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单元作文 > 教育资讯

楹联背后的文字奥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2:37:55 单元作文
楹联背后的文字奥妙单元作文

篇一:中文字的奥妙

中文字的奥妙

外国人学中文,确实不容易。中文字的奥妙,常常让学中文的老外晕倒,说几个听来的段子:

一、方便

一位刚学过一点中文的美国人来到中国,中国朋友请他吃饭。

到了饭店落座,中国朋友说:「对不起,我去方便一下。」

那老外没听明白,「方便」是哪里?

见老外疑惑,中国朋友告诉他「方便」口语里是「上厕所」的意思。哦,老外意会了。

席间,中国朋友对老外说:「我下次到美国,希望你能帮忙提供些方便。」 老外纳闷了:他去美国,让我提供些厕所干吗?

道别时,另一位在座的中国朋友热情地对老外说:「我想在你方便的时候请你吃饭。」

见老外惊讶发愣,中国朋友接着说:「如果你最近不方便的话,咱们改日……」老外无语。

「咱找个你我都方便的时候一起吃饭吧。」老外随即晕了。

二、意思

某老外苦学汉语10年,到中国参加汉语考试。

试题之一:请解释下文中每个「意思」的意思:阿呆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个人的对话颇有意思。

领导:「你这是甚么意思?」

阿呆:「没甚么意思,意思意思而已。」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阿呆:「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阿呆:「是我不好意思。」

这老外听了,一头雾水。

中文的「意思」太深奥了,于是他交白卷回国。

篇二:对联的奥秘

读一副对联,学十点知识

有这么一副对联: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文学、历史、古代汉语等方面的十 个知识点。下面试简述之。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

老苏

)与其子苏轼(亦称

大苏

)、苏辙(亦称

小苏

)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苏洵、苏辙长于 书策散文。三人皆入

唐宋八大家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 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

三曹

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

公安派

代表作家。

《明史。袁宏道传》:

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称三

袁。

三玄:

《老子》

《庄子》

《周易》

三书的合称。

《颜氏家训。

勉学》

说:

《庄》

《老》、《周易》,总为三玄。

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

典。

三乐:三种乐事。《孟子。尽心上》: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

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这四 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

前四史

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

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 “

四库

四孟:

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

即孟春正月,

孟夏四月,

孟秋七月,

孟冬十月。

例如:《汉书。刘向传》:

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四美: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例如:王勃《滕王阁 序》:

四美具,二难并。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 人。也称为

战国四公子

篇三: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1

松林中学八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竞赛题

班级

卷首语:

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中的瑰宝。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悠久历史和伟大精神。它的伟大神奇令世人惊叹,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这样满怀深情地赞美道:“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在—个成语的背后就有—个动听的故事;对联中凝聚着语文的无穷奥秘;歇后语蕴涵着语文特有的智慧;俗语展示着语文在生活中的哲理;文学文化常识积淀了语文深厚的历史内涵;一句古诗、几个汉字能描绘一幅灿烂的画卷,能表达一腔强烈的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人会不知不觉地发觉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内心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逐渐激发出来,这是多姿多彩的成长,是一次次人生的充实、心灵的洗礼。

让我们牵手走进语文的世界,去体会语文的奥妙与神奇,感受语文无际的魅力。

[版块一:成语世界](34分)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不耻下问。

1、 两年的初中生活,我们学习了一些文言文,请你分别写出两个出自下列文章的成语。(4分) 《童趣》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

《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2、成语对对子。(4分)例:粗茶淡饭(山珍海味)

(1)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

(2)精雕细刻(粗制滥造 )

(3)流芳百世( 遗臭万年 )

(4)墨守成规( 别开生面 )

3、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有很多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典故。看到下列解释,你能联想到哪些与“鼠”有关的成语?(4分)

(1)形容一个人目光短浅。( 鼠目寸光 )

(2)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窜的样子。( 抱头鼠窜 )

(3)形容胆小怕事。( 胆小如鼠 )

(4)形容人神情鬼鬼祟祟。( 贼眉鼠眼 )

姓名 得分

4、根据语境,在画线处填上写“马”有关的词语: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4分)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老马识途);喻光阴迅速,谓(白驹过隙);说年老雄心在称为(老骥伏枥);祝事业有成,则言(马到成功)。

5、成语之最:根据下列提示写出成语。(4分)

例如:最窄的道路(羊肠小道)

最大的手掌( 一手遮天 )

最好的衣服( 天衣无缝 )

最难做的饭( 无米之炊 )

最笨的盗贼( 掩耳盗铃 )

6、成语接龙: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使它的首尾分别和前后成语的尾首相同,形成接龙。(2分) 腾云驾雾 +(雾里看花)+ 花言巧语 +(语重心长)+ 长此以往

7、成语对对碰:在空格处填入与之相配的成语。(4分)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8、成语与数学。(4分)

前一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和后一个词语的第一个字组合起来便得到一个常见的数学名词。

(1)疲于奔(命 题)海战术

(3)克己奉(公 理)直气壮

9、趣填成语 。(4分)

(1)泵(水滴石穿)

(2)-718( 横七竖八)

(3)八分之七( 七上八下)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楹联背后的文字奥妙)

(4)加起来十一种颜色(五颜六色)

[版块二:奥妙对联] (11分)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传统习惯是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2)有机可(乘 法)网恢恢 (3)一窍不(通分)秒必争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1、下面是一副对联,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A )(1分)

叶碧花红,半亩荷塘香千里。 ,一帘月色醉千家。

备选答案:A、清风吹拂;B、斑驳疏影;C、风清云淡;D、鸟鸣幽村。

2、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4分)

(1)品韵方晓丝竹雅① (2)和二弦撷趣生旦净①

执毫始觉草篆神② 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②

(1)①音乐②书法(2)①戏剧②绘画

3、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1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秋山人似画中行

4、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上联。(1分)

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相貌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讲究忠诚信义,对待朋友都能肝胆相照。

上联:相貌语言,东西南北各不同

下联:性情肝胆,忠诚信义并不差

5、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1分)

[参考人物]孔明 悟空 武松 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6、有一副对联家喻户晓,曾激励过众多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后人用此联提倡“读书不忘救国”。此联上联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分)

7、某宾馆门上贴有对联:“碗里饭(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弃之可惜;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在上联空格处填入恰当的内容,与下联构成对联。(1分)

8、对联中有不少以汉字为“原材料”构成的妙联,请你给下述“汉字联”对出下联。(1分)

上联:鸿是江边鸟 下联:蚕为天下虫

[版块三:智慧歇后语](30分)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例如:(1)大海里捞针——无处寻。(2)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3)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1、补全下列歇后语。(10分)

茶壶煮饺子——有嘴(口)道不出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竹篮打水——一场空

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歪嘴和尚——没正经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小看人)

水中捞月——一场空

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肉包子打狗—— 有去无回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2、写出动物的名称。(8分)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老虎)屁股——摸不得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热锅上的( 蚂蚁)——团团转 ( 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兔子)尾巴——长不了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3、“麻雀”可谓是动物世界中很不起眼的,可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却从它的身上领悟到了哲理。请补全“麻雀”歇后语。(4分)

(1)麻雀开会—— 细商量 (2)麻雀飞大海——没着落

(3)麻雀饮河——干不了 (4)麻雀吹气球——好大的口气

4、我国名著和神话传说中的经典故事非常具有生命力,在生活中演化成了许多歇后语,被人们广泛运用,请写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4分)示例:孔明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3)孙猴子翻跟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4)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打抱不平

5、歇后语运用(4分,每题1分)(把下列歇后语的序号恰当地填在题目中的括号里)

A、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B、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C、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D、九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大度,而不应该像( C ),这样,烦恼才会少一点儿,快乐就会多一些。

(2)看到他那么困难,我很想帮他一把,可我也是( D )啊!

(3)小王和小林是多年的好友,当小王得知小林有吸毒的恶习时,屡次说服教育他都不改,小王只好(

B )。

(4)班主任今天请假,顽皮的小明可高兴了,( A ),偷偷地溜出了教室,没想到班主任却站在门口,原来班主任有事又回来了。

[版块四:哲理俗语](15分)

俗语是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1、根据提示,写出有关数字的“俗语”。(5分)

(1)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俗语:一是一,二是二

(2)表示差不多时用俗语:八九不离十

(3)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俗语:小九九

(4)表示很不容易时用俗语:九牛二虎之力

(5)表示信心十足时用俗语:十拿九稳

2、填动物名,完成俗语。(6分)

孺子(牛) 铁公(鸡) 地头(蛇) 井底( 蛙) 落水( 狗 )中山(狼)

3、根据成语写俗语,根据俗语写成语。(4分)

示例: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1)面面相觑——大眼瞪小眼(俗语)

(2)恨不得有条地缝钻进去——无地自容(成语)

(3)望眼欲穿——盼星星,盼月亮(俗语)

(4)过了这个村,遇不上那个店——机不可失(成语)

[版块五:财富文学文化常识](每个空格1分,共33分)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文化,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充满

了辉煌与苦难、成就与挫折。这一切,不仅深刻地联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决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且影响着众多其他外国民族和异域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可以说,国文化既是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础,也是历史、现代和未来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篇四:楹联写作规律

楹联写作规律

趣味语文

1023 0936

楹联奥妙,联律两条;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两大规律有机结合,乃楹联基本规律之精要。参差错落之长短句式, 变化万千之奇妙语调;遵循规矩方为工整,符合音律乃为协调。

平仄协调,当为首要。一曰韵脚“仄起平收”。上联句脚必押仄韵,下联句脚必押平韵。“一天明月,五柳清风。” 上联“月”是仄声韵,下联“风”为平声韵。二曰句中“平仄相对”。 上下联之平仄需相反,若上联某字用平声,下联相对之处应用仄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律诗规律仍为准绳。

对仗工整,亦为必要。一曰词类相对,上下两联词类对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以此类推变化奇妙。二曰词性相对,上下两联词性对偶,天文地理,人物动物,方向方位,颜色形状,数量动作,如此等等均须相对。三曰声调相对,上下两联平仄相反声调协调。

两条联律,极为必要。楹联深奥之学问,虽远非止此。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可为基本合格之楹联,亦得深入精研之渠道。《笠翁对韵》,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反复咏诵,方知玄妙。

古典文学千古骄,今朝楹联显奇巧。

中华大地明珠缀,炎黄子孙忆玄妙。

篇五:对联与对联文学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陆震纶

01 汉字与对联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

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言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水是实写(纵横),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论郭氏对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

(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

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阅读不加标点的对联。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本文仅用“,”区分句式。

02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03 对联史话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

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例如, 《周易·乾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商书·太甲》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单元作文