风雨过后碗口粗的大树会折断,但纤细的竹子却仍完好无损呢?因为风来则竹弯,风大则竹更弯,风有多大,竹有多弯。而风雨后,竹子仍旧那么直。是啊!竹子一弯风雨过,那人一低头不必要的麻烦不也就过了吗?孙膑一低头,成为一代军事家,否则他也只是黄泉路上一个孤魂野鬼罢了。

总之,做人要忠要义,但不要迂:要善要信,但不要任人欺:要有骨气,但不可太固执:要会变通,但不可太圆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空之外,你还可有一番作为!(《也说屈原》节选)

多面项羽

1.是那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残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你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千年之后,乌江依旧荡起汹涌波涛。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啊,你可知:乌江水翻滚着的每一朵浪花,都饱含了人们对你的虔诚和景仰?帝王之椅没有为你留下位置。你却凭力能扛鼎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意志永刻墨青,千秋万世散发着琉璃般的光芒。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面对滔滔江水,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江水已随他人姓,美人自刎在怀,是乘船逃走,重整旗鼓,还是投身乌江,“死亦为鬼雄”?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是否会劝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呢?江东父老们也期望项王忍辱负重,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然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但花香永世留香。

3.“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4.项羽死了,死在江畔慷慨激昂的陈辞里。项羽死了,死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征战后。 项羽死了,死在一个义气汉子的纯洁真情里。项羽死了,汉王朝则象一座战争的墓冢,英雄庙堂,在他倒下之际轰然站起,独霸历史五百年的空间。

《鸿门宴》 我为项羽说句话 每每提及鸿门宴,总有人要为项羽的优柔寡断扼腕叹息,也有人要为曹无伤被杀怨恨项羽。难道项羽真的如范增所说“竖子不足与谋”?项羽真的应该当机立断斩杀刘邦不成?不。项羽不杀刘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正因为没杀刘邦才成就了项羽不朽的英雄形象。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很简单:刘邦不该杀。回想当年,秦王暴虐残忍,天下生灵涂炭,怀王与天下义军有约:“先破关入咸阳者王之”。现如今,刘邦先率军攻破了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称王,那是理所当然的事,何况刘邦还专门为此事到鸿门去向项羽谢罪。

试想,如果当时项羽真的杀了刘邦,那他能真的称得上一个英雄吗?宴会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妄图杀掉刘邦,项伯以身蔽之。其实,项羽拥兵四十万,倘若真的想杀刘邦,就算刘邦逃到天涯海角,项羽照样取其首级。

当然,有人为曹无伤喊冤。其实大可不必。曹无伤身为沛公的左司马,不但不帮着刘邦打天下,还出卖自己的集体,把自己的军事秘密告诉别人,这种人能委以重任吗?杀了也罢。项羽的揭发,恰恰是项羽的真实,坦荡,大义凛然,一身英雄气。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不解项羽,今天,我要说:自古谁为真英雄?项羽。

廉颇老矣 当赵王被秦国打得没办法,想起廉颇,但不知他身体状况是否能担重任,就派人去看。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饭,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岂不知使者受了贿赂,跟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就没再启用他。廉颇最大的遗憾,是在长平之战前,被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结果四十万赵军将士被活埋。

廉颇的傻和可爱在于他认为世界是公平的,别人与他一样会说实话。可在这样的社会,若是做事没有些机灵,又怎么能够得到君主的赏识!

伟哉相如 蔺相如是《史记》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在共同抵御外侮取得成功之后,将相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因素。廉颇为争个人名位,竟然意气用事,口出恶言,既炫耀自己战功,又鄙视相如出身卑贱。按照常理相如理当针锋相对,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退避三舍,避免与之争锋,可谓顾全大局,忍辱负重。面对门客的愤愤不平,相如道出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内心苦衷,从而赢得了门客的谅解。最终廉颇幡然悔悟,立即肉袒负荆,向相如请罪,二人重新言归于好。“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

刘邦听谏 刘邦打进咸阳,进入皇宫,一看巍峨的皇宫富丽堂皇,美女无数,便不思进取,想在宫里享受人生。张良劝诫道:“因为秦暴虐无道,您才能到这里来为天下百姓除害。我们应该艰苦朴素反对奢侈才对。现在一进秦宫,就先讲享受,这不是助纣为虐,也来当秦皇吗?”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下令把秦

宫封存起来,部队全部回到霸上扎营。

刘邦之所以最终成就千古伟业,除了善于他从善如流外,也与他的自律行为有关。

张良拾鞋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妇人的文弱书生。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使之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熟的管理者应该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经营、管理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因不能行动,或将待机而动。

以德服人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不只是喊喊口号而己,而是要有实际的行动,尤其是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更要如此。信陵君尊贤礼士,以德引才,才成就了一番救国兴邦的伟大事业,真正是一个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典型,是一个礼贤下士,以德引才的典范。信陵君手无缚鸡之力,胸无过人之智,他之所以能赢得候生这样的人才,完全靠的是他慧眼识才, 靠的是他对人才的尊重,靠的是他卑敬的态度, 靠的是他诚心诚意的尊贤礼士的精神,这就是信陵君的“德”。我们说,一个领导者,只要他有了德,缺乏人才可以引来人才;有了人才,用德可以驾御人才。所以古语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三国志·蜀书》),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以德引才, 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的治国方略之一。

士为知己者死? 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加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相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作为“仁而下士”,有三千余宾客的信陵君,对“士”的这些特点是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不能劝阻侯嬴轻生死,重信诺的行动。

屈原和司马迁的胜利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屈原和司马迁被一句话永远地联系在一起。相似的命运但不同的人生胜利让他们的传奇得以延续,让他们的精神得以发扬。

一位做了士大夫,一位做了史官,屈原和司马迁完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但命运是坎坷的,他们也如此,一个远谪,一个入狱,两个人开始了他们和命运的抗争。

汨罗江边,屈原背手而立,看着日日更加繁华的皇城,看着一路流离失所的难民,看着战场上无边的白骨??他真的累了,忙碌了一生,他还是失败了。王啊!我的王啊!你怎么会是这样啊?咚??他跳江了,清清江水带走了他干净的身躯。

他不想再留在污浊的世间。他不想世间的污浊将他心中神圣的美好污染,他不想再看到繁华的皇城;他不想??所以他用死来捍卫自己心中的神圣,他要让江水永远洗涤他。他去了,留下了《楚辞》和《离骚》,留下了他不屈的性格,纯白无暇的人格,值!

多面陶渊明

1.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沉淀上俗世的浮华?戴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让心灵如此熠熠生辉。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潜,才华横溢,满腹经纶,本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在黑暗中闪现一丝光芒,但是,官场里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的尔虞我诈,他逐渐迷失了方向,他觉得眼前一片迷雾,终于有一天,在“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之后,他回去山中,他在心中雕琢出了一束菊,从此把菊作为心中的天使,让菊熏陶自己受污已久的心灵,他与菊对饮,和菊共眠,他又找回了自己的方向,眼前的道路再次变得清晰。渊明,雕刻出菊,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菊为友,与菊为伴终于找辑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南山隐士之名。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5.陶潜,也许你这一生的名声也便是你一生的铭记,一生的宿命:你埋没于世间滚滚风尘中,潜进那自乐的心灵家园里。俗世寻不见你的神采,九泉却掩不尽你的魂风。千百年后,你浮现于我面前,你,陶渊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却似无意地携走了我心间的一瓣菊香。

李白素材

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原本心中无他事,只抱着“寒窗读书十年苦,只为一朝天下名”的信念,一心梦想着走入宫廷,他实现了自己梦想。但他不知道,那酒醉迷金的大门之后隐藏的是黑暗,是污秽,他也迷失了方向,虽有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汤,都不能使他快乐,因为他感觉到迷失了自我。终于,他喊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跳出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官场,他在心中雕琢出一轮明月,把明月作为自己的天使,从此,与明月为伴,再次过上了“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游侠生活,他再次找到了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方向。太白,雕琢出月,作为心中的天使,从此,与月共眠,抱月长终,也找回了人生的方向,成就了美酒游侠之美名。

2.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3.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

4.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诗人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李白的一生因为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铭留青史,因为舍弃了“钟鼓馔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当时的士大夫之徒一样追求金钱和名利,而违背自己的灵魂,那么祖国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飘逸长衣,历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为世人吟咏。历史的雨没有下进太白的灵魂,他把一个真实的自己写进了历史。

5.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是啊,想当年力士为我脱靴,贵妃为他磨墨,那该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顺畅的时期啊。可是,无意间他看到了力士谄媚的丑态和贵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觉得他应该永远让他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清醒地知道,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

篇三:史记人物颁奖词

人物点评即颁奖词

他身怀绝世之才,却遭奸人陷害,但不甘堕落,身残志坚。田忌赛马,他巧妙布阵,显露出过人的智谋;围魏救赵,他运筹帷幄,凸现了奇特的战略;马陵之战,他神机妙算,展露了无穷的智慧。十三年的忍辱负重,为的不是一举成名,而是赢回自己的尊严。他就是名留青史的军事家——孙膑。

翻过历史,满是帝王将相的光辉,或是武功大治,征蓬汉塞;或是盛世出现,社稷千秋。然而在那不起眼的角落,我们看到了死不瞑目的你。不是没有才能的庸碌之人,但却心有妒火害同窗,只为飞黄腾达耀祖先;不是没有胆识的怯懦之人,但却心高孤傲轻对手,落的马陵战败自刎,千古后世骂名扬。你害人害己所以只能死不瞑目。(庞涓)

他是一匹千里马,也是自己的伯乐。他勇敢自荐,出使楚国,敢说十九人不敢说的话,能为十九人不能为的事。他以胆勇智才震慑楚王歃血为盟,解除了国难,成就了美名。他就是——毛遂。

他辅佐勾践成就霸业,他审时度势离开越国,他退隐耕畜家富济贫。一生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从政则能血洗耻辱强国富民;退隐则能躬耕治产富家济贫。时间的车轮辗过泛黄的史册,记忆中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达观智者的赞歌。他就是范蠡。

智敌孙吴,谋倾乐管。忍辱负重,苦身戮力;功成身退,躬耕产治数十万。虽文信亦望尘,虽光墉亦自叹。泛扁舟于江湖之上,迎子尸在蛮夷之南。内藏儿女情长,外显卓识远见。为官则至卿相,治家则达万千。堪为古今谋臣之宗师,不愧九州商贾之祖先。(范蠡)

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

3、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

4、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

5、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

7、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

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

8、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9、鲁迅: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

10、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11、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12、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

13、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

14、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15、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

16、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

17、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18、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

19、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

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

20、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

21、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

22、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24、俞伯牙、钟子期: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

25、陶行知:“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1、身在辎车之中,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毅坚志强,以超凡的大智慧驰骋疆场。围魏救赵铸其盛名。计诛庞涓,折魏万骑,尽抒其智,以病残之躯,保齐千秋,以超凡智慧,威震四方。自古英雄多磨难,是你的真实写照,虽天折英才,但你却流芳百世。

2、贤者心忍,智者志明,集大成者立而处世,将战势明于心的孙膑帷帐之中,决胜千里,挥指间,几个战役响彻乱世,成为兵家典范,围魏救赵、减灶计,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世以其兵法传之。孙膑有才,人人度之,嫉其超能,便有了庞涓挖其膑,夺其足,禁其向,使其才不致使人和,小度量的庞涓怎是大智慧的孙膑的对手?装疯卖傻,暗中使齐,便能发挥真才,设计战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算到小人自刎,孙膑是兵家里的大家,智者中的贤者,战术上的天才。

3、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他的夜晚是黑暗的,孙膑带着梦想出发却不幸被人暗算,被挖去膝盖骨,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桂陵之战的胜利,围魏救赵声震天下,马陵之战,射死庞涓,减灶之计打得敌人落花水,魂飞丧胆,他生的光明,事迹千古流传。是的,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活在华夏子孙人的心中。

篇四:鲁教版《史记》作文素材

《史记》作文素材梳理课设计

【教学目标】 1 总结《史记》的相关内容,学习其写法

2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备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司马迁以后的史学著作如汗牛充栋,其中也不乏《资治通鉴》这样体大精深的巨著,而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史记》的影响。正如宋代史学家宋樵所说:“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学好《史记》,可以了解历史上那些任侠意气、个性鲜明的人物,从中借鉴许多人物描写的方法;同时,学习《史记》对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大帮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你的收获。

二、分工合作

选取《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为其写一段简历,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

学生写作、交流、相互评价

三、总结反馈

同学们尽心写了文章,我们交流提升。

第一单元:以国家利益为先

第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话题:爱国,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

有关史记人物的作文

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并且不辱使命。那手执和氏璧在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但他在出发前就已经许下完璧归赵的诺言!渑池之会,令秦王击缶,怒斥秦大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展示了蔺相如的的无限的爱国与忠勇!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份不朽的契约。

2、话题:宽容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美德。宽容不是胆小无能,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要宽容,更要学会宽容。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和氏璧”问题上崭露头角,在渑池会上辉煌,蔺相如成功地完成了由“麻雀”到“凤凰”的转变,而正是他的一步登天,引起了廉君的不满,“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吾见相如必辱之。”一系列的狂言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相如只是“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这引起了相如门客的不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君同列,廉颇宣恶言,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相如固止之,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如此宽大的胸襟,如此的待人尺度,成就了赵国的辉煌,若不是蔺相如宽容地对待廉颇,与他成为刎颈之交,若不是蔺相如大度地处事,怎能够成就赵国的辉煌?正是蔺相如把握住了待人、处事的尺度,才把握好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世上没有完人。只有能够敏锐洞察人性、胸怀宽广的智者,才能以博大之心宽容一切。鲍叔牙了解人才的可贵,宽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宽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李世民牢记隋亡的教训,宽容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宽容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更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话题:勇气

蔺相如在秦王面前,怒发冲冠,警告秦王将“以颈血溅大王矣”,这无疑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在强权面前不屈服、不弯腰的勇气;廉颇肉袒负荆,到蔺相如门前谢罪,这也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即改的勇气;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不敢声张,后来写信承认是自己打碎了花瓶,这同样是一种勇气,是诚实带来的勇气。新航路的开辟是面对不可预测结局的勇气;科学探索是人类战胜未来的勇气。勇气能最大限度地让生命焕发光彩。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勇气吗?

4、话题:双赢的智慧或者团结

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有了“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

第二课《晁错》

1、话题:生命的宽度

春蚕死去了,但留下华贵的丝绸;画眉死去了,但留下了美妙的歌声。人生短短几十载,然而面对这有限的生命,我们却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令其意义无限,价值无穷。生命虽短暂,但其宽度无限。

走在历史长河中,你会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深知生命之须臾,于是在有生之年拓展着生命的宽度。戏剧大师梅兰芳为练就一双清澈如水,顾盼生辉的明眸,他仰视蓝天,俯视水底,永不言弃,用执着拓宽生命的舞台;国难当头,他又蓄须明志,尽显一腔爱国热忱,用忠贞镌刻生命的意义。一代戏剧大师,拥有的是生命的宽度,成就的是无限的价值。作家三毛七年的自学生涯,充实了自我,行走在漫漫撒哈拉大沙漠,一路高歌,终成著名作家。拥有执着坚韧,拥有生命的宽度,才拥有了生命的价值无限。

生命的厚重不在于时间长短,而是在于生命的价值多少。拓宽生命,生命才有了价值。为国忘记的晁错,拥有远见卓识,为振兴汉室,主张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势力。为了国家的利益,大公无私,忠心耿耿,一往无前。虽然最终招致杀身之祸,腰斩于西安东市,但却永留青史,熠熠生辉。人的一生无须去比较长短,因为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长短去丈量。哪怕昙花一现,却释放着无限的光彩。

2、话题:认识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这不光因为“身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更因为人们的自卑或者自以为是。因为这些,人们常常缺乏同自己对话即缺乏对自己的审察、发现、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因而常常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损人又误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审视自,是一种能力、一种品德、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汉代风云人物晁错,少年时曾在济南先生家里学习《尚书》,在当时,是汉代唯一一个懂《尚书》的人,被提为太子先令,也就是教太子读书,被太子称为"智囊’’,可惜,他不懂的反省自我,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缺陷,非要从政,最终被杀。司马迁说,晁错的性格,峭直刻深。简单的说就是严厉、刚直、苛刻、心狠。这样的性格,难以笼络众人。清高难入俗人眼,圣洁常招庸才妒。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身边没有好友,周围没有耳目,在世外桃源作画咏诗还行,在朝中做官哪成?虽然大公无私,但难体民情;虽然忠心耿耿,但难察吏意;虽一往无前,但却难解圣心。

晁错做官,不知道做官必须外圆内方,对于自己性格当中的缺欠没有清醒的认识,削藩未成,结果被汉景帝赏了个腰斩于东市了事,真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试想,

晁错当年如果没有去从政,而是认真教太子读书,造就一代帝王,也许会名垂千古。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另一个自己。认识一个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认识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内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正如真理越辩越明,人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的认知自我的过程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有可能浮出水面。

3、话题:理想与现实

学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抱理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理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精刑名,治《尚书》,才华满腹天子幸。尽肝胆,舍性命,一心为国,何人敢做?错错错!削藩令,清君侧,斩东市龙颜失色。父饮恨,忠心落,一腔热血,千古奇冤。错错错! 他不是个好儿子,为理想搭上性命赔上全家;他不是个实干家,因刻薄寡恩,触犯众怒而身孤力薄。但他是一个忠臣,在忠孝难两全之时,他选择了大者;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尽管前程漫漫,但为了理想一往无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永远不像理想那么丰满,有时甚至是残酷。但无论怎样,也有人为了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永无止境的奔跑着,追逐着,呼喊着,跑在生命的路上,就如夸父逐日,就如美国士兵阿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生命苦难重重,而别人的生命充满阳光,生命中的苦难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不顺的生命里你也会有欢乐的踪影。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己的生命,欣赏自己的命运,没有谁没有痛苦的刻苦铭心,没有哪个生命不烙刻苦痛的伤痕。历史的河流中,没有不受伤的船。阮籍目瞩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以一曲《广陵散》而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有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者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美梦和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吧。 第三课《郅都》

1、话题:坚守内心的原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清莲,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每当我们来到世上,心就被各种丑陋的情感腐蚀,他们像一团黑泥潭慢慢逼近我们心中最后的圣地,我们的纯真近乎吞噬,坚守内心最后那份高贵和尊严显得那样重要与困难重重。 苍鹰郅都,别号苍鹰。敢为正义敢直言,不畏皇权只畏天,纵然身死在塞外,留得美名传人间。郅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廉洁奉公,不畏权势,执法如山,心无邪念,不懂权变。治理郡县,能让所辖地区夜不闭户;治理边事,能让匈奴望风而逃。

这是一个坚守内心原则的人,贾妃如厕,遭遇不测,对皇上来说,于情这是身边爱妃,应该去救;于理,皇帝九五之尊,万一被野猪伤了,那还了得?而贾姬也并不会因为皇帝去救她而更加安全!所以“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一句话,有些不近人情,甚或冷酷。但站在为景帝生命安全考虑的角度,郅都的话不无道理。所以郅都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坚守原则的人,为了皇帝,为了国家,敢于直言进谏,哪怕是冒犯龙颜。

这敢于直谏提意见的郅都,自己又是如何做官的呢?司马迁老先生记载,都为人勇,有

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郅都公而忘私,洁身自好。谈私事的信件,他不拆封;行贿求情,他不接受;请托办事,他不理会,郅都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忠于职守,虽死无憾。

这是一个不惜拿自己性命来履行自己职责的人,当初劝景帝不救栗姬时,因为教景帝要考虑太后的安危,而被太后所欣赏。但临江王之死,彻底改变了太后对致都的看法,也彻底改变了致都个人的命运。他从此他成了太后的仇人,窦太后在盛怒之下,用严法重伤致都,最后被杀。虽然成于原则,败于原则;成于窦太后,死于窦太后。但依然是值得我们尊重。 所谓坚守,就是坚守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人格、比如精神、比如良知,比如原则,比如荣誉,比如健康,比如赤诚,比如友情,比如爱意。失落了你就再也找寻不回来了。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当你年轻不谙世事的时候,你把一些东西看得很轻而轻率地去用它们换取了金钱、换取了财富、换取了生活之所资。然而到头来你才发觉、你才觉醒和觉悟,你用那具有无限价值的事物换取了有限价值的东西。于是你赶快回过身去寻找并坚守,但那时你除了获得一腔慨叹、一腔惆怅、一腔失悔以外所能留给你坚守的也就所余无几、所剩无多了。

我折服于一个个坚守生命方式的人。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基督耶酥,背缚十字架,坚守赎罪的重担。我们只有坚守做人的原则,坚守认真做事的态度,必定收获内心的平静,必定会收获人间的真情。唯有坚守,不随波逐流,才能保持真正的自我,才能闪耀个性的光芒。

2、话题:执着与信念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做任何事情都绝不懈怠,勇往直前,哪怕牺牲性命,在所不惜。郅都,对个人,公而忘私;为国家,尽心尽力;为民族,殚精竭虑。一如精卫填海,不填塞东海誓不罢休;一如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矣;一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郅都,别号“苍鹰”,文武兼备,文可治刑,武可定边。入担当中尉,掌管治安,明于政事,晓于刑狱,处事干练,判事果决,诛杀豪强,维持治安;出担任太守,镇守雁门,通于敌情,精于扰敌,治军严整,用兵迅捷,使匈奴人不敢入侵,有保卫国家之功。其行法不避权贵,出师威震敌胆,廉为后世之表,忠为臣节之范。既为忠臣良将,亦是民族英雄。然却不得善终,不禁使人常有功业未竟,英雄沾襟之憾!想起司马迁在牢狱中仍忍辱负重,忍受着酷刑的折磨,但却为了不似的“轻于鸿毛”,也为他那执着的信念,他终于在年近六旬之时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作——史记!又想起了范文正公因“庆历新政”的改革失败而造贬谪。他一路颠沛流离,但他那紧缩的眉,他的忧,他的愁,却并非危机。在劝勉滕子京时,执着的信念已赋予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情怀! 想起不久前,辞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成了大街小巷人们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年轻人对其产品iphone追捧的现象更是无与伦比,全球为其排队的人不计其数。乔布斯——一个人们为之着迷的传奇人物,天才、圣徒、狂热、傲慢、孤僻等再多的词汇也难穷尽他的性格。有人说他压根就不讨好别人,他坚持只做自己,他甚至不去适应环境,而让环境来适应自己。不管怎样,我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内心无比骄傲的“狂人”。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句乔氏名言足以证明他内心的那份骄傲,而这份内心的执著和身上的所谓“缺点”让他的才华得以最大化的释放,最后攀上了成功的高峰。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他曾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十年,也曾被世俗的潮流所遗弃,再到后来的无限美好,起起落落,内心的初衷始终如一。这份执著与信念无疑是我们最应该去思考的命题。

回到中国,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文中提出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其中,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的解决无疑是最难的。我想,乔布斯要了自己的内心,而对“物”“人”而不屑。这份特立独行,这份坚守与狂热注定了一个时代传奇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归宿。

心灵在深处,视线在远方。也许,我们可能地位卑微;也许,我们可能经常被别人嗤之以鼻,但我们不要忘了将自己的内心供奉在精神的世界之巅——因为我们属于精神坚守的王者。

乔布斯可以,你我依旧可以。

①文天祥,当他被俘,当他身处异乡,当他经受磨难时候。他仍旧吟诵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豪情,爱国便是他的信念。他的信念没有随局势而变。他心中的池水便如明镜般折射出他人性的光辉!再看如今的季羡林,当他饱受“文革”摧残时,当他沦为一个看大门的人时,当他年过花甲时,他没有放弃研究,从《罗摩衍那》到吐火罗文,从普通学者到北大教授。我们看到了,是他对古文字研究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走到今天!他心中的池水,定是清明如镜吧??

我相信,太阳的光辉只在清澈的池水中才得以折射。伟大的人格在坚守信念中才得以铸就。无悔的人生在坚守信念中才能走向尽头!

②小谢的清莲开在“池塘生春草,园林变鸣禽”的自然,为了它,他摒弃了权位荣华。太白的清莲开在寂寞清远的天边,为了它,他唾弃“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仕途。辛弃疾的清莲却开在血流成河的沙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了坚守这个信念,他白了少年头。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朵清莲,它是我们最后的底线,每当我们来到世上,心就被各种丑陋的情感腐蚀,他们像一团黑泥潭慢慢逼近我们心中最后的圣地,我们的纯真近乎吞噬,坚守内心最后那份高贵和尊严显得那样重要与困难重重。

③坚守内心的宁静,精神世界就会变得充盈而富足;坚守思想的清纯,心灵的天空必定变得清澈而透明。

④我常为一些画面所感动。猎猎风中,一巴勒斯坦少年面对轰轰开来的坦克,这个吞噬无辜生命的怪兽,挥动手手臂,将最原始的自卫武器——石块,连同仇恨一起掷出。一块,

篇五: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集粹---司马迁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集粹司马迁

作文专题

0816 1706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集粹司马迁

司马迁(前 145或前 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太初元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人物事略

少年司马迁 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同、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

游历天下 20岁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眨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临危父命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白己的身上。

修著历法 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以太史令身份和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经这批专家通力合作,反复计算、选择,终于在这年五月制定出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仗义执言 天汉二年 (前99),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辩言:"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人监狱,并处以腐刑。

忍辱负重 不幸的遭遇,尤其是腐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一一《史记》

史书体系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开综合纂史之法 《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

名家点评

(宋)苏辙: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明)茅坤:浑浑噩噩,如长川大谷,探之不穷,揽之不竭,蕴藉百家包括万代者司马子长之文也。

白寿彝:如果说司马迁也有毛病的话,那就是他很粗放。但他的粗放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命力,体现了汉武帝那个时代封建社会蓬勃发展的活力。

鲁迅:(司马迁)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圃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郭沫若:龙门有灵秀,钟琉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比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李泽厚:司马迁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美学思想,突破了儒家"一怨而不怒"的传统,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抗性,批判性和来自人民(主要是西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中较下层的白由民)的古代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慨。

素材运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材料加工:

独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痛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可以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2004年黑龙江高考优秀作文《一蓑烟雨任平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峰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有那"山重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带来的惊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改变,更有对意志、生命力和对真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是由无数个转折谱写的。中华五千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心灵的选择

材料加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我们无可避免地要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李太白都得摇头叹气道:"噫吁唏!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下而上的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中走出一位头发花白而嗓音纤细如丝缕的老头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司马当年不过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不想拂了圣听,挨了武帝一刀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说"每念及此,未尝不发汗沾衣也。"他想到死,一了百了,也想到老父亲的临终遗言。终于,他选择了含垢隐忍,写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些稍遇挫折就 "临清流而赴死"的人上了生动一课,他活生生地让割睾丸的利刃变成接生《史记》的手术刀,其化害为利之术,良足谓今古奇观。(2002年高考河北优秀作文《发自心灵的选择》节选)

话题4:自我认识与别人的期待

材料加工: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了伟人。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摈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白己选择的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恃论中走向辉煌。(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节选)

话题5:变通

材料加工:

司马迁着意讲“变”,可以说,他的《史记》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在捕捉一个“变”字。他认为“天”是变的,称天变为“天运”。他认为“物”是变的,说“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他称历史的变化为“古今之变”,特别重视历史的巨变,说:秦楚的“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司马迁十分重视“通古今之变”的“通”字,“通”即贯通,就是对古今之变作贯通的思考。为了强调这一点,他还作了“略协古今之变”“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表述。“略协”、“厥协”、“整齐”均指综合。总结,就是通过综合、总结而把握全部历史之变的大纲即规律的意思。

司马迁正是这样做的。他两次修正历史的断限,就是为了把握由黄帝到汉初的从统一走向大一统的规律;就是为了把握人心向背是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的真理。这两点把握雄辩地证明了:古与今的阻隔是可以贯通的,人们是能够化古为今,化传统为现代的。由此我们看到,“通古今之变”,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而是卓越的历史智慧。(《论司马迁的“通变思想”》节选)

话题6:挑战

材料加工:

司马迁注意到物产分布在不同地区,那么依靠商人互通有无,增进物资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便非常重要了。“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总结致富之术,还首创经济史传。更可贵的是,他还敢于反对正统的义利观。他非但不认为逐利求富是耻辱的、非正义的,反而认为这是所有人的共性。他引用俗谚说:“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的“素封论”是他为商人辩护、鼓励百姓从商致富的思想。他引用《管子》“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得出结论:“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正统文人要求百姓尊义耻利,认为趋利则失义。但司马迁却把利、义统一起来,为商人的趋利正了名。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在统治阶级鄙弃“小人喻于利”的时代,发出了离经叛道的异响,其光辉却仍然昭然于世。可贵可叹!(《司马迁经济思想初探》节选)

话题7:买镜

材料加工:

(一)司马迁有一面镜,一面历史的镜,照出了上至轩辕下至汉武的人生沧桑,照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上人们一直称颂这样的镜,清彻明净,事无巨细,一览无遗。

可是还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如此,人如此,镜亦如此。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定要一面特制的镜:一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面昏暗沉寂,模糊朦胧。

用一面特制的镜,照人、照世、照史,既不会让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会让失误遁形于昏暗,用特制的镜照世界,终会照来一个明媚的未来,(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买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耻辱的刑罚。司马迁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毁了这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最终,一片惨像。(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本期话题》节选)

成品展示

历史从那一夜开始

(2002年高考江苏优秀作文)

已经是深夜了,司马迁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幽蓝的天幕上,不见星也不见月,几处乌云低低地沉着,带着令人窒息的压力。暮秋的风裹着寒气,钻进每个角落,包括司马迁那件破旧的长衫。

司马迁拖动着脚镣,走回几块砖堆成的床。金属的撞击声在死一般静的夜里,带着几分鬼魁。床上那盏昏黄的油灯跳动着火焰,拖下长长的抖动的影子,似乎加重了黑暗。然而挂着的一纸官文仍然可见,金色的字,朱红的印,一切都那么清晰。

是的,这就是司马迁的命运。日出之前,他必须做好选择。是死,用一腔热血去控诉昏君的无道,用高贵的头颅去证明自己的清臼?还是活着——当然是有条件地活着,从此他将成为不完全的男子。

司马迁无法遏抑心中腾生的怨怒,昨日朝堂的场景历历在目。当汉武帝在歇斯底里地咆哮时,当满朝文武双股战战时,当李陵一下子从英雄被定性为叛徒时,司马迁觉得胸中有什么东西压着。

也许是记录历史的职责让他知道,历史必须是真实的。于是他,站了出来,后来的事情证明当时的冲动是致命的。司马迁与李陵并无交好,为了不相识的人而触怒龙颜,这没有人能够理解。

他突然就想到了死,想到了屈原的投江;想到了孤竹君的儿子们在首阳山的遗骸:他想抛弃这个世界,这个昏暗、污浊的世界。决不能屈辱地活着,做一个不完全的男子,便是死,他也应该是个大丈夫。

但突然,司马迁在愤怒与激动中沉静下来。父亲临终时那双忧怨的眼睛,让他一下子静了。他清楚地记得,父亲指着案上的书,哽咽着,然后看了他一眼。他理解那一眼的重量与意味着的责任,是的,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史书,属于大汉的书。

司马迁在床边坐了下来,闭上眼,沉默了好久好久,他的胸口在剧烈地起伏,他的手指在不停地颤抖??天明的时候,牢外传来一声吆喝:“司马迁,想好了没有?”

“想好了,我选择腐刑。”两滴清泪滑落脸颊,司马迁无声地哭了。

几千年后,一位诗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于是一阵秋风呜咽着,吹起《史记》发黄的纸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