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生命财富宝一号俩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16:24:15 初中作文
生命财富宝一号俩年初中作文

篇一:财富宝要

《财富宝要》--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五福德经》云:“说法之人因何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说法时,上语中语下语,其义悉备,归于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慷慨施与。以是故得大富。”

所以能劝人戒盗布施,劝者与受劝者必得大富。志求财富者应当奉行并广宣这本《财富宝要》中的理法,或翻印流通赠送,则贫业速净,富贵疾至矣!书中义理广受奉行之日,必是仁人富豪辈出之时。

前言

以世间法论,吃饭穿衣要钱,有病看病要钱,出外乘车要钱,上学读书要钱,结婚生子要钱,孝养父母要钱,买房子要钱,亲戚朋友相聚吃顿饭也要钱.......从出生起,人就自然形成了对财富的依赖需求,缺乏了财富滋养,生命尚且难以维计,何况其它精神需求。由于财富和其它福报对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古大德们说:人天路上修福第一。

以出世法论,财富如果没有圆满,不能圆证究竟佛果。因为千经万论皆说: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德和智慧圆满无碍,没有缺乏,才能称为佛;若尚有财富未能满足的情况,所证果位必定不够究竟。只修福不修慧,六道轮回是难以解脱的;但是只修慧不修福,也会有罗汉托空钵的感叹,这是修行的一种病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福慧双修。所以无论世出世间法,财富均需要圆满。佛法之门绝非无能之门,不是让大家学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相反的,佛弟子在世间,应该方方面面位世人做典范表率,在财富方面更应该如此。假如别人看到佛弟子特别是在家居士家庭幸福,财富圆满,大家必定会对佛法生起信心并研修之;假如佛教徒穷困潦倒,各方面不如人,就会令人误会是受佛法之害,无形之中,造成谤法之罪。这在末法时期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华严经》亦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必定就是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求取财富丰盛圆满,做好的榜样示范给世间人,这也是弘扬佛法应做之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道相悖,求也难得!所以求财重在其见解的正确和方法的完善。本书根据经纶明示贫富因缘之本来真相,教示大众布施戒盗增长财富之不二法门,同时剖析种种迷信和不究竟之方法,令志求财富者不致落入歧途并能得真实效益。命运是真实存在的,根据《易经》等理论可以准确测算出未来之穷通寿夭、贫富得失,但却无力改变;唯有依照佛法因果律所示导之方法,身

体力行持戒布施、断诸悭贪,必定会有不可思议之效应。一切有志与财富者均当悉心研读奉行,必定福增障净,财富会于各种因缘下,渐趋丰盛。

《财富宝要》之一:悭贪为贫穷的根本原因

佛法唯识学认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依报,指种种境缘,比如贫穷富贵等等;所谓正报,即指种种起心动念善恶分别。有相应的心理,就会有相应的境缘,放在这里讲,就是由于悭贪的心理状态,导致了感受贫穷的生活环境;相反地讲,要想感现富足,必须调服悭贪的心理状态。

贫穷的原因看起来很多,但追根寻底,最首要的还是缘于心性悭贪。由于悭贪,就不会去做财布施播种福田;甚至由于这种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贪念驱使,进而去造作偷盗的罪业。最终导致受果报时,缺乏财富受用,或者财富被冤家仇敌劫夺侵占。

现在一切贫穷者皆是由于宿世悭贪所致,未来一切贫苦者亦因现在悭贪所致。如《宝箧印陀罗尼经》云:悭贪业故,生贫穷家,衣不隐身,食不续命。《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悭贪者受所用缺绝报。悭贪的恶果,还不止如此,《药师经》还说: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施予.......,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因此悭贪不仅导致贫穷,也会感召三恶道的苦报。

悭贪最大的过失,在于与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相违。因为世间一切损害大众的行为,最初的祸根,也在心性悭贪。比如现在一些恶毒之徒,为了贪取他人利益,做出杀人越货等卑劣勾当,又哪里存有大悲利他的心念呢?即便仅仅存有贪占他人利益的念头,就已经失怀菩提心,而失怀菩提心,如同失去一件无价妙宝;一切菩萨乘此菩提心得证究竟菩提,若失坏菩提心,即失坏一切大乘佛法种子。所以悭贪造成的过患是很严重的。为使菩提圣道离诸障难,亦为圆满的到人天福报,所以,必须首先革除悭贪自利的心理状态。

而革除悭贪的对治法门,就是做财布施,能把自己的财物资具一切受用之物拿出来供养布施一切大众之所需。由于财物对人最为重要,所以从最易让人生起执著的财物开始布施。行者若能远离并革除悭贪心理,也会得到种种功德利益。

《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宝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财富宝要》之二:偷盗罪业导致贫穷

由于悭贪自利的心理内因所驱使,便会令人有种种不如法的偷盗行为产生,因地上种了偷盗财物的种子,在果地上就会招来贫穷的境缘;或者本属自己的财物反而被盗窃。所以,如欲脱离贫穷得到富足,一定不能偷盗非己之财物,哪怕是一针一线;即便是需要朋友、亲戚、同事、或师长等人的帮助,亦应该先征求得到财物主人的同意方可拿走使用,并且用后应该付以相应的报酬,以防为今生来世种下贫苦的恶因种子。

《华严经》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所谓共财,就是为王、贼、水、火、不肖子孙所共有,或者与他人共同使用,没有自己自由支配做主的权利。《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圣贤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生,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地藏经》中,佛陀论及地藏菩萨无量劫来的难行苦行救护众生之事时,亦说菩萨是“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

在偷盗罪中,又以盗僧祇物最为严重,不仅仅将来受果报时,感受的贫苦更加猛励久长,而且将会导致在三恶道中感受种种剧苦。如《百业经》中记载迦叶佛的一位执事,贪污僧众财物,还私自将其赠予亲友,在别人规劝他时,反因嗔心将僧众财物放火烧光,由此恶业堕于饿鬼之中。偷盗僧物的罪业是十分严重的!《地藏经》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乃至一物,不予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方等经》中,华聚菩萨亦说:五逆四重,我也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佛在《大集经》中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望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所以,我们去寺院僧尼精舍之处,哪怕是细如发丝的东西,在没有得到有权力处置该物品的法师及金刚上师的许可下,是万万不能拿走的。无论是财物粮食等受用之物,还是经书法宝等物,均需征得允许

方可使用,并付以适当的报酬或供养。比如在寺庙吃饭之后,不能抹抹嘴救走,应该供养与所消耗等值或超值的钱财放进功德箱或交给伙房,这样做方才如法。

无论是盗取一般众生的财物,还是盗僧祗物,都是在播撒贫苦的种子,亦是在种三恶道的恶因,因而,一切大众均应戒除偷盗。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偷盗之外,《律上分》中,佛告优婆离尊者,偷盗还分为以下六种:一者以势力强取。比如有势力者凭威势将非己财物占有,如强征暴敛、使用下属之物不付报酬、白吃白喝、贪污受贿等。二者诈骗财物。如虚报数量、降低质量、领取自己不应得之财物、使用假钞、冒别人品牌造假等。三者偷委托寄放的财物。如把将死、遗望、无凭证、懦弱无能者之财占为己有、或不按照死者遗愿使用财物。四者所借财物不予偿还,或不守时偿还,或损坏不赔偿等。五者该支付的财物不予支付。比如应当孝养父母的财物不做孝养、医生在自己医院看病吃药不付钱、信封夹钱逃汇款费、非半票人员买半票、不支付别人劳动所得、偷税漏税、公物私用不付报酬等。六者盗法。如偷听法师上师传法而未得允许、或者听课学习逃避拒交应缴之学费等等......凡上所举及限于篇幅未列举之种种偷盗行为,均会导致包括贫穷在内的诸多恶果,行者不可以不谨慎抉择取舍。

而且,见闻别人偷盗随喜赞叹、或帮助别人偷盗、或为其提供工具和技术、或者为其出主意,促成其盗业、或分食别人所盗财物,这些身口意的行为一旦发生,就会与直接偷盗者具有相同的偷盗罪业。现在很多人认为没有当小偷就不算偷盗,事实上偷盗的各种行相非常细微,大家对很多事习以为常,就不认为是偷盗。但罪业已生,果报也不会饶恕你。因果之报,如影随形,绝无纤毫错失之处。

《财富宝要》之三:未曾布施缺乏善因

悭贪除了令人产生贪占盗取非己财物的恶劣心行外,还会令人对布施种福的善法不予奉行,并加以诽谤。根据因果律,一切财富的圆满必须要有做财布施的种子和福德因缘,否则緃然将财富放在你面前,或送给你,你也得不到,或者得到又马上失去,并带来其它灾祸。广泛的做财布施是求取财富圆满的必由之路,如果以前缺乏财布施的善因,现在就必须努力去做,如果现在仍不愿做,那么将来还要受贫穷之苦。佛经上说:欲观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观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是悭贪者连他人财物都要盗为己有,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财物供养布施给大众呢?既然因地上不愿意种下福德的种子,果地上又怎么可能有财富丰盛的果报呢?如同农民在土地里没有种下一粒庄稼种子,当然也就长不出果实。所以,没有做财布施广泛地供养贤圣和布施众生,才导致今日之贫穷;欲求财富丰盛没

有缺乏,必须如理如法地做布施供养。即便以前少有布施,现在努力去做,一样会在现生来世感现财富圆满的善果。

论述至此,贫穷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悭贪、偷盗、未行布施。任何身份种族的人,无论你权高位重,还是声微言轻;无论你是名誉广远,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儒道回耶教门中人,还是士农工商尘俗之者,凡期望未来财富丰盛满足者,必须要在破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这三要素上下足功夫,这是诸佛以圆满大智印证之理,是唯一真实可能满足财富的方法。因此,圆满供养布施一切贤圣和众生所需资财无所乏少,这即是菩萨六度万行之首要修学科目,亦是积聚菩提资粮和增长人天福报之必须路径。

《财富宝要》之四:破辩种种非智之说

1、勤劳不能致富。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传标语。事实上,勤劳只是致富的助缘,勤劳本身并不能致富。如果勤劳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辛苦的人应该最富有;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干,却拥有大量财富。因此,‘勤劳致富’并不是究竟正确的说法,若没有布施财物造福大众的心念和行动,即便再辛苦也不会有太多的财富。真正是“辛苦如山,不如积福如火星”。

2、知识不能致富。社会上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时,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知识技能可以致富。如果知识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一些硕士、博士沦落街头,一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的收入不如小学毕业生,北大毕业生在西安街头卖猪肉度日一度成为新闻;而相反的很多知识文化浅薄的人却拥有大量财富。所以“知识致富”的说法亦不究竟。

3、信仰不能致富。有些宗教说,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赐福给你;或者民间也有供养财神的传统,这些信仰也不能给大家带来财富。因为民间很多人供财神,可并不是个个都富有;信上帝的人也很多,但贫穷者也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没有供养信仰财神,但他是世界首富。因此,信仰致富也非实理。即便你信仰供养佛陀,若不能照因果的道理广种福田,亦是不能致富的。因为脱离了因果规律的信仰一定是迷信,迷信当然不能致富。

4、还有些人认为增长财富效益要靠智谋、拼搏、管理、团队精神??,只要大家能够辩证观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就会明白这些因素只是求财的助缘而已,都不究竟。可是很多人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助缘得到财富的,于是就误认为这些助缘就是致富的金科玉律,而忘记了根本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认为向日葵成

篇二:生命人寿理财一号销售话术

理财一号销售话术

一、接触导入

理财经理:您好,请问您办什么业务?

客户:存款。

理财经理:您是存定期吗?存几年呢?

客户:一年/三年/五年。

理财经理:请您抽个号稍等一下。

客户:好。

理财经理:目前存款利息处于下行趋势,如果您的钱不急用,还是选择收益稳定且相对较高的产品比较合算,目前有一款两年可变现的理财产品可能比较适合您,您不妨了解一下。

客户:你说说看。

二、产品介绍

理财经理:这款产品每月复利结算,一年12次,两年即可变现,预期两年后年均收益为4.63%,收益还是相当可观的。这款产品5万起售,目前销售的非常火爆。如果您的钱暂时不用,我认为这款产品非常适合您。

三、消除疑虑

客户:两年时间有点长。

理财经理:时间虽然长一点但是时间长收益会更高,您看两年预期收益率4.63%,都接近5年定存的4.75%了,您觉得用两年时间享受接近5年期的收益率不划算吗? 客户:两年时间有点短吧,我想存三五年的。

理财经理:时间短并不代表收益低啊,再说两年后您可以变现后再重新办理啊,您看两年预期收益率4.63%,都接近5年定存的4.75%了,您觉得用两年时间享受接近5年期的收益率不划算吗?

客户:怎么这材料上写着到终身,没写两年?

理财经理: 没错,这个的意思是这款产品根据客户的多种需求,期限设计的比较人性化,短可两年变现,长可至终身。两年领取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您可以放心。 客户:理财产品有风险吧,会不会亏本,能实现收益吗?

理财经理:您放心,没有什么风险,这款产品每月公布一次结算利率,自2012年7月至今每月的年化收益率一直是5.2%,非常稳健。另外这个产品还专门设有100万投诉保障基金,如果您以后变现的时候觉得我们忽悠了您,您可以进行投诉,经核实后,我们将动用投诉保障基金来保障您的利益。

客户:这怎么是个保险?听说保险是骗人的!

理财经理:是的,您说的没错,这的确是一个保险。但这个叫做银行保险,是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定向开发和销售的理财产品,定向的意思就是说专门为银行客户设计、也只有在银行里能买到。您没发现它的形态与外面销售的保险大不一样吗?虽然这是一款保险,但它变现更灵活收益更稳健,绝对是一款好的理财产品。

至于您听说的保险骗人的传言,您应该相信我们银行吧,我们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是非常严格规范的,而且前面我也说过,这个产品专门设立了100万投诉保障基金,如果您觉得被骗了,您可以通过投诉来保障您的利益,所以您大可放心。 客户:我回家商议一下再说。

理财经理:这么好的理财产品您应该是买了以后回家给家人一个惊喜才对!还商量什么啊!再说这款产品是限期限量销售,说不定哪天就停售了,万一要是您商量回来买不上了那就太遗憾了!

四、促成

理财经理:这款产品很适合您,我们行很多同事也买了不少,您看您办是20万还是30万呢?我马上给您办理,请您先来这边填一下单子,身份证给我一下。

篇三:富德生命人寿首款资管产品“富赢一号”惊艳上市

富德生命人寿首款资管产品“富赢一号”惊艳上市

近日,富德生命人寿首款资管产品“富德生命富赢一号年金保险计划”亮相。该计划创造性地将产品部分收益挂靠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让普通人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分享改革政策红利。

作为央企混改模板,中石化混改引来一百多家机构竞标争夺。富德生命人寿凭公司雄厚实力强势中标,以55亿元认购中石化销售公司的部分股份。

股权投资一向被认为能够带来丰厚利润,有分析师预测中石化销售子公司上市后的涨幅或会超过40%。富德生命人寿“富赢一号”中的万能账户将部分收益挂靠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项目前途光明。此外,富德生命人寿“富赢一号”兼顾终身理财规划与财富传承等多重功能,且保底利率高达3.5%。

篇四:保险

篇五:财富宝要

《财富宝要》—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改变财运、圆满财富的原理与方法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之人因何大富,饶财多宝?因前世说法时,上语中语下语,其义悉备,归于无为。盗窃之人,闻经即止不盗,便能慷慨施与。以是故得大富。”

所以能劝人戒盗布施,劝者与受劝者必得大富。志求财富者应当奉行并广宣这本《财富宝要》中的理法,或翻印流通赠送,则贫业速净,富贵疾至矣!书中义理广受奉行之日,必是仁人富豪辈出之时。

前言

以世间法论,吃饭穿衣要钱,有病看病要钱,出外乘车要钱,上学读书要钱,结婚生子要钱,孝养父母要钱,买房子要钱,亲戚朋友相聚吃顿饭也要钱.......从出生起,人就自然形成了对财富的依赖需求,缺乏了财富滋养,生命尚且难以维计,何况其它精神需求。由于财富和其它福报对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古大德们说:人天路上修福第一。

以出世法论,财富如果没有圆满,不能圆证究竟佛果。因为千经万论皆说: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德和智慧圆满无碍,没有缺乏,才能称为佛;若尚有财富未能满足的情况,所证果位必定不够究竟。只修福不修慧,六道轮回是难以解脱的;但是只修慧不修福,也会有罗汉托空钵的感叹,这是修行的一种病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福慧双修。所以无论世出世间法,财富均需要圆满。佛法之门绝非无能之门,不是让大家学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相反的,佛弟子在世间,应该方方面面位世人做典范表率,在财富方面更应该如此。假如别人看到佛弟子特别是在家居士家庭幸福,财富圆满,大家必定会对佛法生起信心并研修之;假如佛教徒穷困潦倒,各方面不如人,就会令人误会是受佛法之害,无形之中,造成谤法之罪。这在末法时期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华严经》亦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必定就是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求取财富丰盛圆满,做好的榜样示范给世间人,这也是弘扬佛法应做之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与道相悖,求也难得!所以求财重在其见解的正确和方法的完善。本书根据经纶明示贫富因缘之本来真相,教示大众布施戒盗增长财富之不二法门,同时剖析种种迷信和不究竟之方法,令志求财富者不致落入歧途并能得真实效益。命运是真实存在的,根据《易经》等理论可以准确测算出未来之穷通寿夭、贫富得失,但却无力改变;唯有依照佛法因果律所示导之方法,身体力行持戒布施、断诸悭贪,必定会有不可思议之效应。一切有志与财富者均当悉心研读奉行,必定福增障净,财富会于各种因缘下,渐趋丰盛。

《财富宝要》之一:悭贪为贫穷的根本原因

佛法唯识学认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依报,指种种境缘,比如贫穷富贵等等;所谓正报,即指种种起心动念善恶分别。有相应的心理,就会有相应的境缘,放在这里讲,就是由于悭贪的心理状态,导致了感受贫穷的生活环境;相反地讲,要想感现富足,必须调服悭贪的心理状态。

贫穷的原因看起来很多,但追根寻底,最首要的还是缘于心性悭贪。由于悭贪,就不会去做财布施播种福田;甚至由于这种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贪念驱使,进而去造作偷盗的罪业。最终导致受果报时,缺乏财富受用,或者财富被冤家仇敌劫夺侵占。

现在一切贫穷者皆是由于宿世悭贪所致,未来一切贫苦者亦因现在悭贪所致。如《宝箧印陀罗尼经》云:悭贪业故,生贫穷家,衣不隐身,食不续命。《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悭贪者受所用缺绝报。悭贪的恶果,还不止如此,《药师经》还说: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施予.......,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因此悭贪不仅导致贫穷,也会感召三恶道的苦报。

悭贪最大的过失,在于与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相违。因为世间一切损害大众的行为,最初的祸根,也在心性悭贪。比如现在一些恶毒之徒,为了贪取他人利益,做出杀人越货等卑劣勾当,又哪里存有大悲利他的心念呢?即便仅仅存有贪占他人利益的念头,就已经失怀菩提心,而失怀菩提心,如同失去一件无价妙宝;一切菩萨乘此菩提心得证究竟菩提,若失坏菩提心,即失坏一切大乘佛法种子。所以悭贪造成的过患是很严重的。为使菩提圣道离诸障难,亦为圆满的到人天福报,所以,必须首先革除悭贪自利的心理状态。

而革除悭贪的对治法门,就是做财布施,能把自己的财物资具一切受用之物拿出来供养布施一切大众之所需。由于财物对人最为重要,所以从最易让人生起执著的财物开始布施。行者若能远离并革除悭贪心理,也会得到种种功德利益。

《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宝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财富宝要》之二:偷盗罪业导致贫穷

由于悭贪自利的心理内因所驱使,便会令人有种种不如法的偷盗行为产生,因地上种了偷盗财物的种子,在果地上就会招来贫穷的境缘;或者本属自己的财物反而被盗窃。所以,如欲脱离贫穷得到富足,一定不能偷盗非己之财物,哪怕是一针一线;即便是需要朋友、亲戚、同事、或师长等人的帮助,亦应该先征求得到财物主人的同意方可拿走使用,并且用后应该付以相应的报酬,以防为今生来世种下贫苦的恶因种子。

《华严经》云: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所谓共财,就是为王、贼、水、火、不肖子孙所共有,或者与他人共同使用,没有自己自由支配做主的权利。《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圣贤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生,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地藏经》中,佛陀论及地藏菩萨无量劫来的难行苦行救护众生之事时,亦说菩萨是“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

在偷盗罪中,又以盗僧祇物最为严重,不仅仅将来受果报时,感受的贫苦更加猛励久长,而且将会导致在三恶道中感受种种剧苦。如《百业经》中记载迦叶佛的一位执事,贪污僧众财物,还私自将其赠予亲友,在别人规劝他时,反因嗔心将僧众财物放火烧光,由此恶业堕于饿鬼之中。偷盗僧物的罪业是十分严重的!《地藏经》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乃至一物,不予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方等经》中,华聚菩萨亦说:五逆四重,我也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佛在《大集经》中说:盗僧物者,罪同五逆,随损一毫,则望与十方凡圣,一一结罪。所以,我们去寺院僧尼精舍之处,哪怕是细如发丝的东西,在没有得到有权力处置该物品的法师的许可下,是万万不能拿走的。无论是财物粮食等受用之物,还是经书法宝等物,均需征得允许方可使用,并付以适当的报酬或供养。比如在寺庙吃饭之后,不能抹抹嘴救走,应该供养与所消耗等值或超值的钱财放进功德箱或交给伙房,这样做方才如法。

无论是盗取一般众生的财物,还是盗僧祗物,都是在播撒贫苦的种子,亦是在种三恶道的恶因,因而,一切大众均应戒除偷盗。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偷盗之外,《律上分》中,佛告优婆离尊者,偷盗还分为以下六种:一者以势力强取。比如有势力者凭威势将非己财物占有,如强征暴敛、使用下属之物不付报酬、白吃白喝、贪污受贿等。二者诈骗财物。如虚报数量、降低质量、领取自己不应得之财物、使用假钞、冒别人品牌造假等。三者偷委托寄放的财物。如把将死、遗望、无凭证、懦弱无能者之财占为己有、或不按照死者遗愿使用财物。四者所借财物不予偿还,或不守时偿还,或损坏不赔偿等。五者该支付的财物不予支付。比如应当孝养父母的财物不做孝养、医生在自己医院看病吃药不付钱、信封夹钱逃汇款费、非半票人员买半票、不支付别人劳动所得、偷税漏税、公物私用不付报酬等。六者盗法。如偷听法师上师传法而未得允许、或者听课学习逃避拒交应缴之学费等等......凡上所举及限于篇幅未列举之种种偷盗行为,均会导致包括贫穷在内的诸多恶果,行者不可以不谨慎抉择取舍。

而且,见闻别人偷盗随喜赞叹、或帮助别人偷盗、或为其提供工具和技术、或者为其出主意,促成其盗业、或分食别人所盗财物,这些身口意的行为一旦发生,就会与直接偷盗者具有相同的偷盗罪业。现在很多人认为没有当小偷就不算偷盗,事实上偷盗的各种行相非常细微,大家对很多事习以为常,就不认为是偷盗。但罪业已生,果报也不会饶恕你。因果之报,如影随形,绝无纤毫错失之处。

《财富宝要》之三:未曾布施缺乏善因

悭贪除了令人产生贪占盗取非己财物的恶劣心行外,还会令人对布施种福的善法不予奉行,并加以诽谤。根据因果律,一切财富的圆满必须要有做财布施的种子和福德因缘,否则緃然将财富放在你面前,或送给你,你也得不到,或者得到又马上失去,并带来其它灾祸。广泛的做财布施是求取财富圆满的必由之路,如果以前缺乏财布施的善因,现在就必须努力去做,如果现在仍不愿做,那么将来还要受贫穷之苦。佛经上说:欲观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观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可是悭贪者连他人财物都要盗为己有,又怎么可能把自己的财物供养布施给大众呢?既然因地上不愿意种下福德的种子,果地上又怎么可能有财富丰盛的果报呢?如同农民在土地里没有种下一粒庄稼种子,当然也就长不出果实。所以,没有做财布施广泛地供养贤圣和布施众生,才导致今日之贫穷;欲求财富丰盛没有缺乏,必须如理如法地做布施供养。即便

以前少有布施,现在努力去做,一样会在现生来世感现财富圆满的善果。

论述至此,贫穷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悭贪、偷盗、未行布施。任何身份种族的人,无论你权高位重,还是声微言轻;无论你是名誉广远,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儒道回耶教门中人,还是士农工商尘俗之者,凡期望未来财富丰盛满足者,必须要在破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这三要素上下足功夫,这是诸佛以圆满大智印证之理,是唯一真实可能满足财富的方法。因此,圆满供养布施一切贤圣和众生所需资财无所乏少,这即是菩萨六度万行之首要修学科目,亦是积聚菩提资粮和增长人天福报之必须路径。

《财富宝要》之四:破辩种种非智之说

1、勤劳不能致富。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传标语。事实上,勤劳只是致富的助缘,勤劳本身并不能致富。如果勤劳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辛苦的人应该最富有;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干,却拥有大量财富。因此,‘勤劳致富’并不是究竟正确的说法,若没有布施财物造福大众的心念和行动,即便再辛苦也不会有太多的财富。真正是“辛苦如山,不如积福如火星”。

2、知识不能致富。社会上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时,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知识技能可以致富。如果知识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一些硕士、博士沦落街头,一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的收入不如小学毕业生,北大毕业生在西安街头卖猪肉度日一度成为新闻;而相反的很多知识文化浅薄的人却拥有大量财富。所以“知识致富”的说法亦不究竟。

3、信仰不能致富。有些宗教说,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赐福给你;或者民间也有供养财神的传统,这些信仰也不能给大家带来财富。因为民间很多人供财神,可并不是个个都富有;信上帝的人也很多,但贫穷者也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没有供养信仰财神,但他是世界首富。因此,信仰致富也非实理。即便你信仰供养佛陀,若不能照因果的道理广种福田,亦是不能致富的。因为脱离了因果规律的信仰一定是迷信,迷信当然不能致富。

4、还有些人认为增长财富效益要靠智谋、拼搏、管理、团队精神??,只

生命财富宝一号俩年

要大家能够辩证观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就会明白这些因素只是求财的助缘而已,都不究竟。可是很多人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助缘得到财富的,于是就误认为这些助缘就是致富的金科玉律,而忘记了根本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认为向日葵成长靠的是阳光、水分、肥料、土壤这些助缘,而忘记了土壤中必须要有向日葵的种籽,无论你怎样浇水施肥也是没有结果的。播种财富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种子就是财布施。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学问中,论述解释命运问题最为详尽真实的就是佛法所示因果业力和六道轮回的学说,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没有第二种学问可以解答并解决关于命运的问题,财富问题属于命运的一个方面,当然亦不能脱离因果规律的范畴。

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是求取财富必经之道,除此之外,绝对再无其它路径可走。如果有人还想寄望于其它方法来求取财富,必然落于迷信和邪见,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亦只会无果而终的,因为违背了宇宙因果律。

《财富宝要》之五:戒除盗业忏悔前罪

贫穷的原因归纳出来,就是悭贪、偷盗、未行布施;相反的,富足的原因正是由于断除悭贪偷盗、并供养贤圣和有情众生所感的善果。因此,不能断除偷盗和占取别人利益的贪念,必定和求财之道相违背,所以,断除盗业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改变财运,增长财富的第一步。

《十善业道经》中佛说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者多人爱念;三者人不欺负;四者十方赞美;五者无忧损害;六者善名流布;七者处众无畏;八者财命色力安乐,辨才具足无缺;九者常怀施意;十者命终生天。

所以,无论现在贫穷富贵,也无论昔日造作何种偷盗罪业,从现在起,应该立即开始戒除偷盗。并应当发愿,愿我从今以后,直至菩提,永不偷盗一切非己应得财物;或者发愿受持不偷盗戒。因为必须戒除一切身口意的偷盗行为,才有趋向富足的坚实基础;若舍此真实的教理不予奉行,所求是无法满足的。唯有兢兢业业恪守不偷盗的行为、不说赞叹随喜鼓励别人和自己偷盗的语言、心中不起贪占非及财物的念头,这才是身口意三门对偷盗的戒除。

而对于已经造作悭贪偷盗罪业又后悔不及,希望能够净除罪业的人而言,必须依据大德们制订的仪轨精勤忏悔,并以持不盗戒和财布施作为对治,这样做才会迅速净除罪障。

又具记载:世尊往世中曾经因罪堕于地狱,将与其它地狱众生一起感受被铁轮旋飞身肉的恶报,当铁轮将从头顶落下的刹那,世尊不忍其他众生受苦,大悲利他之菩提心猛烈生起,因发愿言:愿我代众生受此剧苦,发是愿已,铁轮突然坠落,随即舍报超越地狱生于天界!所以,菩提心的净罪功德是无比殊胜的。

《财富宝要》之六:净心布施广种福田

明识福田

欲求得现生来世在财富方面的改善和圆满,除了如前所述革除悭贪、戒除偷盗之外,还必须要尽力随缘广泛地布施和供养一切贤圣和众生,以求种下福田,如此才可期许未来之收获;如同在土地里种下了种子,秋后才有收获的可能。佛在《罪福报应经》中说:人如巨富,财宝无限,富敌王侯者,从夙世慷慨布施.乐善不倦中来。同样的道理,欲求未来之富贵,亦必须由现在慷慨布施广种福田而来。我们看到今天社会上这么多有钱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社会慈善事业,这正是前世种福做财布施的果报啊!现在继续做布施,将来果报更加增上富有。而且这些人现在仍喜欢做布施,亦正是宿世喜欢布施所行成的习气。

若能广泛的做各种布施,则每位施者将会在自我相续中,逐渐地断除悭贪的心理和习气。所以六度万行之首,即是布施;同时,布施做的久了,就会养成乐善好施的习惯,在相续中种下无量的福德种子,到因缘成熟时.自然会开花结果。

而做财布施首先要能够认识辨别福田。如果把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就容易长出丰硕的果实;若种到贫瘠的盐碱地里,只怕什么也长不出来!修福种福也是相同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明识福田--也就是布施供养的对象。

相比较而言,智慧和德行越清净圆满的人,你把钱财供养给他,比布施供养一般人所得果报大:佛在世时以佛为第一福田,供养佛陀可获无量功德善果,并种究竟解脱之因;佛涅槃后,以供养戒行清净的比丘僧为最胜福田;再退而求其次,供养世间贤德之人又较供养俗人为上。在这里,你所供养布施的对象智慧越圆满心地越清净德行越高尚,就好比把布施的财物种子种到了肥沃的土壤里,将会感现越加圆满丰盛的果报。

能够令施者生慈悲心的人,也是很好的布施福田:比如在街上看到两位乞丐,一位是衣衫烂褛的老婆婆,一位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假如老婆婆比年轻人更容易让你生起慈悲悯念之心,则把钱财供养老婆婆将来产生的功德果报较大。

对自己有恩德的人亦是很好的福田,比如孝养父母长辈老师,使他们的财物受用丰足,不致于缺乏;比如供养那些在生活中曾经帮助利益过自己的人。这样的供养也会感现无量的福果。若以给自已带来的利益的圆满与否来分。除了报答父母师长等其他众生恩德之外,报答佛陀教化之恩是最为应当的。所以,把钱财用在印送佛经善书、资建佛学网站、装塑佛像修建庙宇等弘扬佛法的事业上,是最为究竟圆满的。

若从相反的角度讲,如果明知道别人会去干不正当的事,还把钱财供养资助人家去做杀盗淫酒等十恶业,不但无有功德福果,反而会由于为虎作伥而招来恶果,其罪业与直接去做恶事的人等同。

特别应该知道的是,现在一些人假装乞丐或僧尼来乞讨或化缘;还有一些人,假装病人聋哑残疾,或者装作失学学生到社会上招摇撞骗,这本身就是诈骗偷盗的行为。这类众生.将来除了会感现饿鬼地狱畜生的报应之外,若投生于人中,亦会贫穷。所以奉劝此辈众生舍此恶行,早日回头奉行善法,才有东山再起之希望。

但是对于这类人,该布施还是不布施呢?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然后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如果确定属于真实需要帮助者,应当慈悲施予;若发现属于骗子,亦不应起嗔恨心,应当先以言语劝化其归于正道是为上策,待其确实已对自我恶行生起厌恶,对清净善法生起信心时,再以资财助其安身立命;或示导其正当的谋生之道;或鼓励安慰其对人生前途之信心;或授以技术方法;总归令其舍诸恶业.行诸善法为要。

所施之物

在相同的条件下,若布施的物品越为珍贵,越为自己喜爱难以舍弃,则布施所产生的功德越大,所感现的果报也越圆满;若把自己不需要或淘汰的财物用具施人,则所感现的果报较为渺小下劣。

并且所施之物越为受施者需要或喜爱,感现的果报越趋圆满;布施财物给别人而非别人所需,则果报较次:辟如有人在沙漠里迷了路,急需要水和食物来解救性命,你供养他水和食物,比你供养他黄金或美钞感现的果报圆满。

更为重要的是,所布施大众和供养三宝的财物,必须是自己通过合法经营或劳动得来的净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净钱。这样的钱财物品用来布施供养才会感现善果;假若用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不法手段或以杀生、卖淫得来的钱财布施,不但无有功德善果,反而会招致种种恶果。

供养布施大众。并不一定限于钱财,一切受用资具的布施均可。当然,布施各种不同的财物,除了将来会感现丰厚的财富外,也会因所施之物的不同,感得不同的受用:布施修建庙宇僧舍,将来自己住宅高广华丽;布施装塑佛像将来相貌端庄美丽;布施印送佛经善书将来智慧聪明;布施放生将来长寿;布施衣服将来会得到锦衣华服??

以财物布施的方式也很多: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孤儿院、捐助敬老院、捐助灾区、捐助无钱穷困者看病治疗、捐助修桥铺路??

比较各种布施善法而言,用钱财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则更为重要:比如印经、装塑佛像、修建庙宇、供养僧尼、斥资

放生等等。这些善法将来的果报更趋究竟圆满,因为资助弘扬佛法不仅可以感得人天福果,更可根植出世之因;而且布施佛法给别人,会令人明白事理,不堕愚痴和疑惑,所以《华严经》亦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施第一。 布施的时机

布施的时机不同,亦会导致果报的优劣区别。常言说:宁可雪中送炭,勿要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人多忘记,雪中送炭刻骨铭心。比如,你在寒冷的冬天供养别人取暖的衣物、炭火、电暖器等物品,比你在夏天时把这些东西供养别人所得果报圆满,因为那是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你在这个时候供养对方,会在对方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布施的心地

佛说: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亦说:发意圆成。虽然前面讲到布施的对象、物品、时机,这些在境缘上需要善加把握的因素,但这些论述都是根据凡夫的分别妄念而言,并非究竟彻底之说。如果你的分别妄念很重,不妨根椐这些道理去做,会收到好的效果;但对于分别心较淡泊的人而言,最好能以平等无别的无缘大悲心来行持布施善法,并不必要去顾忌分别种种事相。所以影响布施福果大小的根本,还应该是施者的心地。

如果施者心地清净平等,没有分别妄念,不去分辨受施对象的优劣、所施之物的贵贱、布施时机是否合乎时宜,而能够安住于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供养布施一切众生,这样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远胜于以分别心来行持布施善法的利益。但究竟取舍何种心理行为,首先应当考证自己的心理属性,再做出抉择。

一切形式上的善法,若行持者为善心所摄,其善法将成为人天福果之因;若行持者为大悲菩提心所摄,则其善法必成为究竟解脱之因,同时亦得人天福果。所以以菩提心来行持善法,做诸种布施,才是最为圆满的。

以菩提心行持布施善法,虽然布施很少但可以获得无量福报。一般人做布施一次,将来果报成熟一次就报掉了,就不再会有善果。但若以菩提心摄持布施善法,虽只布施一次,从这个时候起直到证语究竟菩提,这其间善果会无数次的成熟;而且虽然所施之财物很少,但每次善果成熟时却是无量无边。所以唯有大悲利他的菩提心才是布施种福的应有心态,这就如同是点石成金的如意宝啊!

在平时没有得遇布施因缘的情况下,行者可以观想自己经常供养布施众生需要的财物,这样会使自己善意圆满;或者看到别人布施,应生欢喜心加以随喜赞叹;若看到别人偷盗,应为其保密并且劝阻;若其盗业已成,应生悲悯心代为忏悔;在布施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应以慈悲心、欢喜心、恭敬心布施供养,并视受施者为我无始以来之父母;布施之后应以欢喜心、无悔惜心处之。这样布施才较为圆满,即使布施很少,将来善果也会较大。

同样是做布施,因为起心动念的不同,果报的大小优劣相差甚远,行持者理应慎重于自我心念。

布施时心地不够慈悲恭敬,或布施后又生后悔,这样布施就不圆满,而且还有过患,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辟如说.古人即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风骨。假若你拿财物供养众生,就变得趾高气昂,如果以这样的恭高我慢心来布施,蔑视对方瞧不起对方,不但将来福报下劣,恶果亦紧随而来。《罪福报应经》说:为人因何短小,以夙生轻慢人故。所谓短小.也就是个子矮。《地藏经》亦说我慢贡高者受仆使下贱报。至于做了布施心中又生后悔的,志公禅师曾说:生穿胸国,作福布施生悔惜心故。若以这些非善不净的心态布施,即便施舍很多,善果也很少,甚至招来恶果!

《财富宝要》之七:布施务急立愿居先

在佛法中的发愿,好比常人所说的树立志向确定目标,或者亦可以说是明确自己的理想。由于愿力在一定因缘下会完全变为现实,也就是如愿,所以一切众生在发愿的问题上,必须无比谨慎。

在未做布施前,或平时没有布施因缘的情况下,应当发愿:愿我从今日起,直至菩提,永戒一切偷盗恶行远诸悭贪、常得见闻值遇供养无上福田、常得慈悲施予一切众生,随其所需,一一令其满足,无有乏少;愿我所施之财皆为清净之财,愿我施时心境平等恭敬慈悲,离诸不净及于攀缘。

布施圆满后,应当如是发愿回向,愿我仗此供养布施财物之功德,从今以后直至菩提,生生世世常怀施意,无诸悭贪,永戒偷盗;愿我生生世世常以净财供养三宝施诸众生;愿我生生世世常得值遇诸佛世尊并亲蒙教诲,信解行证诸佛胜妙之法;愿我生生世世财富资具,如意丰盛,并依佛法教诲,善用一切财物;亦愿一切众生同得我之胜益!此处仅仅是从利于将来财富丰足的立论来讲,所以将发愿回向的重点放在了财富方面,行者如果还有其它自己要回向圆满的愿望,以及具有经典依据的发愿回向和大德们提倡的发愿回向,都可以在布施圆满后应用。比如,应当诵念《菩贤菩萨行愿品》后的偈颂部分,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念至“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的发愿才最为圆满。 《财富宝要》之八:修福、惜福与消福

修福的理论如前所论,已无须赘述。修福的过程亦即是积攒福德的过程,有如挣钱存入银行一样。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