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平水韵,檀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0:30:48 小学作文
平水韵,檀作文小学作文

篇一:诗词写作实用教程--檀作文

引言

从文体的角度讲,中国古典诗词最本质性的特征是声律之美。这和中文自身的特性有关。声调和方块字形,是中文区别于其他语言文字的两个显著特性。从语音的角度来看,西方语言一般有重音,但没有声调;但汉语正好相反,没有重音,却有声调。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西方一般是字母文字;但中文不是字母文字,而是方块字。可以说,正是中文的方块字形和声调这两个显著特征,成就了文体学意义上的中国古典美文。

律诗也好,骈文也好,对联也好,其文体学上的本质特征都是声律之美。中国美文的声律之美,主要通过平仄、押韵、对仗三个途径达成。学习旧体诗词写作,须从认知诗词的形式特征入手。因此,我这本《诗词写作实用教程》,就从四声、韵部、对仗这三个基本概念讲起。

第一讲 四声

中古音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这四个声调,又各有一个相应的称呼: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类。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类

旧体诗词写作的传统,字音是以《诗韵》为根据的,《诗韵》又是沿袭唐代官方韵书而来。因此旧体诗词正音,是以中古音为依据的。所谓中古音,是指隋唐两宋时期的汉语语音。中古音也是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这四个声调,习惯性地被称为“四声”。“四声”有平仄之分:平声属平;上声、去声、入声三个声调,属仄。

诗韵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诗韵的上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三声;诗韵的去声,相当于普通话的第四声。诗韵的入声,普通话里,完全消失了。

王力先生说:“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诗词格律》)研究中古音四声的调值及高低升降,是音韵学的专门课题。对于旧体诗词创作来说,只要知道有四声的区别即可。古人对四声有大致性的描述,见于《康熙字典》所附《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于入声的描述,颇值参考。我们在读唐宋诗词时,遇到中古音的平、上、去三个声调的字,参照相对应的普通话的第一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直接念出来,即可。遇到中古音的入声字,来自保留入声字的方言区的人,可以参照方言来念;北方官话区的,尤其是津京地区的人,不妨将该字当去声来念,但要处理得短促一些。

中国语言文学对四声的重视

四川省成都市有两条巷子,一条叫宽巷子,一条叫窄巷子,并称“宽窄巷”,是成都市著名的商业景区。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两条巷子并称“宽窄巷”,而非“窄宽巷”?我说这是中文的表达习惯,凡是并称,一般要遵循平上去入四声依次排列的原则。“宽”是平声字,“窄”字今音是上声字,古音是入声字,因此,我们说“宽窄”,不说“窄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尤其是人物并称。提到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我们习惯说“李杜”,而不说“杜李”,这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的诗歌成就更高,也并不是因为李白比杜甫年长。李白与杜甫,谁的诗歌成就更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李白固然比杜甫年长,是前辈诗人。有生之年,李白的诗歌名望也高于杜甫。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并称“李杜”而非“杜李”的原因。原因只有一个: “李”字上声,“杜”字去声,汉语的表达习惯,“李”要放在“杜”前头。中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并称“小李杜”,杜牧虽然比李商隐年长,属于前辈诗人,但后人将他们两位并称,只能称“小李杜”,而非“小杜李”。中唐的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是好朋友,当代人撰写的文学史习惯将他们两位并列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虽然白居易比元稹年长,诗歌成就似乎也更高一些。但人们还是习惯称“元白”,而非“白元”。曾经有文学研究者为白居易打抱不平,质疑凭什么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而非“白元”。也有另一派意见的学者出来说元稹在当时的影响就是比白居易大,理当排在白居易前头。其实,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只是因为“元”字平声,“白”字入声,汉语的表达习惯,“元”字要放在“白”字前头。“李杜”也好,“元白”也好,这样的排列,只是汉语的表达习惯而已,无关其他。“李杜”“元白”的并称,是后人所加,他们自身并不关心这个。中国历史上,望族名流对并称排列有意见的,倒还真有几位。《世说新语·排调》里记载一则轶事:“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诸葛家跟王家争排名先后,王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啊,诸葛家的人说,人们习惯说“驴马”,而不说“马驴”,难道驴子还比马强不成?人们往往在意排名先后,其实汉语的表达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正如说“驴马”而不说“马驴”一样,并不意味着谁高谁低,只是依据字音的平上去入依次排名而已。提到东晋门阀,人们习惯说“王谢”世家,而不说“谢王”世家,也是这个道理。唐代文学史有“初唐四杰”之说,杜甫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对“王杨卢骆”的排序,就很不服气,说我“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其实最亏的是骆宾王,无论年齿,还是才华,未必比其他几位差,但就他的姓氏字音去声,另外几位是平声,他只能在最后。

第二讲 韵部

1、什么是韵?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诗词是要押韵的。那什么是押韵呢?我们先得搞明白什么是韵。

学过拼音的人,都知道汉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拼出来的。其实,古人所说的韵,相当于汉语拼音的韵母。如果两个以上(含两个)的字,韵母及声调相同,它们就是一个韵部的。

同一个韵部的字,称作同韵字。比如旁、忙、狼三个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都是ang ,而且都读第二声,因此在现代汉语里,它们是同韵字。

在汉语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比如乡、光,它们的韵母分别是iang、uang,比旁忙狼多了i 、u这样的韵头,但在现代汉语里,它们和旁忙狼都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两个以上(含两个)同韵的字放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的句尾位置上。因为古诗押韵,总是在句尾位置,所以又叫“韵脚”。

我们来看一些古诗押韵的例子: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里,光、霜、乡三个字,它们的韵母分别是uang、uang、iang,而且都是第一声,除了有无i、u这样的韵头的差别外,没有任何不同。光、霜、乡,这三个字,便是这首诗的韵脚。它们的现代汉语读音,韵母和声调相同。

【曲江花】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

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池”、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知”,它们的韵母都是 I,用普通话来读,“池”是第二声,阳平;“知”是第一声,阴平。但唐代语音,平声不分阴阳,平分阴阳是后起的语音现象。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

【江南曲】

(唐)李益

嫁与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用普通话来念,韵脚字期qi和儿er的韵母,一个是i,一个是er,不是同韵字。但在唐代,这两个字却在同一个韵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字读音,存在古今音的不同。同一个字,普通话的读音,未必就是古人的读音。这首诗,若由广东人来念,还是押韵的。

我们再看另一首唐人的诗

【萍池】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平水韵,檀作文)

(唐)王维

春池深且广,

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

垂杨扫复开。

在这首诗里,押韵的是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回”、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在普通话里,“回”字的韵母是“uei”,“开”字的韵母“uai”,并不相同。但在诗韵里,他们是押韵的。

我们要牢牢记住汉字读音有古今音的区别。切不可因用普通话来读不押韵,而怀疑唐人的一些诗不押韵。殊知,唐人写诗是根据当时的书面音来押韵的。

2、平水韵

我们现在有各种汉语字典,用拼音对汉字注音。古代则有韵书,按照韵部收字。古代常用韵书有《广韵》《集韵》等。

我们知道,普通话之外还有方言。现代有方言,古代也有方言。但古代中国科举考试,诗赋取士,是需要用官话读音来作诗的。为了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写诗用韵标准,唐朝以后出现了一系列官方刊定的以“审音”为主要任务的韵书,即所谓“官韵”。唐宋以来,科举的事由礼部管理,所以后来经皇帝批准而由礼部颁行的官韵就叫《礼部韵略》。《礼部韵略》在唐宋两朝经过了几次修订,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修订本是公元1252年(宋淳祐壬子年)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由于编者刘渊是平水人,所以这部书也称《平水韵》,后人说的“诗韵”,就是《平水韵》。

平水韵的韵部分作平、上、去、入四类,共106个部。写旧体诗,当以平水韵为准。 上平声十五部: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篇二:网络诗词的复古与革新

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

(以胡马和李子为中心)

檀作文

谈谈网络诗词,是研究院蔡院长给我的命题作文。具体谈什么,蔡院长没限定。“复与变:网络诗词两大潮流平议”,是我自己加的限定。蔡院长让我谈网络诗词,大概因为我是学院派中第一个关注网络诗词的,关注时间较长,并投身于网络诗词建设,算是网络诗词圈内人。但其实这两年,我的兴趣发生转移,于网络诗词已是渐行渐远。我关注和参与网络诗词,大约始于2001年,止于2010年。 2010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第一届屈原奖颁奖大会,舒晋瑜君曾建议我以“网络诗词十年”为题做一个专题演讲。虽然,网络诗词并非始于2001年,更非终结于2010年,但我个人的关注和参与,集中在这十年。我要谈的,是我一己十年来参与和关注网络诗词之所见所得。以胡马和李子两家诗为例,是因为我对这两位相对熟悉。管中窥豹,所见一斑。挂一漏万,必不可免。尚祈读者诸君见谅。

(一)

网络给诗词带来的契机及网络诗词概述

1

互联网改变了诗词的发表和交流方式

网络诗词的兴起,是诗词界的大事。网络对诗词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发表方式及交流方式的改变。传统中国,即时性的诗词交流,基本依赖结社雅集这类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往往是地缘性的(建立在同乡关系基础上)、业缘性的(建立在同僚关系基础上),或者学缘性的(建立在师生、同学关系基础上),必然是小圈子的。一百多年前,杂志报刊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小圈子的局限性。南社的繁荣,除了时代风气之外,媒体革命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华诗词学会,其发展壮大以及一尊地位的取得,也正是因为其在诗词发表及交流方面,具有不得取代的地位。中华诗词学会是全国性和半官方的,这类诗词组织,前所未有。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诗词同好最大限度地团结了起来。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刊物,为诗词同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表作品的园地。一个当代旧体诗人,没有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的支持,是很难成名的。

但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打破了《中华诗词》刊物及中华诗词学会在诗词作品发表及诗词交流方面的垄断局面。

互联网技术大大降低了诗词的发表成本。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体革命,是有了网络电子公告系统(BBS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人进行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对于诗人来说,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网线,便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这无疑是一场革命。纸媒时代,诗词发表和评论成本太高。诗人若想发表自己的作品,需要给相关杂志投稿。能否发表,

取决于编辑先生的喜好。诗词作品发表周期过长,并且很不容易发表。互联网技术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互联网时代,诗人不再仰人鼻息,任凭编辑摆布。只要有发表意愿,诗人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作品。

互联网技术更是为诗词交流大开方便之门。BBS系统的最大优势是互动性,而且这个互动还是即时的。使用BBS系统,诗人可以几乎零成本地发表作品,还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读者的反馈。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跟帖的形式,对某一作品进行即时回复。由于BBS系统的使用者处于一种准匿名状态,互联网时代的评论或许不如纸媒时代深思熟虑,但往往更加灵活生动,也更少伪饰。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因为诗词在当代文坛处于边缘化地位,诗词作品很难进入阅读消费市场,诗词创作差点儿因为失去受众而遭受灭顶之灾。任何一个作者,他都需要读者。没有读者的共鸣,诗词创作会迅速走向衰竭。互联网技术,为诗人和读者之间带来了零距离、即时性的互动。读者的共鸣,是对诗人最好的激励。互联网使得读者和诗人之间的共鸣和互动瞬间达到井喷状态。

BBS系统在公众性方面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网媒的潜在受众多到无法估量,是发行量再大的纸媒都不能比的。一个诗人的作品,刊载在《中华诗词》杂志上,最多只能被几万个读者看到;如果发布在BBS系统上,则有可能被数百万读者看到。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读到。

2、互联网方便了诗词圈子的形成,并使这一圈子规模得以最大化

在当代文学体系中,诗词不同于小说,基本不具备进入阅读消费市场的可能性。诗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读者群其实就是一个潜在的作者群。当代诗词的创作者和阅读者,具备高度同质性。当代诗词的读者,基本是票友,随时都有可能下海。当代诗词的受众,作者群和读者群,高度重叠:读者群是一个放大的作者群,作者群是一个浓缩的读者群。当代诗词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在诗词同好之间进行。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圈子。诗词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圈子。一个人在与世隔绝下的状态下,他的创作是很难坚持的。如果有声气相求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切磋,诗词创作往往能持续很久。在前网络时代,诗词爱好者若不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便很难获得交流切磋的机会。互联网彻底改变了这一状态。互联网意味着地球村,将分散在各地的单个诗词爱好者聚拢到了一起。前网络时代,由于地域悬隔,诗词爱好者往往是个体孤立存在,难以形成群体。互联网时代则完全不同。单个的诗人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很容易被其他的单个诗人读到,并且发生碰撞。单个诗人好比散落在宇宙各个角落的星星,互联网技术轻而易举地将每一颗孤立存在的星星勾连到了一起,于是顷刻间形成了星座、星云和星系。互联网技术为诗词爱好者寻找同好提供了无上便利,改变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使得诗人不再以个体方式散落存在,而是以群体形式呈现。互联网形式,一下子让人觉得当代诗词圈是个巨大群体。

网媒在公众性和互动性方便取得的井喷式突破,为网络诗词带来了神奇的生命力。发表便利,回馈及时,大大刺激了网络诗人的创作力。网络诗词拥有无与伦比的人气。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诗词一夜之间以群体形象闪亮登场。

3、互联网改变了当代诗人群的年龄组成,并导致诗学风格的变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首先为人群中的青年层所接受和使用。这就决定了网络诗人群,其实是青年诗人群。网络诗人群,是与依赖《中华诗词》等半官方纸媒成名的老年诗人群相对立的,是新一代的年轻诗人群;在年龄层上,以70

后为轴心,包括60后、80后。十年前,网络诗人群,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中国诗坛时,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相对于中华诗词学会老年诗人群,网络诗词青年诗人群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古代文学及文艺理论方面的修养相对较高,在进行旧体诗词创作的时候,有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体现为进行各种有益的尝试,力图上接传统,或与西方对接。这就导致了网络诗词与“中华诗词”在美学追求上的差异性。 由于各级诗词学会会员,有不少老干部,所创作的诗词作品,又往往艺术水平不高,因此被戏称为“老干体”。网络诗人群,在诗学追求方面,尽管存在着内部分歧,但在排斥“老干体”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网络诗词的界定

对网络诗词绍介至此,可以完整抛出我对网络诗词的界定了。

网络诗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诗词,指的是发布在网络上的诗词。但这个界定太空泛了,和我们(诗词圈和研究界)所谈论的网络诗词,并不一致。狭义的网络诗词,是指活跃于互联网上、不依赖于中华诗词学会体系的当代青年诗人群所创作的诗词。

纸媒时代,杂志编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对作品发表有生杀予夺的大全。这就使得诗词作品的发表成为一种特权。在网络诗词形成气候之前,诗词杂志无一例外地掌握在诗词学会体系手中。而各级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又以老干部为主。这带来了内容空泛、艺术水平低下的“老干体诗词”的盛行。网络诗词则以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姿态出现,有利于不同流派和风格的的自发形成,也为当代诗词创作带来新的观念。这就使得“网络诗词”成为文学史研究视野的一个诗学概念。“网络诗词”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这一媒介形式,而是一个诗学现象,一种诗歌观念,一个诗歌群体。

在网络诗词兴起之前,一个当代旧体诗人的成名,离不开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华诗词》刊物。网络诗词最大的功绩,是打破了“中华诗词”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前基本上是老干体一统天下,自从网络诗词出现以后,创作的主体基本以年轻人为主;且出现新的整体性美学风貌。

作为诗学批评概念的“网络诗词”,具备三大属性:(1)作品发表于网媒而非《中华诗词》刊物;(2)创作主体是以70后为轴心的青年诗人群;(3)美学风格上排斥“老干体”。在当代诗词史上具有断代意义。

5、网络诗词的若干标志性事件

2001年至2010年,是网络诗词的黄金十年。网络诗人群起初是在各大BBS论坛粗放式活动,继而在天涯社区诗词比兴栏目大聚义,再而因诗学风格分歧而形成诗三百、故乡古风、菊斋等专门性诗词论坛。诗词论坛的背后,往往有线下诗社活动,以江浙一带的留社最为著名。网络诗词往往也自发结集出版,非正式出版物,以诗社和流派为核心的,有甘棠诗社的《甘棠初集》、留社的《留社丛刊》、实验体诗人群的《临歧十二友》;正式出版物,有《春冰集》(入选诗人,以留社为主)。有两个现象,可以成为网络诗词空前繁荣的标志:一是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诗词流派;二是出现重量级的代表性诗人。网络诗词阵营,有两大流派引人注目,且影响甚大。一是以留社为首的复古派,二是以故乡古风论坛为阵地的实验体。网络诗词的重量级代表性诗人,也基本出自这两大流派。2008年,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共推选了十二名优秀青年诗人:除

王震宇、张青云两位之外,其他十位——碰壁、嘘堂、胡僧、蒓客、伯昏子、军持、天台、矫庵、贺兰雪、西丝,贺兰雪,都曾活跃于网络诗词,是各大诗词论坛的缔造者或主心骨。入选首届青年诗词峰会的诸君,以及中华诗词(BVI)研究院的研究员胡马、梨子李子栗子,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网络诗人了,他们在诗词创作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2008年的首届青年诗词峰会,从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诗词的一次大总结。2010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即采取网络论坛投稿的方式,亦可以作青年诗词峰会即网络诗词峰会之解读。2008年首届青年诗词峰会,及2010年第二届青年诗词峰会暨首届屈原奖,都与中华诗词学会没有丝毫关系,亦可以看出网络诗词志在另立门户。此后以嘘堂为首,又举办了首届建安文学奖活动,亦与中华诗词毫不相干。网络诗词的空间繁荣,亦引起研究界的关注。苏无名以数年之力,成《网络诗坛点将录》一书,颇录网络诗坛掌故,且对有代表性的网络诗人的创作风格有精到之评价。本人则曾主编有《网络诗词年选》(2001-2003),另有数篇关于网络诗词的专题论文,《李子体刍议》一文曾引起多方关注。海外的田晓菲教授,国内的马大勇关于李子体和网络诗词,皆有专题论文发表。

(二) 向言志传统回归,是网络诗词一大趋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渐热。进入本世纪,国学热已然成为时代潮流。网络诗词既然在此时代背景之下,回归传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甚至体现出一股强大的复古思潮。

1、反对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声韵改革”

网络诗词对传统的回归,首先体现为对中华新韵的排斥。中华诗词学会为便于诗词普及和推广,推行了一套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的《中华新韵》。《中华新韵》不分一东二冬,废除入声字,与传统诗韵大相径庭。不满于《中华新韵》的当代旧体诗人颇为不少,但第一个以群体姿态批判《中华新韵》的是网络诗人群。2008年,甘棠诗社的伯昏子、胡马起草了《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在网络论坛广泛征集签名,得到广泛关注,引起巨大反响。《宣言》指出:“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所倡导的以完全取消入声和大规模缩减韵部为主要标志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其导向和最终结果将是取消《平水韵》而改用现行普通话写作诗词”,存在 “损害传统诗词的文化品质”,“将割裂和消解历史文化”等诸种弊端。

宣言指出: “传统诗词是国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遵循的音韵系统是历史形成的一种惯例。适用于近体诗的《平水韵》肇源于隋末《切韵》,迄今千余载,可谓世界上沿用时间最长的书面文学的标准语音体系。它为我国的诗歌宝库带来了星光璀璨的诗人群体和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如果不了解这一语音体系,就不可能真切地领略中国传统诗词的音韵之美、风骨之胜。”“ 古人创造的大量词汇、典故、成语等,平仄和谐,具有特定的音声之美。这些词语的应用,要求遵循行文作诗的特定规律。这些特定的效果和特定的规律背后,潜伏着我们母语独特的语言学原理,它深嵌在中国文化的骨髓之中,对我们的思维习惯和审美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而所谓「声韵改革」将会使很多词汇原本和谐的声律发生紊乱。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声律出现紊乱,必然扭曲诗词作者的思维方式,损害传统诗词内在的文化品质。”

《宣言》还指出:“凡是优秀的旧体诗人,都具有较高的古典文化修养,写作诗词时的遣词下字,具有一种独特的‘古典诗词思维习惯’,他们不能接受这种思维习惯受到干涉和扭曲,自然而然地会抵制所谓的‘新声韵’。因此,虽然中华诗词学会倡导‘声韵改革’多年,但用‘新声韵’创作的佳作几近于零。几乎所有当代优秀的旧体诗人,都不用‘新声韵’写作。”“改革开放后受教育的年轻一代,总体文化水平高于上一代人,因而对‘声韵改革’的抵制甚至更强烈。几乎所有的网络诗词论坛,都是《平水韵》的一统天下。”“失去了优秀诗人的支持,特别是优秀青年诗人的支持,‘声韵改革’失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中华诗词学会以离退休老干部为主体,他们的‘声韵改革’的实质,就是简化声韵,降低诗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固有标准,来迁就部分文化不高的老干部和其它不合格的诗词写作者。这种短视的‘改革’,把媚俗附势当作与时俱进,以消解文化传统为代价,并严重误导诗词初学者和一般爱好者。”“实践证明,中华诗词学会的‘声韵改革’能导致劣诗泛滥、伪诗横行,目前充斥报刊杂志的‘老干体’就是明证。”

《宣言》指出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声韵改革”与“老干体”流行相表里,实际上是矮化诗词的艺术标准和文化内涵,并自觉将诗词纳入传统文化范畴来讨论。网络诗人群虽然借助了网络这一新媒体,但在诗韵上却以平水韵为标榜,这是对中华诗词学会“声韵改革”的排斥,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2、对言志、风雅传统的回归

网络诗人《关于传承历史文化、反对“声韵改革”的联合宣言》,反对的是中华诗词学会倡导的“声韵改革”,重点则落在传承历史文化。诗词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言志和风雅。网络诗词对“老干体”的排斥,主要原因即在“老干体”违背了中国诗词的言志和风雅传统。不单一般的“老干体”被网络诗人所排斥,即便是当代诗词中的一些名家,也因违背言志、风雅传统,而被网络诗人批评。网络诗人嘘堂痛批启功体滑稽、不入流(首都师范大学“当代语境下的旧体诗词”研讨会,2002)。胡马则从诗词审美角度对聂绀弩诗进行批评,指出“绀弩体如麻辣烫,入口尚佳,但无馀味,是其短处。” “《北荒》诸草,托体稍卑,而语多俚俗。乃今人谓为奇巧处,即其穿凿处。”(《缀石轩诗话》)。本人则撰有《聂绀弩体及其背后的诗学理论问题》一文,以聂绀弩体及相关评论为中心,透视当代诗词理论建设。指出:(1)半个世纪以来的诗词理论建设,基本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笼罩之下,大抵以内容通俗、语言浅近为诗学衡量标准;(2)“五四”新文化运动理论背景之下的旧诗劣与新诗、不应写入文学史的判断根深蒂固;(3)聂绀弩体,局限了旧体诗的表达功;(4)聂绀弩体的创作与评论,都是远离中国诗学传统的;(5)重建中国诗学评论传统,须对聂绀弩体进行彻底清算。另外指出聂绀弩体“悖离了中国诗学‘言志’与‘缘情’的两大根本传统。一味追求新和俗,也悖离了中国诗学古雅庄重、深婉典正的美学传统。中国诗学提倡的‘拙、重、大’,格调、神韵等传统,统统被抛弃。”“聂绀弩体,是另一种形式的老干体。对聂绀弩体清算得越彻底,传统诗学的复兴才越有希望。”

网络诗人痛斥“老干体”,清算启功体、聂绀弩体,动机皆出于对言志、风雅等诗歌传统的回归。“老干体”的特点是内容空泛、直白浅俗。针对“老干体”艺术风貌的直白浅俗,网络诗词有明显走深婉典雅一路的,以留社诗人群为代表。

篇三:生如秋叶般静美

生如秋叶般静美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可是如秋叶静美的为什么不能是生呢?

生与死本来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生得好,死不一定绝美;死得高尚的人,生得不一定绚烂夺目。是否会被人记住,在于生的时候做了些什么。如秋叶般静美的生就像是梧桐树上的落叶,诗意而又朦胧,但会被整个秋所铭记,那叶子也会深深刻在红土里。

如秋叶般的生,是充满诗韵的生。虽然古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虽然黛玉葬花并不属于我们,但诗意不只是体现在那种生活的多愁善感,那种无限的飘零,而是有品味,高质量的生活。生活的房子不需要很大,但是在这样的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我们应该填入我们所热爱的艺术,能够体现我们的思想水平。比如喜欢读书的人可以在家里摆上几本诗集字画,几瓶梅兰竹菊,香案上一缕檀烟飘然而起。喜欢工艺的人可以挂上民间艺术作品:几个陶瓷娃娃,几袭中国结,玻璃上贴上几片剪纸。只要不是全部都是世俗名利的东西,只要能让自己置身其中能忘却烦恼忧愁,能够超然洒脱一些,能够做一回自己,不必掩饰什么,就是有品味的布置。待人处世之中,一种优雅气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一种温文尔雅,就是充满诗韵的生活。

如秋叶般的生,是不畏孤独,乐观向上的生。人总要学会一个人,总要学会品味孤独,因为人有感情,所以需要空间思考,所以会寂寞。不要反感,不要抱怨,在人们给你留下的空间里,为未来的生活做好铺垫和规划,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原来生活也是这么有乐趣。在孤独中,我们要学会面向未来,擦干泪水,舒展眉头,学会在寂寞前给自己一个微笑,给生活一个微笑,那是你自己给自己的救命符,比别人捐助的更有价值。因为没有谁远陪着谁,早早学会自我调整,才不会在以后遭受更大的打击一蹶不振。

如秋叶般的生,是低调谦卑的生。人活在世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荣辱得失,成功时安慰对手,抚慰自己,不要飘的太高,那会使你失去许多真诚赞美的眼光,会使你摔得很重。当被鲜花拥簇时,低调一点,不要显得不可一世,这会给你更多进取的机会,会有更多的人陪你走下去,为你的每一次成功喝彩。快乐时不要笑得太过分,那对失败者是一种嘲讽和不尊重。试着去体会别人的心情,试着用更长远的目光审视自己,审视未来。低调谦卑是一个人最高品质之一,挺着腰杆,低着头是他们的标志。

谁说生的最高境界一定要像夏花般,我们的光辉虽然黯淡,但起码充实永久。

篇四:美在江南水

美在江南水

轻柔的微风掠香檀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是菊花茶淡淡的香气。脚踏在青砖铺砌的小路上,晨雾夹着细雨弥漫在正值绿春的江南,临面扑来一种清风弥漫的感觉。青灰色的明清砖瓦整齐而不规则地铺满了整个小镇,带着晨雾春雨的水韵,枝繁叶茂的枝条搔首弄姿,湿润平滑的青苔跻身于青砖路边,弥漫着晨雾的江南,似乎来到了一个古老的人间仙境,涌出“一衰烟雨任平身”的诗韵。恬静而秀美的江南优雅的流过蜿蜒的港汊,木船儿停在午后宁静的水江南,桨摇起的浪花拍在岸间拱立的银白色仿古石桥,点缀着青柳的湿绿,带着一丝古意,拱起的桥身在绚烂的阳光下显得越发耀眼。木船儿摇过,水流平静而不缓慢,轻柔的推开小船长扬而去,好似一位娇嫩的端庄女子,优雅的迈着步伐,紧随着小船而不接近,羞涩地迈着步伐,紧随着小船而不接近,羞涩地而不缺乏调皮,时不时地在小船儿前面打个滚,轻灵的围着小船儿笑,推着小船儿微奔。站在船头,看着那股文静的江南水,满眼是一片浓碧,打着波浪,映衬着绿,向前推去,点点鲜绿,仿佛置身于山间密林,绿的怅惘,不觉得畏怯,没有虚伪的面容。听着水花打在船头的潺声,似乎听到了阵阵欢笑,闭上眼去细细品味,心头涌上一股清澈俊凉之意,使人身心荡漾,洗去了心中的浑浊。倾听大自然的脉搏,带着水的颤动,杨柳萧瑟的节奏,编织在一起,如铃如鸣。

和煦的阳光掠过微微皱起波纹的水面,不带走串串涟漪,小心翼翼地掬起它,那么柔软,脆弱,唯恐它会突然坠落,化为云烟,仰天而去。水闪着绿光轻柔的划过指尖,滴在这清秀的面容上,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娇碧,那双鲜活的眼眸,透露出智慧的灵感和生命的火花,我的灵魂也在徐徐的绚烂中得到升华。此时,扑面而来一阵芬香,带着杏花和春之美,还有一股特别的韵味,那是江南水香,带着清新、古朴淳厚的香气,从未有过的清爽自然,好似胭脂般清古,令人回味无穷。水花活泼的打着滚,轻柔的推我凯旋至人间天堂。

我魂牵梦萦的江南水啊,水做的江南,在那杨柳飞絮飘洒的季节里依然美丽,敢问心中最美的地方,美在江南水。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高一:徐俊凯

篇五:美在江南水

美在江南水

轻柔的微风掠香檀翠绿的树梢,屏息的游丝是菊花茶淡淡的香气。脚踏在青砖铺砌的小路上,晨雾夹着细雨弥漫在正值绿春的江南,临面扑来一种清风弥漫的感觉。青灰色的明清砖瓦整齐而不规则地铺满了整个小镇,带着晨雾春雨的水韵,枝繁叶茂的枝条搔首弄姿,湿润平滑的青苔跻身于青砖路边,弥漫着晨雾的江南,似乎来到了一个古老的人间仙境,涌出一衰烟雨任平身的诗韵。恬静而秀美的江南优雅的流过蜿蜒的港汊,木船儿停在午后宁静的水江南,桨摇起的浪花拍在岸间拱立的银白色仿古石桥,点缀着青柳的湿绿,带着一丝古意,拱起的桥身在绚烂的阳光下显得越发耀眼。木船儿摇过,水流平静而不缓慢,轻柔的推开小船长扬而去,好似一位娇嫩的端庄女子,优雅的迈着步伐,紧随着小船而不接近,羞涩地迈着步伐,紧随着小船而不接近,羞涩地而不缺乏调皮,时不时地在小船儿前面打个滚,轻灵的围着小船儿笑,推着小船儿微奔。站在船头,看着那股文静的江南水,满眼是一片浓碧,打着波浪,映衬着绿,向前推去,点点鲜绿,仿佛置身于山间密林,绿的怅惘,不觉得畏怯,没有虚伪的面容。听着水花打在船头的潺声,似乎听到了阵阵欢笑,闭上眼去细细品味,心头涌上一股清澈俊凉之意,使人身心荡漾,洗去了心中的浑浊。倾听大自然的脉搏,带着水的颤动,杨柳萧瑟的节奏,编织在一起,如铃如鸣。 和煦的阳光掠过微微皱起波纹的水面,不带走串串涟漪,小心翼翼地掬起它,那么柔软,脆弱,唯恐它会突然坠落,化为云烟,仰天而去。水闪着绿光轻柔的划过指尖,滴在这清秀的面容上,惊醒了沉睡千年的娇碧,那双鲜活的眼眸,透露出智慧的灵感和生命的火花,我的灵魂也在徐徐的绚烂中得到升华。此时,扑面而来一阵芬香,带着杏花和春之美,还有一股特别的韵味,那是江南水香,带着清新、古朴淳厚的香气,从未有过的清爽自然,好似胭脂般清古,令人回味无穷。水花活泼的打着滚,轻柔的推我凯旋至人间天堂。

我魂牵梦萦的江南水啊,水做的江南,在那杨柳飞絮飘洒的季节里依然美丽,敢问心中最美的地方,美在江南水。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第一中学高一:徐俊凯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